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眼科藥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甲、中醫眼科常用藥物 一、補養藥 1.人參 甘、微苦,溫。入心、肝、肺、脾、胃、腎經。 大補元氣,複脈固脫,通經活血,安神益智,生津止渴,明目。 用於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崩露累脫,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主治氣虛欲脫,脈微欲絕,脾虛倦怠乏力,食欲不振,泄瀉,肺虛氣促,體虛多汗,氣虛津傷口渴,消渴,驚悸健忘,血虛萎黃,腎虛陽痿,尿頻,一切氣血津液不足之證。 《藥品化義》屬純陽,體微潤,氣香而清韻,味甘,性大溫,性與氣味俱厚,入脾、胃、肺三經。 《得宜本草》能通行十二經。 《本經》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 《別錄》調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 《藥性論》主五臟氣不足,五勞七傷,虛損痿弱,補五臟六腑,保中守神。 《海藥本草》主腰腹,消食,益氣,安神,止嘔逆,平脈,下痰,止煩躁,變酸水。 《日華子本草》殺金石藥毒,調中治氣,消食開胃。 《珍珠囊》養血,補胃氣,瀉心火。 《主治秘要》補元氣,止渴,生津液。 《滇南本草》治陰陽不足、肺氣虛弱。 《遵生八箋》潤肺生津,生氣生脈。 《眼科全書》潤心肺,瀉虛熱。治氣虛內障,陷翳不起,或眼破血過多,兩目愈昏,宜多服,久服則複明。 《馮氏錦囊·藥性》托裏排膿,氣虛痘疹必用。 《本草從新》大補元氣,生陰血,瀉虛火。 《本草再新》聰耳明目,固精滋水。 《本草蒙筌》暢血脈,瀉陰火,滋補元陽。 《綱目》男婦一切虛症,勞倦內傷。 《湯液本草》人參補五臟之陽,沙參補五臟之陰。 《月池人參傳》孫真人治夏月熱傷元氣,人汗大瀉,欲成痿厥,用生脈散以瀉熱火而救金水,君以人參之甘寒,瀉火而補元氣,臣以麥門冬之苦甘寒,清金而滋水源,佐以五味子之酸溫,生腎精而收耗氣,此皆補天元之真氣,非補熱火也。凡病後氣虛及肺虛咳者,並宜之。若氣虛有火者,合天門冬膏對服之。 《韓氏醫通》人參煉膏,回元氣於若無有之鄉。 《本草經疏》消渴津液之不足之候也。氣回則津液生,津液生則渴自止矣。 根含人參皂甙Ⅰ-Ⅵ等,含揮發油約0.05%,主成分乃人參倍半萜烯,是人參特異香氣來源;人參醇是一種極不穩定的液體,在空氣中易樹脂化;人參酸(系軟脂酸,硬脂酸,油酸和亞油酸的混合物),植物甾醇,膽鹼(0.1-0.2%,是人參中降低血壓的成份),各種氨基酸和肽類,葡萄糖、果糖、麥芽糖、蔗糖、幾種人參三糖、果膠等糖類,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泛酸等。 藥理作用: (1)神經系統:對中樞神經系統,特別是其高級部位,有某種特異作用。主要加強大腦皮層的興奮過程,同時,也加強抑制過程,改善神經活動過程的靈活性。其興奮作用強於苯丙胺、咖啡因、地巴唑、士的寧,而略遜於北五味子,可拮抗乙醇、嗎啡對條件反射的抑制作用。提高腦力和體力的機能,抗疲勞作用顯著。較大劑量有鎮靜作用,對某些中樞興奮藥引起的驚厥,有拮抗作用。能改善睡眠和情緒。 (2)機體反應性,與刺五加、北五味子等相似,具有適應原樣作用,增強機體對各種有害刺激的防禦作用。可能與它對機體在“應激過程”中的反應,特別是對神經-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的影響有關。 (3)內分泌系統: ①對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無腎上脾皮質激素樣作用,對神經-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有一定的影響。各種人參甙抗應激作用明顯,能顯著地抑制小鼠腎上腺、胸腺、脾、甲狀腺等器官在應激反應中重量的變化;對腎上腺內維生素C及膽甾醇水準、尿中17-酮類甾醇、血糖和肝糖元也有顯著影響。 長期服用可改善大鼠、小鼠對非特異性刺激(高、低溫)
的耐受能力,加速在應激反應中某些變化的恢復。 ②性腺:無性激素樣作用,能興奮垂體分泌促性腺激素,加速大鼠的性成熟過程或延長動情期,單體甙有促性激素樣作用。短期大量應用,可增強兔的甲狀腺功能,較長期應用,則可抑制大鼠的甲狀腺功能。其抗利尿作用,與促使腎上腺分泌鹽皮質激素有關。 (4)物質代謝 ① 糖代謝 對注射腎上腺素、高滲葡萄糖等引起的兔高血糖,有某些抑制作用;對實驗性糖尿病犬,在應用胰島素的基礎上,可改善一般症狀,降低血糖,但不能完全糾正其代謝障礙。它能增強組織呼吸,促進糖類酵解,提高能量代謝;對去甲狀腺及閹割的大鼠,基礎代謝水準有所升高。 ② 其他 對雌鼠的生長,正性氮平衡、蛋白質的合成有某些促進作用,能增進大鼠肝臟核糖核酸的合成。在適當劑量時,能增加家兔體重,使血漿、蛋白質與球蛋白之比值上升。對高膽甾醇血症的家兔,有某些良好影響。 (5)循環系統 ① 心臟 有某些增強作用,能減弱或消除由氯仿-腎上腺素引起的心率不整,改善兔、貓心室纖顫時的心肌無力; ② 血壓 小量使之輕度上升,大量則下降,可能與擴張血管有關。對動物的冠狀動脈、腦血管、眼底血管也有擴張作用,並可能與交感神經有關。有人認為含膽鹼樣物質,為降壓的部分原因。 (6)其他小量長服,可使網狀內皮系統亢進,大量則相反。對大鼠實驗性胃潰瘍有一定的治療、預防作用。但也有相反的報告。對動物的放射病有防治作用。對小鼠艾氏腹水癌的生長,有很輕度的抑制作用。對某些細菌、原蟲及結核桿菌,有一定抑制作用。治療神經衰弱,增強性腺機能,治療陽萎。提高視力及增強視覺暗適應的作用。 臨床報導: 對高血壓病、心肌營養不良、冠狀動脈硬化、心絞痛等有一定療效。對急性傳染性肝炎之防止轉變為慢肝有一定積極意義。 回陽氣於垂絕,去虛邪於俄頃,為治虛勞內傷第一要藥;補脾胃之氣,為治脾虛證之要藥;補肺氣,治肺虛氣短;大補元氣而止汗,為治體虛多汗之佳品,自汗、盜汗鹹宜;大補元氣而生津止渴;大補元氣而具強壯作用,治腎虛陽痿、早洩。 陰虛盜汗,配五味子、麥冬、白芍、浮小麥,以養陰斂汗。 消渴引飲無度,配天花粉、麥冬,以清熱益氣,生津止渴,如《直指方》玉壺丸。 《綱目》得黃芪、甘草,乃甘溫除大熱,瀉陰火,補元氣。又為瘡家聖藥。 《醫學發明》久病津液不行,上焦虛竭,宜補以人參、葛根。 《本草要略》與黃芪同用,則助其補表;與白術同用,則助其補中;與熟地同用,而佐以白茯苓,則助補下焦而補腎。 《藥鑒》用升麻為使,而佐以柴胡,則能引之上升而補上;多用麥冬,大能止渴生津;加以山楂,極會去滯消積。 《本草經疏》補五臟陽氣之君藥,開胃氣之神品。同黃芪、白芍、五味子,治汗多亡陽;同白術、黃芪、芍藥,治自汗。 《得宜本草》得羊肉,則補其形。 《得配本草》配磁石,治喘;使龍骨,攝精。 《中國藥物學》配龍齒,治精神不寧;配白芍,治虛熱盜汗。 《本草經集注》茯苓為之使。 常用分量:3~9g。 保元湯:營衛氣血不足。 人參三錢~一兩 黃芪(蜜酒炙)三錢~六錢 炙甘草一錢 水煎,空心服。 《張氏醫通》 兩儀膏:精氣大虧,諸藥不應,或以克伐太過,耗傷真陰。 人參半斤或四兩 熟地一斤 以長流水十五碗,浸一宿,桑柴武火取濃汁,入瓷罐,重湯熬成膏,入白蜜四兩或半斤收之,每以白湯點眼。 《景嶽全書》 參乳丸:大補氣血,治一切虛煩。 人參末 人乳粉 等分,蜜丸,或化或吞均可。 《馮氏錦囊》 二參湯:牙衄屬虛火者。 人參 元參 各五錢 煎服 《外科大成》 獨參湯:凡大失血、大汗、大吐、大瀉及一切疾病之面色蒼白,神情淡漠,肢冷汗多,脈微欲絕,元氣虛極欲脫之證。 人參一味,濃煎服。 《魯府禁方》 小兒驚後瞳仁不正: 人參 阿膠(糯米炒成珠) 各一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日再服,愈乃止。 《仁齋直指方》 徐之才《藥對》畏五靈脂,惡皂莢、黑豆,動紫石英。 《珍珠囊》咳嗽勿用之,短氣用之。 《醫學入門·本草》陰虛火旺吐血者,慎用。 《湯液本草》肺受火邪,不宜用。 《藥品化義》脾胃熱實,肺受火邪,喘嗽痰盛,失血初起,胸膈痛悶,噎膈便秘,有蟲有積,皆不可用。 《馮氏錦囊·藥性》熱毒盛,血熱痘初,禁用。 實證、熱證、濕熱內盛正氣不虛者,忌之。 《千金要方》人參對紫石英,人參發則煩熱,頭項強。不宜與茶同服。 2.西洋參 甘、微苦,涼。入心、肺、腎經。 益肺陰,清虛火,生津止渴,扶正氣,固精安神,補益氣血。 對大腦有鎮靜作用,對生命中樞有中度的興奮作用。 有擴大視野之作用,尤其是用於治療青光眼損傷而縮小之視野,有奇效。 治氣虛陰虧火旺,咳喘痰血,虛熱煩倦,內熱消渴,口燥咽幹。 凡氣陰兩傷,而虛火偏盛者,用以補氣養陰,又清虛火。 陰虛火旺,氣虛乏力者,配北沙參、川貝、白苓等,以養陰益氣,清火化痰,止咳止血。 熱傷氣陰,虛熱煩倦,汗多口渴;或久嗽肺虛,氣陰兩傷,乾咳少痰,短氣自汗者,配麥冬、五味子等,以補氣養陰。 凡津傷口渴,屬陰虛,或氣陰兩虛者,用以補氣養陰,清虛火,而生津止渴。 治陰虛內熱,消渴不止,配鮮地黃、鮮石斛、鮮麥冬等,以清火滋陰、生津止渴。 屬於氣陰兩虛兼火者,配生黃芪、生山藥、天花粉等,以滋陰益氣、清熱、生津止渴。 治熱病後津傷未複,或久病傷津之口燥咽幹,輕者單用,重者可配麥冬、石斛、知母等,以滋陰潤燥、生津止渴。兼食欲不振者,配生穀芽、玉竹、沙參等,以養陰生津開胃。 《本草從新》補肺降火,生津液,除煩倦。虛而有火者相宜。 《藥性切用》補氣清肺。 《藥性考》補陰退熱。 《本草再新》治肺火旺,咳嗽痰多,氣虛呵喘,失血,勞傷,固精安神,生產諸虛。 《本草求原》清肺腎,涼心脾以降火,消暑,解酒。 《本草便讀》益氣培脾。 《醫學衷中參西錄》能補助氣分,兼能補助血分。 《中國藥用植物志》補血,強壯。 常用分量:3~6g。 生脈散:生津潤燥,斂氣消煩,治夏傷暑熱,舌燥喉幹。 洋參一錢 麥冬三錢 北五味九粒 當茶飲。 《喉科金鑰》 忌蘿蔔。 脾胃熱實忌服。 中陽衰微,寒濕中阻及濕熱鬱火者,忌服。 3.黨參 甘、溫。入脾、肺經。 補中,益氣,生津。 含皂甙、微量生物鹼、蔗糖、菊糖、葡萄糖、澱粉、粘液及樹脂等。 藥理: 可使正常兔的紅細胞及血紅蛋白略有增加,其補血作用,可能與脾臟有關。 (2)含多量糖分,可使血糖升高。 (3)能降低麻醉犬的血壓,屬於末梢性的。 (4)有某些抗腎上腺素作用。 治脾胃虛弱,氣血兩虧,體倦無力,食少,口渴,久瀉脫肛。 常用分量:9~30g。 氣滯、怒火盛者,有實邪者,忌之。 4.太子參 甘、微苦,平。入脾、肺經。 滋補強壯,補氣生津,健胃,養陰,止渴,調肺潤燥。 宜於陰虛血熱,其補元氣不及黨參,生津不及沙參、元參。 常用分量:9~30g。 5.黃芪 甘、溫。入肺、脾經。 益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托毒生肌。主治內傷勞倦,脾虛泄瀉,肺虛咳嗽,脫肛,子宮下垂,吐血,便血,崩漏,自汗,盜汗,水腫,血痹,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及一切氣虛血虧之證。 《本經》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補虛。 《別錄》逐五臟間惡血,補虛損,五勞羸瘦。止渴,益氣,利陰氣。 《藥性論》治發背,主虛喘,腎衰,耳聾。 《日華子本草》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破癥癖,治瘰鬁,消渴,痰嗽,並治頭風,熱毒,赤目等。 《珍珠囊》益胃氣,去肌熱,止自汗,諸痛用之。 《醫學啟源》治虛勞自汗,補肺氣,實皮毛,瀉肺中火,脈弦自汗。善治脾胃虛弱,瘡瘍血脈不行,內托陰證瘡瘍。 《湯液本草》補五臟諸虛不足,瀉陰火,去虛熱。無汗則發之,有汗則止之。 《本草經解》同甘草,治虛渴。 《得配本草》得棗仁,止自汗。托瘡瘍生用,恐滯氣加桑白皮數分。 《醫學衷中參西錄》與發表藥同用,能祛外風;與養陰清熱藥同用,更能熄內風也。得葛根能補元氣。 《本經疏證》黃芪一源三派,浚三焦之根,利營衛之氣,故凡營衛間阻滯,無不盡通。所謂源清流自潔者也。 《本草匯言》陽虛之人,自汗頻來,乃表虛而腠理不密也,黃芪可以實衛而斂汗;傷寒之證,行發表而邪汗不出,乃裏虛而正氣內乏也,黃芪可以濟津以助汗。賊風之屙,偏中血脈,而手足不隨者,黃芪可以榮筋骨;癰瘍之膿血內潰,陽氣虛而不斂者,黃芪可以生肌肉;又陰瘡不能起發,陽氣虛而不潰者,黃芪可以生肌肉。 《本草便讀》善達表益衛,溫分肉,肥腠理,使陽氣和利,充滿流行,自然生津生血,故為外科家聖藥,以營衛氣血太和,自無淤滯耳! 《本草正義》凡中氣不振,脾土虛弱,清氣下陷者最宜。其皮味濃質厚,力量皆在皮中,故能直達人之膚表肌肉,固護衛陽,充實表分,是其專長,所以表虛諸病,最為神劑。 《本草蒙筌》人參惟補元氣調中,黃芪兼補衛氣實表。 《軒岐救正論·藥性微蘊》芪專主衛氣,白術主脾胃中州之氣,人參則益脾腎之元氣。合三者兼用,又通益上中下三焦、表裏臟腑諸氣也。胃氣之疏,總由於胃氣、元氣之虛,必兼以參、術而扶胃氣,以充衛氣,則相須為用耳! 《得配本草》氣之衛於脈外者,在內之衛氣也;氣之行於肌表者,在外之衛氣也。肌表之氣,補宜黃芪;五內之氣,補宜人參。 《本草求真》入肺補氣,入表實衛,為補氣諸藥之最,是以有耆之稱。人參氣味甘平,陽兼有陰;黃芪則秉性純陽,而陰氣絕少。蓋一宜於中虛,而泄瀉、痞滿、倦怠可除;一更宜於表虛,而自汗亡陽、潰瘍不起可治。且一宜於水虧,而氣不得宣發;一更宜於火衰,而氣不得上達為異耳! 《藥對》茯苓為之使。 《本草衍義》防風、黃芪世多相須而用。 《品匯精要》合人參、甘草,退勞役發熱。合白芷、連翹,排膿止痛、消毒。合防風,補力愈大。 《赤子玄珠》得白術則止虛汗。 《濟陰綱目》補上焦元氣,而配以地骨皮之苦寒,是補氣不補火。 《醫方集解》加甘草,大能生血。 《本經逢原》同人參則補氣;同當歸則補血;同白術、防風則運脾濕;同防己、防風則祛風濕;同桂枝、附子則治衛虛亡陽汗不止,為腠理開闔之總司。 《本草匯言》補肺健脾,實衛斂汗,驅風運毒。 《本草正》補元陽,充腠理,治勞傷,長肌肉。 《本草備要》生血,生肌,排膿內托,瘡癰聖藥。痘疹不起,陽虛無熱者宜之。 《醫學衷中參西錄》善利小便,善治肢體痿廢。 王好古:主陽維為病苦寒熱,督脈為病逆氣裏急。 李東垣:黃芪既補三焦,實衛氣,與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熱為異耳。黃芪與人參、甘草三味,為除燥熱、肌熱之聖藥。 用於衛氣虛而致自汗,具益氣固表止汗之功。治體弱衛虛,肌表不固而致自汗,與防風、白術配用,補虛固表之功尤著。如《丹溪心法》玉屏風散;亦可與牡蠣、浮小麥等收斂止汗藥同用,以增強止汗作用,如《局方》牡蠣散。 氣虛陽弱而致虛汗不止者,可與附子、生薑同用,以補氣溫陽,固表止汗,如《嚴氏濟生方》耆附湯。陰虛盜汗者,與生地、黃精等滋陰降火藥同用,如《蘭室秘藏》當歸六黃湯。 黃芪與茯神、栝蔞、甘草、麥冬、幹地黃配用,以益生津止渴,治消渴,如《千金要方》黃耆湯。 常用分量:9~30g。 黃芪健中湯:治陰陽氣血不足,自汗或盜汗,身重或不仁脈大而虛。 黃芪一兩半 桂枝 炙甘草 生薑 各三兩 芍藥六兩。大棗十二枚
飴糖(烊化)一升。 水煎,三次服。 《金匱要略》 黃芪湯:治消渴。 黃芪 茯神 栝樓 甘草(炙) 麥門冬(去心) 各三兩 幹地黃五兩。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 二升半,分三服。日進一劑,服十劑。 《千金要方》 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治黃汗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沉。 黃芪五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以苦酒一升、 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每服一升。 《金匱要略》 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 《醫學入門·本草》蒼黑氣盛者禁用!表實邪旺者亦不可用。陰虛者亦宜少用。畏防風。 《本草經疏》有表邪者,氣實者,胸膈氣閉悶,腸胃有積滯者,多怒、肝氣不和者,勿用。陽盛陰虛者,上焦熱盛、下焦虛寒者,忌之。痘瘡血分熱甚者,禁用! 《本草新編》骨蒸、癆熱與中滿之人忌用! 6.何首烏 苦、甘,澀,微溫。入肝、腎、心、膽經。 補肝益腎,斂血滋陰,養血祛風,益血氣,悅顏色,瀉肝風,縮小便,消痰毒。 降低血清膽甾醇及β-脂蛋白。 治肝腎陰虧,發須早白,血虛頭暈,腰膝軟弱,筋骨酸痛,遺精,崩帶,久瘧,久痢,慢肝,癰腫,瘰鬁,腸風,痔疾,赤白癜風,皮膚搔癢。 治中風,頭痛,行痹,鶴膝風,癇證,黃疸,通便,解瘡毒。 《綱目》為滋補良藥,不寒不燥,功在地黃、天門冬諸藥之上。 常用分量:6~12g。 《醫學入門》忌蘿蔔。 大便溏泄及有痰濕者不宜。 7.玉竹 甘、微溫。入肺、脾、胃經。 養陰潤燥,除煩止渴,調血氣,補中益氣。久服好顏色,潤澤,輕身不老。補中益氣,調血氣,益精。 主中風暴熱,不能動搖,跌筋結肉,諸不足。療胃虛乏。 主風淫四肢不用,潤肌膚,去 治心腹結氣虛熱,療濕毒腰痛,暖腰膝,除風溫時疫寒熱,及勞瘧寒熱痹。 治熱病陰傷,咳嗽煩渴,虛勞發熱,消谷易饑,小便頻數,目痛眥爛淚出。 藥理: 對血壓的影響:青島嶗山者使兔之血壓緩升,而東北玉泉及北京者有短暫降壓作用。 強心:小量增強,大量則使心跳減弱甚至停止。 血糖:可先升後降,對腎上腺素引起高血糖有顯著抑制作用。可使血管收縮,國外有外用以治皮下出血及斑疹。 常用分量:6~9g。 玉竹麥門冬湯:秋燥傷胃陰。 玉竹三錢 麥冬三錢 沙參二錢 生甘草一錢。 《溫病條辨》 益胃湯:陽明溫病下後汗出,當複其陰。 沙參三錢 麥門冬五錢 冰糖一錢 生地五錢 玉竹(炒香)一錢五分 《溫病條辨》 赤眼澀痛: 玉竹 赤芍 當歸
黃連
各等分
煎湯熏洗。 《衛生家寶方》 甘露湯:治眼見黑花,赤痛昏暗。 玉竹(焙)四兩,為粗末,每服一小匙,水一盞,入 薄荷二葉,生薑一片,蜜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 食後臨睡服。 《聖濟總錄》 虛咳: 玉竹五錢~一兩,同豬肉煮服。 《湖南藥物志》 心衰: 玉竹五錢,每日一劑。 胃有痰濕氣滯者,忌服。有熱不可服。 8.女貞子(冬青) 苦、甘,寒。入肝、腎經。 補氣舒肝,養陰益腎,通經和血。補血海純陰。入血海,益血而和氣以上榮,故其效於髭須更著。 負至陰之貞,由腎至肺,並以淫精於上下。 補肝腎,強腰膝,補中,安五臟,養精神,除百疾,強陰,明目,涼血益血,補血去風,清肝火,止淚。 主強陰,健腰膝,變白髮,明目,益腎,涼血益血。氣味俱陰,入腎除熱補精之要品,尤宜於腎陰虛而有熱者。 治陰虛內熱,頭昏目花,鬚髮早白,解煩熱骨蒸,止虛汗,消渴,及淋濁崩漏,便血,尿血,痔漏疼痛。治老人虛秘。 常用分量:6~12g。 視神經炎: 女貞子 草決明 青葙子 各一兩 煎服。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瘰鬁、結核性潮熱: 女貞子三錢 地骨皮二錢 青蒿一錢半 夏枯草二錢半。 煎服,日三服。 《現代實用中藥》 變白要藥: 同地黃、首烏、人參、麥冬、牛膝、枸杞、山藥、 旱蓮、南燭子、沒食子、桑椹、黃柏、椒紅、蓮須。 明目:同菊、杞、生地、蒺藜。 9.熟地 甘、微溫。入肝、腎經。 滋陰,補血。 治陰虛血少,腰膝痿弱,勞嗽骨蒸,遺精,崩漏,月經不調,消渴,溲數,耳聾,目昏。 《珍珠囊》大補血虛不足,通血脈,益氣力。 王好古:主坐而欲起,目䀮䀮無所見。 《綱目》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利耳目,黑鬚髮,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 《本草從新》滋腎水,封填骨髓,利血脈,補益真陰,聰耳明目,黑髮烏須。補脾陰,止久瀉,治勞傷風痹,陰虧發熱,乾咳痰嗽,氣短喘促,一切肝腎陰虧,虛損百病,為壯水之主藥。 常用分量:9~15g。 《品匯精要》忌蘿蔔、蔥白、韭白、薤白。 《醫學入門》中滿痰盛者慎用。 《本草從新》氣鬱之人,能窒礙胸膈,用宜斟酌。 《雷公炮炙論》犯銅鐵器,令人腎消並白髭發,損榮衛也。 脾胃虛弱,氣滯痰多,腹滿便溏者,忌服。 10.決明子 苦、甘,涼。入肝、腎、膽經。 清肝明目,利水通便。 治風熱赤眼,青盲,雀目,高血壓,肝炎,肝硬化腹水,習慣性便秘。 《本經》治青盲,目淫膚赤白膜,眼赤痛,淚出,久服益精光。 《別錄》療唇口青。 《藥性論》利五臟,除肝家熱。 《日華子本草》助肝氣,益精水。 常用分量:9~15g。 決明散:治失明,目中無他病,無所見,如絹中視。 決明子二升,搗篩,以粥飲服方寸匕。 忌魚、蒜、豬肉、辛菜。 《僧深集方》 目赤腫痛及頭風熱痛: 決明子炒研,茶調,敷兩太陽穴,幹則易之。 《摘元方》 雀目: 決明子二兩 地膚子一兩 羅散,飯後,以清粥飲調 下一錢。 《聖惠方》 決明子散:治眼補肝,除暗明目。 決明子 蔓荊子 各一升(好酒五升煮盡,曬乾) 羅散,每服,以溫水調下二錢,食後及臨臥服。 《聖惠方》 急性結膜炎: 決明子 菊花 各三錢 蔓荊子 木賊 各二錢 煎服。 《河北中藥手冊》 11.桑椹 甘、寒。入肝、腎經。 補肝益腎,滋液熄風。 治肝腎陰虧,消渴,便秘,目暗,耳鳴,瘰鬁,關節不利。 《唐本草》主消渴。 《本草拾遺》利五臟、關節,通血氣。 《本草衍義》治熱渴,生精神,及小腸熱。 《滇南本草》益腎臟而固精,久服黑髮明目。 《隨息居飲食譜》滋肝腎,充血液,祛風濕,健步履,息虛風,清虛火。 《現代實用中藥》清涼止咳。 《本草經疏》益血除熱,益陰,生津,利五臟。熱退陰生則肝心無火,故魂安而神自清寧,神清則聰明內發,陰複則變白不老。 常用分量:9~15g。 脾胃虛寒作泄者勿服。 12.黃精 甘、平。入脾、肺、腎經。 補中益氣,潤心肺,強筋骨。 治虛損寒熱,肺癆咳血,病後體虛食少,筋骨軟弱,風濕疼痛,風癩癬疾。 《現代實用中藥》用於間歇熱,痛風,骨膜炎,蛔蟲,高血壓。 常用分量:9~15g。 蔓菁子散:治眼,補肝氣,明目。 蔓菁子一斤(淘淨) 黃精二斤(同水蒸九次,曝幹) 搗散,空心以粥飲調下二錢,日午晚食後,以溫水再 調服。 《聖惠方》 中寒泄瀉,痰濕痞滿氣滯者,均忌之! 13.枸杞子 甘、微溫。入肝、腎經。 滋腎潤肺,補肝明目。 治肝腎陰虧,腰膝酸軟,頭暈目眩,目昏多淚,虛勞咳嗽,消渴,遺精。 陶弘景:補益精氣,強盛陰道。 《藥性論》補益精諸不足,易顏色,變白,明目,安神。 《食療本草》堅筋耐老,除風,去虛勞。 《本草述》療肝風血虛,眼赤痛癢昏翳。治中風眩暈,虛勞,諸見血證,咳嗽血,痿,厥,攣,消癉,傷燥,鶴膝風。 《本草正》微助陽而動性。 常用分量:6~12g。 杞菊地黃丸:治肝腎不足,生花歧視,或乾澀眼痛。 熟地 山萸 茯苓 山藥 丹皮 澤瀉 枸杞 菊花 煉蜜為丸 《醫級》 四神丸:治腎經虛損,眼目昏花,或雲翳遮睛。 枸杞一斤,好酒潤透,分作四份,一用蜀椒一兩炒, 一用小茴香一兩炒,一用脂麻一兩炒,一用川楝炒, 揀出枸杞,加熟地、白術、白茯苓各一兩,為末,煉 蜜丸,日服。 《瑞竹堂經驗方》 目赤生翳: 枸杞搗汁,日點三、五次。 《肘後方》 多食壅熱! 外邪實熱,脾虛有濕,泄瀉者忌服! 元陽氣衰,陰虛精滑之人,慎用。 14.淮山 甘、平。入脾、肺、腎經。 健脾止瀉,補肺益腎,益氣,補虛勞,長肌肉,祛痰。 含蛋白質2.7%,脂肪0.2%,澱粉16%,碘質。 常用分量:15~30g。 治消渴症(輕中度糖尿病): 黃芪四錢 淮山五錢 天花 麥冬 各二錢 生地五錢。 濕熱實邪者忌之! 15.阿膠 甘、淡,溫。入肺、肝、腎經。 滋陰補血,安胎,益氣,益肝之陰氣。 入肝、腎多功,木旺風淫火盛金衰之症,應手輒效。 治血虛,虛勞咳嗽,吐血,婦女月經不調,崩中。 治虛勞羸瘦,陰氣不足,勞嗽,肺痿吐膿血,血涸血污,四肢酸痛,勞極灑灑如瘧,除風潤燥,化痰清肺,利小便。 小兒驚風後,瞳人不正者,以阿膠倍人參煎服最良。 《阿膠育神》 《別錄》主陰氣不足,腳酸不能久立,養肝氣。 《綱目》男女一切風病,骨節疼痛,水氣浮腫。和血滋陰,除風潤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調大腸。 常用分量:烊化兌服,3~9g。 畏大黃。 脾胃虛弱者忌之! 二、生津藥 1.沙參 甘、微苦,微寒。入肝、脾、腎經。 甘淡而寒,其體輕虛,專補肺氣,因而益脾與腎。 補中,清肺熱,益肺氣。 療胸痹結熱,邪氣頭疼,散血結,養肝氣,宣五臟風氣。治久咳肺痿,皮間邪熱,驚氣,疝氣,中風咯血,著痹,譫妄。 南沙參: 甘、微苦,涼。入肺、肝經。 養陰清肺,祛痰止咳。 治肺熱燥咳,虛癆久咳,陰傷咽幹喉痛。 《本經》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 《別錄》療胃痹心腹痛,結熱邪氣,頭痛,皮間邪熱,安五臟。 《藥性論》去皮肌浮風,疝氣下墜,治常欲眠,養肝氣,宣五臟風氣。 《日華子本草》補虛,止驚煩,排膿消腫毒。 《玉楸藥解》生腎水,滌心胸煩熱,涼頭目郁蒸,治瘰鬁斑疹。 《中國藥植圖鑒》降低血壓。 常用分量:9~15g。 風寒作嗽者忌服! 2.百合 甘、微苦,平。入心、肺、膽經。 潤肺止咳,清心安神。 治肺癆久嗽,咳唾痰血;熱病後餘熱未清,虛煩驚悸,神志恍惚;腳氣浮腫。利大小便,補中益氣,除浮腫,止涕淚。 常用分量:6~12g。 神經衰弱,心煩失眠: 百合五錢 酸棗仁五錢 遠志三錢。 《新疆中草藥手冊》 甘寒滑利之品,風寒咳嗽、中寒便滑者均忌之! 3.元參(玄參) 苦、鹹,涼。入肺、腎經。 補腎中氤氳之氣,降陰火奔騰。 樞機之劑,管領諸氣上下,肅清而不濁,風藥中多用之。 下氣除熱,潤下軟堅,滋陰降火,除煩,解毒,通血瘀。 補腎氣,除陰中氣分遊火,清三焦氣,散遊風。 治熱風頭痛,明目,祛喉舌浮熱為病,育陰氣,除心煩。 治熱病煩渴,發斑,骨蒸勞熱,夜寐不寧,自汗盜汗,津傷便秘,吐血衄血,咽喉腫痛,癰腫,瘰鬁。 治暴結熱,解斑毒,通小便血滯,散瘤瘺瘰鬁。 《本經》補腎氣,明目。 《藥性論》治暴結熱,去熱風頭痛。 《醫學啟源》治心懊憹煩而不得眠,心神顛倒欲絕,血滯小便不利。 《品匯精要》消咽喉之腫,瀉無根之火。 《本草正義》療胸膈心肺熱邪,清膀胱肝腎熱結。療風熱之咽痛,泄肝陽之目赤。 張元素:治上焦空中氤氳之氣、無根之火,以元參為聖藥。 《藥品化義》此有清上澈下之功,涼潤滋腎,功勝知、柏,特為腎臟君藥。 《本草正義》稟至陰之性,專主熱病。陰柔之害,與肆用知、柏等。 《醫學衷中參西錄》能益水以滋肝木,故能明目。且目之所以能視者,在瞳子中神水充足,神水固腎之精華外現者也,以元參與柏實、枸杞並用,以治肝腎虛而生熱,視物不了了者,恒有捷效也。 常用分量:9~15g。 《雷公炮炙論》使用時勿令犯銅,餌之噎人喉,喪人目。 《本草經集注》惡黃芪、幹薑、大棗、山茱萸,反黎蘆。同地黃、甘菊、蒺藜、枸杞子、柴胡,明目。 赤脈貫瞳: 元參為末,米泔煮豬肝,蘸食之。 《濟急仙方》 虛寒者切禁。 脾胃有濕,脾虛便溏,血少目昏,停飲寒熱,支滿,腹痛泄瀉,均忌之。 4.麥冬 甘、微苦,寒。入心、肺、胃經。 養陰潤肺,清心除煩,益胃生津。 治肺燥乾咳,吐血,肺痿,肺癰,虛勞,煩熱,消渴,熱病津傷,咽幹口燥,便秘。 《別錄》療身重目黃,心下支滿,虛勞客熱,止嘔吐,愈痿蹶,保神,定肺氣,安五臟。 《藥性論》治熱毒,主大水面目肢節浮腫,下水。 《珍珠囊》治肺中伏火,生脈保神。 《用藥心法》補心氣不足,治血妄行。 《福建民間草藥》清心益肝,治小兒肝熱。 常用分量:6~12g。 《藥性論》畏木耳。 脾胃虛寒泄瀉,胃有痰飲濕濁及暴感風寒咳嗽者,忌之! 5.天門冬 甘、苦,大寒。入肺、腎經。 養陰清熱,潤燥生津,化痰,鎮咳,利尿,通便,強壯,抗菌。 用於陰虛火旺,尤其虛熱咳嗽。 治陰虛發熱,如貧血、結核病、病後體弱等之低熱,配熟地補血,黨參補氣。 常用分量:6~12g。 脾胃虛寒和便溏者不宜。 6.蘆根 甘、寒。入肺、肝、胃、脾經。 清熱生津,除煩止嘔,滲濕行水。 治熱病煩渴,胃熱嘔吐,噎膈,反胃,肺痿,肺癰,止小便利,治喉痛,浮腫。 解大熱,開胃,治噎噦不止。 《天寶本草》清心益腎,去目霧,頭暈,耳鳴,瘡毒,夜夢顛倒,遺精。 《醫學衷中參西錄》其性頗近茅根。 常用分量:15~30g;鮮品加倍,或搗汁用。 脾胃虛寒者忌之! 7.竹葉 甘淡,寒。入心、肺、膽、胃經。 清熱除煩,生津利尿。清氣分之熱,非此不能。 治熱病煩渴,小兒驚癇,咳逆吐衄,面赤,小便短赤,口糜舌瘡。 《別錄》主胸中痰熱,咳逆上氣。 《藥性論》主吐血,熱毒風。 《日華子本草》消痰,治熱狂煩悶,中風失音不語,壯熱,止驚悸。 《重慶堂隨筆》內息肝膽之風,外清溫暑之熱,故有安神止痙之功。 《本草再新》涼心健脾,治吐血、鼻血,聰耳明目。 常用分量:6~12g。 8.石斛 甘、微寒,淡。入肺、胃、腎經。 滋陰養胃,清熱生津,益胃,止渴止嘔,鎮痛。 甘淡入脾,而除虛熱;咸平入腎,而澀元氣。益精強陰,暖水髒,平胃氣,補虛勞,壯筋骨。 除痹,下氣,陰傷目暗, 囊濕精少,小便餘瀝者,宜加之。 惟胃、腎有虛熱者,宜之。 味淡難出,非經久熬,氣味莫泄。最耐久煮,一味濃煎,始有效力。 療風痹腳弱,發熱自汗,夢遺滑精,囊澀餘瀝。 雷敩曰:石斛填髓。 常用分量:6~12g,鮮品15~30g。 祛煩養胃湯:治中消。 鮮石斛五錢 熟石膏四錢 天花粉三錢 南沙參四錢 麥冬二錢 玉竹四錢 山藥、茯苓各三錢 廣皮一錢 半夏一錢半 甘蔗三兩 煎湯代水 《醫醇賸義》 石斛湯:用於熱病傷津。 石斛 麥冬 生地 遠志 茯苓 元參 各一兩 炙甘草五錢 研末 每服四錢 加生薑5片。 《證治準繩》 清胃養陰湯:治胃熱而有虛火。 石斛 麥冬 花粉 白扁豆 鮮竹茹 各三錢 北沙參 生豆芽 各四錢。 消渴方:治胃熱,易饑多食,口乾舌燥,煩渴多飲,口臭便秘。 石斛三錢 花粉八錢 知母四錢 麥冬三錢 北沙參五錢 生地五錢 川連一錢。 按:諸出血症者,不宜。 虛而無火者,忌用。 三、解鬱藥 1.合歡皮 甘、平。入心、肝經。 解郁,和血,寧心,消癰腫。 治心神不安,憂鬱失眠,肺癰,瘰鬁,筋骨扭傷。 《本經》安五臟,和心志,令人歡樂無憂。 《本草拾遺》殺蟲。 《綱目》和血,消腫,止痛。 《動植物民間藥》治咳嗽。 南川《常用中草藥手冊》治心氣躁急、失眠及筋攣。 《本草衍義補遺》補陰有捷功。 《本草匯言》萱草忘憂,合歡蠲忿。 《本草求真》氣緩力微,故必重用久服。 常用分量:6~12g。 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合歡花: 甘、平。入心、脾經。 舒鬱,理氣,安神,活絡。 治鬱結胸悶,失眠健忘,風火眼疾,視物不清,咽痛,癰腫,跌打損傷疼痛。 《本草便讀》養血。 《分類草藥性》清心明目。 《四川中藥志》開胃理氣,消風明目。 江西《中草藥學》治肝鬱胸悶,憂而不樂。 常用分量:4.5~9g。 風火眼疾: 合歡花配雞肝、羊肝或豬肝蒸服。 《四川中藥志》 眼霧不明: 合歡花 一朵雲 泡服。 《四川中藥志》 2.郁金 辛、苦,涼。入心、肺、肝、胃經。 性輕揚,氣味俱厚,入手少陰足厥陰,通足陽明經。 苦勝於辛,暢血中精微之化而行之,輕揚上行,其氣疏越而條達,能升未有不降者。 行氣解鬱,涼血破瘀。 主血積,下氣,破惡血,治陽毒入胃,下血頻痛。 治胸腹脅肋諸痛,失心癲狂,熱病神昏,吐血,黃疸,婦女倒經,冷氣結聚。 涼心經,治血氣心腹痛,及陽毒入胃,下血頻痛。療失心癲狂,血積盅毒,尿血血淋,女子產後敗血沖心。 治發熱鬱,狂痛頭痛,眩暈咳嗽,齒齲咳血,滯下淋,經脈逆行。治鬱遏不能升者。 治目鼻舌喉症。 治諸血症之上行,皆屬於內熱火炎,能降氣,因而降火,本為血分氣藥,使血不妄行。 治傳染性肝炎。可降低轉氨酶,升高白蛋白,止痛,退黃,使肝脾縮小。 《本草述》治發熱,鬱,頭痛眩暈,狂癇,滯下,眼目鼻舌咽喉等症。 《本草備要》行氣,解鬱;泄血,破瘀。涼心熱,散肝鬱。治婦人經脈逆行。 《本草從新》開肺金之鬱。 《本草經疏》入血分之氣藥。血之上行,皆屬於內熱火炎,此藥能降氣,即降火,能降下火氣,則血不妄行。 《本草匯言》清氣化痰,散瘀血之藥也。其性輕揚,能散鬱滯,順逆氣,上達高巔,善行下焦,心肺肝胃氣血火痰郁遏不行者最驗。 常用分量:4.5~9g。 凡陰虛火炎,迫血上溢,而非氣分拂逆傷肝致吐者,不宜用,亦無效。 陰虛失血及無氣滯血瘀者忌之,孕婦慎服。 氣虛脹滯禁之!外邪未淨、氣血兩虛者均忌之! 3.丹參 苦、微溫。入心、肝經。 活血祛瘀,安神寧心,排膿,通經止痛,益氣養血。 主要成分為多種呋喃並菲醌類色素,丹參酮(黃酮類成分)及維生素E。黃酮類具有擴張冠狀動脈作用,對冠心病有較好療效。 