飲食養真錄

                     黃友敬                                

 

    

 

 

 

 

 

一、飲食養真錄

 

 

 

 

 

(一)

 

 

 

 

1.   

弘揚飲食養生之道  振興中華  造福人類

 

2.   

安生之本必資於食

 

3.   

飲食養生之道  系乎民族命運

 

4.   

誰懂得飲食養生  誰就會健康長壽

 

5.   

食肉食谷常人異  得道食氣神明壽

 

6.   

食物分三性  瑜伽重選擇

 

7.   

需求不同  飲食懸殊  養生為尚

 

8.   

飲食養生之道  貴在順乎自然

 

9.   

良好飲食習慣——節奏  與人體生物鍾相應

 

10.          

飲食養生之道  講究心理衛生

 

11.          

飲食養生  從小做起

 

12.          

老年養生飲食最  抗病防衰又延年

 

13.          

學會正確飲食吧  避免自我帶來危害

 

 

 

 

 

(二)

 

 

 

 

14.          

人體必須營養素  六類比例須適當

 

15.          

人體構造  適於素食

 

16.          

合理膳食  平衡營養

 

17.          

沖和養真  納穀為寶  補精充形  養生延年

 

18.          

精氣之原  本於水谷  水穀之化  出於脾胃

 

19.          

合理營養  永葆青春

 

20.          

水是生命之源  水為飲食之首

 

21.          

不要忽視飯前飲水

 

22.          

酸堿平衡  不可有偏

 

23.          

陰陽平衡  健康長壽

 

24.          

營養失調引起營養缺乏病與營養過剩病

 

25.          

營養不良症普遍  警惕虛假安全感

 

26.          

多菜可長壽  少肉防早衰

 

27.          

蔬菜有妙用  減肥又延壽

 

28.          

維生素名符其實  最易為人所忽視

 

29.          

被人疏忽的植物纖維  豈知無用之用是大用

 

30.          

容易發生的微量元素缺乏症 

許多疑難病是怠慢它的結果

 

31.          

不可忽視蛋白質不足症

 

32.          

缺鈣十分普遍  引起煩躁與骨質疏鬆

 

33.          

膽固醇有過  其功不可沒

 

 

 

 

 

(三)

 

 

 

 

34.          

人稟五行之氣  須食五行之物

 

35.          

具陰陽之和  形立而氣布

 

36.          

資氣者食  陰陽運用  五行相生  莫不賴之

 

37.          

氣正味順  陰陽調平

 

38.          

大地食人以五味  氣味相成神自生

 

39.          

氣養陽  味養陰  氣味相須為用

 

40.          

性有升降沉浮  用宜以平為期

 

41.          

五味沖和  益人補陰  謹道如法  長有天命

 

42.          

同氣相求  各從其類  五味所利  隨宜選擇

 

43.          

同氣自相求  氣增病必加 

五味有所禁  五臟有所忌

 

44.          

五味有所養  陰陽不可偏

 

45.          

五味相應五臟  相生亦且相克 

善用所欲為補  逆而用之為瀉

 

46.          

五味相應五臟  五臟各宜其味

味過必然生害  巧用生克得益

 

47.          

五味之性  各有所利  適性適病  因時施用

 

48.          

飲食五味  適性為用  五味多食  各有所病

 

49.          

畏忌知戒慎  五味無所傷 

節適且度量  資物以為養

 

50.          

飲食氣味所禁  尤為治病之要

 

51.          

食氣相惡則傷精  食味不調則損形

 

 

 

 

 

(四)

 

 

 

 

52.          

自然療法  藥食同源

 

53.          

食療法則  同於藥療  各安其氣  必清必靜

 

54.          

食療結合  祛病延年

 

55.          

以食養生  治於未亂

 

56.          

實際出發  辯證施食

 

57.          

選擇飲食物  可口又健康

 

58.          

良醫識氣味  善用食療病

 

59.          

洞察病源  以食治之  食療不愈  然後命藥

 

60.          

“毒”藥治病有約制  飲食扶正邪自盡

 

61.          

以正養正  以偏救偏

 

62.          

老年“慎藥”  食療為先

 

63.          

本味利於養生  調味過重致病

 

64.          

五味唯樸素  淡食最益人

 

65.          

五味淡薄  神爽氣清

 

66.          

真味祗是淡  肥甘喪氣節

 

67.          

甘淡土德最補陰  充菜少肉避“厚味”

 

68.          

清淡輕虛生氣血  重實凝滯即致疾

 

69.          

延年自有術  淡泊養天機

 

 

 

 

 

(五)

 

 

 

 

70.          

上古之人知道者  飲食起居皆有節

 

71.          

養生之道  飲食有節

 

72.          

頤生無玄妙  但須節飲食

 

73.          

食飲有節  輔其中和  消息應變  以時為宜

 

74.          

飲食有節  抗老延年  飲食過量  長壽大敵

 

75.          

量腹而食  適中有度

 

76.          

飢飽適時  五臟之葆

 

77.          

飢飽失度  速即圖救

 

78.          

飲食宜有度  失度則傷身

 

 

 

 

 

(六)

 

 

 

 

79.          

調養脾胃為主  兼護其他臟腑

 

80.          

養內者一身沖和  養外者其氣酷烈

 

81.          

可能不等於現實  運化正常方有益

 

82.          

色分冷暖  食欲不同

 

83.          

因人制宜  善自體察

 

84.          

以身體察  稟氣食宜

 

85.          

因時制宜  以從其根

 

86.          

食貴其時  身無災病

 

87.          

因地制宜  適應水土

 

88.          

能尊生者  養不傷身

 

89.          

食時不語  語傷胃氣

 

90.          

飲食宜慢  大忌匆忙

 

91.          

飲食宜暖  冷熱勿過

 

92.          

飲食宜軟  少食生硬

 

93.          

飲食宜少  不可貪多

 

94.          

一日三餐  各有所宜

 

95.          

食後調理須講究  脾胃健運始有益

 

 

 

 


 

(七)

 

 

 

 

96.          

生食鮮品  大益人體

 

97.          

攝取自然食物  避免過分加工

 

98.          

剷除食物帶來的毒素  宜食自然狀態的食品

 

99.          

不當“垃圾食物”箱  要選擇健康食品

 

100.     

重視新鮮食物  久貯有害健康

 

101.     

養生首重飲食  烹調必須講究

 

102.     

烹飪方法要合理  不失本色保真味

 

103.     

不用火加工最理想  最好的方法蒸燜煮

 

104.     

炊具也不容忽視

 

 

 

 

 

(八)

 

 

 

 

105.     

飲食養生之道  要在飲食宜忌

 

106.     

飲食不當  不利治病

 

107.     

疾病新愈慎“食複”  貪補觸忌命難保

 

108.     

食宜“專味”  雜則拮抗

 

109.     

須防病從口入  飲食偏多致病

 

110.     

縱口固快一時  積久必為災害

 

111.     

飲食非宜  疾病蜂起

 

112.     

嗜味縱口  疾病叢蓄  陷溺其中  鮮能知悔

 

113.     

厚味害性  五辛當節

 

114.     

過量食物帶來毒素  營養過分造成死亡

 

115.     

美味致病  苦口益身

 

116.     

肥胖的人疾病多  偏瘦的人身輕健

 

117.     

抵抗“饕餮之神”引誘  莫用牙齒自掘墳墓

 

118.     

美食致死日漸多  留下苦果家族嘗

 

119.     

田父可坐殺  厚生乃速死

 

120.     

充飢甘口俗人珍  苦口延年道士寶

 

121.     

爽口作疾  厚味措毒  百病橫夭  多由飲食

 

122.     

節滿意之食  省爽口之味

 

123.     

不極五味芬芳  不致遠國珍異

 

 

 

 

 

(九)

 

 

 

 

124.     

營養須全面  精煉失營養

 

125.     

食糖若過多  為害真不淺

 

126.     

鹽害少人知  低鹽可治病

 

127.     

食鹽宜低量  缺乏亦致病

 

128.     

茶防損精氣  酒多血氣亂

 

129.     

肉食過量  疾病溫床

 

130.     

飲食污染  肉類最甚

 

131.     

謹防酸中毒  和氣可致祥

 

132.     

飲食可以致癌  飲食亦可抗癌

 

133.     

肉食為主易致癌  素食為主危險少

 

134.     

維生素防癌保健

 

135.     

日本重視飲食防癌

 

136.     

癌症從口入  “四因”須嚴防

 

 

 

 

 

(十)

 

 

 

 

137.     

壽命長短  關乎飲食

 

138.     

長壽奧秘  少睡少吃

 

139.     

太醫養生無別訣  知休能休是三昧

 

140.     

養生別無它術  只是注意飲食

 

141.     

高加索人的長壽飲食經驗

 

142.     

關中儉嗇  少病而壽  江南饒足  多疾早夭

 

143.     

人以飲食生  亦以飲食死

 

144.     

練功修道  少食為根  貪求口福  病生年損

 

145.     

修真全性  取利捐害

 

146.     

消息飲食  攝生養性

 

147.     

修真下手入靜  先絕腥葷香辣

 

148.     

淡泊滋味  明潔心身  抑制嗜欲  內外兼持

 

149.     

充攝宜適中  飲食究和成 

養精且益智  修道為初功

 

150.     

達道至真要  戒術勿輕忽

 

151.     

五葷散氣  道家所戒

 

152.     

不損為延年之術  有補為衛生之經

 

i.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老子如是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42章)

故道之出言也,曰:兮!其無味也。(35章)

味無味。(63章)

五味使人口爽。(12章)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37章)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19章)

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20章)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29章)

是以聖人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64章)

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50章)

民之輕死者,以其上求生生之厚也,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也。(75章)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慘於欲得。(46章)

治大邦,若烹小鮮。(60章)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24章)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3章)

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12章)

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80章)

 

 

 

 

世人皆知飲食,鮮知其道者,是故老子以“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為其“小邦寡民”社會生活的寫照。其中“甘其食”乃是其根柢所在。《黃帝內經·素問》承其緒,“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朴者,自然也,大道之本性也。而岐伯答黃帝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以“飲食有節”為上古知道者法陰陽、和術數的主要體現,可見古代修道養真者重視飲食,而將它擺在極其重要的位置。

然而,“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致縱欲竭精,耗散其真,半百而衰。且看現代生活中眾多的人們,豈不是樂此不疲,耽迷其中,“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嗎?食飲起居無節,未老先衰,多病早亡的人生悲劇,一幕幕的演出,留給家人與社會以難嘗的苦果。

老子諄諄以“不道,早已”為戒,要求“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要求“為腹而不為目”,而“五味使人口爽”,在所必去。雖然,“眾人熙熙,若享太牢,若春登臺”,世俗之人,盡情享樂,宴席的豐盛,猶如帝王。但是“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我的欲願獨異於世人,而只貴重取食於母親——大道。

老子指出民之輕死者,以其上求生生之厚也,是以輕死”曾見當今之世,幾多人們因為“求生生之厚”,盲目講究營養,追求飲食口福,正是“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世人們因為“生生之厚”,養生太厚,以養傷身,其一舉一動竟然“皆走向死亡”,卻占了三分之一,現代還要大大超過這個比例呢!

一正一反,一道一妄,其福其禍,昭然若揭,不啻警世金鐘,予人們莫大的啟示,該是從大夢中醒悟的時候了!

我有鑒於此,且深惜眾多煉功修道者多在“三調”(調心、調息、調身)上著眼,而於“調食”則或有所疏忽,或雖重視,而昧於其道,以致不少人縱然堅持修煉,非但難進其道,而且原有的病根難以拔除,甚至反增新病,猶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是亦可哀也。故於探《老》,修煉老子大道之中,以飲食作為大道的重要內容、必修的大法,必須“以道觀之”,“唯道是從”,而以“味無味”為大道飲食的至味。

《道德經》與《黃帝內經》同是明道之書,它們繼承發揚的俱是上古修真大道,而後者實又承緒於前者是故刺法有全神養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養和神也。道貴常存,補神固根,精氣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雖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達至真;至真之愛,在乎天玄。神守天息,複入本無,命曰歸宗”(《黃帝內經·刺法論篇》)

由此可見,它們所繼承發揚的中華上古道統,老子謂之“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而“修之於身,其德乃真”,《黃帝內經》謂之“修真之道”,本“全神養真之旨”,藉“能全真”,正是一本同根,所以我命名此“道”為“老子修真大道”。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以“飲食有節”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的根本體現,而“今時之人不然也”,“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

可見,善於飲食,可養其真,可葆天年;妄於飲食,則耗其真,未老先衰。

因此,它是老子修真大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的根基,是以取名為《飲食養真錄》。

不以規矩,難成方圓;圓機活法,存乎其人。

願有志於“飲食養真”者,從零開始,從頭學起,務必“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以求合道。

願修煉老子大道的同志,以此為根本大法,身體力行之;

願世之良毉,以此為治病救生之本,引眾迷脫深淵;是所深願。

現為方便修煉大道及世人飲食養生,遂縱橫古今中外一些論食書籍及文章,約二百餘本,從中鉤玄索珠,編輯是編,而以“按語”敷陳芻見,以為有心讀者的過河筏子。

 

 

(一)

 

1.弘揚飲食養生之道 振興中華造福人類

 

我國有句名言民以食為天”吃飯問題,始終是社會、也是人生的頭等大事。但是,人的飲食,如果僅僅為了滿足生理的需要,那就跟動物沒有什麼區別了。所以,人們在飽餐之餘,還講究吃得好,吃得美,吃得雅,把飲食作為整個生活方式的組成部分,而賦予文化的形式和內涵,這就是所謂飲食文化。

全面總結我國的飲食文化遺產,充分掌握我國飲食生活的特點,提高我國食品的文化品位,這也是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

同時,還要站在九十年代的新高度,把我國的飲食文化放到國際大背景中去比較,去衡量,去思考,善於吸收外來營養,在繼承中不斷拓新,以永葆飲食文化之樹常青。

陳詔《美食尋趣》

 

縱觀兩千多年前的一部《周禮》,有關膳食的內容約占十分之一,從食源、進獻、加工、烹飪、供侍,直到飲食調養與平素用餐,都有一套完整的程式。

秦漢時著作《內經》上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另外,古代還有“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以及民間諺雲:“日食兩合米,勝似參芪一大包

這些都說明了食療之術,源遠流長,食物經過適當的調配,可以起到可食可藥的雙重效用,既可謂之“藥食同源”,又可謂為“至善至穩”。

盧祥之主編《用吃治病》

 

人類為了保持身體健康,必須用理性的力量,引導自己攝入自然界一切必要的自然食品。

人們應該科學地對待傳統的飲食文化,加以繼承發展,創造堪稱譽於世界的飲食文化。

周奇文編譯《日本專家談飲食與健美延壽》

 

在人類所面臨的一切問題之中,沒有什麼比飲食更為重要,更令人所關注的了。人必須通過飲食來完成與自然界的能量交換,攝取所需的熱能及營養,以維持生命,並提供人類活動的基本能量,從而獲得人類作為物種存在的權利。

 

從本質上說,人類對飲食美的追求是一種價值追求。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所追求的並非口腹之樂、玉盤珍饈、色香味之感官快感,而在於實實在在的養生健身和長壽價值。

這種文化的內涵在於,通過飲食或藥餌的調養來補益人體之精氣神明,調整人體內部的陰陽五行關係,使人體內部系統和器官功能協調平衡,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由於飲食問題關乎人的基本生存,因而人類文明史最早只能是從獲得食物,認識、辨別、研究飲食文化為出發點,由此形成各種原始社會經濟形態與經濟關係。

郝勤《中國古代養生文化》

 

飲食在中國相當地發達,可以說形成了一種藝術,一種文化。中國人愛吃,也善吃。中國有美食民族的稱謂,可見飲食文化早已作為祖國藝苑的一支獨秀,名揚四方了。

中國人頗得飲食之道,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

劉壽永《從美味中吃出健康》

 

按:飲食養生,包括食養、食療等,為中毉學的重要部分。牠源於我國上古的大道,為其有機組成部分。食必以道,非道不食;食不由道,病夭隨之。

傳統飲食養生之道,源遠流長,豐富多採,對中華民族的綿延、健美長壽、陶冶情操,以及煉功修道各個方面都有其獨特的巨大作用。我們在振興中華的今天,肩負歷史重任,承前啟後,創建無愧於時代的新文化,其中不容忽視的是,要繼承發揚飲食養生之道,使之走向民間,走向潮流,走向世界,讓全人類共用牠的賜福。

 

2.安生之本 必資於食

 

“食”,是生命存在的決定條件和必然行為。

俗話說:“吃喝拉撒睡”,“填飽了肚子再說”,“一米度三荒”,都是先講吃,把食擺在首要位置。

所以古人就說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食為民之本”,“民以食為天”。(《漢書·酈食其傳》安生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備急千金要方》)《本草綱目》則說得更明確:飲食者,人之命脈也,而營衛以賴之說明飲食對維持人體健康關係重大。

盧祥之主編《用吃治病》

 

眠食二者為養生之要務。

日啖飲食之華美者為精。

袁開昌、甫昌齡《養生三要》


飲食,是人體生命活動中的主要物質來源。所以,人必需每天不斷地從外界攝取飲食以自養。

郭子光、張子游編著《中醫康復學》

 

物樨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

《周易·序》

 

人是鐵,飯是鋼。

諺語

 

飲食居處適,養體之道也。

《呂氏春秋·孝行覽》

 

養生當論食補,治病當論藥攻。

五穀養之,五果助之,五畜益之,五菜充之。相五臟所需,毋使偏傾可也。

張從正《儒門事親》

 

脾胃者,五臟之宗。四臟之氣皆稟於脾。四時以胃氣為本。

由飲食以資氣,生氣以益精,生精以養氣,氣足以生神,神足以全身,相須以為用者也。

高濂《遵生八箋》


命屬於食。

《管子·樞言》

 

養生者當調其食,食為命之所讬

石一參《管子今詮》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速,必憑於藥。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藥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斯之二事,有靈之所要也。若忽而不學,誠可悲夫!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食治》

 

用食延生,順時省味。

·姚稱《攝生月令》

 

按:飲食是人生之生命脈,這個道理是淺顯易知的。但是,人莫不飲食也,而少知其味。在現代化節奏中的生活,不少人只圖食以飽腹,匆匆忙忙,草率了事;而更多的人,周旋於宴會,食必求華美,與前者正相反。此兩種極端,都是不利於“安生”的。

既然“安生之本,必資於食”,就要努力來學習飲食養生之道,你如果在這上頭花費了時間、金錢和心血,牠帶來的收穫和愉快,將是不可估量的,且會澤及子孫呢。


3.飲食養生之道 系乎民族命運

 

有人講,一個民族的命運,決定於吃什麼和怎樣吃,我認為這有道理。日本是世界上最長壽的國家,因為其國民懂得“怎麼吃”。日本人中肥胖症很少,體型大多很正常,血膽固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標準,日本的膳食平衡是做得最好的。

營養過剩,使我國一些礦工40歲就得了腦血栓。邯鄲市峰峰煤礦,工人一個月收入達二、三百元,每人每月要吃去一百多元,都是吃魚吃肉,不知道多吃蔬菜,有人40歲就得了腦血栓、偏癱。國外一個學者根據統計得出結論說:60%的死亡原因,是食物造成的。

於若木75日在全國食品協會幹部短訓班上的講話

《中國食品報》 725

 

日本人成為世界長壽冠軍,膳食方面有何特點?

日本人每日膳食中,平均營養攝入量蛋白質12%,脂肪30%,碳水化合物58%,其中蛋白質主要來自大豆和魚類。這引起了人們注意。實驗證明,動物蛋白質如果加上植物蛋白質,其營養價值更高。

日本學者大量研究的結論是:

⑴ 以麵粉為主食的地區,人的壽命比多食稻米或偏食稻米的地區的人要長;

⑵ 經常吃海鮮或大豆的地區,特別是習慣吃全魚(小魚烹酥,連骨帶刺都吃)的人,壽命相當高;

⑶ 蔬菜多,種類豐富,尤其是常吃胡蘿蔔、南瓜的地區,多為長壽區。

另外,還發現吃魚多,同時吃蔬菜也多的人,壽命長;吃魚多,但蔬菜吃得很少,也不能長壽。這表明維生素C和纖維素在飲食中的重要作用。

戴炳炎、李炳坤、韋俊文《中外養生技巧精萃》

 

4.誰懂得飲食養生 誰就會健康長壽

 

在所有影響人身健康的因素中,飲食是極其重要的。許多有聲望的蘇聯學者都把飲食視為身體發育良好和適應性強的關鍵。

飲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人能進行有效活動時期的長短。

飲食適當與否,對血管、神經和內分泌系統以及新陳代謝的一般情況影響甚大。

[美]蘇拉·貝尼特《他們為什麼長壽》

 

飲食既然對於長壽如此重要,因而我花費了許多時間來調查長壽老人和他們家庭的飲食習慣,瞭解他們的糧食生產、加工過程以及食物製作的情況。

[美]蘇拉·貝尼特《他們為什麼長壽》

 

假如你沒有關心如何使自己容光煥發,那麼,通過營養學知識的應用,常能使你得到最好的改善。

牠的應用,是你具有最佳感覺、最佳外貌、最佳賦與的保證,並會盡可能接近你所期望的長久富有活力,並會得到對你的真正回報。

讓我們學會如何保重身體。

[美]A·大衛斯《飲食營養與長壽》

 

你的營養狀況能決定你的外表、行為和感覺:

你的脾氣究竟是好是壞;

你是健康的還是虛弱的;

你是生理性的甚或心理性的年輕或衰老;

你的思想清晰,還是混亂;

熱愛你的職業,還是把牠當作苦役;

你的收益增加,還是停留在原水準上?

你所進食物能決定一天終末時,是精神飽滿地享有一個愉快的夜晚,還是因精疲力竭迫使你早早就寢?

不可忽視的是,營養會給你一個嬌弱的個性,也可使你像一台發電機。簡言之,營養能決定你的生活情趣。

你投進的好,得到的結果也滿意。

[美]A·大衛斯《飲食營養與長壽》

 

營養是生命的一個條件。

研究飲食問題,卻至關重要。人們的身體健康,甚至精神健康,都直接取決於飲食。這就是說,這方面存在著守舊、謬誤和偏見。

[法]埃萊娜·巴雷爾《60歲以後的幸福之道》

 

按:飲食關係人的一生,從嬰兒到老年,甚至從婦女懷孕之時起,即隨著生命的孕育、成長、成熟、衰老,以至死亡,牠與生命的腳印,可謂寸步不離,而在極大程度上決定其一生歷程的禍福、壽夭,從心理到生理,從內心到外表,都無不深受牠的影響。做自身命運的主人,就必須認真學習與把握飲食養生之道,就必須自覺地繼承優良的養生傳統,抵制不良的飲食風氣的侵襲。

 


5.食肉食谷常人異 得道食氣神明壽

 

食風者靈而延壽算,食谷者多智而勞形神,食草者愚癡而足力,食肉者鄙勇多嗔,服氣者常存而得道。

《黃帝內傳》

 

食谷者智能聰明,食石者肥澤不老,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氣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殺,是故食藥者與天地相敝,日月並列。

《神農經》

 

食肉者勇敢而悍,食氣者神明而壽,食谷者智能而夭,不食者不死而神。

王肅註《孔子家語》

 

按:這裏所說的“食肉者,鄙勇而多嗔”,“勇敢而悍”,肉食的人,粗鄙勇悍而易於嗔怒,身心俱受飲食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是“塑造”了。“食谷者,多智而勞形神”,“智能聰明”,“智能而夭”,穀食的人,智能聰明,勞形損神,以致早夭。“食氣者,神明而壽”,“服氣者,常存而得道”,“食元氣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殺”!食氣的人,指的是煉功修道臻於上乘,能夠辟穀服氣(氣足不思食,功到自然成,切忌妄意追求,違者危及生命),如“嚴新加功後,辟穀八百三十四天,不進任何食物的北京姑娘丁靜”,“紅潤的臉蛋,不瘦不胖的身材”,“任何食物都不吃,只是偶爾喝一點涼水、不煮開的井水或河水,兩年多從不缺課”。她說:“剛不吃飯時,我十一歲,只有1.47米,現在我十三歲,已經1.57米”,而她的“血色素卻高達19克,難怪小丁的面色紅潤好看”。(引自《氣功入門(縱橫)》)據說丁靜還在繼續辟穀。感謝嚴新和丁靜,為我們提供了“食氣者,神明而壽”的活榜樣,得以理解“古人不我誣”也。《莊子·逍遙遊》中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他說的“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便是屬於上古修真之道的上乘功夫,而大有成就者,稱之為“神人”。

 

6.食物分三性 瑜伽重選擇

 

人們是根據自己精神的純潔程度,來本能地選擇某種食物的。

在任何一個國家裏,都能看到這樣的現象,隨著精神的純化,人們突然停止食用不純物和刺激物,而改食純粹食。

隨著精神的發達,人們變得不想吃肉了。

要想學習瑜伽的人,應該成為一個對食物好挑剔的人,應盡可能嚴格地採用自然的飲食法。

斯瓦密·維希紐特瓦納達《瑜伽大全》

 

瑜伽師相信,一個人吃的食物,不僅影響他的身體,同時,也影響他的心靈和意識。

柏忠言、張蕙蘭《瑜伽——氣功與冥想》

 

幾千年來研究瑜伽科學的人,早已明白食物會影響到人的心靈意識,並且只有選食對自己意識有益的食物。這類食物稱為悅性食物。食用這類食物會有愛、希望、憐憫的高貴情操,身體變得健康、純潔、輕鬆、精力充沛,而且心靈寧靜又愉快。悅性食物能創造一個更精細敏銳的身體和神經系統,以便獲得更高的靈性。

第二類是變性食物,能供給能量,但這能量不一定有助心智靈性的進展,多吃常會引起身心浮躁不安。

第三類是惰性食物,容易引起怠惰、疾病和心靈遲鈍,理應避免食用。

這三類食物內容是這樣的:

一、悅性食物——有益身心。

一切水果(榴槤除外),大部分的蔬菜,牛奶及乳類製品,豆類,堅果,一切大豆製品(豆腐、豆漿等),溫和香料及適度綠茶,一切穀類及其製品。

二、變性食物——有益身體,但不一定有益心靈。

咖啡、濃茶、強烈調昧品、醬油、白蘿蔔、海帶、巧克力、可哥、汽水等含碳酸化合物之飲料。

三、惰性食物——對心靈有害,身體也未必有益。

包括一切肉類、魚類、蛋、洋蔥、菇類、菌類、芥末、蔥、大蒜等,麻醉性飲料(酒類)、煙草,一切有麻醉性的食物,不新鮮、陳腐的食物,飲食過量等。

因此,為了身體健康、心靈平靜,我們要多吃悅性食物,少吃變性食物,而完全不吃惰性食物。

李匡正編譯《密宗·靜坐·瑜伽》

 

根據巴阿伐多·基塔的說法,有三種食物,即純粹食、刺激物、不純腐敗物。

牛乳、黃油、水果、蔬菜、穀物是最佳食物,可列入純粹食;香料、熱性食物、肉、酒、魚類、蛋等刺激神經系統,因此劃為刺激物一類;污染腐敗、熟過頭的食物,屬於不純物。

人嗜好那一類食物,取決於精神的進化程度。精神發達的人,愛吃純粹食物。一般的俗人喜歡刺激物,低層次的未發達的人類對不純物、腐敗物有特殊的愛好。

純粹食使人具備高尚情操和安靜的心境,滋養身體,並使之柔和。

具有刺激性的食物,挑起人的動物激情,使精神難以安定,牠還是神經和循環系統出現異常的原因。

不純物使人變成無精打采的懶漢,智力衰退到動物和森林居住者的水準,什麼遠大的理想,人生的目的統統都失去了,身體受到慢性病的折磨。

斯瓦密·維希紐特瓦納達《瑜伽大全》

 

處於自然界不同狀態影響下的人們,欣賞不同類型的食物。

一個處於善良狀態的人,欣賞、享用新鮮、甜蜜、有營養、易於消化的食物,如多汁的水果、新鮮的蔬菜、穀物、牛奶、堅果等等。

正如《薄伽梵歌》中所說的,一個處於激情狀態的人,所欣賞、享用的食物是“過於濃烈、過酸、極鹹、刺鼻、乾燥和辛辣的”。

《薄伽梵歌》也描述處於愚昧無知狀態的人,所欣賞、享用的食物在吃之前先熬煮三個鍾頭以上的食物,牠沒有什麼味道,還發臭、腐爛、分解和不潔

柏忠言、張蕙蘭《瑜伽——氣功與冥想》


按:修煉瑜伽的人,將飲食養生擺在首要的地位,認為牠關乎修煉的進度,以至成敗,他們深知,吃什麼,不僅影響身體,且影響心靈、性格和意識;同時,隨著其修煉的進展,精神的淨化,對飲食的要求也更加嚴格,而趨向清淡。

他們將食物分為三類:悅性、變性、惰性,或分為:純粹、刺激、不純腐敗物,其實均取決於食物的氣味,而食物的氣味又取決於其“本性”。對此,中國自古流傳下來的飲食養生之道,有極其深刻、豐富而全面的闡發,足為現代人們的指標。

 

7.需求不同 飲食懸殊 養生為尚

 

飲食之人,大約有三:

一曰餔餟之人。秉量甚宏,多多益善,不擇精粗;

二曰滋味之人。求工烹飪,博及珍奇,又兼好名,不惜多費,損人益己,或不暇計;

三曰養生之人。務清務潔,務熟食,務調和,不侈費,不尚苛。食品本多,忌品不少,有條有節,有益無損,遵生頤養,以和於身,日用飲食,斯為尚矣!

·顧仲《養小錄》


按:《養小錄》的第一種餔餟之人,是廣大勞動者,(包括腦力勞動者)他們出於勞動之需要,必須補充大量的熱能;同時,又因為經濟條件的低下,所以“多多益善”,而“不擇精粗”,三餐但求一飽而已。

第二種滋味之人,是養尊處優的富貴人家,於今,當包括那些揮霍公款的“新型食客”,飲食追求色、香、味、美(造型)、新、奇、貴,出奇鬥巧,窮極滋味,縱貪食慾,因而“博及珍奇,又兼好名”,一擲千金。至於飲食之“損人益己,或不暇計”。他們每因之自嘗苦果,當“生生之厚”,而“動之死地”,是現代富裕生活中常見的“富貴病”。

第三種養生之人,是養生有道之人,也即是煉功修道者講究的飲食養生之道,這裏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原則:一、“四務”:務清,務潔,務熟,務和;二、“二不”:不侈費,不尚苛;三、“二知”:知忌,知節;從而達到“有益無損,遵生頤養,以和於身”的目的。

 

8.飲食養生之道 貴在順乎自然

 

瑜伽非常注意進食衛生。

瑜伽進食之道中,最主要的一點是進食不要過量。

瑜伽最講究順乎自然,重要的不是你吃多少,而是你的身體吸收多少。

物質的代謝是不間斷地進行的,但是牠有一條基本規律,就是先有能量的消耗,然後纔有能量的吸收。

瑜伽反對用飢餓和長期齋戒來折磨自己,這會使身體消瘦,難於勝任工作和勞動。

兩個極端——飢餓和過飽,都是瑜伽所反對的。

瑜伽的信念是:為了保持充沛的精力和體力,一切消耗必須獲得補充;而這些補充又應該最大限度地予以吸收。

你觀察過動物的行為嗎?當牠們不想吃東西時,牠們對食物甚至不屑一顧;還有生病的動物都嚴格服從這樣一種很明智的“原則”:在健康沒有恢復之前,牠可以不吃東西。這說明:肌體本身具有自動調節生命活動、使其能順乎自然發展過程的能力。

[蘇]弗·沃洛寧《印度氣功——訶陀瑜伽健身術》

 

食量多少,應該以能補充消耗掉的能量為宜。

[蘇]弗·沃洛寧《印度氣功——訶陀瑜伽健身術》

 

瑜伽認為,奶類和植物類食品對人體最合適。瑜伽還要求,儘量吃新鮮食品,不吃隔夜剩菜,後者對人體沒有多少好處。

[蘇]弗·沃洛寧《印度氣功——訶陀瑜伽健身術》


按:印度瑜伽飲食之道,講究順乎自然,這條總原則和我國是一致的。“順乎自然”,大要是先有能量的消耗,然後纔有能量的吸收”所以身體需要什麼,給予補充什麼,“為了保持充沛的精力和體力”,如果生病時,要服從身體的自動調節;其次,吃多少,要按需要來決定,反對兩個極端——飢餓和過飽;第三,食物以奶類、植物類食品為主,同時要新鮮,講究衛生。

飲食養生之道,貴在順乎自然,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古今中外,同此一理,雖然人人殊面,概莫能外。

 

9.良好飲食習慣——節奏與人體生物鐘相應

 

穩定不變的飲食節奏,再加上長期不變的飲食內容,可以減少整個機體,至少是消化系統所承受的生理上的壓力。

在美國和其牠西方工業國家,花樣繁多的新食品總是受歡迎的。隨著營養學理論的流行、廣告運動和市場的推銷活動,人們的飲食習慣迅速地變化著。

混亂的、經常變化的食物,給大多數美國人帶來與食物有關的疾病,如心臟病、糖尿病、肝、腎、膽的功能紊亂,當然還有肥胖病。

大部分使人苦惱,並影響人的壽命的疾病,都與飲食有關。

[美]蘇拉·貝尼特《他們為什麼長壽》


在高加索地區,儘管各地區之間有許多差異,但某些和飲食習慣有關的基本原則,卻驚人地相同:有規律地按時進餐,反對吃得過飽,吃飯時保持寧靜的氣氛,食物要絕對新鮮等等。

在整個高加索地區,所有的人,都把健康看作是與飲食緊密相聯的。

[美]蘇拉·貝尼特《他們為什麼長壽》

 

按固定的時間吃飯,每日三餐或四餐,他們認為這樣便可以使人體習慣於一種節奏。

這種對規律性的重視,不僅限於飲食方面,牠滲透於整個高加索人的生活方式之中。

[美]蘇拉·貝尼特《他們為什麼長壽》

 

可以肯定地說,從生到老,保持一種固定不變的飲食習慣,這對健康長壽是極端重要的。

[美]蘇拉·貝尼特《他們為什麼長壽》

 

飲食的延續性。

長壽人在一生中,沒有改變過他們的飲食習慣。大多數人每日飲食量都較小,身體偏瘦。

兒童、成年人和老人都吃同樣的食物,他們似乎對沒有吃過的食品從來不感興趣,食物單調,沒有挑選餘地,或者永遠吃一些本地所產的食品,他們都認為毫無關係;他們是真正地喜歡傳統的食品,看不出有任何理由要改變這些食品,換換口味。

[美]蘇拉·貝尼特《他們為什麼長壽》

 

我們更為信任所謂“東方的”飲食制。

 

即使是健康的胃,也必須遵守飲食制度和飲食規律,這個問題異常重要。

必須認真關心食物的品質和嚴格遵守飲食制度。

[]φ烏格洛夫《長壽的奧秘》

 

為了維持人體的健康,必須掌握自己每天的膳食結構和食量。

尤其是40歲以上的人,正處於成人病多發期,能否進行膳食的自我管理,可以說是影響健康的關鍵。

為瞭解除疾病的痛苦,請拿出勇氣來改變日常的飲食生活習慣。

要充分認識到,飲食療法是防治動脈硬化和糖尿病的最好方法。

周奇文編譯《日本專家談飲食與健美延壽》


人們一旦真正體會到了合理飲食習慣的優越性,並開始實行這些建議,就應很快做到需要什麼纔吃什麼,真正餓了纔吃。

[美]霍華德·希爾《九個長壽的秘訣》

 

遇上節日,並不一定要改變飲食方式及生活氣氛,倒應該堅持這樣的觀點:食物要新鮮,飲食要有節,並要維持輕鬆、平和的節奏。

這些關於健康的規矩和禮節,是牢不可破,不容違反的。

[美]蘇拉·貝尼特《他們為什麼長壽》

 

按:如何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合理的飲食制度,使自己一年四季、一日三餐的飲食節奏,與體內生物鐘相適應,有條不紊,對於養生長壽是異常可貴的。但是,在生活易受外來“沖擊”的現代化緊張繁忙的節奏中,真是談何容易。不過,事在人為,盡其在我,努力去培養吧!


