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4

 

 

 

 

 

 

 

 

 

 

 

1.

2.

阴阳的运动

3.

以自然否定人为

4.

夫道为万气之

5.

太始太素之前

6.

道者,统生天生

7.

气者,真元万化之祖

8.

须气以生者

9.

气是精神之本

10.

气为神之母

11.

太极

12.

无极·太极

13.

〇表无极

14.

大道首须理心正

15.

心正,则万法皆从

16.

太清境真一经

17.

道德

18.

大道

19.

__道者,气也。

20.

学而无志谓之愚

21.

苦乐逆顺,道在其中

22.

__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23.

一者,无欲也

24.

学问之道,求其放心

25.

止得其所者

26.

象山曰德

27.

场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态之一

28.

自然1__道机曰:人生而命有长短者

29.

自然2__人之养生亦当如是

30.

自然3__万籁之声,皆自然

31.

自然4__比物立

32.

自然5__春温夏暑,秋燥冬寒

33.

自然6__五音之起,起于自然

34.

性命双修1__心定,则心君泰然

35.

性命双修2__志毋虚邪,行必正直

36.

性命双修3__心正身修,本德既明

37.

性命双修4__治心莫善于养气

38.

性命双修5__精粹入神

39.

性命双修6__以心印心,而人我一体

40.

性命双修7__平正二字

41.

性命双修8__圣人讬重于耳目

42.

性命双修9__一毫之拂,即勃然而怒

43.

处处绿杨堪系马

44.

黑格尔在谈到东方泛神论

45.

它把人与自然统一了起来

46.

47.

情陶性逸

48.

天性

49.

童婴,对人的天性保留的最多

50.

万物都将其存在的本质和谐

51.

婴孩天性无损

52.

韦庄《赠野童》

53.

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

54.

儿童是最美的

55.

朴素

56.

炼精生气

57.

学道之未得者

58.

名利杀人

59.

自古人心国法

60.

性命双修1__贫贱忧戚,玉汝于成

61.

性命双修2__内药是精,外药是

62.

阴符宝字逾三百

63.

修命·修性

64.

守神

65.

性,人心的本性

66.

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

67.

性命一体,性主命

68.

炼心最难

69.

心·道

70.

炼精气神

71.

天人合一1__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

72.

天人合一2__天人之纪,生生之端

73.

天人合一3__功成不易,惟善体天心

74.

天人合一4__天子者顺时因利而已

75.

天人合一5__气者

76.

天人合一6__东西南北之方位定

77.

78.

动静1__动极者,镇之以静

79.

动静2__天地本乎阴阳

80.

动静3__动静必准乎法度

81.

动静4__静以观时,待令而起

82.

动静5__成败倚伏生乎动

83.

睡眠1__相对蒲团睡味长

84.

睡眠2__睡眠十

85.

睡眠3__须安眠以培元气

86.

睡眠4__邵康节名所居之室为“安乐窝”

87.

睡眠5__有操纵二法

88.

睡眠6__至冬夜,愈屈缩则愈冷

89.

环境

90.

河图帝视萌曰春夏乐山高处

91.

沐日浴月百宝生

92.

群仙游宴绝顶上

93.

观水有术,必观其

94.

95.

除五盖

96.

不如化

97.

“将欲之,必故张之”

98.

“愚人之心”

99.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100.

政善治

101.

102.

学以人事为大

103.

自然__

104.

__

105.

106.

精气神

 

 

 

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物。因此,只有超感性的存在物象才能找到它。要靠无形无相去探求无状之状、无物之物,要按照客体对象的本性去认识它、探索它,尊重客观规律。

必须按照其本来面目去理解它,不附加任何外来成分。

道本身自然无为,只有自然无为的人才能与道合体。

体道之人,没有物质上的欲望,也没有精神上的追求,声色货财无法使他们动心,仁义礼乐也被置之度外。

道不是具体的感性存在,而是超出了形相之外,很难诉诸人的感性观照

道是虚无的,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之不得,无法从味道、硬度、形体、声音等方面加以界定。然而,道又不是绝对的无,它超越感性存在,但却“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不是具体事物,而是绝对真实的存在(按:道乃无所不在,亦既绝对又相对);它不能诉诸感性观照,但其客观属性,又是可以默识领悟的。

道存在于有无虚实之间,这便构成了它的模糊性。(按:“之间”不妥,有之与无,虚之与实,皆为道的一体两面,其模糊性乃在于道难于以语言文字来描述,不可以常人感官来把握。)

道是宇宙本原,它早于任何有形之物。因此,《庄子》称它是“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大宗师篇》)

“昭昭生于冥冥。”(《庄子·知北遊篇》)光明生于幽暗,道是生出一切光明的幽冥之体。

道是幽暗的,因此,“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庄子·在宥篇》)

   道的模糊性源于色彩上的幽暗,色彩上的幽暗又源于时间的久远。因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最原始的存在物。(按:道是“自本自根”,无始无终,无“原始”之可言。)

道的空间位置也是极不确定的,“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管子·心术上》)它大无不包,细无不入,既是瀰漫宇宙,涵盖万有的无比广大之物,又是细微至极的精妙之体。

道是被作为彼岸世界看待的,(按:此岸亦莫非道。)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知的,是无法猜度的“黑洞”。“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庄子·知北遊篇》)(按:闻、见、言非道,道亦藉闻、见、言以传。)

道是宇宙的本原、客观规律。它既然不同于具体事物,当然,也就无法按具体事物的形象去设想它的体貌。

《老子》把道说成是“无状之状,无物之”,它“惟”,“兮”。仅这些扑朔迷离的词语,就把人带进幽暗神秘的境中,一切都显得模糊不清。

《庄子·天地》篇对于道有如下描绘:

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按:“和”是否“知”之误,惟“知”方与“晓”对,待考。)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北宋王曾《有物混成赋》是为道画象的,其中:

不缩不盈,赋穷于广狭;匪雕匪斫,流形滞于盈虚。原夫未辨两仪,中含四;虽欲兆于形质,曾莫知夫影响。问洪而莫得,自胚浑;考上下以都忘,孰分天壤。(《宋文鉴》11

《庄子·大宗师》篇的女体悟道性的正面形象。关于道的来源,女南伯子葵有如下对话: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

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于,于闻之玄,玄闻之参,参闻之始。

上面一段话中,副墨指文字,洛诵指言语,瞻明指目见,聂许指耳闻。(按:瞻明者,目瞻而明之;许者,聂闻而许之。)需役指行动(按:指需要役行),于指歌吟,玄是深远幽寂,参是高邈廖廓(按:玄是玄同一切,视之冥冥;参是心参廖廓——宇宙自然)始是指似有而未尝有始的迷茫之境(按:始,乃指疑似已复归于始初,即复归于朴、婴儿、无极之意)。

《大宗师》的作者,把人的各种感官知觉、言语行动都拟人化,把道的模糊境界内化为体悟道性之人超越感性存在的过程,由耳闻目见,歌吟实践逐步趋近道的本身,最后追溯到难以言传的迷茫之境,大段恍惚迷离的词语,渲染出了体悟道性之人所处境界的模糊悠远。

按:误矣!本文实是叙述悟道的过程。女答复南伯子自己闻道的过程,首先是闻之于文字的流传,其次是闻之于反复诵读,其次是闻之于瞻视而明白,其次是闻之于耳听而心许,其次是闻之于修炼,其次闻之于讴歌,其次闻之于玄同杳冥,其次闻之于参化廖廓,其次闻之于疑似复归于本始。它描述一个心向大道的人,从接触明道之书开始,接着反复诵读,有所领会,同时,又经亲眼瞻视而进一步明白,加以亲耳听见而进一步心许,然后是身体力行,勤于修炼,于是已有所得,不觉讴歌赞叹,进一步超越物我,玄同一切,到达窈窈冥冥的境界,最后,好似是复归于人生的本始——大道的本始(身与道合)。

道是没有明暗之别的,“其上不皦,其下不昧”,上非光明,下非黑暗,而是浑然一体,无法辨别。

道至大至微,没有小大之别。

真实的道,是不能用言语文字加以描述的,否则,它就不是永恒的道。

道又是言词能够表述的。

 

《庄子·天运篇》:

无南无北,奭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反于大通。

东汉高彪《请诫诗》:“退修清以静,吾存玄中玄。”(《全后汉文》卷66)玄存于静,以静得玄,由静入玄,便是进入道境。

唐韩《闲兴》诗:“景寂有玄味”(《全唐诗》卷681)玄风道气来自静寂的情景,静寂使人摆脱有限的存在,领悟到彼岸世界的奥秘。

静指的是这样的运动过程:事物不是超出自身向外扩展,而是向本性归复,返回自身。只有这样的运动过程,才符合事物的本然,才是正常的客观规律。

《老子》指出:“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各种事物千差万别,但只要是按照固有的规律运动,就一定是返回它自身的本来状态。这是把静视为各种事物运动的共同趋向,是作为宇宙的普遍规律来看待的。

宇宙最初是从静寂中产生出来的。“天地未剖,阴阳未判,四时未分,万物未生,寂然清澄,莫见其形。”(《淮南子·俶真训》)

生于静而又归于静,被说成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也是道的基本属性。

韦应物《咏声》诗:

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还从静中起,却向静中消。(《全唐诗》卷193

反真冥冥,亡形无声,乃合道情。(《汉书·杨王孙传》)

复返静寂是体道归真,是对自然本性的获得。

舒元《序白》文:复根还始,认得真性。非天借静,安能辅吾浩然之气!(《唐文粹》卷97)由于身处静寂的境界,使作者感到俗埃落地,使自身的本来面目得以还原,在反视中回归自然,主体也融合在静寂之中。

生于静而又反于静,是合于自然的正道,是人生的自我肯定和确证。

鹰飞于天,鱼游于水,这是天性自然,周围的一切,也都是道性的体现。

道既是宇宙实体,又是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内在因素,是客观必然性的化身。

从动物到植物,从有生之属到没有生命的最低层次的物质,都是道的存身之处,没有一件事物能脱离道。

无物非道,道无处不在。

道是周流无滞,变动不居的。

《老子》: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王弼注:言道泛滥无所不适,可上下左右周旋而用,则无所不至也。

老子指出了道的运动性。

道的周流变化,无所不至,没有边界,在空间上是无限的,在时间上是永恒的。

道的运动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也非人力所能制约。

天地的运动变化是与道本无隔,是道的显现形式、道的属性。

道在存在形态上是运动的。

各种自然事物千姿百态,都有自己的特点,又都是道性的体现。

道的崇高性。

道的存在是永恒的,它本身的性质也是永恒的,这就是它静寂的本质。

道本身是运而不变,动而不化。

道虽然化育万物,哺育众生,它本身却是牢固的、稳定的。它“周行而不”,不停息地运动着,同时又“独立而不改”,不改变自己的属性。

运动是道的基本属性,与道合体的人也是如此。

道家要求人内心平静,一切顺乎自然;同时,又承认道是运动的,它作为普遍性的灵魂,内在于万物,也支配着人。

这就必然把道看作是人的载体,把人看作是道的负载物,人要随着道的运动而运动。

道,自然造化被看作是内在于人,因此,顺应它们的运动推移,绝不是外物扰心,不是丧己于物。

张耒《答李推官书》:“顺道而行”,“因其所遇而变生焉”,“不求奇而奇至矣。”(《宋文鉴》卷120

司空图《诗品》:水理漩伏,鹏飞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圆方。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数量上的崇高,在于体积上的无限大,而道便是如此,它“充满天地,苞裹六极”,任何有形之物都无法与它相比拟;

力量的崇高,指拥有无穷的威力,而道的运动性也使它具有这种威力。它生天生地,神鬼神地,力量也是无限的。

无论是对道所赋予的属性,还是观照主体的情感体验,道都是崇高的对象。

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庄子·天运篇》)

道被说成是宇宙本体和客观规律,是具体事物普遍存在的灵魂。

道至大无外,“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乎其不可测也。”(《庄子·天道篇》)

把道比作汇合百川的大海,赞美它无所不包的涵容性。

以自然环境象征道境,把自己置身其间看作是与道合体,在时间与空间上都超越了有限的存在,摆脱了尘世的一般生存状态,自己也成为崇高的形象。

道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篇》)

道超越有限的时空,具体事物都是以有限的时空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

 

突出了道的无限性。

在确认有限存在极其渺小的同时,道的无限广大性自然显现出来。

道主宰万物的生死,但是,“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庄子·大宗师篇》)

道本身没有生死,它是无始无终的。

从道的高度来观照由成见产生的各种偏执之论,提出“照之于天”,亦即观照事物本然的认识态度,并让各种稀奇古怪的现象“道通于”,用道的普遍性去泯灭事物之间的差异。(按:“泯灭”两字不妥,因虽“一”而其“差异”乃依然存在,似提“超越”为佳。)这是出乎物外。

“物者非物”,(《庄子·在宥篇》)支配具体事物的实体它本身不是具体事物。

沉溺于具体事物,就是入而不能出,只见物之大,而看不到有限存在之外,还有永恒无限的道。

要进入崇高境界,就一定要超然物外,而不能居于物内;要游心于万物的本原,而不能追随物之兴废;不能站在具体事物的角度观察物,而要以道观物,把自己提升到自然造化的高度来看待一切。

因不再受有限存在的困扰,而与造化合一,进入了崇高的境界。

谢灵运《入道至人赋》:

推天地于一物,衡四海于寸心,

超尘埃以贞观,何落落此胸襟!

《艺文类聚》卷86

在具体事物中观照宇宙至理,悟出幽妙之道,是对有限存在的摆脱和超越。

站在时间无限性的高度来审视历史,这样一来,几千年漫长的岁月,不过是短暂的顷刻,于是,也就不再戚戚于一时的得丧,而是寄希望于未来。

物化,是主体客体的界限消失,本来是性质不同的事物却变得难以分解,是万物融合为一的境界。

老子主张“玄同”,他提出:其锐,解其;和其光,同其尘。

要求人去掉廉隅,不露端倪,与客体对象和光同尘,浑然一体,不存在任何界限。

物化是主客体合一、不分彼此的境界,这是道家的人生追求。

经过这样一个返朴归真过程,最后成为体悟道性的人,进入了物化境界。

无心而与万物合,是达于玄德,同于大顺,是真正进入道境的标志。

“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庄子·让王篇》忘利、忘形、忘心,是由低到高排列的三个层次,忘心居于最高层次,只有登上这个台阶,才算进入道的境界。

外天下、外物、外生,然后心境清明,洞见大道。外生实际就是外己,忘掉自身,是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

《老子》: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这是客体忘掉主体的理想画面:主体不自觉地参与客体的推移变化,出于无心,合于自然,客体对象丝毫觉察不到行动主体的作用。使客体对象忘掉主体,把自己变成被外界遗忘的人,这比自己忘掉本身更困难,因为它并不完全取决于主观方面的因素。

《庄子·天运篇》:“忘亲易,使亲忘我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物化境界体现的是天人合一的理想,反映了它的下述愿望:把人和自然,人和人,对象化和自我确证,在无意识的状态中和谐地统一起来。

物我两忘,主客合一,出于自然。

达于道的人,没有物我之分,纯任天性,就不再辨别主体客体,无心取消彼我的分界而分界自消,这正是道家的物化境界。

终须修到无修处,闻尽声闻始不闻;

莫著妄心销彼我,我心无我亦无君。

《酬知退》《全唐诗》415

 

阴阳的运动产生出世界的丰富性,它的微妙变化,绵延四季,无一丝空隙。

李炳海《道家与道家文学》

 

以自然否定人为,以主观自然和客观自然的重新获得作为人生的满足,对异化的否定,使他复归自然。

道家的最高范畴是道,它也是作为自然的化身出现的。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代表自然,它与人为对立,与异化对立。


夫道为万气之主。道者,气也。

《太上养生胎息气法》

 

太始太素之前,混沦一炁而已,……圣人不得已而名之曰道。

明·陆西星《阴符经注》

 

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理,统无极,生太极。

张三丰《大道论》

 

气者,未有天地阴阳之先,真元万化之祖,道之妙感也

其气非色非形,非有非无,隶阴阳,不属五行,能生能化,能成能实,……作天地之妙本,名曰一气。

《度人经》

 

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

《抱朴子·至理》

 

气是精神之本,性命之源,神明之主。

《真气还源铭》

 

气为神之母,神为气之子。

 

太极,乃物初混沦之太,无极乃太极未形之大虚。

道,无极也。易有太极,道生一也。一生二,太极生两仪也。

《道德玄经原旨》

 