止煩滿,破癥瘕積聚,療驚悸不眠,心絞痛,除風邪留熱、疝痛,頭痛赤眼,熱溫狂悶,腳弱痙痹。 降而行血,血熱而滯者宜之,專入血分。 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去心腹痼疾結氣,通利關脈,益氣養血,養神定志。 治寒熱積聚,破癥除瘕,療冷熱勞,骨節疼痛,腰脊強直腳痹,除風邪留熱,風痹足軟,調婦女經脈不勻,胎產血崩帶下,及血邪心煩。 丹參治慢性肝炎: 推測它可能擴張肝臟血管,增強肝內微循環,增加肝臟血流量,減少病變部位的缺血,從而改善肝臟營養及氧的供應,減少肝細胞壞死,加速病灶吸收與修復。 維生素E可使肝細胞新生,含有醌基易與金屬形成結合物而具有解毒作用。其祛瘀,可能具有抗凝或溶解纖維蛋白的作用,因而推測它對於慢性肝炎可減少肝內阻塞,減輕炎症損害和改善症狀。 《新醫學雜誌》1977.4-5 治中風發熱,水腫吐血,脅痛著痹,癇悸健忘,消癉,活血,通心包絡,治疝痛。 常用分量:9~15g。 久服多眼赤。 畏咸水,忌醋。 無瘀血者慎服。大便不實者忌之。妊娠無故勿服。 4.茵陳蒿 苦、辛、涼。入肝、脾、膀胱經。 清熱利濕,去鬱化痰。 治濕熱黃疸,小便不利,風癢瘡疥。 《別錄》治通身發黃,除頭熱,去伏瘕。 《本草拾遺》通關節,去滯熱。 《日華子本草》治天行時疾,熱狂,頭痛頭旋,風眼痛,女人癥瘕,內損乏絕。 《本草再新》瀉火,平肝,化痰,止咳發汗,利濕,消腫,療瘡火諸毒。 《本草經疏》除濕散熱結之要藥。 《本草正義》治脾胃濕熱之專藥。 常用分量:6~15g。 非因濕熱引起的發黃,蓄血發黃,均忌之。 四、清熱涼血藥 1.白薇 苦鹹,寒。入肺、胃、腎經。 清熱,涼血。 治陰虛內熱,風溫灼熱多眠,肺熱咳血,產後虛煩血厥,熱淋,風濕痛,瘰鬁,小便不禁。 主暴中風,身熱肢滿,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氣,寒熱酸疼,溫瘧洗洗,發作有時。風溫灼熱多眠,療傷中淋露。下水氣,利陰氣。 有熱,倍白薇,以歸陽于陰,化陽分之邪。 《本草述》主瘈疭虛煩。 《要藥分劑》清虛火,除血熱。 常用分量:4.5~9g。 《本草經集注》惡黃芪、大黃、幹薑、大戟、幹漆、大棗、山茱萸。 《本草從新》血熱相宜,血虛則忌。 火眼: 白薇一兩。 《湖南藥物志》 2.牡丹皮 辛、苦,微寒,氣香。入心、肝、腎經。 清熱,涼血,和血,消瘀,除煩熱,降血壓。 去瘀血,養真血,為滋陰養血必用之藥。能引血歸肝,故嘔吐血必用之。 療無汗骨蒸,衄血吐血,消撲損瘀血,去腸胃留血,女子經脈不通,血瘀腰痛。 中風瘈疭、痙、驚癇,皆陰虛內熱、營血不足之故。熱去則血涼,涼則新血生,陰氣複,則火不炎而無因熱生風之證矣,故悉主之。血中伏火,非此不除。 治熱入血分,發斑,驚癇,吐衄,便血,骨蒸勞熱,經閉,癥瘕,癰瘍,撲損。 治血中結氣,利血中伏火,涼血(苦寒除血熱),除煩熱,和血生血,安五臟。 治神志不足,中風瘈疭,驚癇邪氣,風噤癲疾,通關腠血脈,除風痹,主寒熱。 治胞下胎,及天引痘瘡血熱。 治陽明胃經血熱齒痛。 《本經》主寒熱,中風瘈疭、痙、驚癇邪氣,除癥堅瘀血留舍腸胃,安五臟。 《別錄》除時氣頭痛,客熱五勞,風噤,痰疾。 《日華子本草》除邪氣,通關腠血脈,排膿,除風痹。 《醫學入門》瀉伏火,養真血氣,破結蓄。 《滇南本草》破血,行血,消癥瘕之疾,除血分之熱,墮胎。 《本草經疏》涼血熱之要藥。寒熱者,陰虛血熱之候也。血中伏火,非此不除。 《綱目》治手足少陰、厥陰四經血分伏火。後人專以黃蘖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勝也。此乃千載秘奧。 《本草匯言》用治相火攻沖,陰虛發熱。 葉天士《本草經解》肝者,風木之髒也。肺經不能制肝,肝風挾濁火上逆,中風、瘈疭、驚癇之症生矣。丹皮辛寒,益肺平肝,肝不升而肺氣降,諸症平矣。五臟藏陰者也。辛寒清血,血清陰足而髒安也。榮血逆於肉裏,乃生癰瘡。丹皮辛寒,可以散血熱,所以和榮而療癰瘡也。 王劍賓《國藥詮證》辛能散未化之濕,寒能清已化之熱,故用以治化而未盡之積濕,最為有效。丹皮不能治大熱之病,亦不能治積滯之病。如寒已化熱,而濕猶未盡者,用之,乃有特效。有用以治血病者,以血挾濕則化毒,丹皮能散惡血而清濕熱,故能治一切血滯之病。 王學權《重慶堂隨筆》氣香味辛,為血中氣藥。專於行血破瘀。故能墮胎消癖。 張景嶽《本草正》性味和緩,微涼辛,能和血、涼血、生血,除煩熱,善行血滯。滯去而鬱熱自解,故亦退熱。用此者,用其行血而不峻。 陳士鐸《本草新編》牡丹皮乃治骨蒸之聖藥也。牡丹皮之解骨蒸,解骨中之髓熱也;地骨皮解骨蒸,解骨中之血熱也。故治骨蒸者,二味必須兼用。 《得配本草》配防風治癥瘕偏墜,入辛涼藥,領清氣以達外竅;入滋腎藥,使精神互藏其宅。 《藥籠小品》同桑葉大能泄木。凡肝火為患,二味如軍中之弓矢,不可一日廢也。 《施今墨對藥》丹參活血化瘀,去瘀生新,消腫止痛,養血安神;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清肝降壓。丹皮長於涼血散瘀,清透陰分伏火;丹參善於活血化瘀,去瘀生新。二藥伍用,涼血活血,祛瘀生新,清透邪熱之力增強。 常用分量:6~12g。 《新修本草》畏貝母、大黃。 《重慶堂隨筆》無瘀而血熱妄行及血虛而無外感者,戒不可用。 《得配本草》胃氣虛寒,相火衰者,勿用。 血病於寒濇,血崩及經行過期不淨,用之宜慎。 血虛有寒,孕婦,月經過多者,慎服。 《本經逢原》自汗多者勿用,為能走泄津液;痘疹初起勿用。 3.茜草根 苦、寒。入心、肝經。 行血止血,通經活絡,止咳祛痰。 治諸血證,風濕痹痛,跌打損傷,淤滯腫痛,黃疸,慢性支氣管炎。 《珍珠囊》去諸死血。 《綱目》通經脈,治骨節風痛。 杜文燮《藥鑒》功專治血。 《本草撮要》療梅毒。 《現代實用中藥》有強壯作用,適於小兒、孕婦軟骨病。 《本草經疏》行血活血之要藥。主痹及疸,指蓄血發黃,而不專於濕熱。痹者血病,行血軟堅,其痹自愈。 常用分量:6~9g。 《本草匯言》酒制則行,醋炒則止。活血氣,疏經絡,治血鬱血痹諸症最妙,無損血氣也。配歸、芍用,大有益婦人。 脾胃虛寒及無瘀滯者忌服。泄瀉,飲食不進者勿服。 氣虛不攝血,精虛血少,陰虛火勝均忌之。 4.旱蓮草(墨旱蓮) 甘、酸,涼。入肝、腎、胃、大、小腸經。 涼血、止血、補腎、益陰。 含維生素A,收斂消炎,帶補性,抑菌。 用於肝腎陰虛、肝火亢盛之出血症。 治吐血,鬚髮早白,白喉,淋濁,陰部濕癢。 《唐本草》汁塗發眉,生速而繁。 《滇南本草》固齒,烏須,洗九種痔瘡。 《綱目》烏鬚髮,益腎陰。 《分類草藥性》補腎,退火,消腫。 《南寧市藥物志》治目疾,翳膜。 《本草經疏》善涼血。鬚髮白者,血熱也;齒不固者,腎虛有熱也。涼血益血,則鬚髮變黑,而齒亦因之而固矣。古今變白之草,當以茲為勝。 《本草正義》入腎補陰而生長毛髮,入血,涼血,止血,消熱病癰腫。但純陰用事,非陽盛之體,不應多用。脾虛泄瀉尤忌。凡勞怯諸證,陰虛,火旺者,不可以此等陰藥專治其標,須與補中健脾之劑,相輔成功,乃為萬全無弊之策。 常用分量:6~12g。 外用鮮品適量。 甯血湯:治眼底出血。 旱蓮草五錢 仙鶴草一兩 生地五錢 枝子炭一錢半 白蒺藜 密蒙花 各四錢 赤芍 白芨 白蘞 阿膠(溶化) 各三錢。 《得配本草》胃弱,便溏,腎氣虛寒者,禁用! 脾腎虛寒者忌服! 5.白茅根 甘、寒。入肺、胃、肝、小腸經。 涼血,止血,清熱,利尿,除內熱。 主勞傷虛羸,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腸胃客熱,止血,婦人崩中漏下,月經不多,止渴利尿,治水腫黃疸。 治熱病煩渴,吐血,肺熱喘急,胃熱噦逆,淋病,小便不利,水腫,黃疸。 《本經》主勞傷虛羸,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 《別錄》下五淋,除客熱在腸胃,止渴,堅筋,婦人崩中。 常用分量:9~30g,鮮品30~60g。 同麥冬、生地、杞子,治勞傷內熱。 吐血因於虛寒者不宜。 因寒發嘔,中寒嘔吐,濕痰停飲發熱,忌之! 脾胃虛寒,溲多不渴者忌之! 6.槐花 苦、涼。入肝、肺、心、胃、大腸經。 清熱,涼血,止血。 保持毛細血管正常的抵抗力,減少血管通透性,可使因脆性增加而出血的毛細血管恢復正常的彈性。擴張冠狀血管,改善心肌迴圈,降低血壓,清熱降壓作用顯著。防治動脈硬化症。 抗炎消腫,抑制滲出。抗菌及病毒。解痙,抗潰瘍。 治腸風便血,痔血,赤白痢下,風熱目赤,癰疽瘡毒,預防中風。 《日華子本草》治五痔心痛,眼赤,皮膚風。 《醫林纂要》泄肺逆,瀉心火,清肝火,堅腎水。 《東北藥植志》治療糖尿病的視網膜炎。 常用分量:5~9g。 槐花散:治髒毒、酒病、便血。 槐花(五錢炒,五錢生) 山梔子一兩去皮炒為末 每二錢,食前服。 《經驗良方》 性寒涼,不宜久服。 脾胃虛寒者慎服! 7.綠心豆(烏豆) 甘、平。入腎經。 益陰利水,養血補虛,滋補強壯,除煩,祛風。 含蛋白質,脂肪,澱粉,鈣,磷,鐵和維生素A、B。 用於陰虛血虧,頭暈神疲,水腫脹滿,月經不調。 常用分量:9~30g。 8.生地 甘、苦,寒。入心、肝、脾、肺、腎、小腸經。 清熱,生津,涼血,消瘀,瀉火潤燥,止血。且可強心,利尿,降血糖。 益腎氣,補腎水,滋脾血,補三焦之精汁,除皮肉筋骨之痹。 含維生素A,生血脈,養陰,滋補強壯。 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除痹。 治血熱之出血,涼心頭之血熱,瀉脾土之濕熱,止鼻中之衄熱,除五心之煩熱、陰虛內熱。 治血熱之皮膚病,治糖尿病,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 治溫病傷陰,大熱煩渴,舌絳,神昏,斑疹,吐血,虛勞骨蒸,咳血,消渴,便秘,血崩。 治肝病貧血、體弱津枯。 配當歸,可止血活血,強心利尿,疏肝通門脈,消腹水,收脾。 強心作用顯著,用量三~四錢,大量反而抑制,心力衰竭,血壓下降。 《藥性論》解諸熱,破血,利水道,消瘀血。 《四聲本草》黑鬚髮。 《醫學啟源》涼血,潤皮膚燥,去諸濕。 《藥類法象》補血,補腎水真陰不足。 《本草從新》瀉小腸火,清燥金,平諸血逆,清瘀通經。治熱毒痢疾,腸胃如焚,諸火熱火渴引飲,利大小便。 《湯液本草》與木通同用,以導赤也,諸經之血熱,與他藥相隨,亦能治之。 《本草匯言》補腎要藥,益陰上品,故涼血補血有功。 《本草新編》涼頭面之火,清肺肝之熱,熱血妄行,宜用之為主。 常用分量:鮮地黃12~30g;生地黃9~15g。 增液湯:治溫熱性疾病,舌絳,口渴,便秘,睡眠不安。 生地八錢 元參一兩 麥冬八錢。 《溫病條辨》 清營湯:治暑溫脈虛,夜寐不安,煩渴舌赤,時有譫語,目常開不閉,或喜閉不開。 犀角三錢 生地五錢 元參三錢 竹葉心一錢 麥冬三錢 丹參二錢 黃連一錢半 銀花三錢 蓮召二錢(蓮心)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舌白滑者不可用。 《溫病條辨》 治消渴: 黃芪 茯神 栝樓根 甘草 麥門冬 各三兩 生地五兩 共切細,水八升,煮取二升半, 去滓分三服,日進一劑,服十劑。 《千金方》 《雷公炮炙論》勿令犯銅鐵器,否則令人腎消,白髭發,損榮衛也。 膩滯,多服礙消化,加砂仁或枳殼以防之。 惡貝母,忌蘿蔔、蔥白。 性涼而滑利流動,胃腸虛弱,大便稀及氣血虛弱之孕婦,不宜。 脾虛泄瀉、胃虛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 中寒有痞,易泄者禁。 脾胃有濕邪、陽虛者均忌之! 五、清熱泄火藥 1.地骨皮 甘、寒。入肺、肝、腎經。 去下焦肝腎虛熱,益精氣,清熱涼血,堅筋骨。 解有汗骨蒸肌熱,療消渴,瀉胞中火,降肺中伏火,退熱補正氣,去腎風。 治虛勞潮熱盜汗,肺熱咳喘,吐血,消渴,高血壓,癰腫,周痹,風濕,利大小便。 治在表無定風邪(陰虛生風)及骨槽風。虛勞發熱諸血證,中風眩暈,悸,健忘,癇痙,虛煩,腰痛行痹,腳氣水腫,小便不通,赤白濁,益陰氣。 《綱目》去下焦肝腎虛熱。青蒿佐地骨退熱,屢有殊功,人所未喻。 《本草正》涼而不峻,可理虛勞。 《藥品化義》去氣中之熱。 《要藥分劑》丹溪雲:地骨皮能治風者,肝腎同治也。肝有熱則自生風,熱退則風自息。 《臟腑藥式補正》能清骨中之熱,泄火下行,以視桑皮,則寒涼又勝一籌。而清肺熱,導氣火,亦引皮膚水氣順流而下,不嫌燥烈傷津,破耗正氣,則與桑皮異曲同工。 常用分量:9~15g。 地骨皮湯:治時行目暴腫癢痛。 地骨皮(切)三斤,水三斛,煮取三升,去滓,入鹽 二兩,煎取一升,洗目。 《聖濟總錄》 高血壓病: 每日幹品二兩,煎服二次,三十日一療程。 中寒者禁用。脾胃虛寒者忌之! 2.青蒿 苦、微辛,涼。入肝、膽、心、腎經。 清熱解暑,除蒸。 治溫病,暑熱,骨蒸勞熱,瘧疾,黃疸,瘙癢。 《食療本草》益氣長髮,補中明目,煞風毒。 《日華子本草》長毛髮,發黑不老,兼去蒜發。 《醫林纂要》清血中濕熱,治黃疸及郁火不舒之證。 《本草圖經》治骨蒸勞熱為最。 《本草新編》專解骨蒸勞熱,尤能泄暑熱之火,泄火熱而不耗氣血,用之以佐氣血之藥,大建奇功。但必須多用。陰虛感邪者最宜用,最宜沙參、地骨皮共用,則瀉陰火更捷。 《本經逢原》一種發於早春,與綿茵陳之性不甚相遠;一種盛于夏秋,為少陰、厥陰血分之藥。 《重慶堂隨筆》為濕溫疫癘要藥。又清肝膽血分之伏熱。 常用分量:6~12g,入煎劑宜後下。 胃虛勿服! 青蒿子: 甘、寒。 疏解血分之滯。 清熱明目,殺蟲。 青金散:治積熱眼澀。 采青蒿花或子,陰乾為末,每服二錢,井華水空心服。 《十便良方》 3.知母 苦、寒。入肺、胃、腎經。 滋陰降火,潤燥滑腸。 主消渴熱中,除邪熱,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 瀉膀胱熱,腎之邪火有餘,滋腎陰,除肺熱,療腎虛火炎肺嗽,心煩躁悶。 治足陽明火熱,小便不通,瘈疭煩悸,盜汗不得臥,遺精。 治煩熱消渴,骨蒸勞熱,肺熱咳嗽,大便燥結,小便不利,療熱結,下水。 治陽明火熱,瀉膀胱腎經火,熱厥頭痛。 王好古:瀉肺火,滋腎水,治命門相火有餘。 《本草求原》治嗽血,喘,淋,口病,尿血,痹痿,瘈疭。 李杲:瀉無根之腎火,療有汗之骨蒸,止虛勞之熱,滋化源之陰。 《醫學衷中參西錄》若用黃芪補氣之方,恐其有熱不受者,每恒輔以知母,以之與黃芪等分並用,則分毫不覺涼熱。 常用分量:6~15g。 多服令人泄。 脾胃虛寒,大便溏泄者,忌之! 4.桑葉 苦、甘,寒。入肺、肝經。 祛風清熱,涼血明目。 治風濕發熱,頭痛,目赤,口渴,肺熱咳嗽,風痹,癮疹,下肢象皮腫。 《本草蒙筌》洗眼去風淚,下氣,利關節。 《綱目》治勞熱咳嗽,明目,長髮。 《本草從新》滋燥,涼血、止血。 《本草經疏》益血涼血,下氣益陰,主陰虛寒熱,及因內熱出汗。其性兼燥,故又能除腳氣水腫,利大小腸,除風。經霜則兼清肅,故又能明目而止渴。長髮,止吐血。 《重慶堂隨筆》息內風而除頭痛,止風行腸胃之泄瀉,已肝熱妄行之崩漏,胎前諸病由於肝熱者,尤為要藥。 《本草撮要》得麥冬,治勞熱;得黑芝麻蜜丸,除濕,祛風明目。洗眼去風淚。 常用分量:5~9g。 風眼下淚: 臘月不落桑葉 煎湯,日日溫洗,或入芒硝。 《瀕湖集簡方》 天行時眼,風熱腫痛,目澀弦赤: 桑葉二張,以滾水沖半盞,蓋好,候湯溫,其色黃綠 如濃茶樣為出味,然後洗眼,拭幹,隔一、二小時, 再以藥汁碗隔水燉熱,再洗,日三、五度。 《養素園傳信方》 桑麻丸子:肝陰不足,眼目昏花,咳久不愈,肌膚甲錯,麻痹不仁。 嫩桑葉(去蒂,洗淨,曬乾,為末)一斤 黑胡麻子(淘淨)四兩,擂碎,熬濃汁, 和白蜜一斤,煉至滴水成珠,入桑葉末為 丸、梧大,每服五錢,空腹鹽湯下。 《醫級》 頭目眩暈: 桑葉 菊花 枸杞子 各五錢 決明子二錢 代茶。 《山東中草花手冊》 5.大黃 苦、寒。入胃、大腸、肝、脾經。 攻積滯,清濕熱,瀉火,涼血,祛瘀,解毒。 主治實積便秘,熱結胸痞,濕熱瀉痢,黃疸,小便不利,目赤,咽喉腫痛,口舌生瘡,胃熱嘔吐,熱毒癰瘍,丹毒。 《醫學啟源》其性專而不守。 《主治秘要》性寒味苦,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 《本經》主下瘀血,血閉,破癥瘕積聚,心腹脹滿,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穀,調中化食,安和五臟。 《別錄》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脹閉,小腹痛,諸老血留結。 《日華子本草》通宣一切氣,調血脈,利關節,泄壅滯水氣,四肢冷熱不調,溫瘴熱疾,利大小便,敷一切瘡癤癰毒。 《主治秘要》其用有四:去實熱,一也;除下焦濕,二也;推陳致新,三也;消宿食,四也。 《綱目》主治下痢赤白,裏急腹痛,小便淋瀝,實熱燥結,潮熱譫語,黃疸,諸火瘡。 《軒岐救正論·藥性微蘊》除三焦溫熱,心下痞滿。 大黃具有瀉下作用,其主要有效成分為番瀉甙,刺激大腸,增強蠕動,促進排便。因含有鞣質,產生瀉下作用後,可出現便秘。應用大劑量時(1~5克)出現瀉下,而小劑量時(0.05~0.3克),則主要出現便秘。 大黃有抗腫瘤作用。有促進膽汁和消化液分泌,改善甲狀腺腫瘤的作用。具有抗變態反應的生理作用。 大黃是瀉火、破積、行瘀之要藥,眼科疾病凡屬實火內困之候皆可用之。心火盛,配黃連;肺火盛,配桑白皮;肝火盛,配龍膽草;胃火盛,配石膏;脾胃積熱燥屎,配元明粉;清除濕熱,配梔子、黃柏、茵陳;血熱有瘀,配歸尾、赤芍、川芎;寒積便秘,配附子、細辛。熱痢初起,裏急後重,大便不爽,配黃連、木香、檳榔可治。 大黃生用,瀉下力量峻猛,煎服時,應後下,或用沸開水浸泡後,飲汁為良。酒制大黃,有上行頭目,驅熱下行及增強活血行瘀之功。熟大黃瀉下力量雖緩,而有清化濕熱之力。大黃炭入血分,用於止血為良。 用於胃腸毒火內盛,熱結便秘,肝經頭風痰火攻目,熱郁營分,瘀血凝滯,清熱消腫。 若大便秘結須攻下而正氣不足者,則可與補養藥同用,如氣血虛弱者,可配人參、當歸等益氣養血藥;陰液虧耗者,可配生地黃、玄參、麥冬等滋陰潤燥之品。 目赤腫痛,可用大黃泡水洗眼,或當茶飲。口舌生瘡,可煎水含漱,或配黃連、青黛等研末塗敷。 常用分量:3~30g,用於瀉下不宜久煎。 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患處。 眼珠灌膿方:治凝脂翳,黃液上沖,赤腫疼痛,羞明流淚,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者。 生綿紋 枳實 銀花 蔞仁 梔仁 黃芩 生石膏 夏枯草 天花粉 淡竹葉 《韋文貴眼科臨床經驗選》 大承氣湯:治療雷頭風,頭痛如劈,眼睛欲脫,目若錐鑽,目珠之如石,噁心嘔吐,視物昏蒙。 大黃 芒硝 枳實 厚樸 《傷寒論》 大黃當歸散:治療血灌瞳神,瘀血灌睛,胞瞼腫脹,白睛赤紫,赤腫澀痛。 當歸 炒梔子 大黃 木賊草 黃芩 菊花 紅花 蘇木 《銀海精微》 表證未罷,身體羸弱,脾胃虛寒以及胎前、產後,均應慎用。授乳婦女,不宜服用。 6.淡竹葉 甘、淡,寒。入心、胃、腎、小腸、膀胱經。 清心火,除煩熱,利尿,止吐血。 治熱病口渴,心煩,小便赤澀,淋濁,口糜舌瘡,牙齦腫痛。 治熱狂煩悶,壯熱頭風頭痛,並胸中痰熱,咳逆上氣,除虛煩,清心益氣,散吐血熱毒,療消渴,利尿通淋,清心熱,涼肺,祛暑解毒。 治小兒煩熱,壯男子胃氣。 煎湯調熟棗仁末五錢,臨臥服,治人虛不眠。 同麥冬,棗仁,遠志,丹參,茯神,丹砂,犀角,治心經蘊熱,虛煩不眠。 《生草藥性備要》消痰止渴,除上焦火,明目。 《分類草藥性》治咳嗽喘氣,眼痛。 《得配本草》得芍藥,清肝膽之火。 常用分量:6~9g。 治火眼痛: 淡竹葉三~五錢,加白糖煮豆腐吃。 江西《草藥手冊》 《本草匯言》陰虛清氣不化者,不可用。 無實火、濕熱者慎服。體虛有寒者禁服! 孕婦忌之! 淡竹殼: 《綱目拾遺》去目翳,功同熊膽。 此君丹:治翳。 不拘多少,以布拭去毛,燒灰存性,每藥一錢, 加麝香三~五厘,同擂末,點翳上。 《一草亭目科全書》 淡竹根: 甘、冷。 能下五臟熱毒氣。 消痰,除煩熱,驚悸迷悶,小兒驚癇,下乳。 常用分量:30~60g。 氣虛者禁用! 淡竹筍: 甘、寒。入肝、肺、胃經。 汪穎《食物本草》消痰,除熱狂壯熱頭痛,頭風,妊婦頭旋顛僕,驚悸,溫疫迷悶,小兒驚癇,天吊。 常用分量:30~60g。 7.梔子 苦、寒。入心、肝、肺、胃經。 清熱,瀉火,涼血。 除五內邪氣,胃中熱氣,去心中客熱,煩躁懊憹,療五種黃病。 散肝熱血鬱,除上焦風熱,瀉三焦之火,降火從小便去。 治熱厥心痛、頭痛,解熱鬱,散結氣,熱毒風,清胃脘血、尿血,治疝氣。 治熱病虛煩不眠,黃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熱毒瘡瘍,扭傷腫痛,急性黃疸型肝炎。 《別錄》療目熱赤痛,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胃中熱氣。 《藥性論》去熱毒風,明目,治時疾除熱及消渴口幹,目赤腫痛。 《醫學啟源》療心經客熱,除煩躁,去上焦虛熱,治風。 《藥類法象》治心煩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顛倒欲絕,血滯而小便不利。 朱震亨:瀉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熱厥心痛,解熱鬱,行結氣。 《綱目》治熱厥頭痛,疝氣。 《得配本草》清肝氣,氣清火亦清。 《本草思辨錄》肝鬱則火生,膽火外揚,肝火內伏,梔子解鬱火,故不治膽而治肝,解上中焦血中之鬱熱。 立齋:合丹皮以清肝。 宗奭:凡亡血亡津液,臟腑無潤養,內生虛熱,非此不去。 梔、豉治煩躁(梔子治肺煩,香豉治腎燥)。 得故紙能滋陰降火,清上固下,性雖寒而帶補。 常用分量:6~9g。 外用鮮品適量,研末調敷。 梔子湯:治目赤。 山梔七枚 鑽透入煻灰火煨熟,以水一升半, 煎至八合,去滓,入大黃末三錢匕,攪勻。 食後,旋旋溫服。 《聖濟總錄》 諸血證用之,宜酌量,至慎。 至苦大寒,損胃傷血。 勿施於氣虛之人。 凡脾胃虛弱、便溏,血虛發熱者,均忌之! 8.蓮子心 苦、寒。入心、肺、腎經。 清心,去熱,止血,澀精。 治心煩,口渴,吐血,遺精,目赤腫痛。 《本草再新》清心火,平肝火,瀉脾火,降肺火。消暑除煩,生津止渴,治目紅腫。 《隨息居飲食譜》斂液止汗,清熱養神,止血固精。 《溫病條辨》由心走腎,能使心火下通於腎,又回環上升,能使腎水上潮於心。 常用分量:2~5g。 9.石膏 生者,甘,辛,大寒。煆者,微寒。入肺、胃、三焦經。 清熱瀉火,止渴除煩,鎮靜,消炎。 抑制產熱中樞而起解熱作用,可能同時抑制發汗中樞,故不發汗,尤適於高熱。降低血管通透性。 對神經肌肉有抑制作用,適於煩躁,對高熱引起的抽搐有一定鎮痙作用。 治高血壓,適於體壯,表裏俱實者。 主要用治黑熱證候。 常用分量:15~60g,先煎。 白虎湯:治溫熱病的氣分實熱。 生石膏二兩(洗煎) 知母五錢 甘草二錢 粳米四錢。 《傷寒論》 溫病煩渴(細胞內脫水),雖飲水也不能止,用石膏可止渴。 竹葉石膏湯:治溫熱病後期,餘熱未退,心胸煩悶,口幹喜飲,舌紅少苔,脈虛數。 竹葉五錢 生石膏一兩 麥冬三錢 孩兒參四錢 法夏三錢 炙草一錢半 粳米三錢。 《傷寒論》 玉女煎:治胃火牙痛(牙周病,牙齦炎等),口腔炎。 生石膏八錢 熟地八錢 麥冬四錢 知母四錢 牛膝三錢。 《景嶽全書》 僅用於實證,如體質素虛,或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者,一般不宜。必要用時,須加人參或黨參調之。 脾胃虛弱者忌之! 六、清熱解毒藥 1.蒲公英(黃花地丁) 苦、甘,寒。入脾、胃、腎經。 抗菌,健胃,輕瀉。 化熱毒,解食毒,散滯氣,消惡瘡結核,清熱解毒,消癰散結。 治急性結膜炎、瞼緣炎等。 蒲公英煎湯薰眼,或配菊花、夏枯草更佳。 常用分量:9~15g。 外用鮮品適量搗敷或煎湯熏洗患處。 按:清熱解毒而不傷胃,此為它的特優處。 2.紫花地丁(犁頭草) 微苦,寒。入心、肝經。 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涼血。 治疔瘡,癰腫,瘰鬁,乳癰,黃疸,痢疾,腹瀉,目赤,喉痹,外傷出血,毒蛇咬傷。 《本草求原》治血熱筋痿。 《上海常用中草藥》治目赤腫痛,麥粒腫。 蘇醫《中草藥手冊》治一切化膿性感染,淋巴結核,黃疸,腎炎,膀胱炎,關節腫痛,便血,鼻出血,眼結膜炎,前列腺炎。 常用分量:15~30g ;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敷患處。 角膜實質炎,匐行性角膜潰瘍: 鮮草洗淨搗成糊狀,加2-4倍生理鹽水拌勻,用消毒紗 布反復過濾,以濾液滴眼,1-2小時1次,外加眼墊。 或草糊加鮮雞蛋白少許,調勻外敷患處。 或草曬乾研粉,用雞蛋清調勻外敷,均每日1-2次。 視力恢復時間,多在20-70天內,角膜混濁消退時間, 在30-120天內。 虛寒者忌之! 3.連翹 苦、涼。入心、肝、膽經。 清熱解毒,散結消腫。 主寒熱,鼠瘺,瘰鬁,癭瘤,結熱者,皆從足少陽膽經氣鬱有熱而成。此藥正清膽經之熱,其輕揚芬芳之氣,又足以解足少陽之鬱氣。 治濕熱,丹毒,斑疹,瘰鬁,小便淋閉,癰瘍腫毒,去結熱,除心家客熱,排膿止痛。 李杲:散諸經血結氣聚,消腫。 王好古:治耳聾渾渾焞焞。 《本草經疏》應為苦辛。 《藥品化義》總治三焦諸經之火,心肺居上,脾居中州,肝膽居下,一切血結氣聚,無不調達而通暢也。但此治血分功多,柴胡治氣分功多。 《本草經百種錄》氣芳烈而性清涼,故凡在氣分之鬱熱皆能已之,又味兼苦辛,故又能治肝家留滯之邪毒也。 《醫學衷中參西錄》連翹具升浮宣散之力,疏通氣血,治十二經血凝氣聚,為瘡家要藥。性涼而升浮,善治頭目之疾,凡頭疼,目疼,齒疼,鼻淵,或流濁涕成腦漏證,皆能主之。 《本草正義》散結而泄化絡脈之熱。 常用分量:6~15g。 視網膜出血: 連翹六~七錢,文火水煎,分三次,食前服,三~四 周、可顯著吸收,視力增強。 脾胃虛弱,氣虛發熱,癰疽已潰,膿稀色淡者,忌之! 大熱由於虛者勿服。久服有寒中之患! 4.黃連 苦、寒。入心、肝、胃、大腸、腎經。 味苦而厚,氣寒而降,性冷而燥,陰也。入手少陰、手陽明、足少陽厥陰、足陽明太陰經。 瀉火,燥濕,解毒,殺蟲。鎮肝涼血,調胃厚腸,病酒之仙草,滯下之神草。 去鬱熱在中,煩躁消渴,或兀兀欲吐,心下痞滿,吞酸吐酸,或卒心痛,並脅及小腹邊痛,熱嘔熱瀉,一切濕熱,腹痛熱痢,五臟冷熱,久下泄澼膿血,療暑毒及一切天行熱毒,諸瘡瘍毒。 治時行熱毒,熱盛心煩,痞滿嘔逆,菌痢,消渴,疳積,蛔蟲病,咽喉腫痛,火眼,口瘡,癰疽瘡毒,濕疹。 治熱氣目痛眥傷淚出,瀉心火,寧神,調血治腸澼諸病,小兒疳氣,婦人陰中腫痛。 同吳茱萸治肝火,兼脅與小腹邊痛。 同地黃、甘菊、荊芥穗、甘草梢、柴胡、川芎、木通、蟬蛻,治風熱上攻,目赤痛。 同麥冬、五味,治卒消渴,小便多。 《本經》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 《藥性論》點赤眼昏痛,鎮肝去熱毒。 《仁齋直指方》去心竅惡血。 《本草新編》解口渴,治火眼,安心,定狂燥,除痞滿。 朱震亨:去中焦濕熱而瀉心火,以豬膽汁拌炒,佐以龍膽草,大瀉肝膽之火。 《本草蒙筌》久服,反從火化,愈覺發熱,不知有寒。 《綱目》為治目及痢之要藥。治肝火,用黃連、茱萸。治口瘡,用黃連、細辛。 常用分量:2~5g;外用適量。 黃連煎:治眼赤痛,除熱。 黃連五錢 大棗一枚(切)水五合,煎取一合,去滓, 展綿取如麻子注目,日十夜再。 《僧深集方》 洗眼湯:治風毒赤目、花翳。 當歸 芍藥 黃連等分細切,以雪水或甜水煎濃汁, 乘熱洗,冷即再溫洗,甚益眼目。 《本草圖經》 惡菊花、元參、牛膝、白僵蠶。 服時大忌豬肉! 血少氣虛,脾胃薄弱,泄瀉腹痛者,犯之危殆! 陰虛煩熱,胃虛嘔惡,脾虛泄瀉,慎之! 胃中停食受寒,傷寒下早致痞,勿用! 陰虛下血,損脾血下,禁用! 真陰不足,內熱煩躁忌之! 5.龍膽草 大苦,大寒。入肝、膽、腎、膀胱經。 少陽化氣,屬相火,用苦寒對待之,此是少陽樞藥。 主肝膽邪熱,下焦濕火腫痛,療骨間寒熱,驚癇邪氣,除胃中伏熱,濕熱黃疸,時氣溫熱,熱瀉下痢。 瀉肝膽實火,除下焦濕熱,利水,退腫,退熱。 于水中大泄火熱,治肝膽之火,並濕中蓄熱。但非治不足而為熱之病。 下行之功同防己,酒浸則上行外行。 治肝經熱盛,驚癇狂躁,乙型腦炎,頭痛目赤,咽痛,黃疸,熱痢,癰腫瘡瘍,陰囊腫痛,除胃中伏熱,止驚惕、腸風下血。 治目中腫痛諸患。 治臍下至足腫痛,並寒濕腳氣。 《醫學啟源》治黃目赤腫,睛脹,瘀肉高起,痛不可忍。 《日華子本草》治熱病狂語,明目,止煩。 《醫學啟源》以柴胡為主,龍膽草為使,治眼疾必用之藥也。 《醫學衷中參西錄》滋肝血,益膽汁,降肝膽之熱使不上炎。但耗氣敗血。斂肝膽虛熱不如芍藥。 潔古:治眼病必用。雙目赤腫睛脹,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以柴胡為主,龍膽草為使。 常用分量:3~9g。 雀盲: 龍膽草 黃連 各二兩 為末, 食後,用熱羊肝蘸藥末服。 《履巉岩本草》 暑行目澀: 生龍膽汁一合 黃連浸汁一匙,點之。 《世醫湯效方》 漏睛: 龍膽 當歸 等分為末,每服二錢。 《飛鴻集》 惡地黃,防葵。 空腹餌之,令人溺不禁! 脾胃虛弱作泄,無濕熱實火者,均忌之! 6.黃芩 苦、寒。入心、肺、膽、大腸經。 瀉實火,除濕熱,止血,安胎。 治壯熱煩渴,肺熱咳嗽,濕熱瀉痢,黃疸,熱淋,吐,衄,崩,漏,目赤腫痛,癰腫疔瘡。 治發熱口苦,下氣。 治諸熱黃疸,腸澼瀉痢,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瘍,瀉肺火,清上部,除天表風熱,皮膚間風熱風濕,利胸中氣,消上膈痰熱,頭痛。 治目中赤腫。 治火逆肺咳肺痿,喉腥,失血,瘀血。 療熱毒骨蒸,寒熱往來,脾經諸濕,腸胃不利,小腹挾熱疼痛,利小腸,益膀胱氣水,療五淋,婦女血閉淋露,下血安胎,產後養陰退陽。 治諸瘡乳癰背發,愈腫火瘍。 治三焦之實熱,若三焦火鬱而為病,則以升為治,不宜投苦寒降劑。 《滇南本草》上行瀉肺火,下行瀉膀胱火,除六經實火實熱。 《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尤祛肌表之熱;實者涼下焦之熱。 《醫學啟源》治肺中濕熱,療上熱目中腫赤,瘀血壅盛,必用之藥。 《本草匯言》上焦之火,舍黃芩不能上清頭目。 常用分量:3~9g。 肝熱生翳: 黃芩一兩 淡豉三兩 為末,每服三錢,以熟豬肝裹 吃、溫湯送下,日二。忌酒面。 《衛生家寶方》 眉眶痛,屬風熱與痰火: 黃芩(酒浸炒) 白芷 為末,茶清調二錢。 《丹溪心法》 黃芩治由熱而化濕者,黃連治由濕而化熱者,不可混用。 畏丹砂,牡丹,藜蘆。 損胃氣,傷脾陰。脾肺虛熱,中寒泄瀉腹痛者,禁用! 肺熱屬於氣虛者,不可妄投。 脾肺虛熱,中寒作泄,肝腎虛而少腹痛,脾虛水腫,氣虛小水不利等,均忌之! 7.黃柏 苦、寒。入腎、膀胱經。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治熱痢,泄瀉,消渴,黃疸,痿躄,夢遺,淋濁,痔瘡,便血,赤白帶下,骨蒸勞熱,目赤腫痛,口舌生瘡,瘡瘍腫毒。 李杲:治痿要藥。去下焦濕熱作腫及痛。 《日華子本草》安心除勞,清肝,明目,多淚,口幹,心熱,殺疳蟲。 《珍珠囊》治腎水膀胱不足,諸痿厥腰膝無力。 《本草經疏》專治陰虛內熱諸證,功烈甚偉,非常藥可比也。 《本草正》性寒潤降,去火最速。然龍火豈沉寒可除,水枯豈苦劣可補。陰虛水竭,得降愈亡,撲滅元陽,莫此為甚。水未枯而火盛者,用以抽薪則可;水既竭而枯熱者,用以補陰實難。慎勿誤為補劑! 《藥品化義》味苦入骨,是以降火能自頂至踵,淪膚徹髓,無不周到,專瀉腎及膀胱之火。 常用分量:3~12g;外用適量。 五行湯:治時行赤眼。 黃蘖去粗皮,為末,濕紙包裹,黃泥固,煨幹,每用 一彈子大,紗帕包之,浸水一盞,飯上蒸熟,乘熱熏 洗。一丸可用三、五次。 《眼科龍木論》 小兒蓐內赤眼: 黃蘖 乳浸,點之。 《小品方》 急性結膜炎: 10%黃柏煎液滴眼。 《得配本草》若腎中真水不足,水中之真火虛浮於上,宜用二地以滋之,水足火自歸髒也。如誤服知柏,水愈燥而火愈炎,反成孤陽飛越,莫可救矣! 《綱目》久服有寒中之變。 脾虛泄瀉,胃弱食少者,忌之! 上熱下寒,小便不禁,陰陽兩虛,陽虛發熱,瘀血停滯,血虛煩躁,均忌之。 8.板藍根 苦、大寒。入肝、胃經。 清熱,解毒,涼血,殺蟲,止血。 治流感,流腦,肺炎,丹毒,熱毒發斑,神昏吐衄,咽腫,痄腮,火眼,瘡疹,肝炎,扁桃體炎。 《本草便讀》即靛青根,功同靛青。根主降,葉主散。 《日華子本草》治天行熱毒。 常用分量:9~15g。 暴發性火眼: 用板蘭根製成5%或10%眼藥水滴眼,每日4次。 9.金銀花 甘、寒。入肺、胃經。 清熱解毒,去皮膚血熱,養血止渴。 《本草通玄》世人但知其消毒之功,昧其長利風虛之用。 常用分量:6~15g。 膽道感染及創口感染: 金銀花一兩 連翹 大青根 黃芩 野菊花各五錢。 每日一劑。 