10.飲食養生之道 講究心理衛生

 

除了合理地選擇食物,保證身體獲得應有的營養外,還必須重視飲食的心理衛生。

就餐時,創造一個良好舒適的環境,使食物能很好地被身體消化、吸收和利用。

雷毓華、傅小燕、張木早《十萬個不要——飲食篇》

 

忌帶氣用餐。人生氣時,會抑制唾液、胃液等消化液的分泌,影響食物的消化與吸收,又為胃腸道和其牠器官患病製造了條件。

忌用餐時大動腦筋。邊吃飯邊思考,會使腦部血液迴圈加快,胃腸道中血液迴圈相對減少,不利於消化。

忌用餐時大聲說笑。心情愉快用餐是有益的,但毫無顧忌大聲說笑,將飯菜噴出,既不衛生文雅,且極易使飯菜誤入氣管。

《用餐五忌》載《中國地質報》

 

所有的高加索人都認為,吃飯的時候,應該完全放鬆,保持愉快的心情。

吃飯時,聽一點平和的音樂。

不要在吃飯時看書。

在飯桌上,講悲慘的事,被看作是非常不懂事的行為。

[美]蘇拉·貝尼特《他們為什麼長壽》


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將之以神氣。百節虞歡,鹹進受

氣。

呂不韋《呂氏春秋》

 

人之當食,須去煩惱,如食五味,必不得暴嗔,多令人神驚。

食勿精思。為勞苦事,有損餘,虛損人。

孫思邈《千金要方·道林養性》

 

怒後勿食,食後勿怒。

·冷謙《修齡要旨·起居調攝》

 

忌食時嗔。

尤乘《壽世青編》

 

當食勿嗔怒,怒上亦勿食,食則必成痞。

當食勿悲愁,神志多亂,自傷其心。

周履靖《夷門廣牘·益齡單》

 

按:老子在《道德經》八十章中說:“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此“甘”、“美”、“樂”、“安”四者,並非要人們去追求什麼肥甘豐盛的飲食,華美高貴的衣服等等,而是天下皆化於道的人心理狀態。雖是粗飯淡菜,有助養生修道,其“甘”自是不可言狀,至於種種山珍海味難得之貨,豈但不貪,反而避之唯恐不及,這是飲食心理衛生的根本方面。飲食之時,心懷愉悅之情,有助於消化吸收,無論於常人、於煉功修道之士都是十分重要的。

這裏從不同的角度提出飲食時講究心理衛生的要求,都是切實可行的,總的是愉快輕鬆,“將之以神氣”。聯想到一些宗教信徒,他們就餐時,不但心情愉悅安靜,而且極其虔誠地精心禱告,這種儀式,不說牠的宗教內涵,牠本身倒是很符合飲食心理衛生,有利的調動食慾,充分做好消化與吸收準備工作的。

煉功修道者,在進食時,松靜自然,心懷愉悅,想像飲食進入體內,健運有力,吸收充分,渣滓棄餘(包括飲食之“毒”及廢濁之氣)均徹底排出體外,胰、脾、胃、肝、膽、腎等各個相應之器官,各盡所能,發揮其用,相互協同,共同完成整個飲食任務,尤其對於脾、胃功能虛弱者將有莫大的幫助。

進食之後,以“天人合一步”(見拙著《老子修真學概要》)逍遙行走片刻,以幫助運化。

 


11.飲食養生 從小做起

 

北京大學生物系副教授戴堯仁說:七歲至十九歲,是少年兒童成長發育期,如果營養過剩,成年後免疫力將迅速下降。

目前,兒童發胖已大大增加,應引起營養學家和家長們的重視。否則,這一代營養過剩的兒童成年後,無論是體質、智力等各個方面功能都將大大下降。

《兒童營養過剩的危害》載《生活報》89

 

按:《參考消息》曾載北京市舉辦兒童減肥班,電視鏡頭中不少少年兒童肥胖驚人,豈不是印證了古代“肉食者鄙”這句話,體格粗鄙肥壯,感冒等疾病是少了,但其智力卻很低下。目前,嬰兒健康體檢對於體重之要求,亦不甚合理。凡此種種,均關係民族之體質、氣質,願人們不要忘記了“眉清目秀”和“輕身延年”的古訓!

 

12.老年養生飲食最 抗病防衰又延年

 

老年人飲食養生:

一、雜食有道,每食忌雜。《內經》說:“穀肉果菜,食養盡之”,就是最早提倡雜食的指導思想。只有這樣,纔能使營養供給全面而豐富。但又每食忌雜,孫思邈指出人子養老之道,雖有水陸百品珍饈,每食必忌於雜,雜則五味相撓,食之不已,為人作患。是以食啖鮮者,務令減少,飲食當令節儉。若貪味傷多,老人腸胃皮薄,多則不消,彭亨氣短,必致霍亂。”(《千金翼方·養老食療》)就是每次膳食切忌品種過多。現代營養學對此也有“營養拮抗”一說,即同時進入品種繁多的食物,則其營養成分之間會產生相互抑制或抵消的作用;同時,還易使脾胃負擔過重。要每餐節儉,餐有所變,日有所換,則既達到雜食以“營養互補”的目的,又避免過雜後“營養拮抗”的弊端。

二、調味清淡,謹防“口重”。老年人味覺功能退化,味覺遲鈍,飲食調味易犯失於清淡,而比老年期前濃厚的毛病,這就是“口重”。味濃,不利於健康,特別是鹹味。

三、少食多餐,謹防過量。清·曹慈山說凡食總以少為有益,脾易磨運,乃化精液。否則,極易之物,多食反致受傷,故曰少食以安脾也”(《老老恒言》)但多餐須依據胃的排空規律,“食能以時”,且總攝量不可超過。

四、頤身養年,食粥為宜。曹慈山說粥能益人,老人尤宜”前人稱粥為“天下第一補人之物”。

孟景春、姜帷、鞠興榮《飲食養生》


其高年之人,真氣耗竭,五臟衰弱,全仰飲食以資氣血。若生冷無節,飢飽失宜,調停無度,動成疾患。

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溫熱熟軟,忌其粘硬生冷。

·鄒鉉《壽親養老新書·飲食調治》

 

至於飲食,尤當勤節。

夫老人內虛脾弱,陰虧性急,胃熱易飢而思食,脾弱難化,則食之而再飽,陰虛難降,則氣郁而成疾。

朱震亨《格致餘論·養老論》

 

韓桂齡尚書家居時,年逾七十矣。每消寒會食,必以四字為準,曰早,曰爛,曰熱,曰少。

·梁章钜《退庵隨筆》

 

憶郎仁寶《七修類稿》雲:食爛則易於咀嚼,熱則不失香味,潔則動其食興,少則不至厭飫。老年人飲食尤應講此。

洪丕謨《中國古代養生術》

 

人至中年,腎氣自衰,加之佚慾,便成虛損。

只得於飲食上調節,戒一切煎炒、炙煿、酒酢、糟醬、燥熱之物,恐燥血也;戒一切生冷時果、時菜,恐傷脾也;能甘淡薄,則五味之本自足以補五臟,養老慈幼皆然。

·李梃《醫學入門·保養》

 

老年偶患微疾,……食亦宜少,使腹常空虛,則絡脈易於轉運,元氣漸複,微邪自退,乃第一要訣。

曹庭棟《老老恒言·慎藥》

 

飲溫暖而戒寒涼,食細軟而遠生硬,務須減少,頻頻慢餐,不可貪多,慌慌大咽。

·龔廷賢《壽世保元·老人》

 

老年人在生活中攝入足夠的水,是科學養生的需要。

黃良《健康長壽探秘》

 

按:人到老年,雖是近黃昏,夕陽無限好,一生之經驗異常豐富,內心易於泰定,對於外誘不淫不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正是專心煉功修道,弘道積德之金秋,尤須重視飲食養生之道,不但於己可以抗病防衰,延年益壽,且應福澤家庭,利益兒孫輩,更須廣泛身體力行之,造福人民。


13.學會正確飲食吧 避免自我帶來危害

 

不正確的飲食,是損害人體健康的極重要原因之一。

現在,首先注意的是由於營養過剩所引起的病患。那些過去一度給人帶來益處的食物,今天在許多情況下,都能對健康是一種危害。

因此,正確的飲食所具有的意義,越來越大,這是維持良好的自我感覺,保持健康和勞動能力,以及延年益壽的一個重要因素。

如果你具備哪怕是起碼的正確營養概念,那麼,你就會帶著一組配合適宜的食物走出商店。然而,如果沒有這種概念,你就可能從商店買出一組可怕的有害健康的食物。

《美國新聞與世界導報》

 

醫學家認為:食物營養對健康至關重要。

人們對只需對飲食習慣作改變,並在日常飲食中,確保攝取一定量的營養素,即可防止疾病的簡單做法不予重視。

1992311日《參考消息》

悉尼《營養與疾病防止》學術討論會

 

眾所周知,不良的飲食習慣,往往是從小孩開始受到影響,使這種不良的進食習慣、安排和進食模式一直持續到晚年。

而中老年人要糾正這種形成幾十年的不良飲食習慣確實是很困難事。不論怎樣勸導和說明理由,往往也由於對現代營養知識的貧乏、缺乏營養計畫、不注意營養或嗜好某些食物,頑固地堅持飲食怪癖,和客觀方面由於食物的價格,及經濟上的拮据等原因,他們堅持著不良的飲食習慣。

曾育生、朱高章、陳再智《中老年人的營養》

 

按:人人都要學會正確地飲食,自覺避免自我帶來危害,而不良之飲食習慣,卻是可怕的勢力,若不決心改變,便會自取其禍。做個“自勝者強”的人吧!勇敢地拋棄一切陋習,堅決把握飲食之道。

 


(二)

 

14.人體必須營養素 六類比例須適當

 

人體必需的營養素,有水、碳水化合物(糖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和無機鹽等六類。

這些營養素,在體內的功用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1.作為能源物質,供給人體所需要的能量;

2.作為“建築”材料,構成和修補身體組織;

3.作為調節物質,維持正常生理功能。

為了保持機體健康,人們需要不斷地從食物中獲得這些營養素。每天的膳食中,各種營養素的種類必須齊全,數量必須充足,相互間的比例還要適當。否則,對機體健康都將產生不良的影響。

趙法伋主編《今日營養與健康》

 

人體是由蛋白質、糖、脂肪、維生素、無機鹽、水以及微量的生物活性物質所組成的有生命和思維活動的物體。

這些化學物質在人體中所占的比例相差很大,以成人為例,蛋白質占體重的16%,脂肪占18%,糖占0.7%,水占60%,無機鹽和微量元素占5.2%,各種維生素約占1%

一個體重60公斤,身高適中的男性,身體中各種化學物質的含量約為:水36公斤,蛋白質9.6公斤,糖0.42公斤,無機鹽和微量元素3.12公斤,其中鈣1050克,磷700克,硫175克,鉀140克,鈉105克,氯105克,鎂35克,鐵4克,鋅2.3克,鍶0.14克,銅和鋁各0.1克,鉛0.08克,碘和鎘各0.03克,錳0.02克,硼<0.01克,鉬<0.005克,鈷<0.003克,鉻0.006,釩<1×10-1克,維生素0.6公斤,主要包括ADB1B2PPC等。

高健《營養與疾病》

 

地球上的九十二種天然元素,幾乎在人體中都能找到。占人體重萬分之一以上者稱為巨集量元素,有十一種:氧、碳、氫、氮、鈣、磷、硫、鉀、鈉、氯、鎂,占人體重的99.95%;另一類叫做微量元素,總重僅占人體重的0.05%,其中鐵、銅、鋅、鈷、錳、鉻、鉬、碘、硒、氟、錫、鍶、釩、鎳十四種為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鎘、汞、鉛等是對人體有害的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雖然含量甚微,但對健康長壽有重要作用。科學家在廣西巴馬和湖北百歲老人聚居的地方調查,發現那裏的土壤,飲用水和農作物中鈣、鎂、鍶、鋅、硒的含量高於一般地區23倍,廣西長壽老人頭髮中錳高銅低,湖北老人頭髮中錳、硒高鎘低。

保持各種微量元素在人體中的平衡,是維持人體健康的重要條件之一。

戴炳炎、李炳坤、韋俊文《中外養生技巧精萃》

 

15.人體構造 適於素食

 

著名的瑞典科學家范林尼說:人類的構造,與其他動物比較,無論從內在或外在兩方面看,都顯示出水果與多汁的蔬菜是他的自然食物。

李匡正編譯《密宗·靜坐·瑜伽》

 

人的雙手比馬、鹿等類的蹄靈活得多,但絕不適用於捕殺動物和剝皮之用。人類和猿猴相似,這一類的手,適用於剝果皮。所有猿類都是絕對素食的。以此推論,人類不是天生的食肉動物。

從消化系統的生理構造和機能方面來看,就知道人是典型的素食動物。先說牙齒,人共有三十二顆牙齒,其中用於咀嚼穀物和蔬菜的門齒與臼齒,就占二十八顆,而用於咬食肉類的犬齒僅有四顆,素食牙齒是肉食牙齒的七倍。

再看人體消化食物的酶,人體內用於消化植物性食物的澱粉酶,超過目前人體消化實際需要量的十倍,而用於消化動物性食物的脂肪酶,卻只勉強夠用。

大凡肉食動物的腸都短一些,易於排泄,人類從小腸到大腸,是動物中最長的一類,腸道是人體的十二倍長,而肉食動物的腸道只有牠身體的三倍,易於體內腐敗的肉類迅速排出體外。

因此,自然科學家包括提出進化論的達爾文在內,都認為人類本來是素食的,而葷食的習慣,則是後來逐漸形成的。

林克智《素食與健康》

 

瑞典科學家林內曾說:人類的結構,不論從內在或外表來看,若與動物相比都較充分顯示出蔬菜與水果是他的自然食物。

丘福南《肉食之過》

 

蔬食的人更健康。

美國耶魯大學教授費雪博士,曾作過素食肉食運動員的耐力測驗,結果是:

平伸雙臂持久以素食者時間最長,在十五位肉食者中,僅有兩位能超過十五分鐘,而三十二位素食者中,則有二十二人能做到;沒有一位肉食者能持續半小時以上,但有十五位素食者能超過此一時限,其中有九人能持續到一小時,四人能持續二小時,而有一人能持續到三小時。

在屈膝彎曲實驗中,九位肉食者,僅有三人能做到325次以上,但二十一位素食者中,有十七人能做到;只有一位肉食者能超過一千次,而素食者有六人能做到,其中有兩位卻能超過二千次。

於比利時所作的進一步研究的結果,證實了素食者較肉食者能承擔二、三倍長時間的辛苦工作,而在精疲力竭前,僅需以食肉者的五分之一時間休息,就可恢復疲勞。

“在我的觀念中,素食者的生活方式,藉著對人類氣質的自然的改變,將對所有人類有最好的影響”(愛因斯坦)

李匡正編譯《密宗·靜坐·瑜伽》

 

16.合理膳食 平衡營養

 

中老年人的飲食營養,必須符合“合理膳食,平衡營養”這八個字,否則,將給健康帶來損害。

一、熱量。對中老年來說,是維持身體基礎代謝和活動所必需的,然而,攝取營養的熱量標準,取決於年齡、性別以及活動消耗的情況。

二、蛋白質。是維持生命活動最重要的營養素,正如恩格斯所說的:“生命是蛋白質的存在形式

三、碳水化合物。人對糖的需要,主要從食物中攝取,以澱粉形式供給機體。一克糖經氧化可產生四千卡,故糖是人體的主要能量來源(供能占70%)。

四、脂肪。是建造人體組織的主要原料,是人體產熱重要來源之一。

一克脂肪可產熱九千卡,比蛋白質、糖的產熱量高一倍半。

五、維生素、礦物質和水。是中老年營養中必不可少的。維生素是人體新陳代謝所必需的物質,現已發現有30多種。礦物質是人體生理活動的基礎物質。水是人體細胞的成分,維持著人體的新陳代謝,酸堿平衡,還能調節體溫、排除廢物及毒素。水對人的生存是極其重要的。

曾育生、朱高章、陳再智《中老年人的營養》

 

為了健康和長壽,每個人的機體,都需要平衡地攝取脂肪、碳水化合物、水果、蔬菜和蛋白質。

[美]霍華德·希爾《九個長壽的秘訣》

 

最重要的原則是,食品一定要均衡。牠要包括下述四種食物:沙拉、新鮮蔬菜、新鮮水果和生堅果(如核桃、栗子等)。

所有可生吃的蔬菜,都可做成沙拉,如黃瓜、番茄、胡蘿蔔、萵苣、捲心菜等,把這些蔬菜切成碎塊,拌放少許調味油,每天可生吃一茶杯。

[印度]普勒金達·辛哈《常見病瑜伽療法》

 

提倡自然的雜食。

人本來就是雜食動物。

雜食不僅能預防疾病,而且從營養方面考慮,也是至關重要的。努力攝入營養平衡的食物,以滿足人體對各種營養素的需求。

周奇文編譯《日本專家談飲食與健美延壽》

 

請注意在膳食上要攝食營養均衡的食品。

[日]白鳥早奈英《中年防老膳食秘訣》

 

合理平衡的飲食,應是食物品種要多,糧食、蔬菜、肉類、蛋類、豆製品、油類、乳類、水果類都要進食。要求每天的飲食應該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無機鹽、水和纖維素七大營養素。

偏食、精食是合理平衡飲食的“大敵”。

偏食,易使體內某些化學元素過量,而另一些化學元素缺乏。

 

按:飲食的合理,是合於治病、養生、煉功的需要,而及時給予滿足;營養的平衡,是保證這個需要的全面供給,而不偏缺。合理、平衡,難能可貴。現代營養學認為營養六大類須全面補充,酸堿須平衡,其實,營養尚有未知數,平衡亦不限於酸堿。傳統飲食養生之道認為,陰陽須平衡,五味應調和,陰陽生五味,五味歸陰陽,總之是“和”字。

《保生要錄》指出:“所好不可偏耽”,“所惡不可全棄”,的確是一針見血,告誡人們在飲食大事上,切切不可感情用事,憑主觀好惡而偏耽或全棄。不然,其結果必然是或傷而生疾,或臟氣不均。

 

17.沖和養真 納穀為寶

補精充形  養生延年

 

穀者,養真之物,沖和寓焉。

趙佶《聖濟經》

 

精生於穀。

袁開昌、甫昌齡《養生三要》

 

人以水穀為本。

王冰註《黃帝內經素問》


18.精氣之原 本於水穀

水穀之化  出於脾胃

 

精去,則氣去。食少,則氣衰。

 

穀食入胃,化而為氣,是為穀氣,亦曰胃氣。

故穀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納穀為寶。

成形始於精,養形在於穀。

張景嶽《類經》

 

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穀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待,最為飲食之妙訣。

 

每將旦一粥,甚是厲害。如不食,則終日覺臟腑燥固。蓋粥能暢胃氣,生津液也。

張耒《粥記》

 

夜飢甚,吳子野勸食白粥,雲能推陳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後一覺,妙不可言也。

李杲《食物本草》蘇東坡言

 

老年有竟日食粥,不計頓,飢即食,亦能體強健,享大壽。

曹庭棟《老老恒言》

 

每日空腹,食淡粥一甌,能推陳致新,生津快胃,所益非細。

曹庭棟《老老恒言·晨興》

 

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眼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陸遊《食粥詩》

 

粥香可愛貧方覺,睡味無窮老始知;

要識放翁真受用,大冠長劍只成癡。

陸游《嘉定巳巳立秋得膈上疾近寒露乃小癒·其七》

 

按:我國是以穀為主食的國家,這是中華民族飲食養生的一個優良傳統,近來隨著西方文明的沖擊,不少人,尤是青年人嚮往歐美的生活方式,往往有離棄“穀食”的傾向,而追求“肉食”為主。殊不知我國正由於以穀為主,所以避免或減少了許多西方世界的現代文明病,如肥胖症、高血壓、心臟病等等。

《內經》說人以水穀為本”牠是“精氣之原”,(《類經》)“精生於穀”。(《養生三要》)因此,《聖濟經》認為穀者,養真之物,沖和寓焉歷代毉家、養生家莫不強調:“納穀為寶”得胃氣者生,失胃氣者亡胃氣即是穀氣,胃能受穀,即為胃氣,可見牠關係一個人的生存是異常重要的。

老人養生以粥,陸遊讚我得宛丘(古仙人名)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食粥適合老年人胃腸虛弱、消化力低的特點,生津快胃,補精充形,且可強身享大壽,於是毉家、養生家、煉功修道者在長期實踐中,留下了許多《粥譜》,可以療病,可以養生延壽,這是寶貴的文化遺產,亟待挖掘、整理,以為今用。

 

19.合理營養 永葆青春

 

身體需要食物,有兩個目的:一是生產能量,一是營造身體的組織。

能維持平衡的飲食(自然食),對人類是最適合的。

斯瓦密·維希紐特瓦納達《瑜伽大全》

 

飲食營養是長壽的基礎。

孟景春、姜帷、鞠興榮《飲食養生》

 

營養是生命的基礎,自生長的早期開始,一直貫穿著人的一生。

營養因素對疾病的防治,以及衰老的生理過程有相當大的影響,尤其是對晚年的健康狀況關係密切,實際上,營養因素可以影響到壽命的延長。

 

只有堅持合理營養,纔能延緩衰老過程,保持旺盛精力,健康地生活到終年。

不合理營養,是促進早衰的禍根,牠將使人抱病終生,給個人、家庭、乃至社會帶來煩惱、痛苦和沉重的負擔。

曾育生、朱高章、陳再智《中老年人的營養》

 

20.水是生命之源 水為飲食之首

 

蓋水為萬化之源,土為萬物之母。

飲資於水,食資於土。飲食者,人之命脈也,而營衛賴之。故曰:水去則營竭,谷去則衛亡。然則水之性味,尤慎疾衛生者之所當潛心也。

李時珍《本草綱目·水部目錄》


人之飲食,首重惟水。乍入其鄉者飲之,疾病生焉。

王孟英《隨息居飲食譜》

 

凡味之本,水最為始。

《呂氏春秋·本味篇》

 

水是生命之源,水的品質好壞左右著人類健康。

[]松本康夫《保持青春的秘訣》

 

水對於生命的意義,無論如何估價也不會過份。

人體的三分之二是水分。牠在人體的一切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蘇]弗·沃洛寧《印度氣功——訶陀瑜伽健身術》

 

水於生命過程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一個人只要喪失其體液的五分之一,就會有生命危險。

 

水是人體電能的良導體。

機體代謝過程是借助於有用的重要的體液而進行不息的。一切積極的機能,都是在不同的溶液中得到維持。

體液將能量輸送給每個活細胞,將有毒的機體廢物輸送到排泄器排出去。

腎、肝和胃等內部器官一定要具備水,纔能使整個機體過程活動起來。

要維持生命,要延年益壽,離了水都不行。

 

水是一種迷人的強有力的催化劑。

牠促使機體內一切組織系統正常工作。

[美]霍華德·希爾《九個長壽的秘訣》

 

人可以一日無穀,不可一日無水,水為食精。

·王孟英語

 

瑜伽學極為強調大量喝水,因為水可以洗淨體內的雜質。每天應喝五磅或更多的清水。

[印度]普勒金達·辛哈《常見病瑜伽療法》

 

水是防乾燥和老化的關鍵。每天至少要飲8-10杯水,但不可用咖啡、茶、可樂等飲料代替。

春玲《飲食秘訣》

 

在正常情況下,每人每天一般需要攝進八滿杯水(一杯八兩水)。

在白天,每人都應在每小時內,至少喝幾兩水。

[美]霍華德·希爾《九個長壽的秘訣》

 

一個中等體重的成年人,每天需要八到十杯水(包括液體食品),纔能保證一切生理過程的正常進行。當然,熱天和體力消耗過大時,需水量還要相應地增加。

[蘇]弗·沃洛寧《印度氣功——訶陀瑜伽健身術》

 

21.不要忽視飯前飲水

 

人體每天所消耗的水分約2500毫升,除了體內物質代謝等氧化生成300毫升水以外每天至少要補充2200毫升水

這些補充的水分,安排在三餐前半小時至一小時飲進最好。因為食物消化過程離不開消化液,即唾液、胃液、膽汁、胰腺液、腸液,而這些消化液中主要成分是水。

飯前空腹飲水,水在胃中停留的時間很短,便被小腸吸進血液中,一小時左右,便可補充到各組織細胞之中,從而滿足了消化腺體分泌消化液時所需的水分,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

飲水時,以溫開水為宜。

雷毓華、傅小燕、張木早《十萬個不要——飲食篇》


最好喝新鮮水。

喝水不要急,要一口一口地喝。一方面喝,一方面品嘗滋味,作自我暗示(心理想些能夠引起喝水興趣的話)。

白天,最好身邊隨時備一杯水,不時地呷一口。

空肚子時,喝一杯水,可以幫助沖掉未消化的廢物;睡前喝一杯水,可以為機體在夜間的活動提供用水儲備。

[蘇]弗·沃洛寧《印度氣功——訶陀瑜伽健身術》

 

都市的飲水一般都是用漂白粉(氧化劑)處理,常飲這種消毒自來水的都市人和飲用含豐富無機物的天然水的桐原村民相比,衰老的腳步自然要提前得多。

[]松本康夫《保持青春的秘訣》

 

自來水含氯氣重者,最好擱置一宿後使用。

郭子光、張子游編著《中醫康復學》

 

按:飲水是飲食養生的關鍵所在。“水為萬化之源”,(李時珍)“凡味之本,水最為始”,(《呂氏春秋》)而“人之飲食,首重惟水”,(王孟英)“水為食精”,“人可以一日無穀,不可一日無水”,(王孟英)就因為生命之源在於水。

但是,現代生活匆匆忙忙,“飲水缺乏症”是相當普遍的,不少人用咖啡、茶、可樂等飲料來代替水,更不用說飲水的不合衛生了。水的污染,已到驚人程度,由此而致毒生病,甚至致癌、死亡的,也比比皆是。此種現代人之“文明病”,擺脫甚難,古人有俟黃河之清的歎息,今人能飲上清水亦是無比的幸福。

 

22.酸堿平衡 不可有偏

 

不要偏食酸性食物。

人們每天吃的食物,可分為酸堿兩大類。含有磷、氯、硫元素的食物,屬酸性食物,如大米、麵粉、魚、肉、蛋、糖、花生等;含鉀、鈉、鈣、鎂元素的食物,屬鹼性食物,如蔬菜、水果、豆類、海帶、牛奶等。

酸堿食物應當搭配食用。偏食酸性食物可引起酸中毒,腦力勞動者還易引發疲勞和記憶力減退。

因為人體在正常的情況下,血液呈弱鹼性,若食酸性食物過多,會使血液酸性化,出現酸中毒,結果使人疲勞,抵抗力降低,容易出現便秘、齲齒、軟骨病,特別是能使腦力勞動者思維能力下降,記憶力減退,發生神經衰弱症。

雷毓華、傅小燕、張木早《十萬個不要——飲食篇》


人體在正常情況下,血液酸堿處於平衡狀態,PH值穩定在7.3-7.4之間。

食品中含磷、硫、氯等非金屬元素較多的,在機體內經代謝後,可產生成酸根,稱為酸性食品,如米、麵粉、魚、蛋等;而含鈉、鉀、鎂、鈣等金屬元素較多的,則在體內氧化,產生帶陽離子的鹼性氧化物,稱為鹼性食品,如大多數蔬菜、水果、黃豆等。

膳食中,酸、鹼性食品應搭配適當。否則,一旦超過機體緩沖系統代償能力,就會導致酸堿失衡。如酸性食品攝入過多,可使血液偏酸性,嚴重時,還可致酸中毒。

顧奎勤、高永瑞《老年食養食療》

 

按:“酸中毒”出現之種種症狀,是常見的,而不為常人所知。病者痛苦,醫者迷惑,食源性疾病與醫源性、藥源性疾病交相纏結,輾轉相因,為害慘烈。殊不知祗要本著“損其有餘,補其不足”的原則,去其所多餘,還其所固有,即可達到“負陰抱陽”、“沖氣為和”的陰陽既濟、祛病健身的目的,這是“病從口來,還從口除”的對治法,實在簡單易行,取效快捷,省錢添力,何樂而不為呢!


23.陰陽平衡 健康長壽

 

“陰”就是酸度,而“陽”則是指鹼度。假如你的食物是平衡的,那麼就可使酸堿兩方面結合,這樣,你就學到了健康長壽的奧秘。

··維斯特等《如何享年100歲》

 

按:酸堿是陰陽之一,而非整體。食物平衡,系指陰陽平衡,不能以酸堿平衡來概括牠,此是大要,不可以偏概全,應以《黃帝內經》為根本,其餘作為參考。

 

24.營養失調引起營養缺乏病與營養過剩病

 

合理的營養,可以增進健康;營養失調,則可引起疾病。

由營養不足所引起的疾病,統稱為營養缺乏病;由營養過剩或失去平衡所引起的疾病,主要有肥胖症、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

趙法伋主編《今日營養與健康》

 

正像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兩重性一樣,食品的豐富卻產生了一種弊病,成了威脅數十萬人健康的禍根,飲食過量導致了身體過重和肥胖症。

俄羅斯諺語

 

按:營養失調,一是不足,一是過剩。前者引起營養缺乏病,如因為精製米、面,而普遍發生的維生素B1缺乏症等,又如因少吃新鮮蔬菜,或烹調方法不當,而常見的維生素C缺乏症等,以及由於精鹽或偏食等,而致的稀有元素缺乏症,這些缺乏症(其中還包括忽視飲水,而出現的水缺乏症)常不易為人所瞭解與重視,尤其嚴重的是,也常為醫師所輕忽,以致病人輾轉困厄於疾病痛苦之中,其實只要對症補充所缺乏營養素,便可迎刃而解,迅速奏效;後者引起營養過剩病,如常見的肥胖症,糖尿病、痛風等等,也只要採取“病從口入”,仍應“病從口除”的原則,“去其所多餘”,便可使病患潛消無形。

 

25.營養不良症普遍 警惕虛假安全感

 

據我判斷,我們都患有營養不良症,並伴隨由此而造成的體力和智力的衰減。無論如何,人類可能永遠會有某一營養素的缺乏。

就動物而言,我們用圍欄豢養,並投以缺乏某一營養素的飼料,也會間接地使我們人類產生特殊的營養缺乏病。你能想像我們一餐中會只缺那一種營養素?我已漸漸發現,一種營養素缺乏,往往意味著其牠營養素缺乏;若一種組織受損,往往也有其牠組織受損。

無疑,還有許多維生素和其牠食物成分尚未被發現,每年還會有新品種被找到,牠們對生命和健康必定是重要的。下10年和下100年會怎樣?從人造食品和維生素那裏,我們得不到足夠的營養素,即使維持生命也難,牠們不能給予真正的幫助,或許只能哄我們進入一種虛假的安全感之中。

我們的土壤已很貧瘠,植物並不能得到適當的和足夠的、甚至是基本的營養。動物吃了這些植物,在他們的肉、奶、蛋中同樣不可能有適當的食物化學成份。

再則這些食物的製作過程和不適當的烹調,進一步降低了牠們的營養價值。

最後,還有許多重要的心理因素阻礙著我們自己吃得恰當。

[美]國家營養學會秘書長W·D·柯瑞爾

 

按:柯瑞爾的說法,“我們都患有營養不良症”,“造成體力和智力的衰減”,的確是普遍的現實,並且由此而產生許多疾病、早衰、甚至殘廢、死亡。讓我們每人都對自己及家人的營養狀況和身體狀況進行定時的審察,來提高“自知之明”吧!

