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精气神

 

 

 

1.

 

气之清者为精,人之精者为贤。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治身者,以积精为宝。

精积于其体,血气相承受。

血气相承受,则形体无所苦。

能致精,则合明而寿。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气血者,人之华也;而五脏者,人之精也。

 《淮南子》

 

夫精者,身之本也。

《素问·金匮真言论》

 

岐伯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素问·五常政大论》

 

乐色不节则精竭,轻用不止则真散,是以圣人爱精重施,髓满骨坚。

 《黄帝内经素问注》

 

精血即形也,形即精血也。

故凡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主,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也。   

  张景岳《治形论》

 

人之寿命,主乎精气。犹灯之有油,如鱼之有水。油枯灯灭,水涸鱼亡。奈何愚人以苦为乐,见色弃生,岂知精竭命亦随逝?

尤遵叙《食色绅言》

 

人始生,先成精。

  《灵枢·经脉篇》

 

只要留得精住,则根本壮盛,生气日茂。

若欲心不息,灵根不固,则精薄而元气之生日少,渐渐竭尽,以至于亡。

 南宋·愚谷老人《延寿第一绅言》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灵枢·本神第八》

 

人爱精养体,服气炼形,则万神自守其真。

不然者,营卫枯悴,万神自游矣。

葛洪《神仙传·彭祖》

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苦,而恶无所由生矣。

病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也。故水郁则为污,树郁则为蠹,草郁则为贵。

  《子华子》

 

元精在体,犹木之有脂,神倚之如鱼得水,气依之如雾复渊。

惟借饮食滋生精血。

是以养生者,务实其精。实精之要,莫如经年独宿。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

   明·袁黄(了凡)《摄生三要》

 

神自在身,一往一来,莫之能思。失之必乱,得之必治。敬除其舍,精将自来。精心思之,宁念治之,严容畏敬,精将自定。得之而勿捨,耳目不淫,心无他图。正心在中,万物得度。 

《管子·内业》

 

体者,精之元也,精不欲竭。

精有主,气有元,呼吸元气,合于自然。

陶炼五精,可以固形,可以全生。

精,太劳则竭,其属在肾,可以专啬之也。 

宋末金代·刘河间


 

2.

 

气是添年药,津是续命芝。

古歌

 

真气不可泄,老年当遵守。

叶天士

 

当其受生之时,已有定分焉。所谓定分者,元气也。视之不见,求之不得,附于气血之内,宰乎气血之先。其形成之时,已有定数。

徐灵胎《元气存亡论》

 

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而卒于急促。

急促者,尽气也。从容者,初气也。

仁者寿,生理完也;默者寿,元气定也;拙者寿,元神固也。反此皆妖道也。其不然,非常理耳。   

 吕坤《呻吟语》

 

人之形体,上下相承,气之源流,升降有序。 

白云《导引论》

 

天地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

太实则气不通,太虚则气不足;

热胜则气耗,寒胜则气滞;

太劳则气不入,太逸则气宛至;

怒则气高;喜则气散;

忧则气狂;惧则气摄。

凡此十者,气之害也,而皆生于不中和。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物生皆贵气,而迎养之。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凡气从心。心,气之君也。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人在气中,如鱼在水中。

气欲柔不欲强,欲顺不欲逆,欲定不欲乱,欲聚不欲散。

养气者,行欲徐而稳,立欲定而恭,坐欲端而直,声欲低而和。种种施为,须端详闲泰,当于动中习存,应中习定,使此身常在太和元气中。

明·袁了凡《摄生三要》

 

心气之形,明于日月,察如父母。

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戎兵。不言之声,疾于雷鼓。

全心在中,不可藏匿,和于形容,见于肤色。

气意得而天下服,心意定而天下听。

抟气如神,万物备存。

《管子·内业》

 

气者,生之元也。

宋末金代·刘河间

 