《江西草藥》 脾胃虛寒及氣虛瘡瘍膿清者,均忌之! 10.甘草 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補脾益氣,潤肺止咳,緩急止痛,清心、瀉火、解毒、解中,緩和藥性。 藥理: 甘草具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動物試驗證明,甘草可致胸腺萎縮,血中嗜性白細胞和淋巴細胞減少,尿內游離型17-羥皮質類固醇增加,與糖皮質激素的效應相似。對腎上腺素毒性則反有加強的傾向。甘草對組織胺引起的胃酸分泌過多有抑制作用,具有抗消化性潰瘍的作用。 常用分量:1.5~9g。 助陽活血湯:治療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所致的眼睫無力,常垂閉。 炙甘草 黃芪 當歸 防風 白芷 柴胡 升麻 《審視瑤函》 瀉心散:治療血輪火熱、眥帷赤爛。 甘草 澤瀉 黃連 《一草亭目科全書》 甘草湯:治眼赤腫痛。 甘草 竹茹 蘆根 新栗米 《聖濟總錄》 二草散:治療小兒疳眼睛痛並赤眼腫痛。 甘草 龍膽草 當歸 細辛 《原機啟微》 小芎辛湯:治療風寒頭痛及眉棱骨痛。 川芎 細辛 白術 甘草 《證治準繩》 調胃承氣湯:治療肉輪肝痛伴有大便秘、譫語、陽明邪實。 大黃 芒硝 炙甘草 《傷寒論》 《湯液本草》甘者令人中滿,中滿者勿食甘,甘緩而壅氣,非中滿所宜也。故中脘痞滿,濕盛浮腫者忌用。甘草與海藻、大戟、甘遂、芫花相反。 長期給藥有水鈉瀦留傾向,水腫、血壓上升等,故浮腫、高血壓患者慎用。 11.忍冬藤 甘、寒。入心、肺經。 清熱解毒,通絡,補虛療風,寬中下氣,消痰,祛風熱。 治溫病發熱,熱毒血痢,傳染性肝炎,癰腫瘡毒,筋骨疼痛,濕熱腿痛。 《南京民間草藥》莖葉及花對眼睛發炎有療效。 常用分量:9~30g。 12.葛花 甘、涼。入脾、胃經。 解酒醒脾。 治傷酒發熱,解渴,酒痢,飲食不思,胸膈飽脹,發呃,嘔吐酸痰,酒毒傷胃,吐血,消熱。 《本經逢原》葛花解酲湯用之,必兼人參。 無酒毒者不可服。服之,損人天元,以大開肌肉,而發洩傷津也。 常用分量:4.5~9g。 13.葛根 甘、辛,平。入脾、胃經。 升陽解肌,透疹止瀉,除煩止渴。 治傷寒,溫熱頭痛項強,煩熱消渴,泄瀉,痢疾,斑疹不透,高血壓,心絞痛,耳聾。 《本經》主消渴,身大熱,諸痹,起陰氣,解諸毒。 《綱目》散鬱火。 治療高血壓病頸項強痛及外感病項背強痛,冠心病心絞痛,早期突發性耳聾。 張元素:太陽初病,未入陽明,頭痛者,不可便服葛根發之。若服之,是引賊破家也。若頭顱痛者可服之。 李杲:氣輕浮,鼓舞胃氣上行,生津液,解肌熱,治脾胃虛弱泄瀉之聖藥也。 《本草經疏》發散而升,風藥之性也。 常用分量:9~15g。 眼底病: 葛根黃酮注射液(每毫升含黃酮40毫克)局部注射, 結膜下注射法,遇局部反應重時,可交替使用球後注 射法,前者每次0.2-0.4毫升,後者每次0.3-0.5毫升。 初次宜用小劑量,後漸增加。每週二次,二週一療程。 病程半年以上者,可加用胎盤組織液肌注。視神經萎 縮加維生素B肌注。 用於中心性視網膜炎35例,愈26,顯效5;視萎12例,顯效6,進步2。妊娠毒血症視網膜病變2例,均無效。陳舊性脈絡膜炎3,視網膜中央動脈栓塞、視網膜剝離手術後各1,均有進步。黃斑發育不良及高度近視合併黃斑變性各1,均無效。 葛根黃酮對因視網膜血管痙攣引起的中央性視網膜炎的療效比較顯著。 按:謹供參考。 多服損胃氣。夏日表虛汗多,尤忌之! 陰虛火旺,上實下虛者忌之! 14.馬鞭草 苦、涼,有毒(?)。入肝、脾經。 清熱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腫,平肝瀉火。 治赤瘡,火眼。 常用分量:4.5~9g。 牙周炎,牙髓炎,牙槽膿腫: 用一兩,切碎曬乾,水煎服。 《全展選編·五官科》 15.紫草 苦、大寒。入心、肝經。 涼血,活血,清熱,解毒。 主斑疹痘毒,心腹邪氣,療五疸,利九竅。 治溫熱斑疹,濕熱黃疸,紫癜,吐血,淋濁,血痢,熱結便秘,燒傷,丹毒。 《本經》利九竅,通水道。 《醫林纂要》補心,緩肝,散瘀,活血。 《本草經疏》涼血之要藥。 《本草正義》清理血分之熱。治臟腑之熱結,痘瘍,瘀疹,一切血熱妄行之實火病,及血痢,淋血等之氣壯邪實者,皆在應用之例。 常用分量:5~9g。 外用適量,熬膏或用植物油浸泡塗擦。 胃腸虛弱,大便滑泄者,慎之! 16.陰地厥(蛇不見) 甘、苦,微寒。入肺、肝經。 清肝,清熱,解毒,熄風,止咳,止血,明目去翳,鎮咳。 治頭暈頭痛,咳血,驚癇,火眼,目翳瘡瘍腫毒,去風熱,利膀胱,清肝火,祛風。 《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清肝火,明目,消散翳膜。 常用分量:6~12g;鮮品15~30g。 治腎虧及肺病吐血,散目中雲翳: 煎湯二~四錢,鮮者五錢~一兩 《四川中藥志》 目中雲翳: 一朵雲 蒸雞肝服。 《四川中藥志》 火眼: 陰地厥葉 棘樹葉 搗汁點眼。 《湖南藥物志》 角膜潰瘍: 陰地厥根研末,每次服三~五錢 南方《中草藥學》 17.毛冬青 微苦,甘,寒。入心、肺經。 清熱解毒,活血通脈,消腫止痛,利尿,涼血。 疏導散瘀,改善腦組織的供血(氧)。 含多種黃酮類、酚性成分,甾醇氨基酸,糖類,鞣質、三萜成分。 毛冬青有類激素作用,可擴張眼血管,促進其血液迴圈,從而改善眼部營養並促進炎症產物的吸收而發揮療效。 藥理: (1)對心血管的影響:明顯增加冠脈流量,增強心收縮力,但對心力及心率無明顯影響。其降壓作用緩慢而持久。毛冬青黃酮甙短期內重複使用,有快速耐受性。 (2)對脂質代謝的影響:肌注對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的家兔無明顯的降膽甾醇作用。 (3)抗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對它極度敏感,痢疾(弗氏),綠膿桿菌亦敏感。 (4)鎮咳,祛痰。 治風熱感冒,肺熱喘咳,喉頭水腫,扁桃體炎,痢疾,喉炎及冠心病,腦血管意外之偏癱,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丹毒,燙傷,皮膚急性化膿性炎症,暑季外感熱症。 治中心性視網膜炎、角膜炎。 常用分量:30~90g。 中心性視網膜炎: 肌注,每次2毫升(含黃酮40毫克),每天1-2次,有效 達90%,臨床治療34%,視力提高1周。急性水腫型者更 佳、須持續用藥。(按:謹供參考) 葡萄膜炎: 電泳離子透入法,每天1-2次,10天一療程,合併肌注, 每天1-2次,每次2毫升(相當生藥8克),同時用1%阿托 品點眼擴瞳,顯效者66%。(按:謹供參考) 18.佛甲草(半支連) 辛、微苦,寒。入肺、胃、肝經。 清熱,消腫,解毒,祛風,散血,行氣,利水,通絡化瘀,止痛。 治咽喉腫痛,癰腫,疔瘡,黃疸,血淋,衄血。 《廣州植物志》退熱止渴,滴眼能消腫和角膜生斑翳。 目赤腫痛而生火翳:鮮草搗汁,加人乳點眼。 常用分量:9~15g;鮮品15~30g。 19.千里光 苦、寒。入肺、肝、大腸經。 清熱解毒,殺蟲,明目,止癢。 治各種急性炎症性疾病,風火赤眼,目翳,傷寒菌痢,黃疸,流感,毒血症,敗血症,癰腫疔毒,幹濕癬瘡,丹毒濕疹,瘰鬁。 《本草圖經》與甘草煮作飲服,退熱明目。花葉,治眼有效。 《百草鏡》治目不清,去紅絲白障,迎風流淚。 《綱目拾遺》明目,去星障。 常用分量:9~15g;鮮品30g。 爛瞼風眼: 筍箬 千里光草 煨熟,撚入眼中。 《經驗良方》 風火眼痛: 千里光二兩 煎水熏洗。 《江西民間草藥》 雞盲: 千里光一兩,雞肝一個,燉服。 《江西民間草藥》 千里光50%眼藥水:每2-4小時滴一次,治療急性、亞急性結膜炎,慢性結膜炎,沙眼急性期、慢性期(疤痕),游泳池性結膜炎,淺層點狀角膜炎,樹枝狀角膜炎,角膜潰瘍。 中寒泄瀉者忌服! 20.白花蛇舌草 甘、淡,寒。入胃、大小腸經。 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活血止痛,散瘀,消痛,抗感染。 治癌腫,毒蛇咬傷,腎炎蛋白尿,前列腺炎。 常用分量:30~60g。 七、化痰散結藥 1.竹茹 甘、涼。入胃、膽經。 清熱涼血,化痰止吐。 治呃逆,煩熱嘔吐,驚癇,吐血,胃煩不眠,瀉火,開鬱,化瘀血。 《本經逢原》專清胃府之熱,為虛煩煩渴、胃虛嘔逆之要藥。 常用分量:4.5~9g。 2.天花粉 甘、苦,酸,涼。入肺、胃經。 生津止渴,降火潤燥,排膿消腫。 甯心,瀉肝鬱,緩肝急,清熱,化燥痰。 具較強的抗炎性,對小鼠、豚鼠能引起過敏反應,嚴重時可致死亡。對狗的精神萎靡,食呆,白細胞總數增高及左移現象,心電圖有S-T段降低。大量可影響肝腎功能,引起實質細胞的輕度變性,乃致出血,壞死。 《本草蒙筌》治偏疝。 《本草匯言》退五臟鬱熱。 常用分量:10~15g。 《本經逢原》凡痰飲色白清稀者忌用。 痘疹入眼成翳: 括蔞根五錢 蛇皮二錢 為末,羊肝一個,批開入末 二錢,麻纏定,米泔煮熟,頻與食之。 《閻氏小兒方論》 畏牛膝,反烏頭。 陰虛火動,津液不能上承而作渴者,不可概施。 汗下之後,亡液而作渴者,不可妄投。 3.山楂 酸、甘,微溫。入脾、胃、肝經。 消食化積,散瘀活血。 用於視網膜動脈硬化、痙攣引起之眼底出血。 醒脾開胃,促進飲食,更擅長消油膩肉食積滯。本品入肝經血分,散瘀活血,可治因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眼部瘀血諸證。山楂生用可開胃消食,活血散瘀炒焦研末,開水調服可消食止瀉。山楂炭長於止血,山楂核可治疝氣。 山楂所含解脂酶能促進脂肪類食物消化。山楂可使血管擴張,冠狀動脈血流量嗇,血壓下降,並有降脂、強心、抑菌等作用。 常用分量:9~12g。 保和丸:治療各種眼病兼有食積內停,胃失和降者。 山楂 神曲 半夏 茯苓 陳皮 連翹 蘿蔔子 《丹溪心法》 溫膽湯:治療中焦痰濕較重,黃斑部水腫兼有滲出者。 半夏 竹茹 枳實 陳皮 甘草 茯苓 生山楂。 《三因極一病證論》 桃紅四物湯:治療眼底陳舊性出血,高血壓、動脈硬化所致者。 當歸 赤芍 丹參 紅花 生山楂。 山楂炭合入十灰散:止血,治療氣火上沖,迫血妄行的眼底早期出血,血色鮮紅濃厚者。 大薊 小薊 荷葉 側柏葉 白茅根 茜草根 山梔 大黃丹皮 棕櫚皮 山楂炭。 《十藥神書》 生食多,令人嘈煩易饑,損齒,齒齲人尤不宜。 4.瓜蔞 甘、苦,寒。入肺、胃、大腸經。 潤肺,化痰,散結,滑腸,降火,利咽。 治熱痰咳嗽,胸痹,結胸,肺痿咳血,消渴,黃疸,便秘,癰腫初起。 成無己:通胸中鬱熱。 《本草衍義補遺》甘能補肺,潤能降氣,治嗽之要藥。洗滌胸膈中之垢膩,治消渴之神藥也。 《綱目》甘寒不犯胃氣,能降上焦之火,使痰氣下降。 《重慶隨筆堂》潤燥開結,蕩熱滌痰,舒肝鬱,潤肝燥,平肝逆緩肝急之功有獨抎,魏玉璜先生言之最詳。 《本草便讀》性味同花粉,惟潤降之功過之。 惡幹姜,畏牛膝、幹漆,反烏頭。 脾胃虛寒,大便不實,寒痰,濕痰者,均不宜。 常用分量:9~15g。 瓜蔞子: 甘、寒。入肺、胃、肝、大腸經。 潤肺,化痰,滑腸,下乳,止渴,止血,解鬱。 善滌痰垢粘膩。 常用分量:9~15g。 5.荸薺 甘、寒。入肺、胃、心、肝、大腸經。 清熱,化痰,消積,清聲解酒,解毒發痘。 治溫病消渴,黃疸,熱淋,痞積,目赤,咽喉腫痛,贅疣,痹熱,熱中,瀉胃熱,血崩,下血。 《北硯食規》荸薺粉清心,開翳。 《本草再新》清心降火,補肺涼肝,消食化痰,破積滯,利膿血。 《本草新編》最消痞積,同鱉甲最佳,亦不耗人真氣,更能辟瘴氣。獨用則消腎氣,有瀉無補。 《本草求真》在胸實熱可除,諸實脹滿可消。力善下行,諸血痢血毒可祛。 常用分量:60~120g。 雪羹湯:治肝經熱厥,少腹攻沖作痛。 大荸薺四個,海蜇皮一兩 煎服。 《古方選注》 虛寒,血虛,有冷氣者,勿服。 虛勞咳嗽,孕婦血竭,忌之! 6.川貝母 苦、甘,微寒。入心、肺、脾、胃經。 清熱潤肺,止咳化痰,散結消腫,排膿,降氣。 降壓,興奮子宮,解痙。 納少痰多,舒鬱化痰,川貝最妙。 《別錄》治目眩,項直,咳嗽上氣,止煩熱渴。 《藥性論》治虛熱。末,點眼去膚翳。 常用分量:3~9g;研粉沖服,一次1~2g。 眼皮生瘤: 生雞蛋一個,敲一孔,入川貝末三錢,用紙封固, 飯上蒸熟,每食三個,一月而愈。 《疑難急症簡方》 脾胃虛寒及寒痰、濕痰者慎服。 胃寒作泄禁用。 7.浙貝母 苦、寒。 性較川貝燥烈。 泄肺氣,止咳化痰,清熱散結。 有阿托品樣作用,能使實驗動物瞳孔散大。 有一定降壓作用。中等度的升高血糖作用。 常用分量:4.5~9g。 按:青光眼患者禁用! 8.海藻 苦、鹹,寒。入肺、脾、腎經。 軟堅,消痰,利水,泄熱。 治瘰鬁,積聚,水腫,腳氣,睾丸腫痛。 成分:含藻膠酸20.8%,粗蛋白7.95%,甘露醇10.25%,灰分37.19%,鉀12.82%,碘0.03%。 藥理: (1)對甲狀腺作用:同昆布。 (2)對血液的作用:其降解物抗凝作用約為肝素1/2,而藻膠酸鈣卻可外敷止血。 (3)降血脂作用:能降低血清中膽甾醇水準。 (4)血液擴容劑,其效力與右旋糖酐相似。對肝、脾、腎、骨髓無害,無過敏,並增進造血功能。 (5)抑菌。 (6)降壓:需較大劑量0.75克/公斤。 《藥性論》治氣痰結滿,疝氣下墜。 常用分量:6~12g。 反甘草。 《本草便讀》多食則血脈凝澀,生氣日削,致成廢疾不起者多矣! 脾胃虛寒蘊濕者忌之! 9.昆布(海帶) 鹹、寒。入肝、胃、腎經。 消痰,軟堅,散結,清熱,利水退腫。 用於治療視網膜震盪、玻璃體混濁、老年性白內障。 《青島中草藥手冊》治高血壓,動脈硬化。 《中國藥用海洋生物》治老年性白內障。 常用分量:6~12g。 甲狀腺腫大: 海帶二寸長 肥豬肉一小塊 每日燉服,以愈為度。 陳紫庭驗方 忌甘草同用。 偏於寒滑、便溏者慎用! 脾胃虛寒者慎服!脾有濕者勿用! 10.海蜇皮 鹹、澀,涼。入肝經。 脾胃虛寒及寒痰,濕痰者慎服。胃寒作泄禁用! 化痰,消積,祛風,除濕。 治痞塊,頭風,白帶,膝髕風濕,無名腫毒。 常用分量:手掌大一塊。 消痞: 一、同荸薺煮,食荸薺。 二、同荸薺,燒酒浸服。 《王聖俞手集》 聲帶結節: 海蜇皮手掌大一塊 荸薺七個(帶皮) 燉服。 陳紫庭驗方 11.牡蠣 鹹、澀,涼。入肝、腎、膽經。 斂陰潛陽,止汗,澀精,化痰軟堅。 屬水屬陰而潤下,善除一切留熱,益腎清熱,固精收濇。 召陽歸陰,故能收濇;化陰清陽,故能軟堅。 利水濕,化老痰,軟積氣之痞,消疝瘕積塊,癭疾結核。 含80-95%碳酸鈣,磷酸鈣,硫酸鈣,並有鎂、鋁、矽、氧化鐵等,及1.7%的有機質。 止二便,強骨節,止渴,補腎正氣,去煩熱,除老血,安神,清熱除濕,止呃逆。 治驚癇,眩暈,自汗,盜汗,遺精,淋濁,崩漏,帶下,瘰鬁,癭瘤,傷寒熱痰。 治胃酸過多,心悸動惕,肉瞤。 《本草思辨錄》別甲去惡肉而亦斂潰癰者,以陰既益而陽遂和也。牡蠣治驚恚而又止遺泄者,以陽既戢而陰即固也。 治氣虛崩帶,斂虛汗,止虛渴,除煩滿,心脅下痞滿熱堅,祛留熱在關節營衛,虛熱去來不定。 治遺精赤白濁,小便數及不禁,溲血,消痹脅痛,癲癇症。 成無己:收斂浮越之正氣,益精氣,入腎而能收濇不泄之功。 權甄:病虛而多熱者,宜同地黃、甘草用之。 常用分量:9~30g,先煎。 宜於虛而多熱者。 虛而有寒者忌之! 12.海蛤粉 鹹、寒,澀。入心、肺、肝、腎、胃經。 清熱,利濕,化痰,軟堅。 《綱目》文蛤即花蛤,魁蛤即車螯,海中蛤蚌,各色雖殊,性味相類,功用亦同,無甚分別。 《本草備要》功同牡蠣。 治熱痰喘嗽,胃痛嘔逆,淋病,癭瘤,積聚,血結胸痹,痔瘡,疝氣,血痢,帶下。去煩滿,水氣浮腫,療中風,癱瘓,搐搦,陰痿,白濁,崩中,腰痛。 治喘息咳逆(肺燥鬱脹咳喘),化痰飲,解結氣,軟堅積,熱疾能降,濕痰能燥,塊痰能安,頑痰能消,愈心脾疼痛,消水腫,利小便。 療痜疝癭核,散腫毒,燙傷,治婦人帶下血病。 《本經逢原》清肺熱,滋腎燥,降痰清火,止咳定喘,消堅癖,散癭瘤。 《本草再新》除煩止渴,利大小便。 常用分量:6~12g。 雀目: 蛤粉 炒黃色為細末,上油蠟就熱和丸,皂子大, 納于豬腰中,麻纏蒸熟食之,可配米粥。 《儒門事親》 脾胃虛寒者少用,或加益脾胃藥同用。 氣虛有寒,中陽不運者,不宜。 13.雞內金 甘、平。入肝、脾、胃經。 消積滯,健脾胃,化痰,理氣,利濕。 治食積脹滿,嘔吐反胃,疳積,消渴,遺溺,牙疳口瘡。 《別錄》除熱止煩。 《本經逢原》治眼目障翳。 《要藥分劑》入肝而除肝熱,入脾而消脾積。 《醫學衷中參西錄》無論臟腑何處有積,皆能消之。凡虛勞之證,其經絡多瘀滯,加之於滋補藥中,以化其經絡之瘀滯,而病始可愈。 常用分量:3~9g。 八、止痛消腫藥 1.密蒙花 甘、涼。入肝經。 祛風,涼血,潤肝,明目。 治目赤腫痛,多淚羞明,青盲翳障,風弦爛眼。 《開寶本草》主青盲膚翳,赤澀多眵淚,消目中赤脈,小兒麩豆及疳氣攻眼。 劉完素:治羞明怕日。 王好古:潤肝燥。 《本草經疏》主肝虛有熱諸證,甘以補血,寒以除熱,肝血足而諸證無不療矣。 常用分量:3~9g。 密蒙花丸:治風氣攻注,兩眼昏暗,眵淚羞明,瞼生風粟,隱澀難開,或癢或痛,漸生翳膜,視物不明,及久患偏頭痛,牽引兩眼,漸覺細小,昏澀隱痛,並暴赤腫痛。 密蒙花 石決明(用鹽同東流水煮一伏時,研粉) 木賊 杜蒺藜(炒去尖) 羌活(去節) 菊花 各等分為末,每服一錢。臘茶清調下,食後,日二。 《聖濟總錄》 密蒙花散:治羞明,肝膽虛損,瞳人不清。 密蒙花 羌活 菊花 蔓荊子 青葙子 木賊 石決明 蒺藜 枸杞子 各等分為末,每服三錢, 食後清茶送下。 《銀海精微》 2.菊花 甘、苦,涼。入肺、肝、膽、脾、腎經。 疏風,清熱,明目,解毒。 治頭痛,眩暈,目赤,心胸煩熱,瘡疔腫毒,高血壓,冠心病。 《得配本草》治胸中煩熱,血中鬱熱,四肢遊風,肌膚濕痹,頭目眩暈。 《本經》主諸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利血氣。 《別錄》除胸中煩熱,安腸胃,利五脈,調四肢。 《藥性論》治熱頭風旋倒地,腦骨疼痛,身上諸風,令消散。 《日華子本草》利血脈,治四肢遊風,心煩,胸膈壅悶,癰毒,頭痛。作枕明目。 陶弘景:去風眩。 王好古:主肝氣不足。 《珍珠囊》養目血。 《用藥心法》去翳膜、明目。 《綱目拾遺》專入陽分,治諸風頭眩,解酒毒疔腫。黃茶菊:明目祛風,搜肝氣,治頭暈目眩,益血潤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氣,止咳逆,清三焦鬱火,療肌熱,入氣分。 《本草經疏》專制風木,為去風之要藥。苦可泄熱,甘能益血,解毒,兼辛,可散結。 《藥品化義》同桑皮理頭痛,除餘邪。佐黃芪治眼昏,去翳障。領石斛,扁豆,明目聰耳,調達四肢。 《本草新編》目痛驟用之,成功甚速。退陽明之胃火,可用至一、二兩,同元參。麥冬共劑之,既能平胃中之火,而不傷胃之氣也。 《本草正義》攝納下降,能平肝火,熄內風,抑木氣之橫逆。 《本經》主風頭眩者,乃陰虛陽浮,氣火升騰,肝風上擾之眩暈也。肝火直上項顛,而為眩,為腫,為痛,陽焰直升,其勢最暴。 凡是頭風作痛,無非內火內風震撼不息,而菊花能治之,非肅降靜鎮迥異尋常者,殆難有此力量。目如欲脫,乃肝陽內風之尤甚者。世謂頭風痛甚,至於喪明,抑知且有目珠突出,形如雀卵者。淚出亦陰虛於下,肝火上揚,真陰無攝納之權,而風陽以疏泄為用,則迎風而淚下,此皆肝腎陰虧,而浮陽上亢為虐,惟菊花之清苦泄降,能收攝虛陽而納歸於下,故為目科要藥。苦辛宣絡,能理血中熱毒,則污濁去而痹著之死肌可愈,且滋腎陰而清濕熱。 常用分量:5~9g。 菊花散:治熱毒風上攻,目赤頭旋,眼花面腫。 菊花(焙) 排風子(焙) 甘草(炮) 各一兩。 搗散,臨睡時溫水調下三小匙。 《聖濟總錄》 夜光丸:治眼目昏暗諸疾。 蜀椒(去目並閉口,炒出汗,一斤半搗末)一斤,甘 菊花(末)一斤,和勻,肥地黃十五斤,切搗研,絞 取汁八、九鬥許,將藥末拌浸,令勻,暴稍幹,入盤 中、攤暴三、四日內取幹,候得所即止,勿大燥,入 煉蜜二斤,同搗數千杵,梧丸,每服三十,空心、日 午熟水下。 《聖濟總錄》 杞菊地黃丸:治肝腎不足,虛火上炎,目赤腫痛,久視昏暗,迎風流淚,怕日羞明,頭暈盜汗,潮熱足軟。 枸杞子 甘菊花 熟地黃 山萸肉 懷山藥 白茯苓 牡丹皮 澤瀉 蜜丸。 《醫級》 治陰虛目疾:配枸杞 蜜丸。 《得配本草》 菊睛丸:治肝腎不足,眼目昏暗。 甘菊花四兩,巴戟(去心)一兩,蓯蓉(酒浸,去 皮、炒,切,焙)二兩 枸杞三兩 細末,蜜丸, 梧大,每30-50丸,鹽湯下,食前服。 《局方》 菊花甘草湯:治病後生翳。 白菊花四兩 甘草四錢。 《外科十法》 氣虛胃寒,食少泄瀉之病,慎用。 菊花葉: 辛、甘,平。 治疔瘡,癰疽,頭風,目眩,淚出,去煩熱。 《日華子本草》明目。 《本草求原》清肺,平肝膽。 常用分量:9-15g。 菊花苗: 甘、微苦,涼。 清肝明目。 治頭風眩暈,目翳。 《本草求原》清肝膽熱,益肝氣,明目去翳。 《得配本草》搗爛,熏洗女人陰腫。 常用分量:6-12g。 菊苗粥:清目寧心。 甘菊新長嫩頭叢生葉,洗淨,細切,入鹽同米煮粥食。 《遵生八箋》 3.穀精草 辛、甘,涼。入肝、胃經。 祛風散熱,眩目退翳。 治目翳,雀盲,頭痛,齒痛,喉痹,鼻衄。 《綱目》治頭痛,目盲翳膜,痘後生翳,止血。 常用分量:4.5~9g。 風熱目翳,或夜晚視物不清: 穀精草一~二兩 鴨肝一~二具(如無,用白豆腐) 酌加開水燉一小時,飯後服,日一。 《福建民間草藥》 目中翳膜: 穀精草 防風等分 為末,米湯飲服之。 《本草綱目》 小兒痘疹眼中生翳: 穀精草一兩 生蛤粉五分 黑豉二錢 白芍三錢(酒微炒)為細末,豬肝一葉以竹刀批作片 子、摻藥末在內,以草繩縛定,磁器內慢火煮熟,令 兒食之,不拘時,連汁服,服至一~二個月。 《攝生眾妙方》 偏正頭痛方: 穀精草一兩,為末, 用白麵調攤紙上,貼痛處,幹又換。 《姚僧坦集驗方》 血虛病目者禁用! 4.赤芍藥 酸、苦,微寒。入心、肝、脾、小腸經。 有小毒,對脾、肝、胃尤甚,腸次之。 李時珍:小毒。 《別錄》:有小毒! 清熱解毒,活血祛瘀。 行瘀止痛,涼血,消腫,益氣,緩中,利尿,下氣,散血塊,止腹痛,蝕膿。 宣通臟腑鬱氣,退熱除煩,瀉肝、脾火。 通順血脈,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散作痛之血,通月經,去腸胃濕熱,利膀胱大小腸及小便,消癰腫,除中惡腹痛。療目赤,散惡血,破血。 治風補勞,主女人一切病並產前後諸疾。 治肺邪氣,腹中絞痛,血氣積聚。 《日華子本草》治頭痛,明目,目赤,胬肉,痔瘺,發背。 《本草經疏》色赤,主破散,主通利,專入肝家血分,故主邪氣腹痛。血瘀則發寒熱,行血則寒熱自止,血痹疝瘕皆血凝滯而成,破凝滯之血,則痹和而疝瘕自消。涼肝故通順血脈,散惡血,逐賊血,營氣不和則逆於肉裏,結為癰腫,行血涼血,則癰腫自消。酸寒涼肝,故治目赤。 《藥品化義》味苦能瀉,帶酸入肝,專瀉肝火。清熱涼血,治暴赤眼。主降,善行血滯,消瘀通乳。性寒,解熱煩,祛內停之濕,利水通便。 《本草匯言》瀉肝火,消積血,散瘡瘍。治目赤腫痛,血脈纏睛,癰腫潰瘍,瘡疹痛癢。 《本草要略》瀉肝家火。 《萃金裘本草述錄》利濕熱,利大小便,散瘀血,解煩熱。 《本草求真》白者斂陰益營,主補,無瀉;赤者散邪行血,涼血逐瘀。 常用分量:4.5~9g。 菊花通聖散:風熱目赤腫痛,肝熱。 赤芍 菊花 滑石 《證治準繩》 柴胡散:眼弦迎風赤爛。 赤芍 柴胡 防風 《審視瑤函》 湯泡散:肝經不足,受客熱風壅上攻,眼目赤澀,睛疼瞼爛,怕日羞明,夜臥多淚,時行暴赤,兩太陽穴疼,頭旋昏眩,視物不清,漸生翳膜。 赤芍 當歸(洗、焙) 黃連(去須) 等分搗羅為 末、每用二錢,極滾湯泡,乘熱熏洗,冷卻再溫洗, 一日三、五次,以瘥為度。 《局方》 補虛湯:肝腎虛目暗,耳聾。 赤芍一分 木香五錢 黃連(去須)五厘 粗搗篩, 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溫服。 《聖濟總錄》 《本草經集注》惡石斛,畏鱉甲。 《本草經疏》凡一切血虛病,泄瀉,產後惡露已行,癰疽已潰,並不宜服。 《本草衍義》血虛寒人,禁此一物。 血虛無瘀之症慎用! 5.白芍藥 苦、酸,涼。入肝、脾經。 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滌除血痹,破堅積疝瘕,利小便,酸斂降火,收而行之。 白補而赤瀉,白伏而赤散。白者制肝補脾,陡健脾經;赤者調胃行肝,大利肝經。 主邪氣入腹,閉拒成痛,力能從中開發,逐邪外出。 酸寒收陰,酸苦泄肝,安脾肺,收胃氣,理中氣,斂逆氣,和血脈,固腠理。 治脾虛中滿,心下痞,脅下痛,善噫,肺急脹逆喘咳,治風退熱除煩,止下痢腹痛後重(收陰氣,除虛熱)。療血虛腹痛,肝血不足。 治血海而入於九地之下,後至厥陰經,去土中之木,引藥入脾陰而助生化之氣。合甘草,瀉脾火,補肝。 芍藥甘補脾陰,和胃陽,治久年之消渴。 治胸腹脅肋疼痛,瀉痢腹痛,自汗盜汗,陰虛發熱,月經不調,崩漏,帶下。 《本經》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治寒熱疝瘕,止痛,利尿,益氣。 《別錄》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 《藥性論》治肺邪氣,血氣積聚,通宣臟腑郁氣,強五臟,補腎氣,消瘀血,能蝕膿。 《日華子本草》治風補勞,退熱除煩,益氣,頭痛,明目,目赤,胬肉,發背,疥瘡。 《醫學啟源》安脾經,收胃氣,固腠理,瀉肝,安脾胃,和血。 王好古:理中氣,心下痞,善噫,脅下痛,目澀,肝血不足。 《滇南本草》瀉脾熱,止腹痛,收肝氣逆疼,調養心脾肝經血,舒經降氣,止肝氣痛。 《本草崇原》芍藥稟木氣而治肝,稟火氣而治心,故除血痹。堅積為病,或疝或瘕,芍藥能調血中之氣,故皆治之。肝主疏泄,故利小便。 《玉楸藥解》酸寒入肝,專清風燥,而斂疏泄,故善治厥陰木鬱風動之病。肝膽表裏同氣,下清風木,上清相火,並有捷效,然能泄肝膽風火,亦伐脾胃之陽。 《本草求真》氣之盛者,必賴酸為之收,故白芍號為斂肝之液,收肝之氣,而令氣不妄行也。 《本草正義》益太陰之脾陰,而收渙散之火氣,亦補益肝陰,而安靖甲乙之橫逆。 成無己謂益陰養血,滋潤肝脾,皆用白芍;活血行滯,宣化瘍毒,皆用赤芍。 《本草正》白者味甘,補性多,故入血分,補血熱之虛,瀉肝火之實,退虛熱緩之消諸症之因熱而致者為宜。止血虛之腹痛,斂血虛之發熱,安胎熱之不寧。 《本草經疏》白芍味酸寒,專入脾經血分,能瀉肝家火邪,故其所主收而補。脾虛則目澀,得補則澀除。肝家無火,則肝血自足。 成無己《注解傷寒論》芍藥之酸收,斂津液而益榮。芍藥之酸,收陰氣而泄邪氣。 賈所學《藥品化義》白芍藥微寒能補陰,略酸能收斂。因酸走肝,暫用之生肝。肝性欲散惡斂,又取酸以抑肝。故謂白芍能補複能瀉,專行血海,女人調經胎產,男子一切肝病,悉宜用之調和血氣。 蘇廷琬《藥義明辨》白芍藥味酸,氣微寒,主收脾之陰氣,瀉肝之陽邪。大凡陰能育乎陽而鬱者,以升陽為主,此味在所忌;若陰不能育乎陽而陽亢者,以收陰為主,此味不可少。 張山雷《本草正義》肝稟剛強之性,非藉陰液以涵濡之,則暴戾恣睢,一發而不可制,當其沖者,厥惟脾胃先蒙其害。仲聖以芍藥治腹痛,一以益脾陰而攝納至陰耗散之氣,一以養肝陰而柔剛木桀驁之威,與行氣之藥,直折肝家悍氣者,截然兩途。此瀉肝與柔肝之辨。補血養肝脾真陰,而收攝脾氣之散亂,肝氣之恣橫,則白芍也,逐血導瘀破積泄降,則芍藥也。 蔣溶《萃金裘本草述錄》陰虛陽亢者則用白芍,取其收陰和陽以補之;陰實而陽鬱者則用芍藥,取其升陰導陽以瀉之。 《本草綱目》白芍藥益脾,能於土中瀉木;赤芍藥散邪,能行血中之滯。 《得配本草》多用伐肝,炒用斂陰。 《藥性切用》瀉火生用,斂陰炒用。 《藥品化義》伐肝生用,補肝、行經酒炒,入脾肺炒用。 《本草求原》生用攻下,醋炒入肝活血,酒浸蒸升陽行經,酒炒焦則避泄滑。 平肝陽宜生用,養肝柔肝宜炒用。 常用分量:6~12g,大量可15~30g。 瀉肝湯:積熱不散,目赤腫痛,或生翳障。 白芍 柴胡 決明子 青葙子 《聖濟總錄》 《本草經集注》惡石斛、芒硝。畏別甲,反藜蘆。 《本草衍義》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 氣虛寒者避之! 《本草經疏》:凡中寒腹痛,中寒作泄,腹中冷痛,腸胃中覺冷等證,忌之! 《本草正》脾氣寒而痞滿難化者,忌用。 《藥品化義》疹子忌之! 《得配本草》脾氣虛寒、下痢純血、產後,三者禁用! 6.桑白皮 甘、寒。入肺、脾經。 瀉肺平喘,行水消腫。 治肺熱喘咳,吐血,水腫,腳氣,小便不利。 《本經》主傷中,五勞久極羸瘦,崩中脈絕,補虛益氣。 《藥性論》治肺氣喘滿,水氣浮腫,主傷絕,利水道,消水氣,虛勞客熱,頭痛,內外不足。 孟詵:下一切風氣及水氣。 《綱目》瀉肺,降氣,散血。 《本草求原》治腳氣痹孿,目昏,黃疸,通二便,治尿頻。 《貴州民間方藥集》治風濕麻木。 常用分量:6~12g。 肺虛無火,小便多及風寒咳嗽,忌之! 桑柴灰(桑霜): 辛、寒。 治水腫,金瘡出血,目赤腫痛,噎食積塊。 外用,鑽筋透骨,抽疔拔毒。 神錦散:治目赤昏澀腫痛。 桑柴灰一兩 黃連五錢 為末 每用一小匙沸湯浸,澄清澱之。 《聖濟總錄》 洗目赤腫: 桑柴灰(或取東引桑根帶皮煆炭,亦可)配川連。 《得配本草》 7.穿心蓮(一見喜) 苦、寒。入心、肺經。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消炎,止痛。 治急性菌痢,胃腸炎,感冒,流腦,膽囊炎,高血壓,口咽腫痛。 《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治結合膜炎。 常用分量:6~9g。 高血壓(充血型): 穿心蓮葉5-7片