拋棄虛假的安全感,從迷誤中走出來,學會正確的飲食養生之道。

 

26.多菜可長壽 少肉防早衰

 

不少學者認為蔬菜是長壽的重要因素。

 

只要想到素食能使血液成為鹼性,把體內有害的酸性物質排出體外這一優點,我們就應該再一次稱讚素食的好處。

 

假如以吃水果代替蔬菜,又會怎樣呢?

在蘋果、密柑、楳等水果的產區,在不吃蔬菜的地方,總的說來,人的壽命很短。例如日本蘋果產區的青森縣是全國第二位短壽命的地方。

從這一點來看,水果似乎不能代替蔬菜。

[日]小林司《頭腦的營養》

 

其最通常的食品,應是水果、沙拉、多葉蔬菜、青菜、小麥麵包及豆類(應有所選擇)等等。在某些情況下,肉食患者可食用魚和肝臟,但要禁忌肉類和雞。

 

水果總是最有營養的食物。吃新鮮水果是異常重要的,可使瑜伽練習取得良好的效果。

[印度]普勒金達·辛哈《常見病瑜伽療法》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我的看法是,素食的生活方式,僅憑其對人類性情所產生的純粹生理性的效果,就會對人類的命運產生極為良好的影響。

柏忠言、張蕙蘭《瑜伽——氣功與冥想》

 

不需要每天吃肉。

如果你想長壽,避免早衰,肉食就不要占太大的比重。

[蘇]弗·沃洛寧《印度氣功——訶陀瑜伽健身術》

 

茹素則心清腸胃厚。

·尤乘《壽世青編·養脾說》

 

每食不用重肉,喜生百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

孫思邈《千金要方·道林養性》

 

按:多菜少肉,多麼簡易,卻是防老長壽的無上妙法。可惜人們昧於此理,迷於口福,且又誤於現今之所謂“營養”,總認為素食營養不足,追求肉食高營養,大多為此“自厚其生”,“以養傷身”所誤,而終生不悔,亦可悲矣!

 

魚者,使人熱中。

張景嶽《類經》

 

魚能助熱。

劉完素《三消論》

 

27.蔬菜有妙用 減肥又延壽

 

蔬菜不僅本身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而且牠能夠幫助機體吸收蛋白質、糖類和脂肪,能刺激消化胰腺的分泌,促進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蔬菜不僅能刺激胃液的分泌,還能提高胃液的消化能力,並對胰腺的活動起到良好的調節作用。

牠對那些力圖減肥的人尤為重要。

蔬菜是較粗糙的纖維結構,牠對腸的蠕動還能起到良好的天然的刺激作用,這是減肥的重要因素。

特別在中老年人的食品中,蔬菜佔有特別的位置。

 

多吃蔬菜,可以使人克服老化傾向,避免腸功能下降和防止動脈粥樣硬化。

蔬菜的品種越多,給人體提供的維生素也就越多。

1980年蘇聯《健康》第三期

 

各種新鮮蔬菜都是維生素C的來源,牠在新陳代謝中所起的作用尤為巨大。

在食物中包含著各種礦物鹽,對新陳代謝非常重要。

飲食不合理,特別是對上年紀的人來說,容易出現維生素不足的情況。

具有豐富的維生素ABCE的飯菜,有醫療和預防意義。

經過實驗證明,將B類的各種維生素補充進飯菜中,可以增加作實驗動物的生命。

含多種維生素的複合體,特別是與抗血管硬化的物質相結合,經常加些血管舒張的藥劑和微量元素,可以看作促進長壽的有力激素。

·φ烏格洛夫《長壽的奧秘》

 


28.維生素名符其實 最易為人所忽視

 

“維生素”將成為預防疾病最簡便、最有效和最廉價的手段之一。

悉尼《營養與疾病防止》學術討論會

 

德國“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研究小組組長於爾根·萊曼博士說:“誰又能想到,缺乏維生素EC、和A,比膽固醇過多有著更大的患心肌梗塞的危險呢?”

一些研究報告證明,維生素能改變血液的流動能力,保持血管的強健和彈性。維生素能夠阻止氧化活動,而氧化活動會導致膽固醇在血管裏沉積下來,從而導致產生諸如心肌梗塞這樣的疾病。

[德]《快捷》週刊第十期

《缺乏維生素比膽固醇過多更加危險》

 

每天給人體1000個器官以活力。

兩次諾貝爾獎獲得者利努斯·鮑林,幾個月前剛剛度過他的九十歲壽辰。他說人可以把自己的生命再延長25年到35年,可以活到110歲到120

一個想活到120歲並且要活得健康、愉快的人,究竟應該如何飲食起居呢?他說每天應該吃18克的維生素C。我自己還外加相當於推薦量80倍的維生素E,相當於推薦量25倍的複方維生素B。我之所以服用大劑量上述各種維生素,不是因為我病了,而是因為想永運不得任何疾病

他介紹了如何使用大劑量維生素來預防未老先衰和預防某些疾病的方法。他自己就是他所說的服用維生素如何有益於健康的最好例子。他現在雖已九十歲高齡,仍在不倦地從事分子生物學工程研究。他領導著一家研究維生素同疾病關係的研究所。他正在寫幾本著作,其中一本叫做《怎樣纔能健康愉快地長壽》。

他認為維生素是最有效的抗癌藥物。

鮑林說:“如果認為,你們要注意飲食,多吃水果、蔬菜、穀物、肉和魚類,就不會缺維生素,那麼,你們就錯了。如果認為不必服維生素,這種東西既無益於健康,也不能治病,這就又錯了患有癌症的人,必須服用大量的維生素C和其牠維生素

他說我認識一位元來自蘇格蘭的腫瘤大夫,他讓那些已毫無希望的病人,每天服用10克維生素C,這些病人平均多活了三年左右,有的甚至多活20年。而那些不願意按他的囑咐服用維生素C的病人,最多只活三到四個月。

維生素可以幫助每個人健康長壽,只要用量適中。

凡知道何種食物中,含有何種維生素的人,何種維生素控制人體內各種生物進程的人,就能夠很好地安排自己的飲食

鮑林堅信,一個健康的人,每天服用10克到18克維生素C是必要的。

[德]《快捷》週刊第九期

《參考消息》1992323

 

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抗原抗體反應權威波林博士說:人過中年,如每天堅持服用充足的維生素E,就能保持他後半生的心臟、血管機能以及頭腦的健康。

吳橋譯、洪路編《延長青春的飲食知識》

 

服用足量的維生素E,能預防包括心臟病、白內障、糖尿病和癌症等在內的多種疾病。

動物實驗和病理研究的結果表明;人體內缺乏維生素CE,患上述毛病的危險性就會大大增加。

[美]塔夫茨大學營養學教授傑佛瑞·布盧姆伯格


29.被人疏忽的植物纖維

豈知無用之用是大用

 

植物纖維,主要作用於結腸,作為預防便秘的一個調節因素,更為重要的是,牠對某些常見疾病可能有預防作用,如憩室性疾病和結腸癌。其牠的直接作用,是作為進食量的調節因素,可能有助於預防肥胖。牠對糖代謝和脂代謝有間接作用,可能影響糖和脂在小腸的吸收而起作用。

曾育生、朱高章、陳再智《中老年人的營養》

 

尼斯·伯吉特提出證據,說明現代西方食物中缺少纖維素,可能是許多“文明病”的部分原因。這些文明病包括結腸癌、直腸癌、結腸憩室病和盲腸炎等。他還提示,去掉纖維的食物,可能間接誘發肥胖症、糖尿病和冠心病。

[美]索爾·肯特《延年新術》

 


30.容易發生的微量元素缺乏症

許多疑難病是怠慢牠的結果

 

人體內各種微量元素的含量,對壽命也頗有影響。

某些微量元素含量過少或過多,都會引起各種生理功能失調,從而導致疾病發生。

維生素需要有一定的微量元素作活化劑,最主要的是鋅、錳、銅、鈷和鉬。

[美]蘇拉·貝尼特《他們為什麼長壽》

 

31.不要忽視蛋白質不足症

 

看來,細胞在逐漸喪失自己的生物合成的強化能力。因此,上年紀的人患蛋白質不足症多於其牠方面的營養不足。

·φ烏格洛夫《長壽的奧秘》

 

蛋白質是健康成長的第一必需物質。

人體蛋白質供不應求,必然會降低造血能力,使紅血球減少,從而招致低血壓、貧血等,導致血流減弱,限制了體內氧和營養素向全身輸布,人也自然易於衰老。

女性的畏寒,多數即由蛋白質不足引起。

吳橋譯、洪路編《延長青春的飲食知識》


32.缺鈣十分普遍 引起煩躁與骨質疏鬆

 

一個成年人,一天需要600毫克的鈣。但是,據說日本人平均每人一天只攝食400毫克。

現代職員患煩躁不寧病的原因,可以說的確是缺鈣引起的吧。

[日]白鳥早奈英《中年防老膳食秘訣》

 

骨衰則體衰。

平均每天在一公斤體重內有48克的鈣出入於骨骼,進行新舊交換。

骨質鬆散症,卻只要充分攝食含鈣食品就能預防,並且還能恢復正常。

[日]白鳥早奈英《中年防老膳食秘訣》

 

33.膽固醇有過 其功不可沒

 

膽固醇的作用在於:製造我們人體細胞的細胞膜,製造膽汁酸,幫助脂肪的消化,製造腎上腺皮質激素,傳達大腦的資訊情報。

膽固醇在人體血液內的正常值為150220mgdL,如果膽固醇不足,則血管變脆,引起腦中風。

膽固醇過高,就會招來心肌梗塞症的危險。

過多攝取膽固醇,就會動脈硬化,而導致心肌梗塞症、心絞痛症、高血脂症、腦血管梗塞症。

[日]白鳥早奈英《中年防老膳食秘訣》

 

從數年前起,美國就建立了“冠狀動脈保護會”。這個會的主要宗旨,是“膳食上控制膽固醇”。牠提出十一項做法,僅供參考。

1. 保持體重合乎身高比例(身高-100)×0.9

2. 一日三餐,充分食用蔬菜。

3. 多用植物性脂肪,少用動物性脂肪。

4. 吃乾酪,要選用含脂肪少的脫脂低熱能發奶油。

5. 多吃魚,少吃肉。

6. 雞蛋一周內吃35。(註:陰虛者應吃鴨蛋)

7. 主食要少吃,多吃副食。

8. 加佐料調味要淡薄。

9. 零食不吃點心,而食用水果。

10.食物應保持原有自然性質,不破壞其營養。

11.絕對戒煙。

[日]白鳥早奈英《中年防老膳食秘訣》


(三)

 

34.人稟五行之氣 須食五行之物

 

夫人稟五行之氣,而食五行之物,而實自胞胎有形也。呼吸精血,豈可去食而求長生?但世人不知休糧服氣是道家之權宜,非永絕食粒之謂也。

·司馬承禎《天隱子》

 

按:五行學說系天人合一學說的一個組成部分,煉功修道有志於大成者,不可不加深究,尤須身體力行。

 

35.具陰陽之和 形立而氣佈

 

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無非具陰陽之和。脾胃待此而倉廩實,三焦待此而道路通,榮衛待此以清以濁,筋骨待此以柔以正。

趙佶《聖濟經》

 

穀畜果菜,其為物也,雖天地之產不同,其具陰陽之和則一也。養助充益,其於人也,雖形精之養不同,其輔陰陽之偏則一也。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故脾胃待此而倉廩備。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故三焦待此而道路通。榮清衛濁,待此以布氣也;筋柔骨正,待此以立形也。形立氣布,保身之道得矣。

吳褆註《聖濟經》

 

按:穀果畜菜,養助益充,相輔為用,渾然一體,皆具陰陽之和,以輔陰陽之偏,資養形精,保身之道,莫大於斯。

 

36.資氣者食 陰陽運用

五行相生  莫不賴之

 

天之生物,五味備焉,食之以調五臟。

羅天益《衛生寶鑒》

 

食飲足,以和氣血。

管仲《管子·侈靡》

 

食足以充飢養氣。

張君房《七部語要》


食飲者,充虛之滋味。

·馮兆張《馮氏錦囊秘錄》

 

主身者神,養氣者精,益精者氣,資氣者食。

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

故飲食進則穀氣充,穀氣充則氣血盛,氣血盛則筋力強,故脾胃者,五臟之宗也。

四臟之氣皆稟於脾,故四時皆以胃氣為本。

《生氣通天論》雲: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是以一身之中,陰陽運用,五行相生,莫不由於飲食也。

鄒鉉《壽親養老新書·飲食調治》

 

按:飲食以調五臟,和氣血,資氣益精養神,故為“生民之天,活人之本”。而“脾胃者,五臟之宗”,飲食應以培護脾胃之氣為本,從而使“一身之中,陰陽運用,五行相生”,周行而不殆。

 


37.氣正味順 陰陽調平

 

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王冰註《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

 

辛甘發散為陽,酸甘湧泄為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陰陽調和,則人平安。

孫思邈《千金要方·食治》

 

陽為氣,氣厚者為純陽;陰為味,味厚者為純陰。故味薄者為陰中之陽,氣薄者為陽中之陰。

王冰《黃帝內經補註釋文》

 

地有陰陽,金木水火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辛甘淡酸苦鹹,五味是也;辛甘淡者,地之陽也。酸苦鹹者,地之陰也;此地之陰陽也。

王好古《湯液本草·東垣先生藥類法象》

 

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攝生者,氣正則味順。

扁鵲(引自《養生醍醐》)

 

按:陰陽所在,關係極大,不可不謹而察之,而後調之;調之之方,運用氣味性能,調濟陰陽令和,“以平為期”,勿過勿不及。

 

38.大地食人以五味 氣味相成神自生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王冰註《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臟象論篇》

 

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

王冰註《黃帝內經素問·五臟別論篇》

 

五臟所生,本資於五味,五味宣化,各湊於本宮。雖因五味以生,亦因五味以損,正為好而過節,乃見傷也。

王冰《黃帝內經補註釋文》

 

食入於陰,則長氣於陽,故味發於氣也。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陰之所以生者,在五味,而所以傷者,亦在五味也。

地食人以五味。夫味得地食,故能生五臟之陰。

若五味不節,則各有所克,反傷其陰矣。

張景嶽《類經》

 

味為陰,其成本乎地。

地食人以五味,散養五宮,故氣味相成而神自生。然則氣也,味也,食飲之常然,保生之至要者。

趙佶《聖濟經》

 

精不足者,陰之衰也,非味不足以實中而補之。

張景嶽《類經》

 

內經曰:味厚為陰,薄為陽,厚則泄,薄則通。

曹庭棟《老老恒言》

 

至於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製,勿使過焉,過則傷其正也。

李東垣《脾胃論》

 

濁陰為地而成味,故地食人以五味。

五味食人者,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是也。

五味入口,所藏者腸胃也。

五臟之宮,各得其養,則津液流通神氣生矣,是謂散養五味。故氣味相成而神自生。

氣也,味也,自事觀之,食飲之常然也。自理觀之,保生之至要也。即食飲之常然,達保生之至要,則形精之養,於是乎在。

吳褆註《聖濟經》

 

按:禍福反掌,利害相隨。生陰傷陰,俱由五味。陰者,精也。現代人多陰虛者,其本在於精虧,宜五味以補五臟之陰精。但若“裁製”失宜,過則傷正,反傷其陰。

五味“必自裁製”,此不得假乎於人也,必須親自裁製,使之“氣味相成而神自生”,此為“食飲之常然,保生之至要者”,不可因為口嗜慾食“好而過節,乃見傷也”。

 

39.氣養陽 味養陰 氣味相須為用

 

氣本於天者,以養陽也;味本於地者,以養陰也。

 

形以精而成,精以氣而化,氣以味而生,味以氣而行。

雖氣味有陰陽清濁之分,而實則相須為用也。

 

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氣歸精。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故氣味和合,可以補精益氣。

張景嶽《類經》

 

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

高註:味歸形,五味歸於形臟也。形歸氣,形臟歸於陽氣也。氣歸精,陽氣歸於陰精也。精歸化,陰精歸於變化也。

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

高註:氣歸精,乃精食氣也。味歸形,乃形食味也。精歸化者,化生精也。形歸氣者,氣生形也。

 

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

高註:形雖食味,而味亦傷形;精雖食氣,而氣亦傷精。雖氣化生精,而精化亦為氣;雖氣生此形,而氣亦受傷於形。形者,味也。不言形,而言味者,以味歸形,形食味也。

王冰註《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慾不同,各有所通。

高註:人之嗜慾不同,色味各有所通。蓋五色通於神氣,五味通於形臟也。

 

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高註:味有所藏,以養五臟之氣,氣和而生,則有形之津液相成,津液相成,則神乃自生。此味為陰,通於形臟,而複為神氣之所資生也。

王冰註《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按:天陽地陰,氣陽味陰。氣味和合,相須為用,補精益氣,長生久視。形不足者,陽虛也,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陰虛也,故補之以味。氣得以溫,精以氣化;精得以補,形以精成;氣以味生,味以氣行。凡此皆“和合”“相須”之妙用也。

 

40.性有升降浮沉 用宜以平為期

 

食物升降浮沉的妙用:

食物進入人體之後,因食性不同,而產生升降浮沉的不同作用。

辛甘溫熱的陽性食物,大多能升能浮,具有升陽、益氣、發表、散寒功能;苦酸鹹涼的陰性食物,大多能降能沉,具有滋陰、潛陽、清熱、降逆、收斂、滲濕、瀉下的功能,這是從食物性味上說的。

若以質地來說,則多是質輕者升,質重者降。還有植物的花葉多能升浮,籽實多能沉降。

金代李東垣說藥有升降沉浮,生長收藏成,以配四時,春升夏浮,秋收冬藏,土居中化。是以味薄者升而生,氣薄者降而收,氣厚者浮而長,味厚者沉而藏,氣味平者化而成。”臨牀上,我們就利用食物這些作用,祛除人體上下表裏各部的病邪,並糾正一些病勢上逆或下陷的失衡傾向,從而達到治病之目的。

食物這種性質,也可有條件地使牠發生變化,而服務於臨牀。

盧祥之主編《用吃治病》

 

五味之用,升而輕者為陽,降而重者為陰,各因其利而行之,則氣可調而平矣。

張景嶽《類經》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高註:味為陰而重濁,故出下竅;氣為陽而輕清,故出上竅。

 

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

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洩,厚則發熱。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高註:分而言之,氣為陽,味為陰。合而言之,氣不離味,味不離氣。故氣味辛甘,從中達外,主能發散,故為陽。氣味酸苦者,從中上下,主能湧泄,故為陰。陰勝則陽病者,酸苦之味太過,則陰勝而陽斯病矣;陽勝則陰病者,辛甘之味太過,則陽勝而陰斯病矣。

王冰註《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

高註:此舉藥之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以明上文五慾之意。


此穀果畜菜藥五者,皆有辛酸甘苦鹹之味,五味合五臟,故各有所利。利,猶宜也。

此散收緩堅軟,五臟之所慾也。五臟各有所慾,各有所苦。或急者,肝苦急也。

天行四時,人具五臟,地生五味,四時五臟之病,隨五味所宜,以為臟氣法時也。

王冰註《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

 

按:資氣者食,飲食入身,因其性之不同,而用有升降浮沉之異。辛甘溫熱屬陽,能升能浮;苦酸鹹涼屬陰,能降能沉,此乃從其大要來說。至於食物的質地、取用部位、氣味厚薄、以及成熟季節等亦均各具妙用。飲食養生,須加深究,用其所長,補我不足,以平為期,是為善用。

 

41.五味沖和 益人補陰

謹道如法  長有天命

 

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高註:五味貴得其平,不可太過,是故謹和五味,得其平矣。五味合五臟,五味和,則腎主之骨以正,肝主之筋以柔,肺主之氣、心主之血以流,脾主之腠理以密。誠如是也,則有形之骨,無形之氣,皆以精粹,可謂謹道如法,生氣通天,而長有天命矣。

王冰註《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

 

五味貴和,不可偏勝。

張子和《儒門事親》

 

使以五味調和五臟,五臟和平,則血氣資榮。

元御醫忽思慧《飲膳正要》

 

日啖飲食之華美者為精。

袁開昌、甫昌齡《養生三要》

 

安於沖和之味者,心之斂,火之降也。

以偏厚之味為安者,慾之縱,火之勝也。

且穀食與肥鮮同進,厚味得穀為助,其積之也久,甯不長陰火而致虐乎?彼安於厚味者,未之思耳!

昔人《飲食垂戒箴》曰:山野貧賤,淡薄為常,動作不衰,體健而康;均此同體,我獨苦病,悔悟一萌,塵開鏡淨。可知茹淡者安,啖厚者危。試觀古今來壽登百歲以上者,多出於民間,而身都通顯、家享豐厚者,罕有其人。豈天命定數,獨彼壽而此否乎?

又或者曰:視養我者,均為我賊,食物固可廢歟?曰:厚不如薄,多不如少,慮患而謹節之,畏危而堅忍之,舉匕箸如儆戈矛,不與肉食者同其陷溺,寧負我生之腹,不負生我之天,是亦衛生之一道也。

嗜味縱口,必致傷生,己諄諄戒之矣。即日用蔬菜之屬,各有性寒性熱之不同,或益或損之宜辨,苟非平時留神審擇,亦陰受其患而不知。

……俾飲之食之者,洞悉其物性,審擇其損益,庶有助於養生者之趨避也。

·徐文弼《壽世傳真》

 

或者疑《內經》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又曰“地食人以五味”則嗜味何傷?不知味有本於天者,有成於人者。谷粟菽麥,自然沖和之味,有益人補陰之功,此《內經》所謂本於天之味也。

若人之所為者,皆烹飪偏厚之味,有致疾傷命之虞。

徐文弼《壽世傳真》

 

如果反其道行之,投其所好,偏食偏嗜,非但導致疾病,終將影響壽命。此又不可不知,不可不信,不可不守。

盧祥之主編《用吃治病》


按:飲食養生之道,要“謹和五味”,要在“謹”字。唯有謹慎,方和五味,稍一疏忽,則有所偏。然後,“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骨正而不偏倚,筋柔而不牽強,氣血流通而不阻滯,腠理周密,而不召邪。其所以然,便是由於五味之和,以生五臟之陰,陰精充足,骨氣不虧。如此“謹道如法”,謹守飲食之道,而不輕忽,如法裁製,而不失和,乃能“長有天命”,終其一生,享天年而去。

其道至簡,唯有五味沖和。但《黃帝內經素問》作者,於此連用兩個“謹”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謹之又謹,足見作者救世之慈心。

飲食要能“沖和”並非易事,此中大有學問,非下一番苦功不可。

一、味之本於天者,具“自然沖和之味”,方“有益人補陰之功”;

二、要安於沖和之味,須“心之斂”,不縱放貪慾;

三、山野貧賤,淡薄為常,壽登百歲,多出民間;

四、“烹飪偏厚之味,有致疾傷命之虞”,“嗜味縱口,必致傷生”;

五、宜洞悉物性,留神審擇,知所趨避。

如是必須“舉匕箸如儆戈矛,不與肉食者同其陷溺”,戒慎恐懼,如臨大敵,如脫陷溺。

 


42.同氣相求 各從其類

五味所利  隨宜選擇

 

五味各從其類,同氣相求也。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

張景嶽《類經》

 

淡入胃。

《黃帝內經靈樞·九針論》

 

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

王冰註《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氣苦上逆,急食苦以瀉之。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

脾苦濕,急食鹹以燥之。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豕肉栗藿皆鹹;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王冰註《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

 

酸:包括澀味,有收斂、固澀的作用,適宜於氣虛、陽虛不攝的病症。

苦:有燥濕、清熱、瀉實的作用,適宜於濕證、氣逆等病症。

甘:有補養身體,和中健脾,緩和痙攣,調和食物,滋補強壯的作用,適宜各種虛證及緩和拘急疼痛等。

辛:有宣通、發散、行氣、止痛作用,適宜於解表、透疹、行氣、溫經止痛等。

鹹:有軟堅散結,滋潤潛降的作用,適宜於熱結、痰核、瘰鬁等病症。

淡:有滲利作用,適宜於濕盛或水氣為患的病症。

盧祥之主編《用吃治病》

 

適度的酸味,對肝臟有益,卻會損脾臟;

適度的鹹味,對腎臟有益,卻會損心臟;

適度的辛味,對肺臟有益,卻會損肝臟;

適度的苦味,對心臟有益,卻會損肺臟;

適度的甘味,對脾臟有益,卻會損腎臟。

智顗《摩訶止觀輔行》

 

按:同氣相求,各從其類,故五味各有所利,應隨病之所宜,選擇飲食,正確運用以食療病,以食養生的作用。然而,既有所利,必有所害,須識其利害,知所趨避。

 

43.同氣自相求 氣增病必加

五味有所禁  五臟有所忌

 

若乃同氣相求:

筋屬於肝,故酸走筋,筋病則忌酸;

肉屬於脾,故甘走肉,肉病則忌甘;

氣屬於肺,故辛走氣,氣病則忌辛;

二氣相與,火必從水,故苦走骨,骨病則忌苦;

水必求火,故鹹走血,血病則忌鹹。

此五味各有所走者也。

吳褆註:五味各有所病,以偏其所嗜故也。

五味各有所走,以犯其所忌故也。

夫內合五臟,外幹於形體,氣味之禁,皆五行至理。凡病生於氣者,推此可以類舉矣。

趙佶《聖濟經》


凡五味之性,各有所入。

若味有偏用,則氣有偏病,偏用既久,其氣必增,此物化之常也。

氣增而久,則臟有偏勝,臟有偏勝,則必有偏絕矣,此致夭之由也。

張景嶽《類經》

 

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以為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王冰註《黃帝內經·素問》

 

五味所禁:

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

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

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

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

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

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王冰註《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

 

酸多食之,令人癃,小便不利,則肝多津液,津液內溢則肝葉舉,肝葉舉則脾經之氣絕而不行。何者?木制也。

鹹多食之,令人肌膚縮短,又令心氣抑滯而不行。何者?鹹走血也。大骨氣勞,鹹歸腎也。

甘多食之,令人心悶。甘性濡緩,故令氣喘滿而腎不平。何者?土抑木也。

苦性堅燥,又養脾胃,故脾氣不濡,胃氣強厚。

辛性潤澤,散養於筋,故令筋緩脈潤,精神長久。何者?辛補肝也。

王冰《黃帝內經補註釋文》

 

要全面衡量,不可執一而為。

五味入於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

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窿;

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

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

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

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

《黃帝內經靈樞·五味論》

 

是故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色變;

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則肉胝脣揭;

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

此五味之所傷也。

高註:制之,乃所以生之,然未生之先,則有所傷。是故:

多食鹹,則腎氣太過,太過則心合之脈凝濇,而心榮之色變矣;

多食苦,則心氣太過,太過則肺合之皮槁,而肺榮之毛拔矣;

多食酸,則肝氣太過,太過則脾合之肉胝,而脾榮之脣揭矣;

多食辛,則肺氣太過,太過則肝合之筋急,而肝榮之爪枯矣;

多食甘,則脾氣太過,太過則腎合之骨痛,而腎榮之發落矣;

此五行相制,制而未生,乃五味之所傷也。

王冰註《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篇》

 

酸味傷於筋,辛味損正氣;

苦則損於心,甘則傷其志;

鹹多促人壽,不得偏耽嗜。

孫思邈《保生銘》


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鹹多傷心,甘多傷腎。

葛洪《抱樸子》

 

味過於酸,脾氣乃絕,則以食飲不節,五味相克也。

趙佶《聖濟經》

 

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甘。

張仲景《金匱要略》

 

按:同氣自然相求,五味各有所走,五臟各有偏嗜,不可犯其氣忌。否則,氣增而久病必加,“此致夭之由也”。

五味有所禁,臟病有所忌。病者陰陽偏,偏上勿加偏;妙用偏糾偏,陰陽得其和。此“食禁”之不可不守,“食療”之不可不知,“養真”之不可不循也。

 


44.五味有所養 陽不可偏

 

木酸、火苦、金辛、土甘、味之成也。

合五行之味以為治,則以營養未嘗偏廢。

故骨欲收,酸可以養骨;

筋欲散,辛可以養筋;

脈欲軟,鹹可以養脈;

氣欲堅,苦可以養氣;

肉欲緩,甘可以養肉。

察味之宜,不可妄也。

且苦,火味也。或以燥,或以泄,則燥者為陽,而泄者為陰。辛,金味也。或以散,或以潤,則散者為陽,而潤為陰。徒分金火陰陽,不知一體之中,陰陽兼備,偏而用,未免為曲士之蔽。

宋徽宗趙佶《聖濟經》

 

按:人身為一小宇宙,此“一體之中,陰陽兼備”,而身中之臟腑各個部分,又無不“陰陽兼備”,周敦頤所謂“物物各一太極”也。治病養生,煉功修道皆宜把握整體,而又體察入微,察五味之各有所養,用其所長,以補我之不足,雜合以為治,陰陽不可偏廢,切忌“偏而用”,陷於“曲士之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45.五味相應五臟 既相生亦相克

善用所慾為補 逆而用之為瀉

 

五味和五臟的關係:

一、五味所入皆有定位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

二、五味對五臟各有所益。“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鹹生腎”。(《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三、五味所嗜,優先所達。人體臟腑各有不同的生理特點和功能,而五味又有所入、所喜、所嗜之親合力,所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

《靈樞·五味》指出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穀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五味各走所喜,穀味酸,先走肝;穀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穀味鹹,先走腎

明代張景嶽說五臟嗜慾不同,各有所喜,故五味之運,亦各有所先,既有所先,必有所後

四、順其臟所慾,解其臟所苦。根據五臟間的生、克、制、化的關係,運用食物的五味,既可投其臟所好,補益臟之功能,又能逆其臟之所苦,協助臟之解難。“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用鹹補之,甘瀉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鹹瀉之”;(《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順其五臟所欲,則有補臟之功;逆其性而用,則有瀉臟之效。

五臟既有所欲,當然就會有所不欲。

盧祥之主編《用吃治病》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高士宗註:五臟為陰,借五味以資生,故陰之所生,本在五味。五臟為陰,五味各走其道,太過則病,故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味過於鹹,大骨氣勞,肌短而心氣抑;

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殃。

高註:酸者,肝之味,酸性生肝,太過則傷脾;

鹹者,腎之味,鹹性生腎,太過則傷心;

甘者,脾之味,甘性生脾,太過則傷腎;

苦者,心之味,苦性生心,太過則傷肺;

辛者,肺之味,辛性生肺,太過則傷肝。

王冰註《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

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用鹹補之,甘瀉之;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甘補之,苦瀉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鹹瀉之。

高註:肝病則木鬱,故肝欲散,治之之法,當急食辛味以散之,辛主散也。肝氣鬱而欲散,散之即所以補之,故用辛補之。夫辛散為補,則酸收為瀉,故酸瀉之。此臟氣法地之五味也。

心病則火炎,故心欲軟,當急食鹹味以軟之,鹹能軟堅也。心氣炎而欲軟,軟之即所以補之,故用鹹補之。鹹軟為補,則肝緩為瀉,故甘瀉之。

脾病則土不柔和,故脾欲緩,當急食甘味以緩之,甘能緩中也。脾氣欲緩,苦泄則瀉,故用苦瀉之。苦泄為瀉,則甘緩為補,故甘補之。

肺病則氣散,故肺欲收,當急食酸味以收之,酸主收也。肺氣散而欲收,收之即所以補之,故用酸補之。酸收為補,則辛散為瀉,故辛瀉之。

腎病則水汛,故腎欲堅,當急食苦味以堅之,苦味火味,故能堅也。腎濡欲堅,堅之即所以補之,故用苦補之。苦堅為補,則鹹軟為瀉,故鹹瀉之。

王冰註《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高註:若急而不和,肝所苦也,治之之法,當急食甘味以緩之。若緩而不速,心所苦也,當急食酸味以收之。酸收者,助心氣而使之上炎也。若濕而不燥,脾所苦也,當急食苦味以燥之。苦為火味,故能燥也。若氣上逆,肺所苦也,當急食苦味以泄之,苦寒注下,故能泄也。上文言苦燥,此言苦泄,蓋稟君火之氣而味苦,則燥;稟寒水之氣而味苦,則泄;於物性之逆氣推之,則得矣。燥而不潤,腎所苦也,當急食辛味以潤之。夫辛主發散,何以能潤?以辛能開腠理,致在內之津液,而通氣於外;在下之津液,而通氣於上,故能潤之。