意者,心之动,心动而气随之,气动而形随之。故必气定而后形正。

治身必先养气,行义必先正身。

气得其养,则内美充,而心安理得;外行修,而义正形端矣。

     《管子》

 

心者,气之主;气者,体之充。

形以表心,心以载德,两相因也。

心以范形,形以摄德。

“故心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

     《管子》

 

人之真气,亦不可泄露,当清净法道,以保天真。苟离于道,则虚邪入于空窍。

    《黄帝内经素问注》

 

 


 

心能使气,气意相从,使气如神。 

《太清调气经》

 

元气

 

真气又名元气,乃先生身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

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又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凡喜怒忿悲、忧思恐惧,皆损元气。

 

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

李东垣《脾胃将理法》

 

精神之根柢

 

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

李东垣《脾胃将理法》

 

不死之药

 

不以事累意,不临时俗之仪,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不死之药,天下莫我知也。

孙思邈

 

修行在人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

寿夭休论命,修行在各人。

孙思邈

真气流行

 

但令二六时中,随方作课,使真气流行,身无奇病。

石室道人《二六功课》

 

安眠培元气

 

须安眠以培元气。

石室道人《二六功课》

 

固命门  盛元气

 

固其命门,精神日余,元气大盛。

石室道人《二六功课》

 

真气充溢邪莫入

 

胸中无事,则真气充溢于中,而诸邪不能入。

《静坐说》

 

定心气

 

伊川先生云定心气,心气最难定。

《静坐说》

 

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

曹慈山《养生随笔》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  

 《素问·举痛论》

 

天地之道,阳主气,先天也,阴成形,后天也。

故凡上下之升降,寒热之往来,晦明之变易,风水之留行,无不因气为动静。

而人之气,亦犹是也,凡有余之病,由气之实;不足之病,由气之虚。如风寒积滞,痰饮瘀血之属,气不行则邪不除,此气之实也;虚劳遗漏,亡阳失血之属,气不固则元不复,此气之虚也。

虽曰泻火,实所以降气也;虽曰补阴,实所以生气也。

张景岳《传忠录·论治篇》

 

阴不可以无阳,非气无以生形也;

阳不可以无阴,非形无以载气也。   

张景岳《求正录·真阴论》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刺法论》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素问·通评虚实论》

 

天地阴阳之道,本贵和平,则气令调而万物生,此造化生成之理也。

《传忠录·阴阳篇》

 


阴阳二气,最不宜偏。不偏则气和而生物,偏则气乖而杀物。

《类经附翼·大宝论》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于天气。

《素问·生气通天论》

 

因虚以化气,因气以造形,而为先天一气之祖。……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是为有象之始。因形以寓形,因气以化神,而为后天体象之祖也。

《类经附翼·医易义》

 

邪气入内,正色乃衰。

    《管子·形势》

 

气出入不交易,则内窒固而有害于生理。

吸取新气,呼出陈腐之气。

冬亥子之交,为天地之根,阴阳二气于此转关。知道之士于时戒妄存诚,知天人之交,息息相关,一呼一吸,审厥出入,易故迎新,以资休养,而解烦固,得其总要也。

    《管子今诠》

 

真气者,经气者。 

《素问·离合真邪论》

 

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素问·刺志论》

 

检彼精神,令无散越,则气为神使,中外易调也。

《黄帝内经素问注》

 

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素问·五常政大论》

 

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故大要曰:无代

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此之谓也。

《素问·五常政大论》

 

故气者,人之根本也。

 《难经》

 

天地以一元之气化生万物,根于中者,曰神机;根于外者,曰气血。万物同此一气,人灵于物,形与天地参而为三者,以得其气之正而通也。

故气升亦升,气浮亦浮,气沉亦沉,人与天地同一橐籥。

朱丹溪《格致余论》

 

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  

《庄子·则生篇》

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庄子·至乐篇》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庄子·知北遊篇》

 

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感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素问·天元纪大论》

 

人者,禀受天地冲和之气。   

 孙思邈《千金要方·治病略例》

 

