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 科 札 记
1. 眼 |
|
26.血 |
|
51.观·知 |
|
76.眼病调理 |
2. 目黑 |
|
27.血弱 |
|
52.须识脉理 |
|
77.治目奇方 |
3. 神光 |
|
28.血滞 |
|
53.精·气·神 |
|
78.B1作用 |
4. 眼昏 |
|
29.内风 |
|
54.养阴 |
|
79.VB12作用 |
5. 暴怒昏花 |
|
30.热 |
|
55.静坐回春 |
|
80.治眼切忌 |
6. 病后眼花 |
|
31.热·风 |
|
56.逃禅 |
|
81.预防眼病 |
7. 膏伤珠陷 |
|
32.肝热 |
|
57.治目三要 |
|
82.渗出 |
8. 翳膜 |
|
33.火 |
|
58.眼病论治 |
|
83.增生 |
9. 目癢 |
|
34.燥 |
|
59.郁 |
|
84.坏死变性 |
10.胀痛 |
|
35.心 |
|
60.脂肪变性 |
|
85.增生·炎症·萎缩 |
11.眼疼 |
|
36.情 |
|
61.黄斑区 |
|
86.视瞻昏渺 |
12.黑睛疼 |
|
37.脾胃 |
|
62.白内障 |
|
87.退行性病变 |
13.淚 |
|
38.真水 |
|
63.白内障论治 |
|
88.视网膜色素变性 |
14.眵 |
|
39.水 |
|
64.上实下虚 |
|
89.视神经视网膜炎 |
15.目赤肿痛 |
|
40.肾水枯竭 |
|
65.大补精髓 |
|
90.瞳神干缺 |
16.黑珠红痛 |
|
41.肾水亏乏 |
|
66.郁症论治 |
|
91.视网膜糖元积聚 |
17.白珠红筋 |
|
42.真阴失守 |
|
67.瘀症论治 |
|
92.渗出性虹膜睫状体炎 |
18.白珠有膜 |
|
43.肾水恶燥 |
|
68.阴虚阳亢证 |
|
93.瞳神论治 |
19.肝劳眼涩 |
|
44.虚火证 |
|
69.阴虚阳亢论治 |
|
94.论冰片 |
20.黄花 |
|
45.肝肾虚热 |
|
70.治五脏火 |
|
95.从痰论治用药 |
21.黑花 |
|
46.阳虚火盛 |
|
71.治五脏不足 |
|
96.治肝药物 |
22.久病昏沉 |
|
47.辨症要领 |
|
72.痰火论治 |
|
97.固本丸 |
23.飞蚊症(视一为二) |
|
48.从幻觉辨症 |
|
73.水亏阳僭论治 |
|
98.宝鑑甘菊丸 |
24.雀盲 |
|
49.辨症识本 |
|
74.补心治目 |
|
99.眼科选用药物 |
25.气·血 |
|
50.谨守病机 |
|
75.叶天士治验 |
|
|
|
1. 眼 目得血而能视,是血不可以不养也。 目者,神之主,是神不可以不安也。 目者,肾之窍,是肾不可以不秘也。 按:目为肾之窍,未知何据。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肝和则目能辨五色也。心合脉,诸脉皆贯于目。 按:是否诸脉皆贯于目,宜究之。 五脏六腑之脉,皆禀受于脾,而上贯于目,脾者,诸阴之首也。 按:诸阴之首,是先天之本——肾,还是后天之本——脾? 目者,血气之宗也。 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 阴主敛,阴虚则瞳子散大,而为目昏眼花。 在脏为里,当养血安神。 如昏弱不欲视物,内障见黑花,瞳散,皆里也,缘于血少神劳肾虚也,宜养血补水安神以调之。 《赤水玄珠·目门》 按:养血、补水、安神,旨哉!斯言也。 眼者,五脏之精华。 其首尾赤眦属心,白睛属肺,乌睛圆大属肝,上下肉胞属脾,中间一点黑瞳如漆者,肾实主之,而以瞳子之关系重焉。 《银海精微》 2. 目黑 “目黑候: 目黑者,肝虚故也。 目是脏腑之精华、肝之外候,而肝藏血,脏腑虚损,血气不足,故肝虚不能荣于目,致精彩不分明,故目黑。” 《审视瑶函》 按:血属阴,肝藏血,目得血而能视,因此,肝阴之不足,血虚当亦属之,是以补血滋肝,乃治目之大法也,奈何世多忽之? 干血之气,内乘于肝,则上熏于目而黑黯也。 清·何炫编著《何氏虚劳心传》 3. 