王冰註《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此五味之所合也。

高註:多食則傷,適可則合。

王冰註《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篇》

 

“酸生肝”,“酸傷筋,辛勝酸”。

“苦生心”,“苦傷氣,鹹勝苦”。

“甘生脾”,“甘傷肉,酸勝甘”。

“辛生肺”,“辛傷皮毛,苦勝辛”。

“鹹生腎”,“鹹傷血,甘勝鹹”。

王冰註《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46.五味相應五臟 五臟各宜其味

味過必然生害 巧用生克得益

 

先看看我們自己五臟有什麼毛病,然後再吃對那一臟有益的食物,而禁止吃對那一臟有損的食物。

五味都不可吃得過多,因為五臟是相生相剋的,吃得過多,必然會傷到某一種臟腑,而造成惡性循環甚至暴斃。

陳柏達《五福臨門》


飲食物之間的配伍,以及飲食物與病人正服之湯藥的關係上要合理,不要互相抵消效益,或發生相反作用。

郭子光、張子游編著《中醫康復學》

 

根據血液中成分的增減,而產生出對於各種味的希求。

[日]白鳥早奈英《中年防老膳食秘訣》

 

雖飲食百味,要其精粹,審其有補益助養之宜,新陳之異,溫涼寒熱之性,五味偏走之病。

若滋味偏嗜,新陳不擇, 造失度,俱皆致疾。可者行之,不可者忌之。

元御醫忽思慧《飲膳正要》

 

昔世祖皇帝(元·忽必烈)飲食必稽於本草,動靜必準乎法度,是以身躋上壽。

古聖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故重食輕貨。

使以五味調和五臟,五臟和平則血氣資榮,精神健爽,心志安定,諸邪自不能入,寒暑不能襲,人乃治安。

元御醫忽思慧《飲膳正要》

 

攝生者,先須洞曉病原,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癒,然後命藥。

扁鵲(引自《千金要方》)

 

按:“飲食必稽於本草”,百味要精審其宜,調和五臟,可者行之,使無偏失,“身躋上壽”。

 

47.五味之性 各有所利  適性適病  因時施用

 

味以適性。

石一參《管子今詮》

 

滋味者,身之充也。

五行各有所克,此盛則彼傷。

 

陽精陰血,皆五味之實秀也。

袁開昌、甫昌齡《養生三要》

 

五味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軟,四時五臟,病隨味所宜也。

王冰註《黃帝內經素問》


甘緩、酸收、苦燥、辛散、鹹軟、淡滲,五味之性,一定而不變者也;其或補或瀉,則因五臟四時而迭相施用也。

《本草綱目·序例·五臟五味補瀉》

 

按:滋味適性,方能充身,補養精血。五味各有所利,病隨味所宜,視乎四時,察其五臟,因人制宜,迭相施用,五味各有所克,此盛則彼傷,尤其不可不知。

 

48.飲食五味 適性為用

五味多食  各有所病

 

酸澀以收,多食則膀胱不利而為癃;

苦燥以堅,多食則三焦閉塞而變嘔;

辛味薰蒸,多食則上走於肺,榮衛不時受而心湧;

鹹味湧泄,多食則外注於脈,胃竭咽燥而病渴;

甘味弱劣,多食則胃柔緩而蟲動,故中滿而心悶。

此五味各有所病也。

趙佶《聖濟經》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此五臟之所合也。

王冰註《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篇》


酸入肝而養筋,苦入心而養血脈,甘入脾而養肌肉,辛入肺而養皮毛,鹹入腎而養骨髓,五氣亦然。故清養肺,熱養心,溫養肝,濕養脾,寒養腎也。

劉完素《三消論》

 

甘之以悅脾性,滑之以舒脾陽,膏之以益脾陰。

葛洪《抱樸子》

 

凡此五味五氣,太過則病,惟平則常安矣。

劉完素《三消論》

 

酸通骨,甘解毒,苦去熱,鹹導下,辛發滯。

袁開昌、甫昌齡《養生三要》

 

香能利竅,疏泄元氣。

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鹹,五者充形,則生害矣。

《呂氏春秋·盡數篇》

 

養體須當節五辛,五辛不節反傷身;

莫教引動虛陽發,精竭容枯百病侵。

尤乘《壽世青編·孫真人衛生歌》


按:飲食五味,有正作用,必有反作用。善用其正,則利於養生;妄用其反,則害於養生。一正一反,一利一害,其性不可不知,其道不可不謹。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壽夭禍福,在乎其人。

 

49.畏忌知戒慎 五味無所傷

節適且度量 資物以為養

 

天有五氣,各有所湊。地有五味,各有所入。所湊有節適,所入有度量。

凡所畏忌,悉知戒慎,資物為養者,理宜然也。

趙佶《聖濟經》

 

所湊有節適,則不可過也,不可不及也。

所入有度量,則不可多也,不可寡也。

以至凡有畏忌,悉知戒慎。

凡此資物為養者,可謂至矣。

吳褆註《聖濟經》

 

誠能於食物知所戒,推而達之,五味無所傷。

形精資育,氣味為本,豈無時數之宜哉!

趙佶《聖濟經》


其於五氣五味,皆資以為本,食而養之,時數之宜,可不循哉。

吳褆註《聖濟經》

 

按:飲食養生之道,氣味為本,賴以資養,須辨時數之宜,悉知戒慎畏忌,把握節度,無所偏傷,生髮精氣,形神俱妙。

 

50.飲食氣味所禁 尤為治病之要

 

其或氣味色臭,有失陰陽之平,則衡氣(腎氣)不守。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此食禁者所以為仁愛之道也。

夫物不時成,非生氣之全;烹飪失節,非水火之既濟。色惡者,非氣之正。臭惡者,非氣之和。聖人於此四者,特有食禁之戒,其所食也微矣。

氣味所禁,尤為治病之要。

若病在臟,其於飲食寒熱溫飽之禁,特避其所惡,食氣猶然,況成於味者乎?

趙佶《聖濟經》

 

按:有正必有反,有宜必有禁,乃“道”之一體兩面也。其相生相剋,適相反相成。物成不以其時,非生氣之全;烹飪失其節度,非水火之既濟(註:失陰陽之和,損物之本性);色惡者,非氣之正;味惡者,非氣之和;凡此四者,俱所禁戒。治病養生、煉功修道者不可不知,不可不慎,是為“食禁”。

其次臟腑之病,有寒熱溫飽之禁,於飲食氣味亦有所忌,“避其所惡”,是為至要,雖是正常食物,亦不例外。

 

51.食氣相惡則傷精 食味不調則損形

 

雖食飲非聖人口腹之慾哉!蓋以養氣養體,不以有傷也。

若食氣相惡則傷精;若食味不調則損形。

形受五味以成體。是以聖人先用食禁以存性,後藥以防命。

元御醫忽思慧《飲膳正要》

 

凡食息起居,必參伍宜否,守其禁,以除內之再傷。

張景嶽《類經》

 

按:聖人不貪口腹之慾,重於“食禁”,以存其本性。若飲食與元氣相惡(相克),則傷敗其精;若飲食五味失於調和,則損傷形體。凡是“相惡”、“不調”之飲食,即在“食禁”之列,不可以其味美而縱口腹之慾,以致害性傷身。

 

(四)

 

52.自然療法 藥食同源

 

醫學博士哈威·W·威利曾這樣說過:

在將來,我們的食品就是我們的藥物,我們的藥物就是我們的食品。

 

莫里森博士行醫五十多年,專門從事自然療法,特別是食品療法的研究。

莫里森《特效食療法》編譯者周岐才《前言》

 

若有疾患,且先詳食醫之法,審其症狀以食療之。食療未癒,然後命藥,貴在不傷其臟腑也。

陳直《養老壽親書》

 

天然的食物是最好的醫藥。

西洋醫學之父希波克萊斯


《黃帝內經》中有“藥以祛之,食以隨之”的論述,注重顧護正氣,成為食療學的理論基礎。

劉壽永《從美味中吃出健康》

 

藥食雖逐漸分化成兩大系統,但其間的“血脈”關係,還是依然如初。牠們之間本身就有許多天然的交匯,象有些物質,既是藥物,又是食物。

藥食的發展,也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

古代先人在認識了藥食同源,源同功異之後,又能將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這個聰明才智的產物,就是我們所謂的食療。

寓療以食,食中求療,是藥食關係的出色應用,真正的融合。

劉壽永《從美味中吃出健康》

 

食療學的發展,正煥發著勃勃生機,從藥食同源,醫食不離的思索與探求之中,古老而又年輕的食療科學逐漸發展壯大,走近我們的身邊——從美味中獲得健康,成為一種反映時代的風尚,愈來愈將為現代生活所推崇。

劉壽永《從美味中吃出健康》

 


53.食療法則 同於藥療

各安其氣  必清必靜

 

食療法則和用藥法一樣。《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說治諸勝複,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軟之,脆者堅之;衰者補之,強者瀉之;各安其氣,必清必靜,則病氣衰去,歸其所宗,此治之大法也

盧祥之主編《用吃治病》

 

按:食療和藥療,同是中毉毉療重要的組成部分,牠們都源於“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因此,牠們所遵循的法則是一致的。

治療六氣的“勝”、“複”,總的是對治原則,反反得正,反其道而行之,以求“各安其氣,必清必靜”,使一身臟腑陰陽之氣,清靜平安,“則病氣衰去,歸其所宗”,扶正祛邪,病去身健,這是治療的大法。

 

謹察陰陽所在調之,以平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黃帝素問直解·至真要大論》)

於天星按:人身之氣,合於天地,故當謹察陰陽所在而調和之,大要以平為期。正者正治,言陽盛治陽,陰盛治陰,正治而得其平也。反者反治,言陽虛而陽反盛,陰虛而陰反盛,無容正治,當反治而得其平也。

 

按:此言要嚴謹體察陰陽之所在,而進行調和,“以平為期”,達到平衡為其期限,不可過度,過則為害。辨其陰陽虛實,治法分為正反。陽盛治陽,陰盛治陰,正面治療;若是本質陽虛,反見陽盛之假像,或本質陰虛反見陰盛之假像,就應從反面治療。

 

平者,平衡和諧也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十二章)和氣生萬物,和氣生人,和氣致祥。有平則和,不平則偏。惟有救補己身後天陰陽之偏缺,使之足,複於平,方能沖氣為和,陰陽負抱,而不離失,此為至真至要。

岐伯曰: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折之,不足補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適其寒溫,同者逆之,異者從之”(《黃帝素問直解·至真要大論》)

於天星按: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得其中矣。有餘折之,不足補之,得其平矣。佐以所利,和以所宜,順其性也。然必安其主客,適其寒溫,調其味也。同者,主氣清寒,加以清寒之客氣;主氣溫熱,加以溫熱之客氣,此為過盛,故當逆之。逆之者,抑之折之也。異者,主氣清寒,加以溫熱之客氣;主氣溫熱,加以清寒之客氣,此非過盛,故當從之,從之者,舉之補之也。

 

按:此段經文,明顯證明《黃帝內經》源自《道德經》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七十七章)宇宙自然的規律,牠好比張開弓弦一樣啊!抑高舉下,使之“中”,損有餘,補不足,使之“和”。《黃帝內經素問》的論述,就是本於此,而生髮開去。

 

54.食療結合 祛病延年

 

食療,起源於夏朝,至今已經歷了三千多年的漫長歲月。傳說商代宰相伊尹著《湯液經》,就是採取了烹調方法治療疾病。

用吃治病,是根據患者的病症,通過辨證,選用一定的食物或配伍相應的藥物,調配組方,烹飪 作,使通常所用的穀、蔬、肉、果以及苦口良藥變成一種佳餚美食,以補養臟腑功能,促進疾病康復,防老抗衰,益壽延年。

這種寓毉於日常飲食之中的食物療法,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是祖國毉藥寶庫中的瑰寶之一,對世界科學,特別是營養學的發展,有極大的貢獻。

盧祥之主編《用吃治病》

 

“毉食同源”,“藥食同源”,毉、藥、食三者是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的。

一是藥食本一。許多食物本身就是藥物,而有“亦藥亦食”之說上藥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輕身益氣,不老延年。”凡上品之藥,法宜久服,多則終身,少則數年,與五穀之養相佐,以臻壽考(《神農本草經讀》)

二是藥始於食。

三是食優藥治。食治往往起到了藥治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盧祥之主編《用吃治病》

 

在高加索,人們並不認為藥物的作用僅僅是治病,治療和預防性的藥物和營養,在他們看來是維持健康身體必不可少的成分。

藥品和食物經常是可以互相代替的,因為兩者的目的相同——都是為了健康和長壽。

[美]蘇拉·貝尼特《他們為什麼長壽》

 

按:寓毉於食,以食為療,既可防治疾病,又可延年益壽,既可增益智慧,又可激發功能,是我國傳統的飲食養生之道。

 

55.以食養生 治於未亂

 

以起居飲食調攝於未病。

食取稱意,衣取適體,即是養生之妙藥。

曹庭棟《養生隨筆》

 

語雲:調寢食在毉藥之先,即聖人治未亂之說也。夫色身既受,非安穀不能生精與氣,非安枕不能養血與神。

沈時譽《醫衡·寢食篇》

 

按:善養生者,必善治食。飲食不治,必損其真,於是陰陽遂失其和平,百病由之而蜂起。上工治未病,聖人治未亂,以“其未兆易謀”(《道德經》六十四章)也。

 

56.實際出發 辨證施食

 

中毉營養學十分重視飲食物寒熱溫涼四氣與機體體質以及辛甘酸苦鹹五味與五臟的關係。

對於虛寒病者則多用甘溫食物;

對於熱症患者,宜用涼潤之品。

周岱翰《癌症的中醫飲食調養》

 

根據正確辨證,依據治療原則,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選擇恰當食物,作成相宜的膳劑,進行食物治療。

對於疾病的食物選擇,一定要在正確的辨證施治的基礎上,與所用藥物相一致,或互相輔佐。

各種食物多有與藥禁忌者,選食應當知之。

施食,不僅要辨證,而且要通曉食物禁忌,免得貽誤性命。

盧祥之主編《用吃治病》

 

故《仙經》又曰:服餌不備五味四氣而偏食之,久則臟腑偏傾,而生其病矣!然則豈可誤服熱藥而求其益?

若非其病,不可服其藥。飲食同法。當所宜者過度,則反傷正氣。病已則止藥,欲求不病,無損而已矣。

《素問玄機原病式》

 

按:病者食療,選擇食物要與藥物相應,相互輔佐,齊奏其效。因此,病之宜忌,藥之禁忌,均須切實把握。否則,不誤於藥,暗誤於食,以致損生。此毉者治病,用藥不用食,不得為“中”毉(合格的毉師),更談不上良毉了;病者治病,任毉不任食,不得為善治,欲求無損,難矣!

 

57.選擇飲食物 可口又健康

 

照我的想法,選擇任何食物,必須具有兩條標準:牠的味道必須可口;牠有利於增進健康。

[美]A·大衛斯《飲食營養與長壽》

 

按:此兩條標準,其實很難做到,一是有利健康,須有高度的營養科學知識,即把握飲食養生之道,且切合自己身心與修道的需求,真是談何容易,故須“為學日益”,“知常”、“知和”;二是可口味道,人各一口,眾口殊味,俗人多被“可口”兩字所迷所誤。“可口”不應追求味之濃郁甘美,應是“至味必淡”,淡者,不失其真,因此,可口之味,應是食物自然本真之味,即樸素的本味。老子要求“味無味”,味得無味之味,方是大道之味,方是大味之真,而至善至美,在乎其中矣。但此點實為有道與不道之分水嶺,煉功修道者,務須於此大處留心,要處下手,不可輕忽。


58.良毉識氣味 善用食療病

 

食物的“四氣”,泛指寒、熱、溫、涼四種,是人們從食物作用於人體所發生的反應中概括出來的,是與疾病屬性的寒、熱相對而言的食物性質。

瞭解食物的寒熱屬性,在實際生活中,就可以幫助我們針對不同性質的疾病,進行選擇配膳,辨證施膳,以期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劉壽永《從美味中吃出健康》

 

食物雖為養人之具,然亦於人臟腑有宜不宜。蓋物有寒有熱,猶人臟腑有陰有陽,臟陽而不得乎性寒之物以為之協,則臟其益陽矣;臟陰而不得乎性熱之物以為之濟,則臟其益陰矣;臟有陰陽兼見之症,而不得乎不寒不熱之物以為調劑,則臟其益互雜而不平矣。

昔孔子觀頤之象,而曰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則知食即於身有裨,而亦有乎當節之理以為之寓;矧於食物之中,尚有宜此宜彼之別,而可不為之考究於其中者乎?

·黃宮繡《本草求真·食治》

 

在孫思邈看來,真正的良毉,要善於掌握各種食物的性能,也就是從中毉藥理學的角度,把握食物的“氣”(寒熱溫涼平)和“味”(酸苦甘辛鹹),隨四季變化,人體狀況而調配,以資血氣,遣疾患。

《內經》顯然更為注重五味與人體五臟之間的關係,以及養形、養氣、養精三者之間的關係。

郝勤《中國古代養生文化》

 

按:飲食療病,在於善用食物之性能氣味,隨時因病人所宜,進行調配,尤善用五味以調養五臟,補養精氣神,來遣除疾病,康復身體,這樣,纔是真正的良毉,纔是食療的妙用所在。

 

59.洞察病源 以食治之

食療不癒  然後命藥

 

飲食康復法,古稱食治。

郭子光、張子游編著《中醫康復學》

 

夫為毉者,當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癒,然後命藥。

孫思邈《千金要方》

 

夫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清神爽志,以資氣血。若能用食平屙,適情遣病者,可謂上工矣。

王懷隱《太平聖惠方·食治論》

 

五味入胃,喜歸本臟,有餘之病,宜本味通之。

《本草綱目》

 

食之入口,等於藥之治病,同為一理,合則於人臟腑有益,而即可卻病衛生;不合則於人臟腑有損,而即增病促死。

食雖為養人之具,然亦於人臟腑有宜不宜。

羅天益《衛生寶鑒》

 

凡飲食滋味,以養於生,食之有妨,反能為害。

張仲景《金匱要略》

 

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藥者,不如善治食。

陳直《養老奉親書》

 

按:上工治未病,則飲食調攝之;己病則以食平屙;不癒,然後命藥;或藥療同時配合食療,兼施並舉,和合以治,以收捷效。《千金要方》說食療不癒,然後命藥羅天益說食之入口,等於藥之治病,同為一理究之實際,既已有病,即需治療,食療藥療,何分先後,不過是其病之輕微者,以食調治;然此時,亦不妨“命藥”,不必俟其“不癒”而後命也。

 

60.“毒”藥治病有約制 飲食扶正邪自盡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王冰註《黃帝內經素問·五常政大論》

 

服至約已,則以五穀五肉五果五菜,隨五臟宜者食之,以盡其餘病。藥食兼行亦通也。

《黃帝內經素問註》

 

病已去其八九,而有餘未盡者,則當以穀肉果菜飲食之類培養正氣,而餘邪自盡矣。

然毒藥雖有約制,而飲食亦貴得宜,皆不可使之太過,過則反傷其正也。

張景嶽《類經》

 


養生當論食補,治病當論藥攻。

 

五穀養之,五果助之,五畜益之,五菜充之,相五臟所充,毋使偏傾可也。

張從正《儒門事親》

 

按:《黃帝內經》認為凡藥皆有“毒”,治病不可過,過則反傷正,現代叫做“醫源性疾病”,並提出約制原則,而以穀肉果菜的“食補”,發揮其養、助、益、充的作用,來培養正氣,使餘邪自盡,或藥食兼行並進亦可。我是主張綜合治療的,不但藥食並舉,且應心身兼治,從整體著手,不僅取效快捷,不留後遺症,而且,可以從中吸取教訓,以為前車之鑑,從而轉禍為福,進一步自覺地煉功修道,講究飲食養生,從迷誤中自拔出來,此種之治,方是根本。

雖然飲食盡之,但亦應“相五臟所充,毋使偏傾”,貴得其宜,“過則反傷其正也”。

 

61.以正養正 以偏救偏

 

氣味之正者,穀食之屬是也,所以養人之正氣;

氣味之偏者,藥餌之屬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氣。


正以人之病,病在陰陽偏勝耳!

欲救其偏,則惟氣味之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

張景嶽《類經》

 

萬病皆從口入,如何食反能治病耶?

蓋草木藥石得五行之偏氣,如人之得疾,因五臟有偏勝,則氣血有偏傾,故用偏氣之藥物,治五臟偏勝之氣血,使得歸其正。然中病則已,不可過焉;過則藥又反能生病也。

是故飲食,人賴以養者。食嗜之,所以有萬病皆從口入之說,亦猶是耳!且五穀得五行之正氣,尚有是說。

蓋飲養陽氣,食養陰氣,內經言之詳矣。五穀為養,五果為助,血氣調和,長有天命。何況今人忽而不講,惟知藥可治病,不知飲食起居之間,能自省察,得以祛疾延年也。

·尤乘《壽世青編》

 

食物富於營養與精華,對人體的作用均衡緩和,稱為氣味正,有充養濡潤的功能;藥物多作用強烈而不均衡,稱為偏,所以纔能用來針對疾病,調整盛衰,古人也將這種特性稱為“毒”。《說文》中釋曰毒者,厚也這類物質在某個方面有超常和偏於強烈的作用。毉家正是利用這個偏、這種毒,以偏糾偏,以毒攻毒。所以說“聚毒藥以供毉事”,“進穀食以充身形”。

 

利用五味之偏,來調整臟腑之間的偏勝。故古代毉家說五臟苦欲補瀉,乃用藥第一義。”慾者,是本臟之神所好也,即補也。苦者,是本臟之神所惡也,即瀉也

劉壽永《從美味中吃出健康》

 

按:穀食與藥餌,可分不可分,《神農本草經》中之上品,可長久服用者,亦屬於氣味之正者,此“食藥同源”不可分也;其中品、下品,多以治病應急為用,此可分且不可不分也。《類經》未加說明,而有偏頗之嫌。

陰陽有偏,病則隨之,以食之偏,救治其偏,乃是“以偏救偏”。偏者,不可常,不可過,非大道之“常”,乃大道之“變”也。

陰陽不偏,身體沖和,以食之正,充養其正,乃是“以正養正”。正者,可常,無過不及,以其本自沖和,乃大道之“常”也,故可長服、久服。

 


62.老年“慎藥”食療為先

 

老年偶患微疾,也當“慎藥”,宜加意調停飲食,就食物中之當病者食之。食亦宜少,使腹常空虛,則脈絡易於轉運,元氣漸複,微邪自退,乃第一要訣。諺雲:不服藥為中毉,於老年尤當。

曹庭棟《養生隨筆》

 

對於老年人,營養的好壞,特別是食物結構,常與其常見病、多發病,如腫瘤、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等有密切關係。因此,與藥物療法堪稱孿生姐妹的食物療法,在老年人健康問題的研究中,受到了密切的注意。

即為健康狀況各異的人,或有各種不同疾病的人,若提供合理膳食, 作各種風味別具的飲食,也能達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目的。

·φ烏格洛夫《長壽的奧秘》

 

藥補不如食補。

藥療不如食療。

補虛抗老,藥食相助。

孟憲紓《長壽的奧秘》

 

按:老年“微疾”,“宜加意調停飲食”,著重“食療”,即使一些常見病、慢性病,亦當食療藥療並重,而“藥食相助”,足以“補虛抗老”,所以飲食療法對於老人治病養生至關重要,尤其要“慎藥”,且不可微疾便投醫,更不要病急亂投醫,未誤於病,先誤於醫者,多矣!當然,某些病,特別是疑難、危重病不可不急切投醫救治,但平時亦當善於知毉、擇毉。不然,枉死城下又見增丁了。

 

63.本味利於養生 調味過重致病

 

本味有利於養生。如果調味過重,掩蓋了本味,甚或使人致病。

孟景春、姜帷、鞠興榮《飲食養生》

 

烹飪燔炙,畢聚辛酸,已失本然之味矣。本然者,淡也。淡則真。昔人偶斷肴饈,食淡飯,曰:今日方知其味,向者幾為舌本所瞞。

·楊宮建序顧仲《養小錄》

 

非棄絕五味,特言欲五味之沖淡耳。

·冷謙《修齡要旨》


凡食物不能廢鹹,但少加使淡淡,則物之真味真性俱得。

·曹庭棟《老老恒言》

 

欲求本味,調味使淡是關鍵。

李時珍《本草綱目》五味入胃,喜歸本臟,有餘之病,宜本味通之”這不僅僅是強調本味的治病療疾作用,而且也說明了五味能歸五臟,起營養保健作用,也必須在求得本味的基礎上纔能達到。

孟景春、姜帷、鞠興榮《飲食養生》

 

按:這裏提出了飲食養生之道的一個基本原則,便是“本味利於養生,調味過重致病”,祗有保持食物的“本味”,保持其本性、本色、本氣,即其天然的本來面目,雖然可以適當的加工調製,但以不失“本味”為度,不可越過雷池一步,方能正確地發揮食物應有之作用,纔談得上飲食養生之道。

否則,如現今中外俗人所流行、所奔趨的重味、奇味、富有刺激性之味,乃至出現於美國之“中國菜館病”之類的諷刺,使食物不僅失真喪性,非但無益,反有大害於人,還談得上什麼養生呢?此乃“不道,早已”!根本背離於大道,而走上早衰夭亡之路。

本味者,食物中“本然之味”,淡也,不失其真,不失其沖和也。

 

64.五味惟樸素 淡食最益人

 

素也者,五色之質也。

淡也者,五味之中也。

《管子·水地》

 

大味必淡。

楊子雲《解嘲文》

 

味不珍重。

《呂氏春秋·貴生》

 

食味淡者,氣清;濃者,氣濁。

清者益精,濁者成痰。

李威《嶺雲軒瑣記》

 

至味不味而腴。

《拘虛晤言》


口常淡,則能養味;能養味,則常甘。

桑悅《思玄庸言》

 

善養生者,飲食以清淡為主,使脾胃受之常輕虛,自然運動而生氣血;若重實,則氣血不生,其本然者,亦因而凝滯,是以生疾也。

李威《嶺雲軒瑣記》

 

夫善養生者,非其食勿食。

常以輕清恬淡之物,大小麥面粗米為佳。

孫思邈《千金翼方》

 

故每學淡食。

孫思邈《千金要方·道林養性》

 

常學淡食。至如黃米小豆,此等非老者所宜食,故必忌之。常宜輕清恬淡之物,大小麥面粳米為佳。

孫思邈《千金翼方·養老大例》

 

宜淡食,食淡精神爽。五味多食則損五臟。

周履靖《夷門廣牘·益齡單》

 

食淡極有益,五味盛多能傷生。

陳繼儒《養生膚語》

 

鹹則傷筋,酢則傷骨,故每學淡食。

喻嘉言《謹節五味》

 

要得一身安,淡食勝靈丹。

《羅明山:常運動,食有節》

載《大慶日報》2008524

 

虛羸之體,全賴脾胃,莫嗜膏粱,淡食為最,口腹無譏,真真可貴。

·程國彭《醫學心悟·保生四要》

 

要之無論四時,五味不可偏多也。

曹庭棟《老老恒言》

 

薄滋味以養胃氣。

金纓《格言聯璧》

 

五味之於五臟,各有所宜。

若食之不節,必致虧損,孰若食淡謹之為癒也。

然此淡亦非棄絕五味,特言欲五味之沖淡耳。

逍遙子雲:厚味傷人眾所知,能甘淡泊是吾師;

三千功行從茲始,天鑒行藏信有之。

牛道淳《逍遙子導引訣》

 

惟恬淡之味,乃能補精。

惟五穀得味之正,淡食穀味,最能養精。

袁開昌、甫昌齡《養生三要》

 

五味稍薄,則能養人,令人神爽;稍厚則隨其臟腑,各有所傷。

·萬全《養生四要》

 

薄滋味以養氣。

《壽世青編》白玉蟾語

味薄神魂自安。

溫格《瑣碎錄·真常子養生》

 

凡食無強厚味。

呂不韋《呂氏春秋·盡數》

 

山深少鹽酪,淡薄至味足,

往往八十翁,登山逐奔鹿。

陸遊《野飯》

 

人於日用養生,務尚淡薄,勿令生我者害我,俾五味得為五內賊,是得養生之道矣。

高濂《遵生八箋》

 

老年人的飲食,應以清淡為宜。

孟憲紓《長壽的奧秘》

 

薄滋味,養血氣。美飲食,養胃氣。

鄒鉉《壽親養老新書》

 

胃腸欲淨。

金纓《格言聯璧》

 

按:“道法自然”,飲食養生之道也不例外。

自然者,飲食天生本然之性味也。老子說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兮!其無味也無味之味,是大道之味,所以至味無味,“大味必淡”,以淡方不失其樸素之本色。《管子》說素也者,五色之質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

因此,“味不珍重”,而以清淡為主,此為養生之至要。但是,此又與世俗之人嗜味縱口大異其趣,是以慾養其生,須“學淡食”。廣西一百餘歲的老中毉羅明山經驗之談是要得一身安,淡食勝靈丹

厚味傷人無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師;三千功行從此始,淡食多補信有之(冷謙《修齡要旨》)

 

65.五味淡薄 神爽氣清

 

五味淡薄,令人神爽氣清。

·龔廷賢《萬病回春》

 

飲食要有節制,五味不可偏亢。

孫思邈《千金要方》

 

味薄神魂自安。

·任源《真常子養生秘訣》

 

三叟頷首頻,淡泊甘蔬糗。

宋薇《十叟長壽歌》


山野貧賤,淡薄是諳,

動作不衰,此身亦安。

朱丹溪《飲食箴》

 

食宜淡些,以清淡為主,不宜過鹹、過甘、過苦、過酸、過辛,不要過貪肥甘厚味。

石成竹《養生鏡》

 

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淡之味,能縱慾快志,得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王冰註《黃帝內經素問》

 

若要無諸病,常常節五辛。

溫格《瑣碎錄·孫真人養生銘》

 

五味偏過不益人,恐隨臟腑為災疚。

胡文煥《類修要訣·真西山衛生歌》

 

菜飯宜清淡,少鹽少病患。

劉正才《中醫長壽之道》

 


66.真味祗是淡 肥甘喪氣節

 

醴肥辛甘非真味,真味祗是淡;

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祗是常。

 

志以淡泊明,節從肥甘喪。

 

神酣布被窩中,得天地沖和之氣;

味足藜羹飯後,識人生淡泊之真。

洪自誠《菜根譚》

 

按:煉功修道要修真、得真、全真。什麼是飲食之真?《菜根譚》說:“真味祗是淡”,能夠“味足藜羹飯後”的人——有大志於道者,方可“識人生淡泊之真”,可謂唯真人能味真味,亦唯真味可育真人。老子說: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兮!其無味也淡是道之本味、真味,是無味之味,所以老子還要求修道者要“味無味”。孰能味得大道無味之至味,是乃真知味者,真知乎天地之正味者。

 


67.甘淡土德最補陰 充菜少肉避“厚味”

 

凡人飢則必食,彼粳米甘而淡者,土之德也,物之屬陰而最補者也。唯可與菜同進。經以菜為充者,恐於飢時頓食,或慮過多,因致胃損,故以菜助其充足,取其疏通而易化,此天地生物之仁也。《論語》曰: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傳曰:賓主終日百拜,而酒三行,以避酒禍。此聖人施教之意也。

蓋穀與肥鮮同進,厚味得穀為助,其積之也久,甯不助陰火而為毒乎?