气化则人育,伊人禀气而存。 

《千金翼方·序》

 

形气相得者生。

  《千金要方·诊候》

 

形假地生,命惟天赋,故奉生之气,通系于天。

  王冰

 

起居如惊,神气乃浮,是恶妄动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

 


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灵枢·营卫生会篇》

 

有一而有气。万物“莫不法于气而通于道。”

《鹖冠子》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

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

王充《自然篇》

 

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

养气自守,适时则节,闲明塞聪,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

  王充《论衡》

 

一气孔神兮!于中夜存。  

 屈原《楚辞·远遊》

 

心有肉体之心,有气体之心。

气者体之充,生死以之。肉体顽躯,虽生亦犹死也。

唯一而后可以通神,通神而后可以制度。

气一于意,而意不纷。心不为气使,而气为心变。 

《管子今诠》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素问·藏气法时论》

 

内出之病多不足,如七情伤气,劳欲伤精之类也。

《类经·疾病类》

 

不顺四时之和,数犯八风之害,与道相失,则天真之气,未期久远而致灭亡。

邪气数犯,则生气倾危,故宝养天真,以为寿命之本也。

神全则形亦全矣。

夫精神可传,惟圣人得道者乃能事。

久服天真之气,则妙用自通于神明也。

阳气者,内化精微,养于神气;外为柔软,以固于筋。

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素问·五常政大论》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

 


3.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灵枢·天年》

 

神由形住,形以神留,神苟外延,形亦难保。

保气栖神。

神无方而气常运,形至静而用无穷。

保气者,其要在乎运;栖神者,其秘在乎用。

体虚而气周,形静而神会。

唐·施肩吾《养生辨疑诀》

 

守一则谛定心源,守静则存神忘形。

 《太平经》

 

一能通神。

    《五符经》

 

神全之人,不虑而通,不谋而当,精照无外,志凝宇宙,若天地然。   

     《庚桑楚》

 

知虑过周,则神伤,而障其生生之前路。     

     《管子今诠》

 


神安则寿延,神去则形弊。

《黄帝内经素问注》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素问·移精变气论》

 

神者,心之灵。心为神之府。心能宅神,而神实司心之用,故曰清神生心。

《礼·戴记》:清明在躬,志气如神,祸福将至,必先知之。

知者神之表征,即心之作用也。

神气无乎不在,体讬清虚,故曰清神。

心体太虚,充满圜周,无乎不致,故曰心生规。

精气,谓阴阳五行之菁英,天地之灵气也。

《管子今诠》

 

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庄子·刻意》

 

形与神俱,同臻寿分,谨于修养,以奉天真,故尽得终其天年。

《黄帝内经素问注》

 

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杨上善

 


心神勿费伤

 

真西山云:心若太费费则劳;神若太伤伤则虚。

《荔隐居卫生集语》

 

精神

 

易损而难复者,精也;

易躁而难静者,神也。

 

神·气

 

神是火,气是药。

 

 


4.精气神

 

聚精在于养气,养气在于存神。

神之于气,犹母之于子。故神凝则气聚,神散则气消。

若保惜精气而不知存神,是茹其华而忘其根矣。

明·袁了凡《摄生三要》

 

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

李东垣《脾胃将理法》

 

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源,浩然和平,以为气渊。

敬发其光,是谓内得。

《管子·内业》

 

老年人“精血耗竭,神气浮游,返同小儿”。

陈直《养老奉亲书》

 

男女神和气顺精强,即生端正福寿之人。

神伤气惫精亏者,即生怪状夭薄之人。

三谷子《金丹百问》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素问·生气通天论》

 


食淡精神爽。

 《丹书》

 

精气内充,肢体外强,表里坚实以达用,靡不周且固矣。

养气固精之法,不可以力强制,而可推心之所安者以安之,无形无声,而可以意迎合之。

     《管子》

 