泡服,一日數次。 《江西草藥》 8.羊蹄草 苦、涼。入肝、腎、大腸經。 清熱,利水,涼血,解毒,消腫,止痛,止癢。 功用同蒲公英。 《廣西中草藥》 治痢疾,腹瀉,便血,水腫,腸癰,聤耳,目赤,喉蛾,瘀腫,疥瘡及癬。 《瘡瘍外用本草》能溶解皮膚角質,有抗殺真菌的作用。 常用分量:15~24g;鮮品30~60g。 治眼結膜炎:抗菌消炎。 煎湯五~八錢,鮮者一~二兩。 風熱翳膜: 野芥蘭四兩 梅片一分 共搗爛,敷眼眶四周。 不宜多食,令人下氣。 9.大青葉 苦、咸,大寒。入心、胃經。 清熱解毒,涼血,抗炎,抑菌,化斑。 解退感染性疾患的高熱效果較好。增加膽汁之分泌,作用明顯。 常用分量:9~15g。 治腮腺炎: 大青葉五錢 黃芩二~三錢 板藍根三錢 元參三~四錢。 焦樹德方 非熱症,禁用! 九、熄風降壓藥 1.夏枯草 苦、辛,微溫。《滇南本草》味苦,微辛,性微溫。陳士鐸:味苦,氣溫,曰寒者誤。入肝、膽經。 清肝明目,散結解毒,降低血壓。 張山雷《本草正義》以宣通泄化見長,必具有溫化之氣,方能消釋堅凝,疏通塞滯,不當有寒涼之作用。 用於目赤腫痛,羞明流淚,頭痛眩暈。 夏枯草味辛能散,苦寒泄熱,善泄肝膽郁火,平降肝陽,故可用於肝火上炎或肝陽上亢之目赤腫痛、頭痛眩暈等症,常配菊花、黃芩、石決明等,以清熱平肝。 若風溫上鬱,或風熱偏盛,《臨症指南醫案》配桑葉、連翹、草決明等疏風散熱、清肝明目; 若肝鬱化火者,配香附,加強解氣鬱、散火結之功,如《簡要濟眾方》補肝散; 若陰虛血虧,至夜目珠痛甚,《張氏醫通》配當歸、白芍、地黃等滋陰養血,亦可加枸杞、石斛等養肝明目之品。 治瘰鬁,癭瘤,乳癰,乳癌,目珠夜痛,羞明流淚,頭目眩暈,耳鳴,口眼歪斜,筋骨疼痛,肺結核,急黃型傳染性肝炎,血崩,帶下。 黃凱鈞《藥品小籠》苦寒,散肝經鬱火。 《本草衍義補遺》補養血脈。 《滇南本草》祛肝風,行經絡,行肝氣,開肝鬱,治目珠脹痛、散瘰鬁、周身結核、手足筋骨周身酸疼。 《生草藥性備要》去痰消膿,清上補下,去眼膜,止痛。 朱震亨: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 《綱目》黎居士《易簡方》,夏枯草治目疼,用沙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內熱,緩肝火也。 樓全善雲:治目珠疼至夜則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藥點之反甚者,亦神效。夏枯草稟純陽之氣,補厥陰血脈,故治此如神,以陽治陰也。 《本草通玄》補養厥陰血脈,又疏通結氣,目痛,瘰鬁皆系肝證,故建神功。 《眼科全書》補肝散火,清元陽熱結,去風退翳,止淚,明目行血。 《得配本草》解陰中鬱結之熱,通血脈凝滯之氣。 《現代實用中藥》為利尿藥。治高血壓,使持久地下降。 《本草崇原》夏枯草感一陽而生,能使水氣上行環轉。 張山雷:目珠系于厥陰,夜甚而遇寒藥反甚,是厥陰之火郁窒不舒,自不宜直折以寒涼,反致遏抑愈劇。夏枯草能疏通肝膽之氣,木郁達之,亦以稟純陽之氣而散陰中結滯之熱耳。 朱丹溪《丹溪心法》大能散結氣,而有補養血脈之功。能退寒熱,虛者盡可倚仗。 《綱目》解內熱,緩肝火。 《重慶堂隨筆》微辛而甘,故散結之中,兼有和陽養陰之功,失血後不寐者服之即寐。 《本草求真》一切熱鬱肝經之症,治無不效,以其得借解散之功耳。 常用分量:9~15g。 補肝散:治肝虛眼睛疼,冷淚不止,筋脈痛,及羞明怕日。 夏枯草五錢 香附子一兩 共為末 每一錢 臘茶調下,無時。 《簡要濟眾方》 補肝丸:治同上。 夏枯草十兩(切細,酒浸,蒸曬三次) 甘菊花 草決明 各二兩 密蒙花三兩 枸杞五兩 共末, 煉蜜丸。早晚食前服三錢。 《本草匯言》 肝虛目珠痛,至夜疼劇、痛久血傷: 夏枯草花一兩 香附二兩(童便浸) 甘草三錢 當歸六錢 白芍四錢 生地一兩 黃芪二兩 每服五錢,入芽茶一撮,煎服。 《張氏醫通》 口眼歪斜: 夏枯草三錢 膽南星五分 防風一錢 雙鉤藤一錢 水煎,點水酒臨睡時服。 《滇南本草》 頭目暈眩: 夏枯草二兩 配冰糖五錢 開水沖燉,飯後服。 《閩東本草》 羊癲瘋,高血壓: 鮮草三兩 冬蜜一兩 開水沖燉。 《閩東本草》 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疼痛: 鮮草二~三兩 煎服。 《草醫草藥簡便驗方彙編》 治肝氣脹痛: 夏枯草一兩 煎服。 《吉人集驗方》 《本草通玄》久用亦須防傷胃,與參、術同行,方可久服無弊。 脾胃虛弱者慎服。 《得配本草》氣虛者禁用! 2.鉤藤 甘、涼。入心、肝經。 清熱平肝,熄風定驚。 治小兒驚癇瘈疭,頭暈目眩,血壓偏高,子癇,平肝風,除心熱,舒筋除眩,下氣寬中。 《本草述》治中風癱瘓,口眼喎斜及手足走注疼痛,肢節攣急,遠年痛風癱瘓,筋脈拘急作痛不已者。 《本草新編》去風甚速,風火之生,多因于腎水不足,以致木燥火炎,于補陰藥中,少用鉤藤,則風火易散,倘全不補陰,純用之以祛風散火,則風不能息,而火且愈熾矣! 常用分量:3~12g,入煎劑宜後下。 《本草新編》最能盜氣,虛者勿投! 《本草從新》無火者勿服! 3.石決明(千里光) 鹹、涼。入肝、腎經。 平肝潛陽,除熱明目。肉亦治目。 治風陽上擾,頭痛,眩暈,驚搐,骨蒸勞熱,青盲內障。 《別錄》主目障翳痛,青盲。 《海藥本草》主青盲內障,肝肺風熱。 《本草求原》軟堅,滋腎,治痔漏。 《山東中草藥手冊》鎮肝明目,治眩暈。 《本草經疏》鹹寒,入肉除熱,所以能主諸目疾也。 《要藥分劑》大補肝陰,肝經不足者,斷不可少。 《醫學衷中參西錄》微鹹,微涼,涼肝鎮肝之要藥。善治腦中充血作疼作眩暈,因此證多系肝氣、肝火挾血上沖也。 常用分量:3~15g,先煎。 石決明散:治風毒氣攻入頭,眼昏暗及頭目不利。 石決明 羌活(去蘆頭) 草決明 菊花 各一兩 甘草五錢。搗散,每服二錢,食後臨臥溫服。 《聖濟總錄》 目生白翳: 石決明六錢 元明粉二錢 大黃一錢半 菊花 蟬蛻 白蒺藜 各三錢。 《山東中草藥手冊》 石決明散:治眼生丁翳,根腳極厚,經久不瘥。 石決明三分(研末水飛) 烏賊骨五錢 龍腦一錢 真珠末三錢 琥珀三錢 研細,每以銅箸取如大豆大,日三度點之。 《聖惠方》 石決明散:治眼生外障。 石決明(煆) 薄荷葉 各一兩 蒺藜子(炒去刺) 荊芥穗 各二兩 人參五錢(蜜炙) 置於地上出火毒,研末,食後,砂糖冷水調服。 《經驗良方》 青盲雀目: 石決明一兩(燒存性) 蒼術三兩(去皮)為末 每服三錢,以豬肝披開,入末紮定,砂罐煮熟, 以氣薰目,待冷,食肝及汁。 《眼科龍木論》 千里光湯:治怕日羞明。 千里光 海金砂 甘草 菊花 等分 細切, 每服八錢,食後溫服。 《眼科龍木論》 4.珍珠母 鹹、涼。入心、肝經。 《中國醫學大辭典》兼入心、肝經,與石決明但入肝經者不同,故涉神志病者,非此不可。 平肝,潛陽,定驚,止血。 治頭眩,耳鳴,心悸,心跳,胸腹䐜脹,婦女血熱,血崩,失眠,癲狂,驚癇,吐血,衄血。 《中國醫學大辭典》滋肝陰,清肝火。 《飲片新參》平肝潛陽,安神魂,定驚癇,消熱痞,眼翳。 常用分量:9~30g。 晶體混濁,視神經萎縮: 珍珠母二兩 蒼術八錢 人參一錢 煎服。 《吉林中草藥》 胃寒者慎服。 5.羚羊角 鹹、寒。入心、肝、脾、腎經。 入厥陰肝經甚捷,平肝熄風,清熱鎮驚,解毒。 明目,益氣,起陰,安心氣,定肝魄,療驚邪,魘寐,癲癇狂亂。 治熱病神昏,痙厥,譫語發狂,頭痛眩暈,驚癇搐搦,目赤翳膜。 治一切熱毒風攻注,濕風注毒伏在骨間,中風筋攣骨痛。 去惡血注下,熱毒血氣疝氣。解諸毒,散瘀,降火。 同杞菊,決明子,穀精草,生地,五味子,黃柏,密蒙花,木賊,女貞,治肝腎虛熱致目昏生翳。 《本經》主明目,益氣起陰,去惡血注下,安心氣。 孟詵:主中風筋攣,附骨疼痛。 《食療本草》主傷寒熱毒下血,疝氣。 《綱目》平肝舒筋,定風安魂,散血下氣,辟惡解毒,治子癇痙疾。 《本草再新》定心神,止盜汗,消水腫,去瘀血,生新血,降火下氣,止渴除煩。 常用分量:1~3g,宜單煎2小時以上;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0.6g。 血虛筋脈攣急,或曆節掣痛: 羚羊角磨汁半盞,以金銀花一兩半,煎湯一碗,和服。 《續青囊方》 羚羊角湯:治心肺風熱沖目,生胬肉。 羚羊角(鎊) 黃芩(去黑心) 柴胡(去苗) 升麻 各三分,甘草一兩 粗搗篩,每服五小匙, 水一盞半煎至一盞,食後服。 《聖濟總錄》 羚羊角散:治眼卒生白翳膜。 羚羊角屑五錢 澤瀉五錢 甘菊花一兩 玉竹五錢 菟絲子五錢(酒浸三日,曬乾,搗末) 搗散, 每服三錢,不計時溫服。 《聖惠方》 士材:入厥陰,伐生生之氣,不宜久用、多用。 6.象牙粉 甘、寒。入心、腎經。 清熱鎮驚,解毒生肌。 含磷酸鈣(57-60%),牙基質(40-43%),少量脂肪,有機物。 治癇病驚悸,骨蒸痰熱,癰腫瘡毒,痔漏,小便不通。 常用分量:1.5~3g。 7.龜板 咸、甘,涼。入肝、腎經。 養陰潛陽,補腎,健骨。補心腎,補血,養陰。通任脈,使會督,陰中有陽。 主陰血不足,續筋骨,補心腎,去瘀血,止血痢,破癥瘕,痎瘧,去濕痹四肢重弱及血麻痹,除驚恚氣,心腹痛,骨中寒熱。 治腎陰不足,骨蒸勞熱,吐血,久咳,腰痛骨痿,陰虛風動,痔瘡。 破癥瘕,去瘀血,治脫肛,陰虛血熱之證,女子漏下赤白。 常用分量:9~24g。 惡沙參、人參。 虛而無熱者不宜。 孕婦或胃有寒濕者忌之! 8.鱉甲 鹹、寒。入肝、脾經。 含動物膠、角蛋白、碘質、維生素D。 潤下益陰,養陰清熱,平肝熄風,軟堅散結,下氣。 清肝益腎以除熱,肝、膽血分之氣藥。 治勞熱骨蒸,陰虛風動,老瘧瘧母,癥瘕痃癖,經閉經漏,小兒驚癇。 治小兒驚癇,去瘜肉陰蝕,痔核惡肉,小便不禁。 益陰補氣,除老瘧瘧母。療勞瘦骨熱,骨節間勞熱,結實壅塞。 除心腹癥瘕,堅積寒熱,血瘕腰痛,勞複、女勞複。 《本草衍義拾遺》補陰補氣。 《本草匯言》稟至陰之性,入肝,統主厥陰血分為病。 常用分量:9~24g,搗碎,先煎。 《本經逢原》滋肝經之火,然究竟是削肝之劑,伐肝破血。 《本經逢原》肝虛無熱,禁之! 《得配本草》冷勞癥瘕人不宜服,血燥者禁用! 虛勞多用之,但勿過劑。 脾胃陽衰,食減便溏,慎服! 妊娠禁用。 陰虛胃弱泄瀉,產後泄瀉,飲食不消,不思食,嘔惡,鹹忌之。 鱉肉: 甘、涼。入肝、腎經。 益陰,涼血,補虛。 治傷中益氣,補不足,去血熱。 常用分量:250g。 9.龍齒 甘、澀,涼。入心、肝經。 系動物的牙齒化石,色青灰者優,黃白者次。 鎮靜安神,除煩熱,平肝潛陽。 含碳酸鈣、磷酸古、鐵、鉀、鈉、氯、硫酸鹽等。 鈣鹽吸收後促進血液凝固,降低血管壁的通透性,抑制骨骼肌的興奮。 治驚癇癲狂,煩熱不安,心悸易驚,失眠多夢。 治視神經脊髓炎之頭暈、手抖,視物有跳感等。 《衛生寶鑒》龍齒安魂。 常用分量:9~15g。 10.龍骨 澀、甘,平。入心、肝、腎、大腸經。 《別錄》微寒,無毒。 《醫林纂要·藥性》甘、鹹、澀,微寒。 《醫學衷中參西錄》味淡,微辛。 鎮心安神,平肝潛陽,收澀固脫,止血,斂瘡。 主治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驚癇癲狂,頭暈目眩,自汗盜汗,遺精遺尿,崩漏帶下,久瀉久痢。 龍骨外用,或兼內服,可治潰瘍久不收口,濕疹,水火燙傷等證,皆取其收斂止血、收濕斂瘡之功。 龍骨為重鎮之品,主入心肝二經,能定心安神,定驚癇。 小兒心肝二髒虛則發熱,熱則發驚癇,驚氣入腹,則心腹煩滿,斂攝二經之神氣而平之,以清其熱,則熱氣散,而驚癇及心腹腔煩滿皆自除也。 肝氣賊脾,脾主四肢,故四肢痿枯。肝寧則熱退,而脾亦獲安,故主之也。 汗者,心之液也,心氣不收則汗出。肝、心、腎三經虛,則神魂不安而自驚,收斂三經之神氣,則神魂自安,氣得歸元,升降利而喘息自平,汗自止也。 肝主怒,肝氣獨盛,則善恚怒,魂返乎肝,則恚怒自除。 小腸為心之腑,膀胱為腎之腑。二經之氣虛脫,則小便多而不禁。髒氣斂則腑亦隨之,故能縮小便及止夢寐泄精,小便泄精兼主溺血也。 主養精神,定魂魄,安五臟者,乃收攝神魂,閉澀精氣之極功也。 龍骨澀可去脫,為收斂固澀之要藥。 《別錄》止汗,養精神,定魂魄,安五臟。白龍骨療夢寐泄精,小便泄精。 《藥性論》逐邪氣,安心神。 《珍珠囊》固大腸脫。 《本草經百種錄》龍骨最粘澀,能收斂正氣。凡心神耗散,腸胃滑脫之疾,皆能已之,且斂正氣,而不斂邪氣,所以仲景於傷寒之邪氣未盡者亦用之。 《醫學衷中參西錄》質最粘澀,具有翕收之力,故能收斂元氣,鎮安精神,固澀滑脫。其味微辛,收斂之中,仍有開通之力。 《本草經讀》痰,水也,隨火而生。龍骨能引逆上之火,氾濫之水,而歸其宅。若與牡蠣同用,為治痰之神品。 《日華子本草》健脾,澀腸胃,止瀉痢,渴痢,渴疾,腸風下血,鼻洪,吐血。 《本草衍義》治精滑及大腸滑不可缺也。 《綱目》益腎鎮驚,收濕氣脫肛,生肌斂瘡。 《醫林纂要·藥性》補心益肺,斂散瀉肝,固精寧神,解毒辟邪。 《醫學衷中參西錄》善利痰,治肺中痰飲咳嗽,咳逆上氣。 《本草綱目》澀可固脫,故成氏雲:龍骨能收斂浮越之正氣,固大腸而鎮驚,又主帶脈為病。 《得配本草》合牡蠣粉,撲陰汗濕癢。 陳修園:能斂火安神,逐痰降逆,固為驚癇顛痙之聖藥。 繆希雍:咳逆者,陽虛而氣不歸元也。氣得斂攝而歸元,則咳逆自止。其性澀以止脫,故能止泄痢膿血因於大腸虛而久不得止及女子漏下也。 用於肝陽上亢,或肝風內動證。治肝陰不足,陰虛陽亢,頭痛眩暈,耳鳴目脹,心煩易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常配牡蠣、代赭石、龜版、生地、白芍、懷牛膝等以平肝潛陽,滋陰熄風,如《醫學衷中參西錄》之建瓴湯,鎮肝熄風湯。 治自汗盜汗或大汗虛脫,常與牡蠣同用; 陽虛自汗,配黃芪、白術; 陰虛盜汗,配生地、麥冬; 汗出亡陽,肢冷脈伏,配人參、附子,以補氣回陽救脫; 汗出亡陰,汗粘稠,脈細數,配人參、麥冬、五味子,以益氣陰,斂汗固脫。 遺精、遺尿,配金櫻子、桑螵蛸等; 精滑不禁,腰酸耳鳴,配沙蒺藜、蓮子、芡實,如《醫方集解》金鎖固精丸; 腎陽虛,精關不固,虛勞夢泄,配溫補腎陽之韭菜子,或鹿角霜同用。 安神、平肝宜生用,收澀斂瘡宜煆用。 常用分量:9~15g。 建瓴湯:治肝陽上亢之頭目眩暈,耳鳴目脹,心悸健忘,失眠多夢,脈弦硬而長。 生龍骨 生牡蠣 代赭石 各八錢(均先煎) 生地六錢 懷牛膝 生山藥各一兩 白芍 柏子仁各四錢 鐵銹水煎服。 《醫學衷中參西錄》 鎮肝熄風湯:治內風證,其脈弦長有力,或上盛下虛,頭目時常眩暈,腦疼發熱,目脹耳鳴,或口眼歪斜,或眩暈顛僕昏不知人,或偏枯。 懷牛膝 生赭石(軋油)各一兩。 生龍骨 生牡蠣 生龜版 生杭芍 元參 天冬各五錢 川楝子 生麥芽 茵陳各二錢 甘草一錢半 煎服。 《醫學衷中參西錄》 治目卒生珠管: 龍骨一兩 搗羅為散,每點少許珠管上,日三、五次。 《聖濟總錄》 治心虛盜汗: 煆龍骨五錢 茯苓二兩 人參六錢 蓮肉三兩 麥冬四兩。搗爛成膏為丸梧子大,早晚各服三錢。 《方脈正宗》 治湯火傷: 龍骨 生石膏 大黃 兒茶各等分,研極細末,冷茶 水調稀稠狀,敷患處,後用紗布蓋好,每隔日換藥一 次。 1957.4《中醫雜誌》 《本草經集注》畏石膏。 《藥性論》畏魚。 繆希雍:凡泄痢腸辟及女子漏下崩中,溺血等症,皆血熱積滯為患,法當通利疏泄,不可使用止澀之劑,恐積滯瘀血在內,反能為害也。 惟久痢虛脫者,在所不忌。 《本草經疏》 張石頑:非久痢虛脫者,切勿妄投。 濕熱積滯者,慎服。 火盛失精者誤用,多致溺赤澀痛,精愈不能收矣。 《本經逢原》 11.磁石 辛、咸,微溫。入腎、肝、肺經。 平肝潛陽,納氣平喘,鎮驚安神,聰耳明目。 益腎之氣以療虛,上通耳目之竅以益聰明。 腎氣,陰中之陽也。腎氣足,是以更療風虛。蓋腎乃肝之化原,腎氣虛而肝亦因之。風屬陽,肝之氣虛,故曰風虛。 填精髓,治腎虛、耳聾目昏。 治頭目眩暈,耳鳴耳聾,虛喘,驚癇,怔忡。 用於肝腎不足、虛陽上亢之症,能潛降上亢之肝陽,為治陰虛陽亢、頭暈目眩所常用,配白芍、生地、天麻等,以滋陰潛陽,平肝熄風,如《醫醇賸義》滋生潛陽湯。 用於腎虛耳聾、耳鳴,同豬腎煮服,如《聖惠方》磁石腎羮。若溫熱病後,腎虛精虧而致者,配熟地、山萸、石菖蒲、五味子,以滋陰益腎,如《重訂廣溫熱論》耳聾左慈丸。 用於心神不安、驚悸、失眠,與朱砂同用更佳,亦常配茯神,酸棗仁、遠志等以養心安神;小兒驚悸用之,可安神鎮驚,如《聖濟總錄》以“磁石煉水飲”。 用於腎不納氣,上氣喘逆,可鎮懾腎虛不納之氣,配熟地、胡桃肉、五味子。 《本草衍義》養益腎氣,補填精髓,腎虛耳聾目昏皆用之。 《本經》主周痹風濕,肢節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痟,除大熱煩滿及耳聾。 《別錄》養腎臟,強骨氣,益精除煩,通關節,消癰腫、鼠瘺,頸核喉痛,小兒驚癇。煉水飲之,亦令人有子。 《日華子本草》治眼昏,筋骨羸弱,補五勞七傷,除煩躁,消腫毒。 《綱目》明目聰耳,止金瘡血。 《本草從新》治恐怯怔忡。 《本草求原》治瞳神散大及內障。 《本草便讀》納氣平喘。 《增訂治療匯要》鎮心。 《藥性論》補男子腎虛風虛,身強,腰中不利,加而用之。 《綱目》入腎,鎮養真精,使神水不外移。 《得宜本草》得熟地、山萸肉,治耳鳴。 《得配本草》得朱砂、神曲,交心腎,治目昏內障。得人參,治陽事不起。 《玉楸藥解》治陽痿、脫肛、金瘡、腫毒,斂汗,止血。 《本草經疏》應是辛咸微溫之藥。能入骨,養腎臟,故能強骨益精。諸石藥皆有毒,且不宜久服。獨磁石性稟沖和,無猛悍之氣,更有補腎益精之功。 陳士鐸《本草新編》:磁石能治喉痛者,以喉乃足少陽、少陰二陰之虛火上沖也。磁石鹹以入腎,其性重墜而下吸,則火歸原,以歸於下,而上痛自失。 薛宜生《本草匯言》:磁石色黑而法水,故能養腎而強骨益髓,鎮重以象金,故能平肝而主風濕痛痹,善通肢節者也。此藥色黑味鹹,體重而降,有潤下以制陽光之意。 徐大椿《藥性切用》:引肺金之氣入腎,而補腎益精,鎮墜虛熱,為陰虛火炎鎮墜之專藥。 《綱目》:磁石治腎家諸病,而通耳明目。一士子頻病目,漸覺昏暗生翳,時珍用東垣羌活勝風湯加減法與服,而以磁朱丸佐之,兩月遂如故。蓋磁石入腎,鎮養真精,使神水不外移,朱砂入心,鎮養心血,使邪火不上侵,而佐以神曲消化滯氣,生熟並用,溫養脾胃發生之氣。方見孫真人《千金方》神曲丸。 常用分量:9~30g,先煎。 神曲丸:用於腎水不足,耳目昏聵,治腎虛內障,視物模糊,明目,益眼力,百歲可讀細書。 神曲四兩 磁石二兩 光明砂一兩。 共末之,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日三。 《千金方》 磁石丸:治補肝腎虛,止冷淚,散黑花。 磁石一兩(煆,醋炙) 菖蒲 川烏(焙,去皮、 尖) 巴戟 黃芪 蓯蓉 元參 各等分,為末蜜 丸、梧子大,每服二十粒,鹽酒湯下,空心服。 《衛生聚寶方》 《本草經注》柴胡為之使。惡牡丹! 《本草從新》重鎮傷氣,可暫用而不可久。 脾胃虛者,不宜多服、久服。 十、祛風通絡藥 1.桑寄生 苦、甘,平。入心、肝、腎經。 補肝腎,強筋骨,除風濕,通經絡,益血,安胎。 治腰膝酸痛,筋骨痿弱,偏枯腳氣,風寒濕痹,胎漏血崩。 《本經》主腰痛,小兒背強,癰腫,充肌膚,堅發齒,長鬚眉。 《別錄》去痹,內傷不足,下乳汁。 《日華子本草》助筋骨,益血脈。 《生草藥性備要》消熱,滋補,追風,養血散熱,舒筋活絡。 《醫林纂要》堅腎瀉火。 《本草再新》補氣溫中,治陰虛,壯陽道,利骨節,通經水,補血和血,安胎定痛。 《藥材學》治動脈硬化性高血壓。 《遼寧經濟植物志》治鬱血性腎炎,咯血,瘰鬁,月經困難,心臟諸病及早期肺病。 《湖南藥物志》治肝風昏眩,四肢麻木,酸痛,內傷咳嗽,小兒抽搐。 《廣西藥植名錄》消腫,清熱,祛痰,順氣。 《本草經疏》主血虛有熱諸證,兼祛濕療痹。 《本草求真》補腎補血要劑。 常用分量:9~15g。 2.牛膝 甘、苦,酸,平。入肝、腎經。 《本草正》味苦、甘,氣微涼。性降而滑,陰也。 主腰膝酸痛,下肢痿軟,血滯經閉,跌打損傷,癰腫惡瘡,咽喉腫痛。 生用散瘀血,消癰腫。 補肝腎,強筋骨,活血通經,引血(火)下行,能引諸藥下行,利尿通淋,滑利之品。 所主皆氣血壅滯之病。入肝行血,故墮胎。 治腦中痛(多陽邪上升),使之下行為順,氣火自潛。 《本草經疏》味厚氣薄,走而能補,性善下行,故入肝腎。 《醫學衷中參西錄》善引氣血下注,並引浮越之火下行。 張景嶽:其性下走如奔,故能通經閉,破血瘀。 《本經逢原》專司疏泄,無固益之功! 《本經》主寒濕痿痹,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氣,傷熱火爛,墮胎。 《別錄》療傷中少氣,男子陰消,老人失溺,補中續絕。 《本草正》同麝香用,墮胎尤速。 《成方便讀》領蒼術、黃柏入下焦而祛濕熱。 《醫學衷中參西錄》用以治腦充血症,伍以赭石、龍骨、牡蠣諸重墜收斂之品,莫不隨手奏效。 常用分量:4.5~9g。 消渴不止,下元虛損: 牛膝五兩(銼末) 生地黃汁五升,浸,晝曬夜浸, 汁盡為度蜜丸,桐子大,空心溫酒下十三丸。 《經驗後方》 高血壓: 牛膝 生地各15g 白芍、茺蔚子、菊花各9g。 《新疆中草藥》 補肝腎,健腰膝,壯筋脈,逐瘀血,活滯血。 《醫學衷中參西錄》張錫純:原為補益之品,而善引氣血下注,是以用藥欲其下行者,恒以之為引經。故善治腎虛腰疼腿疼,或膝疼不能屈伸,或腿痿不能任地,兼治女子月閉血枯,催生下胎,又善治淋疼,通利小便,此皆其力善下行之效也。 《本草述鉤元》君當歸、地黃,能下死胎;加樸硝,立下胞衣。君青蒿、生地、麥冬、枸杞熬膏,治婦人血虛發熱,內熱口幹舌苦。 肖京《藥性微蘊》賦性苦潤,專泄而不專收,力優於破瘀血,……治實證者宜之。若雲補,愚以為不然也。若肝血虛,腎精竭,而筋骨自痿,此病從內傷,勤峻補,猶嫌不足,豈可用牛膝而益虛其虛乎! 張石頑《本經逢原》性滑利竅,消血解毒。專司疏泄,而無固益之功。世俗妄謂益腎,而培養下元藥中往往用之,與延盜入室何異? 蘇廷琬《藥義明辨》其性徑直能下行,使血中所著之氣化而血亦化。夫生則能化,化即能生,故既曰去惡血,又曰補肝腎,不得以破血散氣之例視之也。 張山雷《本草正義》乃流利疏通之品,古人稱其治痹痛,起痿弱,乃指濕熱壅積者言之。疏通而宣導之,則濕熱去而痿廢起,且下降滑泄之質,氣味必偏於寒涼,苟非濕火鬱滯,豈宜妄用雖曰以通為補,濕熱除則真陰長。究竟祛邪之品,與養正之功,必不可混而為一。此手頭極熟之藥,最易誤用,不可不正! 《本草經集注》惡龜甲。 《藥性論》忌牛肉。 《本草匯言》誤用傷血墮胎。胃寒脾泄者勿用。 《本草從新》氣虛下陷,因而腿膝腫痛者,大忌! 《得配本草》中氣不足,小便自利,俱禁用! 凡中氣下陷,脾虛泄瀉,下元不固,夢遺失精,月經過多及孕婦均忌之。 小便自利者忌之! 3.夜交藤 甘、微苦,平。入心、肝經。 養心,安神,通絡,祛風,活血。 治失眠,勞傷,多汗,血虛身痛,癰疽,瘰鬁。 《飲片新參》養肝腎,止虛汗,安神催眠。 常用分量:6~12g。 4.向日葵花盤 甘、溫。入肝、胃、腎經。 陳紫庭:安五臟。 治頭痛,目昏,牙痛,胃腹痛,利尿,清濕熱,通竅,逐風,滑胎催產,治流火。 可擴大血管,有顯著降壓作用。 常用分量:手掌大四分之一,約一寸見方。 眼蒙:花盤煎水,燉蛋吃。 5.絲瓜絡 甘、平。入肺、胃、肝經。 清熱解毒,涼血活血,通經絡,祛痰,利尿,消腫祛風。下乳。 治熱痹,肺熱咳嗽、胸肋脹痛,乳汁不通。 常用分量:4.5~9g。 6.防風 味辛、甘,性微溫。歸膀胱、肺、脾、肝經。 袪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止癢,散肝舒脾,升散脾胃伏火。 治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寒濕痹,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破傷風,風疹瘙癢,瘡瘍初起。 《本經》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痹。 《日華子本草》治三十六般風,風赤眼,止淚。 《醫學啟源》療風通用,瀉肺實,散頭目中滯氣,除上焦風邪之仙藥也。 《蘭室秘藏》為能散結,去上部風邪。 《長沙藥解》行經絡,逐濕淫,通關節,止疼痛,舒筋脈,伸急攣,活肢節,起癱瘓,清赤眼,收冷淚,斂自汗、盜汗,斷漏下、崩中。 常用分量:4.5~9g。 玉屏風散:治自汗。 防風一兩 黃芪一兩 白術二兩 每服三錢, 水一鐘半,薑三片煎服。 《丹溪心法》 選奇湯:治眉骨痛不可忍。 炙甘草三錢 羌活三錢 防風三錢 酒黃芩一錢, 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後服之。 《蘭室秘藏》 散熱飲子:治眼暴赤暴腫。 防風 羌活 黃芩 黃連各一兩 水煎,食後溫服。 《活法機要》 防風散:治頭目不清,神志不爽,常服去風明目。 防風(去蘆頭) 川芎 香白芷 甘草。上各等分, 為細末。每服二錢,荊芥湯調下,食後。 《楊氏家藏方》 瀉肺飲:治肝虛雀目,恐變成內障。 防風(去叉) 黃芩(去黑心) 桔梗(炒) 芍藥 大黃各一兩,上銼碎,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半,煎至 一盞,入芒硝半字注:一字等於二分半,去滓放溫, 食後臨臥服。 《證治準繩》 古防風湯:治卒中口眼歪斜,言語蹇澀,四肢如故,別無所苦。 防風三錢 羌活三錢 甘草一分 水煎, 入麝一厘,調服。 《醫學入門》 血虛發痙及陰虛火旺者慎服。 《醫學啟源》誤服瀉人上焦元氣。 《雷公炮製藥性解》元氣虛者不得概用。 《本草新編》散而不收,攻而不補,可暫時少用以成功,而不可經年頻用以助虐耳。 《本草正義》凡古人治風諸方,皆不能輕用於今時東南之人者,以質脆陰薄,不能勝此燥烈之性也。 7.蚯蚓(地龍) 鹹、寒。入肝、脾、肺經。 清熱,平肝,止喘,通絡。 解熱毒,行濕病,解諸熱疾。 治高熱狂躁,驚風抽搐,風熱頭痛,目赤,中風半身不遂,喘息,喉痹,關節疼痛,齒衄,小便不通,瘰鬁,痄腮,瘡瘍。 治傷寒伏熱狂謬,溫病大熱狂言,小兒熱病癲癇,天行諸熱,腳風,小便不通,丹毒。 《綱目》主頭風,風熱赤眼。 《山東中草藥手冊》解毒,通絡,平喘,降血壓。 常用分量:4.5~9g。 高血壓: 活蚯蚓三至五條,放盆內排出污泥後切碎,雞蛋二至 三個,炒熟吃,隔天吃一次,至血壓降至正常為止。 《山東中草藥手冊》 (按:雞蛋宜改為鴨蛋) 風赤眼: 地龍十條,炙幹,搗散,臨臥時,以冷茶調下二錢。 《聖惠方》 畏蔥、鹽。 十一、清熱利濕藥 1.白毛藤(鮮白英) 甘、苦,寒,有小毒。入肝、膽、腎經。 清熱利濕,祛風,解毒,殺蟲,利水,通關節,消痰去瘀。 治瘧疾,黃疸,水腫,淋病,風濕關節炎,丹毒,疔瘡。 去煩熱,風疹,解熱毒,活血追風,生血,止血淋,疝氣,理氣解結。 《湖南藥物志》用於傳染性肝炎,風痰瘰鬁腫痛,中耳化膿,目疾。 常用分量:15~24g;鮮品30~60g。 肝硬化初期: 鮮白英一~三兩 《福建中草藥》 小兒肝熱: 鮮白英五錢。 《福建中草藥》 風火赤眼: 白英鮮葉搗爛,調人乳敷眼瞼。 《福建中草藥》 過量服用,會引起咽喉灼熱感及噁心、嘔吐、眩暈、瞳孔散大等中毒反應。 體虛無濕熱者忌之! 毛藤果(白毛藤果實): 酸、平。 明目。治目赤,牙痛。 《四川中藥志》治蟲牙。 《重慶草藥》治眼霧,見風流淚,白霧遮瞳及痘風眼。 風熱上攻,目赤頭旋,眼花面腫: 毛藤果(焙) 甘草(炙) 菊花(焙) 各一兩, 為末,每服二錢,服時溫水下。 《聖濟總錄》 2.酢漿草 酸、寒。入肺、胃經。 清熱利濕,涼血散瘀,消腫解毒。 治泄瀉,黃疸,淋病,赤白帶下,麻疹,吐血,咽喉腫痛,疔瘡,痔疾,脫肛,跌打損傷,湯火傷。 《醫林纂要》補肺瀉肝,除熱氣,去瘀血,斂陰。 《陸川本草》消腫止痛,去腐肉。 常用分量:6~12g;鮮品30~60g。 瘧病: 酢漿草三錢 煎服。 《湖南藥物志》 失眠: 酢漿草 松針 大棗 煎服 傳染性肝炎: 酢漿草一兩 燉瘦豬肉一兩 服一周 3.廣東金錢草 甘、淡,涼。入肝、膽、腎經。 清熱去濕,利尿通淋,利膽,平肝火,清虛熱,行氣活血,消積聚。 治尿路感染,尿路結石,腎炎浮腫,黃疸,疳積,癰腫,吐血,睾丸炎,黃疸性肝炎。 常用分量:15~30g;鮮品30~60g。 4.地膚子 甘、苦,寒。入腎、膀胱經。 明目,清熱利濕,利小便,祛風止癢。 治疝氣,風疹,瘡毒,去皮膚中熱氣。 李時珍:其子微細,如初眠的蠶砂,作藥用,名益明,功能明目。 《玉楸藥解》療頭目腫痛。 《本草蒙筌》洗眼除熱暗、雀目澀痛。 張山雷:苦寒泄熱,止有清導濕熱、通泄小便之用,斷不可拘泥字面,認為補益之品。 常用分量:9~15g。 目痛及視惚中傷,固有熱瞑者: 取地膚子白汁注目中。 《僧深集方》 地膚子丸:治雀目。 地膚子五兩 決明子一升 搗篩,米飲和丸, 每食後,飲服20-30丸。 《廣濟方》 雀目夜盲: 地膚子五錢 車前子 青葙子 各三錢 煎服。 《食物中藥與便方》 補肝散:治肝虛目昏。 地膚子一升(末) 生地五斤(取汁) 相拌,曬乾 為散,每服以溫水調二錢,日三服。 《聖惠方》 脅痛,積年久痛,有時發動: 六、七月取地膚子,陰乾,末,日五、六服,方寸匕。 《補缺肘後方》 內無濕熱、小便過多者忌服! 苗 苦、寒。入肝、腎經。 利尿消炎,清熱明目。 眼為物所傷,或胬肉: 苗五兩,淨洗取汁,瓷合中盛,以銅箸頻點目中, 冬月以幹者煮汁點之。 《聖惠方》 5.澤瀉 甘、寒。入脾、胃、腎、膀胱、三焦、小腸經。 利水、滲濕、泄熱、通淋。 治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濁帶下,痰飲停留。 治眼瞼赤腫,或眼底水腫。 泄邪火常於補益肝腎劑中稍稍佐之,使其補正而無助邪之弊。 澤瀉具有利尿、降壓、降低血脂作用,常用於治療高血壓、高血脂、脂及肝,冠心病等。 《銀海精微》入膀胱,利水通淋,補陰不足,明目。 《本草蒙筌》澤瀉多服,雖則目昏,暴服亦能明目,其義何也益瀉伏水,去昏垢,故明目;小便利,腎氣虛,故目昏。 《藥性論》主腎虛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熱,宣通水道。 《主治秘要》其用有四,入腎經一也。去舊水,養新水二也。利小便三也。消腫瘡四也。 《綱目》滲濕熱,行痰飲,止嘔吐、瀉痢、疝痛、腳氣。 李東垣:去脬中留垢,心下水痞。 《本草再新》瀉腎經之邪火,利下焦之濕熱,化痰理氣,治便血溺血,崩中。 《綱目》脾胃有濕熱,則頭重而目昏耳鳴。澤瀉滲去其濕,則熱亦隨去,而土氣得令,清氣上行,天氣明爽,故澤瀉有養五臟、益氣力、治頭旋聰耳明目之功。 《本草通玄》蓋相火妄動而遺泄者,得澤瀉清之而精自藏,氣虛下陷而精滑者,得澤瀉降之而精愈滑矣。 常用分量:6~12g。 治濕熱黃疸,面目身黃: 茵陳 澤瀉各一兩 滑石三錢 水煎服。 《千金要方》 瀉心散:治眼赤疼痛。 甘草二錢 澤瀉五錢 黃連五錢 草決明一錢 共為末,每服二錢,燈心湯調下。 《丹台玉案》 腎虛精滑無濕熱者禁服。 《醫學啟源》無此疾服之,令人目盲。 《本草經集注》畏海蛤、文蛤。 十二、開竅藥 1.菖蒲 辛、苦,溫。入肝、腎經。 宣五臟,通九竅,溫腸胃。 開竅益智,寬胸豁痰,去濕解毒,芳香,逐痰去濁,鎮靜,健胃,鎮痛,利尿。 常用分量:3~9g。 琥珀杞菊湯:用於明目,角膜潰瘍。 杞子 菊花各三錢 琥珀七分(沖) 女貞子四錢 夜明砂三錢 密蒙花三錢 菖蒲一錢半。 用量一錢半~二錢半 明目,不超過一錢,作引即可。 《得配本草》實心臟所大忌也。苟非確見心氣之結,不宜輕用!用亦不過為諸藥之使,五、六分而止。 2.蔓荊子 苦、辛,微涼。入肝、胃、膀胱經。 含揮發油,微量生物鹼,維生素A,紫花牡荊素,0.01%蔓荊子堿。 氣清味辛,體輕而浮,上行而散,稟陽氣以生,兼得金化而成。 主頭面風虛之症。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涼諸經血,益氣明目,利關節及九竅。 治筋骨間寒熱,淫痹拘攣,搜肝風,散風邪。 治太陽風頭痛,頭沉昏悶,除昏暗。 治風熱感冒,正偏頭痛,齒痛,赤眼,昏暗多淚,濕痹拘攣。 止目睛內痛,目淚出。去眩暈瘈疭,頸項強痛,腰痛攣痞,行痹著痹,耳鼻齒病。 《本經》主筋骨間寒熱,明目,堅齒,利九竅。 《本草經集注》主發禿落。 《別錄》去長蟲,主風頭痛,腦鳴,目淚出;益氣,令人光澤脂致。 《藥性論》治賊風,能長髭發。 《日華子本草》利關節,治赤眼,癇疾。 《珍珠囊》涼諸經血,止頭痛,主目睛內痛。 王好古:搜肝風。 《醫林纂要》散熱,祛風,燥濕。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疏風散熱,平肝止痛,治眼痛眩暈,跌打腫痛。 《藥品化義》所主皆血熱風淫所致,以此涼之,取其氣薄主升,佐神效黃芪湯,疏消障翳,使目複光,為肝經勝藥。 《本草新編》佐補中藥以治頭痛最效。 張壽頤:其性必降,主治皆清泄降火之功用。治內風升騰之病(用以清降),斷非疏散外風之品。 常用分量:5~9g。 風寒侵目,腫痛出淚,澀脹羞明: 蔓荊子三錢 荊芥 白蒺藜 各二錢 柴胡 防風 各一錢 甘草五分 《本草匯言》 《本草經集注》惡烏頭、石膏。 血虛有火之頭痛目眩及胃虛者,慎服! 十三、去翳藥 1.木賊 甘、苦,涼。入肺、肝、膽經。 疏風散熱,解肌,退翳,消積塊,通竅止淚,明目。 利濕清熱,散肝聚鬱結,疏表,退黃。 止痢及婦人月水不斷,止淚,止血,去風濕,疝痛,大腸脫肛,發汗,平瘡瘍腫硬,吐風狂痰涎。 療腸風下血,血痢,瘧疾,喉痛,癰腫,瘰鬁,散火邪,汗斑,粉刺,崩中赤白諸證。 治鼻衄便血,牙痛及五淋,赤白便濁,玉莖疼痛,除濕利尿,浮腫。 治目赤腫痛,迎風流淚,翳膜遮晴,胬肉攀睛。 木賊輕揚升散,疏風解熱,發汗解肌,可通竅止淚,療風熱暴翳、目昏暴盲、瘀積胬肉等。 河北龐贊襄常配蟬衣,祛風散熱,疏解玄府鬱結,治因風熱郁閉玄府之內外障眼病。 《本草逢原》專主眼目風熱,暴翳,止淚,取其發散肝膽風邪也。 《本草求真》氣不辛熱,且入足少陽膽,足厥陰肝,能於二經血分驅散風熱,使血上通於目,故為去翳明目要劑。然氣血虧損,則用穀精、木賊去障,又當兼以芍藥、熟地滋補肝腎,使目得血能視。若徒用此二味退障,則即加以當歸補助,亦恐氣味辛散,非其所宜。 《本草正義》療肝膽木邪橫逆諸病,能消目翳,破積滯,皆消磨有餘之用也。克木,磨擦障翳,亦含有疏風,泄化濕熱,升散郁火諸義。 《草木便方》通氣,明目,利九竅,治跌傷,消積滯,止嗽化痰。 《天寶本草》治赤白雲翳,去風,清火,除濕,通淋。 《嘉佑本草》主目疾,退翳膜,消積塊,益肝膽,明目。 《銀海精微》味甘,入肺經,去翳膜,益肝膽,明目祛風,通竅止淚。 《張氏醫通》胞脹者多屬濕勝,治其濕熱為主。珠脹多屬火淫,治當去火為先。故治珠脹,雖挾風邪,不宜輕用麻黃、木賊之類,恐有烏珠脹裂之患,不可不慎! 《四川中藥志》清心火,去潮熱,散雲翳。治暴發火眼,澀痛,溢淚及目赤腫痛。 常用分量:3~9g。 昏蒙多淚: 木賊草(去節)一兩,為末,和羊肝搗丸, 早晚食後服二錢,白湯下。 《方脈正宗》 目昏多淚: 木賊(去節) 蒼術(泔浸) 各一兩, 為末,每二錢,茶調下,或蜜丸。 《聖惠方》 火眼: 木賊草 金錢草 四葉草 珍珠草 穀精草 各五錢。 《重慶草藥》 眼霧: 木賊草 煎洗並服。 《重慶草藥》 木賊散:清熱祛風止淚,療眼出冷淚。 木賊 蒼術 白蒺藜 防風 羌活 川芎 甘草 《濟生方》 還睛散:清熱祛風,益腎明目,療青盲,忽然不見物。 川芎 龍膽草 楮桃兒 木賊 仙靈脾 甘草 淡竹葉 《普濟方》 舒肝破瘀通脈湯:疏風散熱,退翳膜,療暴盲因眼底血管阻塞所致者。 當歸 白芍 丹參 赤芍 銀柴胡 茯苓 白術 羌活 防風 蟬蛻 木賊 甘草 《龐贊襄中醫眼科經驗》 梔子勝奇散:疏風散熱,退翳膜,療風熱瘀滯所致之胬肉攀睛、赤脈縷睛。 白蒺藜 蟬蛻 穀精草 甘草 川芎 荊芥穗 羌活 密蒙花 木賊 黃芩 草決明 菊花 防風 蔓荊子 山梔子 《原機啟微》 洗肝散:發散肝肺風熱,退翳明目,療花翳白陷。 當歸尾 川芎 防風 蘇薄荷 生地 紅花 蘇木 家菊花 白蒺藜 蟬蛻 羌活 木賊 赤芍 甘草 《審視瑤函》 脫肛久年不愈: 木賊燒存性,為末,摻肛門上按之。 《三因方》 急性黃疸型肝炎: 成人每天鮮草一~二兩或幹者一兩,煎代茶飲, 服後尿量增多,食欲好轉,黃疸明顯消退。 《本草經疏》目疾由於怒氣及暑熱傷血,暴赤腫痛者,非其所任。 《本草匯言》多服損肝,不宜久服。 《本經逢原》若久翳及血虛者非所宜,多用令人目腫。 目障苟其氣虛,皆當審慎。氣血虛者慎之! 2.夜明砂 辛、寒。入肝經。 清熱明目,散血消積。 主腹中血氣,破寒熱積聚。除驚悸,治疳積,炒服治瘰鬁。 治青盲雀目,內外障翳,明目。 常用分量:3~9g。 明目柏葉丸:治青盲。 