神光 “久视伤血。”(《素问》) “久视伤睛成近觑。”(《审视瑶函》) “过虑多思,因乱真而伤神志。”(《审视瑶函》)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血者,皆属于心。” “神光者,谓目中自然能视之精华也。 夫神光原于命门,通于胆,发于心。” “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灵枢·大惑》)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矣!”(《灵枢·脉度篇》) 4. 眼昏 久病昏暗者,肾脏真阴虚也。 老人眼昏者,血气衰而肝叶薄、胆汁减也。 前人云:童子水在上,故视明瞭。 老人火在上,故视昏暗。 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5. 暴怒昏花 暴怒伤肝,致神水渐散昏花者,急宜滋肾水、养肝血,收其散大之瞳神,镇其上冲之逆气,宜杞菊地黄丸合磁朱丸治之。 《目——蠢子医》 按:此一收一镇,最要切要。 6. 病后眼花 枸杞 生地 各一斤 熬膏,蜜收,服之立愈。 《顾松园医镜》 7. 膏伤珠陷 膏伤珠陷,神水将枯,宜大补肾精,不可寒凉!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 8. 翳膜 总系肝受风热成病,轻则朦胧,重则厚起。 直指云:翳虽自热生,然治之,必先退翳而后退热,以先去热则血冷,而翳不能去也。 旨哉斯言! 劳役过度亦生翳,以补元为主。 服凉药过多亦生翳,盖阳气衰,九窍不宣,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癍痘后生翳。 风热眼病后生翳。 总之,不外肝气盛而发现在表,故始治之宜表散,如反疏利,邪必内陷,而翳益深矣! 翳係久病,不能速效,须积岁月以除之。 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9. 目癢 风热;血虚。 微癢,属虚火。 有病之目,癢一番则重一番,病源非一。 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因风或因火血虚而癢者,降火为主。 血行而癢,且将复明,病愈之先兆。 火散发癢,宜平肝滋营。 痛多属实,癢多属虚。 久病不治,癢一番则重一番; 治后而癢,病去必速。 无病而癢,病始来侵; 有疾而癢,其病必深。 10. 胀痛 肿属肝实热盛则胀,肝气盛眼眶胀痛,宜分阴阳: 连白珠痛者,属阳,宜苦寒; 黑珠痛者,属阴,夜痛甚,用苦寒反甚,以阳治阴则效,夏枯草五钱、香附、川芎、当归、青皮。 《寿世保元》 按:此处重用夏枯草至五钱,宜深研! 11. 眼疼 一为目眥白眼疼,属阳,故日中更疼,点苦寒药则效。 一为目珠黑眼疼,属阴,故夜则更疼,点苦寒药反剧。 白眼疼,肝实热也; 黑眼疼,肝虚热也。 清·沈金鳌编《杂病源流犀烛——目病源流》 12. 黑睛疼 夏枯草:治黑睛疼,至夜甚者,最效。盖黑睛连目系属厥阴之经,此物有补养厥阴血脉之功也。 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13. 淚 淚为肝液,肝风动则淚出。 肝热多淚。 《寿世保元》 14. 眵 眵属肺,结硬肺实,四物加黄连、甘菊、防风、桑白;不结者,肺虚,去桑、连,加阿胶。 《寿世保元》 按:防风、桑白皮宜深究之! 15. 目赤肿痛 目赤肿痛,实用黄连,虚用生地、麦冬。 但赤不痛,肝热,用龙胆草。