快于心欲之用,则逆养生之乐矣。

夫甚爱而不能救,议道而以为未然者,伐生之大患也。

法道清静,精气内持,故其气从,邪不能为害。

内机息,故少欲;外纷静,故心安。然情欲两亡,是非一贯,起居皆适,故不倦也。

不恣于欲,是则朴同。

目不妄视,故嗜欲不能劳;心与玄同,故淫邪不能惑。

肾气既衰,精无所养,故令发堕,齿复干枯。

五脏六腑,精益淫溢,而渗灌于肾,肾脏乃受而藏之。

真人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故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

心远世纷,身离俗染,故不能积精而复全神。

精神保全,神守不离,故年登百数。

神荡则欲熾,欲熾则伤和气,和气既伤则秋气不平调也,故收敛神气,使秋气平也。

    《黄帝内经素问注》

 

呼吸精气,独立守神。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黄帝内经·素问》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

 龚廷贤《摄养诗》

 

有欲者亡身。

 河上公

 

欲不可纵。

 《曲礼》

 

安于淡薄,少思寡欲,省言语以养气,不妄作劳以养形,虚心以维神,寿夭得失,安之于数。得丧既轻,血气自然谐和。邪无所容,病安增剧?苟能持此,亦庶几于道,可谓得其真趣矣。

 李东垣《远欲论》

 

元气陶烁,众生禀然。

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

形神相亲,表里俱济。

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

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身,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

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

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泊独著。

  嵇康《养生论》

 

静则精,精则独立,独则明,明则神。

神者,至贵也。

  《管子》

 

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  

   《吕氏春秋》

 

人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灵枢经》

 

爱精保神,如持盈满之器,不慎而动,则倾竭天真。

《黄帝内经素问注》

 

戒色欲以养精,正思虑以养神,则滋阴降火,养营凝神等汤,又何用哉!

薄滋味以养血,寡言语以养气,则四物、四君、十全、三和等汤,又何用哉!

要之,血由气生,气由神全。神乎?心乎?养心莫善于寡欲。

元气流行者寿,元气滞者夭。

   李梴《医学入门》

 

怒甚偏伤气,思多大损神;

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萦;

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  

宋·温革《琐碎录》

  

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   

  《类经·摄生类》

 

元阳者,即无形之火,以生以化,神机是也,性命系之,故亦曰元气;

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生以立,天癸是也,强弱系之,故亦曰元精。

元精元气者,即化生精气之元神也。生气通天,惟赖乎此。

张景岳《传忠录·阴阳篇》

 

因形以寓气,因气以化神。

   《类经附翼·医易义》

 

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

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

本无,命曰归宗。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源,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乃能穷天地,被四海,中无惑意,外无邪灾,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谓之圣人。

 《管子·内业》

 

神者,心之灵气,灵则无不明,故曰神明。神明之所讬,即讬于身,非于身外别有所谓神也。

心之作用,谓之思。

心失其灵明之本体,为物欲所蔽则乱,反是则治。事之治乱,实心之自治自乱而已。

精以载神,神随精至。

精者,最高洁之物,以心为之舍。

心有所蔽,则物欲杂而心不洁,心不洁犹舍不洁,则精不藏,而神亦不来。故必扫除其物欲之不洁,以散(?)迓神明。

养精安神之法,在精其内心以思之,宁其外念以治之。

外著之容貌,亦须庄严,时存一敬畏之心,以防物欲之侵入,则精定而神宁矣。

心者,万物之准度,心正而物正,莫能违此公例也。

精气神,道家谓之三宝。

气失其所养,则精不充;精失其所藏,则神不宁。神明失则官体常为物欲所蔽,清洁高尚之心宫,化为尘垢浊欲之府,而万物咸失其度矣。

是故正心之道,从正形起,正形从勿以物乱官起。

意者,神之动。

心安则神安,神存则道存。

精者,神之粮也。气者,神之驰。

精以养神,气以载神,而心之舍所以存神。

精气常允,如渊泉之不涸不竭,以治身则体固而窍通,以治世则天地匪大,四海匪遥矣。 

《管子今诠》

 