先天混元真未有动机之时,声臭俱泯,谓之无极;

太极者,阴阳体具,未分之也。

陆西星《金丹大旨图序》

 

〇表无极,意为虚无;

一表太极,示藏阴阳动静之机,阴阳互藏,为变动之机。

心为太极。

 

大道首须理心正行,然后习气。

清静身心。

修道必先修心。修心者,令心不动。

心不动者,内景不出,外景不入,内外安静,神定和,元自降,此乃真仙之道也。

 

心正,则万法皆从;心乱,则万法皆废。

道不在繁,心不可乱。

抱一守中,自然之道。

洗心易行,乃成正真。

 

太上曰:自己三清,何劳上望;自己老君,何劳外觅?知之修练,谓之圣人矣。

《太上老君内丹经》

 

太清境真一经

 

教人修心,自可见道。

  闻见于道者,皆因以心。

心不可常,用道以守。

皆当自然,不可逆理。

 

道德

 

道莫大于自然,德莫大于长生。

《太上老君太素经》

 

大道

 

有无不立,心法双忘,体同太虚,包罗无外,大道之理,至是而尽矣。

李道纯《太上大通经注》

 

 

道者,气也。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

《服气经》

 

人在道中,犹鱼在水中。

道不远人,人自离道

人能弘道,道即在人。盖人与道,本相离也。

林兆恩《常清静经释略》

 

道者,以诚而入,以默而守,以柔而用。

入道者知止,守道者知谨,用道者知微。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说玉枢宝经》

 

学而无志谓之愚,不学不知谓之蒙。

《太清中黄真经》(胎藏论

 

 

苦乐逆顺,道在其中。    

《养生醍醐》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长生久视之道。(五十九章)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善人之所保。(六十二章)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六十二章)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五章)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始。(十四章)

 


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明通公溥庶矣乎!

溪《通书》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求其放心,收其心而已矣,存其心而已矣。

 

止得其所者,言不失其本,止非果有其所也。(慈湖语)

 

象山曰德则根乎其中,达乎其气,不可伪为。

盖必气质变化,表里如一,方可言德。故曰:“粹然见于面,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非德之成全,能如是乎?此所以以德成为身修,身修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立矣。

生于忧患者,因忧患而知思、知慎、知节、知畏、知谨、知保、知修,所以能生也;

死于安乐者,因安乐而不知思,不知慎,不知节,不知畏,不知谨,不知保,不知修,而至于死也。

静是寡欲。

草木孕育于冬,发生于春,盛长于夏,萎落于秋,此一气之消长也,于此知天地之运化。

《明道编》


场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态之一(另一种是实物)。在整个空间中,地球上宇宙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错综复杂的场,如重力场、引力场、电场、磁场、电磁场、声场、光场、热场和辐射场等等。实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依靠有关的场来实现的。

场本身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实物相互转化。

场与基本粒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一切基本粒子都可以看作为相应的场的最小单位(量子)。一切相互作用都可归结为有关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场和实物并没有严格的区别。

人体生物场是涉及人体生命奥秘的根本性大问题,包括生命的本质、精神运动和物质运动的关系等最复杂和最深奥的一系列问题。

信息和波动、共振、偶合、同步、相干等在人体与人体相互作用的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信息是从物质现象到精神现象的转化物,也是从精神现象到物质现象的转化物。

人体生物场的性质和特征,受心理、病理、身体状态的影响。

耶稣头上、神象头上和《封神榜》等小说中神仙头上的光圈(灵光),是确实存在的,是“气”或“场”的形象化,并非虚构。

人的生命场显示出周期性的波动,其稳定性与每个人的精神、心理稳定性有关。存在着一个与思维过程有关的场,即思维场。思维过程产生的思维场变化可引起心理病症状,这是由于与生命场结构发生冲突而引起的。

人体生物场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电磁的,一部分是心理活动场。内心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这个心理活动场的传递而发放出来。

一个人病理的功能失调,首先在气场内出现,然后,人体才出现症状。

人的意念活动可以控制和改变人体内部生物磁偶极子的有序化程度和方向。


 

自然

道机曰: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故终其寿。

《河图帝视萌》曰:天时者,凶;顺天时者,吉。

陶弘景

 

道者,自然之道也。生而必死,亦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删正黄庭经序》

 

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

任其自然。

 欧阳修

 

经霜而不凋,蔓草先秋而摇落,此物之自然性也。

刘词《混俗颐生录》

 

精有主,气有元,呼吸元气合于自然。

刘河间

 

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人补阴之功。

朱丹溪《茹淡论》

 

或醒或,任其自然,欲起即起,不须留恋。

总之,养生之道,惟贵自然,不可纤毫着意,知此思过半矣。

曹廷栋《老老恒言》

 

物有自然事不烦,垂拱无为心自安。

《黄庭经》

 

自然

 

人之养生亦当如是,游于空虚之境,顺乎自然之理,则物莫之伤也。

《庄子·养生主篇》

自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

《庄子·天运篇》

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乎自然,而无容私焉

  《庄子·应帝王篇》

 

顺乎自然即养生。

上海中医学院张赞臣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

荀子

 

循天之道,以养其身,谓之道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阴符经》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

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

《阴符经》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

嵇康《养生论》

 

自然

 

万籁之声,皆自然也。自然,皆真也。物各自鸣其真。

吕坤《呻吟语》

 

自然者,发之不可,禁之不能止。

才说是当然,便没气力。

然反之圣,都在当然上做工夫,所以说然。

 

说自然是第一等话,无所为而为。

说当然是第二等话,性分之所当尽,职分之所当为。

说不可不然是第三等话,是非毁誉是已。

说不敢不然是第四等话,利害祸福是已。

 

天下之事,真知再没个不行,真行再没个不诚,真诚之行再没个不自然的。自然之行,不至其极不止,不死不止,故曰明则诚矣。

吕坤《呻吟语》


 

自然

 

比物立,详论天地运气造化自然之理。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自序》

 

莫之为而自然。

《庄子·缮性篇》

 

无为而才自然。

《庄子·田子方篇》

 

忘己人,是谓入于天。

《庄子·天地篇》

 

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庄子·齐物论篇》 

 

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庄子

 

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乎自然,而无容私。

《庄子·应帝王篇》

 

以天待人,不以人入天。

《庄子·徐无鬼篇》

 

由是故万物自生自长,自化自成,自盈自虚,自复自变也。

夫变者何?谓生之气本而更始化也。

《黄帝内经素问注》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

《素问·五常政大论》

 

我没入大自然,大自然也没入我,我和大自然打成一片,在一块发展,在一块震颤。

《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集》

 

自然

 

春温夏暑,秋燥冬寒,天运之自然,万物自生自长自杀自藏于其间,而天无与焉,时至则迁而已。

峙者为山,流者为川,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地形之自然。

“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

《管子·牧民》

 

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

《管子·形势下》

 

法天者,法其自然,而无改其常度而已。

“是故圣人若天然,无私复也;若地然,无私载也。私者,乱天下者也。名实不伤,不乱于天下,而天下治。”

《管子·正形》

 

若夫风与波乎?唯其所欲适。

《管子·白心》

 

天道者,自然之感应。

人情者,同然之趋向也。

合于自然,协于同然,则天与人归矣。

四时行而万物生,行乎其所不得不行,生乎其所不得不生,皆自然之理也。

《管子今诠》


 

自然

 

五音之起,起于自然。由自然而求其起讫之大凡,当其将起未起之时,有自然之度数,可按律而知也。

 

天时地宜,人情物理,道在善因其自然之征象,而勿轻易改变之。

《管子今诠》

 

故古人学求仙,言不语怪,杜彼异端,守此自然,推龟鹤于别类,比死生为朝暮。

《抱朴子》

 

至于老彭犹是人耳,非异类而寿得长者,由于得道,非自然也。

《抱朴子》

 

人体的构造,从细胞、原生质、酶到骨骼、肌肉、皮肤,以及各种脏器和器官都是由自然中的水、氧、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类和维生素等化合物所组成。

因为这些化合物都是自然界中的元素,所以说,人类本身实际上就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那么适宜的自然环境对人的机体,正如同鱼得到水,如同肌体的河流流入大海,其关系极为密切。

杜崇新、关崇彦编著《长寿秘诀精览》


 

性命双修

 