柏葉一兩(微炙) 夜明砂一兩(術米炒令黃) 為末,牛膽汁拌和,梧丸,臨睡時, 竹葉湯下二十丸,五更初,粥飲下二十丸。 《聖惠方》 內外障翳: 夜明砂末,化入豬膽內,煮食飲汁。 《仁齋直指方》 赤眼成內障: 夜明砂(洗淨) 當歸 蟬蛻 木賊(去節) 各一兩 為末,黑羊肝四兩,水煎爛, 梧丸,食後,熱水下五十丸。 《方脈正宗》 青盲不見: 同糯米炒黃一兩 柏葉炙一兩 為末,牛膽汁和丸, 梧子大,每夜臥時,竹葉湯下二十丸,至五更,米飲 下二十丸,瘥乃止。 惡白蘞,白薇。 3.蟬蛻 甘、鹹,涼。入肺、肝、脾經。 《玉楸藥解》味辛,氣平。 散風熱,宣肺,定痙。 主小兒噤風天吊,瘡疹出不快,痘瘡作癢,補風虛。 治頭風眩暈,瘈疭,目痛目赤,腫脹昏花,內外障翳。 治外感風熱,咳嗽音啞,麻疹透發不暢,風疹瘙癢,小兒驚癇,疔瘡,腫毒,破傷風。 《本草衍義》治目昏翳。 常用分量:3~6g。 小兒天吊,頭目仰視,痰塞內熱: 蟬蛻以漿水煮一日,曬乾為末,每服一匙,冷水調下。 《衛生易簡方》 蟬菊散:治小兒癍瘡入眼,或病後生翳障。 蟬蛻(洗淨) 白菊花 各等分,每服二錢 水一盞,入蜜少許,煎,乳食後,量兒大小與之。 《小兒痘疹方論》 五退散:治內障。 蛇蛻 蟬蛻 鳳凰退(花雞卵殼) 人退 蠶蛻 等分,不以多少,同燒作灰,研末,每服一錢, 熱豬肝吃,日三服。 《眼科龍木論》 目盲障翳: 羚羊角 蒙花 白蒺藜 草決明 木賊 穀精草 甘菊 夜明砂 生地 黃連 女貞。 痘瘡血熱出不快: 犀角 生地 紫草 麥冬 連召 銀花。 《本草經疏》痘疹虛寒證不得服。 孕婦慎服!氣虛作癢勿用。 蟬身: 咸、甘,寒。入肝經。 祛散風熱。 主小兒驚癇夜啼,癇絕不能言,去壯熱,驚悸,癲病寒熱。除風熱,出瘡疹。 仲淳:今人只知用蛻,而不知用身,何哉? 十四、縮瞳藥 1.五味子 酸、溫,澀。入肺、腎、肝、心經。 收斂固澀,益氣生津,寧心安神。 收斂心氣,滋腎,強陰益精,收汗,明目,治風,收耗散之氣,縮瞳孔之散大。 有斂肺止咳,固精縮尿,澀腸止瀉之功。 主治久咳虛喘,夢遺滑精,尿頻遺尿,久瀉不止,自汗盜汗,津傷口渴,心悸失眠。 治虛汗症,無論陽虛自汗,或陰虛自汗,配人參、麻黃根、牡蠣等。 藥理: (1)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在適當劑量時,對不同水準的中樞神經系統,均有興奮作用;改善人的智力活動,提高工作效率(對需要緊張注意力,精細協調的動作,及體力運動均有改善作用)。北五味子加強興奮過程,亦加強抑制過程,增大神經過程的靈活性。促進兩種神經過程的相互平衡,提高大腦皮層的調節作用。劑量過大,則出現保護性抑制乃至中毒現象(運動興奮,失眠,呼吸困難等)。 (2)對呼吸的影響:有興奮作用。 (3)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有助於心臟活動,強心; 對不正的血壓有調正作用。對迴圈衰竭者,升高血壓作用頗為顯著。 (4)對子宮的作用:對家兔子宮平滑肌有興奮作用。 (5)對代謝作用:影響糖代謝,促進肝糖之異生,加快肝糖之分解,使腦肝及肌肉組織中果糖及葡萄糖的磷酸化過程加強。 提高血糖及血乳酸的水準。促進胃腸道吸收P32,並增加其在肝、腎、肺、心、脾、胰及腦中的蓄積。增強鹼性磷酸酶的活性(暫時),改善機體對糖的利用。有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的作用。 (6)其他作用:提高正常人和眼病患者的視力以及擴大視野。對聽力有良好影響。提高皮膚感受器的辨別力。調節胃液分泌,促進膽汁分泌。抗菌,鎮咳祛痰。 (7)北五味子與人參相似,具有“適應原”樣作用,比刺五加、人參弱,但毒性亦較輕。能增強機體對非特異性刺激的防禦能力。阻止氫化考的松引起的腎上腺內維生素C含量的下降。 治肺虛咳嗽,口幹作渴,勞傷羸瘦,久瀉久痢,消水腫,反胃。 《本經》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 《別錄》養五臟,除熱,生陰中肌。 《藥性論》治中下氣,止嘔逆,補諸虛勞,令人體悅澤,除熱氣。 《日華子本草》明目,暖水髒,治風,下氣,消食,霍亂轉筋,止渴,除煩熱,解酒毒,壯筋骨。 王好古:治喘咳燥嗽,壯水鎮陽。 李東垣:生津止渴,治瀉痢,補元氣不足,收耗散之氣,縮瞳子散大。 《本草通玄》固精,斂汗。 《醫林纂要·藥性》寧神,除煩渴,止吐衄,安夢寐。 《藥性切用》斂肺滋腎,專收耗散之氣,為喘嗽虛乏多汗之專藥。 常用分量:1.5~6g。 爛弦風眼: 五味子 蔓荊子 煎湯頻洗。 《續野翁試驗方》 五味子湯:腎水枯涸,口燥舌幹。 五味子一兩 黃芪(炒)三兩 人參二兩 麥冬一兩 炙甘草五錢 每服五錢,日夜五、七劑。 《外科精要》 生脈散:夏月傷暑,或熱病後期,氣陰兩傷,汗多體倦,氣短口渴,脈來虛弱。 五味子 人參 麥冬。 《千金要方》 玉液湯:陰虛內熱,口渴多飲之消渴症。 五味子 黃芪 山藥 知母 天花粉。 《醫學衷中參西錄》 惡玉竹。 內有實熱,外有表邪,或咳嗽初起,痧疹初發者,忌之。 肝家有動氣,肺有實熱,均忌! 2.柏子仁 甘、微辛,潤,微溫。入心、肝、肺、脾、腎、大腸、膀胱經。 養心安神,斂汗,潤腸通便。 益氣,養心氣,潤肝,療目疾,恍惚虛損。 治驚悸,失眠,遺精,盜汗,便秘。 治腰腎中冷,潤腎燥,老人虛秘,虛勞吐血,遺精白濁,痿痹攣縮,驚恐戰振,脅痛消癉,盜汗,關格。 常用分量:3~9g。 微炒去油,已油者勿用。 便溏及痰多者慎服! 腎有熱、陽道數舉者忌之! 3.烏梅 酸、澀,溫。入肝、脾、肺、大腸經。 斂肺,澀腸,生津,鎮咳,祛痰,消炎,止瀉,止血,安蛔。 解熱,抗菌,抗過敏。 臨床應用與五味子略同。 常用分量:6~12g。 胃酸過多者慎用! 外熱,熱滯,表邪未散者,均不宜。 4.酸棗仁 酸、辛,甘,微溫。入心、脾、肝、膽經。 酸斂,補中,益肝氣,甯心志,斂虛汗,去筋骨風,助陰氣。 專補肝膽,且可醒脾,補膽氣,可溫膽。 專入肝膽血分。生用,治多眠者,疏陰中之壅氣以致于陽也,其味酸而歸於辛;炒熟,以治不眠者,發陰中之和氣以召乎陽也,其味酸辛而更歸於甘也。 治心腹寒熱,邪結氣聚,除四肢酸痛濕痹,療心煩不眠。 治虛勞,顛狂驚癇,振顫攣悸,虛煩健忘,消癉,善太息,赤白濁,著痹脅痛,腰痛咽痛。 治中風。 治虛煩不眠,驚悸怔忡,煩渴虛汗。 《本經》主心腹寒熱,邪結氣聚,四肢酸疼,濕痹。 《別錄》主煩心不得眠,虛汗煩渴,補中,益肝氣,堅筋骨,助陰氣,令人肥健。 《藥性論》主筋骨風,炒末作湯服之。 《本草再新》平肝理氣,潤肺養陰,溫中利濕,斂氣止汗,益志定呵,聰耳明目。 常用分量:9~15g。 盜汗: 棗仁 茯苓 人參 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米飲下。 惡防己。 《本草經疏》凡肝、膽、脾三經有實邪熱者勿用,以其收斂故也。 《得配本草》肝旺煩躁,肝強不眠,禁用! 《本草求真》性多潤,滑泄最忌。 實邪鬱火,滑泄症者,均慎服!凡肝膽脾有實邪而熱者勿用! 乙、中醫眼科酌用藥物 1.半邊蓮 甘、平。入心、肺、小腸經。 利水,消腫,解毒,止痛,尤其長於解蛇毒。用於多種癌症。 治黃疸,水腫,臌脹,泄瀉,痢疾,腫毒,傷痛,風濕性神經痛,頭暈。 《湖南藥物志》主治抽搐,目翳,肝硬變腹水。 常用分量:9~15g。 時行赤眼,星翳: 1.鮮半邊蓮洗淨,揉碎作一小丸,塞入鼻腔,患左眼 塞右鼻,患右眼塞左鼻,三、四小時換一次。 2.鮮半邊蓮適量,搗爛,敷眼皮上,用紗布蓋護,一 日二次。 《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2.地榆 甘、酸,寒。入肝、大腸經。 涼血止血,清熱解毒。 清泄肝經之鬱火,使肝氣疏達。 李杲:治膽氣不足。 《本草正》清火明目,斂盜汗,療熱痞。 《本草經集注》惡麥門冬。 性能傷胃。 常用分量:9~15g。 虛寒,水瀉,白痢,均忌之! 3.紫雲英 甘、辛,平。 清熱解毒,祛風明目,消腫,止神經痛,利尿。 治風痰咳嗽,喉痛,火眼,疔瘡,帶狀皰疹,外傷出血,痔瘡。 常用分量:15~30g。 火眼: 紫雲英 搗爛敷之。 4.含羞草 甘、寒。 清熱安神,消積,解毒,止痛,消腫。 治腸炎,胃炎,失眠,小兒疳積,目熱腫痛,深部膿腫,帶狀瘡疹。 《嶺南采藥錄》治眼熱作痛。 《南寧市藥物志》清肝火,治小兒疳積,肝火上亢。 常用分量:15~30g。 5.雞冠子 甘、涼。入肝經。 涼血,止血,清風退熱,止衄斂營。 治吐血,腸風便血,淋濁。 《現代實用中藥》治肝臟病及眼病。 常用分量:4.5~9g。 6.雞冠花 甘、涼。入肝、腎經。 涼血止血,清風退熱。 治痔漏下血,赤白下痢,赤白帶下,崩中。 青光眼: 幹雞冠花 幹艾根 幹牡荊根 各五錢。 《福建中草藥》 常用分量:6~12g。 7.青葙子 苦、涼。入心、肝經。 祛風熱,清肝火,明目退翳。 治目赤腫痛,障翳,視物昏花,高血壓,鼻衄,皮膚風熱瘙癢,疥癩,療唇口青,五臟邪氣,除心經火邪,去風寒濕痹。 《藥性論》治肝臟熱毒沖眼,赤障,青盲,翳腫。 《日華子本草》治五臟邪氣,益腦髓,鎮肝,明耳目,堅筋骨。 《藥性考》入肝祛風,退障啟聾,除濕清髒。 《滇南本草》明目。治淚澀難開,白翳遮睛,花淩青翳。 《綱目》治眼,與決明子、莧實同功。 《本經逢原》治風熱目疾,與決明子同功,散厥陰經中血脈之風熱。 《本草正義》即雞冠花之同類,苦寒滑利,善滌鬱熱,故目科風熱肝火諸症統以治之。 常用分量:9~15g。 風熱淚眼: 青葙子五錢 燉雞肝服。 《泉州本草》 (按:用鴨肝為宜) 夜盲目翳: 青葙子五錢 烏棗一兩 開水沖燉,飯前服。 《閩東本草》 治視物不清: 青葙子二錢 夜明砂二錢 蒸豬肝服。 1960年《四川中藥志》 治暴發火眼,目赤澀痛: 青葙子 黃芩 龍膽草 各三錢 菊花四錢 生地五錢 煎服。 《青島中草藥手冊》 治虹膜睫狀體炎(瞳孔縮小): 青葙子四錢 柴胡 寒水石 各三錢 刺黃柏二錢 生地五錢 煎服。 《新疆中草藥》 治頭昏痛伴眼蒙、眉棱骨痛: 青葙子三錢 平頂蓮蓬五個 煎服。 江西《草藥手冊》 煮肝散:治目生黑花,漸成內障,開睛偏視,風毒攻眼,腫痛澀癢,短視倒睫,雀目。 羌、獨活 青葙子 菊花 各一兩,為末,每服三 錢、羊肝一葉(銼細),淡竹葉數片同裹,如棕子 大、黑豆49粒,米泔一碗,同煮,食肝、豆,空腹 下、日三次。 《銀海精微》 高血壓病: 青葙子一兩 煎服。 肝虛,虛寒火衰者,勿用! 《本草備要》瞳孔散大者忌之! 按:瞳孔散大青光眼者忌之! 8.青葙花 微寒,苦。入肝經。 清肝涼血,明目去翳,祛風熱,降血壓。 常用分量:15~30g;鮮品30~60g。 肝熱淚眼: 幹花五錢至一兩 煎服。 《福建中草藥》 視網膜出血: 青葙花 煎洗。 《花卉食療》 急性結膜炎、目澀腫痛: 青葙子 黃芩 龍膽草 各三錢 菊花五錢 生地五錢 煎服。 《花卉食療》 瞳孔散大青光眼者忌之! 虛性目疾忌之! 9.烏豆衣 微甘,涼。 養血疏風。 治陰虛煩熱,盜汗,眩暈,頭痛。 《綱目》生用療痘皰目翳。 《藥材學》養血祛風,明目益精。 常用分量:9~15g。 10.烏豆花 《綱目》治目盲翳膜。 11.絲瓜花 甘、微苦,寒。 清熱解毒,利便,清肺熱,止煩渴。 治鼻竇炎,咽痛,痔瘡。 常用分量:6~9g。 12.綠豆皮 甘、寒。 《綱目》解熱毒,退目翳。 《隨息居飲食譜》清風熱,去目翳,化斑疹,消腫脹。 常用分量:4.5~12g。 13.夜關門(千里光) 苦、辛,涼。入肺、肝、腎經。 補肝腎,益肺陰,散瘀消腫。 治遺精,遺尿,白濁,哮喘,胃痛,勞傷,小兒疳積,跌打損傷,視力減退,目赤,乳癰。 《福建民間草藥》益肝,明目,利尿,解熱。 《貴州民間草藥》治刀傷,收脫肛,療黃疸,舒筋活血。 《湖南藥物志》治疝氣,祛風,殺蟲,收斂。 《閩東本草》益肝滋腎,治夜盲。 常用分量:15~30g;鮮品30~60g。 視力減退: 夜關門全草八兩 車前草一兩半 青葙子 天竺子 當歸 各五錢 枸杞根 菟絲子 女貞子 各一兩 煎服。 蘇醫《中草藥手冊》 肝熱迫眼,赤腫疼痛: 鮮夜關門八錢至一兩 酌加冰糖, 衝開水,燉一小時,飯後服,日二次。 《福建民間草藥》 14.狗尾草 淡、涼。 明目,散血,除熱去濕,消腫。 治癰腫,眼赤痛,疣目。 《綱目》其莖治目痛,故方士稱為光明草、阿羅漢草。采莖筒盛,以治目病。 《本草從新》又名光明草,治目疾,故名。疣目貫發,以莖穿之即滅。 《綱目》凡赤眼卷毛倒睫者,翻轉目瞼,以一、二莖蘸水戛去惡血。 《貴州民間方藥集》治目疾。 《重慶草藥》治目病流淚起霧。 常用分量:6~12g;鮮品30~60g。 遠年眼目不明: 狗尾草研末,蒸羊肝服。 《分類草藥性》 狗尾草根: 甘、平。 清肺止咳,解毒,通經絡。 治肺熱咳嗽,瘡毒。 15.敗醬草 苦、平。入肝、胃、大腸經。 清熱解毒,排膿破瘀,利水消腫。 治腸癰,下痢,赤白帶下,產後瘀滯腹痛,目赤腫痛,癰腫疥癬,除浮腫,結熱,破多年瘀血。 《日華子本草》治赤眼障膜,胬肉,破癥結,鼻洪。 常用分量:9~15g;鮮品60~120g。 赤眼、障痛並胬肉攀睛: 敗醬一握 荊芥 草決明 木賊 各一錢 白蒺藜一錢半,煎服。 《碩虎齋省醫語》 《本草正義》惟宜於實熱之體。 久病胃虛脾弱,泄瀉不食,一切虛寒下虛之症,均忌之! 16.苦竹葉 苦、冷。 清熱,明目,利竅,解毒,殺蟲,止消渴。 治煩熱不眠,目痛,口瘡,失音,中風失音。 《別錄》療目痛,明目,利九竅。 《食療本草》去口瘡,目熱,喑啞。 常用分量:6~12g。 17.苦竹瀝 甘、大寒。入心、肝、胃、大腸經。 清火消痰,瀉肝,明目利竅。 《藥性論》治眼赤。 《日華子本草》功同淡竹。 常用分量:沖服:30~60g。 目赤眥痛如刺,不得開,肝實熱所致,盛生障翳: 苦竹瀝五合,黃連二分,綿裹入竹瀝內浸一宿, 點眼數度,令熱淚出。 《梅師集驗方》 18.苦丁茶 苦、甘,大寒。入肝、膽、脾、胃、肺經。 散風熱,清頭目,除煩渴,活血,逐風,消食,化痰。 治頭痛,齒痛,目赤,聤耳,熱病煩渴痢痰,天行狂熱。 《中國醫學大辭典》散肝風,清頭目,活血脈。 《四川中藥志》清熱散風,治頭、齒痛,耳鳴,目赤。 常用分量:3~9g。 19.膽星 苦、涼。入心、肝、肺經。 清火化痰,鎮驚定癇。 治中風痰迷,驚風癲癇,痰火喘嗽,頭風眩暈。 《藥品化義》專入肝膽。清膽氣,豁結氣,大能益肝鎮驚。 常用分量:3~6g。 20.絡石藤 苦、涼。入肝、腎經。 祛風通絡,止血,消瘀。 治風濕痹痛,筋脈拘攣,喉痹,吐血,跌打損傷,癰腫。 《綱目》主筋骨關節風熱癰腫,變白耐老。 《要藥分劑》專于舒筋活絡。 《本草正義》苦寒泄降。 常用分量:6~12g。 21.伸筋草(鋪地蜈蚣) 甘、平。入肝、脾、腎經。 祛風濕,舒筋絡,活血止血。 治風濕拘疼麻木,肝炎,痢疾,風疹,赤目,便血,跌打損傷。 《福建民間草藥》利尿清熱,消炎去濕。治肝炎,黃疸,痢疾。 《陸川本草》清肝,明目,消炎,解毒,止血。治風火眼痛,雞盲。 《南寧市藥物志》祛瘀生新。 《江西中藥》舒筋活絡,利尿止血。用於風濕關節痛,風疹塊,黃疸,便血。 常用分量:3~12g。 肝炎、黃疸: 鋪地蜈蚣一~二兩,每日1-2次 《福建民間草藥》 孕婦忌服! 22.夏天無 苦、微辛,涼。入肝、腎經。 祛風除濕,舒筋通絡,降壓鎮痙,行氣止痛,活血去瘀。 治高血壓,偏癱,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小兒麻痹後遺症,腰肌勞損。 常用分量:6~12g,研末分3次服。 高血壓、腦痛、腦栓塞所致之偏癱: 鮮夏天無搗爛,每次大者4-5粒,小者8-9粒, 每日一至三次,開水送服,3-12個月。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高血壓: 一、夏天無研末,沖服,每次2~4g。 二、夏天無
鉤藤
桑白皮
夏枯草 江西《中草藥學》 夏天無眼藥水:通絡活血,解除眼睫肌痙攣,治青少年近視眼。 1982年《江西省藥品標準》 23.積雪草 苦、辛,寒。入肝、腎、脾經。 清熱利濕,消腫解毒。 治痧氣腹痛,暑瀉,濕熱黃疸,砂淋,咳血,目赤,喉腫風疹,疔癰腫毒,跌打損傷,瘰鬁鼠漏,熱腫丹毒,傳染性肝炎。 《綱目》研汁點暴赤眼。 《廣東中藥》治肝腫大,肋膜炎。 常用分量:15~30g;鮮品加倍。 肝臟腫大: 崩大碗,每次八兩一斤,煎服。 《嶺南草藥志》 目赤腫痛: 鮮草搗敷寸口處,或搗爛絞汁點目,日三、四度。 《江西民間草藥》 麥粒腫: 鮮草洗淨搗爛,摻紅糖敷之。 《泉州本草》 虛寒者不宜。 24.胡黃連 苦、大寒。入肝、膽、胃、大腸經。 清熱、涼血、燥濕。 治疳疾,驚癇,瀉痢,勞熱骨蒸,自汗,盜汗,吐血,火眼,痔痿,瘡瘍。 《藥品化義》獨入血分而清熱。 《本經逢原》同雞肝治小兒疳眼。 《本草正義》與川連同功。惟沉降之性尤速,故清導下焦濕熱,其力愈專,其效較川連為捷。苦降直墜,導熱下趨,最為速疾。 常用分量:1.5~9g。 嬰兒赤目: 茶調其末,塗手足心。 《濟急仙方》 《本草經疏》氣味苦寒之至,設使陰血太虛,真精耗竭而胃氣脾陰俱弱者,雖見如上諸證,亦勿輕投。即用之,亦須健脾安胃等藥同用,乃可無弊,慎之! 脾胃虛弱者慎服。 25.小薊 甘、涼。入肝、脾經。 涼血去瘀,止血,清熱,降壓,消腫,疏風豁痰。 治黃疸,肝炎,腎炎,除風熱,去癰毒。 不宜久煎,四、五沸即可。 常用分量:4.5~9g;鮮品30~60g。 不利於氣虛、脾弱泄瀉、血虛極之證。 26.薺菜 甘、平。入肝、脾經。 和脾,利水,止血,明目。 治痢疾,水腫,淋濁吐血,目赤疼痛。 《別錄》利肝氣,和中。 《千金食治》根主目澀痛。 《日用本草》涼肝明目。 《綱目》益胃,明目。 《現代實用中藥》止血,治頭痛,目痛或視網膜出血。 《陸川本草》消腫解毒,治瘡癤,赤眼。 常用分量:9~15g;鮮品30~60g。 暴赤眼,疼痛磣澀: 薺菜根搗絞取汁,點眼。 《聖惠方》 眼生翳膜: 薺菜不拘多少,洗淨焙乾,碾末細研,夜臥時, 先洗淨眼,挑半米許,安兩大眥頭,澀痛莫疑。 《聖濟總錄》 高血壓眼底出血: 薺菜花 墨旱蓮 各五錢 煎服。 姜卿雲編《食治本草》 27.薺菜子 甘、平。 去風明目。 治目痛,青盲,障翳。 《別錄》主明目,目痛。 《藥性論》主青盲病不見。 《食性本草》去壅,明目去障翳,解毒,久食視物鮮明。 常用分量:9~15g。 28.淩霄花 酸、寒。入肝、腎、脾經。 涼血去瘀。 治血滯經閉,癥瘕,血熱風癢,酒渣鼻。 《醫林纂要》緩肝風,瀉肝熱。治肝風巔頂痛。 《本草衍義補遺》治血中痛之要藥,且補陰甚捷。 《綱目》去血伏火,故主產乳崩漏諸疾及血熱生風之證也。 《本草經疏》入肝行血之峻藥。 《本草述》入血而散熱結。 常用分量:5~9g。 氣血虛弱及孕婦忌之! 29.蘿芙木 苦、寒。 清風熱,降肝火,消腫毒。 治感冒發熱,咽喉腫痛,高血壓頭痛眩暈,痧症腹痛吐瀉,風癢瘡疥,清熱,治頭痛。 《廣西中藥志》瀉肝降火,治高血壓,頭痛,風熱痧氣。 常用分量:15~30g。 高血壓: 蘿芙木根一兩 煨水服。 《貴州草藥》 高血壓,頭痛,失眠,眩暈,高熱,膽囊炎,跌打損傷及毒蛇咬傷: 蘿芙木根二~三錢 煎服。 《雲南中草藥》 胃病,氣血虛寒者,均忌之! 30.野菊花 苦、辛,寒。入肺、肝經。 疏風清熱,消腫解毒,散氣破血。 用於疔瘡癰腫,目赤腫痛,頭痛眩暈。 治癰腫,疔瘡,目赤,瘰鬁,天皰瘡,濕疹。 治風熱感冒,肺炎,白喉,胃腸炎,高血壓,丹毒。 《綱目拾遺》治眼息肉。 《分類草藥性》治頭目眩昏,男子虛淋,女子白帶。 《得配本草》有小毒,傷胃氣,只宜搗敷癰毒瘰鬁。 《本草匯言》破血疏肝,解疔散毒。 《蘇州本產藥材》治目疾眩暈。 《山西中藥志》疏風熱,清頭目,降火解毒。治諸風眩暈,頭痛,目赤,腫毒。 常用分量:9~15g。 治風熱目赤腫痛: 野菊花 夏枯草 千里光 各五錢 桑葉三錢 甘草一錢 煎服。 《浙江藥用植物志》 朱丹溪:大傷胃氣。 脾胃虛寒者慎服!便泄者忌用! 31.野葡萄 甘、平。 利尿,消炎,止血。 藤治熱病,幹嘔呃逆,四肢厥冷。 治慢性腎炎,肝炎,小便澀痛,胃熱嘔吐,風疹塊,瘡毒,外傷出血。 常用分量:30~60g。 32.野葡萄根 甘、平。入肺、大腸、肝經。 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散瘀破結。 治肺癰,腸癰,瘰鬁,風濕痛,舒筋活血,消腫解毒,止血。 《變通要法》治赤遊風毒,紅腫痛癢,不速治殺人,搗塗之。 無野者,可以家者代之,但力少遜。 常用分量:內服60~120g。 33.銀柴胡 甘、苦,涼。入肝、胃、膽經。 清熱涼血。 治虛勞骨蒸,陰虛久瘧,小兒疳熱羸瘦。 《醫林纂要》堅腎水,平相火。 《本草求原》清肺,胃,脾,腎之熱,兼涼血。治五臟虛損,肌膚勞熱,骨蒸煩痛,濕痹拘攣。 《本經逢原》性味與石斛不甚相遠。不獨清熱,兼能涼血。 《本經便讀》有入肝膽涼血之功。 《綱目拾遺》熱在骨髓,非此莫療。退熱而不苦泄,理陰而不升騰,乃虛熱之良藥。 常用分量:3~9g。 外感風寒及血虛無熱者,忌之! 34.望江南 甘、寒。 肅肺,清肝,和胃,消腫解毒。 治咳嗽,哮喘,脘腹痞痛,血淋,便秘,頭痛,目赤,疔瘡腫毒蟲蛇咬傷。 《南寧市藥物志》平肝火,明目,治熱性眼痛。 常用分量:6~9g。 35.望江南子 甘、苦,涼,有毒! 清肝,明目,健胃,通便,解毒。 治目赤腫痛,頭暈頭脹,消化不良,胃痛,腹痛,痔疾,便秘。 《福建民間草藥》益肝,明目。治肝火迫眼,紅腫羞明。 《廣西中藥志》清肝,明目,治頭暈。 常用分量:6~9g, 外用調敷,研末,五分~一錢。 肝火迫眼,紅腫羞明,或視物不明: 望江南子五錢~一兩 冰糖一兩,衝開水燉服。 《福建民間草藥》 按:謹供參考。 高血壓: 望江南子炒焦研末,每次一錢,砂糖酌量,代茶。 《福建民間草藥》 36.散血蓮(眉風草) 微辛,寒。 祛風清熱,活血解毒。 根莖清熱止血,治目赤腫痛,眉棱骨痛,風濕關節痛,閉經。 常用分量:15~30g。 目赤腫痛: 鳳丫蕨根二兩(鮮用,去鱗毛),水煎,加白糖 早晚飯前各一次。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眉毛風(眉棱骨痛): 眉風草根莖磨酒(?)或水,外搽,一日多次。 《貴州草藥》 37.鳳尾草(井口邊草) 淡、微苦,寒。入心、肝、腎、大腸經。 清熱利濕,涼血止血,消腫解毒,清火,止瀉。 治疳積,感冒,咽喉腫痛,瘰鬁,便血,黃疸型肝炎,扁桃體炎,腮腺炎,癰瘡,目翳。 常用分量:9~18g;鮮品30~60g。 虛寒者忌服! 38.木蝴蝶(千張紙) 苦、寒。入肺、肝經。 潤肺舒肝,和胃,生肌,定喘,消痰,破蠱積,除血蠱、氣蠱之毒,補虛寬中,進食。 治咳嗽,喉痹,音啞,肝胃氣痛,瘡口不斂。心氣痛,清肺熱,利咽喉。 治急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咳嗽,扁桃體炎,百日咳及幹性氣管炎。 消痰火,除眼熱。 常用分量:1.5~3g。 39.天青地白 甘、涼。入肝、小腸經。 解表清熱,明目,利尿,益肝,祛風,化痰止咳。 治感冒,咳嗽,頭痛,喉痛,小便熱閉,淋濁,白帶,癰腫,疔瘡,百日咳,小兒驚風。 治目赤翳障,內外障,療風寒骨節疼痛。 常用分量:鮮品30~90g。 目翳: 天青地白煎服。 《湖南藥物志》 風火赤眼: 鮮者二~四兩,冰糖一兩,(?)燉服。 煩躁失眠: 鮮者二~四兩,煎服,日二次。 40.牛蒡子 辛、苦,涼。入肺、肝、胃經。 疏散風熱,宣肺透疹,消腫解毒。 治風熱咳嗽,咽喉腫痛,斑疹不透,風疹作癢,癰腫瘡毒。 《別錄》明目補中,除風傷。 《本草經疏》辛能散結,苦能泄熱,熱結散則髒氣清明,故明目而補中。 《藥品化義》能升能降,力能解毒。清火疏風,凡肺經鬱火及風熱,悉宜。 常用分量:6~12g。 頭痛連睛,並目澀不明: 牛蒡子 蒼耳子 甘菊花 各三錢。 《方脈正宗》 《本草求真》降氣下行,散風除熱。但性冷滑利,多服則中氣有損,且更令表益虛矣。脾虛泄瀉大忌。 《本草正義》凡非實火,未可妄投。 《本草經疏》氣虛色白,大便自利或泄瀉者,慎勿服之。 41.川楝子 苦、寒,有毒!入肝、胃、小腸經。 除濕熱,清肝火,殺蟲止痛。 治熱厥心痛,脅痛,疝痛,蟲積腹痛,利小便,治諸疝,痔。 《醫林纂要》瀉心火,堅腎水,清肺金,清肝火,治牙宣出血,頭痛,積聚。 常用分量:4.5~9g。 核苦,辛,寒。治疝,去痼冷。 脾胃虛寒者忌服! 42.枇杷葉 苦、涼。入肺、胃,肝經。 清肺和胃,降氣化痰,止渴,定喘。 治肺熱痰嗽,咳血,胃熱嘔噦,卒啘不止。 《本草匯言》安胃氣,潤心肺,養肝腎之藥也。或主虛火煩灼,而舌幹口燥,養腎氣也。 常用分量:6~9g;鮮品15~30g。 43.枇杷核 苦、平。入腎經。 疏肝理氣,化痰止咳。 治咳嗽,疝氣,水腫,瘰鬁,利關節。 《綱目拾遺》治肝有餘諸症,氣實者可用。 常用分量:6~9g。 44.橄欖核 甘、澀,溫。 消諸魚骨鯁。 《本經逢原》灰末敷金瘡無瘢,生核磨水搽瘢漸滅。 《本草再新》治肝胃氣,疝氣,消疽瘤。 《嶺南采藥錄》塗眼,去眼膜。 常用分量:3~6g。 45.蚌殼粉 鹹、寒。入肺、肝、胃經。 化痰消積,清熱燥濕,明目。 治頑痰。 常用分量:30g。 46.蜆殼 鹹、涼。 化痰,去濕,除血熱,斂虛汗。 常用分量:9~12g。 47.羖羊角 鹹、涼。入肝、心經。 清熱,鎮驚,明目,解毒。 治小兒驚癇,風熱頭痛,煩悶,吐血,青盲,腫毒。 《本經》去青盲,明目,止驚悸。 《別錄》療百節中結氣,風頭痛,吐血。 陶宏景:入藥用以青色羖羊(雄性山羊)為勝,次則烏羊。 常用分量:3~6g。 小兒癇疾: 羖羊角,燒存性,以酒(?)服少許。 《普濟方》 48.山羊角 平肝熄風。 治頭風、頭痛,小兒驚搐風癇。 《醫林纂要》功用近羚羊角。 《本草新編》專治死血,磨角一分,入酒中送下。 《吉林中草藥》鎮靜,退熱,明目,止血,治小兒驚癇,頭痛,產後腹痛,經痛。 常用分量:3~6g。 小兒驚癇: 角燒焦研末,每次五分,日二次。 丙、中醫眼科外用藥物 1.眼子菜 苦、寒。 清熱,利水,止血,消腫,驅蛔蟲。 《分類草藥性》治火眼,白帶,經水不調,臌脹。 《陝西中草藥》清熱明目,滲濕利水,通淋鎮痛,治急性結膜炎,牙痛,黃疸。 常用分量:9~12g;鮮品30~60g。 火眼: 鮮眼子菜葉數張,貼於眼皮上,幹後即換。 《貴陽民間草藥》 2.木芙蓉葉 辛、平。入肝、肺經。 涼血解毒,消腫止痛,清肺,散熱。 花與根亦療目疾。 常用分量:5-7片葉 清涼膏:治赤眼腫痛。葉末水和,敷太陽穴。 《飛鴻集》 外用。 3.茅膏菜根 甘、澀,平,有毒! 清熱利濕,祛風,行血,止痛。 治筋骨疼痛,偏頭痛,翳障。 常用分量:0.9g。 眼上星: 菜根壓碎,加膏藥上,貼太陽穴。 《浙江民間草藥》 4.南瓜瓤 治燙傷,創傷。 常用分量:適量。 打傷眼球: 南瓜瓤搗敷傷眼,連敷十二小時左右。 《嶺南草藥志》 5.五倍子 酸、平。入胃、肺、大腸經。 斂肺澀腸,止血解毒。 治睫毛倒卷。 《本草蒙筌》煎湯洗眼目,消赤目止疼,專為收斂之劑。 《綱目》治眼赤濕爛,消腫毒。 常用分量:3~6g。 神效驅風散:治風毒上攻,眼腫癢澀痛不可忍者,或上下瞼眥赤爛,浮肉瘀翳侵睛。 五倍子一兩 蔓荊子一兩半 杵末,每二錢,水二 盞、銅石器內煎取一盞,澄滓,熱淋洗,留滓二服, 煎洗。 《博濟方》 睫毛倒卷: 五倍子一兩 研末,入蜜或蠟調勻,拌成糊狀。用時先 洗淨眼瞼皮膚,後將適量之糊劑塗於距瞼緣2毫米處, 日一次,連塗三~十日,可望矯正。 治赤眼爛弦: 五倍子內蟲,同爐甘石末,乳細點之。 《本草綱目》 6.毛茛(野芹菜) 辛、溫,有毒! 治瘧疾,黃疸,偏頭痛,胃痛,風濕關節痛,鶴膝風,癰腫,惡瘡,疥癬,牙痛,火眼。 常用分量:1-2棵。 眼生翳膜: 鮮根揉碎,紗布包裹,塞鼻孔內, 左眼塞右,右眼塞左。 《江西民間草藥》 火眼,紅眼睛: 毛茛1-2棵,取根加食鹽十餘粒,搗爛敷於手上內關穴。 敷時先墊一銅錢,病右眼敷左手,敷後用布包妥,待 感灼痛起泡則去掉。水泡勿弄破,以消毒紗布覆蓋。 《草醫草藥簡便驗方彙編》 7.鵝不食草(石胡荽) 辛、溫。入脾經。 祛風散寒,勝濕,去翳,通鼻塞。 治感冒,目翳澀癢,鼻淵等。 《本草拾遺》去目翳,挼塞鼻中,翳膜自落。 《綱目》解毒,明目,散目赤腫,雲翳,頭痛腦酸,塞鼻瘜自落。 常用分量:6~9g。 傷風頭痛,鼻塞目翳: 鵝不食草搓揉,嗅其氣,即打噴嚏,日二次。 《貴陽民間草藥》 挼鼻碧雲散:治目病腫脹紅赤,昏暗羞明,隱澀疼痛,風癢,鼻塞,頭痛,腦酸外翳攀睛,眵淚稠粘。 鵝不食草二錢 青黛一錢 川芎一錢 為末,先噙水 滿口,每用米許入鼻內,以淚出為度,不拘時。 《原機啟微》 胬肉攀睛: 鮮草二兩,搗爛,取汁煮沸澄清, 加梅片一分,調勻,點眼。 《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8.菥蓂子(遏藍菜子) 辛、微溫。入肝、腎經。 清熱解毒,明目利尿。 治目赤腫痛流淚。 《本經》主明目,目痛淚出,除痹,補五臟,益精氣。 《藥性論》治肝家積聚,眼目赤腫。 常用分量:4.5~9g。 眼熱痛,淚不止: 菥蓂子,搗篩為末,臨臥以銅箸點眼中, 當有熱淚及惡物出,並去胬肉,可三、四十夜點之。 《海上集驗方》 目赤熱痛,流淚: 菥蓂子炒研末,每服一錢,米湯送下。 葉桔泉《食物中藥與便方》 9.棗核 苦、平。 紅線鎖目: 取南棗核二十一枚,截兩端去仁淨,以銅綠塞其中, 仍將棗核合上,以紙封貼,一起放爐中燒紅取出,以 碗蓋存性,每日用七個,研極細,調乳汁抹三日。 10.棗樹皮 溫。 收斂止瀉,祛痰鎮咳,消炎止血。 常用分量:燒存性研末,1.5~3g。 治目昏不明: 棗樹皮 老桑樹皮 等分,燒研,每用一合,井水 煎、澄取清洗目,一日三洗,昏者複明。 忌葷,酒,房事。 《本草綱目》 11.蘘荷 根辛,溫,有小毒! 《別錄》微溫。 草苦、甘、寒,(?)無毒。 活血調經,鎮咳祛痰,消腫解毒。 治婦女月經不調,老年咳嗽,瘡腫,瘰鬁目赤,喉痹。 《藥性論》辛,有小毒。 《唐本草》根心去稻麥芒入目中不出者,以汁注目中。 《綱目》赤眼澀痛,搗汁點之。 常用分量:9~15g。 《本經逢原》忌鐵。 12.石南葉 辛、苦,平,小毒!入肝、腎經。 益腎氣,主內傷陰衰,療腳弱五臟邪氣,除熱,利筋骨皮毛,殺蟲,逐諸風,治風痹。 常用分量:4.5~9g。 石南散:治小兒通睛。 因誤跌或打著頭腦受驚,肝系受風,瞳人不正,視東則見西,視西則見東,用石南散吹鼻通頂。 石南一兩 藜蘆三分 瓜丁五、七個為末, 每吹少許入鼻,一日三度,內服牛黃平肝藥。 13.人乳汁 甘、咸,平。入心、肺、胃經。 補血潤燥。 每100克,含水88克,蛋白質1.5克,脂肪3.7克,碳水化合物6.4克,灰分0.3克,鈣34毫克,磷15毫克,鐵0.1毫克,維生素A250國際單位,硫胺素0.01毫克,核黃素0.04毫克,尼克酸0.1毫克,抗壞血酸6毫克,還有少量脂肪酸,多種寡糖。 治虛勞羸瘦,虛風癱疾,消渴,噎膈,大便燥結,血虛經閉,目赤眼昏。 補五臟,療目赤痛多淚。充液填精,化氣生肌,安神益智明目。 《韓氏醫通》治消渴症。 《本草通玄》補真陰。 《本草再新》潤肺養陰,除煩止渴。 《隨息居飲食譜》補血充液,填精化氣,壯胃養脾。 常用分量:適量。 治消渴: 人乳汁 黃連末 天花粉末 藕汁 生地黃汁 《丹溪心法》 乳汁煎:治肝熱眼赤痛。 人乳汁半合,古字錢十枚,以乳汁於銅器中,磨錢令 變色,煎稀成稠即住,磁瓶盛,每取少許點目眥頭, 日三、五度。 《聖惠方》 電光性眼炎:鮮乳直接擠入消毒的器皿內,點入兩眼外眥部球結膜上,每隔5-15分鐘一次,每側2-3滴,滴後閉眼片刻。一般自覺症狀可在3-15分鐘減輕,或基本消除,其他症狀在8-16小時完全消失,無副作用及不快感。 其機理可能與人乳中所含濃度較高之激素有關。 14.熊膽 苦、寒。入心、肝、膽、脾、胃、大腸經。 清熱,鎮痙,明目,殺蟲。 主含膽汁酸類的鹼金屬鹽,又含膽甾醇及膽色素。 治熱黃,暑瀉,小兒驚癇,疳疾,蛔蟲痛,目翳,喉痹,疔痔惡瘡。 《醫學入門》點眼去翳開盲。 《綱目》退熱,清心,平肝,明目去翳。 《本草求原》治蓄血,血淋。 《本草經疏》氣味同象膽,所主亦相似。肝腎兩虛者,宜滋陰,養血,清熱為急,諸膽皆不得用。 《本草圖經》取粟顆許,滴水中,一道若線不散者為真。 《綱目》佳者通明。 常用分量:入丸、散:0.15~0.3g。 熊膽丸:治目赤障翳。 熊膽少許,化開,入冰片一、二片,銅器點之。 或癢淚加生薑粉些許。 《齊東野語》 《藥性論》惡防己、地黃。 《本經逢原》苟涉虛象,便當嚴禁! 15.象膽 苦、寒。入肝、脾經。 清肝,明目,消腫。 治目生翳膜,疳積,瘡腫。 《本草拾遺》主目病,和乳滴目中。 《綱目》明目,能去塵膜,與熊膽同功。 常用分量:15g。 四膽丸:治內障目翳。 象膽五錢 鯉魚膽七枚 熊膽一分 牛膽五錢 石決明(搗研)一兩,麝香(研)一錢 共研末, 麵糊為丸,梧子大。每服空心茶清下十丸。 《聖濟總錄》 《本草經疏》苦寒之極,不利脾胃。凡疳病脾弱,目病血虛者,不宜多服。 16.牛膽 苦、大寒。入肝、膽、肺經。 清肝利膽,明目,通腸,解毒,消腫,主消渴。 治風熱目疾,黃疸,便秘,消渴,小兒驚風,癰腫,痔瘡。 臘月釀槐子服,明目,宜於風熱者。 釀黑豆,百日後取出,每夜吞一枚,鎮肝明目。 常用分量:乾燥粉末,0.3~0.9g。 鎮肝明目: 臘月牯牛膽中盛黑豆一百粒,後一百日開取, 食後、夜間吞十四枚。 《藥性論》 牛膽散:明目清心,烏鬚髮,補養下元,生精髓,去風濕。 