意诚则心正,而邪无从入,灾亦无隙而生,心正而后身修,其理如此。

天灾人害,皆由人心之不正,有以召之。人同此心,天人一理。其感应有至神者,圣人亦自反诸其心而已。

意静则气得其所养,而精安于其舍。夫是以心正身修,而皮肤耳目筋骨自收,其宽裕聪明强固之效,管子所谓德润身,心广体胖,即是义也。

人受天地之正气以生,息息与天地相通。其仰愧俯怍者,心自不正耳。

虚灵之感,神明之应,在人自有以昭革之。

敬则精完,慎则气厚,诚积而生明,天下四极,犹指诸掌耳!

精存则安,安则荣;

气养则和,和则平。

精荣则皮肤筋骨耳目九窍皆被其润泽之滋,而内藏不竭;气平则小之四体,大之四极,天灾人害,皆有以消弭其原,而清明在躬,德日新而光辉日发。此非事事反躬,中无惑意者,不知也。

心何以全?精气之有以全之。精气之充,必发其光辉于外,孟子所谓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不言而喻者是也。

好善恶恶,人性之所同然,以气相应,而无待乎言,神为之也。

心动则气动,心不见而气可见。

气得其所养,则意不外驰;心得其所安,则意无旁挠;天下虽大,以心印心,而道在于是矣。

善体道者,体之于心,而全心之方,在于养气。

气之感召,其效至神。非但诚于中者,形于外,关于一身者然也。善与善感,恶与恶感,气类之触发,雷鼓日月,父母兄弟,戎兵赏罚,概不足以拟之。天下虽大,人同心,心同理,盖有不可思议者已。

气有形,而神无形,人能炼气入神,则外之塞乎天地之间,而内之万物皆备于我,神明之察,万殊一本,静以浊乎万象之先几,安以契乎万动之原则,周易所谓成性存存,道义之门者,是也。

精气通神,人尽合天,理固然也。

善用思者,必先静其气,气静则血循其经,而体安其位,心正而身无不正矣。

心平则气和,心正则无不正,故无所往而不得生之途也。

《管子今诠》

 

精气之极,上与神通。而通神之方,在于思力之锲而不舍。故心之动力,其主一而不迁者,谓之意,其旁薄而四达者,谓之思。

意宜一,一则气静而心专;

思不厌重,重则神通,而精且四达。此非储精养气之功深者,不能得此大通无碍之造诣也。

忧患中人,其神易伤,困于内忧,迫于外患,不早思图,足以害生。

得则喜,不得则怒,最易动气,而累其平正之心。

至此乃提出性字,以见存心养性之功,非内外交尽,而能自反者,不足以知之。

性本平正,与人生而俱来,惟日役于喜怒忧患而渐失其度,则出生入死,为物欲所蔽,濒于凶而不自知。

善复其性者,不于动求之,而于静图之,以敬持之,静则定,敬则持其平,守其正,而性将大定,此生死之关也。

此申言人类生生之理,以明道之大原出于天,原人之所由来,未有形,先有精,秉天之气以成精,秉地之质以成形,父施而母受,精衍为形,而形衍为人,此天人相通之精理也。

《管子今诠》

 

天地之道,一阴阳之气为之也。

阴阳和合,氤氲交感,故时行而物生。人之受生,亦此太和气化訢合无间之天机为之。

其媾合之下,有生而不生者,和不和有以致之也。合者不必和,而和则无不合,生生之理在此耳。

和者精气之和,亦即神情之和,两相和必有其表征。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故情宜节也。