心定,则心君泰然,而百体从命,聪明坚强,非耳目肢体自能为之,精气为之也。

心为精之舍。心定则精不藏,故定心为要也。

既生矣,则受其生生之理以成其性。

性者,缘于生理以宰制其心,即本其心理以顺应万事万物,而各有条理也,故曰生乃思。

人心为最灵耳。

“凡心之刑,过知伤生。”(管子)

过知,谓求知太过,而不知止其所当止也。

应时通变而不失其正,与物推移而不失其平。

通其一,万事毕。虽治天下,不加多焉;虽穷居,亦不损也。

惟一则无分别性,惟一则无人我观,惟一则定而无定,变而无变,随时随地随物,无有私好私恶于其间,此大公至正之谊也。

正心之功,其效如此。

修身正心,宜内外兼至也。心不静者,形不正。

形以表心,心以载德,两相因也。

《管子今诠》

 


性命双修

 

志毋虚邪,行必正直。

见善从之,闻义则服。

温恭自处,所受是

遊居有常,必就有德。

《管子·枢言》

 

心光所射,充乎五官四肢,而皆不失其衡。

居高思危,避凶忧远,斯为能知道者。

知道者,无可无不可。

视而无贰者,惟其正也;

可履行而无者,惟其定也;

可循途而索迹者惟其深也。

正则无偏,定则无,深则无率,因天之时,就地之利,以施于人事,则合于道矣。

心静,而五官不为物欲所乱,则内正矣。

情为外著之象,心为内心之本。

善养生者六合非大,一身非小,推一身于六合,而情之所运者周,还而纳六合于一心,而心之所含者大,斯为合乎道者。

未见而亲,心相也;久而不忘,心相属也。上下内外远近之相系维,一心之所感而已。

《管子今诠》


 

性命双修

 

心正身修,本德既明,物来顺应,自无差

以心印心,独而已。

若欲速成,而求近功,器小量狭,此任其往,而勿庸再召,可也。

怠倦之人,无升堂入室之望,不可与语于高深,待于门外而已。

何由造,造于自私。

修德以感人。

“人之自失也,以其所长者也。

故善游者死于渠池,善射者死于中野。”

《管子·枢言》

 

人亡于其所长,故自恃者败,自伐者辱,故长不可以自足也。

“日损之,而患多者,惟欲。”

《管子·枢言》

 

书不能尽言,言不能尽意,在相以心者之返求诸心而已矣!

敬慎传心,管子之示教笃矣。

《管子今诠》

 

 


性命双修

 

治心莫善于养气。

心恶躁动,气恶纷乱

气者,心之动机。心不妄动,则止于至善矣。

 

性者,吾心之良知也。

道之见端,谓之情。

情者,自然而然,不可以意计度之,不可以声音求之。

意者,吾心之主张。

一有主张,即失其自然,故必毋意,而后可以合于道。

任气者,任意者固,任情者流。

然意与气足以夺心,故尤为道之所忌。

情发于自然,但令毋以意为之,毋以声张之。

以心体道,则随处可索;

以道处心,则无往不适。

人事尘以静临之,则心修而道得矣。

圣人顺时应变,而为时之所化,所谓化物而不与物同化也。不与物同化,故随物变迁,从其所之,因物付物,而终不移易其心之所主,所谓持其不变,以应至变也。

《管子今诠》

 


性命双修

 

精粹入神。其言养气育德之功,不尚智力,以敬为主,成己成物,圣人之言不过如此矣。

忧乐喜乐欲利,情之所至,易失于偏。去其偏,反其平,则事无不济,而无失当之虞矣。

情为气使,则心于情,而失其正;

气为情役,则心为气动,而失其

故养气莫如调情。

 

情贵节,节则心安;

情尚静,静则心宁。

安则不外适,宁则

烦者纷繁,乱者躁动。

节则不烦,静则不乱。

调节情欲之法,情之所注,易以失中。心安气宁,去烦无乱,而以和为主,则情自适,而德日进矣。

 

一事失道,终身不复,故人不可不致慎也。

情欲充塞,虽偶一舍道,道亦不留。

形率性,乃合乎道。道与形未尝须臾离也。人不能固守耳!

《管子今诠》


 

性命双修

 

以心印心,而人我一体,治之至也。

心无形可据,而身其形也。

形以栖神,而神以摄心。心之德神司之,故形不正者,神不来。

精者,神之粮,而气者,神之马。未有心不正而可以通神,神不通而可以致治者也。

道家致虚守静,伸屈从时,正其心以为仪表,心正则物无不正,又一一以和顺出之,心之用也。

内自固而守贞抱,如是则能主静以御万有

役于智则不明,役于德则不广,遗外名利则危其生,皆有所为而失其和也。

有不可满,满则,进而不已,则身败而名随之,故和然后能久也。

道即在心,何近如之!舍心而外求道,用力勤而道自远矣。

德性之明,天人之几,在知道者以得人类之情,而葆其虚灵耳。

《管子今诠》

 


性命双修

 

平正二字,以明生人之恒性,本各有其自然之度,而喜怒忧患皆为缘物而起之情,外重者内挠,故情欲往往为丧生之凶具,而为道家之所大忌。

然情可节,而不可尽失,故贵有诗书礼乐以养之。情根于性,而性不可夺于情,是故反其性,而内外乃兼定矣。

治乱安危得失成败,本心之灵,咸先觉之,不容自欺也。

有德者必有容。容貌倚衰,则其形不正,无德可知也。

德在心,心在于能自治。自治者,必精神充实于中,然后心有条理,而官莫不听命,则形正而心治矣。

形既正,德既,神明内通,万物皆备于我,本此心以推之,东海西海而皆准也。

义在于去私,去私而后心正,心正则物我无伤,内德充实,不为外物纷扰所乱,如天地之无不复载,则心公而天下治。

心有主则不随物变,君不象也。裁物而不为物所裁,斯圣人矣。

《管子今诠》


性命双修

 

圣人讬重于耳目,不敢自欺自纵自,故身名俱泰。

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

平正胸,沦洽在心,此为长寿。

《管子·内业》

 

心有权衡,得以意为进退。

形为定体,故一蹈皆受心之命令而行。

心能定制,而形听之,故曰以形役心。

“戒心形于内,则容貌动于外矣。”

 《管子·九惠》

 

君子求诸己,故自责自修者不厌多。

小人求诸人,故责于人者重。

“圣人畏微,而愚人畏明。”

《管子·霸言》

 

圣人洞见先几,见微而知著,故畏在事先。

愚人近火乃知热,履冰乃知寒,故畏在事后。

一人之治乱,在其心。一国之存亡,在其主。

《管子·七主七臣》

 

尽心养性,以至于命。

理阴阳,终于和,始于和而已。

《管子今诠》

 


性命双修

 

一毫之拂,即勃然而怒;

一事之违,即愤然而发;

是无涵养之力,薄福之人也。

虚名薄利,皆为吾累。古之人所以适其适,而不适人之所适者,为己重也。

一念之非即之,一动之即改之,一毫念虑杂更当克去。

志固难持,气固难养。

《养生醍醐》

 


 

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有路透长安。

白玉《修仙辨惑论》

 


 

 

黑格尔在谈到东方泛神论时曾指出:

它更强调的是在一切现象里观照实体和抛舍自我。主体通过抛舍自我,意识就伸展得最广阔,通过摆脱尘世有限事物,就获得完全的自由,结果就达到自己消融在一切高尚优美事物中的福慧境界。

《美学》第二卷

 

它把人与自然统一了起来,人的实现,同时也直接是自然的实现。人们谈论爱慕和关心的同时,鲜花、清泉、动物都体现了其自身的样子——美。

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

 


 

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

《庄子·天地篇》

 

性就是素(按:素是对性之描述,乃是一种状态,为其本质的外现,性是事物天生的本质),都是事物的原始形态,是形神的浑然一体。

神本虚玄,真者为性;形本质碍,受染者为情。至人忘情归性则近道,凡迷性殉情则丧真。

列子集释》附录卢重玄《列子敍论》

 

它把由性到情的转变,视为人生一大不幸,是主体性的丧失。

性与神相合,属虚玄之体;情形而来,是形体受外界污染的产物。性是清净的,情则是污浊的。

归于性是获得生命之本;

滞于情则沉溺于外物。

达于神,得其性;系于形,产生情。

圣人忘情。

《世说新语·伤逝》

 