何首烏 白茯苓 槐角子 各二兩 生地黃 當歸 各一兩,為末入膽內,連汁掛在背陰涼處,至九日 取出,研末,溫酒調服二~三錢,百日見效。 《攝生眾妙方》 《本草經疏》脾胃虛寒者忌之!目病非風熱者不宜用。 17.羊膽 苦、寒。入肝、膽、胃經。 清火明目,解毒。 治風熱目赤,翳障,肺癆吐血,喉頭紅腫,黃疸,便秘,熱毒瘡瘍。 治青盲,明目,點赤障血翳風淚眼,膽汁減則目暗,故諸膽皆治目。 《藥性論》點眼中,主赤障白膜風淚。 常用分量:0.3~0.6g。 病後失明: 羊膽點之,日二次。 二百味草花膏:治爛弦風,赤眼流淚,不可近光,及一切暴赤目疾。 羯羊膽一枚,入蜂蜜於內蒸之, 候幹,研膏,每含少許,並點之。 《夷堅志》 碧雲膏:治炫弦,赤眼流淚,不可近光及一切暴赤目疾。 臘月取羯羊膽十餘枚,以蜜裝滿,紙套籠住, 懸簷下,待霜出,掃下點之,神效。 《張三豐仙傳方》 眼為它物所傷:治眼暗,熱病後失明。 羊膽旦暮一敷之。 《肘後方》 三膽點眼方: 羊膽一枚 雞膽三枚 鯉魚膽二枚 打破調勻, 頻頻點之。 《聖惠方》 18.豬膽 苦、寒。入心、肝、膽、肺、大腸經。 清熱,潤燥,解毒。 治熱病裏熱燥渴,便秘,黃疸,百日咳,哮喘,痢疾,泄瀉,目赤,喉痹,聤耳,癰腫疔瘡。 《綱目》通小便,敷惡瘡,治目赤,目翳,明目,清心臟,涼肝脾。去肝膽之火。 《隨息居飲食譜》補膽,清熱,治熱痢,厥顛疾。 常用分量:取汁沖服,3~6g。 目赤病及胎赤: 豬膽和綠鹽五分,點眥。 《廣濟方》 豬膽膏:治翳膜。 豬膽一隻,硇砂(細研)穰在豬膽中成膏,系定,懸 當風處,候白衣如霜出,掃下收瓷合子內,旋旋用柱 子點入眥中,覺癢乃罷,便無翳膜,未盡,再點之。 《雞峰普濟方》 砂眼: 鮮膽汁過濾使呈清亮溶液,用生理鹽水稀釋10%濃度, 高壓消毒後點眼。每日三次,10日為一療程。 19.雞膽 苦、寒。入肝、膽、脾、胃經。 消炎解毒,止咳,祛痰,明目。 治百日咳,慢支,砂淋,目赤流淚,痔瘡。 《綱目》燈心蘸點赤眼甚良,水化揉痔瘡亦效。 《陸川本草》解病毒,治目不明,百日咳。 常用分量:1-3個。 目不明,淚出: 烏雞膽,臨臥敷之。 《千金方》 眼流熱淚: 五倍子 蔓荊子 煎湯 洗後,用雄雞膽點之。 《摘元方》 塵砂眯目: 雞膽汁點之。 《醫說》 20.鯉魚膽 苦、寒。入心、肝、脾經。 清熱明目,散翳消腫。 治目赤腫痛,青盲障翳,咽痛喉痹。 《本經》主目熱赤痛,青盲,明目。 《肘後方》點雀目燥痛。 《藥性論》點眼,治赤腫翳痛;小兒熱腫塗之。 《陸川本草》清肝,明目,治白喉。 魚膽敷眼膏:治眼飛血赤脈及痛。 鯉魚膽五枚 黃連(去須)五錢 搗末,調納瓷合中, 於飯上蒸一次,取出,如幹,即入蜜少許,調似膏, 日五、七度塗敷目眥。 《聖濟總錄》 光明散:治眼睛上生暈,不問久新。 鯉一頭,長一尺二寸者,取膽用,刺破,滴汁在銅照 上、陰乾,用竹刀子刮下,為末,每用少許,時時點 眼。 《聖濟總錄》 21.青魚膽 苦、寒。入肝、膽、腎經。 瀉熱,明目。 治目赤腫痛,翳障,喉痹,熱瘡。 《食療本草》益人眼,取汁注目中,主目暗。 《本草匯言》膽汁幹收,點一切目赤翳障。 《本經逢原》水磨點喉痹,痔瘡,與熊膽同功。 常用分量:1枚。 眼球障翳: 青魚膽頻頻點之或加黃連、海螵蛸各等分。 《龔氏易簡方》 墜翳丸:治棗花翳內障。 青魚膽 青羊膽 鯉魚膽 各七個,熊膽七分, 牛膽五錢,麝香少許,石決明一兩,為末, 面和為丸,如桐子大,空心,茶下十丸。 《眼科龍木論》 目病由於血虛昏暗者,忌之! 22.鳳凰衣 淡、平。入肺經。 《四川中藥志》溫、甘。 養陰清肺,生津,開音。 治久咳,咽痛失音,瘰鬁結核,潰瘍不斂,清肺火,化燥痰,治頭暈。 常用分量:3~9g。 除目翳:內服一~三錢。 吹鼻散:治眼風腫。 雞子白皮 枸杞白皮 等分,搗散研極細, 每日三次,吹鼻內。 《聖濟總錄》 目翳: 鳳凰衣 蛇蛻 蟬蛻 等分, 研極細末點眼,日二次。 《吉林中草藥》 角膜潰瘍、鼻粘膜潰瘍: 鮮雞蛋用70%酒精消毒,或冷開水沖洗,打破後,拉出 一片完整的卵膜,放在生理鹽水中,用時剪成橢圓形, 大小適於患眼之結膜囊。在患眼滴入1%潘妥卡因表面 麻醉後,以鹽水沖洗結膜囊,再滴入1:2000單位的青 黴素液,將蛋膜徐徐放入結膜囊中,單眼包紮(放時, 眼向下看)。第二天取出,染色檢查潰瘍未癒合,可 重複再作,效果良好。 23.雞子白 甘、涼。入心、肺經。 潤肺利咽,清熱解毒。 治咽痛,目赤,咳逆,下痢,瘧疾,熱毒,腫痛。 《別錄》療目熱赤痛,除心下伏熱,止煩滿咳逆,療黃疸,破火煩熱。 《本草綱目》和赤小豆末,塗一切熱毒,腫丹,腮痛。 《本草求真》微寒,性專治熱解毒,為目熱赤痛,癰疽膚腫必用之藥。 常用分量:1枚。 目暴赤熱毒: 蕤仁一分(搗成膏) 吳黃連一分 雞子白一枚 以棉裹二味納雞子白內,漬一宿。 塗眼四、五度,厚則洗之。 孟詵《必效方》 《食療本草》動心氣,不宜多食。 24.雞子殼 治停飲脘痛,反胃,各種出血,眼生翳膜,聤耳流膿。 《日華子本草》研摩障翳。 《隨息居飲食譜》外治痘瘡入目,白禿。 常用分量:1.5~6g。 雞子殼散:治卒生翳膜。 雞子殼(抱子者,去膜,取白殼皮研)一分 貝齒三枚(燒灰)研細,入瓷合中盛, 每取少許,日三、五度點之。 《聖惠方》 25.雞屎白 苦、鹹,涼。入膀胱經。 利水泄熱,祛風解毒。 治臌脹積聚,黃疸,淋病,風痹,破傷中風,筋脈攣急,滅瘢痕,敷痛風。 常用分量:3~6g。 角膜斑痕: 公雞糞涼幹,取白色部分研末,按每0.1克,與人乳2 毫升的比例混合製成白色乳劑,裝入滴眼瓶內滴眼(用 時配製),一天4-6次(搖勻),同時配用蠶衣或蟬衣 沖茶服,須治50天左右,療效尚好。 26.白丁香(雄雀矢) 苦、溫,微毒!入胃經。 療目赤,消瘀積,去翳障,決癰疽,退腫脹。 點治胬肉攀睛,翳膜遮睛、赤脈貫睛。 和首生男子乳,點目中胬肉,赤脈貫瞳,即消,神效。 常用分量:1.5~2.4g。 外用微量。 性烈能爛肉,不可輕用! 非邪者勿用! 氣血盛,火盛嘔,口氣盛,三者禁用! 體虛者不宜! 27.牛口涎 治噎膈,反胃嘔吐。 常用分量:適量。 疣目: 牛口涎 數塗,自落。 《千金方》 目睛損傷: 牛口涎 日二點,避風。 《補缺肘後方》 28.蚌淚 又稱活蚌水,即體內分泌液。 清熱,解毒,明目。 《日華子本草》以黃連末納入蚌中取汁,點赤眼並暗。 常用分量:適量。 29.珍珠 甘、鹹,寒。入心、肝經。 含碳酸鈣91.72%,有機物5.94%,水2.23%,元素有鋁、銅、鐵、鎂、錳、鈉、鋅、鈦、鍶、矽等。 鎮心安神,養陰熄風,清熱墜痰,去翳明目,解毒生肌。 治驚悸,怔忡,癲癇,驚風抽搐,煩熱清渴,喉痹口疳,目生翳障,瘡瘍久不收口。 《本草經集注》治目膚翳。 《藥性論》治眼中翳障白膜。 常用分量:0.6~0.9g。 眼久積頑翳,蓋覆瞳人: 珍珠一兩 地榆三兩(銼) 水二大盞,煮至水盡, 取出珍珠,醋浸五日後,熱水淘令無醋氣,研極細, 每以銅箸取少許點翳上,以瘥為度。 《聖惠方》 珍珠散:治風熱眼中生赤脈,沖貫黑睛,及有花翳。 真珠一分 龍腦五厘 琥珀一分 朱砂五厘 硼砂二豆大,同研粉, 每日三、五度,以銅箸取少許點眥上。 《聖惠方》 病不由熱者勿用! 30.紅珊瑚 甘、平。入肝經。 去翳明目,安神鎮驚。 治目生翳障,驚癇,吐衄。 《唐本草》主宿血,去目中翳。 《海藥本草》消宿血,風癇。 《日華子本草》鎮心,止驚,明目。 《綱目》點眼,去飛絲。 常用分量:內服:0.3~0.6g。 外用:研細末點眼。 珊瑚散:治小兒眼有障翳。 珊瑚細研如粉,每點時取如黍米大, 納在翳上,日再點之。 《聖惠方》 去膚翳: 珊瑚 貝子 珍珠 琥珀 石蟹 為極細末,點眼。 《本草經疏》 31.海螺 甘、冷。 明目,治心腹熱痛。 常用分量:30~60g。 目痛累年: 生螺一枚,洗之內燥,抹螺口開,以黃連一枚納螺口 中、令螺飲黃連汁,以綿柱取汁,著眥中。 《肘後方》 目熱痛: 鮮螺肉煎汁外洗,並吃肉。 《山東中草藥手冊》 腸胃虛寒者忌之! 32.馬珂螺(珂) 咸、平。 《別錄》消翳膜及筋胬肉,並刮點之。 《唐本草》主目中翳,斷血生肌。 眼赤痛後生膚翳、遠視不明、癢澀: 馬珂三分 白龍腦五分 白礬灰一錢 研粉, 每以銅箸取如米許,點之。 《聖惠方》 外用適量,研末點眼。 33.貝齒(貝子) 鹹、涼。入心、肝經。 安神,平肝,清熱,解毒,明目,利尿,解肌。 治傷寒熱狂,水氣浮腫,淋痛溺血,小便不通,鼻淵膿血,痢疾。 《本經》主目翳。 常用分量:6~15g。 治目中生息肉,膚翳,稍長欲滿目,閉瞳子及生管珠: 貝齒(燒末)七枚 真珠 等分 研粉, 注翳肉上,日三度。 《千金方》 貝齒散:治目風熱赤,生膚翳。 貝齒七枚(燒末研末) 真珠一分(研末) 龍腦(研)五分 研粉,每點為黍米大,於翳障上, 日三度。 《聖濟總錄》 小兒痘疹入目,疳眼目翳: 生貝齒一個為末,生羊肝批開,撒藥末一錢,線縛 定、蒸熟,晨起空腹時食。 《嬰童百問》 34.冰片 辛、苦,溫。入心、肺經。 《本經逢原》有毒。 通諸竅,散鬱火,去翳明目,消腫止痛。散心盛有熱。 性善走竄,無往不達,陽中之陽,升也,散也。入肺肝辛散之極,開氣如反掌。 治中風口噤,熱病神昏,驚癇痰迷,氣閉,耳聾,喉痹,口瘡,中耳炎,癰腫,痔瘡,目赤翳膜,蟯蟲病。 療目赤內外膚翳。 《唐本草》明目,主耳聾,去目赤膚翳。 《海藥本草》主內外障眼,明目,鎮心,秘精。 張元素:熱。 王綸:世人誤以為寒,諸香皆屬陽,豈有香之至者而性反寒乎? 《本草經疏》其香為百藥之冠。凡香氣之甚者,其性必溫熱。氣芳烈,味大辛,陽中之陽,升也,散也。性善走竄開竅。 常用分量:0.15~0.3g。 頭目風熱上攻: 龍腦末五錢 南蓬砂末一兩 頻兩鼻。 《禦藥院方》 龍腦膏:治眼赤痛,卒生浮白翳。 龍腦一分 雄雀屎一分 研為粉 收人乳汁一合, 合勻成膏,銅箸取少許點之。 《聖惠方》 氣血虛者忌之!孕婦慎服。 仲淳:眼目昏暗屬肝腎虛者,不宜入點藥,誤用必致昏暗難療。 《本草便談》辛溫香烈,宣竅散氣。辛香走竄之極,服之令人暴亡。 35.硇砂 咸、苦,辛,溫,有毒!入肝、脾、胃經。 消積軟堅,破瘀散結,止痛下氣。 治癥瘕痃癖,噎膈反胃,痰飲,喉痹,積痢,經閉,目翳,息肉,疣贅,疔瘡,瘰鬁,癰腫,惡瘡。 《本草衍義》合他藥,治目中翳。 常用分量:入丸、散:0.3~0.9g。 龍腦膏:治眼生膚翳,明目。 龍腦五厘 硇砂一大豆大 蕤仁三顆(湯浸,去赤 皮) 出子雞殼一枚(以幹砂土磨殼上斑點,令滑 為度,去雞子膜,用文火炙令幹熟,研粉),同研 細、用牛酥和,銅箸攪勻,以瓷瓶盛,日三、四度, 取少許點之。 《聖惠方》 琥珀散:治積年瘀肉翳障。 琥珀五錢 珍珠末一兩 珊瑚五錢 朱砂五錢 白硇砂五錢 馬牙消五錢 烏賊骨五錢(於粗石磨去其澀,用好者一錢) 共入新缽內,研三日,令極細,每日三、五度點之。 《聖惠方》 畏酸及漿水。 有暴熱,損發。 36.芒硝 辛、苦,鹹,寒。入肝、腎、胃、大腸經。 《藥性論》有小毒。(?) 瀉熱,潤燥,軟堅,通經,利水。 治實熱積滯,腹脹便秘,停痰積聚,目赤障翳,丹毒,癰腫,散惡血。 《日華子本草》馬牙消末篩點眼赤,去赤腫障翳澀淚痛。 《本草蒙筌》清心肝明目,滌腸胃止疼。 《本草再新》滌三焦腸胃濕熱,推陳致新,目赤障翳,通經墮胎。 常用分量:6~12g。 眼翳: 芒硝一大兩,置銅器中,每夜欲臥時一度點。 《孫真人食忌》 脾胃虛寒者忌之! 37.爐甘石 甘、溫。入肝、脾、肺經。 去翳退赤,收濕斂瘡。 治目赤翳障,爛弦風眼,潰瘍不斂。 《品匯精要》主風熱赤眼,或癢或痛,漸生翳膜。 《綱目》止血,消腫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濕除爛。 《本經逢原》點眼皮濕爛。 外用適量。水飛點眼,研末散或調敷。 目暴赤腫: 爐甘石(火煆,尿淬) 風化消 等分為末, 新水化一粟點之。 《禦院藥方》 風眼流淚爛弦: 爐甘石二兩 黃連一兩 煎水,入童尿半盞,再熬, 下樸硝一兩,又熬成,以火煆石淬七次,洗淨,為 末、入密陀僧末一兩,研勻,收點之。 《衛生易簡方》 各種瞼緣炎: 十大功勞根莖50克,水五百毫升煎濃,去渣,加爐甘 石粉,攪拌成糊狀,幹成散劑,取三十克加凡士林60 克、羊毛脂10克,調勻成眼膏,塗於瞼緣,日二。 遵義《新醫藥資料》 38.綠礬 酸、澀,涼。入脾、胃、肝經。 燥濕化痰,消積殺蟲,止血補血,解毒斂瘡。 治爛弦風眼,血虛萎黃,喉痹口瘡。 《綱目》消積滯,燥脾濕,化痰涎,除風眼,口齒諸病。 《現代實用中藥》小量能補血,用於貧血及萎黃病,治胃腸出血。大量生用作催吐劑。 常用分量:1.5~4.5g。 爛弦風眼: 青礬火煆出毒,細研,泡湯澄清,點洗。 《永類鈐方》 39.銅綠 酸、澀,平,有毒!入肝、膽經。 退翳,去腐,斂瘡,殺蟲,吐風痰。 治目翳,爛弦風眼,疽,痔惡瘡,喉痹,牙疳,風痰卒中,頑癬。 《藥對》主風爛淚出。 《本草拾遺》明目,去膚赤。 《本經逢原》薑汁調,點爛弦風眼。 常用分量:0.9~1.5g。 銅青丸:治眼生膚翳垂珠管。 銅青一兩 細墨五錢 研末,和醋丸,如白豆大,每 用一丸,以乳汁、新汲水各少許浸化,以銅箸點之。 《聖濟總錄》 銅青湯:治風弦赤眼。 銅青黑豆大一塊 防風一寸許 杏仁二粒(去尖)細 切、於盞中,新汲水浸,湯瓶上頓令極熱,洗之,如 痛者加當歸數片。 《奇效良方》 目痛膚翳不由風熱外侵,而因於肝血虛少者不宜。 常服,燥耗津液,枯損血氣。 體弱血虛者忌之! 多量可引起劇烈嘔吐,腹痛,血痢,痙攣等,甚至虛脫。 40.空青 甘、酸,寒,小毒!入肝經。 明目,去翳,利竅。 治青盲,雀目,翳膜內障,赤眼腫痛,手臂不仁,通血脈,止淚出。 《本經》主青盲,耳聾,明目,利九竅,通血脈。 《別錄》益肝氣,療目赤痛,去膚翳,破堅積。 《藥性論》治頭風,鎮肝,瞳人破者,再得見物。 《日華子本草》漿能點多年青盲,內障翳膜,養精氣,殼可摩翳。 常用分量:0.3~0.9g。 外用:研細水飛點眼。 眼不明: 空青少許,漬露一夜,水點之。 《普濟方》 眼黑翳及瞳人膚起: 貝子四枚(燒) 空青一兩, 礬石一兩(熬汁盡)為末,取黍米注翳上,日二。 《僧深集方》 膚翳昏暗: 空青二錢 蕤仁一兩(去皮) 片腦三錢,研,日點。 《聖濟總錄》 空青散:治雀目,內外障翳,風毒青盲,暴赤眼等。(方略) 《聖濟總錄》 畏菟絲子。 41.曾青 酸、小寒。入肝經。 明目,鎮驚,殺蟲。 治風熱目赤,疼痛,澀癢,眵多赤爛,頭風,驚癇,風痹。 《本經》去目痛,止淚出,風痹。利關節,通九竅,破癥堅積聚。 《別錄》養肝膽,除寒熱,療頭風腦中寒。止煩渴,補不足,盛陰氣。 《玉楸藥解》明目去翳。 曾青散:治目生眵。 曾青 水精 各一兩 龍腦 真珠 各等分 琥珀五錢,研粉,以銅器收盛,臨臥用銅箸點黍米許。 《聖濟總錄》 曾青散:治兩眼多生眵淚,怕日羞明,眶爛赤腫癢痛,及時行引暴赤眼,睛昏澀痛。 曾青四兩 蔓荊子(去皮)二兩 防風(去節) 白薑(炮)各一兩,為末,每用少許,搐入鼻中。 《局方》 《本草經集注》畏菟絲子。 外用適量。 42.綠鹽 咸、苦,辛(澀),平。入腎經。 含銅59.5%,氯16.6%,水12.7%。 治眼翳,澀昏暗,淚眵多。 《唐本草》主目赤,淚,膚翳眵暗。 《海藥本草》明目消翳。 研細點眼。 目昏暗赤澀淚多出: 綠鹽一分 蕤仁一兩(湯浸,去赤皮) 共熟研, 入好酥一分,研令勻,臥時,取麻子大點之。 外用適量,不宜內服。 43.青黛 苦、咸,大寒。入肝經。 清熱,涼血,解毒,抗炎,抗菌。 增加膽汁分泌,作用明顯。 解退感染性疾患的高熱效果較好。 為大青葉加工製成,難溶于水,一般作散劑外用。 丹溪:瀉肝,散五臟郁火,解熱,消食積。 開寶:解諸藥毒,小兒諸熱。 常用分量:1.5~3g,宜入丸散用。 外用適量。 丁、中醫眼科食療藥物 1.枇杷 甘、酸,涼。入脾、肺、肝經。 潤肺,止渴,下氣,利五臟。 含水分92.26%,總氮2.15%,碳水化合物67.3%,其中還原糖71.31%,戊聚糖3.74%,粗纖維26.5%。果肉含脂肪,糖,蛋白質,纖維素,果膠,鞣質,灰分(鈉、鉀、鐵、鈣、磷),維生素B1,又含隱黃素,β-胡蘿蔔素等色素。 治肺痿咳嗽,吐血,燥渴,嘔逆,哮喘。 多食助濕生痰。 常用分量:適量。 脾虛,滑泄者忌之! 2.香蕉 甘、寒。入脾、肺、大腸經。 清熱,潤腸,解毒。 治熱病煩渴,便秘,痔血。 《日用本草》生食破血,合金瘡,解酒毒;幹者解肌熱煩渴。 《綱目》除小兒客熱。 《本草求原》止渴,潤肺解酒,清脾滑腸;脾火盛者,食之反能止瀉止痢。 常用分量:適量。 3.藕 甘、寒。入心、肝、肺、脾、胃經。 清熱,涼血,散瘀,解暑。 解胸中熱,散留血,止煩渴,清胃,補五臟,實下焦,破血化瘀。 熟用促脾,開胃,益血,生肌,止瀉。 含澱粉,蛋白質,天門冬素,維生素C,焦性兒茶酚,過氧化物酶。 治熱病煩渴,吐血,熱淋。 《本草拾遺》消食止泄,除煩,解酒毒,厭食及病後熱渴。 《日用本草》清熱除煩,一切血症宜食之。 《滇南本草》潤腸肺,生津液。 《隨息居飲食譜》若陰虛,肝旺,內熱,血少及諸失血症,但日熬濃藕湯飲之,久久自愈,不服他藥可也。 常用分量:適量。 眼熱赤痛: 蓮藕一條,連節,以綠豆入滿其中空處, 水數碗,煎至半碗,連藕食之。 《嶺南采藥錄》 贊寧《物類相適志》忌鐵器。 荷葉: 生髮元氣,助脾胃,升胃氣。 散瘀血,消水腫,發痘瘡。 治吐咯衄血,下血。 4.橄欖 甘、澀,酸,平(寒)。入肺、胃、肝、脾經。 清肺,利咽生津,解毒。 含蛋白質1.2%,脂肪1.09%,碳水化合物12%,鈣0.204%,磷0.046%,鐵0.0014%,維生素C 0.02%。 治咽喉腫痛,煩渴,咳嗽,吐血,菌痢,癲癇,解河豚毒、酒毒。 《日華子本草》開胃,下氣,止瀉。 《開寶本草》主消酒。 《滇南本草》治一切喉火上炎,大頭瘟症,解濕熱,春溫。利痰。 《本草再新》平肝開胃,潤肺滋陰,消痰理氣,止咳嗽,治吐血。 《隨息居飲食譜》涼膽息驚。 常用分量:4.5~9g。 《本經逢原》令痘起發。 5.榛子 甘、平。入胃經。 調中,開胃,明目。 仁含碳水化合物16.5%,蛋白質16.2-18%,脂肪50.6-77%,灰分3.5%。 常用分量:30~60g。 6.大麥 甘、鹹,涼。入脾、胃經。 和胃,和水。 每100克含水分11.9克,蛋白質10.5克,脂肪2.2克,碳水化合物66.3克,鈣43毫克,磷0.4克,尼克酸3.8毫克。 治胃滯泄瀉,小便淋痛,水腫,湯火傷。 《名醫別錄》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 《唐本草》平胃,止渴,消食,療脹。 《本草綱目》寬胸下氣,涼血,消積,進食。 《本草經疏》功用與小麥相似,而其性更平涼滑膩。益氣補中,實五臟,厚腸胃之功不亞於粳米。 《長沙藥解》大麥粥,利水泄濕,生津滑燥,化穀消脹,下氣寬胸,消中有補者也。 炒焦大麥泡水代茶飲,可清暑解渴。 《本草綱目》湯火灼傷,大麥炒黑,研末,油調搽之。 常用分量:30~60g。 7.大棗 甘、溫。入脾、胃經。 補脾益胃,益氣生津,調營衛,解藥毒。 大棗含蛋白質、有機酸、糖類、粘液質、維生素A、C、B2,微量Ca、P、Fe。 治五臟虛損,除腸胃癖氣。“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 孟詵:主補津液,通九竅。 李杲:溫以補脾經不足,甘以緩陰血,和陰陽,調營衛,生津液。 《本經》補少氣,少津液。 《日華子本草》治虛勞損,補五臟。 《藥品化義》養血補肝。大黑棗助陰補血,入肝走腎,治虛勞。 《本草再新》滋腎,治陰虛。 《注解傷寒論》大棗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腎氣。 《綱目》:《素問》言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棗為脾經血分藥也。 《本草匯言》沈氏曰:善補陰陽、氣血、津液、脈絡、筋俞、骨髓,一切虛損,無不宜之。 《本經逢原》南棗,甘能益津也。 《長沙藥解》大棗補太陰之精,化陽明之氣,生津潤肺而除燥,養血滋肝而熄風。偏補脾精而養肝血,凡內傷肝脾之病,土虛木燥,風動血耗者,非此不可。 常用分量:6~15g。 棗連膏:治療“患赤眼,日夜疼痛不可忍者”。 大棗 黃連 白礬 甘草 乳香 《普濟方》 治時眼風火方:治療天行赤眼。 棗肉 膽礬 黃柏 《眼科集成》 紅棗金丹:治療風火去翳等等。 紅棗 膽礬 銅綠 明雄 黃丹 《眼科秘書》 大棗乃治病和藥,凡脾經氣虧血少之證,可配伍使用,但不宜無故頻食。 王好古雲,中滿者勿食甘,甘令人滿。 中脘痞滿者,忌用大棗。 8.蘋果 甘、涼,酸,澀。入肝、脾、胃、肺經。 生津,潤肺,除煩,解暑,開胃醒酒,益心氣,止渴。 《醫林纂要》去瘀。 《滇南本草》蘋果燉膏,名玉容丹,通五臟六腑,走十二經絡,調營衛而通神明,解瘟疫而止寒熱。 《別錄》多食令人臚脹,病人尤甚。 常用分量:1-2枚。 9.梨 甘、微酸,涼。入肺、胃、心、肝經。 生津潤燥,清熱化痰。 治熱病津傷煩渴,消渴,熱咳,痰熱驚狂,噎膈,便秘。 止心煩,除賊風,胸中熱結。 《本草通玄》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臟之陰。 《本草求原》梨汁煮粥,治小兒疳熱及風熱昏躁。 《綱目》治風熱,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解毒。 《重慶堂隨筆》凡煙火,煤火,酒毒,一切熱藥為患者,啖之立解。溫熱燥病,陰虛火熾,津液燔涸者,搗汁飲之立效。 常用分量:1-2枚。 卒患赤目胬肉,坐臥痛者: 好梨一個(搗、絞取汁)
黃連三枝(碎) 綿裹漬令色變,仰臥注目中。 《本草圖經》 脾虛便溏,寒嗽,忌之! 梨皮: 甘、澀,涼。 清心潤肺,降火生津。 治暑熱煩渴,咳嗽,吐血,發背,疔瘡。 《本草再新》清心降火,滋腎益陰,生津止渴,除煩去濕。 常用分量:9~15g;鮮品30~60g。 10.西瓜 甘、寒。入心、肝、肺、胃、膀胱經。 清熱解暑,除煩止渴,利尿,解酒毒。 治暑熱煩渴,熱盛津傷,喉痹,口瘡,寬中下氣,治血痢,一切熱症,痰湧氣滯。 《松漠紀聞》有人苦目病,或令以西瓜切片曝幹,日日服之,遂愈,由其性冷降火故也。 《得配本草》多食塞中助濕。 常用分量:適量。 中寒濕盛者忌之! 西瓜仁: 甘、涼。入肺、胃、大腸經。 清肺,潤腸,和中止渴。 生食,化痰滌垢,下氣清營,炒食,補中。 濃煎,治吐血,久嗽。 治煉武功骨髓虛: 西瓜仁(去殼)五十粒燉豬腿骨 內服。 陳紫庭驗方 11.葡萄 甘、酸,溫。入肺、脾、腎經。 補氣血,強筋骨,利小便。 治氣血虛弱,肺虛咳嗽,心悸盜汗,風濕痹痛,浮腫,淋病。 《百草鏡》治筋骨濕痛,利水甚捷,除遍身浮腫。 《隨息居飲食譜》補氣,滋腎液,益肝陰,強筋骨,止渴,安胎。 孟詵:多食令人卒煩悶眼暗。 《本經逢原》食多令人泄瀉。 《醫林纂要》多食生內熱。 常用分量:適量。 12.李子 甘、酸,溫。入肝、腎經。 清肝滌熱,生津利水。(?) 治虛勞骨蒸,消渴,腹水,調中,益氣。除痼熱,治風濕氣滯血凝。 《醫林纂要》養肝,瀉肝,破瘀。 《隨息居飲食譜》清肝滌熱,活血生津。 《泉州本草》清濕熱,解邪毒。治肝病腹水,骨蒸勞熱。 常用分量:適量。 多食令人虛,生痰,助濕,發瘧痢。脾弱者尤忌之! 13.烏豆(黑大豆) 甘、寒。入心、肝、脾、腎經。 活血,利水,祛風,解毒。 治水腫脹滿,風毒腳氣,黃疸浮腫,風痹筋攣,產後風痙,口噤,癰腫瘡毒,解藥毒。 《別錄》逐水脹,解胃中熱痹,傷中淋露,下瘀血,散五臟結積內寒。 《食療本草》主中風腳弱,產後諸疾,和甘草煮湯,去一切熱毒氣,善治風毒腳氣。主心痛,筋攣,膝痛,脹滿。 《本草匯言》潤腎燥,故止盜汗。 《綱目》治腎病,利水下氣,制諸風熱,活血。 常用分量:9~30g。 《本草匯言》性利而質堅滑,多食令人腹脹而利下。 14.豆腐 甘、涼。入脾、胃、大腸經。 益氣和中,生津潤燥,清熱解毒。 治赤眼,消渴,休息痢,解硫磺、燒酒毒。 消痰,止咳,清肺熱,下大腸濁氣,消脹滿,清熱散血。 《本草求真》治胃火衝擊,內熱鬱蒸,及赤眼腫滿。 常用分量:適量。 15.黑芝麻 甘、溫。入肝、腎經。 補肝腎,潤五臟。 治肝腎不足,虛風眩暈,風痹,癱瘓,大便燥結,病後虛羸,頭髮早白,乳少。 《本經》補五內,益氣力,長肌肉,填腦髓。 《抱樸子》耐風濕,補衰老。 《別錄》堅筋骨,療金瘡,止痛,明耳目。 《食療本草》潤五臟,填骨髓,補虛氣。 《食性本草》初食,利大小腸,久食,即否。去陳留新。 《玉楸藥解》補益精液,潤肝臟,養血舒筋。療語蹇步遲,皮燥發枯,髓涸肉減,乳少,經阻。 《醫林纂林》滋陰,補胃,利大小腸,緩肝,明目,涼血,解熱毒。 劉完素:入肝益血,故風藥中不可闕也。 常用分量:9~15g。 桑麻丸:治肝腎不足,時發目疾,皮膚燥澀,大便閉堅。 桑葉(經霜,去梗,曬枯) 黑芝麻(炒) 各等分為末。 糯米飲搗丸或蜜丸,日服四~五錢,勿斷,自效。 《醫級》 精氣不固者不宜。脾弱便溏者忌之! 16.蘑菇 甘、平。入肺、胃、腸經。 悅神,開胃,止瀉,止吐,益腸胃,化痰,理氣。 可食部分,鮮者每100克含水分93克,蛋白質2.9克,脂肪0.2克,碳水化物3克,粗纖維0.6克,灰分0.6克,鈣8毫克,磷6.6毫克,鐵1.3毫克,硫胺素維生素B10.11毫克,維生素B20.06毫 克,煙酸3.3毫克,維生素C4毫克。 幹者,每100克含水分17克,克蛋白質35.6克,脂肪1.4克,碳水化合物14克,粗纖維6.9克,灰分16.2%,鈣100毫克,磷162毫克,鐵32毫克,維生素B10.02毫克,維生素B22.53毫克,煙酸55.1毫克,維生素C 1毫克。 脂肪中的脂肪酸,亞油酸較多,油酸很少,含多種游離的氨基酸。 鮮者,灰分中每100克含鈉3.7-9毫克,鉀486毫克,錳0.08毫克,銅1.79毫克,鋅0.28毫克,氟0.031毫克,氯25毫克,碘18微克。 酶中含銅0.2%,還有維生素A,維生素B6,維生素C,維生素E,維生素K,泛酸,生物素,葉酸等。 《品匯精要》中其毒,以生綠豆和水研濃汁飲之遂解。 常用分量:6~9g。 《飲膳正要》動氣發病,不可多食。 《本草求真》體潤性滯,多食於內氣有阻,而病多發。 17.木耳 甘、寒。入肝、脾、腎、大腸經。 每市斤含蛋白質53克,脂肪1克,糖325克,粗纖維35克,灰分29克,鈣1785毫克,磷1005毫克,鐵925毫克,胡蘿蔔素0.15毫克,硫胺素0.75毫克,核黃素2.75毫克,尼克酸13.5毫克。 糖中有甘露聚糖、甘露糖、葡萄糖、木糖、葡糖醛酸,少量戊糖、甲戊糖。 磷脂為卵磷脂、腦磷脂、鞘磷脂。甾醇主要是麥角甾醇,22、23-二氫麥角甾醇。 涼血、止血、潤燥、利腸、活血、利五臟。消炎化淤。 治腸風,血痢血淋,痔瘡,崩漏,宣腸胃氣、壅毒氣,跌撲傷。 常用分量:9~30g。 眼流冷淚: 木耳一兩(燒存性) 木賊一兩 為末, 每二錢,清米泔煎服。 《聖惠方》 大便不實忌之。多服衰精冷腎。 18.桑耳 甘、淡,涼。 治腸風,痔血,帶下,婦人心腹痛。 《本經》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癥瘕積聚,陰痛,陰陽寒熱,無子。 常用分量:4.5~9g。 19.白木耳 甘、淡,涼。入肺、胃經。 滋陰潤肺,養胃生津。 含蛋白質10%,碳水化合物65%,無機鹽4%,維生素B1等。水分15.2%,脂肪0.6%,粗纖維2.4%,灰分5.44%(中含硫、磷、鐵、鎂、鈣、鉀、鈉等)。 治虛勞咳嗽,痰中帶血,虛熱口渴,衄血。 常用分量:3~9g。 風寒咳嗽者忌之! 20.葛仙米(地耳) 甘、淡,寒。 清熱明目。 治目赤紅腫,夜盲,燙傷。 《藥性考》清神解熱,痰火能療。 《陝西中草藥》清熱收斂,益氣明目,治夜盲。 江西《草藥手冊》治目赤紅腫。 常用分量:30~60g。 夜盲: 地耳二兩,當菜常食。 《陝西中草藥》 21.絲瓜 甘、涼。入肝、胃經。 清熱,化痰,涼血,解毒。 治熱病身熱煩渴,痰喘咳嗽,腸風痔漏,崩帶,血淋,疔瘡,乳汁不通,癰腫。 療疝痛卵腫,通經絡,行血脈,下乳汁,血氣作痛,生津止渴,解暑除煩。 常用分量:9~15g;鮮品60~120g。 過服滑腸作泄。 多食瀉人,損命門相火,令人倒陽不舉。 22.苦瓜 苦、寒。入心、肝、肺、胃經。 清暑滌熱,明目,解毒,益氣,止渴,清心。 治熱病煩渴強飲,中暑,痢痰,赤眼疼痛,癰腫丹毒,惡瘡,丹火毒氣,瀉六經實火。 《生生編》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 《隨息居飲食譜》青則滌熱,明目清心。熟則養血滋肝,潤脾補腎。 《泉州本草》主煩熱消渴引飲,風熱赤眼。 常用分量:6~15g。 眼疼: 苦瓜煆為末,燈草湯下。 《滇南本草》 脾胃虛寒者禁之! 23.黃瓜(王瓜、刺瓜) 甘、涼。入脾、胃、大腸經。 除熱,利水,解毒。 治煩渴,咽喉腫痛,火眼,湯火傷。 常用分量:適量。 火眼赤痛: 五月取老黃瓜一條,上開小孔,去瓤,入芒硝令滿, 懸陰處,待硝透出刮下,留點眼。 《壽域神方》 動寒痰。胃冷者食之,腹痛吐瀉。 24.紫菜 甘、鹹,寒。入脾經。 化痰軟堅,清熱利尿。 治癭瘤,腳氣,水腫,淋病。 《隨息居飲食譜》和血養心,清煩滌熱,治不寐,利咽喉,除腳氣癭瘤,主時行瀉痢,析酲開胃。 常用分量:適量。 多食脹人。 25.黃花菜 甘、平。入肝、膀胱經。 養血平肝,利尿消腫。 治頭暈,耳鳴,心悸,腰痛,吐血,水腫,咽痛,乳癰。 《雲南中草藥》養血補虛,清熱。 常用分量:9~15g。 小兒疳積: 黃花菜葉三錢 煎服。 《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26.金針菜(萱草花) 甘、涼。 《本草正義》稟涼降之性。 利濕熱,寬胸膈。 治小便赤澀,黃疸,夜少安寐,痔瘡便血,去煩熱,酒疽,婦人虛燒血幹,牙痛。 《本草圖經》安五臟,利心志,明目。 《安徽藥材》治夜盲。 《日華子本草》治氣火上升,夜少安寐,其效頗著。 常用分量:15~30g。 27.芹菜(旱芹) 甘、苦,涼。入肝、胃經。 其性滑利,平肝清熱,祛風利濕。 治高血壓病,眩暈頭痛,面紅目赤,血淋,癰腫,清理胃中濁濕,補血祛風。 治早期原發性高血壓,降低血清膽甾醇。 《本草推陳》治肝陽頭昏,面紅目赤,頭重腳輕,步行飄搖。治血尿。 《陝西草藥》治肝風內動,頭暈目眩,寒熱頭痛,無名腫毒。 常用分量:9~15g;鮮品30~60g。 《生草藥性備要》生疥癩者勿服! 28.空心菜(蕹菜) 甘、寒,滑。入腸、胃經。 治鼻衄,便秘,淋濁,便血,痔瘡,癰腫折傷,蟲蛇咬傷,行水。 《陸川本草》治腸胃熱,大便結。 常用分量:60~120g。 29.菠菜 甘、溫。入腸、胃經。 養血止血,斂陰潤燥,解熱毒,通血脈,開胸膈,下氣調中,斂陰和血去瘀。 治便血,壞血病,消渴引飲,大便澀滯。 《本草從新》古皆言其冷,今人曆試之,但見其熱,不覺其冷! 《醫林纂要》多食發瘡。 《本經逢原》冷滑尤甚。 常用分量:適量。 30.綠豆 甘、寒。入心、胃經。 清熱解毒,消暑,利水。 治暑熱煩渴,水腫,瀉利,丹毒,解熱藥毒。 《日華子本草》作枕明目,治頭風頭痛。 《開寶本草》主丹毒煩熱,風疹,熱氣奔豚,消腫下氣,壓熱解毒。 《本經逢原》明目。 《會約醫鏡》清火清痰。 常用分量:15~30g。 脾胃虛寒滑泄者,忌之! 31.綠豆芽 甘、寒。 《綱目》解酒毒,熱毒,利三焦。 常用分量:90~120g。 脾胃虛寒者不宜久服。 32.綠豆粉 甘、寒。 清熱解毒,解熱藥及酒食諸毒,解燒酒毒。 常用分量:9~30g。 33.芡實 氣溫,味甘、澀,性平。入心、腎、脾、胃四經。 固腎澀精,補脾止瀉。主治遺精,白濁,帶下,小便不禁,大便泄瀉。 《本經》主濕痹腰脊膝痛,補中除暴疾,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久服輕身不饑。 《食療本草》補中焦。 《日華子本草》開胃助氣。 《滇南本草》止渴益腎。治小便不禁,遺精,白濁,帶下。 《本草正》健脾陰止渴,補腎固精,延年耐老。 《本草從新》補脾固腎,助氣澀精。治夢遺滑精,解暑熱酒毒,療帶濁泄瀉、小便不禁。 《隨息居飲食譜》耐饑渴,止崩淋、帶濁。 《本草經疏》補脾胃,固精氣,入腎故主益精強志。精氣足,脾胃健,則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饑。 《本草新編》芡實補中去濕,性又不燥,故能去邪水而補真水,與諸補陰之藥同用,尤能助之以添精,不慮多投以增濕也。芡實不特益精,且能澀精補腎。與山藥並用,各為末,日日米飯調服。 常用分量:9~15g。 金鎖固精丸:治精滑不禁。 沙苑蒺藜(炒) 芡實(蒸) 蓮須各二兩 龍骨(酥炙) 牡蠣(鹽水煮一日一夜,煆粉) 各一兩 共為末,蓮子粉糊為丸,鹽湯下。 《醫方集解》 分清丸:用於脾腎兩虛,小便白濁。 芡實粉 白茯苓粉 共蠟(化)蜜丸,梧桐子大。 每服百丸,鹽湯下。 《摘玄方》 易黃湯:用於脾虛帶下。 山藥一兩(炒) 芡實一兩(炒) 黃柏二錢(鹽水炒) 車前子一錢(酒炒) 白果十枚(碎),水煎服。 《傅青主女科》 四精丸:治思慮、色欲過度,損傷精氣,小便數,遺精。 秋石 白茯苓 芡實 蓮肉各二兩 為末,蒸棗為丸 如梧子大,每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下。 《永類鈐方》 大小便不利者禁服;食滯不化者慎服。 34.苡仁(薏苡仁) 甘、淡,涼。