《寿世保元》 16. 黑珠红痛 两轮(黑珠)红痛,为肝火上冲,宜黄连、龙胆、柴胡(?)、青皮(?)、连召、升麻(?)合四物汤。 《寿世保元》 17. 白珠红筋 白珠有红筋,肺火上腾也,黄芪、生地、山栀、甘菊、甘草、白芍等泻肺。 《寿世保元》 18. 白珠有膜 白珠有膜,鹅不食草生挼鼻、塞耳,翳自落。 《寿世保元》 19. 肝劳眼涩 若读书过度,针绣太甚,致眼疼发涩,为肝劳过度,不必眼药,时常闭目调养自愈。 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20. 黄花 黄斑乃脾脏精华所结。 故眼见黄花,黄斑多有病变。 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21. 黑花 类聚曰:眼见黑花者,从肾虚而起。 东垣曰:脾者,诸阴之首。目者,血脉之宗。 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是治其标不治其本,不明此理也。 入门曰:五脏六腑精华皆禀于脾,注于目。故理脾胃则气上升而神清也。 肝之系虽连于目,而照彻光彩,实肾精心神所主。故补精安神,治眼之本也。 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22. 久病昏沉 久病之眼多昏沉,在里故也,只宜养血并安神,党参、茯苓、菖蒲、远志、柏子仁皆安神,四物汤中带补。 按:菖蒲、远志、柏子仁宜究之! 生地、天冬滋味精,茰肉、枸杞之类亦得用些。 《目——蠢子医》 按:天冬、茰肉宜究之! 23. 飞蚊症(视一为二) 蚊蝇飞舞于前,则系精膏中的杂质,随目中的气机在动荡。故必培补真元,以化内中的杂质,……真元返本,杂质自清。 但是,温补当中,切勿误用凝滞的补药,如或误用,则杂质难清。例如熟地,慎不可使! 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眼有似有虫飞,以手捉之则无,此肝经病也。 按:乃肾阴精之虚亏而致之也。宜从肾论治,无不收效。现代谓之“飞蚊症”。 肝阳上亢,上冒巅顶,故眩晕、耳鸣,头痛目胀,脉见弦象。 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者,兼见腰膝痠软,健忘遗精。 《实用中医内科学》P408 由于肝阴虚,或肝肾阴虚,阳失阴制,出现肝阳升发太过而致。 常见于眩晕、头痛、中风等。 现代医学的高血压病、偏头痛、脑血管病变、甲亢等常见之。 病因: 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养,致肝肾阴亏,肝阳失潜; 或情志过急,郁而化火,耗伤肝肾之阴,不能制阳,阳气升动太 过所致。 阴亏不能制阳,肝阳妄动,亢奋上扰; 肝木失涵,失其柔顺之性; 阴亏则阳无所制,神无所养; 肝肾阴亏,精血不足,筋骨失养。 肝阳上亢证,本虚标实,阴亏于下,阳亢于上,伴有肝阳上扰,气血上涌的特征。 肝阳上亢证常伴有肝肾阴虚之表现。 肝阳上亢证本质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肾上腺功能偏亢。 按:肝肾阴虚为本,肝阳上亢为标,是所切要也。 正在妙龄,二天不足,瞳神散光,视物两歧,宜壮水柔肝,明目发光。 生地 丹皮 女贞子 黑料豆 龙齿 牡蛎 蝉衣 谷精草 川贝 沙参 全当归 山药 茯神 六曲浆拌 《顾松园医镜》 《灵枢》云:目之系上属于脑后,出于脑中。 邪中于头目,乘目之虚,其入深则随目系入于脑,入于脑则转,转则目急,急则目眩以转,邪中其睛,所中不相比也,则睛散,睛散则视歧,视一为二也。 服驱风入脑药则愈。
《审视瑶函》 24. 雀 盲 煮肝散 治雀目。 夜明砂 蛤粉 谷精草各一两为散,每服三小 猪肝一两竹刀批 开,裹药一饼,麻钱缠入砂锅内泔水煮,乘热熏目,至温喫肝及汁。 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按:夜明砂、蛤粉宜究之! 25. 气·血 在气则多涩,视物不明; 在血则多痠,干枯少润; 气血两虚,羞明怕日。 《寿世保元》 26. 血 血为养目之源。 冲和则有发生长养之功,而且不病;少有亏滞,且病生矣! 《审视瑶函》 “肝者,血之海,开窍于目,而目为主也。”“目得血而能视。” 血气胜则睛明,血气衰则睛昏,视物不明矣! 《医林绳墨》 27. 血弱 血弱,则肝气无以荣养。肝气有亏,则有花也。 久视艰涩,大眥赤色者,此血不足,肝之失养也。 黑睛有翳不散,因劳受风,血弱不能行也。 宜补肝血,滋胆水,益肾气,大有殊功! 《寿世保元》 28. 血滞 血之性质过寒过热,均能凝滞为害。 