崇性禁情

按:情为性的流露,宜分别俗情与道情,不可一概否定。道情者,出乎人之天然本性,而又溶于道的情感。

 


情陶性逸。

内心平和,触目皆适,与造化同沉浮。

化梦还觉,化情归性。

《汤显祖诗文集》第1545页附录

陈继儒《批点牡丹亭题词》

 

天性,是事物的本然,是它的原始状态。

天性本身便是盛德。

 


 

童婴,对人的天性保留的最多,也最朴素。

婴儿可贵之处,在于没有自觉意识,不为外物所憾动。

这是对原始生命力的膜拜,是对无意识心态的推崇。

原始生命力,生理本能,它们自在自足,是独立的内宇宙。不但形态至美,而且充满活力。

儿童天真自然,它的精神美和形体美是统一的,它的自由可爱,源于没有情欲,毫无顾虑,和陷于烦恼中的成年人绝不相同。

儿童,没有狭隘的情欲,没有烦恼,它是自然精神的浑然物,但还处于自在的阶段,没有发展到自为的程度。因此,也就没有展开自己的丰富性。

 


 

万物都将其存在的本质和谐作为潜能包含于自身。例如每粒盐都在自身包含着它的晶体原型。

万物都在追求它失去的形式。

安德烈·纪德

 转引自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

 

 


 

婴孩天性无损,气志专一,朴素纯真,但却盛德无以复加。

婴孩不是道的潜在阶段,而是道的充分显现,是人的最完美形态。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老子》

 

韦庄《赠野童》:

羡尔无知野性真,乱搔蓬发笑看人。

闲冲暮雨骑牛去,肯问中兴社稷臣!

《全唐诗》卷697

 

 
 

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

但是儿童的天真,不是使他感到愉快吗?他自己应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马恩选集》第2114

 

儿童是最美的,一切个别特性,在他们身上好象都还沉睡在未展开的幼芽里,还没有什么狭隘的情欲在他们的心胸中激动,在儿童还在变化的面貌上,还见不出成人的繁复意图所造成的烦恼。

黑格尔《美学》194

 


朴素

 

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庄子·刻意篇》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庄子·知北遊篇》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篇》

 

未经雕饰的原木是朴,没有染色的白帛为素。

朴素是事物的天然本色、原始形态。

出于本然,这就是朴。

素也者,谓其无所杂也。

《庄子·刻意篇》

 

素是不受外界熏陶濡染,保持天然本色。

凡是没有经过人为增饰、改造的自然物都是朴素的。

朴素而民性得矣

《庄子·马蹄篇》

 

只有朴素,才合乎人的自然天性。

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

列子·天瑞》

 

素是事物的原始形态,它有形有神,形神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炼精生气,气生有源,周而复始,生化不断。

归而有根,生而有源,丹田是根,津液是源。

启下承上气返天,承上启下归本元。津不断,气连绵,性命有主,返老还童理当然。

《诣演涵论正本·先天传》

 

 


 

学道之未得者,皆妄念之不绝,有以障之也。

妄念之不绝者,皆名利之难忘,有以牵之也。

苟欲绝妄念,必先把名利照破而后可。

 

名为造物之深忌,利是人情之所必争。

故名利杀人,甚于戈矛。何也?戈矛杀人,人知避之;名利杀人,死而无悔。

 

自古人心国法,多为利所害。

天下有大害,藏于大利之中,而人不知;非不知也,为利所昏也。

《无字真经·养真篇》

 

 


性命双修

 

贫贱忧戚,玉汝于成。动心忍性,增益不能。

知识不逐纯气不散则所以延年者在是,所以作圣者在是。

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嗜欲将至,有兆必先,所以知几者在是,所以知天者在是。

《宵练匣》

 

 性之所感者情也,情之所安者欲也。

夫明者情以遣累,约欲以守贞,食足以充虚接气,衣足以盖形御寒,美丽之花不以滑性,哀乐之感不以乱神,处于止足之泉,立于无害之岸,此全性之道也。

情性未錬,则神明不发。

 

因物见心,潜心见性,性寂知天是谓通也

苟或心随物转,性所以忘也。故曰心生性灭。

设若潜心入寂,性所以现也。故曰心灭性现

盖性如虚空,动与不动常寂,见与不见长明……

性本无修,修即无性

心空性寂,无所不容。

道纯注《太上大通经注》

 

意定神全水源清,

意动神行水源浊。

《元始天尊说得道了身经》

   

性命双修

 

内药是精,外药是内药养性,外药立命。

性命双修,方合神仙之道。

张三丰《大道论》

 

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养,表里俱济。

嵇康《养生论》

 

驰则性定,形不则精全,神不拔则丹结。

《养生醍醐》

 

虚以养气,灵以养神

虚为性之半面,灵为性之全体。

《圣学铎》

 

灵台无物谓之清。

一念不起谓之静。

《太上老君内日用妙经》

 

真常者,性也。

林兆恩《常清静经释略》

 

道受生谓之命;自一禀形谓之性;所以任物谓之心……

《太上老君内观经》

 

安静和柔,不移于本性,常守虚无,湛然不,得自然之道。

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

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

 张伯端(983-1082)

 

为道元功德母。

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

只修性,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

吕洞宾《敲爻歌》

 

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之精通,合于天伦。

庄子《刻意》

 

常以虚为身,亦以无为心,此两者同谓之无身之身,无心之心,可谓守神。守神玄通,是谓道同。

《西昇经·身心章》

 

 


 

性,人心的本性,或本来面目。心性,自性,元性,真性,元神,真心,天心,道心,天命之性,本来灵,一点灵光等别称。

命,属物质身体方面的气、元气。

 

性者是元神,命者是元气。

《授丹阳二十四诀》

 

气是形中命,心为性内神。

石泰《还源篇》

 

道在太极前谓性。

炁之付物谓之命。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

 

气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

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

张三丰《大道歌》

 

性者万物一源,命者己所自立。

陆西星《玄肤论》

 

道为性本,性是心源。

翁葆光《悟真篇直指详说》

 

一炁判为两仪,即人之立性立命故也。

《全真集玄秘要》


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

《中和集》

 

性非命勿彰,命非性弗灵。

《玄肤论》

 

性应物时,命乃为体,性乃为用;

命运化时,性乃为体,命乃为用;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还真集》

 

根者是性,命者是蒂也。

宾者是命,主者是性也。

《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

 

性,命所主也;命,性所乘也。

《玄肤论》

 

性命双修,最为上乘。

性命双达

苟或执着偏枯,各立一门而入者,是不明性命者也。

《中和集》

 

了性了命,循序各修,性命俱了,方能双融

翁葆光《悟真篇疏》

 

先性则难用功,先命则有下手处。

《青华秘文》 

 

性命一体,性主命从。

只要了性,自然了命。

 

著作两件双修而分先后,殊未稳当。何也?修性则命在其中。……

若能证得法身,何患色身不妙

《真诠》

 

从性宗入者,性为主,命为应;从命宗入者,命为主,性为应。

《玄宗真指·万法同归》

 

言释氏了性,道家了命,非通论也。

不知性安知命耶?既知命矣,性可遗耶?故论性而不论于空,命在其中矣;守母而复归于朴,性在其中矣,是谓了命关于性也。

陆西星《玄肤论》

 

忘精神者,虚极静至,精自然化自然化神,神自然还虚,此虚无大道之学也。

学虚无大道者,虽不着于精,然与道合真,形神俱妙,有夫稳显,变化莫测,其寿无量,是了性而自了命者也,举上而兼下者也。

 明·葆真子《真诠》

 

果有上智之士,一朝悟入大乘,能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一空所有,时时返照,半年十月,大候到时,自然性月当空,元神出现。所以圣贤又教竟修上关炼神还虚一着,此妙之论也。

《唱道真言》

 


青城派传上乘道时,其授受只是一个“无”字。最后连一个“无”字也无,告诉你一切放下,放得一丝不挂,一切丢开,丢得毛孔也无。

《玄宗要旨》

 

上品丹法,以神入于虚无中,不着色,不着空,空色两忘,久之浑然融化,连虚无二字亦用不着,此即庄子所谓“上神乘光”者也。

《乐育堂语录》

 

有根器,一直了性,自然了命也,此生而知之者也。

李道纯《中和集》

 

欲体夫至道,莫若明乎本心。

夫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

张伯端《悟真篇序》

 

见性在一时,而炼性却在终身。

《乐育堂语录》

 

 


 

大道常存文字外,真不在文字中。

 

心不可以强制,心不可有事物,心不可动念。

强即气逆,着物即滞,动念即乖。

宜任其自然,无意之中有正意,无念之中有正念。

炼心最难!