《內經》謂久而增氣,物化之常,氣增而久,夭之由也”彼安於厚味者,未之思爾。

朱丹溪《茹淡論》

 

且味者,土也,物成之時也。物成而後有味,故五味皆生於土,而甘苦鹹酸辛,又皆本於淡。

吳褆註:淡者,水也。水得一焉,是謂淡者一也。淡者,其本之謂也。

趙佶《聖濟經》

 


68.清淡輕虛生氣血 重實凝滯即致疾

 

凡物輕虛,則能運動;重實則否。

 

善養生者,飲食以清淡為主,使脾胃受之常輕虛,自然運動而生氣血;若重實,則氣血不生,其本然者,亦因而凝滯,是以生疾也。

李威《嶺雲軒瑣記》

 

行氣,又宜空虛,不可飽滿。

若氣有結滯,不得空流,或致瘡癤,譬如泉源,不可壅遏。

《雲笈七簽·服氣療病》彭祖言

 

按:煉功修道,行氣胎息,尤宜清虛,大忌飽滿結滯,以致壅遏氣機,生疾害命。

 

69.延年自有術 淡泊養天機

 

峨嵋山僧年140餘歲,獨居靜室,不與世接,見人亦不言不笑,清乾隆間有司往問之,以偈對曰:

人生七十古來稀,剩有僧人曆更稀;

若問延年何法術?一生淡泊養天機。

步翼鵬輯《養壽詩歌》

 

隨宜飲食聊充腹,取次衣裘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無妨長福是單貧;

老龜豈羨犧牲飽,蟠木寧爭桃李春,

隨分自安心自斷,是非何用問閒人。

白居易《自詠》

 

食淡極有益,五味盛多能傷生。

彼曾至東光縣村落中,見三老人昆弟,俱年八十餘,極強健。問之,雲:此地難得鹽,吾輩盡淡食,且務農無外事。《丹書》雲食淡精神爽”馬見田善談玄理,年六十有五,而鬚髮盡黑。……餘嘗以養生術叩見,田曰不食鹹

·陳繼儒《養生膚語》

 

按:峨嵋山僧以其140餘歲的高夀,證明其延年法術:“一生淡泊養天機”,真是讀書破萬卷,不如一訣真,此真傳一句話也。


(五)

 

70.上古之人知道者 飲食起居皆有節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王冰註《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

 

高士宗註:上古之人,其知養生之道者,能取法於天地之陰陽,調和於五行之術數,知陰陽術數之道,則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以養其形,不妄作勞,以安其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此所以春秋皆度百歲乃去也。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慾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王冰註《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

 

是以志閒而少慾,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所慾,皆得所願。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是以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王冰註《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

 

按:《黃帝內經素問》所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即修煉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的人。其道之主要內容便是“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唯有效法天地陰陽的自然規律,使己身和合於術數的要求,纔會達到食飲起居有節有常,纔能避免妄作勞苦,所以形神俱妙,享其天年,百歲長壽。其中將“食飲有節”列為首要內容,既可見飲食養生的重要性,更可知飲食養生實乃上古大道的重要組成之一,亦即一部大法也。

《黃帝內經素問》以“樸”為“合於道”,而“美其食”又是其重要內容。牠深刻地指出:“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違背上古修真大道,溺於享樂,顛倒是非,反而以“妄”為“常”,將錯誤當作正確,弄得精竭真(真氣)耗神散,還未五十,便未老先衰了,也就是因為飲食起居的無節,產生這樣的惡果。

 


71.養生之道 飲食有節

 

從中國飲食養生的主要原則來看,主要有兩點,一是食飲有方;二是食飲有節。

前者包括對飲食配伍、滋味、烹調等方面的方法要求和原則,是對食物要求而言;後者則是對人本身進食方法和要求而言。

食飲有方,包括合理配伍(各種食物合理搭配)、五味調和、烹調得法、食宜清淡等原則。

食飲有節,包括飲食有節制和節度,因時以食(食飲有規律),因時調節(按四季氣候變化,而選擇調配食物),飲食避忌(如忌穢物、五味不調、食不專致等),飲食所宜(如食宜專致、食宜暢情、食宜細嚼緩咽等),以及飯後保養(如飯後緩行、食後忌臥、飯後摩腹等)等等,這些都是幾千年來聰慧的中國人對生活經驗的總結。

郝勤《中國古代養生文化》

 

無過而貽五宮之傷,無多而致血氣之走,食飲有節類如此也。

趙佶《聖濟經》

 

關於合理飲食的結論:

一、飯量要適度。食品的品質要好一些,數量要少一些。

二、要避免長期不飽,又要避免長期過量。

三、飲食應多樣,多吃蔬菜和水果。

四、油膩過大,對健康不利。

 

正確用膳,不僅包括節食和食品多樣化,而且包括遵守一定的飲食制度。吃飯應當做到定時,適量,要堅持“雖有幾分餓,但要離飯桌”的做法,吃飽,就意味著已經吃過了量。

[] ·烏格洛夫等《延年益壽薈萃》

 

儉於飲食,可以養脾胃。

儉於酬酢,可以養身息勞。

儉於飲酒,可以清心養德。

袁開昌、甫昌齡《養生三要》

 

能甘淡薄,慾火不燃,常持淨戒,粗糲亦美。

人之受用,自有劑量,省嗇淡泊,有久長之理,是可以養壽也。醉濃飽鮮,昏人神志。若蔬菜羹則腸胃清虛,無滓無穢,是可以養神也。

尤遵敘《食色紳言》


節飲食,養生之大。

李贄《養生醍醐》

 

飲食男女,節之以限。

《黃帝內經太素·知針石》楊上善註

 

節慎飲食。

元御醫忽思慧《飲膳正要》

 

毋強飲食,甯節毋多。

尤乘《壽世青編》

 

如妊婦不慎,乳母不忌口,則子受患。

若貪爽口而忘避忌,則疾病潛生於中,不悟百年之身,而忘於一時之味,其可異惜哉!

元御醫忽思慧《飲膳正要》

 

五叟前致詞,飲食節所受。

《援生四書·五叟歌》

 

二戒飲食無節,恐食複。

《養生醫藥淺說·病有五戒》


飲食自倍,脾胃乃傷。

王冰註《黃帝內經素問·痹論》

 

王哲龍圖食不盡一器,食包不過一、二枚耳。年八十,嘗謂人曰:食取補氣,不飢而已,飽生眾疾。

·溫革《瑣碎錄》

 

節食訣

五經環列,土位中都,病從口入,昔有良謨。

過飽脾怯,食多胃浮,不節則嗟,是則誰辜?

孫文胤《丹台玉案》

 

飲食有節,脾土不泄。

金武祥《粟香隨筆》

 

按:飲食有節,《內經》說是上古之人享百歲天年的秘訣之一。“節”,講究飲食科學,一、節制,不偏食,不嗜食,不多食;二、節律,定時定量;三、節忌,禁口,妨於疾病與健康,不清潔的飲食,都要禁忌等。《中國古代養生文化》中說中國飲食養生主要原則,一是飲食有方,一是飲食有節。牠把有方與有節分別開來說明,食飲有方,即指飲食的調節而言,當包括在“飲食有節”之內,此“節”是廣義的。


72.頤生無玄妙 但須節飲食

 

人以食為養,而飲食失宜,或以害身命。

中庸曰: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夫飲食為日常之常,味即日用之理。

頤生無玄妙,節其飲食而已。

食而不知其味,已為素餐;若飽食無數,則近於禽獸。

惟飲食乃人之大慾所存,易為腹負,故大禹菲飲食,而武侯甘澹泊也。

王孟英《隨息居飲食譜·前序》

 

節食可把病嚇跑。

阿拉伯諺語

 

養浩高人,當寡慾而養精神,節飲食以介眉壽。

·石天基《長生秘訣》

 

食物是老化的最大因數。

飲食之事,當然掌握著人體健康的鑰匙。

高熱能的食品,會加快老化。

人口的25%營養過剩。

營養不良的孩子晚成人,貪食過量的老人死得早這是西方的諺語。

[日]白鳥早奈英《中年防老膳食秘訣》

 

食可置即置,勿以悅口而少貪。

《濟生編》曰:衣不嫌過,食不嫌不及。此雖救偏之言,實為得中之論。

曹庭棟《老老恒言·燕居》

 

限食對延長壽命有益。

據國外人壽保險公司統計,凡過食而超重的胖人縮短壽命3.6-15.1年。

國內長壽老人調查說明,長壽者一般攝入熱量與脂肪較少,多數體態清臒。10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幾乎沒有一個是胖子。

孟憲紓《長壽的奧秘》

 

儒曰:飲食男女為切要,從古聖賢自這裏做功夫。

釋曰:若不斷淫及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

玄曰:病從口入,福從口敗,子若戒之,命同天在。

尤遵敘《食色紳言》


人凡常不飢不飽,不寒不熱,善。行住坐臥,言談語笑,寢食造次之間,能不妄失者,則可延年益壽矣!

孫思邈《千金翼方·養老大例》

 

無論是冬或夏,都要保重你自己的肚子。

西班牙諺語

 

死於暴食的,比刀劍下的多。

法國諺語

 

按:《黃帝內經》的長壽之道,是“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便可“形與神俱,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牠將“飲食有節”擺在首要位置,可見其重要性。王孟英說得好頤生無玄妙,節其飲食而已”節者,調節也,節制也,節度也,節量也。慾養生長壽,以介眉壽者,何妨在此“節”字上大做功夫!《食色紳言》指出:“病從口入,福從口敗”,此不節之危害也。所以法國諺語:“死於暴食的,比刀劍下的多”,而福州市有罵人話:“喫去死!”不是也說明喫食不當,反而速死的道理嗎?

 


73.食飲有節 輔其中和

消息應變  以時為宜

 

飲醴食甘,輔其中和而已。

趙佶《聖濟經》

 

吳褆註:真人禦世,施五穀之養,調五味之化,適補瀉治淫之宜。

《內經》論食飲有節,為知道之人。凡以窮理盡性,非特從事於肥甘而已。

況五方之民,嗜慾不同,味陰陽之一偏,故有一偏之病。

養生者,所以欲消息應變,不欲久服,雖五穀致養,猶有過食生患,如豆令人重者,矧非稼穡者乎?

凡物性味久,能易志而引年,其可屬性於五味,失至理之求哉!

況乎氣味生克,消息盈虛系焉。以時為宜,庸可忽諸。

趙佶《聖濟經》

 

按:節者,不節節之,使之中和也。如何中和?要消息應變,隨我身陰陽之盈虛,以時為宜,這是食飲有節的要求,也是辯證施食,以食養生,以食治病,以食助道的靈魂所在。

 

74.飲食有節 抗老延年

飲食過量  長壽大敵

 

希波革拉第認為,控制飲食要比增加飲食更為有益,因為任何過量都是違反自然規律的。

希波革拉第認為,飲食適度乃是防老的基礎。我們現在已經確切得知,過量是長壽最危險的敵人。

希波革拉第寫道:飯量應當適度,因為肥胖能使老年人產生許多病,因而會縮短人的壽命。我們已經得知,肥胖是使人變得嚴重遲鈍的因素。如果得了病,肥胖能使人增加新的負擔。本來別人經受得住的病,肥胖的人往往因為經受不住這種病的折磨而導致死亡。

飲食是健康和長壽的重要因素。

[] ·烏格洛夫等《延年益壽薈萃》

 

人體接受不了過量的食物。如果飲食過量,就會感到身體不適,也會出現消化不良,面色難看,口臭等等,嚴重的還會生病。

[蘇]弗·沃洛寧《印度氣功——訶陀瑜伽健身術》


要長壽,三餐量腹依時候。

胡文煥《類修要訣》石惺齋長壽十要

 

穰歲多疾,飢年少疾,信哉不虛。

孫思邈《養性篇》

 

身體發胖是破壞飲食標準和飲食制度的結果,也是缺乏保健知識的結果。

長壽者都很注意自己的飯量。

飲食過量是威脅人健康的最危險的敵人之一。

[蘇]費·烏格洛夫、伊·德羅茲多夫

《延年益壽薈萃——生命自我管理學》

 

伊朋·西拿(古代中亞細亞學者)認為,飲食是保持健康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飲食要適量,食物不應過分油膩或含有過分酸性的物質。

人類應該是引起食慾時纔去吃飯。當食慾旺盛時,也不要抑制牠

沒有比飲食過量,把各種食物攪拌在一起長久地吃個不停更壞的了。

不能消化足夠數量食物的人,應該多餐,但要少吃。

“因為胃是疾病之家,飲食是藥物之首,一切疾病的根源是消化不良

《醫典》1979年蘇聯《塔吉克共產黨人報》

 

健康與長壽,也許就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莫里斯·羅斯的研究表明最長壽的大鼠可活1025天以上,比最短壽大鼠超過700天左右

不管食物的成分如何,食物的攝入量越高,壽命就越短。

薩爾瓦托爾·雷托的研究表明食用低蛋白食物的小鼠,活得遠比那些食高蛋食物的小鼠長得多”(低蛋白食物組的最高壽命1167天,高蛋白食物組只有840天。)

飲食調理可以延長成年人的壽命,但只有在嚴格規定的條件下,纔能產生效果。

[美]索爾·肯特《延年新術》

 

按:人們習慣於追求營養來增加福壽,殊不知其結果卻適得其反,得來的乃是疾病、早衰、夭亡。希波革拉第說:“過量是長壽最危險的敵人”,說得何等的深刻!飲食能節,疾病自少,精力倍增,延緩衰老,何樂而不為?何況既節省不少經濟開支,又省卻許多家務麻煩,更少跑醫院找醫生呢!


75.量腹而食 適中有度

 

量腹而食。

墨翟《墨子·魯問》

 

食無求飽。

不多食。

孔子《論語》

 

飢飽過度則傷脾。

徐春圃《古今醫統大全》

 

冬則朝勿飢,夏則夜勿飽。

《彭祖攝生養性論》

 

食不過飽,飽則傷胃。

胡文煥《類修要訣·養生要訣》

 

食勿過飽,少覺脹,胃即受傷。

慈山居士《養生隨筆》

 

要記曰:大飽傷肺,大飢傷風。

《黃帝內傳》


飲食少,則後天元氣無自而生,精血坐是不足也。

徐文弼《壽世傳真》

 

晚飯少吃口,活到九十九。

張湛《養生要集·中經》

 

吃飯留幾分,疾病不纏身。

阿拉伯諺語

 

必須在保證營養的基礎上,每餐以吃八成飽為最好。

·梁章钜《退庵隨筆》

 

飯吃八成飽。

人在飯後,胃應該留有餘地,切不可飲食過量。如果食不過量,便易於消化,並全部被吸收。

[印度]普勒金達·辛哈《常見病瑜伽療法》

 

飢飽勿過平。

董仲舒《春秋繁露》

 

飲食宜適中,而無過傷。

胡文煥《類修要訣》


頭莫熱,腹莫飽,足莫涼。

俄羅斯諺語

 

應璩三叟詩雲:中叟前致詞,量腹節所受。量腹兩字最妙,或多或少,非他人所知,須自己審量。節者今日如此,明日亦如此,寧少勿多。

又古詩雲:“努力加餐飯”,老年不減足矣,加則必擾胃氣,況努力定覺勉強,縱使一餐可加,後必不繼,奚益焉?

曹庭棟《老老恒言》

 

尊年之人,不可頓飽,但頻頻與食,使脾胃易化,谷氣長存。若頓食飽食,則多傷滿,緣衰老腸胃虛薄不能消納,故成疾患。為人子者,深宜體悉,此養老人之大要也。

·陳直《養老奉親書》

 

飲食當會節儉,若貪味傷多,老人腸胃皮薄,多則不消,彭亨氣短。

孫思邈《千金要方》

 

按:《老老恒言》說:“量腹兩字最妙”,此為金玉良言,現代人許多“貪”字成性,“貪吃”為其中之一,珍饈奇味,縱口負腹,早已忘其所以。即是常人,也是食必務飽,甚至餵食小孩,好比填養北京鴨,從兒童、少年即培育出不少肥胖病的接班人來,腸胖腦滿智力低,豈不是受到了愚蠢的懲罰嗎?

其實,“量腹節所受”,所量之腹,不僅在於容量上的適度與否,以決定其飲食之量,還有更重要的一面,乃在於衡量食物性味是否與腹相宜,是否食之有益,而決定節制其接受與否。這兩個方面,固然缺一不可,但尤以後者,更為重要。

至於作者應璩有無這個含義,不得而知,但中叟之所以能長壽,必定是既善於限食,更善於擇食的。

在飲食數量上,要適中,要適度。究竟以多少為宜?普遍經驗是“八成”為佳,覺飽便已過量了。

 

76.飢飽適時 五臟之葆

 

凡食之道,無飢無飽,是之謂五臟之葆。

《呂氏春秋·盡數》

 

瑜伽反對用飢餓和長期齋戒來折磨自己,這會使身體消瘦,難於勝任工作和勞動。

兩個極端——飢餓和過飽,都是瑜伽所反對的。

[蘇]弗·沃洛寧《印度氣功——訶陀瑜伽健身術》

 

不欲過飢,飢則敗氣。

《彭祖攝生養性論》

 

暴飲暴食,常會樂極生悲。

孫思邈《千金要方》

 

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

葛洪《抱樸子》

 

凡食過則結積聚,飲過則成痰癖。

葛洪《抱樸子·極言》

 

若要身體好,吃飯不可飽。

“飲食過多則聚積,渴飲過多則成疾

孫思邈《千金要方》

 

精氣二字俱從米,是精氣又必資乎米。

飢飽適時,生精益氣之功孰大焉。

曹庭棟《養生隨筆》


過飽則氣急身滿,過飢則氣餒體弱。

《呂氏春秋·盡數》

 

甚飽,則腸胃橫滿,腸胃滿,則筋脈解而不屬,故腸澼而為痔也。

王冰註《黃帝內經素問》

 

飽即傷心,傷心即短氣、胸悶。

·劉詞《混俗頤生錄》

 

不欲苦飽,能凝結氣血,久即損壽。

石天基《長生秘訣》

 

過飽傷肺,過飢傷氣。

《千金要方·道林養性》

 

凡飲食之節,減滿受虛。故當飢而食,節其滿;未飽先止,留其虛。

沈時譽《醫衡·寢食篇》

 

勿極飢而食,食不過飽;

勿極渴而飲,飲不過多;

但使腹不空虛,則沖和之氣,淪浹肌髓。

 

洞微經曰:太飢傷脾,太飽傷氣。

蓋脾借於穀,飢則脾無以運而虛脾氣,飽則脾過於實而滯氣。故先飢而食,所以給脾;食不充脾,所以養氣。

曹庭棟《老老恒言》

 

食戒過多,勿極渴而飲,飲戒過深。

食過則癥塊成疾,飲過則痰癖結聚。

若不營攝養之術,不順和平之道,須臾氣衰於不竟之際,氣枯於聲色之前。

《彭祖攝生養性論》

 

使神氣安頓始飯,用素湯,當飢而食,未飽先止。

·石室道人《二六功課》

 

不飢勿強食,不渴勿強飲。

不飢強食,則脾勞;不渴強飲,則胃脹。

葛洪《抱樸子》

 

微飢而食,食慾數多,勿太飽。多食則傷胃氣。常令飽中飢,飢中飽,則百病不生。

微渴而飲,渴極而飲,則傷血脈。

周履靖《夷門廣牘·益齡單》

 

先飢乃食,先渴乃飲。

陶弘景《養性延命錄·食誡篇》

 

有飢即食,食勿令飽,此所謂調中也。

司馬承禎《天隱子》

 

已飢先食。

《蘇沈良方·養生說》

 

飢勿大叫喚、嗔怒;飽勿走馬跳躑。

周履靖《夷門廣牘·益齡單》

 

太飽傷神飢傷胃,太渴傷血多傷氣。

飢餐渴飲莫太過,免至膨脝損心肺。

尤乘《壽世青編·孫真人衛生歌》


食飽不得急行,及飢不得大語、遠喚人、嗔、喜、臥。

孫思邈《千金翼方》

 

若要衍生,腸胃要清。

葛洪《抱樸子》

 

食可置即置,勿以悅口而少貪。

食勿過飽,雖無慮停滯,少覺脹,胃即受傷。食寧過熱,即致微汗,亦足通利血脈。

曹庭棟《老老恒言》

 

恒言吃得三碗,只吃二碗。

·李梃《醫學入門·茹淡論陰火論按語》

 

在離開飯桌時,總是感到肚子還有點餓。

最後一次飲食不遲於20點,而且是最清淡的。

·φ烏格洛夫《長壽的奧秘》

 

按:從此可見飢飽適時是飲食養生的重要原則之一。過飢過飽,身受其害,種種弊端,論述詳細,皆經驗之談。如能反對兩種極端,而持守其“度”,適應其“時”,是謂“五臟之葆”,“生精益氣之功孰大焉”。

《醫衡》要求“節其滿”,“留其虛”,確是“攝養之術”、“和平之道”。

 

77.飢飽失度  速即圖救

 

飢飽之失度,乃為之圖。飽則疾動,飢則廣思,老則長慮。飽不疾動,氣不通於四末;飢不廣思,飽而不發;老不長慮,困乃速竭。

《管子·食之道》

 

飢而睡不安,則宜少食;飽而睡不安,則宜少行坐。

李東垣《脾胃將理法》

 

按:飢飽失度,百病叢生,須速圖補救;至於因飢飽而睡寐不安,亦應或少食,或稍行坐來補救,總是歸於“有度”而已。如何有度?“圖”之而已。

 

78.飲食宜有度 失度則傷生

 

食不欲過飽,故道士先飢而食也;

飲不欲過多,故道士先渴而飲也。

張湛《養生要集·中經》

食過多,則結積;

飲過多,則痰癖。

石天基《長生秘訣》

 

腹飽有害。哪里搞宴會,哪里你別去。

[]·烏格洛夫等《延年益壽薈萃》

 

飲不可過,過則濕而不健;

食不可過,過則壅滯而難化。

尤乘《壽世青編》

 

未飢先食,稍飽即止。

劉正才《中醫長壽之道》

 

渴飲飢餐尤戒多。

胡文煥《類修要訣·真西山衛生歌》

 

飲食無務於多,貴在能節,所以保和而遂頤養也。

若貪多務飽,飫塞難消,徒損暗傷,以招疾患。

蓋食物飽甚,耗氣非一:

或食不下,而上湧嘔吐,以耗靈源;

或飲不消,而作痰咯唾,以耗神水;

大便頻數而泄,耗穀氣之化生;

溲便滑利而濁,耗源泉之清潤。

龔廷賢《萬病回春》

 

七節飲食,調理有則,過則傷神,過飽難克。

龔廷賢《萬病回春·病家十要》

 

節飲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

胡文煥《類修要訣·養生要訣》

 

外來之病多有餘,如六氣所感,飲食所傷之類也。

張景嶽《類經·疾病類》

 

但飲食不節,又是多種疾病的原因。

所謂“節”,有調節、適度之義。凡太過、不及、偏食、暴飲等,都屬飲食失於調節,而為致病之由。

故《管子》說飲食節,……則身利而壽命益 飲食不節,……則形累而壽命損

《呂氏春秋·盡數》極力主張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食能以時,身可無災。凡食之道,無飢無飽,是之謂五臟之葆

郭子光、張子游編著《中醫康復學》

 

按:飲食不節,百病叢生,壽命損夭,傷生最大。凡太過與不及、偏食、暴飲、厚味、烈味、重酒,失時、過飢、過飽等等,俱屬於飲食不節,違背飲食養生之道。

 

(六)

 

79.調養脾胃為主 兼護其牠臟腑

 

以食療病,必須重視保養脾胃之氣。

一是不要直接選用有礙於脾胃之氣的食物。如體勞飢餓時,不可暴飲暴食;脾胃虛弱者,不可過食辛辣刺激之品;久病體虛者,不可強進難於消化之品;脾胃虛寒者,不可過食生冷積濕之品;疾病新癒,不可勉強進食等。

二是食治劑型,必須服從於疾病特點。如年老者多宜施食粥類。宋代張耒《粥記》說:每晨起,食粥一大碗。如空腹胃虛,穀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良。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說貧人患虛證,以濃米湯代參湯,每收奇效”飲用米湯,既可清除胃腸熱滯,又能調理肝臟燥氣潤澤腸臟使大便通暢

三是所選飲食要有益於養脾胃。

四是以食物協助藥物,調治疾病,保養脾胃之氣。

五是保持胃腸道經常通暢。大便通暢,生氣悠然。

盧祥之主編《用吃治病》

 

《經》曰損其脾者,調其飲食,節其起居,適其寒溫”此至論也。

《壽世傳真》引繆仲淳《經疏》

 

80.養內者一身沖和 養外者其氣酷烈

 

人知飲食所以養生,不知飲食失調亦以害生。故能消息,使適其宜,是故賢哲防於未病。

凡以飲食,無論四時,常令溫暖。夏月伏陰在內,暖食尤宜。

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

養內者,以恬臟腑,調順血脈,使一身之氣流行沖和,百病不作。

養外者,恣口腹之慾,極滋味之美,窮飲食之樂,雖肌體充腴,容色悅澤,而酷烈之氣,內蝕臟腑,精神虛矣!安能保全太和,以臻遐齡?

龔廷賢《壽世保元·飲食》

 

按:《壽世保元·飲食》指明:“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則。養內者,著眼於臟腑氣血的安恬調順,務使一身陰陽之氣沖和,百病自然不會發生。而世人徒知養外,即追求外表之健壯華麗,不惜“恣口腹之慾,極滋味之美,窮飲食之樂”,看來“肌體充腴,容色悅澤”,身中卻充盈“酷烈之氣,內蝕臟腑,精神虛矣”,導致生生之厚,反而速死者,比比皆是,教訓何等深刻!

 

81.可能不等於現實 運化正常方有益

 

任何食物的潛在價值並不等於牠的實際價值。

那些具有很大潛在價值的最佳食品,在牠們由潛在價值變為機體所需的實用價值之前,首先必須由人體攝取、吸收、發生代謝變化和進行利用。

如果產生了妨礙於向消化系統注入生命力的失調現象,正常的轉化功能就不能進行。隨著這種機體失調而產生的神經壓力,而神經緊張就有礙於生命力向消化器官自由流動。結果即使最具有潛在價值的食品,病人機體也不可能將其轉化和利用,牠們的實際價值就不能得到發揮。

為保證最好地利用增進健康的絕妙食品,人體機制必須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處於正常運轉狀態,而不是處於失調狀態。

莫里森《特效食療法》

 

按:進食從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有牠一系列的主客觀相輔相成的過程,其中最重要的是機體的運化是否正常,此中毉之所以重於維護脾胃之正氣。

 

82.色分冷暖 食慾不同

 

色彩跟味覺有很大關係,使人覺得味美的色彩是暖色,冷色會使食慾減退。

暖色中桔紅色、明快的黃色會強烈刺激食慾;紫色、暗綠色、玻璃色這些冷色會減退食慾。

[日]白鳥早奈英《中年防老膳食秘訣》

 

83.因人制宜 善自體察

 

根據個人的體質、年齡、性別、職業等方面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宜的食物。

人的體質有陰陽強弱的不同,相宜的食物亦有一定的差別。陰虛體質的人,形體多偏瘦,容易上火,性情易激動,飲食宜清補,忌食辛辣腥燥;素體陽虛的人,形體多豐腴,肌肉鬆弛,較常人畏寒,舌體胖大,飲食宜用甘溫食品調補,不宜寒涼;素體脾胃虛者,常為面黃,易疲倦,飲食量少,容易出汗,偶食寒涼或油脂,則大便泄瀉,宜食易消化之品,既不能厚膩滋補,又不能粗薄,更忌生冷;素體濕盛者,常形體豐盛,面部多油光,晨起多咯痰,舌苔厚膩,飲食宜清淡,多食蔬菜,忌肥甘油膩食物,更要戒煙酒,以免助濕生熱。

年齡不同,其生理狀況亦有一定的差別,因而飲食養生也當有所區別。老人飲食營養的原則是:清淡可口,以素為主;烹煮上要做到細、碎、軟、爛;進食宜少食多餐。

朱丹溪說:“夫老人內虛脾弱,陰虧性急,脾弱難化則食已而再飽,陰虛難降則氣郁而成痰,……所以物性之熱者,炭火作者,氣之香辣者,味之甘膩者,皆不可食也,明矣!”(《格致餘論·養老論》)《壽親養老新書》說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溫、熟、軟,忌其粘、硬、生、冷”老年人還宜淡食,五味不要太過,特別要控制鹹味。

小兒的體質與成人有明顯的不同,其生理特點是:生機旺盛,臟腑嬌嫩,氣血未充,稱為“稚陰、稚陽”。因此,對小兒的營養供給是非常重要的,應做到:營養充足,合理多樣,以保證其正常發育的需要。但小兒“脾常不足”,(《育嬰家秘》)消化吸收的功能尚未健全,一定要注意飲食量的適度,不能過飽,亦不能挨餓。

在性別方面,主要是婦女,有經、帶、胎、產的生理特點,同時,婦女從4555歲進入更年期後,內分泌會發生暫時性紊亂,出現植物神經失調症狀,都要注意相應的合宜飲食。

社會上有分工的不同,從事各種職業的人,所需要飲食營養亦有一定的區別。

孟景春、姜帷、鞠興榮《飲食養生》

 

人體平和,惟須好將養,勿妄服藥。藥勢偏有所助,令人臟氣不平,易受外患。

夫含氣之類,未有不資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敗,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難識。餘慨其如此,聊因筆墨之便,撰五味損益食治篇,以啟童稚,庶勤而行之,有如影響耳。

張仲景(引自《千金食治》)

 

按:每個人所處人生階段不同,先天稟賦各異,男女性別、年齡、職業、生活環境、飲食習慣,以及疾病狀況,文化修養,經濟條件等等諸多不同,所以飲食養生,首要是因人制宜。但是,所究竟宜否,他人難得以知,須本人善自於飲食實踐中,細心體察,纔能識所進退趨避。

 

84.以身體察 稟氣食宜

 

張文潛詩雲我讀本草書,美惡未有憑”是豈人之稟氣不同,遂使所投亦異耶?當以身體察,各隨稟氣所宜而食之,則庶幾矣。

曹庭棟《老老恒言》

 

究竟那種天然水果對一個人最好,取決於在醫生指導下的廣泛試驗,或個人的身體反應。

[美]霍華德·希爾《九個長壽的秘訣》

 

做自己的營養學家!

食譜要因人而異。

以身體需要為限。

每餐只攝取自己需要的熱量。怎樣知道這一點呢?要去摸索,要時刻留心吃到“自我感覺最舒服狀態”。

[]·烏格洛夫等《延年益壽薈萃》

 

人的壽命、謀生的能力和性生活,甚至人的氣質,都和吃什麼有不可置疑的聯繫,而良好的食物,給我們提供強有力的物質基礎。

由於每個人的人體化學過程不同,因此,各人所吃食物的類別和品種,應取決於各自的需要。

[美]霍華德·希爾《九個長壽的秘訣》

 

按:飲食養生之道,揭示的是普遍適用的客觀規律,但牠受人們主觀條件的歷史局限,而毉師及自身對牠的認識程度如何,又受種種條件的制約,而有所不足與離失,因此,在飲食養生的自我實踐中來認真“以身體察”,檢查總結自身的反應,“各隨稟氣所宜而食之,則庶幾矣”。在普遍性指導下,與自身之特殊性(包括內外環境之特殊性)相結合,達到以外(飲食)陰陽之偏,來補內(我身)陰陽之偏,以偏救偏,乃得其正,使之陰陽在新的水準上取得和諧統一,高度的平衡,一身之中,陰陽沖和,精力飽滿,便是“稟氣所宜”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以身體察”到的不但是飲食之與我的相宜,讓牠從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而且是飲食養生之道之與我的相宜,至此可謂是《黃帝內經》所說的“知道者”,即“身與道合”了。

《延年益壽薈萃》對此提出了“做自己的營養學家”的號召“要去摸索要時刻留心吃到自我感覺最舒服狀態

 

85.因時制宜 以從其根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高士宗《黃帝素問直解·四氣調神篇》

 

·高士宗註:夫四時之太少陰陽者,乃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使少陽之氣生,太陽之氣長;秋冬養陰,使太陰之氣收,少陰之氣藏。養陽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不息之門。若不能養,而逆其根,則伐其本,且壞其真矣。逆根伐本壞真,不能浮沉於生長不息之門。

於天星按:四氣即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四時之氣。順應四時是自然界一切生命體的本能。如果違反了四季氣候變化的規律,失去了內外環境的統一性,就會導致疾病,影響健康。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規律。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都要做到起居適時,情志正常,纔能調攝精神,達到養生的目的。


順應四時。

要根據四時季節的不同,選擇適宜的食物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論》)飲食養生者,也必須適應四時氣候變化的規律,春夏飲食要有利於陽氣的保養,秋冬飲食要有利於陰液的保養,纔能起到良好的養生作用。

還要避免不適應的飲食,以免破壞養生作用。這在《黃帝內經》中有“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的原則。

孟景春、姜帷、鞠興榮《飲食養生》

 

按:人與天地相應,飲食養生要合乎時宜,服從牠的根本,要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使人身陰陽之氣適應四時陰陽之氣的運行變化規律,人乃萬物之一,故與萬物一同浮沉於生長之門。如果違逆了這個根本,便伐傷自己生命的本原,而且損壞其“真”了。

 

86.食貴其時 身無災病

 

食其時,百骸治。

《黃帝陰符經》

 

不時不食。

孔子《論語·鄉黨》

 

食能以時,身必無災。

呂不韋《呂氏春秋·盡數》

 

居處不安,飲食不時,作疾病者死。

墨翟《墨子·節用》

 

三頓飯定時,切莫吃零食。

劉正才《中醫長壽之道》

 

晚食常宜申酉時,向夜常勞滯胸膈。

胡文煥《類修要訣·真西山衛生歌》

 

早飯不要起牀就吃,晚飯不要晚於睡前兩小時。早、中、晚飯最好都要按嚴格規定的時間進行。

[蘇]弗·沃洛寧《印度氣功——訶陀瑜伽健身術》

 

按:食貴其時,在正常生活中,異常重要,培養良好飲食習慣,形成正常的條件反射,到須食之“時”,體內各個部分自動做好各種準備,迎接飲食,這是人體生物節奏的表現。若能符合自然規律,適應自身新陳代謝之需要,對於養生是有重大作用的。

因此,古今俱以“飲食不時”為戒,而要求“食其時”,“不時不食”。

 

87.因地制宜 適應水土

 

根據不同區域的地理特點、氣候條件及人們的生活習慣,來選擇適宜的飲食。

孟景春、姜帷、鞠興榮《飲食養生》

 

按:一個人乍到異地,往往發生“水土不服”症狀,就是他的體質與當地的土地、氣候等不相適應,要注意用飲食來調節。

 

88.能尊生者 養不傷身

 

能尊身者,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

《莊子·讓王》

 

甚美者惡。

飲食男女,人之大慾也,而大戒存焉。故有以肥甘為鴆毒,衽席為畏途者,戒於所易溺也。

砒霜之與甘露,美惡不同,用之而生死立異。然有甘露可以殺人,砒霜亦能活命者。

守一子《道藏精華百種錄》

 

夫畏途者十殺一人,則父子兄弟相戒也,必盛卒徒而後敢出焉。不亦知乎?人之所最畏者,袵席之上,飲食之間,而不知為之戒者,過也。

《莊子·達生》

 

按:飲食亦是“人之所最畏者”,世人鮮能知戒,沉溺於肥甘之鴆毒,而以養傷身,即今日所謂的“文明病”、“富貴病”,豈不是莫大的過失嗎?