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29. 内风 风邪由内而生,主要由于阴虚血少,肝风内动,热极生风等。 病多突变,头晕目眩,肤肌麻木,抽搐,震颤等。 可见之于眼珠不正、睑度,瞳神散大,口眼歪斜等。 《审视瑶函》 30. 热 心者,神之舍,所以为肝肾之副焉。 心主血,肝藏血,血能生热,凡热冲发于眼,皆当清心凉肝。 眼之为患,多生于热。 用药大抵以清心凉肝、调血顺气为先。 《银海精微》 31. 热·风 热盛生风,风自火发,清其火而风自息,三阳之表药非所宜; 风盛生热,热由火生,散其风而火自消,三阴之清药所必禁。 三阴三热症: 口渴——太阴肺;口苦——厥阴肝;口咸——少阴肾。 三阳三风症: 头痛、脑痛——太阳;眼眶眉棱骨痛——阳明;额两旁痛——少阳。 《目——蠢子医》 32. 肝热 肝受热,则目不能视。 《寿世保元》 33. 火 目不因火则不病。 白轮变赤,火束肺也;肉轮赤肿,火乘脾也; 黑水神火破翳,火乘肝与肾也; 赤脉贯目,火益炽也。 能治火者,一句可了。 《内经》曰:“热月先则肿。 “火在目为神光,神光原于命门。近视乃火少。” 《审视瑶函》 赤而且痛火邪实,赤昏不痛火邪虚, 肿痛涩而目红紫,邪气之实;不肿不痛而目微红,血气之虚。 倪氏云:心为君火,肝为相火。火炎无治(制),神水受伤,上为内障。 诸脉皆属于目。相火者,心胞主百脉,上荣于目,火盛则百脉沸腾,上为内障。 《目——蠢子医》 34. 燥 诸涩枯涸,皆属于燥。(刘河间) 枯者,燥也。(李时珍) 目之瞳子,肾也,燥则睛光昏耗,亟宜滋补真阴,使水液自生,则光华渐复矣。(《银海指南》) 燥者,濡之。(《素问》) 宜益精生津。(《顾松园医镜》) 35. 心 心者,五脏之转精也。目者,其窍也。 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 事冗心烦,则神劳血虚火旺而目病。 故清心养血安神亦为治目之要务。
《目——蠢子医》 36.情 眼疾小轻用大补之药,唯大病高年之人始一用之,则用大补者亦鲜矣! 《目——蠢子医》 按:大补留邪助郁,用之宜慎之又慎! 眼科从无用补方,一有大补眼必盲, 少年新症宜记此,老年产后补不妨。 《目——蠢子医》 37. 脾胃 东垣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精明之用。然脏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土。 因饮食失节,劳役过度,致脾胃受伤。 脾虚则脏腑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于明目也。 《目——蠢子医》 38. 真水 夫血化为真水,在脏腑而为津液,升于目而为膏汁,得之则真水足而光明,失之则火邪盛而昏朦,翳障即生。 是以肝胆亏弱目始病,脏腑火盛眼方痛。 《审视瑶函》 木得水则荣,失水则枯。 真水内亏,目多昏黑。 治目者,当养肝血、补肾水为主。 《目——蠢子医》 39. 水 盖水一物,在目为泪,在皮为汗,在下为小溲。 若禁饮水,则渴而燥热生。 若不渴,与水亦不饮之矣。 《张子和医案·治囊茂之》 40. 肾水枯竭 肾水枯竭,神光不足,眼目昏暗,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41. 肾水亏乏 外障翳膜,斑入眼,胬肉攀睛,皆肾水亏乏,风痰乘肝,宜发散,不宜疏利。 若误用疏利,则邪气内蓄,为翳益深! 《寿世保元》 按:此处最宜辨!不可误投也。 瞳人属肾,眼目无光,瞳人反背者,肾水亏也。 《医林绳墨》 42. 真阴失守 真阴失守(酒色过度)邪火侵,风木摇动散目神,大补金水以制火,人参、诃子,收敛目神。 《目——蠢子医》 按:真阴失守邪火侵,乃至理也,须大补金水以制火,然若有邪,直须先驱邪为急。诃子宜究! 43. 肾水恶燥 肾水恶燥,脾能发燥,肝亦好润。 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44. 虚火证 虚火证,虚实互见,矛盾错杂,较为难治。 “火”在病因上代表一种基本致病因素,具有炎上,发病快,变化多,个体反应强烈的特点。 在病理学上代表一种基本的病理变化,可以伤经络,损血脉,耗津液,毁机能。 虚火宜和。 用滋阴药合疏肝药(如郁金等)以治之。 按:郁金宜深究之! 虚火证多见于阴虚体质之人。 阴虚生内热,阴虚是本,火旺是标。 降火必须滋阴,阴滋而火自降! 虚火多起于郁。郁者,脏腑经络之失调也,必须通过调整才能解决。“和”即调整,必用疏泄,“火郁发之”,如疏肝解郁法。 45. 肝肾虚热 目者,肝之外候,水能生木,子肝母肾,故肝肾之气充则精采光明,气乏则昏矇眩晕。 乌轮赤晕,刺痛浮肿,此肝热也。 (按:此为“抱轮红”,实火宜泻也。) 眼生清泪,枯黄绕睛,此肝虚也。 瞳人开大,淡白偏斜,此肾虚也。 瞳人焦小,或带微黄,此肾热也。 一虚一实,以此验之! 《银海精微》 46. 阳虚火盛 或有过服寒凉,以致阳虚,其火转甚者,当用温补,其火自降,目自明矣! 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47. 辨症要领 一、表里 保命曰:目病,在腑为表,当除风散热。 在脏为里,当养血安神。 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二、虚实 猝病者为里实,渐病者为里虚。 五风虚症,多宜于补;实症多宜于清。 实症由于热气沸郁,玄府闭塞,热郁于目,目无所见。 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丹溪曰:凡昏弱不能视物,内障见黑花,瞳子散大,皆里病也。 目疾所因,不过虚实。 虚者,昏花,由肾经真水之微也。 实者,瞳痛,由肝经风热之甚也。 若虚实相因,则兼用滋阴散热,此内治也。 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三、论左右 “肝脏谁知先患左,肺家右眼作先锋。” 《眼科龙木论》 按:余之眼病或发于左,或发于右,一眼独病;或先左后右,或先右后左,两眼或同时俱病,或相继为病。 此云肝左肺右,或亦乃左阴右阳、左血右气之故欤?宜深究之。 四、标本 止其流者,莫若塞其源; 伐其枝者,莫若治其根; 扬扬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此皆治本之谓也。 物秽当洗,镜暗须磨,脂膏之釜,不经洗涤,焉能清净? 此皆治标之谓也。 《审视瑶函》 48. 从幻觉辨症 眼病有时亦应从幻觉去辨症,如热伤无形之气,眼前常见红光旋转累月经年,偏不失明者,为手少阴心经的阴虚内热实证。盖心色为赤,因有热邪而逼其本色外现也。 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49. 辨症识本 迎风流泪,知其肝必有风候; 时常出汗,则系心阳外越; 口角流涎且有臭味,其病在脾; 流涕不止,证属肺疾; 终日常吐口唾,属于肾病。 50. 谨守病机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51. 观·知 观其外,知其内,观其苗知其根, 观其表知其里,观其形知其气, 观其色知其味, 观其有余,知其不足,观其子母,知其生克。 52. 须识脉理 眼科不知脉理,断乎不可! 《目——蠢子医》 53. 精·气·神 精能化气,气能生神。 精满则气壮,气壮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身健则少病。 三宝充足,五脏调和,肌肤润泽,容颜光彩,耳目聪明。 54. 养阴 一、由于热病伤阴,尤其是炎症期曾用苦寒伤阴药者。 二、阴虚,则对风热之邪极为敏感,养阴以减少复发机会。 疏风热退翳药多辛燥,亦须佐以养阴。(陈达夫) 55. 静坐回春 瞳子散大虽无光,闭目静坐便回春。 《目——蠢子医》 按:闭目静坐便回春,妙哉!此不治之治也。 56. 逃禅 神思间病,当内观静养,唯“逃禅”二字甚妙。 《兰台轨范》 57. 治目三要 养肝血,安心神,理脾胃。 《寿世保元》 按:何以独不见乎肾哉?须补上“滋肾水”,是为四要矣! 58. 