有一念之私,即有一毫渣滓在心;

有一念之欲,即有一大魔障在心。

 

先要除却病根,——贪嗔痴爱之病,其心得正,病根自除,去其内伤;

次要去其外患——酒色财气,拨乱归之于正。

 

私欲起则火动,火动则气散。

私重则气蔽;欲重则气枯。

一心不为物,不为习染,不为外动。

 

 


长生无妙药,只在一静中。

心为神主,亦为贼王。

 

心最难除,杂念最难去,燥气最难平。

心死则神活,念止则神灵,(气平则神安。)

动一分妄念,则损一分真气。

 

静心以为本,静极自通神。

心静,则本心自正;

心动,则失其本心。

道本于静。

道在心中,即心是道,即道是心,舍心无道。

在静中净化心灵,复其赤子之心,直见本性(本来之真心)。

 

虚心静神,道自来居。

 

握其一本,贯通万

洗心易行,乃成正道。

 

心正则万法皆从,

心乱则万法皆废。

 

 


何以谓之先天?

当虚极恍惚之时是也。既知恍惚,是谁恍惚?此即先天之神也。恍惚之时,不觉忽然真机自动,阳物勃然而举,此即先天之也。

柳华阳《金仙证论》

 

非先天不能生后天,非后天不能成先天。

明·王道《还真集》

 

虽后天之用,其实先天之体为之。 

 《玄肤论》

 

心灭则性现。

王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

 

心死方得神活。

  《五篇灵文注》

 

炼先天之精,而交感之精自泄漏;

炼先天之,而呼吸之气自然调和;

炼先天之神,而思虑之神自然静定。

刘一明《修真辩难》

 

精满不思淫,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

神为主,为用,精从气 

 

金丹之道,始终以神而用精者也。

《青华秘文》

 

圣人以身为国,以心为君,以精气为民。

《道枢·虚白问篇》

 

炼心者仙家彻始彻终之要道也。

《唱道真言》


 

天人合一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素问·生气通天论》

 

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万类。

列子

 

盖此身与造化同流。

元·李鹏飞《三元参赞延寿书》

 

阿诺·L·赖伯博士是迈阿密的精神病医生。

他把1959-1970年间,佛罗里达州戴特群的杀人记录加以分析。这些记录列表送入电脑后,他发觉其中有种令人惊异的定型态——即谋杀事件以月圆的望日为最多,但在随后的二十四小时内,便降到正常情形以下,然后到朔日又达到第二高潮。

他在《月的效应》一书中写道:

月球是我们太阳系中最大的卫星,它对地球庞大的引力,把地球上的海水向它高起来,海水便涌上陆地,形成了海潮。

假如我们把人体看成一个小宇宙,其中的主要成分及构成比例,恰与地球的表面相同——即百分之八十是水,百分之二十是有机或无机的矿物,我们不难推知,月球对人体中的水,也有可能与海水相同的作用。

这种在生物体内所引起的潮汐,加上荷尔蒙的变动,可能会影响到肌肉与神经的敏感性,而神经敏感的变化,又可能足以把原有某种倾向的人,引发情绪的爆炸。

精神病医生L·J·拉维兹博士,在几家精神病医院中,测定病人的生力场(即生物四周所存在的能力场)。他发现两种重要现象:

一、病人的生力场若变动,他的行为也会变动;

二、病人的情绪,一到朔望两日便呈现巨大的变乱。

科学家认为在满月、新月前后三天,月球的吸力将我们身体的水分向上吸到脑部。大脑里这些多余的水分,扰乱了脑的功能,而产生了许多心理上和身体上的征兆。最普遍的现象是焦虑不安、易怒、情绪亢进及行为怪异。

美国费城气候医院机构的科学家,提出另一种理论。他们认为月亮会影响气压,而气压又会影响血压及腺体,而结果又影响了人的情绪。

李匡正主译《密宗静坐瑜伽》

 


天人合一

 

天人之纪,生生之端,其细无内惟知道者为能体之。

定静之理,上接虚灵,而约之在人人之胸中,胸无败则其舍洁矣,洁其舍则神来居矣。其大无外,盖与天地同体,而与万物同命,何大如之?

因应之理,口耳目手足,一切事物,皆有其自然之律所比,谓相因之理。

通道者,体天而已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化功成。圣人有不言之教,和感也。

随天随人,以时为宝也。

道之广大,惟静其心而善乘时者,足以之。

养心家莫急于察往来之端,而与天为期,乃得道也。

天地之气以生,故人之精,即天地之精,息与天地通,而心实司之

《管子今诠》

 


天人合一

 

功成不易,惟善体天心而悉合时宜者,为能建其极,而究其数,或赢或缩,弛张屈伸,在善观时以制其变,事未成不改其度,时将至待令而起。

夫惟善待,是以无失,毋改毋忘,静守其宝,体天合道,成终成始,是为能究天人之数者。

阴阳者,天地气化微妙之所讬,体其循环休旺,以决顺逆从违。人事之赢赢缩缩,万物之死死生生,各有其正当之征效在

曲体天地之德者,善为因而道其常而已。

鬼神为天地二气之灵。思之专则天人相应,理也。

天人本一气相通,无有一毫之物欲,搅其正静之灵明,则德日新而明,不照,天下四极,未为远也。

“法天合德,地无亲,参于日月,伍于四时。”

《管子·版法》

 

天与人闇相合,地于物无所私。闇合则诚,无私则公;诚则明,公则

圣人者尽人以合天,无私以地,参之伍之,如日月之代明,如四时之错行,而各有其序,得之矣。

裁成万物,折衷古今,以辅相天地之宜,所谓尽物之性,则可以与天地参也。

《管子今诠》

 


天人合一

 

天子者顺时因利而已。

天与人归,则尽善矣。

善言人者,必有征于天。

天与人违,则宜隐而不宜现。

天人合德,则急起致力以成其功,功成而顺守之,以人从天,后天而奉天时。此惟深契于天人之际者,为能因之,非他人所能代也。

天人之道,恒两相因,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故圣人因天之时,体天地生人之德。

 

天地未有形兆,而强以人力为之,政必不举,事必无成,有人祸,必受天刑,以其逆也,逆则无不缪者。

是以知道之士,师天地也。

师天地者,不为天地先。夫是以事成政举。

 

圣人体天以为民主,时作而后乘之,事起而后应之,为主而不为客,为因而不为剏,为从而不为,修其政以和其众,天地且顺而从之,交相从则众和而事举矣。

圣人为能善法天地。

利物之功,莫大于天地。

《管子今诠》

 

 


天人合一

 

气者,所受于天地之正气,聚则在人,散则归诸空间,亘古不易者也。

静则通神,则妄动,而人欲乘之,人欲起而天理日离,得失之分,在一心之间,操则存,舍则亡耳!