 

89.食時不語 語傷胃氣

 

食時多言,則傷胃氣,尤宜戒之。

王靜齋《養生醫藥淺說》

 

食不言。

孔子《論語》


90.飲食宜慢 大忌匆忙

 

使我痛苦不堪的疾病,起源於粗心大意的生活習慣,很少或根本不注意膳食的品質,最糟的是,總是在緊張的氣氛下,吃得慌急慌忙,速食和方便食品在我的飯菜中占主要地位。我發現這些食物幾乎全部都已喪失了活力。

[美]霍華德·希爾《九個長壽的秘訣》

 

吃飯不要匆匆忙忙,要保持良好的心情。

在細嚼慢嚥的同時,還要想像從食品中吸取營養,以提高其效果。

不要只是機械地進食,還要瞭解食物對你健康的好處。

[蘇]弗·沃洛寧《印度氣功——訶陀瑜伽健身術》

 

吃得慢,活得久。

希伯來人《猶太法典》

 

為了達到保存機體能量和延年益壽的目的,每一口食物,都必須細嚼,直到牠自己咽下去。

[美]霍華德·希爾《九個長壽的秘訣》

 

速即損氣,粗即損脾,脾損即為食勞。

·劉詞(茅山處士)《混俗頤生錄》

 

美食須熟嚼,生食不粗吞。

孫思邈《千金要方》

 

食物有三化:

一、火化,爛煮也;

二、口化,細嚼也;

三、腹化,入胃自化也。

華佗《食論》

 

食不欲急,急則損脾,法當熟嚼令細。

張杲《醫說》

 

食宜緩些,慢嚼細咽,使之易於消化。

石成竹《養生鏡》

 

吃飯時要細嚼慢嚥。吃得太快,會被認為是粗魯和不講衛生的。

[美]蘇拉·貝尼特《他們為什麼長壽》

 

食不欲粗並欲速,寧可少餐相連接;

若教一頓飽充腸,損氣傷脾非爾福。

胡文煥《類修要訣·真西山衛生歌》

 

無論粥飯點心,皆宜嚼極細咽下。

·沈子複《養病庸言》

 

食細軟而遠生硬,務須減少,頻頻慢餐,不可貪多,慌慌大咽,四時宜 健脾理氣補養之藥。

《老人六戒》

 

忌狼吞虎嚥。食物未經充分咀嚼,唾液不能充分與食物混合,進胃後要加重胃的負擔,容易得胃病。

《用餐五忌》載《中國地質報》

 

按:狼吞虎嚥,“慌慌大咽”,囫圇吞棗,吃而不知其味,是常人飲食又一種通病。牠既加重脾胃的負擔,損傷脾胃,容易得病,又減少飲食的樂趣。因此,要求“頻頻慢餐”,“充分咀嚼”,《千金要方》要求:“美食須熟嚼,生食不粗吞”,進食要心懷甘美之情,從容熟嚼細咽。希伯來人說:“吃得慢,活得久”,把牠作為長壽的重要措施,而印度瑜伽反對“只是機械地進食”,“要瞭解食物對你健康的好處”,“保持良好的心情”,這是符合老子“甘其食”的精神。“在細嚼慢嚥的同時,還要想像從食品中吸取營養,以提高其效果”,這便是飲食功法。在飲食時煉功的要求,其關鍵在於“想像”二字,我們飲食時,何不吸取這個經驗,以為飲食養生的良法呢?

不單印度瑜伽如此,傳統飲食之道也是如此,中外古今,異途同歸。

 

91.飲食宜暖 冷熱勿過

 

燧人氏始鑽木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於禽獸。

《禮·含文嘉》

 

凡以飲食,無論四時,常令溫暖。夏月伏陰在內,暖食尤宜。

龔廷賢《壽世保元》

 

食物之冷熱,當順乎時之自然,然過冷寧過熱,如夏日伏陰在內,熱食得有微汗亦妙。

曹庭棟《老老恒言》

 

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

《黃帝內經靈樞·師傳篇》

 

形寒飲冷則傷肺。

《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

 

瓜果生冷諸物,亦當慎。胃喜煖,煖則散,冷則凝,凝則胃先受傷,脾即不運。

曹庭棟《老老恒言》

 

熱食傷骨,冷食傷肺。

熱勿灼脣,冷勿冰齒。

葛洪《抱樸子》

 

飲食有節,寒溫適度。

孟景春、姜帷、鞠興榮《飲食養生》

 

食宜暖些,溫暖適中,過燙過冷皆傷胃。

石成竹《養生鏡》

 

唐柳公八十有強力,人問其術,對曰:吾平生未嘗以脾胃熟物暖冷物,以元氣佐喜怒。此亦可為座右銘也。

馬永卿《嬾真子》


凡食皆熟勝生,少勝多。

尤乘《壽世青編》

 

人因食五味,壅滯閉三焦,

熱極苦澀盛,冷多淡水饒。

《增補遵生八箋》

 

不食生冷物,不交炎熱人。

·李畏吾《嶺雲軒瑣記》

 

禁無熱食,傷五氣;禁無寒食,生病結。

張湛《養生要集》引《神仙圖》

 

飲溫暖而戒寒涼。

《老人六戒》

 

飲食須用暖,蓋脾喜溫,不可以冷熱犯之。惟暖則冷熱之物,至脾皆溫矣。

飲食太冷熱,皆傷陰陽之和。

晁說之《晁氏客語》

 


92.飲食宜軟 少吃生硬

 

食宜軟些,少吃生硬之物,免傷腸胃。

石成竹《養生鏡》

 

又忌用力咬齧堅硬脯肉,反致折齒破斷之弊。

孫思邈《千金翼方·養老大例》

 

必不得食生硬粘滑等物,多致霍亂。

孫思邈《千金翼方》

 

93.飲食宜少 不可貪多

 

食宜少些,不可貪多飽脹,要有節制。

石成竹《養生鏡》

 

凡食總以少為有益,脾易磨運,乃化精液。否則極易之物,多食反致受傷,故曰少食以安脾也。

曹庭棟《老老恒言》

 

在數量上不貪多,反對暴食暴飲。暴食暴飲易誘發胰腺炎和潰瘍病。

顏自喜編著《營養健康與化學元素》


多食之人有五苦患:一者大便數,二者小便數,三者饒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業,五者多患食不消化,自滯苦際。

尤遵敘《食色紳言·飲食紳言》

 

少吃香,多吃傷。

孫思邈《千金要方》

 

94.一日三餐 各有所宜

 

朝欲實,真氣未壯,常食充口。

暮欲虛,真氣欲溢,食常減口。

朝飯細嚼,先將白飯五口咽下,五臟接此飯神安,米脂入腹養氣,名白丹。

周履靖《夷門廣牘·益齡單》

 

早飯要好,午飯要飽,晚飯要少。

劉正才《中醫長壽之道》

 

暮食不若晨餐。

·任源《真常子養生秘訣》


食宜早些,尤其晚餐,太晚進食易致停食不化,還要定時而食。

石成竹《養生鏡》

 

早飯可飽,午後即宜少食,至晚更必空虛。

曹庭棟《老老恒言》

 

一日之忌,暮無飽食。

孫思邈《千金翼方》

 

晚食以當肉,此理宜靜參。

人欲壽長久,夜飯須減口。

步翼鵬輯《養壽詩歌》

 

人不得夜食。

孫思邈《千金要方·道林養性》

 

夜飽,損一日壽。

孫思邈《千金翼方·養老大例》

 

不欲夜食,食之即不易消。

石天基《長生秘訣》


每天早吃早飯,中間不吃零食,而且不要過量。

[美]L·鮑林、E·卡梅倫《癌與維生素C

 

非常重視早餐,早餐要努力吃。因為牠是一天的生命活力之源。

[日]白鳥早奈英《中年防老膳食秘訣》

 

按:一般人之通病,恰恰相反,早餐草草,午餐一般,晚餐吃得又好又飽,有的甚至不吃早餐,喝杯牛奶,或茶,便開始一天緊張的生活。這裏,毫無例外地都強調早餐的重要性,“牠是一天的生命活力之源”,而晚餐要“欲虛”,“食常減口”,《千金翼方》的要求一日之忌,暮無飽食。”《養壽詩歌》認為“人欲壽長久,夜飯須減口”。奈何我們要反其“道”而行之?迅速拋棄不良的舊習,遵從飲食之道吧!

 

95.食後調理須講究 脾胃健運始有益

 

食畢漱口,齒不能敗。

周履靖《夷門廣牘·益齡單》

 

食後徐行百步多,手摩脘腹食消磨。

尤乘《壽世青編·孫真人衛生歌》

 

食畢,行走踟躕則長生。

孫思邈《千金翼方》

 

食止,行數百步,大益人。

孫思邈《攝養枕中方》

 

食後行百步,消食。

周履靖《夷門廣牘·益齡單》

 

食後,常以手摩腹數百遍,仰面呵氣數百口,趑趄緩行數百步,謂之消化。

食飽,不得速步,登高涉險,恐氣滿而激,致傷臟腑。

石天基《長生秘訣》

 

飯前要洗手,飯後要漱口。

劉正才《中醫長壽之道》

 

吃飯要健運,始能有益。

·王孟英


二叟笑莞爾,飯後百步走。

宋薇《十叟長壽歌》

 

食散後,隨其業務不得勞心、勞力;覺肚空,即須索食,不得忍飢。

孫思邈《千金翼方》

 

飯後不宜飲水。

張湛《養生要集·中經》

 

白粥後勿飲白湯,停濕成淋疾。

 

熱食汗出勿當風,發頭頸痛,目澀,多睡。

周履靖《夷門廣牘·益齡單》

 

飽食偃臥則氣傷。

葛洪《神仙傳·彭祖》

 

飽食勿臥。臥成積聚痞氣、頭風。

周履靖《夷門廣牘·益齡單》

 


不欲食後便臥,及終日穩坐,皆能凝結氣血,久即損壽。

石天基《長生秘訣》

 

醉眠飽臥俱無益。

胡文煥《類修要訣·真西山衛生歌》

 

按:飲食養生,重視食後調理,一是著重於脾胃的健運、吸收,一是避免食後身體的損傷,今人每忽視之。其實小事、細節,也關係身心健康很大,投足舉手之勞,何樂而不為?


(七)

 

96.生食鮮品 大益人體

 

生的食物能增進人體所有細胞的充氧能力,因為活生生的生食品帶有生物電,這種生物電可以促進人體細胞的活動,或者說,促進人體新陳代謝作用。

 

生食:在兩到三個月內,盡可能地只吃新鮮的生食品,或者說,在你的飲食裏,新鮮生食品要占主要成分。

只吃或者差不多都吃新鮮生食品的人,關節炎發病率就低得多。以星期六為安息日的耶穌再生論者,不吃肉,而只吃大量的新鮮生蔬菜和水果,他們的各種關節炎發病率比一般人將近低90%

洪紮人,每年只吃熟食十多次(在特殊的節日裏纔吃熟食),他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關節炎。

在科研試驗中,只餵給動物熟食,就能把牠們的關節炎誘發出來。

 

當你吃上一兩周的生食品時,關節病痛症狀就會消退,有時甚至會奇跡般地消失。

生食能促進排泄。牠對肥胖病可以起到理想的減肥作用。如果你已經明顯地感覺不到體重的下降和排泄的改善,那就意味著產生關節病的沉積鈣質和別的沉積物已被消除完。

莫里森《特效食療法》

 

按:生食極益人體,生食無疑是最符合自然的。因此,凡是能夠生食的食品,均應生食,是飲食養生的重要原則,也是寶貴的經驗。生食既有如許益處,為什麼不生食呢?難道經過加工、烹調,破壞了營養,便是衛生了嗎?

 

97.攝取自然食物 避免過分加工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食用全麥面和穀物,顯示出了極大的優越性。由於糧食短缺,丹麥政府禁止碾磨穀物。就是由於這個原因,營養得到了改善,使戰爭年代的死亡率比和平時期降低了34%,癌症、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腎疾病的發病率也明顯下降,健康水準提高的證據大大增多。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同樣的變化也發生在英國,當時穀物只允許輕度輾磨。

現在,我們的麵包粉是精製的,每天經常吃的食物中,幾乎沒有富含B族維生素的。

1862年,發明了機器,自此開始,通過精煉穀類這條途徑,使大部分營養素被丟棄。

相反,過去卻不存在營養素被丟棄的問題。

[美]A·大衛斯《飲食營養與長壽》

 

如果我們吃的是天然的、不經加工精 的食物,那麼,這些食物就能在人的行為形式中起重要作用。

從吃進的食物,可以看出人的個性。

希伯來人《猶太法典》

 

粗食是長壽的基礎,許多長壽者正是粗食實行者。

[]松本康夫《保持青春的秘訣》

 

飽飫珍饈,不如粗糲充腹。

高濂《遵生八箋》郝太古語

 

精食則往往得不到人體所必須的微量元素。

顏自喜《營養健康與化學元素》

 

自然界在進化過程中,為每種生物都準備了合適的飯菜。動物進化到人,他的身體全部機構適合於吃大自然為他準備的綜合食物。

我們現在吃的精米白麵中糠麩的成分很少,而微量的必需的金屬都主要在穀物的皮裏。吃米麵不吃糠麩,造成了金屬的流失,使人體微量金屬日漸缺少。

 

我們身體可以適應的是綜合的自然的食物,其中包括所必要的金屬。精加工的食物把一部分金屬去掉了,引起了某些文明人類特有的疾病。在我們享受現代文明成果時,似乎有必要注意牠們的後果吧!

我們能預見在若干年後,人類飲食生活比較“合理化”以後,病人一定會大大減少。

王夔《生命的鑰匙》

 

現在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中有不少人貪吃精食品,按理身體該更好了,但實際上恰好相反,心血管病、肥胖病反而多了,身體反而壞了。所以這些國家的醫學界人士現在正在高呼要恢復從前的“自然飲食”,少吃精製食品,根據需要來吃飯。

閻海、呂其彥編譯《飲食健身法》

 

多吃糙米吧!牠會使您的過敏性大腸恢復正常功能。

 

對所有的食物,我都注意“粗食”,多吃蔬菜。

[日]白鳥早奈英《中年防老膳食秘訣》

 

應儘量攝取處於自然狀態的食物。

新鮮的水果、蔬菜、果實、穀類、牛乳和乳製品,都應該以自然的狀態攝取,這不僅能預防疾病,也能使身體獲得營養。

 

不要吃經過加工、精製、包裝的食品。應食取用在天然的石臼中磨碎的小麥粉(不去除麩皮)製作的麵包。(註:此點現在很難做到,但卻是很重要的飲食原則。)

為了預防疾病,應把白砂糖、精白的穀物、清涼飲料、果醬等等,從每天的飲食中去除。

儘量吃有機栽培的食物。

斯瓦密·維希紐特瓦納達《瑜伽大全》

 

按:“以自然的狀態攝取”自然食物,應是飲食養生的重要原則,現代許多精白食品,實為“文明病”、“富貴病”之根源。所以,要寧粗少精。

“儘量吃有機栽培的食物”,也是飲食養生的重要原則。人類用“科學栽培”打破生物鏈的自然迴圈,製造種種污染,戕害人生,莫此為甚,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啊!

 

98.剷除食物帶來的毒素 宜食自然狀態的食品

 

人類的痛苦和疾病,有許多是由於錯誤的飲食和藥物而引起的。

因為食物中含有許多有毒的廢物,譬如肉類、人造香料、色素、防腐劑、化學合成物、過份煉製的成品。

如果人體要恢復健康,就一定要剷除牠們,而食用天然的蔬菜、水果、胚芽、麥、糙米、芝麻、瓜子、花生、酵母、鮮乳等。

畢樂毉生

 

任何端上餐桌的食物,越接近牠的自然狀態,牠獻給消費者的營養價值也就越高。

[美]霍華德·希爾《九個長壽的秘訣》

 

按:剷除食物帶來的毒素,避免“食毒”,是飲食養生重要原則。“食物中含有許多有毒的廢物”,給人類帶來痛苦和疾病,“譬如肉類、人造香料、色素、防腐劑、化學合成物、過分煉製的成品”等。但是,俗人的美味,恰賴於有毒的牠們,迷戀成癮,難於自拔,奈何!

是以老子要求有心向道的人們:自勝者強。

 

99.不當“垃圾食物”箱 要選擇健康食品

 

今天,在現代化的西方世界,飲食的潮流不再興吃肉和精加工的食品了,象叫“漢堡包”的夾牛肉餡子麵包,叫“熱狗”的夾香腸麵包、白麵粉等等,這類食品儘管還很流行,但已被人們加上“垃圾食物”的稱號。

這是因為科學界與醫學界已經發現,這類食物對人的身體健康有害。因此,西方的潮流不再興吃這種“垃圾食物”,而轉為吃用有益健康的食品,主要是強調吃不加工的全粒穀物,以及這類穀物的製品,象全麥麵包,以及新鮮蔬菜、新鮮水果、豆腐等等,而奶製品,只要不是吃的分量太多,也算是有益健康的食品。

現代科學研究已經再次發現,以上這些食品對人的身體健康是最有益的。

當然,幾千年來,修煉瑜伽的人,早就知道這種有益健康的食品了。

張蕙蘭《瑜伽——自我身心鍛煉方法》


按:現在我國時興的西方飲食熱,如叫“漢堡包”的夾牛肉餡子的麵包,叫“熱狗”的夾香腸麵包、白麵粉,以及“速食”等等,蓬蓬勃勃,不知吸引了多少人,以之為時髦,為享福,還要吃出身份來!但是,為什麼卻在西方世界,“已被人們加上‘垃圾食品’的稱號”呢?他們不少已從健康的損害中覺醒過來,而“轉為吃用有益健康的食品”了。難道我們竟要無視前車之覆,還盲目地前赴後繼嗎?讓我們深思三省吧!這些,都是中外“老生常談”,是老得掉了牙齒的真理,竟然還有待於“現代科學研究已經再次發現”,豈非歷史的諷刺!

 

100.重視新鮮食物 久貯有害健康

 

無論是過去固定文化尚未形成的時期,還是在現代的高加索文化中,人們一直十分重視吃新鮮食物。只是在沒有新鮮食物的情況下,他們纔吃肉乾和醃肉。但剩飯剩菜總是倒掉的。他們知道失去新鮮,就失去營養和味道。

高加索人認為貯藏食物很不衛生,並有害於健康。

[美]蘇拉·貝尼特《他們為什麼長壽》

 

按:食品以“鮮”為貴,剩飯剩菜易變質,少食為佳。久貯食品,損味失性,減少營養,有害於健康,即是冰箱,也同樣如此。


101.養生首重飲食 烹調必須講究

 

飲食在瑜伽體系中,佔有決定性的地位。

俗話說人長靠飲食”這就是因為食品的種類和品質直接影響人的機體和精神狀況。

瑜伽把所有食品共分為三大類:

一、拉加斯

主要指飯菜種類名目繁多。這些菜的烹調有些是經過煎炸、烘烤的;有些則是用咖喱粉作調料,味道很濃;此外,還有各種甜食和飲料。這類食品對瑜伽練習者是極不合適的。因為這會使他們身體發胖,增加額外的體重,飯後較長的一段時間會感到積滯怠惰,而且性情易於激動暴躁。

二、達瑪斯

主要包括各種辛辣厚味的菜肴,不管葷和素,都要放進許多香料或過多的食鹽、胡椒粉、辣椒和其牠類似的調料。

凡喜愛這類食品的人,大部分性格粗魯,脾氣暴躁,喜好爭吵,固執己見。因此,這類食品對瑜伽練習者同樣是不合適的。

三、沙特威科

這類食品色香味美,富於營養,很少選用香料和調料,烹調方法也很簡單。這種食品是理想的,也最符合瑜伽練習者的要求。

區分食品種類的主要依據是烹調方法,而不是食物。

[印度]普勒金達·辛哈《常見病瑜伽療法》

 

按:印度瑜伽認為烹調方法至關重要,牠改變了食品的品質,因而不但直接影響人的機體, 而且影響人的精神狀況,可見烹調方法以及牠所選用的調味品,和所選擇的食物種類是同樣重要的,甚至更加重要。

 

102.烹飪方法要合理 不失本色保真味

 

飲食的補養性質和作用強度,與烹飪方法也有密切關係。

郭子光、張子游編著《中醫康復學》

 

在美國成為問題的所謂“中國菜館病”,卻正是由於中國菜大量地用這種谷氨酸鈉之故。

“中國菜館病”是在頸、背、腕部發生遲鈍感覺障礙,面部有壓迫感。

最好是不使用化學調味品。

小林司《頭腦的營養》


蔬菜不論如何烹調,總以保持原有鮮色為宜,同時要不斷地更換菜種,花樣翻新,不要偏食某幾種菜。

郭子光、張子游編著《中醫康復學》

 

蓋萬物皆有其味,調和勝而真味衰矣。

不論腥素淡,煮之得法,自有一股沖和恬淡之氣,益人腸胃。但能淡食穀味,最能養精。

·袁黃《攝生三要·聚精》

 

不吃油炸、烘烤、灼燙和過分刺激的食品。

[印度]普勒金達·辛哈《常見病瑜伽療法》

 

至於好酒膩肉濕面油汁,燒炙煨炒,辛辣甜滑,皆在所忌。

·朱丹溪《茹淡論》

 

燒炙物不可乘熱吃,損齒傷血脈。

周履靖《夷門廣牘·益齡單》

 

中國不獨食品發明之多,烹調方法之美,為各國所不及,而中國人之飲食習尚,暗合於科學衛生,尤為各國一般人所望塵不及也。中國人所常飲者為清茶,所食者為淡食,而加以蔬菜豆腐。此等食料,為今日衛生家所考得為最有益於養生者也。

故中國窮鄉僻壤之人,飲食不及酒肉者,常多上壽。

孫中山《中國人應保守中國飲食法》

 

按:烹飪方法要服從於“自然”兩字,應不失天然食品的本色,“總以保持原有鮮色為宜”,(《中醫康復學》)保持食物的本味——真味,以“淡”為佳,使食物之性、味、氣、色不失其真,而與人身之臟腑陰陽相應,“沖和恬淡”,為飲食養生之上法,故孫中山認為“中國人應保守中國飲食法”。

但是,發生在美國的所謂“中國菜館病”,卻正是違背上述原則的結果,不可不引以為戒。

 

103.不用火加工最理想 最好的方法蒸燜煮

 

可以不用火加工的食品,是最理想的,但要做到這一點是不可能的。

最好的製做方法是蒸。燜爛的菜容易吸收,也很有益。蒸和燜的食品中,保存的有益成分比較多。

其次是煮的食品。而炸的食品是不可取的。

瑜伽堅決反對炒菜,也不吃熏製、醃製、風乾和罐頭食品。

[蘇]弗·沃洛寧《印度氣功——訶陀瑜伽健身術》

 

雖然,人們已認識到用高溫下的動物油煎烤食物時,所產生的亞油酸過氧化氫物,有損於血管。但是,人們似乎還不甚瞭解,西方人普遍愛吃的用植物油炸的魚片和土豆條同樣是預防心臟病的大忌。

[澳]羅伯特·布伊斯特《營養對心臟病預防的作用》

 

按:烹飪不當,不但破壞食物的營養,招致許多疾病,甚至還會致癌。

因此,牠的方法方式須講究,蒸、燜、煮是較為適當的,炒、炸、熏、醃、風乾以及罐頭食品等都是有害而不可取的。

 

104.炊具也不容忽視

 

用鐵鍋比用鋁鍋不銹鋼鍋好。

最近,世界衛生組織的一個研究小組向人們推薦,最好是使用中國式的鐵鍋。因為目前很多家庭以鋁、鋁合金、不銹鋼鍋等代替了鐵鍋,而斷絕了鐵質的一條補充管道,使患缺鐵性貧血的人大量增多。雖然很多食物中含有鐵質,但這一般都是有機鐵。營養學的研究表明,有機鐵只有10%左右能被機體吸收,而鐵鍋的鐵則是一種無機鐵,在胃內酸性條件下,形成可溶性的鐵鹽,易被人體所利用。

相反,鋁鍋、不銹鋼鍋子還存在著一些隱患。鋁是一種能致人衰老的元素;不銹鋼中含有鉻、鎳、鈦等有害金屬元素。炒菜時,鍋鏟與鍋子摩擦,鍋中的金屬可被磨損而進入菜肴中。熟鋁質地較軟,更易被磨損。

《衛生與生活》

 

對食品的偏愛和烹調方式可以影響人體的微量元素的攝入。

隨著人類生活用具的改變(如以塑膠及鋁製品代替鐵器、銅器),食品的精製(如精白穀物、精糖),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對某些微量元素的攝入量漸趨減少。從營養觀點來看,這種改變是不利於健康的。

高魁雄、盧偉成《探索衰老》

 


(八)

 

105.飲食養生之道 要在飲食宜忌

 

中醫飲食療法,是研究飲食調養的科學,而飲食宜忌,卻是飲食調養的關鍵。

飲食物的性味功能決定了某些疾病不適宜這類食物,而適宜另一些食物,即所謂“飲食宜忌”。

周岱翰《癌症的中醫飲食調養》

 

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

若得宜則宜體,害則成疾。

張仲景《金匱要略》

 

飲食藉以養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叢然雜進,輕則五內不和,重則立興禍患,是養生者亦未嘗不害生也。

·賈銘《飲食須知》

 

在講究飲食營養的同時,必須要注意忌口。

沈慶法、朱邦賢《古代養生術》

 

飲食宜忌,為歷代醫家所重視。

宋代婁居中說食飲之宜,舉其大略:當候已飢而後食,食不厭熟嚼;仍候焦渴而引飲,飲不厭細呷;無待飢甚而後食,食不可太飽;或覺微渴而省飲,飲不欲太頻;漿不欲甘酸,肉無貪肥脆,食不厭精細,飲不厭溫熱。飯無令少於面,菜常令稱於肉。肉不厭軟暖,菜不可生茹。五味無令勝穀味,肉味無令勝食氣。滋味欲淡而和,食時當謹其度。故得食飲常美,津液常甘;身輕而不倦,神清而少睡;胸腑通暢而少噫,胃脘寬舒而不脹;省解帶摩腹之勞,免食藥耗氣之失,皆目前近效也

盧祥之主編《用吃治病》

 

治病用藥力,惟在食治將息得力,大半於藥有益。所以病者務在將息節慎。節慎之至,可以長生,豈惟癒病而已。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

 

一、食宜的基本原則:

唐代孫思邈說安生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身也。”(《備急千金要方》)

安生存身之秘,全在於此一“宜”字上。宜者,適宜也,應當也。食療之品、之質、之量、之性味,都必須適宜於人體生長、發育、保健、防病、治病的需要。

1.食物性味宜於個體的需要;

2.食物品類宜於合理搭配;

3.食藥同用,宜於配伍得當;

4.病後調理,宜於循序漸進;清代戴天章說大病之後,客邪新去,胃口方開,首先與粥食,次糊食,次糜粥,次稀飯,尤宜循序漸進”(《廣溫疫論》)

二、食忌的基本要求:

1.病中或疾病初癒,由於“胃氣未複,食慾欠振”,應忌高脂厚膩之品。否則,常由於飲食不當,進食“油膩炙煿”之品,而使“稠粘膠結,重灼臟腑”,導致氣機阻滯,釀痰生熱,使病情加重,甚至初癒而復發,以致前功盡棄。

2.依據病情之寒熱,忌同性之食物。如陰虛熱證疾病,宜忌辛辣煙酒等熱性食物。否則,難免“火上加油”,而加重病情。陽虛寒證疾病,要禁忌生冷寒涼之品,以免傷胃,或加重病情。

3.外科感染性疾病,宜忌葷腥刺激之類的“發物”。

盧祥之主編《用吃治病》

 

其要在戒乎五傷:

多鹹則心傷,多苦則肺傷,多酸則脾傷,多辛則肝傷,多甘則腎傷矣。

曾慥《至遊子·黃庭篇》

 

忌以腥膻。

《胎息銘》

 

饅頭多食,閉氣。

勿食腐敗之物,傷氣。

周履靖《夷門廣牘·益齡單》

 

口不嘗不正之味。

《彭祖攝生養性論》

 

凡新哭泣訖便食,即成氣病。

睡訖覺,勿飲水更臥,成水痹。

凡時病新汗解,勿飲冷水,損人心腹。

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服氣療病·元陽經》

 

勿困中飲食,雖飢渴當先臥,至不困乃飲食,食後少動作。

·李東垣《脾胃論》


飲食養生之忌:

一、忌偏嗜久食;

二、忌肥甘厚膩;

三、忌變質腐敗;

四、忌暴飲暴食。

孟景春、姜帷、鞠興榮《飲食養生》

 

禁無大食,百脈閉。

禁無熱食,傷五氣。

禁無寒食,生病結。

禁無食生,害腸胃。

禁無酒醉,傷生氣。

禁無五味,傷腸胃。

二十八禁,天道忌,

不避此忌,行道無益。

張湛《養生要集》引《神仙圖》

 

飲食六宜:

一是食宜早些,尤其晚餐,太晚進食易致停食不化,還要定時而食;

二是食宜緩些,慢嚼細咽,使之易於消化;

三是食宜少些,不可貪多飽脹,要有節制;

四是食宜淡些,以清淡為主,不宜過鹹、過甘、過苦、過酸、過辛,不要過貪肥甘厚味;

五是食宜暖些,溫暖適中,過燙過冷皆傷胃;

六是食宜軟些,少吃生硬之物,免傷腸胃。

石成竹《養生鏡》

 

吃食之法,大略飯食宜多,肉蔬雜味宜少;食宜早些,不可遲晚;食宜緩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過飽;食宜和淡,不可厚味;食宜溫暖,不可寒涼;食宜軟爛,不可堅硬。

·石天基《長生秘訣》

 

少肉多菜,少食多嚼,少鹽多醋,少糖多果。

高濂《遵生八箋》

 

按:飲食養生之道,把握飲食宜忌是其關鍵。得“宜”,則可以治病健身,延年益壽,合乎養生之道;犯“忌”,則成疾傷身,早衰夭亡,悖乎養生之道。所以,知宜擇宜而飲食,使之與病與體相適宜,同時,知忌遠忌而不食,使之與病與體不相犯。如此,既得其宜,又避其忌,利而不害,養而不傷,飲食養生之道至矣。其中,尤是疾病忌口問題,更為嚴重,稍有疏忽,或痼疾復發,或疾病加重,甚至禍發傾刻,以致不救。因此歷代醫家、患者對此都是極為“謹小慎微”,“鄭重其事”的。

宜之與忌,一體兩面,缺一不可。對於不明宜忌之飲食,切莫貪圖口福,以身輕試,否則,必有無妄之災,橫來之禍。

宜忌範圍極廣泛,其要在於:一、不可“虛虛實實”,即虛者宜補,不可反損,而使之更虛;實者宜損,不可反補,而使之更實;二、食物與臟腑務令相生,不可相克;三、飲食之宜與藥物之宜,以及煉功修道之宜,務要相應,協同為用;四、飲食雖宜,亦應有變,過亦為忌;五、飲食有否污染、變質,烹調是否適宜,容器、包裝是否衛生等等,亦均應明察其宜忌。

知其宜忌,識所趨避,嚴於擇食,決不疏忽,絕不犯忌,是為至要。

 

106.飲食不當 不利治病

 

飲食得當。

飲食要根據疾病的特徵和患者的身體條件而定。最為重要的乃是,要保持飲食的均衡,不要吃那些對醫治疾病有害的食品。

[印度]普勒金達·辛哈《常見病瑜伽療法》


按:對於病人,其飲食要根據疾病的特徵和其身體條件,洞悉病源,因人制宜,不吃有害治病和與藥物拮抗的食品,應使食藥互補,並使病人能夠扶正祛邪有利康復。因此,要對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疾病,採取相應的特殊的飲食措施。這是一種飲食中的“變法”。唯有“知常達變”,方是善於飲食養生之道。

 

107.疾病新癒慎“食複” 貪補觸忌命難保

 

《景嶽全書》強調的“新癒之後,胃氣初醒,尤不可縱食”,對熱病或邪實勿食燥熱炙煿之物,寒病或體虛忌食寒濕生冷之品,做到避免“抱薪救火”之弊。

周岱翰《癌症的中醫飲食調養》

 

病熱少癒,食肉則複,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王冰註《黃帝內經素問·熱論》

 

滑泄之後,忌油膩。

傷寒之後,忌葷肉、房事,犯者不救。

水腫之後,禁房事及油鹽等三年。

袁開昌、甫昌齡《養生三要》


按:“食複”,是中毉治病的寶貴經驗,多少人未死於病,而死於“食複”。此理尤為煉功治病者所應深知力行。“食複”的範圍很廣泛,牠為疾病食忌的一個部分,如糖尿病忌糖,腎病忌鹹,高血壓忌酒、辛香以及癌症患者雞為最忌,犯之多致不救等等。這裏略舉一斑,可參閱有關毉書,認真把握。

 

108.食宜“專味” 雜則拮抗

 

老年人供膳宜食專味,雜則不受其益。

陸九芝

 

滋味百品,或氣勢相伐,觸其禁忌,更成沉毒,緩者積年而成病,急者災患而卒至也。

孫思邈《攝養枕中方》

 

魚膾生肉,諸腥冷之物,此多損人,速宜斷之,彌大善也。

孫思邈《攝養枕中方》封君達語

 

傳曰:雜食者百病妖邪所鍾。所食愈少,心愈開,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損焉。


高平王熙稱食不欲雜,雜則或有所犯,有所犯者,或有所傷,或當時雖無災苦,積久為人作患。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

 

每食忌雜。……不若次第分頓食之,乃能各得其味,適於口,亦適於胃。

曹庭棟《老老恒言·飲食》

 

每食忌雜,雜則五味相撓,定為胃患。

曹庭棟《養生隨筆》

 

109.須防病從口入  飲食偏多致病

 

無論什麼食物,都只能以滿足人們生理需要為度。偏食、多食,皆會走向相反方面,從而致病。

盧祥之主編《用吃治病》

 

人身有口,乃是非禍福之門也。

《易·頤卦》大象以六字括之曰慎言語,節飲食”所包者大,萬世無以易之也。

李威《嶺雲軒瑣記》


大渴不大飲,大飢不大食,恐氣血失常,卒然不救也。荒年餓莩,飽食即死,是驗也。

石天基《長生秘訣》

 

飲食不節,以生百病。

嵇康《養生論》

 

慎風寒。節飲食,是從吾身上卻病法。

金纓《格言聯璧》

 

口腹不節,致病之因。

尤乘《壽世青編》

 

食量多少,應該以能補充消耗的能量為宜。

人體接受不了過量的食物。如果飲食過量,就會感到身體不適,也會出現消化不良,面色難看,口臭等等,嚴重的還會生病。

[蘇]弗·沃洛寧《印度氣功——訶陀瑜伽健身術》

 

你還應限制熱量,以免發胖。

··維斯特等《如何享年100歲》


保養之道無他,在於平日飲食男女之間,能自節愛,即是省身修德。若恣肆無忌,即是過惡,潛滋暗長,甚則疾病應之。

在康強時,不擇味而飽。

·尤乘《壽世青編》

 

金鑒雲:起居不慎,傷腎,則先天氣虛;飲食不節,傷脾,則後天氣虛。

莆陽逸叟塗慶瀾《荔隱居衛生集語》

 

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

王冰註《黃帝內經素問·太陰陽明論》

 

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則傷而生痰;所惡之物,不可全棄,棄則臟氣不均。

蒲虔《保生要錄》

 

奈人惟知以口為甘,以腹為果,而不計乎食之入口,等於藥之治病,同為一理,合則於人臟腑有益,而可卻病衛生,不合則於人臟腑有損,而即增病促死。

黃宮繡《本草求真》


110.縱口固快一時 積久必為災害

 

今也飲食不節,恣食厚味,惟恐不及,血沸氣騰,濟以躁毒,清化為濁,脈道阻澀,不能自行,疾已潛滋矣!猶恬不知畏,雖曉之以物性,陳說利害,無如美食在前,馨氣當鼻,饞涎莫遏,其可禁乎?或反託詞腸胃堅厚,福氣深壯,何妨奉養。縱口固快一時,積久必為災害。前哲格言,爽口作疾,厚味厝毒,謂之何也!