眼病论治 察受病之因,究标本之理,推明运气以调之,斟酌药饮以平之。 患者又宜静坐闲居,澄神息虑,节饮食,戒色欲,专内视,简外观,惜目力,则无有不安者矣! 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精生气,气生神,故肾元一虚,则阳光独治。阳光独治,则壮火食气,无以生神,令人目暗不明。” “盖肝主目,肝中郁解,则目之玄府通利而明矣!” “血盛则玄府得通利。出入升降而明;虚则玄府不能出入升降而昏。” 《审视瑶函》 久患昏暗无光,或生冷翳,当滋补下元,以益肾水,四物汤加枸杞、人参、犀角、甘菊、菟丝子。(?) 风热胜者,驱风散热,不可一于风药,前方中加以防风、连翘、羌活、蒺藜可也。 治目病之在内者,不可一于苦寒,亦不可专攻风药,必须苦寒以治火,少加辛温以散热。在外点洗,用辛热辛平以行之也。 《医林绳墨》 按:实火宜苦寒而暂用之,虚火宜苦寒而缓用之,此不可不辨也。 凡是医者,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不明正理也。 《审视瑶函》 欲其无事,先制其微。内则清心寡欲,外则惜视减光。 盖心清则火息,欲寡则水生, 惜视则目不劳,减光则膏常润。 腑脏之疾不起,眼目之患即不生。 保之有方,守之有道,减光内视,清心塞听,以养天真,存德养身,益目延寿。 《审视瑶函》 目之害者,起于微; 睛之损者,由于渐。 欲其无患,先制其微。 《审视瑶函》 大抵目病由肝肾之本虚,而后标病始发于目,未有本实而标病者。 然而,人有气血、表里、虚实、远近、男妇、老幼、缓急之异;药有寒热、温凉、君臣、佐使、补泻、逆从反正之异治。 要验症而辨其脏腑、经络,察远近而审其寒热虚实,认症的当,病真理明,然后,投之以药,则内外攻伐补泻各得其宜,庶几无害人之过,人无损目之疾。 病者必知之,以静心养欲,耐久医治,又何目病病不除哉! 《审视瑶函》 内伤者,喜怒忧思悲恐惊,此七情也。 外感者,风寒暑湿燥火,此标症也。 眼之为病, 在腑则为表,当除风散热; 在腑则为里,当养血安神。 暴发者为表,易治; 久病者为里,难疗。 少而壮者,易治,用药温和; 老而弱者,难治,用药滋补。 随症用药,不可执一。 《保命集》 凡病目后,宜滋肾水,则水能生木,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生生不已,其益无穷。 若肾水亏耗,则肝血亏,而火妄炽,其害可胜言哉! 静则生阴,动则生阳。 人心君火一动,相火即起。 《保命集》 怒为七情之一,最易伤肝,肝伤则目必损。 七情内伤,脾胃先病。 伤脾胃则气不聚,伤肝则神水散。 初但昏如雾云中行,渐见空中有黑花,又渐一物成二体,久之则光不收,遂为废疾。 此病最难治,饵眼上药,必要积以岁月,必要无饥饱劳役,必要驱七情五贼,必要德性纯粹,庶几易效。 《保命集》 按:此“四必要”,乃至旨也。病目者,愈当小心禁戒! 即如劳神、酒、色、忿怒诸事,并宜捐弃。 否则目愈之后,不能久视,久视则目珠隐隐作痛,日后决伤于目。 盖心藏乎神,运光于目。凡是读业作字、描刺雕刻,皆目不转睛而留,又必留心内营。心生火,内营不息,则心动,心大一动,则眼珠隐隐作痛,诸疾之所由起也。 且人未有不亏肾者。 夫肾属于水,水能克火。若肾无亏,则水能上升可以制火,水上升,火下降,是为水火既济。放虽神劳,元气充足,亦无大害。 唯肾水亏弱之人,恐难以调治。若再加以劳神,水不上升,此目之所以终于见损也。 治目,务宜先审其邪正正虚实,当首驱其有余之邪气,而补其不足之正气。治斯当,而病斯愈矣! 《保命集》 凡病目后,宜滋肾水。 《保命集》 按:宜注意此“后”字,若邪未驱净,瘀未化清,而“滋”之失于早、过于度,则未有不恋邪留瘀之患也。戒之!慎之! 眼乃五脏之腑之精华上注于目而为明,如屋之有天窗也。皆从肝胆发源,内有脉道孔窍上通于目,而为光明如地中泉脉流通,一有瘀塞,则水不通矣! 夫目属肝,肝主怒,怒则火动痰生,痰火阻隔肝胆脉道,则通光之窍遂蔽,是以二目昏朦,如烟如雾,目一昏花,愈生郁闷。故云:久病生郁,久郁生病。 按:此“郁”字,最宜深究,最宜深绝!余之目病所以缠绵不休,屡屡发作者,盖缘于“郁”耳!尤以情郁、志郁、心肝之郁,辗转相因,为害最烈且久也。 