心为之宇,神升电降,一来逝,天人交换,变化之妙,不容一间也。

“有无弃之言者,必参于天地也。”(《管子》) 

 

 

思力通神,其功在内。内通神格,契合虚灵,非门外人所能及也。

人能体天道时行物生之妙,则无远亲。

势由天助,顺逆之理,为成败功罪之罪,不可违天,而致为天所违也。

知道而乘势者,无偶然之交,无不重之结,斯为能善其用者已。

参乎阴阳之间,而不偏不,此尽人合天之功。

顺时以合天。

《管子今诠》

 


天人合一

 

东西南北之方位定,而后春夏秋冬之历象成,因地理以正天时,体天时以施人事。数本乎天,象征诸地,事见于人为,自兹而物变芸芸,皆可推吾心自然之规矩,而一一理之也。

“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

《管子·五行》

 

顺天之时,约地之宜,表人之

《管子·三经》

 

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

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庄子·达生篇》

夫阴阳四时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为内格。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真者,所以受于天也。

《庄子·渔父篇》

 

若了本性,得道成真,智慧圆明,万法俱备。

《洞玄灵宝定观经》

 

洗心易行,乃成正真。

《太上老君内丹经》

 


动静

 

动极者,镇之以静。

《类经附翼·真阴论》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类经附翼·医易义》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

《艮·彖》

动静有常。

《易·系辞》

天气不绝,真灵内属,行藏动静,悉与天通,故曰皆通乎天气也。

王冰

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格致余论·相火论》

天地不绝,真灵内居,动静变化,悉与天通。

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脉论》

动则属阳,静则属阴。

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伤寒论》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庄子

静者为阴,动者为阳。

《素问·阴阳别论篇》

动静相召。

《素问·天元纪大论》

 

动 静

 

天地本乎阴阳,阴阳主乎动静。人身阴阳也,阴阳动静也。

动静合宜,气血和畅,百病不生,乃得尽其天年。

如为情欲所迁,永违动静,过动伤阴,阳必偏胜过静伤阳,阴必偏胜。且阴伤而阳无所成,阳亦伤也阳伤而阴无所生,阴亦伤也

既伤矣,生生变化之机已塞,非用法以导之,则生化之源无由启也。

摩腹之法,以动化静,以静运动,合乎阴阳,顺乎五行,发其生机,神其变化。故能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消内生之百症。

清·方开《延年九转法》

 

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也。

纯粹而不杂,静而不变,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庄子》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养备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论》

 

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

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而静。

荀子《解蔽》

 


动 静

 

动静必准乎法度。

忽思慧《饮膳正要》

 

动止有常,言谈有节,可以延年。

贤《延年箴》

 

坐香一线,动静如意。

石室道人《二六功课》

 

步主筋。步则筋舒而四肢健。

生牋曰:凡行步时,不得与人语。欲语须住足,否则令人失气。谓行步则动气,复开口以发之,气遂断续而失调也。

散步者,散而不拘之谓。且行且立,且立且行,须得一种闲暇自如之态。

卢纶诗:白云流水如闲步。

散步所以养神。

曹廷栋《老老恒言》

 

至人动静,必适中于四时生长收藏之令,参同于阴阳寒暑升降之宜。

法道清静,适性而动,故悦而自得也。

《黄帝内经素问注》

 

动静失宜,则生诸疾。

《黄帝内经素问注》

 

 

劳逸居其中。

动静顺性命。

董仲舒《春秋繁露》

动其机,万化安。

动者,所以安万物,失其机而伤万物。

故曰:“时之至间,不容瞬息,先之则太过,后之则不及。”是以贤者守时,不肖者守命也。

鬼谷子注《阴符经》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

静能生万物。

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

《阴符经》

 

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犹户,终不朽也。

静者寿,

静而不能养,减寿;而能养,延年。

《中经》

动胜寒,静胜热,能动能静,所以长生。

张湛

体虚而气周,形静而神会。

施肩吾

 

其形者长年,安其乐者短命。

欧阳修《欧阳文忠集》

 

守静,则存神忘形。

《太平经》

 

动 静

 

静以观时,待令而起。

《管子·天地》

 

毋先物动,以观其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

《管子·心术上》

 

静其心以观万物之动,而不为物先,则物来顺应,不失其自然之则。

若任欲妄动,是心君早自失其位也。

真有于道者,主静而已。

君子因应之宜,非有所设备,动静随时,非有所利而取也。

以静为宗。

静为主,动为客。故静宜居,动宜从

《管子今诠》

 

是以圣人之治也,静身以待之,物至而名自治之。

《管子·白心》

 

乎其若乱,静之而自治。

《管子·心术上》

 

动而无不从,静而无不同。

《管子·五官》

 

夏暑冬寒,皆宜养静,以抑时气之太过也。

“动静不过。”

《管子·七法》


 

动 静

 

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素问·六微旨大论》

 

动静之理,气有常运,其微也为物之化,其甚也为物之变。化流于物,故物得之以生;变行于物,故物得之以死。由是成败倚伏,生于动之微甚迟速尔,岂惟气独有是哉!

人在气中,养生之道,进退之用,皆当然也。

《黄帝内经素问注》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有。

《素问·六微旨大论》

 

圣人之动静开阖屈信淫取与之必因于时也。

时则动,不时则静。

《管子今诠》

 

“正静不争,动作不贰,素质不流(),与地同极。”

《管子·天地》

 

  法天者主因,法地者主静。因者,因应而善动,然动以不贰为本。静者,守正而抱素,故静以不争为主。

天尚文,地尚质。正而不争,作而不贰,质而不流,是能体地德者。

《管子今诠》


 

睡 眠

 

相对蒲团睡味长,主人与客两相忘;

须臾客去主人睡,一枕西窗半夕阳

陆游

 

读书已觉眉棱重,就枕方欢骨节和;

睡去不知天早晚,西窗残月已无多。

僧有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蔡持正

 

花竹幽窗午梦长,此中与暂相忘;

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李白

 

睡侧而屈,睡觉而伸,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眼。

蔡季通睡

 

睡眠十

     《卫生知识》

夏不睡石,冬不睡板;冬不蒙头,春不露背。

白天多动,夜里少梦;夫妻分床,长寿健康。

睡前洗脚,胜服补药;夜里磨牙,肚中虫爬

晚上开窗,一觉都香;贪凉失盖,不病才怪。

 

早睡早起,精神爽快;贪房贪睡,添病减岁。

独自宿,软枕头,盖暖足,能息心,自瞑目。

《千金要方》

 

须安眠以培元气。

先睡心,后睡眼。睡心是正法,睡眼是观法。

晚以睡眠静养以主。

石室道人《二六功课》

 

邵康节名所居之室为“安乐窝”,冬暖夏凉,遇有睡思则就枕。诗曰:

墙高于肩,室大如斗,

布被暖余,藜藿饱后,

气吐胸中,充塞宇宙。

 

有操纵二法。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返观丹田之类,使心有所着,乃不驰,可获。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朕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

最忌者,心欲求,则愈难。盖醒与寐交界关头,断非意想所及。

唯忘乎,则心之操或纵,皆通睡乡之路。

曹慈山《养生随笔》

 


睡 眠

 

至冬夜,愈屈缩则愈冷。《玉洞要略》曰:“伸足卧,一身俱煖。”试之极验。

就寝即灭灯,目不外,则神守其舍。《云笈七籤》曰:夜寝燃灯,令人心神不安。真西山卫生歌曰:默寝暗眠神晏如。

《玉笥要览》曰:卧须闭口,则元气不出,邪气不入,此静之体,安贞之吉也。否则令人面失血色。

《摄生要论》曰:冬宜冻脑。又曰:不复首。

清·曹廷栋《老老恒言》

 

美国生理学家法英巴克说:“睡眠时脑电波的变化,最确实地反映出老化现象。”

睡眠关系到人的长寿。

日·白鸟早奈英《中年防老膳食秘诀》

 

反应力越强的人,睡觉时就越是不会做梦。

日·白鸟早奈英《中年防老膳食秘诀》

 

右脑、左脑处在平衡状态时,人是不会做梦的。打乱这种平衡的最大原因,据说是在于压力。

日·白鸟早奈英《中年防老膳食秘诀》

 


环 境

 

一、避开污染多的环境(烟尘、煤气、腐败气味、化工产品气味等)

二、注意季节变化,气象与自身的适应,

防冷防风防湿,防霉

不宜在烈日下炼功

三、不宜在死水旁炼功

四、不宜在嘈杂的环境中炼功

防噪音干扰,防强光照眼,

“静神养气”,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防烟

五、不宜在室内空气不好时炼功。如新漆家具、地板、墙壁。

六、不宜在有毒害植物旁炼功

七、防电磁波辐射的损害,

不宜在高压电线旁炼功

不宜在化工厂、农药厂旁炼功

八、坐卧防风吹脑后,脑后受风人寿。(《孙真人卫生歌》)

神仙也怕脑后风。

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仇。

九、不要在重病人、传染病人旁炼功

十、室内炼功,光线宜淡

十一、夜卧不复首,卧处不可当风。

十二、寒暖适体。

 


河图帝视萌曰春夏乐山高处,秋冬居卑深藏。

松之气韵,最有益人之肺脏。古诗云:松凉夏健人。

《养寿诗歌》

 

沐日浴月百宝生。

《禹玉牒辞》

 

群仙游宴绝顶上,不饮烟火汤与茶;

朝餐赤霞吸其英,暮餐黄霞咀其华。

宋·陈淳仙霞岭歌

 

观水有术,必观其。(孟子) 


 

 

一、调饮食  不得过饥过饱,

忌食不干净之物,

忌食不宜食之物。

二、调睡眠  睡多令人昏沉,

少令人倦怠。

三、调身    不宽不急为要。

姿势正确。

平时活动不可粗犷。

四、调息    不涩不滑为要。

不声不结不粗,

出入绵绵,若存若亡。

五、调心    不沉不浮为要

沉——昏暗无知

——飘逸浮动。

除五盖:

一、贪欲盖,如名、色、财、位等;

二、嗔盖,如愤恨、报复、愠怒之心;

三、睡眠盖,

四、掉悔盖:心猿意马,杂念丛生,心中悔过,心绪不宁;

五、盖:1.己非修禅定之器;

2.疑师无功夫,不堪教我;

3.法不合我。

 


不如化

 

忍字只可解决一时间问题,决不能作根本的解脱。

一切忍下,一切仍在。如水注瓶,盈满之后,不是水溢,便是瓶崩。

忍乃心上一把刀,疙瘩不化,久忍成病。

不如化!