惟平则和,胸中正则神动天随,而因物付物,太和之气,沦肌浃髓,精融神洽,心无杂感,情无旁骛,而精自完而不劳,气以和而益充,长寿之征,可操左券矣。

心以舍神,神恶隘小,而喜宽大,烦苛细节,毋以入其心,则心境阔大,而神安其居。

气以行神,精化为气,而气以成形。宽则旁薄有余,而隘则气馁。

敢者,有以拒外来之物欲,不使扰我太和之天宇也。

神内也,形外也。内和者,外自安。不为外物所移,则所守者一,而烦苛细节不足以扰之。弃其烦苛,增其宽大,和厚之气,日充满于纯一澹定之天心,则天地合德,而和合靡间矣。

宽气而广,形安不移。

人天之际,皆一气之感应为之。气裕则神完,心境宽大则内精固,而外气舒,一切物欲利害,拒之于千里之外,而烛照无遗,一任天机之流行,而己无与焉。

此尽合天之境也。

推本于人类受生之初,而归之于太和。

和者,天人之际訢合之祕钥。人之生生以此,人之寿寿以此,天理之流行以此,身之乐亦乐以此,形之安亦安以此。

在扩大其心境,宽广其气宇,膻胸平正则精灵肸蠁,天人之通,在是而已矣。

忧能伤神,悲能动心,喜能乱形,怒能动气,皆道之所不处也。

天人生生之理,常含于精气之中,而蒸泄于肤理毛窍之外,得道者以时修养,而去其败浊,存其精华,使胸中浩然然,则神通而形完,精气内充,而生机畅遂,心愉情快,何乐如之!   

《管子今诠》

 

经曰:道者,气也,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神者,精也,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精者,血脉之川流,守骨之灵神也。精去则骨枯,骨枯则死矣。是以为道务实其精。    

《养性延命录》

 

盖精神生于道者也。

所以然者,性命在乎人。故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也。

是知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充气,气耗形病;神依气住,气纳神存。

修真之士,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持满御神,专气抱一,以神为本,以气为马,神气相合,可以长生。

故曰:精有住,气有元,呼吸元气,合于自然,此之谓也。

是以全生之术,形气贵乎安,安则有伦而不乱;精神贵乎保,保则有要而不耗。故保而养之,初不离于形气精神,及其至也,可以通神明之出。

故精太劳则竭,其属在肾,可以专啬之也。

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精以养之。

唯精专,然后可以内守。

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安于淡薄,少思寡欲,省语以养气,不妄作劳以养形,虚心以维神,寿夭得失,安之于定数,得失既轻,血脉自然和谐,邪无所容,病安增剧?

  李东垣《脾胃论》

 

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素问·汤液醪醴论》

 

精神者,生之元;营卫者,气之主。

《黄帝内经素问注》

 

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气血之盛衰。

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素问·八正神明论》

   

精不竭,炁不亏,则神有所养而不死,形之颜貌而有光矣。

刘惟永

 

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

    王阳明

 

形炁俱立,当保精神,造化之机,在于是矣!

精全则神旺,精耗则神衰。

肾为精府,太用则竭,专而啬之可也;

心为神舍,太用则劳,静而养之可也。

精足则气旺,气旺则神生。

 

专精养神,返神服气。

静心以安神,保气以存精。

 

人由气生,气由神住,养气全神,可得真道。

五脏受气,盖有常分,不适其性,而强为用之过耗,是以病生。

 

善养炁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

 

五脏之神,皆以眼漏为第一。

 

悲莫悲于精散。

 


衰于精者寡以欲,耗于气者守以默,怯于神者绝以思。

  《言医》

 

形者气之聚也,气虚则形羸;

神者精之成也,精虚则神悴。

《七部语要·连珠》

 

真气具足,发现于神。

神为气之子,气乃神之母。

杨践形《指道真诠》

 

精为生炁之源;炁是养神之所。

精旺炁足则神治;精竭炁枯则神灭。

牛金宝

 

 

 

 

 

 

回首页

回总目录

 

恭请您多指教:lzddpjw@163.com  lzddpjw@sina.com 老子大道溥及网

Warm welcome to the Laozi's Great Dao universal 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