今之治者,不达此理! 俱执一偏之论,唯言肝肾之宜,上以补肝补肾之剂投之,其肝胆脉道之邪气一得其补,愈盛愈蔽,致目日昏,药之无效,良由通光脉道之瘀寒耳! 余故譬之井泉脉道塞而不流,同一理也。 如执定为肝肾之虚,再无甚于劳瘵者,人虽将危,亦能辨察秋毫。由是推之,因知肝肾无邪,则目决不病。 专是科者,必究其肝肾。 果无邪而虚者,则以补剂投之。 倘正气虚,而邪气有余,必先驱其邪气,而后补其正气,庶无助邪害正之弊,则内障虽云难治,亦可以少尽病情矣! 所用煎剂,唯以宽中开郁,顺气消痰,滋阴降火,补肾疏风为主。 《保命集》 若能识病之轻重,察病之虚实,宜开导而开导之;既导之后,随即补之,使病目者,气血无伤害之弊,庶可称通权达变之良医矣! 有是病,必有是药。 内外兼治,是为良医。 59. 郁 河间云:热气拂郁,玄府闭塞,而致气液血脉荣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各随所郁微甚,而为病之重轻。故热郁于目,则目无所见也。或目昏而见黑花,由热气甚也。 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按:郁为目病重要原因之一,故开郁通窍法至为重要,而不可忽视。郁金宜深究! 肝郁化火,肝阳上亢,而头胀目痛,两目干涩发红。 按:郁之为病,尤其肝郁宜深究。而化火上亢,乃为血压、眼压上升的一大因素。 60. 脂肪变性 脂肪变性: 伴有脂肪存在的细胞变性,由于: 一、包括氧在内的养料不足; 二、各种毒素之直接损害作用。 由栓塞、血栓形成和血管腔狭窄所造成之血供障碍,可引起局部贫血,使细胞受损而积聚脂肪。 许多有害物质损害细胞,而使脂肪在其中积聚,如磷、氯仿。 在眼部,它可发生在角膜内,如老年环;发生在视网膜,如高血压迫的情况下。 眼球内水肿,是一种相当严重的变化,如急性青光眼或在严重的炎症中。 皮肤的色素产生过多,亦发生于衰竭性疾病,肾上腺机能障碍为其重要的原因。 黄斑区的退行性病变,其中有继发性的,如在青光眼过程中,外丛状层先发生水肿,后来成为囊样变性,同时,视网膜下容易发生渗出。 林文秉编著《眼科病理解剖学、病因学及发病学》 61. 黄斑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中央生湿,湿生甘,甘生脾,其生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 视网膜之黄斑区,乃脾脏之精华。 黄斑是视网膜高度发展的区域,担负了敏锐的中心视力。 其病变时,须注意脾经与肝经。 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62. 白内障 属虚挟气郁。 外似好眼,而不能照物,唯瞳神里面有隐隐青白者,皆脏腑中邪乘虚入而为翳也。 羚羊角汤 治青风障。 羚羊角 各一小半 元参 地骨皮 羌活 车前子各一小二分 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老年性白内障,50—60岁达65%,70岁以上超过90%。 老年气衰金不荣,以致肾水无从生,不补肺金必不中。 饮食起居过劳神,瞳子青白隐隐侵, 总因脾土虚弱甚,不能运精入双轮。 因为,人身以脾胃为主,五脏皆禀气于脾,脾气一虚,五脏失守,不能运精入目矣! 宜多加参、芪,略益命火便还真,补火以生土也。 63. 白内障论治 肝肾两亏,精血不足,精气不能上荣于目。宜补肝益肾,滋阴明目。 枸杞 菊花 熟地 山药 党参 茯苓 石斛 决明子 谷精草 白蒺藜 菟丝子 五味子 早期患者服三十剂以上,可取得显效。 《顾松园医镜》 内障之病最难,药须累月经年。 尤当远房幃,戒恼怒,释忧思,免劳碌,庶几有效。不然必废,终不可复! 《目——蠢子医》 按:此情志为致病之主因也,心病还须心药医,不服心药总徒然。 久痛昏花,细小沉陷,为内障,虚证也。 由于血少,宜滋水养阴,更加以补气,“气旺则能生血”也。 用逍遥散,明目地黄丸补之。 若兼气虚,益气聪明汤生之。 补气药不可太过,以助其火! 温存肝肾,调剂和平,目疾自能全愈矣! 明目地黄丸:治内障隐涩羞明,细小沉陷。 