化者如何?不生不灭,垢不净,不增不减。了前因,偿宿愿,无碍于心,无牵于我,返本归真,随遇而安,自然而已。

——读书偶拾

 

 
 

“将欲之,必故张之,……是谓微明。”(三十六章)

明赵统:此推原事物自然之理,示为道者当知退示弱,不可取强于天下也。《老子断注》

明洪应绍《道德经测》:易曰‘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与老圣之言,正互相发。盖循环往复,天之道,物之理,人之事,莫不皆然。早知之士,于其固然,知其将然,在张知,在强知弱。

明陆长庚《老子道德经玄览》:其今将欲如彼者,必昔之已然如此者。易有之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曰:‘无往不复,天地之际也。’

明释德清《道德经解》:此言物势之自然,而人不能定。天下之物,势极则反。譬夫日之将,必盛赫;月之将缺,必盛盈;灯之将灭,必明;斯皆物势之自然也。故固张者,也;固强者,弱之萌也;固兴者,废之机也;固与者,夺之兆也。天时人事,物理自然,第人所遇而不测识,故曰微明。

明王道《老子亿》:将然者,虽未形而难测;已然者,则有实而可徵,人能据其已然而探其将然,则虽若幽隐而实为至明矣,故曰:是谓微明。

董思靖《道德真经集解》:“此消息盈虚相因之理也。其机虽甚微隐,而理实明。”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我愚人之心也哉!”(二十章)

愚者,真朴之意也。“愚人之心”是圣人自我修养达到归真返朴的理想境界。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七章) 

圣人后其身(退让无私),自会赢得人的爱戴(身先),故能成其私(在个人从事的事业取得圆满的成就)。

 


 

政善治:至人于事,动合无心,正容悟物,物因从正,正则自理,非善而何?

东郭顺子,正其容仪,心于道,物覩自悟,邪志尽销,亦可谓不言而化,不化而行,真道也哉!

善能:至人圆明,于物无碍,凡有运动,在事皆通,通则善能,是名照了

因机任物,为变应圆通之用。

动善时:出处从时,为守道保生之戒。

舒卷任时,因物之性。

至人善行,与物无伤,虚心曲全,未曾争竞,波流颓靡,委顺若斯,曾不违忤于物,故无尤过之地矣。水之七善:

虚心者,虚心无欲也;委顺者,委心顺道也。

曲全者,曲己全人也。不争之德。

波流者,任性自适也,

颓靡者,放无滞也。

 


 

:心照也。

心之照也,通贯有无周遍天地,因机即运,随境随驰,不以澄静制之,则动沦七欲,既滞染欲,则万恶生焉,万恶生则疵病作焉。

老君戒令洗涤除理,剪去欲心,心照清静,则无疵病。

西升经曰:生我者神,杀我者心。

开闭相循,阴阳递至,倚伏之义也。

息念忘心,滞于见。

明白四达:明白,惠照也。惠照之心,照无远近焕然四达,无所隔碍。

抱守淳一,洗心内照,爱人理国,动法天时,雌静平和,收视返听,体道生物,顺德养人,……。

爱气养神,则尚乎清静;

用无利有,则在彼相资。

 


 

邵子曰学以人事为大。

今之经典,古之人事也。不在人事上理会到极致处,则性终不明,道何由著?

上等用功无窒碍,只缘大端打得透。

人须知尊德乐道,方能自立。

《明道编》

 

胡适:自,是自己;然,是如此。自然,只是自己如此。

梁启超:自然,是自己如此。

谢无量:自然者,究极之谓也。

章太炎:夫所谓自然者,谓其由自性而然也。

李石岑:自然重在返本复初,所谓莫之命而常自然。

我们要不忘本,不忘初,那个自己,才能还于天道的自己;而这个如此,才可以做到本来如此,不得不如此的地步。

自然,是无所为而为,我的形体成于自然,我故无所为也。我所为的,也是动于自然;我所为的,也是无所为也。要无所为,便要无主观;要无主观,便要虚静柔下。

许啸天《老子》

 

 

一种美好的情绪,抵得上十付良药。

马克思

 


 

一方面,“道”作为世界的总根源演化出天地万物;

一方面,“道”作为世界的总根据决定着天地万物。

关于宇宙生成演化的学说,称为“宇宙论”。

关于存在的根据的学说,称为“本体论”。

张岱年主编《中华的智慧》

 

强调道的实在性,说明道实有其物,而不是虚幻之事。

老子强调道无形无、飘渺不定,是为了说明道不是一般的存在物,不具有一般事物可感知的任何特点,不同于现实世界中的万事万物,然而,道作为世界的总根据又是最真实、最根本的存在,所以老子又要强调道“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飘渺无形的特点,表现为“无”,道真实存在的一面又表现为“有”,所以道既是有,又是无,道是兼有无两个方面的。道是有无的统一。

妙——微妙,——分界。

玄之又玄,一方面是因为“道”产生和决定世界万物的作用之宏伟神妙,一方面也因为道是感官所无法把握、语言所无法描述的。

道是超感官的,是人的普通的认识方法所无法把握的。

道浑然一体,广袤无边,没有上下之别,没有前后之分,也没有明暗的不同。

道至高无上的地位是自然而然的,并非有什么爵位。

道生养万物,却不占有万物,道有所成就,却自恃有功,道使万物成长,却主宰它们,显然这样的道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神。

 


 

一物之所得于“道”以成其体者,就是“德”。

张岱年主编《中华的智慧》

 

 


精气神

 

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

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

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

必清必静,御之以道,可以为天人。

李东垣《省言箴》

 

平昔燕居之日,大概勿要损精、耗气、伤神。此三者,道家谓之全精、全气、全神是也。

臞仙《神隐书》

 

“气”是含有能量和信息的微观物质粒子,它是客观宇宙物质的基本存在,是形成天地万事万物的本原。

在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中,“气”也叫做“道”。亦称为“元气”,“气”之精微部分又称做“精气”。

老子的“道”就是指这种比天地在先,看不见,摸不着,不受外力控制,永远循环往复运动,化生天下万物的混沌状的物质——“气”。

“道”做为物质,是以虚无飘渺的“气”的形态存在的。它似有似无,似无而有,虽不能看见,但其中有形象;虽不能觉察,但其中有物质;虽深奥莫测,但其中有精粹,这精粹非常实在,其中还存在着信息。

以气的形态存在着的“道”是具有一定形状的物质和含有一定的精(具有能量的精粹)与神(信息)的统一体。

古人还把“道”说成是“先天一炁”。

“道”是对宇宙物质的总称,而“气”则是组成“道”的本体,是极微小的粒子。

“气”是拥有能量,含有信息的微小物质,由于它们自身所带有的正(阳)、负(阴)电荷的不同,而又分为正负(阴阳)两种不同的粒子。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魏林博士在《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解释》中说:内气是生命的场,它在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内起到力量或能量的作用。假如把场的概念当作物理学中最有用的概念之一,那么在生命科学中必须这样来认识气的概念。

意明气壮。

意气而成。

理正气清。

气机为主。

神澄气定。

气静神凝。

姜成楠《书画气功初探》

 

 

 

 

 

 

回首页

回总目录

 

恭请您多指教:lzddpjw@163.com  lzddpjw@sina.com 老子大道及网

Warm welcome to the Laozi's Great Dao universal 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