徐文弼《壽世傳真》

 

吾觀日用事,飲食真勁敵;

乃知匕箸間,其禍甚衽席;

堂堂七尺軀,勿為口腹役。

陸遊《書警》

 

飲食尤當謹節。

朱丹溪《格致餘論·養老論》

 

111.飲食非宜 疾病蜂起

 

食飲非宜,疾病蜂起,外邪乘此,纏綿靡已。浸淫經絡,凝塞腠理,變症百端,不可勝紀。

程國彭《醫學心悟·保生四要》


食不宜則動宿病。

天臺智者調和法門

 

以口傷身,滔滔皆是。

眷彼昧者,因縱口味,

五味之過,疾病蜂起。

朱丹溪《飲食箴》

 

滋味能調少病纏。

唯有夏月難調理,伏陰在內忌冰水。

瓜桃生冷宜少餐,免至秋來生瘧痢。

日食須知忌油膩。

尤乘《壽世青編·孫真人衛生歌》

 

禍從口入。

我們吃的食物,四分之一是維持生命,其他四分之三則是讓醫生維生。

李匡正編譯《密宗·靜坐·瑜伽》

 

生冷精膩筋韌物,自死牲牢皆勿食,

饅頭閉氣宜少餐,生膾偏招脾胃疾。

酢醬胎卵兼油膩,陳臭醃菹盡陰類,

老弱若欲更食之,是借寇兵毋以異。

炙煿之物須冷吃,否則傷齒傷血脈。

胡文煥《類修要訣·真西山衛生歌》

 

112.嗜味縱口 疾病叢蓄

陷溺其中  鮮能知悔

 

飲食男女,人之大慾存焉,即人之死生系焉。

舉世之人,皆知男女之事縱慾必致傷生,即飲食之中,亦惟知縱酒過度,必至戕命。至於嗜味縱口,疾病叢蓄,甘陷溺於其中,而不知警。

蓋病之生也,其機甚微,由積漸而毒始發,及病之成也,第歸咎於外感六氣、內傷七情,鮮有悔悟於平日口腹之貪饕者。

考之《內經》曰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諸精並行,是為無病之人”此言水穀之益人也。

徐文弼《壽世傳真》

 


113.厚味害性 五辛當節

 

凡所食之氣,蒸性染身莫不相應。

豈惟蒸之使重,而無使輕;害之使暗,而無使明;熏之使黃,而無使堅;芬之使香,而無使延哉?

滋味煎其腑臟,醴醪鬻其腸胃,香芳腐其骨髓,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

嵇康《養生論》

 

口不欲嘗毒辣之味。

胡昭(引自《養性延命錄》)

 

若要無百病,常當節五辛。

孫思邈《攝生詠》

 

五味濁口,使口厲爽。

莊子《天地》

 

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非貪而後抑也。

嵇康《養生論》

 

養生有五難,滋味不絕,此四難也。

嵇康《答難養論》


五味太多,勿食。

·司馬承楨《天隱子》

 

美味腐腹,好色惑心。

王充《言毒》

 

順於口者,腐其臟。

陳沂《拘虛晤言》

 

閒居慎勿說無妨,纔說無妨更有妨,

爭先捷路機關惡,退後語言滋味長;

爽口物多終作疾,快心事過必為殃,

與其病後能求藥,不若病前能自防。

邵雍《無題》

 

多飲酒則氣升,多飲茶則氣降;

多肉食穀食則氣滯,多食辛則氣散;

多鹹食則氣短,多甘食則氣積;

多酸食則氣結,多苦食則氣抑。

陳繼儒《養生膚語》

 

美酒為毒,酒難多飲;蜂液為蜜,蜜難多食。

王充《言毒》
忌大鹹,助火邪,而瀉腎水真陰,及大辛味、蒜韭、五辣、酢大料物、官桂、乾薑之類,皆傷元氣。

·李東垣《脾胃論》

 

鹹則傷筋,酸則傷骨。

孫思邈《千金要方·道林養性》

 

遵生者,當知所重。五臟喜香潔,惡腥膻,食必擇可。

高濂《起居安樂箋》

 

夫善養老者,非其食勿食。

非其食者,所謂豬豘雞魚蒜膾生肉生菜白酒大酢大鹹也。

孫思邈《千金翼方·養老大例》

 

大凡氣辛而葷,則性助火散氣;

味重而甘,則性助痰生濕;

體柔而滑,則性通腸便利;

質硬而堅,則物食而難化;

烹煉而熟,則物服之氣壅。

周岱翰《癌症的中醫飲食調養》


114.過量食物帶來毒素 營養過分造成死亡

 

美國著名醫師愛德格·蓋斯認為:

過量食物帶來的毒素是超負荷的負擔。這種經常性中毒,是衰老的首要原因。因此必須“清掃”。

[法]埃萊娜·巴雷爾《60歲以後的幸福之道》

 

倘若認為世界有一半人營養不足,那麼,另一半人則營養過分。

營養過分會造成死亡!這是各地的醫生、生物學家、營養學家和飲食學家的共同看法。

營養過分會使營養失去平衡,造成心律紊亂、高血壓、肥胖症、糖尿病。

因此,應當學會飲食。

1980年智利《新情況》週刊

 

吃得越多,人越昏沉。飲食過量,不但會傷腸胃,而且過多的養分留在體內,排不出去,會變成毒素,尤其脂肪,或者維生素ADEK這四種油性的維生素過多,無法排出體外時,會造成血管硬化等可怕的疾病。

陳柏達《五福臨門》

 

115.美味致病 苦口益身

 

“最近,我去看病,醫生提醒我在飲食上要注意這、注意那的。說了半天,意思是說凡是對身體有益的食物,不管哪種,全都是很難咽下去的東西,而對身體不利,最好別怎麼吃的那些東西,全都是美味順口的呀!”

這位夫人被醫生勸食的食品,有裙帶菜、豆腐、蒸後發酵的大豆、青身魚等等;而被提醒最好別怎麼吃的食品,大概是蛋類、牛肉及豬肉、鹹鮭魚子、對蝦等。前面一類的食品,是低熱能的,含膽固醇少的;而後者則相反。

[日]白鳥早奈英《中年防老膳食秘訣》

 

116.肥胖的人疾病多 偏瘦的人身輕健

 

肥胖,常由於破壞了飲食的標準和規律而引起,這是不關心身體文明的結果。

·φ烏格洛夫《長壽的奧秘》

 

在美國,肥胖的人,即便是有能耐,也不被視為能人,照樣不能進入管理崗位任職。理由就是:連自己的身體都不能管理好的人,當然不能管理好別人。

肥胖是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這些成人病的元兇。

[日]白鳥早奈英《中年防老膳食秘訣》

 

在工業和城市化的社會裏,人們吃的太多了,尤其是吃得太油膩、糖分太多了。

 

逐漸減少卡路里的攝入量,是永葆青春的關鍵。最活躍、最敏捷的人,一般都是體魄最瘦溜的人。肥胖使人體態笨重,頭腦遲鈍。

[法]埃萊娜·巴雷爾《60歲以後的幸福之道》

 

按:中國養生學的主要經驗是:輕身延年。身輕的人,必定身體偏瘦,“仙風道骨”,活躍敏捷,“靜如處女,疾如兔脫”,青春常駐,不但盡其天年,而且可以延長壽命。

 


117.抵抗“饕餮之神”引誘 莫用牙齒自掘墳墓

 

不幸的是,每個人在吃飯時,完全根據口味來決定吃什麼和不吃什麼,而且常常挑一些味好但有害的東西吃。

人用牙齒挖掘自己的墳墓。

如果一個人經不起傳統的“饕餮之神”的引誘,而暴食暴飲,那麼,這個惡魔就會深入到機體內的每一條神經和肌肉,破壞整個機體。

希伯來人《猶太法典》

 

118.美食致死日漸多 留下苦果家族嘗

 

近年來,因吃好東西而死的趨向正在發展。

美食者本人雖然抱著美麗的幻想離開這個世界,但卻給家族後代留下難咽的苦。

美食死亡者的飲食起居有哪些特點呢?

1.以脂肪多的肉類作主食,完全或極少吃青菜和水果;

2.貪吃甜的和鹹的食物;

3.每天大量喝酒,抽煙30支以上。

吳橋譯、洪路編《延長青春的飲食知識》

 

有酒方開顏,無肉不舉箸,

顛倒自戕賊,擬將血肉補;

棄卻囊中金,反收路上土,

不見富貴家,未死神先去。

陳繼儒《福壽全書》

 

所謂中年發福,實際上就是體內代謝機能降低。倘再一味追求美食,多趨宴會,大量攝取高熱食品,那麼就難免走“腰帶長,壽命短”的美食死亡之路了。

吳橋譯、洪路編《延長青春的飲食知識》

 

營養過分,會造成死亡。這是各地的醫生、生物學家、營養學家和飲食學家的看法。

營養過分和營養失去平衡,同工業世界大部分疾病有關係:心律紊亂、高血壓、肥胖病、糖尿病。

因此,要學會飲食。

智利《新情況》週刊《學會飲食》

 


119.田父可坐殺 厚生乃速死

 

周諺曰:田父可坐殺。晨出夜入,自以性之恒;啜菽茹藿,自以味之極;肌肉粗厚,筋節蜷急。一朝處以柔毛綈幕,蔫以粱肉蘭桔,心體煩,內熱生病矣。

《列子·楊朱第七》

 

120.充飢甘口俗人珍 苦口延年道士寶

 

五穀充肌體,而不能益壽;百藥療疾延年,而不能甘口。

充肌甘口者,俗人之所珍;苦口延年者,道士之所寶。

邵仲堪(引自《養性延命錄》)

 

註:“道士”者,系指煉功修道之士,即聞道勤行之“上士”。

 

貪美食,令人泄痢。

俗人但知貪於五味,不知有元氣可飲。

聖人知五味之毒焉,故不貪;知元氣可服,故閉口不言,精氣息應也。

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服氣療病·元陽經》


按:五穀亦可益壽,百藥亦有甘口者,邵氏之見未免有所不足。但他認為俗人所珍“充飢甘口”,道士所寶“苦口延年”,自是至言。道士與俗反矣,其味亦自然大異其趣,此乃成其為有志於道,善於為道之上士也。然所謂“苦口”者,第以俗人眼光來看待,“道士”固無此感覺,而甘之若飴,正如老子所示:“甘其食”也。此之甘字,不是飲食上的追求肥甘厚味、山珍海味之“甘”,乃是“甘而不甘”,“不甘自甘”之“甘”,即日用飲食樸素清淡,不失本味,道士覺其甘美無比。此“甘”正從本味、真味、淡味,即無味之味中來。惟“道士”方能“味無味”而“甘其食”。牠既是飲食養生之道的根本要求,也是衡量上士修真養性的一個重要標準。

 

121.爽口作疾 厚味措毒

百病橫夭  多由飲食

 

強壯恣饕,比及五十,疾已蜂起,氣耗血竭,筋柔骨痿,腸胃壅瘀,涎沫充溢。而況人身之陰,難成易虧,六、七十後,陰不足以配陽,孤陽幾欲飛越。

 

所以物性之熱者,炭火製作者,氣之香辣者,味之甘膩者,皆不可食也。

奉養縱口,固快一時,積久必為災害。

由是觀之,多不如少,少不如飢,爽口作疾,厚味措毒,前哲格言,猶在人耳,可不慎歟!

朱丹溪《養老論》

 

香羹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

《韓非子》

 

肥肉美酒,務以自強,命曰爛腸之食。

《呂氏春秋》

 

貪食肥甘厚味,容易生痰生火,形成許多病變。

孫思邈《千金要方》

 

爽口之味,皆爛腸腐骨之藥;

快心之事,悉損身敗德之媒。

·洪自誠《菜根譚》

 

滋膩礙脾,剛燥損胃。

葉天士

 

隨著年齡的增長,油膩物漸漸成了身體的負擔,變得接受不了。

[日]白鳥早奈英《中年防老膳食秘訣》


脾胃由寒濕生痰,或飲啖過度,好食油面豬脂,濃厚膠固,以致脾氣不利,壅滯為患。或不思食,或腹脹,泄瀉,皆痰所為。

徐文弼《壽世傳真》

 

脾虛多病濕,內因酒面積多,過飲湯液,停滯膩物,燒炙膏粱過度。

陳無擇(引自《景嶽全書》)

 

燔炙熬煎,香甜肥膩之物,最悅口,而不宜於腸胃,彼肥膩易於粘滯,積久則腹痛氣塞,寒暑偶侵,則疾作矣。

袁開昌、甫昌齡《養生三要》

 

倩盼作妖狐未慘,肥甘藏毒鴆猶輕!

陸遊《養生》

 

膏粱之變,足生大疔。

王冰註《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


膏粱之過,因為消癉。

趙佶《聖濟經》

 

陳紀元方曰:百病橫夭,多由飲食。飲食之患,過於聲色。聲色可絕之逾年,飲食不可廢之一日,為益亦多,為患亦切。

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教戒篇》

 

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

去肥濃,節鹹酸,減思慮,損喜怒,除馳逐,慎房室,武帝行之有效。

青牛道士(引自《養性延命錄》)

 

按:世人俗氣重,飲食圖爽口,貪縱美食以為福,不知享樂一時,久必為災,“爽口之味,皆爛腸腐骨之藥”也。放翁說:“倩盼作妖狐未慘,肥甘藏毒鴆猶輕!”可謂語重心長。

 


122.節滿意之食 省爽口之味

 

至於精清冷而下漏,汗淋瀝而下泄,莫不由飲食之過傷,滋味之太厚。

如能節滿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常不至於飽甚者,則頓頓必無傷物,物皆為益,糟粕變化,早晚溲便,按時精華,和凝上下,津液含蓄,神氣內守,榮衛外固,邪毒不能犯,疾病無由作。

故聖人立言垂教為養生之大經也。

節戒飲食者,卻病之良方也。

石一參《管子今詮》

 

123.不極五味芬芳 不致遠國珍異

 

古者聖王,制為飲食之法曰:是以充盈繼氣,強股肱,耳目聰明則止。不極五味之調、芬芳之和,不致遠國珍恢異物。

墨翟《墨子·節用》

 

 


(九)

 

124.營養須全面 精煉失營養

 

要記住:每一種營養素都是同等重要的。

[美]A·大衛斯《飲食營養與長壽》

 

40種或40種以上營養素,對建立健康的身體是必須的。具有營養價值的非精練食物,如牛奶,可以提供全部營養素。相反,高度精練的食物,如白糖,僅能提供一種營養素。

大概單一營養素的缺乏,從來不會在人類發生。一個人飲食失誤,必定同時造成多種或重迭的營養素缺乏。

[美]A·大衛斯《飲食營養與長壽》

 

當令飲食均。

孫思邈《養生銘》

 

吃飯莫偏食,樣樣都要吃。

劉正才《中醫長壽之道》

 

按:怎樣保證營養的全面呢?除了一視同仁,飲食均衡,莫偏食外,避免吃精煉食品,而選擇粗加工食品,可以使營養豐富而不單調,以致產生種種營養缺乏症。

 

125.食糖若過多 為害真不淺

 

攝食砂糖過多,已被列為文明病的一種。

你知道嗎?所攝入的這樣多的砂糖,便是侵蝕你的身體,引起可怕疾病的元兇啊!

英國倫敦大學營養學名譽教授喬恩·尤特金博士在他的研究報告中就說:

過多地攝食砂糖,會引起心肌梗塞,因為砂糖阻害毛細血管的物質代謝機能。

此外,會引起白內障、糖尿病和損害腎臟、肝臟、肌肉、神經性皮膚炎症,這已為人們所瞭解。

還會造成骨髓造血機能的低下,引起骨髓障礙性貧血,並使體內的磷、鈣含量減少,因而導致骨變形,脊柱彎曲、關節疼痛,都是過多攝食砂糖引起的。

另外,還造成骨質鬆散症。骨質鬆散是因伴隨著老化而出現的激素代謝異常引起的,但過多攝食砂糖就會加速這種病症的發展。

[日]白鳥早奈英《中年防老膳食秘訣》


糖要儘量少吃。

[美]L·鮑林、E·卡梅倫《癌與維生素C

 

過度地吃糖會增加肥胖和招致糖尿病,血液中過多的糖分能變為促使動脈硬化的中性脂肪。如果再過多地吃肉,更能加速牠的發展。

[] 松本康夫《保持青春的秘訣》

 

要逐步去掉食用糖和鹽過量的嗜好。

1980年智利《新情況》週刊

 

126.鹽害少人知  低鹽可治病

 

鹽分能抑制碘的活動,體內碘失去了活力,就會破壞膠質,降低激素分泌機能,造成表皮變黑或皮膚乾燥等現象,吃鹽多了,還會產生黑色素,使皮膚出現褐斑或雀斑。

 

近來“鹽害”的含義,也轉向人體的內部,牠首先表現在對血壓的影響上。高血壓患者把每日食鹽量控制在0.5克以下,其血壓就會逐漸下降。這說明體內鹽量的多少,主宰著血壓的升降。

此外,患結核、皮膚病和腎臟等病人,如不特殊吃鹽,就能提前治癒。

 

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北極寒冷地方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每日攝鹽量4克,患高血壓的比率為4%,南太平洋馬歇爾群島人每日7克,高血壓率是7%;美國人10克,高血壓率10%;日本廣島地區14克,高血壓率20%;秋田地區26克,高血壓率達38%

吳橋譯、洪路編《延長青春的飲食知識》

 

要能延年,少吃食鹽,也要儘量少放調味品。

莫里森《特效食療法》

 

在所有的原始社會裏,人們不知道什麼叫高血壓。

與此相反,在所有的文明社會裏,高血壓卻很普遍。牠是與飲食習慣和環境因素有關,但另一方面,所有高血壓病人的一個共同特點,則似乎在於吃鹽。

為了控制高血壓,必須將食鹽攝入量減少到1克/天或更少。

[美]索爾·肯特《延年技術》

 

委內瑞拉《宇宙報》19838月報導,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研究報告說,中國的腦動脈血管病發病率比一般國家高得多,究其原因,是由於中國的高血壓病普遍和中國人吃食鹽較多有關。

不少國家提倡飲食“清淡化”。

1979年,在西德召開的一次國際會議上明確指出:預防高血壓和心肌梗塞,應從兒童時期限制食鹽的進食量開始,從而養成飲食清淡的習慣。

尹桂茂、李振元、鄭錫恒《味苑》

 

秋田縣實行的“低鹽指導三十條”,僅供參考。

1. 調味佐料、菜湯全都用淡味。

2. 發育成長期的膳食,尤其要調理為淡味。

3. 膳食的質與量相比,更注意把質的配比作為重點。

4. 營養平衡的膳食,食鹽可以少。

5. 主食只吃八分飽。

6. 飯食不必一定配加醬湯、鹹菜。

7. 不喝麵食類的湯。

8. 麵包、麵食類裏包含著食鹽,所以副食要味淡。

9. 養成少用醬油的習慣。

10.與其在炒菜里加醬油,不如養成蘸醬油的習慣。

11.煮燉食品先用淡味,待熟時再調味。

12.黃綠色蔬菜、油、肉、蛋類菜肴,用鹽要少。

13.蔬菜的烹調,與其用來做火鍋、湯菜,不如做熬菜;熬菜不如用熱水抄;熱水抄不如用油炒或生吃。

[日]白鳥早奈英《中年防老膳食秘訣》

 

攝食食鹽過多和高膽固醇,同時都是高血壓和腦中風的重要原因。

一九七七年,美國上院特別委員會報告的《美國的飲食目標》中說一天的食鹽攝取量,最好是五克

[日]白鳥早奈英《中年防老膳食秘訣》

 

127.食鹽宜低量 缺乏亦致病

 

食鹽的用量不足,可能導致嚴重的神經衰弱和心臟功能下降;如果用量過度,則會影響水鹽代謝,血壓的協調,以及對老年人來說十分重要的其牠功能。

1980年蘇聯《健康》第三期

 

128.茶防損精氣 酒多血氣亂

 

茶能解渴,亦能致渴,盪滌精液故耳。

清晨飲茶,東坡謂直入腎經,乃引賊入門也。

曹庭棟《養生隨筆》


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飯。

胡文煥《類修要訣·養生要訣》

 

多飲茶則氣降。

陳繼儒《養生膚語》

 

不喝隔夜茶。

郭子光、張子游編著《中醫康復學》

 

腸空莫用茶穿。

 

酒多血氣皆亂。

·任源《真常子養生秘訣》

 

一叟撚須曰:我不湎旨酒。

宋薇《十叟長壽歌》

 

忌勸酒豪飲。醉酒易傷胃、肝、傷腦,對健康有害。

《用餐五忌》載《中國地質報》

 

多飲酒則氣升。

陳繼儒《養生膚語》


美酒為毒,酒難多飲。

王充《言毒》

 

嘉殽與旨酒,信是腐腸膏。

白居易《寄盧少尹》

 

傳曰賓主終日拜,而酒三行,以避酒禍”此聖人施教之意也。

朱丹溪《茹淡論》

 

巴黎大學傑克·卡路里博士說法國在酒精中毒性肝硬化方面,具有破世界紀錄的令人傷心的專利特權。在十名住院治療的肝硬化患者當中,就有八名是因酒精中毒造成的

在酒的消費量居世界第一位的法國,酒精中毒和肝硬化死亡率也都是世界第一。

[日]白鳥早奈英《中年防老膳食秘訣》

 

人生百病無不有,能召百病莫如酒。

步翼鵬輯《養壽詩歌》

 

唯有縱酒,厥禍尤烈,酒毒上攻,虛炎灼肺,變為陰虛,只緣酷醉。

程國彭《醫學心悟·保生四要》

 

酒多血氣皆亂。

·任源《真常子養生秘訣》

 

飽食上勿飲酒,生痰嘔。

周履靖《益齡單》

 

莫強飲食,莫大醉。

慎到《慎子》

 

醉後強飲飽強食,去此二者不生疾。

人資飲食以養生,去其甚者自安逸。

孫真人《衛生歌》

 

按:酒少飲,可禦風寒,通疏絡,亦可助藥性,化瘀阻。但養生者戒之,且固不必借酒以發揮如此作用。嗜酒成癖者,尤多酒精蓄積中毒,而致震顫麻痹等種種疾病,不可不知。

 


129.肉食過量  疾病溫牀

 

今天,很多的醫生和營養學家們,禁止痛風、風濕病人吃肉食。預防尿毒癥的方法之一是不吃肉。

法國和英國著名的醫學工作者都明確指出,文明人患的很多疾病都是肉類的肌肉纖維上積存的尿酸物質引起的。

腎臟每天只能排出0.4克尿酸,排不出去的尿酸積存在體內,成為痛風、風濕、頭痛、癲癇、痙攣、神經質等等的溫牀。

斯瓦密·維希紐特瓦納達《瑜伽大全》

 

厚味脯臘,醉飽厭飫,以致結聚之疾。

彭祖(引自《養性延命錄》)

 

肉類的尿酸是疾病的根源。

巴里特博士曾說:在人體的廢物中,最主要的是尿素和尿酸(均為氮化合物)。

一位美國醫生分析肉食者和素食者的尿液,發現肉食者的腎臟比起素食者要多花三倍的工夫,來清除肉類所含的有毒的含氧化合物。

這些含氮化合物(如尿酸等),不僅損害腎臟,也會損害身體其牠部位。牠們可被肌肉充分地吸收,不久,這些毒素的身體各部的尿素漸漸硬化,並形成結晶。這種現象發生於關節處,就會形成痛風、風濕和關節炎。當尿酸聚積於神經時,就會得神經炎。

李匡正編譯《密宗·靜坐·瑜伽》

 

130.飲食污染 肉類最甚

 

在化學殺蟲劑及其牠污染物大行其道的今天,吃肉習慣還有其牠危害健康的因素。

肉類處於“食物鏈”的頂端,因而所含的化學污染劑數量也大得多。這是因為:牲畜、家禽所吃植物飼料中的化學毒物全都積累和集中在牠們的肉裏。科學研究證明:肉類食品中所含有的殺蟲劑殘餘物質是根用蔬菜或穀物所含同類物質的四十倍。肉類食品所含殺蟲劑殘餘物質相當於豆類、葉用蔬菜和水果含量的十倍。肉類食品所含有毒化學物質甚至相當於牛奶場奶製品含量的二倍半。

柏忠言、張蕙蘭《瑜伽——氣功與冥想》

 

你應當抵制和避免攝入受污染的食品,或者是對抗性食品,這類食物有罐頭、煙熏肉類或成品食物等。

不要經不起這些食品的誘惑,這些食品在體內的廢物積存就會起到阻止癒合過程的作用。

咖啡和可樂飲料,反而會刺傷肝臟和胰臟的。

莫里森《特效食療法》

 

131.謹防酸中毒  和氣可致祥

 

如果光吃酸性食品,如米飯和魚類,那就會導致酸毒,血液變成酸性,皮膚變得乾巴,眼神顯得混濁。

要防止這種酸中毒症,就得吃水果、青菜以及海帶、乾楳等礦物質含量高的鹼性食品,以便中和血液中的酸。

俗話說:“和氣致祥”,這與醫學道理是吻合的。

蕭德楨《飲食抗癌法》

 

132.飲食可以致癌 飲食亦可抗癌

 

美國科學院的飲食、營養與癌委員會(DNC19826月,作出了如下結論大多數癌症是有可能預防的 看來更可能是由生活習慣和飲食所決定的,而不是由於遺傳上的差異”其中兩位著名癌症專家預測:由於飲食的改善,至少有可能使美國的癌症發生率下降35%,另一些學者則認為運用飲食抗癌,有可能使癌的發病率下降3060%

可降低癌症危險性的這些飲食,也可以增強機體的防衛能力,同時預防其牠常見病,例如心血管病、腦血管病、糖尿病及肥胖症。

而且不少重要的抗癌營養物,同時也對抗著生命的衰老過程,例如維生素BCE及礦物質硒等。

蕭德楨《飲食抗癌法》

 

1980年,豪斯曼指出,減少脂肪的攝入,將會降低乳腺癌與結腸癌的發病率(在美國這兩種癌的發病率是很高的)。她認為脂肪攝入量過高是美國人飲食中起致癌作用的最大問題。

蕭德楨《飲食抗癌法》

 

胃癌,在那些常吃煎烤的肉類菜肴的國家中,極為廣泛地流行,這種菜常常是用鍋裏做過菜的剩油做的。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

 

要回避懷疑有致癌性的加入色素或食品添加物的食品和清涼飲料。

[美]L·鮑林、E·卡梅倫《癌與維生素C


亞硝胺是導致大腸癌的可怕致癌物質。

因此,如果充分攝食植物纖維的話,細菌也能被排除體外,產生亞硝胺的機會也減少了。

[日]白鳥早奈英《中年防老膳食秘訣》

 

按:許多癌病是由於不良生活習慣和飲食所致,這種認識已成為人們的常識了,但卻往往又為人們所輕忽。飲食防癌、抗癌、治癌,是當前世界的熱題,中外古今對此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若能以命為貴,認真學習,便可明哲保身。有些人明明誤於自己的無知與貪慾,反而抱著“生死由命”、逆來順受的偏見,甚至一邊治療癌病,一邊大講營養,從而加速走向死亡,而不悟實因飲食致死,可憐可歎!