入脾、胃、肺、肝、腎、大腸經。 健脾,補肺,清熱利濕,下氣,消腫。 含蛋白質16.2%,脂肪4.65%,碳水化合物79.17%,少量維生素B1 330微克。 種子含氨基酸(亮氨酸,賴氨酸,精氨酸,酪氨酸等),薏苡素,薏苡酯,三萜化合物。 治泄瀉,濕痹,筋脈拘攣,屈伸不利,水腫,腳氣,肺痿,肺癰,腸癰,淋濁,白帶。 《本草拾遺》溫氣,主消渴,殺蛔蟲。 《醫學入門》主上氣,心胸甲錯。 《本草經疏》性燥能除濕,味甘能入脾補脾,兼淡能滲泄。 《本草新編》最善利水,不至損耗真陰之氣,凡濕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 常用分量:9~30g。 脾約便難及妊婦,慎服! 35.龍眼肉 甘、溫。入心、脾經。 開胃益脾,甯心安志,除健忘,卻怔忡。 同生地,天麥冬,丹參,柏子,遠志,蓮子,人參,五味,茯神,可補心保神,益氣強志。 采于白露後,得由金趨水之氣居多,是為血之化原者,居其強半矣。 常用分量:6~15g。 36.松子仁(海松子) 甘、溫。入心、脾經。 潤心肺,益陰氣。 《名醫別錄》主風痹,寒氣,虛羸,少氣,補不足。 《開寶本草》治骨節風,頭眩,去死肌,變白,散水氣,潤五臟,不饑。 《本草綱目》潤肺,治燥結咳嗽。 《隨息居飲食譜》補氣充饑,養液熄風,耐饑溫胃,通暢辟濁,下氣香身,當益老人,果中仙品。 常用分量:4.5~9g。 按:陰虛、陽亢者不宜。 37.蚌肉 甘、鹹,寒。入肝、腎經。 清熱,滋陰,明目,解毒。 治煩熱,消渴,血崩帶下,痔痿,目赤,濕疹。 《食療本草》主大熱,解酒毒,止渴,去眼赤。 《本草拾遺》明目,除濕。 《本草再新》治肝熱,腎衰,托斑疹,解痘毒,清涼止渴。 《隨息居飲食譜》清熱滋陰,養肝涼血,熄風解酒,明目,定狂。 常用分量:90~150g。 脾胃虛寒者慎服。 38.蚶 甘、涼。入肝、胃經。 補血,健胃。 治血虛痿痹,胃痛,消化不良,下痢膿血。 《食療本草》潤五臟,治消渴,開關節。 《醫林纂要》補心血,散瘀血,除煩醒酒,破結消痰。 常用分量:適量。 濕熱盛者忌之! 39.蛤蜊 鹹、寒。入肝、胃、腎經。 滋陰,利水,化痰,軟堅。 治消渴,水腫,痰積,癖塊,癭瘤,崩帶,痔瘡,醒酒。 《醫林纂要》功同蚌蜆,滋陰明目。 《本草經疏》滋潤助津液,潤五臟,止消渴,開胃。鹹能入血軟堅,故主婦人血塊及老癖為寒熱。 常用分量:適量。 40.蟶乾 甘、鹹,寒。入心、肝、腎經。 補陰,清熱,除煩。 治產後虛損,煩熱口渴,濕熱水腫,痢疾。 《醫林纂要》解渴醒酒,除煩去熱,補心滋陰。 常用分量:適量。 生食,大寒,令人瀉。 天行病後勿食! 41.車蛤(西施舌) 甘、鹹,涼。入肝、胃、腎經。 滋陰養液,清熱涼肝,止煩渴。 《隨息居飲食譜》開胃,息風,涼肝明目。 常用分量:適量。 42.蜆肉 甘、鹹,寒。入肝、腎、膀胱經。 清熱,利濕,解毒。 治消渴,目黃,濕毒腳氣,疔瘡癰腫。 《日華子本草》去暴熱,明目,利小便,下熱氣,解酒毒目黃,去消渴。 常用分量:30~90g。 《本草求真》遺濁勿食! 《本草拾遺》多食發嗽及冷氣,消腎。 43.烏賊魚肉 咸、溫。入肝、腎經。 養血滋陰,益氣強志,補心通脈,和血清腎,去熱,保精,明目。 入肝補血,入腎滋水強志,使月事以時下。 治血虛經閉,崩漏,帶下,療口鹹,理奇經,療疝瘕,最益婦人。 常用分量:適量。 多食則動風與氣。 44.淡菜 咸、溫。入肝、腎經。 補肝腎,益精血,消癭瘤。 治虛勞嬴瘦,眩暈,盜汗,陽痿,崩漏,帶下,疝瘕,血氣結積,補腎填精益血。 《本草匯言》性本清涼。故藏品雲,善治腎虛有熱,及熱鬱吐血,血郁成癭,留結筋脈諸疾。 常用分量:15~30g。 45.青蛙 甘、涼。入胃、腸、膀胱經。 每100克含水分87克,蛋白質11.9克,脂肪0.3克,碳水化合物0.2克,灰分0.6克,鈣22毫克,磷159毫克,鐵1.3毫克,硫胺素0.04毫克,核黃素0.22毫克,尼克酸2.1毫克,維生素A8國際單位,A元14國際單位,維生素B1100微克,維生素C2毫克。 骨胳肌含磷肌酸,三磷酸腺甙,肌酸,肌肽氨基酸,蛋白質,糖原等。 清熱解毒,補虛,利水,消腫,止痛。 治勞熱,浮腫,疳疾,水臌,噎膈,痢疾,蝦蟆瘟,小兒熱瘡。 常用分量:1~7個。 46.哈士蟆油 甘、咸,平。入肺、腎經。 其成分大部分為蛋白質,脂肪4%,糖類10%,及少量磷、灰分,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及多種激素。 補腎益精,潤肺養陰。 治病後及產後虛弱,肺癆咳嗽吐血,盜汗。 曹炳章:堅益腎陽,化精添髓,澤潤肺臟,增長脂肪,為脾腎虛寒、氣不化精之要藥。 治神經衰弱。 常用分量:3~9g。 外感初起,小便溏者慎服。 47.兔肉 甘、溫。入肝、大腸經。 補中益氣,涼血解毒。 治消渴羸瘦,胃熱嘔吐,便血,熱氣濕痹。 常用分量:適量。 48.兔肝 甘、苦,咸,溫。入肝經。 治肝虛眩暈,目暗昏糊,目翳,目痛。 《別錄》主目暗。 孟詵:主明目,和決明子作丸服之。 《日華子本草》明目補勞,治頭旋眼疼。 《日用本草》明目退翳。 常用分量:一具。 兔肝丸:治肝虛目暗。 黃連(去須)一兩半 胡黃連一兩 熟幹地黃(焙)一兩 草決明五錢 搗末, 細切兔肝,研爛和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 米飲下,食後臨臥服。 《聖濟總錄》 肝腎氣虛,風熱上攻,目腫暗: 兔肝一具,米三合,和豉汁,煮粥食。 《普濟方》 兔肝丸:治瘡疹入目,初覺眼腫痛。 黃柏一兩(去皮) 蒼術五錢(米泔水浸一日) 石決明一兩。為末,煮兔肝搗爛,和丸綠豆大, 每服三十丸。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49.斑鳩 甘、溫。入肺、腎經。 益氣,明目,強筋骨。 治虛損,呃逆。 《嘉祐本草》主明目,益氣,助陰陽。 《綱目》:《范汪方》治目有斑鳩丸,《總錄》有錦鳩丸,倪惟德氏謂斑鳩補腎,故能明目。竊謂鳩能益氣,則能明目,不獨補腎。 常用分量:適量。 50.豬肝 甘、溫。入肝經。 補肝,養血,明目。 治血虛萎黃,夜盲,目赤,浮腫腳氣,止休息痢。 《千金食治》主明目。 《本草再新》治肝風。 常用分量:適量。 豬肝羹:治肝臟虛弱,遠視無力。 豬肝一具(細切,去筋膜) 蔥白一握(去須,切) 雞子三枚,以豉汁中煮作羹,臨熟打破雞子,投在內 食之。 《聖惠方》 雀盲散:治遇夜目不能視。 雄豬肝一具(竹刀披開)
蚌粉(或以夜明砂代)三錢(為末)納肝中,麻線 紮、米泔煮七分熟。又別蘸蚌粉細嚼,以汁送下。 《仁齋直指方》 51.豬胰 甘、平。入脾、肺經。 益肺,補脾,潤燥。 治肺損,咳嗽,咯血,肺脹喘急,脾虛下痢,乳汁不通,手足皸裂。 常用分量:適量。 目生翳膜: 豬胰子一枚(五錢) 蕤仁五分 青鹽一錢 搗千 下、令如泥,每點少許,取下翳膜為效。 《孫天仁集效方》 《本草經疏》多食損陽,薄大腸。 52.豬腎 咸、溫。入腎經。 治腎虛腰痛,身面水腫,遺精,盜汗,老人耳聾。 《別錄》和理腎氣,通利膀胱。 孟詵:主腎虛。 《綱目》止消渴,腎有虛熱者宜食之。 常用分量:1枚。 53.牛乳 甘、微寒。入心、肺、大腸經。 補虛羸,養心肺,解熱毒,下熱氣,治反胃熱噦,潤大腸,治氣痢,除疸黃。 益老人,老人因血液枯燥,恒致上熱下虛,牛乳潤枯除上熱,下行以補虛。 常用分量:適量。 與酸物相反,令人腹中癥結,合生魚食作瘕,患冷氣人忌服。 54.牛肝 甘、溫。入肝經。 養血,補肝,明目。 治血虛萎黃,虛勞羸瘦,青盲,雀目。 常用分量:90~150g。 牛肝散:治青盲積年不瘥。 黃牛肝一具(細切,曬乾) 土瓜根三根 羚羊角一兩 蕤生仁一兩(湯浸,去赤皮) 細辛一兩 車前子二兩 搗末為散,空心溫酒下二錢。 《聖惠方》 55.羊肝 甘、溫。入肝經。 益血補肝,明目。 治血虛萎黃羸瘦,肝虛目暗昏花,雀目,青盲,障翳。 《唐本草》療肝風虛熱,目赤暗無所見,生食羊子肝七枚。 目赤熱痛,如隔紗縠,看物不分明,宜補肝。 常用分量:適量。 益精: 青羊肝一具,切洗,以五味,醬醋食之。 《食醫心鏡》 不能遠視: 羊肝一具,去膜細切 蔥子一勺,炒為末,煮熟, 去滓,入米煮粥食。 《多能鄙事》 羊肝豬膽丸:治目瞳散大昏耗,視物乏力,因有熱而益甚者。 羊肝一具,切曬乾,軋細,用豬膽汁和丸桐子大, 朱砂為衣,每服二錢,開水下,日二。 《醫學衷中參西錄》 目暗,黃昏不見物: 青羊肝切,淡醋食之。煮亦佳。 《梅師集驗方》 羊肝散:治小兒雀目。 羊肝一具,不見水,以皮硝揉去血,竹刀剖開, 入穀精草一撮,砂鍋蒸熟,任食。 《經驗廣集》 青盲內障: 白羊子肝一具 黃連一兩 熟地一兩 搗為梧丸, 食遠,茶服七十丸,日三。 劉禹錫《傳信方》 目病失明: 青羖羊肝一片 去膜切片,新瓦炕幹,同決明子五分 蓼子一合炒為末,以白蜜漿服方寸匙,日三服,三料 目明。 56.雞肝 甘、溫。入肝、腎經。 補肝腎,起陰,消疳明目。 治肝虛目暗,小兒疳積,婦人胎漏。適於痿黃病。 常用分量:1枚。 烏雞肝粥:治老人肝臟風虛,眼暗。 烏雄雞肝一具,切細,以豉和米作羹粥食之。 《壽親養老新書》 雞肝散:治小兒疳積膨食,蟲氣上攻,至晚不能視物,目生翳障。 雞肝一個(不落水,竹刀切片) 牡蠣粉七分 辰砂少許 水飛末,拌勻,摻入肝上,飯鍋上 蒸熟食之,十次。當時忌茶湯、油膩。 《良朋彙集》 57.雞蛋(雞子) 甘、溫。 養血安胎,益氣,開聲音,解毒息風。 治熱病煩悶,燥咳聲啞,目赤咽痛,胎動不安,產後口渴,下痢,燙傷。 《本經》除熱火瘡,癇痙。 《藥性論》治目赤痛。 常用分量:每天2枚。 孟詵:動風氣,不可多食。 《隨息居飲食譜》多食動風阻氣,諸外感及瘧,疸、痞滿、肝鬱、痰飲、腳氣、痘瘡,皆不可食! 58.燕窩 甘、涼。入肺、脾、胃、心、腎經。 養陰潤燥,益氣補中。 治虛損,癆瘵,咳嗽痰喘,咯血,久痢,久瘧,噎膈反胃,止小便數。 《本草從新》大養肺陰,化痰止嗽,補而能清,為調理虛損勞瘵之聖藥。開胃氣,潤下。 《食物宜忌》壯陽益氣,和中開胃,添精補髓,潤肺,止久瀉,消痰涎。 《本草再新》大補元氣,潤肺滋陰,引火歸源,滑腸開胃。 《本經逢原》使金水相生,腎氣上滋於肺,而胃氣亦得以安。 《本草求真》入肺生氣,入腎滋水,入胃補中,為藥中至平至美之味者也。 常用分量:4.5~9g,絹包煎湯,隔湯燉。 肺胃虛寒,濕痰停滯及有表邪者,忌用! 《隨息居飲食譜》病邪方熾勿投! 59.紫河車 甘、咸,溫。入肺、肝、腎經。 補氣,養血,益精。 治虛損羸瘦,勞熱骨蒸,咳喘咯血,盜汗,遺精,陽痿,婦女血氣不足,不孕,乳少。 吳球:治虛損勞極,癲癇,失志恍惚,安心養血,益氣補精。 《本草再新》大補元氣,理血分。 常用分量:2.4~4.5g。 熊笏《中風論》中風日久,則衛氣必衰,欲在表之衛氣盛,必須益其腎間動氣,如樹木培其根本,則枝葉暢茂也。然諸藥總不如紫河車之妙,其性得血氣之餘,又不寒不熱,而為衛氣生髮之源。 《本草經疏》補陰陽兩虛之藥,有反本還元之功。但陰虛精涸,水不制火,發為咳嗽吐血、骨蒸盜汗等證,為陽盛陰虛,不宜服此並補之劑,以耗將竭之陰也。 60.鱉肉 甘、寒。入肝經。 滋陰涼血。 食部100克含水分80克,蛋白質16.5克,脂肪1克,碳水化合物1.6克,灰分0.9克,鈣107毫克,磷135毫克,鐵14毫克,維生素B10.62毫克,維生素B20.37毫克,煙酸3.7毫克,維生素A 13國際單位。 治骨蒸勞熱,久瘧,崩漏帶下,瘰鬁。 《本草拾遺》主熱氣濕痹,腹中激熱。 《本草圖經》補虛,去血熱。 《日用本草》補勞傷,大補陰之不足。 《隨息居飲食譜》滋肝腎之陰,清虛勞之熱。 常用分量:適量。 《本草備要》忌莧菜、雞子。 脾胃陽虛及孕婦忌之! 《本草從新》脾虛者大忌! 《隨息居飲食譜》孕婦及中虛寒濕內盛,時邪未淨者,切忌之! 61.蜂蜜 甘、平。(按:其性多溫。入胃、腸經。) 生者性涼,可清熱;熟則溫,能補中。 養脾氣,和營衛,潤臟腑,通三焦,除心煩虛熱,止痛解毒,通大便秘結,和百藥。 以家蜜點目中熱膜。 常用分量:15~30g。 生者寒滑,能作泄。 多食,害生於脾,助濕,生濕熱、諸風,小兒尤當戒。 62.青魚 甘、溫。入肝、脾、胃經。 益氣化濕,和中,逐水,祛風,養胃。 《滇南本草》養肝明目。 常用分量:適量。 63.鯽魚 甘、溫。入脾、胃、大腸經。 健脾利濕。 食部每100克含水分85克,蛋白質13克,脂肪1.1克,碳水化合物0.5克,灰分0.8克,鈣54毫克,磷203毫克,鐵2.5毫克,硫胺素0.06毫克,核黃素0.07毫克,尼克酸2.4毫克。 日本產鯽含維生素A 50國際單位,維生素B1350微克,維生素B2100微克,尼克酸2.4毫克,肉含維生素B1215毫微克/克,內臟50毫微克/克。 治脾胃虛弱,納少無力,痢疾,便血,水腫,淋病,潰瘍。 《本草拾遺》主虛羸。 《日華子本草》溫中下氣,補不足;鱠療腸澼水穀不調;燒灰敷惡瘡。 《滇南本草》和五臟,通血脈,消積。 常用分量:適量。 64.鯽魚子 《食療本草》調中,補肝氣。 《本草從新》去目中障翳。(?) 常用分量:一條取子。 65.螺螄 甘、寒。入膀胱經。 清熱,利水,明目。 治黃疸,水腫,淋濁,消渴,痢疾,目赤翳障,痔瘡,腫毒。 常用分量:適量。 痘疹目翳: 煮螺螄常食。 《濟急仙方》 《別錄》明目。 《本草拾遺》汁主明目,下水。 《日用本草》解熱毒,治酒疸,利小水,消瘡腫。 《飲膳正要》治肝氣熱,止渴。 《綱目》醒酒解熱,利大小便,消黃疸水腫,治反胃,痢疾,脫肛,痔漏。 《玉楸藥解》清金利水,泄濕除熱,療消渴,眼病。 《本草匯言》解酒熱,消黃疸,清火眼,利大小腸之藥也。 顧汝琳曰:此物體性大寒。善解一切熱瘴,因風因燥因火者,服用見效甚速。 姚可成《食物本草》多食令人腹痛不消。 胃中有冷飲,腹中有久泄不實,並有冷瘕宿疝,或有久潰癰瘡未斂,不宜食之! 66.蟹 鹹、寒。入肝、胃、心、腎經。 清熱散血,續絕傷,解漆毒。 治筋骨損傷,疥癬,漆瘡,燙傷。 崔禹錫《食經》主皶鼻惡血,明目醒酒。 《隨息居飲食譜》補骨髓,滋肝陰,充胃液,養筋活血,治疸愈核。 常用分量:1只。 《本草經疏》跌打損傷,血熱瘀滯者宜之。若血因寒凝結,與夫脾胃寒滑,腹痛喜熱惡寒之人,鹹不宜服! 《隨息居飲食譜》中氣虛寒。時感未清,痰嗽便瀉者,均忌! 《本草衍義》極動風,體有風疾之人,不可食! 《日用本草》不可與紅柿同食。 《綱目》不可同柿及荊芥食! 67.食鹽 鹹、寒。入胃、腎、大、小腸經。 湧吐,清火,涼血,解血,軟堅。 治食停上脘,心腹脹痛,胸中痰癖,二便不通,齒齦出血,喉痛,牙痛,目翳,瘡瘍,毒蟲螯傷。 《本草拾遺》明目,去皮膚風毒,調和臟腑。 《日華子本草》明目,止風淚,小兒疝氣。 《綱目》解毒,涼血潤燥,定痛止癢。 《醫林纂要》熟用補心,安神止妄,活血去瘀。生用泄腎,堅骨固齒,降逆消痰。 《隨息居飲食譜》引火下行,潤燥祛風,清熱滲濕,明目。 常用分量:沸湯溶化0.9~3g。 浮翳遮睛: 白鹽生研少許,頻點。 《仁齋直指方》 明目,堅齒,去翳,大利老眼: 雪白鹽花 每早揩牙嗽水,以大指甲點水洗目, 閉坐良久,乃洗面。 《永類鈐方》 水腫,病嗽,消渴,均忌之! 血病多食則脈凝注而變色。 多食令人失色膚黑,損筋力,傷肺喜咳。 戊、中醫眼科備用藥物 1.茯苓 甘、淡,平。入心、脾、肺經。 滲濕利水,益脾和胃,寧心安神,利竅。 治水腫脹滿,痰飲咳逆,驚悸健忘,嘔噦,寒熱煩滿,口焦舌幹,止消渴,腎積奔豚。 《藥征》治悸及肉瞤筋惕,頭眩煩躁。 常用分量:9~15g。 張元素:如小便利或數,服之則損人目。如汗多久服之,損元氣。 《本草經疏》腎虛,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虛寒精滑,皆不得服。 虛寒精滑或氣虛下陷者,忌之! 水涸口幹者,禁用! 2.茯神 甘、淡,平。入心、脾經。 甯心,安神,利水。 治心虛驚悸,健忘,失眠,驚癇。 常用分量:9~15g。 3.楮葉 甘、涼。 涼血,利水。 治吐血,血崩,外傷出血,水腫,疝氣,痢疾,癬瘡。 常用分量:3~6g。 一切眼翳: 三月收谷木軟葉,曬乾為末,入麝香少許, 每以黍米大注眥內。 《聖惠方》 4.楮莖 治風疹,目赤腫痛,小便不利。 常用分量:10g。 暴赤眼痛磣澀: 嫩楮枝去葉,放地上火燒,以碗複之一日, 取灰泡湯,澄清溫洗。 《聖惠方》 5.楮樹白皮 甘、澀,平。 行水,止血。 治水腫氣滿,補氣咳嗽,下血血崩。 常用分量:6~9g。 眼中翳重: 楮樹白皮暴幹,合作小繩子, 火燒作灰,待冷,隨便以灰點翳上。 《外台秘要方》 6.夢花(迎春花) 淡、平。 湖北、四川、廣西等地作密蒙花使用。 治青盲,翳障,多淚,羞明,夢遺,虛淋,失音。 《重慶草藥》養陰安神。治陰虛火旺,夜夢遺精。 《廣西中藥志》明目,祛障翳。治青盲,雲翳,多眵淚,羞明,小兒疳眼。 常用分量:2.4~3g。 7.夢花根 辛、溫。 治夢遺,早洩,白濁,虛淋,血崩,白帶。 《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治腎虛眼霧,見風流淚。 常用分量:6~15g。 8.白梅花 酸、澀,平。(?)入肝、肺經。 舒肝,和胃,化痰。 治梅核氣,肝胃氣痛,食欲不振,頭暈,瘰鬁。 《本草原始》清頭目,利肺氣,去痰雍滯上熱。 《百草鏡》開胃散鬱,煮粥食,助清陽之氣上升。 《綱目拾遺》安神定魂,解痘毒。 《飲片新參》紅梅花清肝解郁,治頭目痛;綠萼梅平肝和胃,止脘痛,頭暈,進飲食。 常用分量:2.4~4.5g。 9.浮萍 辛、寒。入肝經。 發汗,祛風,行水,清熱,解毒,下氣。 《綱目》主風濕麻痹,打撲損傷,目赤翳膜,口舌生瘡,吐血,癜風,丹毒。 張壽頤:輕浮最甚,故上宣肺氣,外達皮毛,發汗泄熱,下通水道,不僅專入氣分,兼清血熱,既善清火,而又導熱下行,其效良捷。 常用分量:3~9g
外用適量。 浮萍散:治瘡疹入眼,痛禁不忍,恐傷其目。 浮萍草 陰乾為末,每服一~二錢,用羊子肝半斤, 入盆子內,竹杖子刺碎爛,投水半合,絞取肝汁,食 後、調藥服之。 《小兒衛生總微論》 胬肉攀睛: 青萍少許,研爛,入片腦少許,貼眼上。 《世醫得效方》 表氣虛而自汗者勿用。非大實大熱,不可輕試。 血虛膚燥,氣虛風痛禁之! 10.青皮 苦、辛,微溫。入肝、膽經。 氣分藥,疏肝破氣,散結消痰。入肝散邪,入脾滌痰。 治胸脅胃脘疼痛,疝氣,食積,乳腫,乳核,久瘧癖塊。 《本草備要》治肝氣鬱結,脅痛多怒。 常用分量:3~9g。 氣虛者慎服。 老弱虛羸,肝脾氣虛,有汗者不可用。 11.萍(大萍) 甘、寒。入肝、腎、膀胱經。 清熱利水,解毒,止血,消腫,去血熱。 治風熱目赤,腎炎,肝炎,消渴,衄血,熱淋,瘰鬁,消痰。 《四川中藥志》治火眼紅腫,牙齦疼痛。 常用分量:9~30g。 風火赤眼,腎炎,水氣腳腫,肝炎: 田字草三錢~一兩 《上海常用中草藥》 12.莧實(莧菜子) 甘、寒。入肝、大腸、膀胱經。 清肝明目,通利二便。 治青盲障翳,目霧不明,乳糜血尿。 《本經》主青盲,明目。 《別錄》去白翳,殺蛔蟲。 《本草圖經》主翳目黑花,肝風客熱。 《綱目》治目之功,與青葙子相仿佛。 常用分量:6~9g。 青光眼者忌之! 眼霧不明及白翳: 莧菜 青葙子 蟬花
燉豬肝服。 《四川中藥志》 13.杜仲 甘、微辛,溫。入肝、腎經。 補肝腎,強筋骨,安胎,補中益精。 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瀝,陰下濕癢,高血壓。 王好古:潤肝燥,補肝經風虛。 常用分量:6~9g。 高血壓: 杜仲 黃芩 夏枯草 各五錢。 《陝西中草藥》 《本草經集注》惡元參。 《本草經疏》腎虛火熾者不宜,即用當與知柏同入。 《得配本草》內熱,精血燥,均禁用! 陰虛火旺者,慎之! 14.當歸 甘、辛,溫。入心、肝、脾經。 補血和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 治月經不調,經閉腹痛,癥瘕結聚,崩漏,血虛頭痛,眩暈,痿痹,赤痢後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墮死胎,安生胎。 常用分量:6~12g。 濕阻中滿及大便溏泄者,慎服。 15.遠志 苦、辛,溫。入心、腎、肝經。 安神益智,祛痰解鬱。 治驚悸,健忘,夢遺,失眠,咳嗽多痰,癰疽瘡腫。 《本經》利九竅,耳目聰明,強志倍力。 《別錄》定心氣,去心下膈氣,皮膚中熱,面目黃。 《本草經集注》畏真珠、齊蛤。 《醫學衷中參西錄》至其酸斂之力,入肝,能斂輯肝火。 常用分量:3~9g。 《本草正義》溫升之品,必不宜於實熱。 心腎有火,陰虛陽亢者忌之! 16.細辛 辛、溫。入心、肝、脾、肺、腎經。 祛風散寒。行水,開竅。 《本經》明目,利九竅。 《別錄》益肝膽,通精氣。 陶弘景:最能除痰明目。 《藥性論》治咳逆上氣,惡風,風頭,手足拘急,安五臟六腑,添膽氣,去皮風濕癢,止眼風淚下,明目。 《綱目》治口舌生瘡,大便燥結,起目中倒睫。 常用分量:1~3g。 外用適量。 惡山黃,黃芪。 氣虛多汗,血虛頭痛,陰虛咳嗽,忌之! 內熱及火炎上,上盛下虛,氣虛有汗,均禁之! 17.升麻 甘、辛,微苦,涼。入胃、大腸經。 升陽,發表透疹,解毒。 升陽于至陰之下,手足陽明引經;治陽明經分頭痛,去皮膚風邪及至高之上。 常用分量:3~9g。 上盛下虛,陰虛火旺,麻疹已透者,忌之! 18.竹卷心(竹心、竹針) 苦、寒。入心、肝經。 清心除煩,消暑止渴,瀉火,解毒,利濕。 常用分量:鮮者6~12g。 19.竹瀝 甘、苦,大寒,滑。入心、肝、肺、胃經。 清熱滑痰,鎮驚利竅。 治中風痰迷,肺熱痰壅,驚風,癲癇,壯熱煩渴,子煩,破傷風。 《本草備要》消風降火,潤燥行痰,養血滋陰,利竅明目,治中風口噤,痰迷大熱,風痙癲狂,煩悶消渴,血虛自汗。 《本草再新》清心火,降肝火,化痰止渴,解熱除煩,治牙痛,明眼目。 《本草衍義》竹瀝行痰,通達上下百骸毛竅諸處,為痰家之聖劑也。 《本草衍義補遺》皆陰虛之病,無不用之。竹瀝能除陰虛之有大熱者。 常用分量:30~60g。 小兒赤目: 淡竹瀝點之,或入人乳。 《古今錄驗方》 寒嗽、脾虛便溏者,忌之! 20.天竹黃 甘、寒。入心、肝、膽經。 清熱豁痰,涼心定驚,解毒,涼血。 治熱病神昏譫妄,中風痰迷不語,小兒驚風抽搐,癲癇。 《開寶本草》鎮心明目,去諸風熱。 常用分量:3~9g。 21.南天竹子 酸、甘,平(苦、澀?)。入肝、肺經。 斂肺止咳,清肝明目。 《王聖俞手集》明目烏須,解肌熱,清肝火,活血散滯。 《福建民間草藥》止泄提神,強筋益氣。 常用分量:6~15g。 外感風寒咳嗽者,不宜! 22.南天竹葉 苦、寒。入肝、肺經。 治感冒,百日咳,目赤腫痛,瘰鬁,血尿,小兒疳疾。 常用分量:9~15g。 風火熱腫,眵淚赤痛: 南天竹葉,煎洗眼。 《綱目拾遺》 23.楮實 甘、寒。入肝、脾、腎經。 滋腎,清肝,明目。 治虛勞,目昏,目翳,水氣浮腫。 《別錄》主陰痿水腫,益氣,充肌膚,明目。 《日華子本草》壯筋骨,助陽氣,補虛勞,助腰膝,益顏色。 《本草匯言》健胃養腎,補虛勞,明目。 楮實散:治肝熱生翳,氣翳細點,及小兒翳眼。 楮實子細研,蜜湯調下,食後服。 《仁齋直指方》 常用分量:6~9g。 目昏: 荊芥穗 地骨皮 楮實 等分,為末, 蜜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湯下。 《儒門事親》 《藥性通考》補陰妙品,益髓神膏,防其滑腸可以茯、苡仁、山藥同施。 《修真秘旨書》久服令人成骨軟之痿。 脾胃虛寒者忌之! 24.大石韋 苦、寒。入心、肝、脾、肺經。 清熱涼血,通淋解毒。 治熱淋,崩帶,吐血,衄血,熱痢,痔血,肺癰,癆咳,瘰鬁,瘡腫。 常用分量:鮮品30~120g。 虛寒者慎之! 25.菟絲 甘、苦,溫。入肝、腎經。 利水,解毒。 治吐血,便血,淋濁,帶下,黃疸,疔瘡,熱毒痱疹,汁去面。 《藥性考》散血,解諸藥毒。 《四川中藥志》行血,生精,發痘麻。 常用分量:9~15g。 眼赤痛: 菟絲草搗汁點之。 《聖惠方》 26.菟絲子 辛、甘,溫。入肝、腎經。 補肝腎,益精髓,明目。 含維生素A類物質,按維生素A計為0.0378%。 《本經》續絕傷,補不足,益氣力,肥健人,久服明目。 《雷公炮炙論》補衛氣,助筋脈。 《別錄》養肌強陰,堅筋骨,主莖中寒。精自出,溺有餘瀝,口苦燥渴,寒血為積。 王好古:補肝臟風虛。 《本草經疏》補脾、腎、肝三經要藥。肝脾氣旺,則瘀血自行。 《本草匯言》補腎養肝,溫助脾胃之藥,補而不峻,溫而不燥。 《本經逢原》祛風明目,肝腎氣分也。其性辛溫質粘,與杜仲之壯筋暖腰膝無異。氣虛瞳子無神者,以麥門冬佐之,蜜丸服,效。性偏助陽。 《本草正義》善滋陰液而又敷布陽和,流通百脈。 常用分量:6~12g。 勞傷肝氣,目暗: 菟絲子二兩,酒浸三日,曬乾,搗末,雞子白和梧丸, 每服定心溫酒下三十丸。 《聖惠方》 腎寒多火,強陽不痿者,大便燥結者,均忌之! 陰虛火動,腎臟有火,血崩,孕婦,均忌之! 27.半夏 辛、溫,有毒。入脾、胃經。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 治濕痰冷飲,嘔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脹滿,痰厥頭痛,頭暈不眠,消癰腫。 朱震亨:治眉棱骨痛。 《綱目》治腹脹,目不得瞑。 常用分量:3~9g。 外用適量。 一切血證及陰虛燥咳,津傷口渴者,忌之! 28.丁癸草 甘、涼。入肝、膽經。 清熱,解毒,去瘀。 清肝熱,消痰火,涼血。 治高熱抽搐,黃疸,喉痛,目赤,疔瘡腫毒,乳腺炎,眼痛,眼結膜炎,肝炎。 常用分量:9~30g;鮮品60~90g。 29.牡蒿 苦、微甘,寒。入肝、肺、大腸經。 解表清熱,殺蟲。充肌益氣,消陰腫。 治痔瘡,酒毒,下血,口瘡,除疳。 《四川中藥志》清血熱,肝熱,退潮熱,治咳嗽,大小便不通。 常用分量:4.5~9g。 30.車前子 甘、寒。入肝、腎、膀胱經。 利水清熱,明目,祛痰。治目赤障翳。 《藥性論》去風毒,肝中風熱,毒風沖眼,赤痛障翳,腦痛淚出,去心胸煩熱。 常用分量:9~15g。 風熱目暗澀痛: 車前子 黃連 各一兩 為末, 食後溫酒服一錢,日服二。 《聖惠方》 久患內障: 車前子 幹地黃 麥冬 等分,為末蜜丸,梧子大。 《聖惠方》 駐景丸:治肝腎虛,眼常昏暗。 菟絲子五兩(酒浸五日,曬乾別搗) 車前子一兩 熟幹地黃三兩 搗末,蜜丸梧子大,空心溫酒下三 十丸,晚食前再服。 《聖惠方》 內傷勞倦,陽氣下陷,腎虛精滑及內無濕熱者,忌服。 腎虛寒者大忌! 31.馬齒莧 酸、辛(?),寒。入肝、脾、大腸經。 寒滑,清熱解毒,散血消腫,明目,止消渴,滑胎。 《開寶本草》主目盲血翳,利大小便,去寒熱,殺諸蟲,止渴,破癥結癰瘡。 《日用本草》涼肝去翳。 辛寒散肺寒之熱,故主目盲血翳。 常用分量:9~15g;鮮品60~120g。 青盲白翳: 馬齒莧子,一大升,搗末, 每一匙,煮蔥豉粥和攪食之。 《食醫心鏡》 熨眼方:治漏睛膿汁出,經年不絕。 子五錢,人莧子半合,搗散,入銅器中,於飯甑上 蒸、以綿裹熨眼大眥頭漏孔有膿水出處。凡熨眼之 時、須藥熱熨透眼三、五十度,膿水自絕。 《聖惠方》 不得與別甲同入。 32.扛板歸 酸、苦,平。入腎、膀胱經。 利水消腫,清熱,活血,解毒。 治黃疸,泄瀉,百日咳,丹毒,瘰鬁。 《四川中藥志》化管生肌,治氣虛頭昏,哮喘,眼生雲翳,水腫。 《上海常用中草藥》治腎炎水腫,風火赤眼。 常用分量:9~15g;鮮品21~45g。 虛弱者慎服。 33.玉米須 甘、平。入肝、膽、腎經。 利尿,泄熱,平肝利膽,清血熱。 降壓,擴張末梢血管,顯著降低血糖,利膽,促進膽汁排泄,降低粘度,減少膽色素含量,加速血液凝固過程,提高血小板數,用於止血。 治腎炎水腫,腳氣,黃疸肝炎,高血壓,膽囊炎,膽結石,糖尿病,吐血衄血,鼻淵,乳癰,通乳,下氣。 常用分量:30~60g。 34.枸杞葉 苦、甘,涼。入心、肺、脾、腎經。 補虛益精,清熱止渴,祛風明目。 治虛勞發熱,煩渴,目赤昏痛,障翳夜盲。 《藥性論》主患眼風障,赤膜昏痛,取葉搗汗注眼中。 《本經逢原》降火,清頭目。 常用分量:鮮品60~240g。 急性結膜炎: 枸杞葉二兩 雞蛋一隻,稍加調味, 煮湯吃,每日一次。 廣西《中草藥新醫療法處方集》 點眼方:治眼澀痛有翳。 枸杞葉二兩 車前葉二兩 熟挼之使汁欲出, 大桑葉三兩,重裹之,懸于陰地,經宿, 輕壓取汁,點目中,三、五度瘥。 《聖惠方》 視力減退,夜盲: 枸杞菜二兩 柄貓草一兩 夜明砂三錢 豬肝四兩。 《陸川本草》 35.金櫻子 酸、澀,溫。入腎、膀胱、大腸經。 固精澀腸,縮尿止瀉。 收虛汗,斂虛火,生津液,養血氣。 《夢溪筆談》取其溫且澀也。 常用分量:6~12g。 有實火,邪熱者忌之! 中寒有痞禁之! 泄瀉由於火熱暴注,小便不禁及精氣滑脫,因于陰虛火熾而得者,均不宜用! 36.白蒺藜(刺蒺藜) 苦、辛,溫。入肝、肺經。 散風,明目,下氣,行血。 治頭痛,身癢,目赤腫翳,胸滿,癥瘕,瘰鬁,癰疽,乳難,咳逆,肺痿。破宿血,治奔豚腎氣,墮落。散肝風,瀉肺氣。 《本草匯言》宣通快便,能運能消,行肝脾滯氣,多服久服,有去滯之功。 《別錄》主身體風癢,燥澀頑痹,一切眼目翳障等疾。 《本草便讀》宣肺久滯,疏肝之瘀。 《會約醫鏡》除目赤翳膜,乳岩。 《本草再新》鎮肝風,瀉肝火,益氣化痰。 常用分量:6~9g。 眼疾,翳障不明: 刺蒺藜四兩(帶刺炒) 玉竹三兩(炒)為散, 每早食後服三錢,白湯調下。 《方龍潭家秘》 血虛氣弱及孕婦慎服。肝虛禁用! 陰虛不足,精髓血津枯燥之痰者,禁之! 37.沙苑子 甘、溫。入肝、腎經。 補肝益腎,明目固精。 治肝腎不足,腰膝酸痛,目昏,小便頻數。 《本草從新》益精明目。 《本草求原》治肺痿,腎冷,遺溺,明目,長肌肉,肝腎風毒攻注。 《本草匯言》其氣清香,能養肝明目,潤澤瞳人。補腎固精,強陽有子,不烈不燥,兼止小便遺瀝,乃和平柔潤之劑也。 《本經逢原》性降而補,為泄精虛勞要藥,最能固精。 常用分量:9~15g。 目昏不明: 沙苑子 青葙子 各三錢 茺蔚子一錢, 研末,每次一錢,日服二次。 《吉林中草藥》 相火熾盛,陽強易舉者忌之! 38.金錢草(肺風草) 苦、辛,涼。入肝、膽、腎、膀胱經。 清熱利尿,鎮咳,消腫,解毒,化石,止痛。 治黃疸,水腫,膀胱結石,吐血,風濕痹痛,小兒疳積,驚癇,癰腫。 王安卿《采藥志》發散頭風風邪,治腦漏。 《現代實用中藥》治小兒癇熱,疳病,瘰鬁,研汁點暴赤眼。 《浙江民間草藥》治高血壓。 常用分量:15~60g;鮮品加倍。 39.江西金錢草 微甘,寒。入肝、膽、腎、膀胱經。 治砂淋,黃疸,肝炎,肝火頭痛,火眼,腎結石,利濕熱。 常用分量:30~60g。 40.苦參 苦、寒。入心、肝、肺、腎、大、小腸經。 清熱,燥濕,殺蟲。 治熱毒血痢,黃疸,腸風下血,疳積,瘰鬁。 《本經》主心腹結氣,癥瘕積聚,溺有餘瀝,逐水,明目止淚。 《別錄》養肝膽氣,安五臟,定志益精,利九竅,除伏熱腸澼,止渴。 《滇南本草》涼血,療皮膚瘙癢,頑皮白屑。 《本草正義》大苦大寒。退熱泄降,蕩滌濕火,與芩、連、龍膽相近,而其苦尤甚,其燥尤烈。近人乃不敢以入煎劑,蓋不特畏其苦味難服,亦嫌其峻厲而避之也。 常用分量:4.5~9g。 《本草經疏》久服損腎氣。肝腎虛而無大熱者勿用。 脾胃虛寒者忌之! 41.蕪菁子(蔓菁子) 辛、平。入肝、脾經。 清熱,明目,利濕,利尿,解毒。 治青盲,目暗,黃疸,痢疾,瘡疸。 《別錄》主明目。 《唐本草》主目暗。 《醫林纂要》益肝行氣,去鬱熱,攻積聚。 《綱目》可升可降,能汗能吐能下,明目,其功甚偉。 常用分量:3~9g。 青盲眼障,但瞳子不壞者: 蔓菁子六升,蒸之氣遍,合甑取下,以釜中熱湯淋 之,曬乾,還淋三遍,收杵末,食上,清酒服方寸匕, 日再服。 《海上集驗方》 蕪菁子散:補肝明目。 蕪菁子三升,清酒三升,煮令熟,暴幹。治下篩,以 井花水和服方寸匕,可稍加至三匙,服之令人充肥, 明目洞視。 《千金方》 實熱相宜,虛寒勿使! 42.火炭母草(烏飯藤) 酸、甘,涼。入肝經。 《廣西中草藥》微澀。 清熱利濕,解毒涼血。 治痢疾,肝炎。 角膜衣翳,斑翳,白斑: 100%火炭母滴眼劑,每隔1-2小時滴眼一次,1-2月為一 療程,效果良好(視力進步2行以上)者達38.4-53.4%。 但其溶液不穩定,4-5天后,即變質失效,需用鮮者。 火炭母、十大功勞(矯正溶液的酸鹼度)