 

133.肉食為主易致癌 素食為主危險少

 

肉類消費和癌症有關。

最近,在很有威信的《新英格醫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研究文章指出:和吃素婦女比較,吃肉婦女患上乳癌的比率高得多。在美國,素食婦女患上乳癌的比率比吃肉婦女低百分之二十至四十。

美國科學院作出結論說:不單是乳癌,還有結腸癌、腸癌、前列腺癌都直接和以肉類為主的膳食有關係。牠向人們推薦一種脂肪含量低——完全排除以肉食為主,而多用水果、蔬菜、全粒穀物等等的膳食。牠還特別警告人們不要食用諸如香腸、火腿、鹹肉之類的食品,以及一切鹽醃、煙熏的食物。

他說:總而言之,證據說明,某些類型的膳食,以及某些食譜的組成成份傾向於增加癌症的危險,而另一些則傾向於減少這種危險。

柏忠言、張蕙蘭《瑜伽——氣功與冥想》

 

134.維生素防癌保健

 

為了抑制癌的發生,降低其牠疾病的罹患率,最少也得每日攝取維生素C250毫克,而且為了達到最好的健康狀態,大體上每人每日需要攝取從1克到10克之間的適當數量。

在此基礎上,勸你們要充分攝取維生素AEB群,以及無機鹽等。每天的膳食當中,必須要含有豐富的綠色、黃色以及紅色的蔬菜。

[美]L·鮑林、E·卡梅倫《癌與維生素C

 


135.日本重視飲食防癌

 

日本國立腫瘤研究中心副所長提出預防癌症十二條,其中九條就是關於“節飲食”的問題。

1.不偏食,攝食營養應平衡;

2.不反復食用同一種食品;

3.避免飲食過量、過飽;

4.不嗜酒,不飲酒過度;

5.不吸煙或少吸煙;

6.攝取適量的維生素ACE,多吃富纖維的食物;

7.攝入食鹽不應過量,不吃過熱的飲食;

8.不吃燒得過焦的魚肉及其牠食物;

9.不吃發黴的食物。

《大眾日報》1995.11.16

 

136.癌症從口入  “四因”須嚴防

 

癌症也可以從口而入。據統計美國婦女所患癌症60%與營養有關,男性則有40%。調查發現,世界上許多地區的主要癌症和某些飲食有關,如乳腺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前列腺癌及結腸癌和直腸癌等,與飲食中的高脂肪有關。食物本身的組成成份比較複雜,易受污染、烹調過程、應用添加劑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增加了致癌因數。

1.膳食中營養素的比例不當可能致癌

已知長期應用高蛋白、高脂肪、精製糖及低纖維的食物,可使乳腺癌、結腸癌的發病率明顯增高,尤其長期食用大量飽和脂肪酸為主的食物,可引起體內內分泌紊亂,而易發生子宮、睾丸、前列腺等器官的腫瘤。

在動物實驗過程中,已觀察到,限制食物中的熱量,可抑制腫瘤形成,並增加預期壽命。

高脂肪食物,可促進膽汁的分泌,產生較多的膽酸,膽酸代謝衍生物經腸道微生物的作用,可生成致癌物質。

含大量飽和脂肪酸的膳食中,常有較高的膽固醇(本身無致癌性),可促使一些化學物質導致大腸癌。

動物實驗還發現,營養不良,特別是蛋白質不足,熱能攝入量較少時,可增加對致癌物的敏感性。美國黑人各種癌症發病率比白人高25倍,伊朗南部一些地區居民的食物中,由於蛋白質攝入量不足,使食管癌發病率較高。

很多糧食中皆含微量的亞硝基化合物,還有一定量的胺類、亞硝酸鹽和硝酸鹽,這些物質可在體內外合成致癌性的亞硝基化合物。

剩飯菜及蔬菜在貯存過程中,亦可產生硝酸鹽,尤其食用腐爛蔬菜,可引起急性亞硝酸鹽中毒。

隔夜和放置時間較長的茶水中,含合成亞硝胺化合物的二級胺,有很強的致癌作用,故不宜喝。

2.食品的污染

食品在種植、貯存、加工和烹調過程中,因氣候、土地、加工方式等原因,而使食品沾染了致癌物質。最常見的是食物黴變,如可從酸菜中分離出白地黴素,從某些糧食中分離出黃麴黴素,都是很強的致癌因數。

用煤、木材、原油等燃料熏製食品時,燃燒後所產生的多環芳烴類苯芘可附著在加工食品上,污染食品,往往引起動物腫瘤。

3.烹調的弊病

烹調指加熱和調味等各個環節。肉、魚等動物蛋白在烹調燒焦後,其中色氨酸可引成一種強烈致癌物——氨甲基衍生物。

高溫加熱或油炸食品,可使食物熱解,產生致癌的多環芳烴物。

油炸食物本身難以消化,可刺激胃腸消化道,引起慢性炎症,誘發消化道癌症。

綠色疏菜如切後長期擱置,可使食物氧化,產生致癌物質——亞硝酸鹽。

4.食品添加劑的因素

指食品生產過程中,為增加美觀,提高食慾等而加入的防腐劑、調味劑和著色劑。

如在飲料和酒中,添加防腐劑二乙基焦碳酸鹽與氨反應,則生成致癌物質——氨基甲酸乙酯,因此,應予禁止。

人工合成的食用色素,是從煤焦油中提煉的,大多對人體有毒,並有致癌作用,如奶油黃、橙黃SS和鹼性槐黃,多屬偶氮化合物,在體內分解代謝生成有較強致癌性的2—氨基—1—萘酚。在合成色素生產中,還可混入砷、鉛和其牠有毒中間產物而致癌。

高健《營養與疾病》


(十)

 

137.壽命長短 關乎飲食

 

日本東北大學醫學部近藤正二博士用30年時間,走遍日本各地,調查了850個地區,發現與長壽最有關聯的各種條件之中,飲食和飲食習慣關係最大,經過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米吃得多了和鹽分攝取多了——短壽;

魚和青菜都吃得多——長壽;

多吃魚,少吃菜——短壽;

多吃豆腐、豆醬和青菜——長壽;

常吃海藻類——長壽。

吳橋譯、洪路編《延長青春的飲食知識》

 

按:飲食對於生命的壽夭,其道理便是如此簡單明白,從經濟上來說,錢少花,壽命長,身體好;從精力上來說,少費心,少用力,少花時,少受害。這種食譜和飲食習慣,讓我們都樂意採取吧!

 


138.長壽奧秘 少睡少吃

 

世界上有的調查認為,一百歲老人長壽的奧秘有兩點,一是少睡,二是少吃。

少吃而能滿足正常的物質需要,既在於你煉功時呼吸功能強,也在於基礎代謝降低,不需要吃那麼多。況且,你吃得少,胃腸自身的能量消耗少,你吃得多,自身消耗能量也大。

大家注意就會發現,吃得好,吃得多時,就疲倦。

你練氣功,如果不想吃,就不要吃;不想吃那麼多,就不要吃那麼多。不餓就不吃,但是要有精神。這樣就可能使你的功夫上長,可能使你的壽命延長。因為世界上長壽的奧妙有兩點:少吃少睡。

《嚴新氣功演講錄》

 

內侍張茂則每次進食,不過粗飯一盞許。平時,張總愛對人家說少食為佳,不要吃得太飽了

食取補氣,不飢即已,飽生眾疾,至於用藥消化,尤傷和也。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

 

減少飲食,可以把遺留在體內的毒素排出,對於強化身體機能很有用。

減食最明顯的理由,也許是因為現代人普遍都吃得過多。吃得過多,會造成身體機能的負荷太重和操作過量。身體機能長期的亢奮,最後可能導致機體組織的損壞或崩潰,而造成機能失調或引發其牠的病症,糖尿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少吃東西是人類生病的一種自然反應。

少吃東西,纔能讓胃充分休息,而且減輕身體機能的過度負荷,使生理組織恢復活力,白血球和抗體充分發揮驅除病菌的功能。

陳柏達《五福臨門》

 

節飲食以養內。

張景嶽《類經》

 

四百四種病,宿食為根本。凡當得病,宜先減食。

尤遵敘《食色紳言》

 

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百丈大智禪師二十條叢林要則


在整個高加索,清瘦的體型,對男人和婦女來說,都是最理想的。他們認為肥胖的人,都是病態。

格魯吉亞人認為一個人應該能夠“一日九赴宴”。

 

車臣人以他們從來不吃“最後一口”而驕傲。

阿塞拜疆的長壽人則自稱他們吃飯只以解餓為度。

他們有句格言說要想受人尊敬,少說為妙;要想健康,少吃為妙好吃懶做,人之大敵。

[美]蘇拉·貝尼特《他們為什麼長壽》

 

按:長壽奧秘,說來平凡,只是“少睡少吃”,一個“少”字而已!內侍張茂則養生經驗便是“少食為佳”,病從此減,體從此健,智從此開,壽從此長。老子說:少則得,多則惑。”俗話說貪多嚼不爛。”“少”字有如許妙用,如許大用,不是證明了“反者,道之動”的真理嗎?

唯因其“少”,故體型自然是“清瘦”,以長壽聞名於世的高加索人,認為“清瘦的體型,對於男人和婦女來說,都是最理想的”,牠符合我國“輕身延年”的長壽經驗。常人反以肥胖豐腴、滿臉紅光為理想體型,認為有福氣,他們卻認為“都是病態”。

為了健康長壽,少吃為妙,解餓為度。


139.太毉養生無別訣 知休能休是三昧

 

太毉孫君昉,自號“四休居士”:

粗茶淡飯飽即休,三平兩滿過即休,

不貪不妒老即休,補破遮寒暖即休。

·鄒鉉《壽親養老新書》

 

至於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製,勿使過焉,過則傷其正也。

李東垣《脾胃論》

 

中年棄嗜慾,晚歲節飲食;

中堅卻外慕,魔盛有定力。

陸遊《暑中北窗晝臥有作》

 

140.養生別無牠術 只是注意飲食

 

賈銘,字文鼎,生於宋末,曾受明太祖召見,問其養生之術,答曰:“無牠,只是注意飲食而已”,並獻所著《飲食須知》,享年106歲。

·石室道人《二六功課》


萬物惟人為最貴,百歲光陰如旅寄,

自非留意修養中,未免疾苦為身累。

何必餐霞餌大藥?妄意延齡等龜鶴!

但於飲食起居間,去其甚者將安樂。

胡文煥《類修要訣·真西山衛生歌》

 

按:賈銘享年106歲,明太祖問其養生之術,他答曰無牠,只是注意飲食而已。”《真西山衛生歌》也認為何必餐霞餌大藥?妄意延齡等龜鶴!但於飲食起居間,去其甚者將安樂”於此可見飲食養生之道對於安享天年的重要性。但是,能夠“注意飲食”,“去其甚者”,卻是異常不容易的,需要高度的人生修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方能做到,也方能抵制世俗的誘惑與習慣勢力的壓力。

飲食養生之道,是由上古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中派生出來,而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可說是關鍵性的一環。但不可孤立起來對待,應當在煉功修道中,作為整體——渾然一體,即不可或離、不可分割的大道來對待,如此纔能性命雙修,形神俱妙,修真濟世。

 


141.高加索人的長壽飲食經驗

 

在高加索人的飲食中,有兩個永恆不變的因素:

一、食不過量  他們從食物中吸收的熱量,都遠遠低於美國醫學協會向美國人所推薦的標準。在科奈爾大學所進行的實驗表明:限制熱量吸收,可以延長老鼠的壽命,但必須在早期階段進行。

二、儘量從植種的和野生的新鮮蔬菜中攝取大量維生素  牠們代替了高加索的食物中的肉類和甜食。大量吸收維生素C,可以使人的機體對許多種疾病產生免疫力。

[美]蘇拉·貝尼特《他們為什麼長壽》

 

按:高加索人一是低熱量,二是從鮮菜中大量攝取維生素,三是少肉少甜。三者簡單易行,卻合乎自然飲食之道,無怪於他們能夠健康長壽。當然,他們的長壽,還有其牠的不可或缺之條件,如高山空氣無污染,常年勞動在大自然中,人際關係無私、和諧等等,也更值得我們學習。

 


142.關中儉嗇 少病而壽

江南饒足  多疾早夭

 

是以關中土地,俗好儉嗇,廚膳肴饈,不過菹醬而已,其人少病而壽。江南嶺表,其處饒足,海陸佳餚,無所不備,土俗多疾,而人早夭。

北方仕子遊宦至彼,遇其豐瞻,以為福佑所臻,是以尊卑長幼,恣口食噉,夜常醉飽,四體熱悶,赤露眠臥,宿食不消,未逾期月,大小皆病。

孫思邈《養性篇》

 

按:孫真人說關中土地,俗好儉嗇,廚膳肴饈,不過菹醬而已,其人少病而壽”可見“嗇”為養生寶,飲食當儉嗇,而此卻為常人所厭棄。又說江南嶺表,無所不備,土俗多疾,而人早夭”多疾早夭,竟然由於得天地之獨“厚”,因為“其處饒足,海陸鮭肴,無所不備”,簡直是物產豐富,生活條件太好所致。一儉嗇,一饒足,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一少病而壽,一多疾早夭,豈不令人觸目驚心,知所戒慎?他又進一步說明,並非由於人們體質素稟之不同,而是飲食豐美足以召禍。他說:“北方仕子遊宦至彼,遇其豐瞻,以為福佑所臻”。北方讀書人,十載寒窗,長年辛苦,得到南方做官,生活“豐瞻”,自認“福佑所臻”,正乃人之常情,然而,豈料“福兮!禍之所伏”,由於“尊卑長幼,恣口食啖,夜常醉飽,赤露眠臥”,而致“未逾宿月,大小皆病”,闔家老幼,貪圖口福享樂,還未滿一個月,便大大小小都生病了。禍來之速,實在駭人!

 

143.人以飲食生 亦以飲食死

 

參天地為人,人莫不飲食。

人以飲食生,亦以飲食死。

王士雄《隨息居飲食譜》

 

凡飲食滋味,以養於生,食之有妨,反能為害。自非服藥煉液,焉能不飲食乎?

張仲景《金匱要略·禽獸魚蟲禁忌並治》

 

人死於食,與死於色同。

·龔易圖《穀盈子十二篇》

 

飲饌者常食之物,食之不得其道,以至於亡身,蓋失於不節也。欲救之術,莫過乎儉。

曾慥《至遊子·五化篇》


我曾遇到許多人,他們都堅決相信,某些東西必須吃,某些東西一定是不能吃的。

[美]蘇拉·貝尼特《他們為什麼長壽》

 

道無畏道,自飲食男女見之。

董榖《冥影契》

 

按:王士雄說人以飲食生,亦以飲食死。”清代龔易圖尤其一針見血地指出人死於食,與死於色同同樣是飲食,有道與否,作用截然相反,或生或死,或福或禍,惟人自召之耳!許多人養生者反以害生,前赴後繼,死於食者累累,而不知畏,讀此無啻當頭棒喝。

 

144.煉功修道 少食為根

貪求口福  病生年損

 

守一之法,少食為根,真神好潔,糞穢氣昏。

故少食以通腸,亦其成道之人。

東漢·於吉《太平經》

 

食無求飽,隨遇而安,纔能專心修道,鍛煉心智。天天講究美味,貪求口福,則必然會起分別心和煩惱心,這樣,心地怎會清淨呢?所以還是少吃比較自在。

少吃,則對物質的依賴也相對地減少,容易達到知足常樂的境界,既不必為生活而奔波,又可對自己的理想全力以赴。

陳柏達《五福臨門》

 

當少飲食,飲食多則氣逆,百脈閉,百脈閉則氣不行,氣不行則生病。

·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服氣療病篇》

 

所食愈少,心開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損焉。

·張華《博物誌》

 

吃得少,心智纔能清明。

智顗《摩訶止觀輔行》

 

飢生陽火煉陰精,食飽傷神氣不升;

朝打坐,暮打坐,腹中常忍三分飢。

尤遵敘《食色紳言·尹真人長生訣》

 


養生訣

若要長生,腸中常清;

若要不死,腸中無屎。

葛洪《抱樸子》

 

存一至勤,一能通神;少飲約食,一乃留息。

《醫方類聚·存守三一論》

 

故行氣之法,少食自節,動其形,和其氣。

心意專一固守,中外上下俱閉,神周形骸,調暢四溢,修守關元,滿而足實,因之而眾邪俱出。

陶弘景《養性延命錄》

 

又行氣大要,不欲多食,及食生菜肥鮮之物,令人氣強難閉。

葛洪《抱樸子·釋滯》

 

按:煉功修道者少食是一個重要原則。“少食為根”,《太平經》認為守一之法,要以少食為根本,因為人身之“真神好潔”,多食則“糞穢氣昏”。許多人不是都有這種體會嗎?你如果參加了一次豐盛的宴會,就感覺心煩氣昏,大便穢臭,連放的屁也比平常臭得多,這便是一個明證,而內中心身受到的“暗害”,也不言自喻。所以《抱樸子》說:“行氣大要,不慾多食”,否則“令人氣強難閉”,內氣強剛不柔,難以閉氣練“胎息”。晉代張華說:“所食愈少,心開愈益”,即神清氣爽,心智清明,而“飲食多則氣逆,百脈閉”,以致“氣不行則生病”,(《養性延命錄》)便“心愈塞,年愈損焉”。(《博物誌》)不但不能煉功修道,進而生病損年了。

這些是古人修煉的經驗之談,由此可知,飲食養生之道乃是煉功修道中極其重要之關鍵所在,而其本身即是一部大法——飲食大法。或許可以這樣說,不善於飲食的人,就不善於煉功修道。

 

145.修真全性 取利捐害

 

聖人之於聲色滋味也,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捐之,此全性之道也。

王士元《亢倉子》

 

按:食色,性也。此“性”是人之本然之性,即“天性”。聲色滋味,利於性者,是適合人體的自然需要,而有助於修真全性,所以“取之”;有害於性者,速宜“捐之”,此乃聖人全性之道。


故食之有齋戒者,齋乃潔淨之務,戒乃節約之稱。

百味未成熟勿食,五味太多勿食,腐敗閉氣之物勿食,此皆宜戒也。

·司馬承禎《天隱子·養生書》

 

按:古今中外的修真之士有“齋戒”之說,乃是人類煉功修道經驗的結晶,無關於所謂“迷信”。齋者潔淨,莊子更要求“心齋”為主;戒者節約,足知止,以調中也。

 

146.消息飲食 攝生養性

 

稍能飲食、嗜慾間消息之,則無枉橫之虞也。詞昔年五味酒食過度,痼疾纏身,思其所因,有自來矣。遂即棲心附道,肆志林泉,景慮都忘,漸至痊複。詞稟性頑愚,昧於忌犯,將攝之理,粗約羈縻,僅二十年來頗獲其驗。……

惟攝生養性,則神謐延齡而已。

·劉詞(茅山處士)《混俗頤生錄》

 

按:宋代劉詞號茅山處士,現身說法:“詞昔年五味酒食過度,痼疾纏身”,此等現象,在今人中尤為習見。但他能自我反省,“思其所因,有自來矣”,乃逆而反之,“棲心附道,肆志林泉,景慮都忘,漸至痊複”,“二十年來,頗獲其驗”,正反對比,感人至深。願昧於忌犯者,由此而有所悟。

 

147.修真下手入靜 先絕腥葷香辣

 

上陽子曰:入手下靜,先絕食腥葷香辣之物。

蓋腥葷之物,味主沉濁,食之,必致後天之氣粗而難伏;香辣之物,性主輕浮,食之,必致先天之氣散而不聚。

專持清齋,素食淡飯,以除原味。

食不過飽,過飽則傷神;食不過飢,過飢則傷氣。

飲食要調和得中,飢則加餐,適可而止。

飲食之道,修真不可不知。

朱文彬輯《大成捷要》

 

服氣之人,腸胃虛靜,但是生冷醋滑粘膩、凍硬難消之物,並不可食也。

《醫方類聚·飲食調護訣》

 

餐元和,撤滋味,使神清氣爽。

《彭祖攝生養性論》


味順則神氣清。

《扁鵲論》

 

按:《大成捷要》將“先絕食腥葷香辣之物”,作為“下手入靜”的基礎功夫、先決條件。因為“腥葷之物”,“必致後天之氣粗而難伏”;“香辣之物”,“必致先天之氣散而不聚”。如此,一身之中,先後天之氣俱受飲食不當之害,不避不除,根本就練不了功。若是縱口腹之慾,心迷其中,還奢談什麼修道呢!

牠提出對治方法素食淡飯,以除原味。”飲食樸素清淡,來消除原來不正的氣味,以為入道之基。但是尚須“調和得中”,以免傷神傷氣。

 

148.淡泊滋味 明潔身心

抑制嗜慾 內外兼持

 

夫所謂齋者,在明潔其心,內外兼持。……一為控制嗜慾。口之味,為嗜慾之首,人所最難饜足者;而昏志氣,生疾病,皆原於此。所謂禍從口出,病從口入者是也。

能齋,則滋味淡泊,氣血不強悍,主宰清明,肉軀皆得其職矣。

徐文弼《壽世傳真》


調和飲食,適可為宜。

過飽,則氣急身滿,百脈不通,心靈閉塞,坐念不安。

過少,則身羸心懸,意慮不周。

食穢惡之物,則心識昏迷。

食不宜之物,則易動宿病,務須戒慎。

楊踐形《指道真詮》

 

按:世有所謂“齋”者,其要旨在於淡泊滋味,柔和氣血,明潔身心,內外兼持,以為進道之基。而莊生認為重食齋,尤應重“心齋”,視今日寺廟中雖名曰素食,什麼豬肝、排骨、雞爪紛然並呈,其心態固未“齋”也,時未知作麼想!

 

149.充攝宜適中 飲食究和成

養精且益智 修道為初功

 

凡食之道,大充,傷而形不臧。大攝,骨枯而血沍。充攝之間,此謂和成。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

《管子·內業》

 

養生之事,食其最要且重,而不可一日離者矣。

食所以養體,過於嗇,則骨不榮而就枯,血不流而就涸。

飢飽適度,則血氣和,而形體自成。養孩童者尤宜注意於此。

食化而為精,精由食生,而知由精生。故調其食者,即所以養其精,而益其智也。

老者之食貴有節,而不可使之受困,困則血氣之竭,較人為速。

食與其過飽而傷生也,不若使脾胃間恒有飢意,所以調血氣也。

食為養生之所必需。治道家言者,以此為初功,而不可一日廢。

過飢過飽,皆失其中,而飽之害生尤甚。

石一參《管子今詮》

 

按:《管子》總結“凡食之道”,“充攝之間,此謂和成”。太過充滿,就氣傷形體難保;太過收攝,就骨枯血流閉塞。因此,在太過與太少之間,講究“和成”,即調之成和,適合氣血形體的需要,和諧平衡,為“精之所舍,而智之所生”,既能舍藏精氣,又能聰明益智。

他將食飲有節之“度”,稱為“和成”,以外來之飲食和合於吾身營養氣血形體、生精益智之所需,以成就養生之道。

修道者以此為初功,而不可一日廢

 

150.達道至真要  戒術勿輕忽

 

有為膳夫之職,而以品嘗為言者,知飲食不可忽也。

欲以不茹葷而為齋戒者,知昏濁之汨性也。

有論食不欲雜者,知物雜則或相犯也。

有論食慾常淡者,知五味之爽口也。

雖皆慎戒之術,然非天下之達道也。蓋百昌之生,果瓜有理。利害周知,以為食否之辨,雖極水土之品,為口腹之養,皆消息術數寓焉,奚必非俞兒之能通哉!

趙佶《聖濟經》

 

按:《聖濟經》以飲食養生要周知利害,辨其食否,於眾多供口腹之養的水土之品,把握其中所寓的消息術數,乃天下之達道,至真至要。

牠所列舉的“慎戒之術”,如膳夫職司品嘗,知飲食不可忽;茹素以齋戒,知昏濁之汩性;食不欲雜,知物雜或相犯;及食慾常淡,知五味之爽口,凡此均是不可輕忽的。

牠認為這些“慎戒之術”,“非天下之達道也”。但是,天下之達道言其常,慎戒之術言其變,無論常變,固皆出於道;而且,常中有變,變中有常,原亦難以分別。若五味爽口,故宜淡,又若昏濁汩性,故宜素之類,豈非其常?

 

151.五葷散氣  道家所戒

 

道家戒五葷,蔥、韮、薤、蒜、芸苔,此五者辛臭散氣,……養氣者忌之。

張三豐《水石閒談》

 

聖人知五味之毒,故不貪;知元氣可服,故閉口不言。

《養性延命錄·雜戒忌禳災祈善篇

 

按:五葷為修道者之所戒,以“此五者辛臭散氣”,故“養氣者忌之”。其實不但散氣,更令氣濁神昏,且亂其性,以至疾病生於無形。煉功修道者不可不戒不忌。進一步說,五味過度皆成“毒”,對身體俱有毒害,所以聖人不貪,煉功修道者亦應於此日常飲食處注意調節,“唯道是從”。

 

152.不損為延年之術  有補為衛生之經

 

養生,以不損為延年之術;不損,以有補為衛生之經。

《洞神真經》

 

以理而取聲色芳味,不妄視聽也。

楊上善(引自《黃帝內經太素》)

 

聖人之於聲色滋味也,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捐之。此全性之道也。

《莊子·庚桑楚》

 

按:飲食養生,皆“以不損為延年之術”,即“以有補為衛生之經”。如何得以不損而有補?要把握一個“理”字,視其對於“性”的利害,而決定取捨,絕不任意妄為。此乃“全性之道”也。

道理雖然繁多,簡而言之,不外是:首先求其“不損”,若能“不損”,便是“有補”,祗此便是延年之術、衛生之經。如此豈不是明白簡易的很嗎?其秘訣即在於“以理”、“不妄”,以對於性之利害為指歸,養生務要“全性”,“全性”便是“不損”。


主要參考書目

 

 

 

一、先秦到六朝

 

1.    

  子《道德經》

 

2.    

  周《莊子》

 

3.    

  子《論語》

 

4.    

  仲《管子》

 

5.    

  翟《墨子》

 

6.    

《易經》

 

7.    

  非《韓非子》

 

8.    

列禦寇《列子》

 

9.    

呂不韋《呂氏春秋》

 

10.           

  到《慎子》

 

11.           

董仲舒《春秋繁露》

 

12.           

  安《淮南子》

 

13.           

楊子雲《解嘲文》(楊雄)

 

14.           

  吉《太平經》

 

15.           

《黃帝內傳》

 

16.           

《洞神真經》

 

17.           

  璩《三叟》

 

18.           

  普《神農本草經》

 

19.           

王肅註《孔子家語》

 

20.           

  康《養生論》

 

21.           

  洪《抱樸子》

 

22.           

  洪《神仙傳》

 

23.           

  華《博物誌》

 

24.           

  湛《養生要集》

 

25.           

陶弘景《養性延命錄》

 

 

 

二、隋唐到五代

 

26.           

  顗《摩訶止觀輔行》

 

27.           

虞世南《北堂書鈔》

 

28.           

  筌《黃帝陰符經》

 

29.           

司馬承楨《天隱子》

 

30.           

孫思邈《千金要方》

 

31.           

孫思邈《千金翼方》

 

32.           

孫思邈《攝養枕中方》

 

33.           

王冰註 《黃帝內經素問》

 

34.           

王士元《亢倉子》

 

 

 

三、兩宋到元朝

 

35.           

晁說之《晁氏客語》

 

36.           

  直《養老奉親書》

 

37.           

李鵬飛《三元參讚延壽書》

 

38.           

  詞《混俗頤生錄》

 

39.           

馬永卿《嬾真子》

 

40.           

  虔《保生要錄》

 

41.           

宋徽宗趙佶《聖濟經》

 

42.           

蘇軾、沈括《蘇沈良方》

 

43.           

王懷隱《太平聖惠方》

 

44.           

  革《瑣碎錄》

 

45.           

吳褆註《聖濟經》

 

46.           

  稱《攝生月令》

 

47.           

  慥《至遊子》

 

48.           

  杲《醫說》

 

49.           

  耒《粥記》

 

50.           

張君房《七部語要》

 

51.           

《禮緯·含文嘉》

 

52.           

  杲《脾胃論》

 

53.           

張子和《儒門事親》(張從正)

 

54.           

忽思慧《飲膳正要》

 

55.           

  銘《飲食須知》

 

56.           

劉完素《三消論》

 

57.           

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

 

58.           

羅天益《衛生寶鑒》

 

59.           

  珪《泰定養生主論》

 

60.           

王好古《湯液本草·東垣先生生藥類法象》

 

61.           

朱丹溪《飲食箴》《茹淡論》《養老論》

 

62.           

朱震亨《格致餘論》

 

63.           

  鉉《壽親養老新書》

 

 

 

四、明朝

 

64.           

張三豐《水石閒談》

 

65.           

石室道人《二六功課》(袁黃)

 

66.           

  黃《攝生三要》

 

67.           

  沂《拘虛晤言》

 

68.           

陳繼儒《養生膚語》

 

69.           

  榖《冥影契》

 

70.           

  濂《起居安樂箋》

 

71.           

  濂《遵生八箋》

 

72.           

龔廷賢《壽世保元》

 

73.           

龔廷賢《萬病回春》

 

74.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

 

75.           

洪自誠《菜根譚》

 

76.           

胡文煥《類修要訣》

 

77.           

胡文煥《攝生集覽》

 

78.           

  謙《修齡要旨》

 

79.           

  梃《醫學入門》

 

80.           

  贄《養生醍醐》

 

81.           

李時珍《本草綱目》

 

82.           

牛道淳《逍遙子導引訣》

 

83.           

  悅《思玄庸言》

 

84.           

孫文胤《丹台玉案》

 

85.           

  全《養生四要》

 

86.           

王蔡傳《修真秘要》

 

87.           

徐春圃《古今醫統大全》

 

88.           

尤遵敘《食色紳言》

 

89.           

張景嶽《類經》

 

90.           

周履靖《夷門廣牘·益齡單》

 

91.           

《彭祖攝生養性論》

 

 

 

五、清朝

 

92.           

曹庭棟《養生隨筆》(《老老恒言》)

 

93.           

程國彭《醫學心悟·保生四要》

 

94.           

龔易圖《穀盈子十二篇》

 

95.           

  仲《養小錄》

 

96.           

黃宮繡《本草求真》

 

97.           

  纓《格言聯璧》

 

98.           

金武祥《粟香隨筆》

 

99.           

  威《嶺雲軒瑣記》

 

100.       

梁章钜《退庵隨筆》

 

101.       

沈時譽《醫衡》

 

102.       

石成竹《養生鏡》

 

103.       

石天基《長生秘訣》

 

104.       

田綿淮《援生四書》

 

105.       

塗慶瀾《荔隱居衛生集語》

 

106.       

王孟英《隨息居飲食譜》

 

107.       

徐文弼《壽世傳真》

 

108.       

  乘《壽世青編》

 

109.       

喻嘉言《謹節五味》(喻昌)

 

110.       

袁開昌、甫昌齡《養生三要》

 

 

 

六、民國到現在

 

111.       

《嚴新氣功演講錄》

 

112.       

步翼鵬《養壽詩歌》

 

113.       

  詔《美食尋趣》

 

114.       

  玲《飲食秘訣》

 

115.       

戴炳炎李炳坤韋俊文《中外養生技巧精萃

 

116.       

  健《營養與疾病》

 

117.       

高魁雄、盧偉成《探索衰老》

 

118.       

郭子光、張子游《中醫康復學》

 

119.       

雷毓華等《十萬個不要——飲食篇》

 

120.       

李匡正《密宗·靜坐·瑜伽》

 

121.       

劉壽永《從美味中吃出健康》

 

122.       

盧祥之主編《用吃治病》

 

123.       

孟景春、姜惟、鞠興榮《飲食養生》

 

124.       

石一參《管子今詮》

 

125.       

守一子《道藏精華百種錄》(丁福保)

 

126.       

  薇《十叟長壽歌》

 

127.       

孫中山《中國人應保守中國飲食法》

 

128.       

王靜齋《養生醫藥淺說》

 

129.       

吳橋譯、洪路編《延長青春的飲食知識》

 

130.       

蕭德楨《飲食抗癌法》

 

131.       

閻海、呂其彥《飲食健身法》

 

132.       

楊踐形《指道真詮》

 

133.       

尹桂茂等《味苑》

 

134.       

曾育生朱高章陳再智《中老年人的營養》

 

135.       

趙法伋主編《今日營養與健康》

 

136.       

周岱翰《癌症的中醫飲食調養》

 

137.       

周奇文編譯《日本專家談飲食與健美延壽》

 

138.       

朱文彬《大成捷要》

 

139.       

柏忠言、張蕙蘭《瑜伽——氣功與冥想》

 

140.       

陳柏達《五福臨門》

 

141.       

  勤《中國古代養生文化》

 

142.       

洪丕謨《中國古代養生術》

 

143.       

  良《健康長壽探秘》

 

144.       

林克智《素食與健康》

 

145.       

劉正才《中醫長壽之道》

 

146.       

孟憲紓《長壽的奧秘》

 

147.       

丘福南《肉食之過》

 

148.       

沈慶法、朱邦賢《古代養生術》

 

149.       

  夔《生命的鑰匙》

 

150.       

顏自喜《營養健康與化學元素》

 

151.       

張蕙蘭《瑜伽——自我身心鍛煉方法》

 

152.       

阿拉伯·伊本·西那《醫典》

 

153.       

法·埃萊娜·巴雷60歲以後的幸福之道

 

154.       

美·A·大衛斯《飲食營養與長壽》

 

155.       

美·L·鮑林、E·卡梅倫《癌與維生素C》

 

156.       

美·S·維斯特等《如何享年100歲》

 

157.       

美·霍華德·希爾《九個長壽的秘訣》

 

158.       

美·蘇拉·貝尼拉《他們為什麼長壽——高加索地區考察紀實》

 

159.       

美·索爾·肯特《延年新術》

 

160.       

莫里森《特效食療法》

 

161.       

日·白鳥早奈英《中年防老膳食秘訣》

 

162.       

日·松本康夫《保持青春的秘訣》

 

163.       

日·小林司《頭腦的營養》

 

164.       

斯瓦密·維希紐特瓦納達《瑜伽大全》

 

165.       

蘇·φ烏格洛夫《長壽的奧秘》

 

166.       

蘇·費·烏格洛夫等《延年益壽薈萃》

 

167.     

蘇·弗·沃洛寧《印度氣功——訶陀瑜伽健身術》

 

168.       

希伯來人《猶太法典》

 

169.       

印度·普勒金達·辛哈《常見病瑜伽療法》

 

 

 

 


後 記

 

是書編於一九九二年初,大約花了半年時間,夜以繼日,輯錄而成,從中可以窺見古今中外對於飲食養真之道的主要經驗,藉以引起人們,尤是煉功修道者的重視,而有所啟發,有所感悟,有所遵循,我的願望也就滿足了。

牠僅是一塊敲門磚,一隻過河筏子。欲識其根本,知其究竟,直須循此而入,認真學習《道德經》、《黃帝內經》,切實把握飲食科學知識,並參閱有關飲食專著,於其性味、作用、宜忌諸多方面,有深切瞭解;然後,以身體味,審察所宜,隨時調整,調節陰陽,使之和諧,自然可得“甘其食”的幸福與樂趣,是所至盼!

雖然掛一漏萬,亦可窺一斑而識全豹,殷望讀者為了人生的真善美,為了煉功修真的有成,善於學習,善自把握飲食養真之道。

鄙陋誤失自多,幸賴高明匡正之。

 

一九九二年七月於榕城

 

 

 

 

 

 

 

回首頁

回總目錄

 

恭請您多指教:lzddpjw@163.com  lzddpjw@sina.com 老子大道溥及網

Warm welcome to the Laozi's Great Dao universal 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