各一兩,加水2000毫升,煎4-5小時,去渣後濃縮至150毫升,過濾澄清即可。滴眼時必須無異物感,溶液需新鮮配製。每隔1-2小時滴一次,連續二個月。用於角膜雲翳、斑翳、非中心性角膜白斑、外眼疾病如急性結膜炎、結膜瘡疹、淺層角鞏膜炎、電光眼炎、角結膜化學傷。 常用分量:15~30g;鮮品30~60g。 43.常春藤 苦、涼。入肝、脾經。 祛風,利濕,平肝,解毒。 治風濕性關節炎,肝炎,頭暈,口眼喎斜,衄血目翳,癰疽腫毒。 《本草再新》治肝鬱,補脾利濕,去風滑痰,通行經絡,行血和血,理氣。 《天寶本草》平肝順氣,明目,治頭暈。 《四川中藥志》治眼生雲翳,肝炎。 《西藏常用中草藥》活血,舒筋,解毒。 常用分量:3~9g。 44.萆薢 苦、甘,平。入肝、胃、腎、膀胱經。 祛風利濕,去熱氣。 治風濕頑痹,腰膝疼痛,小便不利,淋濁,遺精,濕熱瘡毒。 《日華子本草》治癱緩軟風,頭旋癇疾,補水髒,堅筋骨,益精明目,中風失音。 王好古:補肝虛。 《綱目》功長去風濕,治陽明之濕而固下焦,故能去濁分清。 《本草通玄》搜風去濕,補腎強筋。入肝搜風,故能理風與筋之病。入胃祛濕,故能理濁與瘡之病。 《本草正義》流通脈絡而利筋骨,沉墜下降。 常用分量:9~15g。 畏大黃,葵根,柴胡,牡蠣,前胡。 腎虛陰虧者忌之! 下部無濕,陰虛火熾致溺有餘瀝,莖中痛,腎虛腰痛,元氣下陷不能攝精,小便頻數,大便引急者,不可誤用! 45.薄荷 辛、涼。入肺、心、肝、膽經。 疏風,散熱,辟穢,解毒,下氣。 治外感風熱,頭痛,目赤,咽喉腫痛,食滯氣脹,口瘡,牙痛,癮疹。 《藥性論》去賁氣,發毒汗,破血止痢,通利關節。 《千金·食治》卻腎氣,令人口氣香潔,辟邪毒,除勞痹。 孫思邈:洗漆瘡。 李杲:主清利頭目。 王好古:搜肝氣,主肺盛有餘,肩背痛及風寒汗出。 《滇南本草》野薄荷上清頭目諸風,止頭痛,眩暈,發熱,去風疾。 《本草再新》消目翳。 常用分量:3~6g,入煎劑宜後下。 眼弦赤爛: 薄荷生薑汁浸一宿,曬乾為末,每用一錢 泡洗。 《明目經驗方》 不宜久煎。 陰虛血燥,肝陽偏亢,表虛汗多者,忌服! 《千金食治》動消渴病。 《本草從新》辛香伐氣,多服損肺傷心,虛者遠之! 46.蒼耳 苦、辛,寒,有毒!入肝、脾經。 祛風散熱,解毒,殺蟲。 治頭風,濕痹拘攣,目赤,目翳,疔腫。 《藥性論》主肝家熱,明目。 常用分量:6~12g。 目上星翳: 鮮草搗爛塗膏藥上貼太陽穴。 《浙江民間草藥》 散氣耗血,虛人勿服! 47.火麻仁 甘、平。入脾、胃、大腸經。 潤燥滑腸,通淋活血,補虛勞,止消渴,殺蟲。 可散大瞳孔。 常用分量:9~15g。 畏牡蠣,白薇,惡茯苓。 多食損血脈,滑精氣,婦人則發帶痰。 腸滑者忌之! 48.山慈菇 甘、微辛,寒,小毒!入肝、脾、肺經。 消腫,散結,化痰,解毒,消陰分之痰,止咳嗽,治喉痹,止咽喉痛。 治煩熱痰火,癰疽疔腫,瘰鬁,喉痹腫痛,蛇蟲,狂犬傷。 《本草正義》消堅化結,化痰解毒,其力頗峻。 常用分量:3~6g。 去 根搗塗面上。 《普濟方》 49.桑枝 苦、平。入肝、肺、腎經。 祛風濕,利關節,行水氣。 治風寒濕痹,四肢拘攣,腳氣浮腫,肌體風癢。 《本草圖經》療遍體風癢乾燥,上氣,眼暈,口幹。 《本草再新》壯肺氣,燥濕,滋腎水,通經,止咳除煩,消肺止痛。 《嶺南采藥錄》去骨節風疾,治老年鶴膝風。 《現代實用中藥》治高血壓,手足麻木。 常用分量:9~15g。 臂痛: 桑枝一小升,細切,炒香,以水三大升, 煮取二升,一日服盡,無時。 《本事方》 雙桑降壓湯:治高血壓。 桑枝 桑葉 茺蔚子 各五錢,水一千毫升, 煎取六百毫升,睡前洗腳30-40分鐘後睡。 遼寧《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資料選編》 50.桑根 暖。 治驚癇,筋骨痛,高血壓,目赤,鵝口瘡。 常用分量:15~30g。 赤眼: 鮮桑根一兩,煎服,或煮豬肝於早晨服。 《閩南民間草藥》 51.益母草 辛、苦,涼。入心、肝經。 活血,祛瘀,調經,消水,清熱,解毒。 《本草匯言》血家之聖藥,治血貫瞳人,頭風眼痛,行血而去風。胎前之證,血虛形怯,營陰不足者;肝虛血少,瞳人散大者;血脫血崩,陽竭陰走者;均不宜。 《本草正》性滑而利。 常用分量:9~30g;鮮品12~40g。 孕婦禁用。 瘀血塊結: 益母草一兩,水、酒各半煎服。 《閩東本草》 中心性視網膜脈絡膜炎: 全草幹品四兩,煎液,15天見效。 陰虛血少者忌之! 52.茺蔚子(益母草子) 甘、辛,涼。入心、肝經。 活血調經,疏風清熱,涼血行氣。 治月經不調,肝熱頭痛,目赤腫痛,翳膜。 《本經》明目,除水氣。 《別錄》療血逆,大熱頭痛心煩。 《本草經疏》惟熱血欲貫瞳人者,與涼血藥同用則不忌。 常用分量:4.5~9g。 肝血不足,瞳子散大,孕婦,均禁之! 非血滯,血熱者勿用! 53.紫竹根 辛、淡,平。入肝經。 祛風,破瘀,解毒。 痛風濕痹痛,經閉,癥瘕,狂犬咬傷。 《重慶草藥》行氣破積,清肝經風熱。治氣血積滯,包塊,停經。 常用分量:15~30g。 54.老鼠耳 微苦,平。 治疔瘡,睾丸腫痛,外痔。 常用分量:15~30g。 眼起珠翳: 鮮草頭一兩,雞蛋一隻,燉服。 《閩南民間草藥》 55.繡球防風 苦、辛,涼。入肝經。 破血通經,明目退翳,解毒消腫。 破肝血,通經閉,祛風熱,明目退翳。殺疳蟲。 治婦女血瘀經閉,小兒雀目,青盲翳障,癰疽腫毒。 《滇南本草》破滯結郁氣,舒肝氣疏結。 常用分量:15~30g。 小兒痞疳攻眼: 繡球防風一兩 蛤粉三錢(煆) 研末, 每服五分,白羊肝三錢,竹刀破, 入藥在肝內,麻紮,瓦缸內水煎服。 《滇南本草》 小兒疳疾眼眥: 其子同地草果為末,黑羊肝煎湯。 《滇南本草圖說》 肝虛者忌之! 56.北沙參 甘、苦,淡、涼。入肺、脾經。 養陰清肺,祛痰止咳。 治肺熱燥咳,虛癆久咳,陰傷咽幹,口渴。 常用分量:4.5~9g。 57.肝風草 甘、平。入肝經。 平肝息風。 治小兒急驚風,羊癲瘋。 常用分量:鮮品9~12g。 小兒急驚風: 鮮草三~四錢,水煎,調冰糖服。 另用鮮草三~四錢,食鹽一~二錢,搗爛,分為二丸, 貼於左右太陽穴,外用紗布覆蓋固定。 小兒癲癇: 鮮草三錢,水煎,調冰糖服。 《福建中草藥》 58.秦艽 苦、辛,平。入肝、胃、膽經。 祛風除濕,和血舒筋,清熱利尿。 療風濕痹痛,筋骨拘攣,黃疸,便血,骨蒸潮熱。 《主治秘要》養血榮筋,中風手足不遂者用之。 王好古:泄熱,益膽氣。 《綱目》治胃熱,虛勞發熱,去陽明之濕熱。 《本草匯言》陰虛血燥,精竭髓衰之證,非配大劑滋養藥不可。 《本草經疏》苦能泄,辛能散,微溫能通利,祛風除濕。 常用分量:3~9g。 畏牛乳。久痛虛羸,溲多,便滑者,忌之! 下部虛寒,小便不禁者勿服。 59.秦皮 苦、寒。入肝、膽、腎經。 清熱燥濕,平喘止咳,明目,收淚。 治細菌性痢疾,腸炎,白帶,慢支,目赤腫痛,迎風流淚,牛皮癬。 《本經》除熱,目中青翳白膜。 《別錄》可作洗目湯。 《藥性論》主明目,去肝中久熱,兩目赤腫疼痛,風淚不止。 《本草匯言》退翳膜,收淚出。 《日華子本草》洗肝,益精,明目,小兒熱驚,皮膚風痹,退熱。 《陝西中草藥》治麥粒腫。 常用分量:6~12g。 赤眼及眼上瘡: 秦皮一大兩,以清水一大升于白瓷碗中浸,春夏一食 久以上,看碧色出,即以箸頭纏綿,點下碧汁,仰臥 點患眼中。(大眥中滿眼著),微痛勿畏,量久三、 五度飯間,即側臥瀝卻熱汁。每日十度以上著,不過 兩日瘥。忌酢及蘿蔔。 《近效方》 麥粒腫,大便乾燥: 秦皮三錢 大黃二錢。 《河北中藥手冊》 孕婦忌服。 脾胃虛寒者忌之! 60.荷葉 苦、澀,平。入心、肝、脾經。 清暑利濕,升發清陽,止血,開胃消食。 治暑濕泄瀉,眩暈,水氣浮腫,雷頭風,吐血,崩漏。 《滇南本草》上清頭目之風熱,止眩暈,清痰,洩氣,止嘔,頭悶疼。 《綱目》生髮元氣,裨助脾胃,澀精濁,散瘀血,清水腫,癰腫,發痘瘡。 《本草再新》清涼解暑,止渴生津,解火熱。 《醫林纂要》功略同於藕及蓮心,而多入肝分,平熱去濕,以行清氣,以青入肝也。然苦澀之味,實以瀉心肝而清金固水,故能去瘀,保精,除妄熱,平氣血也。 常用分量:3~9g;鮮品15~30g;荷葉炭3~6g。 畏茯苓。 上焦邪盛,治宜清降者,切不可用。 升散消耗,虛者禁之! 61.紫荊皮 苦、平。入肝、脾經。 活血通經,消腫解毒。 治風寒濕痹,經閉,血氣疼痛,喉痹,淋疾,癰腫,跌打損傷。 《滇南本草》治筋骨疼痛,風寒濕痹,麻木不仁,癱瘓痿軟,暖筋,止腰痛。 常用分量:6~12g。 傷眼青腫: 紫荊皮小便浸七日,曬研,用生地黃汁、薑汁調敷, 不腫,用蔥汁。 《永類鈐方》 孕婦忌服! 62.紫荊花 清熱涼血,去風解毒。 常用分量:3~6g。 63.喉嚨草 辛、甘,微寒。 祛風,清熱,消腫,解毒。 治咽喉腫痛,口瘡,赤眼,目翳,偏正頭痛,牙痛,風濕,哮喘,淋濁,崩帶,疔瘡腫毒,跌打燙傷。 《貴州民間方藥》新果實汁點眼,治眼熱,去眼翳。 常用分量:3~9g。 偏正頭痛,牙痛,風火赤眼: 點地梅三錢至一兩,煎服。 《上海常用中草藥》 64.景天(佛指甲) 苦、酸,寒。入肝經。 清熱解毒,止血。 治丹毒,遊風,煩熱驚狂,吐血,疔瘡,腫毒,風疹,化瘡,目赤澀痛,外傷出血。 《本經》主大熱火瘡,身熱煩,邪惡氣,明目。 《日華子本草》治心煩熱狂,赤眼。 《本草從新》專清熱毒。 《四川中藥志》葉能貼火眼。 常用分量:3~9g。 眼生花翳,澀痛: 景天草搗絞取汗,日三、五度點之。 《聖惠方》 忌鐵器。 脾胃虛寒者忌之! 65.柴胡 苦、涼。入肝、膽經。 和解表裏,疏肝升陽。 治寒熱往來,胸滿脅痛,口苦耳聾,頭痛目眩,子宮下垂,月經不調。 《滇南本草》傷寒發汗解表之要藥,退六經邪熱往來,痹痿,除肝家邪熱,癆熱,行肝經逆結之氣,止左脅肝氣疼痛,治婦人血熱燒經。 《綱目》治陽氣下陷,平肝、膽、三焦、包絡相火及頭痛眩暈,目昏,赤痛障翳,耳聾鳴,婦人熱入血室。 《醫學啟源》少陽、厥陰引經藥也。婦人產前產後必用之藥。善除本經頭痛,非此藥不能止。 李杲:柴胡瀉肝火,須用黃連佐之。十二經瘡藥中,須用以散諸經血結氣聚,功同連召。 《滇南本草》傷寒發汗,至四日後方可用之。若用在先,陽症引入陰經,當忌用! 《本草匯言》銀柴胡清熱,治陰虛內熱;北柴胡清熱,治傷寒邪熱;軟柴胡清熱,治肝熱骨蒸。 《本草正》用此者,用其涼散,平肝之熱。其性涼,故解寒熱往來,肌表潮熱,肝膽火炎,胸脅痛結,兼治瘡瘍,血室受熱;其性散,故主傷寒邪熱未解,溫病熱盛,少陽頭痛,肝經鬱證。總之,邪實者可用,真虛者當酌其宜。雖引清氣上升,然升中有散,中虛者不可散,虛熱者不可寒。豈容誤哉!其性善泄散,凡病陰虛水虧而孤陽勞熱者,不可再損營氣。蓋未有用散而不損營氣者,未有動汗而不傷營血者。營即陰也,陰既虛矣,尚堪再損其陰否? 《本草正義》頭痛耳脹、眩暈嘔逆、胸脅脹痛等證,不辨是郁非鬱,概投柴胡(而謂能平肝膽之橫,抑木火上淩),以助其鴟張,是為教猱升木,則又毫釐之差,千里之謬矣!若肝腎之勞,陰精耗爍而為蒸熱,亦以柴胡拔本而發揚其熱,可乎?若下虛之熱,為陰出之陽,亦以柴胡舉之上升,可乎? 常用分量:3~9g。 真陰虧損,肝陽上升者,忌之! 虛而氣升者,嘔吐及陰虛火熾者,忌之! 元氣下絕,陰火多汗者,誤服必死! 66.還魂草(卷柏) 辛、溫。入肝經血分。 生、破血;炒,止血。 主五臟邪氣,癥瘕,血閉,止咳逆,治脫肛,散淋結,痿蹶,月經不通,除面皯。 治跌打損傷,行氣。 《本草匯言》非血有瘀蓄,或不因瘀蓄而致疾者,不可輕用! 常用分量:1.5~9g。 67.苦葫蘆(長柄葫蘆) 苦、寒。 利水,消腫,降火。 胬肉血翳: 秋間取小柄葫蘆,或小藥葫蘆,陰乾,於緊小處鋸斷, 內挖一小孔如眼孔大。遇有此病,將眼皮上下用手掙 開,將葫蘆孔合定。初雖甚痛苦,然瘀肉血翳皆漸下, 不傷睛也。 《保壽堂經驗方》 常用分量:6~9g。 眼暗: 苦瓠中白,絞汁一合,以酢一升,故錢七枚, 浸之,微火煎之減半,以米許大納眥中。 《千金方》 虛寒體弱者忌之! 久病胃虛切勿誤服! 68.建蘭花 辛、平。入心、脾、肺經。 理氣,寬中,明目,清肺除熱,消痰止咳。除宿氣,解鬱。 治青盲內障,久咳,胸悶,腹瀉。 《分類草藥性》明目。 《綱目拾遺》色黑者名墨蘭,治青盲內障,不易得,治青盲最效。 常用分量:適量。 69.羅勒子 甘、辛,涼。 治目赤多眵,卷毛倒睫,目翳。 《嘉祐本草》主目翳及物入目,又療風赤眵淚。 《飲片新參》目赤,卷毛倒睫。 常用分量:2.4~4.5g。 目昏浮翳: 蘭香子 每用七個,睡時煎服,久久有效。 《海上名方》 赤眼後生翳膜: 蘭香子洗淨曬乾,每用一粒,以筋點眼眥頭,閉目, 須臾自隨淚出,翳膜在上,如魚眼然,再易一粒,以 病退為度。 或蘭香子為細末,以黍米大,點眼眥頭。 《普濟方》 70.明黨參 甘、微苦,涼。入肝、肺經。 清肺化痰,平肝和胃,解毒,養血生津。 治痰火咳嗽,喘逆,頭暈嘔吐,目赤,白帶,疔毒瘡瘍。下行,通,補氣。 《飲片新參》化痰濕,平肝風。 《四川中藥志》祛風,解熱,治頭昏目眩,風熱目赤及口幹。 《本草從新》脾虛下陷,滑精夢遺俱禁用,以其下行而滑竅也。 常用分量:6~12g。 《藥材學》大量易引起浮腫。 氣虛下陷,精充不固及孕婦,慎服。 《飲片新參》陰虛肝旺,內熱煩渴者,忌用! 71.郁李仁 辛、苦,甘,平。入脾、肝、膽、大、小腸經。 潤燥,滑腸,下氣,利水。 治大腸氣滯,燥澀不通,小便不利,大腹水腫,四肢浮腫,腳氣,腸中結氣,關格不通,破癖氣,消宿食,破血,通關節,消腫。 《本草再新》治眼長翳。 《本草新編》去頭風之痛,入肺,止鼻淵之流涕,善入肝,以調逆氣,能達上下。 常用分量:3~9g。 陰虛液虧,孕婦,慎服。大便不實者禁之! 72.檾實 苦、平。 治赤白痢疾,眼翳,癰腫,瘰鬁。 《綱目》主眼翳瘀肉,起倒睫卷毛。 常用分量:6~9g。 檾實散:治目生翳膜,久不愈。 檾實,為末,取豶豬肝薄切,挹藥中令相著,緩火炙 肝熟為散,臨臥陳米飲調下二小匙。一法釅醋為丸, 每服二十丸。一法取檾實肉囊蒸一次,暴幹為末,或 散或蜜丸,溫水下。 《聖濟總錄》 73.苦菜(荼) 苦、寒。入心、脾、胃經。 清熱,涼血,解毒,利尿。 治痢疾,黃疸,血淋,痔痿,疔腫。 《滇南本草》涼血熱。 《本草彙編》明目。 《醫林纂要》去熱除煩。 肝硬化: 苦菜 酢漿草 各一兩,豬肉燉服。 《江西中草藥》 脾胃虛寒者忌之! 74.苦地膽 苦、辛,寒。入肝、肺、脾經。 涼血清熱,利水,解毒,去痰,止血,消脹,下氣。 《廣西中藥志》清熱解毒,煎湯熏洗兼內服,治眼睛上膜。 常用分量:9~15g;鮮品30~60g。 翼狀胬肉: 苦地膽十斤,醋二十斤,銅塊一斤,先將銅燒紅,放 入醋中,取出燒紅,再放入,如此反復數十次,後將 鮮苦地膽放入醋中,浸泡一個月,過濾,滴眼用,有 刺激感,半小時後恢復正常。 廣西《中草藥新醫療法處方集》 體虛者忌之! 75.松蘿 苦、甘,平。入肝、腎、膀胱經。 清肝,解毒,止血,化痰。 治頭痛,目赤,咳嗽痰多,瘧疾,瘰鬁,白帶,崩漏,外傷出血,癰腫,止虛汗,利水,治頸淋巴腺炎。 《陝西中草藥》生肌止血,止痛,清肝明目,退雲翳,降血壓,調經。治急性結膜炎,角膜雲翳,高血壓症,無名腫毒。 常用分量:6~9g。 角膜雲翳: 天蓬草五錢,煎,外洗、內服各半。 《陝西中草藥》 76.吊蘭(釣蘭) 甘、酸,涼。入心、肝、肺經。 清熱去瘀,消腫,解毒。 治咳嗽,聲啞,吐血,經閉,跌打損傷,癰疽,腫毒,聤耳,牙痛,定哮喘。 常用分量:9~15g;鮮品30~45g。 孕婦忌之! 77.葉下珠(珍珠草) 甘、苦,涼。入肝、肺經。 清熱平肝,利水解毒。 治腸炎,痢疾,傳染性肝炎,腎炎水腫,小兒疳積,火眼目翳,口瘡頭瘡,無名腫毒。 《臨證指南》治小兒諸疳瘦弱,眼欲盲。 常用分量:15~30g;鮮品30~60g。 小兒疳積,夜盲: 葉下珠五~七錢,雞、豬肝燉服。 《福建中草藥》 78.膨大海 甘、淡、涼。入肺經。 清熱,潤肺,利咽,解毒。 張壽頤:善於開宣肺氣。 治乾咳無痰,喉痛,音啞,骨蒸內熱,吐衄下血,目赤,牙痛,痔瘡漏管。 《綱目拾遺》治時行赤眼,三焦火症。 常用分量:2~3枚. 79.前胡 苦、辛,涼。入肺、脾經。 宣散風熱,下氣,消痰。 治風熱頭痛,痰熱咳喘,嘔逆,胸膈滿悶。 《別錄》主痰滿胸脅中痞,心腹結氣,去痰實,下氣,明目益精。 《滇南本草》解散傷風風寒。發汗要藥,止咳嗽,升降肝氣,明目退翳,出內外之痰。 常用分量:3~9g。 氣虛血少之病勿用! 陰虛火熾,煎熬真陰,凝結為痰而發咳喘,真氣虛而氣不歸元,致胸脅逆滿;頭痛不因於痰而由於陰血虛;內熱心煩,外現寒熱而非外感者,均禁用! 80.孩兒草 甘、苦,涼。入肝經。 清肝明目,消積止痢。 治肝炎,急性結合膜炎,小兒食積,頸淋巴結核。 《嶺南采藥錄》清肝火,與白芍同功。 《廣東中藥》明目,止痢。 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平肝清熱,消積導滯。 常用分量:9~15g。 81.槐角 苦、寒,有小毒(?)。入肝、心、胃、膀胱、大腸經。 清熱,潤肝,涼血,止血。 抗菌,升高血糖。 治腸風瀉血,痔血,心胸煩悶,風眩欲倒,陰瘡濕癢。 《本草拾遺》明目除熱淚,頭腦心胸間熱風煩悶,風眩欲倒,心頭吐涎如醉,漾漾如船車上者。 《會約醫鏡》清心、肺、脾、肝、大腸之火,治心腹熱痛。 《本草求原》潤肝養血。 《本草經疏》苦寒純陰,為涼血要品,能除一切熱,散一切結,清一切火。 《本經逢原》益腎清火,與黃柏同類異治。專滋腎經津枯。角中核子,專主明目,久服鬚髮不白,益腎之功可知。 《綱目》《梁書》言:庾肩吾常服槐實,年七十餘,髮鬢皆黑,目看細字。以子入冬月牛膽中漬之,陰乾百日,每食後吞一枚,久服明目,白髮還黑,有痔及下血者尤宜服之。 常用分量:6~9g。 明目槐子丸:治眼熱目暗。 槐子 黃連(去須) 各二兩 搗末,蜜丸梧子大, 食後以溫漿水下二十丸,夜臨臥再服。 《聖惠方》 脾胃虛寒及孕婦,均忌服。 陰虛血熱而非實熱者不宜! 82.蕤仁 甘、寒。入肝、心、肺、脾經。 祛風散熱,養肝明目。 含水分10.36%,灰分17.2%,蛋白質3.53%,脂肪7.57%。纖維56.91%,種仁含油脂36%。 治目赤腫痛,昏暗羞明,眥爛多淚,鼻血。 《本經》明目,主目赤痛傷淚出。 《吳普本草》補中強志,明耳目。 《別錄》目腫眥爛,破心下結痰痞氣。 《本草拾遺》生治足垂,熟治不眠。 《本草蒙筌》專治眼科,消上下胞風腫爛弦,除左右眥熱障胬肉,退火止淚,益水生光。 《醫林纂要》功略同酸棗仁。生則鹹多,布散神明之用;熟則甘多,安定神明之主。 陶弘景:從北方來,形如烏豆,大圓而扁,有文理,狀似胡桃。 常用分量:5~9g。 春雪膏:治肝陰不足,內受風熱,上攻眼目,昏暗癢痛,隱澀難開,昏眩赤腫,怕日羞明,不能遠視,迎風有淚,多見黑花。 腦子(研)二錢半 蕤仁(去皮殼,壓去油)二兩 生蜜六錢,同搜和,每用少許點之。 《局方》 百點膏:治眼病翳遮瞳人,視物不明,有雲氣之狀。 蕤仁(去皮,尖)三分 歸身 甘草 各一六分 防風八分 黃連二錢 水一大碗,煎至一半入藥同 熬、滴在水中不散,入去沫蜜少許,再熬少時為度, 令病人心靜點之,至目中微痛,日五、七次,臨臥 點尤疾效。但欲多點,使藥力相繼。 《蘭室秘藏》 撥雲膏:取下翳膜。 ①蕤仁(去油)五錢 青鹽一錢 豬胰子五錢 搗 二千下如泥,罐收,點之。 ②蕤仁一兩(去油) 白蓬砂一錢 麝香二分 研 勻,收點之。 《綱目》 赤爛眼: ①蕤仁(去皮)49個 胡粉(煆如金色)一雞子大 研勻,入酥一杏仁少許,龍腦三豆許,研勻,油 紙裹收,每以麻子許,塗大小眥上,頻用取效。 《近效方》 ②蕤仁 杏仁 各一兩,去皮研勻,入膩粉少許為 丸、每用熱湯化洗。 《經驗良方》 《本草經疏》目病非關風熱,而因於肝腎兩虛者,不宜用! 83.瞿麥 苦、寒。入心、肝、脾、腎、小腸、膀胱經。 清熱利水,破血通經。 治小便不通,淋病,水腫,經閉,癰腫,目赤障翳,浸淫瘡毒。 《本經》明目破翳,破胎墮子,下閉血。 《日華子本草》葉治痔漏瀉血,眼目腫痛。 《本草經疏》除濕熱,故眩目去翳。 常用分量:9~15g。 目赤腫痛,浸淫等瘡: 瞿麥炒黃為末,以鵝涎調塗眥頭,或搗汁塗之。 《聖惠方》 脾、腎氣虛及孕婦,忌之! 84.覆盆子 甘、酸,溫。入肝、腎經。 補肝腎,縮小便,助陽,固精,明目。 《別錄》益氣輕身,令發不白。 《開寶本草》補虛續絕,強陰健陽,悅澤肌膚,安和臟腑,溫中益力,療勞損風虛,補肝明目。 《本草蒙筌》治腎傷精竭流滑。 常用分量:3~5g。 腎虛有火,小便短澀者,慎服。小便不利者勿服! 腎熱陰虛血燥血少之證,戒之! 85.覆盆子葉 酸、咸,平。(?) 治眼瞼赤爛,淚多,視物昏花。 《本草拾遺》挼絞取汗滴入目中,去膚赤,有蟲出如絲線。 《綱目》明目止淚,收濕氣。 常用分量:適量。 眼暗不見物,冷淚浸淫不止及青盲,天行目暗: 葉曝幹,搗令極爛,薄綿裹之,以乳汁浸如人行八、 九裏久,點目中,即仰臥。禁酒、油、面。 《海上集驗方》 86.覆盆子根 治嘔逆,目翳。 常用分量:適量。 痘後目翳: 取根洗,搗,澄粉,日幹,蜜和少許,點于翳丁上, 日二、三次,自散。於百日內治之,久即難愈。 《活幼口議》 87.爵床 咸、辛,寒。入肝、膽經。 清熱解毒,利濕消滯,活血止痛。 治感冒發熱,咳嗽,喉痛,瘧疾,黃疸,腎炎浮腫,筋疼痛,小兒疳積,癰疽疔瘡,跌打損傷。 《綱目拾遺》理小腸火,治赤目腫痛,傷寒熱症,時行咽痛。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消滯散瘀,治感冒發燒,咽喉腫痛,肝炎。 常用分量:9~15g;鮮品30~45g。 肝硬化腹水: 小青草五錢,加豬肝或羊肝同煎服。 《浙江民間草藥》 雀目: 雞肝或羊肝一具(不落水) 小青草五錢,安碗內, 加酒漿蒸熟,吃肝,加明雄黃五分尤妙。 《百草鏡》 《本草匯言》過服亦走脾氣。 《閩東本草》脾胃虛寒、氣血兩虛者,不宜! 88.溪黃草(土黃連) 苦、寒。入肝、膽、大小腸經。 清熱利濕,涼血散瘀。 治急性肝炎,急性膽囊炎,痢疾,腸炎,跌打瘀腫。 《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清肝利膽,退黃祛濕,涼血散瘀。 常用分量:15~30g;鮮品60~90g。 89.榕須 苦、澀,平(溫?)。 祛風清熱,活血解毒。 治流感,百日咳,麻疹不透,扁桃體炎,眼結膜炎,風濕骨痛,血淋,跌打損傷。 《本草藥性備要》浸酒飲,治傷散瘀。 常用分量:9~15g。 90.榕樹葉 淡、涼。 活血散瘀,解熱理濕。 治跌打損傷,慢性氣管炎,目赤,牙痛。 《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病處方選》治結合膜炎。 常用分量:9~15g。 91.檳榔 苦、辛,溫。入肝、心、肺、脾、胃、大腸經。 殺蟲,破積,下氣,行水。 《日華子本草》除一切風,下一切氣,通關節,利九竅,補五勞七傷,健脾調中,除煩,破癥結,下五膈氣。 《用藥心法》苦以破滯,辛以散邪,專破滯氣下行。 常用分量:3~9g。 治療青光眼: 檳榔片製成1:1滴眼液,每5分鐘滴一次,共六次,隨後 30分鐘一次,共三次;以後按病情每二小時一次。眼 壓控制在正常範圍後,每日滴2-3次,每次1-2滴,以 防復發。 有縮瞳、降眼壓作用。降壓較毛果芸香堿為優,而縮瞳則比它短,但刺激性比它稍大,有輕度疼痛和結膜充血,幾分鐘後消失。 《本草蒙筌》久服損真氣,多服則瀉至高之氣,較諸枳殼、青皮尤甚也。 92.酸漿 酸、苦,寒。入脾、肺經。 清熱解毒,利尿。 治熱咳,咽痛,黃疸,水腫,疔瘡,丹毒。 墮胎。 《唐本草》主上氣咳嗽,風熱,明目。 《本草衍義補遺》治熱痰嗽。 《汪連仕采藥集》清火,消鬱結,治疝。 常用分量:9~15g。 脾虛泄瀉及痰濕忌用! 93.豨薟 苦、寒,有小毒!入心、肝、脾、腎經。 祛風濕,利筋骨,降血壓。 治四肢麻痹,筋骨疼痛,腰膝無力,瘧疾,急性肝炎,高血壓病,疔瘡腫毒,外傷出血。 《分類草藥性》明目,黑髮,滋陰養血。 《本草正義》氣猛烈,長於走竄開泄。 常用分量:9~12g。 《本草述》忌鐵。 《唐本草》多則令人吐。 陰血不足者忌之! 94.鮮黃連 苦、寒。入心、肝、胃經。 清熱解毒,健胃止瀉。 治發熱煩躁,口舌生瘡,眼結膜炎,扁桃體炎,食欲減退,噁心嘔吐,吐血,腸炎,腹瀉,痢疾。 常用分量:煎湯:3~6g。 外用,煎水洗眼。 95.滿天星 淡、微苦,平。 清熱明目,退雲翳,消腫。 治角膜白斑,目赤腫痛。 常用分量:9~12g。 目赤腫痛,角膜白斑: 滿天星四錢 雲霧草三錢 木賊二錢 千里光二錢 太白 黃連 太白茶 各一錢。 《陝西中草藥》 96.酒 甘、苦,辛,大熱,有毒!入心、肝、肺、胃經。 通血脈,禦寒氣,行藥勢。 治風寒痹痛,筋脈攣急,胸痹,心腹冷痛。 《本草衍義補遺》性善升,氣必隨之,痰郁於上,溺澀於下,肺受賊邪,金體火燥,恣飲寒涼。其熱內鬱,肺氣得熱,必大傷耗,其始也病淺,或嘔吐,或自汗,或疼癢,或鼻齇,或自泄,或心脾痛,尚可散而出也;病深,或消渴,或內疸,為肺痿,為內痔,為鼓脹,為失明,為哮喘,為勞嗽,為癲癇,為難明之病,倘非具眼,未易處治,可不謹乎! 常用分量:適量,不可多飲。 畏枳椇,葛花,赤豆花,綠豆粉,鹽冷水。 陰虛、失血及濕熱甚者,忌之! 97.蠶蛻 甘、平。 治崩漏帶下,痢痰,便血,牙疳,口瘡,目翳。 《綱目》治目中翳障及疳瘡。 常用分量:燒灰研末1.5~5g。 98.蛇蛻 甘、咸,平,有毒。入肝、脾經。 祛風,定驚,退翳,消腫,殺蟲。 治小兒驚癇,喉風口瘡,目翳內障,瘰鬁,腮腺炎,痔漏。 《用藥心法》去翳膜。 《綱目》退目翳。 《分類草藥性》治眼脹頭風。 常用分量:2~3g;研末吞服0.3~0.6g。 白內障: 蛇蛻一個 冰片二分 銀朱一分(燒存性) 共研 末、每日三次,每次放眼內少許。 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蛇蛻散:治小兒痘毒目翳。 蛇蛻二錢(末) 瓜萎仁五錢(研爛) 羊肝一片批開 入藥末二錢 用線紮緊, 用米泔煮熟,頻與兒食。
《小兒痘疹方論》 蛇蛻散:治斑疹入眼,翳膜侵睛成珠子。 馬勃一兩 皂莢子十四個 蛇蛻皮(全)一條, 入小缸內,封泥燒,不得出煙,存性,研末, 溫水調下一錢,食後服。 《小兒斑疹備急方論》 畏磁石。 孕婦忌之! 99.望月砂 辛、平(寒?)。入肝、脾經。 明目,殺蟲。 治目暗生翳,疳疾,痔瘺。 《本草蒙筌》療痘生眼內成瘡,痔發腸頭出血。 《綱目》治目中浮翳。 常用分量:3~9g。 小兒痘疹,眼中生翳: 兔糞 蟬蛻 木通 甘草 頻服。 《攝生眾妙方》 翳膜: 兔糞十四粒 雌雄檳榔各一枚,同磨,井花水調服。 《幼科準繩》 《本草求真》寒以解熱,辛以散結,若陰氣上乘,目障不清,未可用焉。 100.五靈脂 苦、甘,溫。入肝、脾經。 生用行血止痛。 治心腹血氣諸痛,婦女經閉,產後瘀血作痛。 常用分量:4.5~9g。 目生浮翳: 五靈脂 海螵蛸 各等分,為末,熟豬肝日蘸食。 《明目經驗方》 《綱目》惡人參,損人。 《本草經疏》血虛腹痛,血虛經閉,產婦去血過多發暈,心虛有火作痛,病屬血虛無瘀滯者,皆所當忌! 101.海螵蛸 咸、微溫。入肝、腎經。 除濕,制酸,止血,斂瘡。 《唐本草》療目中翳。 《綱目》厥陰血分藥,諸血病皆治之。 《本草經疏》入肝膽,舒營氣。 常用分量:5~9g。 目中一切浮翳: 烏賊骨 細研和蜜塗之。 《食療本草》 疳眼: 烏賊骨 牡蠣 等分,為末糊丸皂子大,每服用豬肝 一具,藥一丸,清米泔內煮,肝熟為度,和肝食。 《經驗方》 瘧疾: 烏賊骨粉一錢 白酒或黃酒10毫升 混合後服完, 至多三次即能奏效。 《本草經疏》血病發熱者勿用! 102.犀角 酸、鹹、寒。入心、肝經。 清熱,涼血,定驚,解毒。 主要成分為角蛋白,還有其他蛋白質,肽類,游離氨基酸,胍衍生物,甾醇類等。其角蛋白的組成氨基酸中,胱氨酸占8.7%,三種鹼性氨基酸:組氨酸,賴氨酸,精氨酸,其分子數比值為1:5:12。尚含天冬氨酸,半胱氨酸,酸性氮基酸一種,及絲氨酸,甘氨酸等約20種酸,乙醇胺等。 藥理作用: ①對心血管的影響:強心作用,對血壓先升後降,後持續上升; ②解熱作用。 治傷寒溫疫熱入血分,驚狂,煩躁,譫妄,斑疹,發黃,吐血,衄血,下血,癰疽腫毒。 常用分量:磨汁或研末0.9~1.8g,煎湯1.5~6g。 犀角散:治急黃,心膈煩躁,眼目赤痛。 犀角屑一兩 茵陳二兩 黃芩一兩 枝子仁一兩 川升麻一兩 川芒硝二兩 搗散,每四錢 水一中盞,竹葉二十一片,煎至六分,溫服。 《聖惠方》 犀角膏:治赤眼腫痛。 犀角末五錢 秦艽二兩 黃連(去皮) 滑石 馬牙硝 各一兩,研末,沙糖水共熬膏, 每用皂子大,沸湯化洗之。 《聖濟總錄》 孩子驚癇不知人,速悶,嚼舌,仰目: 犀角末五分,水二大合,服之。 《廣利方》 《本草正》升而善散,尤峻速于升麻。倘中氣虛弱,脈細無神,痘瘡血虛,真陰不足等,凡畏汗,畏寒。畏散者,乃所當忌!或必不得已,宜兼補劑用之。 《本經逢原》久氣虛、為切禁,耗散血氣也! 消胎氣,妊婦勿服! 痘瘡氣虛無大虛者不宜。傷寒陰證發躁,不可誤用! 103.玳瑁 甘、鹹,寒。入心、肺、肝經。 清熱,解毒,鎮驚。 治熱病發狂,譫語,痙厥,小兒驚癇,癰腫瘡毒。 《綱目》解毒清熱之功,同於犀角。宋時“至寶丹”始用之。 《食性本草》療心風邪,解煩熱。 《日華子本草》破癥結,消癰毒,止驚癇。 《綱目》鮮痘毒,鎮心神,急驚客忤,傷寒熱結,狂言。 常用分量:煎湯或磨汁3~6g。 迎風目淚(心腎虛熱): 生玳瑁 羚羊角 各一兩 石燕子一雙 為末, 每服一錢,薄荷湯下,日一服。 《飛鴻集》 104.螢火蟲 辛、微溫。入脾經。 主明目,去熱氣。 《藥性論》治青盲。 勞傷肝氣、目暗: 螢火蟲十四枚 鯉魚膽二枚 納於膽中, 陰乾百日,搗羅為末,每用少許點之。 《聖惠方》 105.白頭翁 苦、寒。入心、腎、胃、肝、膽、大腸經。 《別錄》有毒。 《藥性論》有小毒。 清熱涼血,解毒。 治熱毒血痢,溫瘧寒熱,鼻衄,血痔。 《本經》癥瘕積聚,癭氣,逐血止痛,金瘡。 《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氣,暖腰膝,明目,消贅。子功用同之。 《本草備要》治瘰鬁,疝瘕,血痔,偏墜,明目,消疣。 《綱目拾遺》去腸垢,消積滯。 《現代實用中藥》療咽腫。 常用分量:9~15g。 虛寒泄瀉忌之!血分無熱者忌之! 106.蛞蝓(蜒蚰) 鹹、寒。入肝、脾、肺經。 清熱祛風,消腫解毒,破瘀通經。 治中風喎斜,筋脈拘攣,驚癇,喘息,喉痹,咽腫,癰腫,丹毒,經閉,癥瘕,蜈蚣咬傷。 《本草匯言》善治一切風熱火燥為眚,一切風熱火痰為病。 《本草崇原》定驚清熱,解毒舒筋。 內服:焙乾研末或研爛作丸。 常用分量:適量。 陽火躁擾,陰血虧竭,賊風乘虛入中經絡,至成口喎身僻,四肢攣縮者: 五加皮六兩 歸身四兩 酒炒研末,蜒蚰百條,研爛為丸。 《方脈正宗》 《本草經疏》非真有風熱者,小兒薄弱多泄者,均不宜用! 107.蠐螬 咸、微溫。入肝經。《別錄》微寒、有毒! 破血,行瘀,散結,通乳。 治折損瘀痛,痛風,破傷風,喉痹,目翳,丹毒,癰疽,痔漏。 《本經》主惡血血瘀痹氣,破折血在脅下堅滿痛,月閉,目中淫膚,青翳白膜。 《藥性論》汁滴目中,去翳障。主血,止痛。 《綱目》〈本事方〉治筋急,養血地黃丸中用之,取其治血瘀痹也。行血分,散結滯。 陳氏《經驗方》盛沖母失明,取蠐螬蒸熟食,目即可。 《長沙藥解》化瘀血,最消症塊。 《金匱》大黃蟅蟲丸用之,治虛勞腹滿,內有幹血,以其破瘀而化積也。 常用分量:適量。 108.琥珀 甘、平。入心、肝、肺、小腸經。 鎮驚安神,散瘀止血,通血生肌,清肺利小腸,利水通淋。 主血瘀目暗,白翳遮睛,明目磨翳。 治心痛癲邪、驚風痰癇,驚悸失眠,血淋血尿,小便不便,閉經,產後停瘀腹痛,癰疽瘡毒,跌打損傷。 《日華子本草》明目磨翳,止心痛,癲邪,破結症。 《玉楸藥解》涼肺清肝,磨障翳,止驚悸,除遺精白濁,下死胞胎衣,敷疔拔毒,止渴除煩,滑胎催生。 《本草衍義補遺》屬陽,燥脾土,降肺氣。 常用分量:0.9~1.8g。 琥珀多寐丸:治健忘恍惚,神虛不寐。 琥珀 羚羊角 人參 白茯神 遠志(制) 甘草 等分,為末,豬心血和煉蜜丸,芡實大,金箔為衣, 每服一丸,燈心湯嚼下。 《景嶽全書》 琥珀安神丸:治病後虛煩不眠。 琥珀 真珠 生地 甘草 各一錢, 當歸 黃連 各三錢 朱砂一錢,為末米糊丸, 粟米大,每服三十丸,食後,麥冬湯下之。 《活人心統》 目翳赤障: 人爪 珍珠 瑪瑙 珊瑚。 生用捶碎,研至無聲。 《本草經疏》入血分,消磨滲利,不利虛人。 《本經逢原》非血結膀胱者不可誤投! 凡陰虛內熱,腎虧肝旺,無瘀血者,均忌之。 火炎水涸,小便因少而不利者,勿服!否則愈損其陰。 109.朱砂 甘、涼,有毒!入心、肝經。 體重性急,善走善降。安神定驚,明目解毒。通血脈,主抽風。 治癲狂,驚悸,心煩,失眠,眩暈,目昏,腫毒,瘡瘍,疥癬。 《醫學入門》清肝明目,破癥瘕。 常用分量:0.3~0.9g。 朱砂丸:治眼昏暗,能令徹視見遠。 朱砂五錢(細研) 青羊膽一枚 朱砂納入膽中,懸 屋西北角,陰乾,白日取出,丸如小豆大,每於食後, 以粥飲下十丸。 《聖惠方》 磁朱丸:明目。 朱砂一兩 神曲四兩 磁石二兩。 《千金方》 畏磁石,惡咸水,忌一切血。 多用令人呆悶。 110.沒藥 苦、平。入肝經。 散血去翳,消腫定痛。 治跌損,癥瘕,痔漏,目障。 《醫學入門》為瘡家奇藥。 《本草經疏》肝經血熱,則目為赤痛、膚翳,散肝經之血熱,則目病除矣! 常用分量:3~9g。 沒藥散:治漏眼膿血。 沒藥 大黃(蒸,少用) 樸硝 為末, 每服三錢,酒調下,茶亦可。 《銀海精微》 沒藥散:治血灌瞳人,外障疼痛。 沒藥二兩 麒麟竭一兩 大黃一兩半 芒硝一兩半 羅末,食後熱茶調下一錢。 《眼科龍木論》 孕婦忌之! 目赤膚翳非血熱甚者不宜用。 111.戎鹽(石鹽) 鹹、寒。入心、腎、膀胱經。 涼血明目,功同食鹽。 治尿血,吐血,齒舌出血,目赤痛,風眼爛弦,牙痛,堅筋骨,益氣,固齒。 《本草經疏》鹹寒能入血除熱,故主目痛明目也。鹹主潤下,俾火氣不炎上。 《本草衍義》治目中瘀赤澀昏。 常用分量:0.9~1.5g。 風眼爛弦: 戎鹽化水點之。 《普濟方》 |
恭請您多指教:lzddpjw@163.com lzddpjw@sina.com 老子大道溥及網
Warm welcome to
the Laozi's Great Dao universal 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