生地(酒洗?)一斤 牛膝二两 麦冬六两 当归五两 枸杞三两 甘菊花八两 熬膏,蜜丸,每服三钱,开水下。 《中华医学杂志》1973.5 脾虚则脏腑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于明目也。故仲淳治目,每用杞菊地黄丸,天王补心丹,朝夕并进,药品甘寒,不伤脾胃,久服自效。 老年性白内障早期,乃年老体衰,阴精不足,影响晶体新陈代谢为其主因。 治白内障方:肝肾两亏,精血不足,精气不荣于目。 枸杞 菊花 熟地 山药 党参 云苓 石斛 决明子 谷精草 白蒺藜 菟丝子 五味子 早期者服三十剂,有显效。 64. 上实下虚 阴阳失衡,气血失和,经络受阻,加上毒热为患,症情交错,有时可出现上实下虚、上热下寒、水火不济、阴阳失调的复杂现象。 65. 大补精髓 惟有大补精髓药,大病大年始称情。 《目——蠢子医》 66. 郁症论治 对郁久而致症之证候,应先开郁驱邪,而后气血双补,或攻补兼施,使无助邪害正之患! 若概用补药投之,愈补愈塞,其不失明者极希!非大虚莫补,即补亦当次之为准则。 《顾松园医镜》 “邪气不去而补之,是助贼为殃!”(唐容川) 67. 瘀症论治 一、渗出物日久不消,渐变陈旧,网膜表面闪光,为渐趋变性,乃瘀滞郁结不化,邪未尽而正已虚。须攻补兼施,解郁散结,益气养血,滋养肝肾,必要时,加温行通窜之细辛(?)、川芎以助消散。 渗出物多属痰湿郁结。 二、组织增生太过,致气血瘀阻,或痰湿郁聚,凝结不散。 气结 郁金、柴胡、陈皮、香附 血结 桃仁、棱莪、丹参、海螵蛸 痰结 法夏、浙贝、鸡内金、昆布、海藻、夏枯草 血管阻塞,首当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加地龙干、水蛭,争取视力之最大程度的恢复(暴盲)。 三、退行性变,以肝肾不足,气血两虚居多。 组织细胞之异常增生、退变、萎缩,纤维组织的异常增生、硬化、均与瘀血有关。 68. 阴虚阳亢证 症状较隐蔽,发作时,眼不充血,或轻度充血,自觉轻度眼胀,头痛,虹视,瞳孔不散大,或略散大,眼压偏高,眼底可有青光眼坏。 治法:滋阴平肝。 方药 制首乌二两 元参、麦冬、白蒺藜各三钱 枸杞四钱 天麻二小 车前子、五味子各三钱 石决明二两 菊花三钱 牡蛎二两 按:车前子能散大瞳孔,用之宜慎,以不用为宜。但五味子则可缩瞳,两者合用,究竟如何?宜深究之。 眼部充血 加黄柏、知母各三钱。 按:此两者均伤肾阴,用之宜慎! 心烦口苦,苔黄,大便干燥,去牡蛎,加龙胆草三钱,石膏一两。 验方草药: 车前子一两 菊花五钱 五味子三钱 按:说是验方,验之何证?仍应严谨辨症施治,不可浪用。 69. 阴虚阳亢论治 水不涵木,肝阳上升,两目肿痛,宜养阴调养,明目发光。 羚羊角 石决明 净蝉衣 谷精草 南沙参 炙生地 怀山药 云茯苓 全当归 赤芍药 粉丹皮 象贝母 女贞子 黑料豆 阴虚,则对风热之邪极为敏感,应养阴以减少复发机会。 《目——蠢子医》 按:是为治本之关键所在! 70. 治五脏火 心火胜,芩、连、犀角; 肝火胜,芩、连胆草; 脾火胜,芩、连; 肺火胜,芩、连、山栀; 肾火胜,栀、连、炒栢。 《医林绳墨》 71. 治五脏不足 五脏不足者,宜补养之法。 气虚补气,参、术; 血虚补血,芎、归,少佐凉剂,此凉补而火自除也。 不宜过用寒凉及冷水淋洗,恐血凝而不散,则成痼疾! 《医林绳墨》 按:洵是经验之谈,戒之!慎之! 72. 痰火论治 “痰因火动,降火为先;火因气逆,顺气为要。” 《目经大成》 73. 水亏阳僭论治 肾水久亏,肝营不足,风阳上僭,发脱目昏,宜养阴调营,壮水涵木。 沙参 山药 蝉衣 石决明 归身 生地 白芍 黑芝麻 桑叶 甘菊 白蒺藜 茯神 谷精草 福桔饼 《顾松园医镜》 74. 补心治目 仲淳云:世医治目,多补肾,不知补心。 余遇病久不愈者,令朝服杞菊丸,晚服补心丹,久久自效。 《目——蠢子医》 75. 叶天士治验 焦烦郁勃,阳升化风,劫伤血液,而左偏头痛,先损左目,致瞳人散大。 叶氏肝肾兼补丸: 熟地 枸杞 山萸肉 茯神 甘菊 生神曲 五味子 山药 谷精草 凡目久病,则皆为虚候,必须壮水滋阴。 血虚必目昏,明目地黄丸: 生地 熟地 牛膝 枳壳 防风 杏仁 金石斛 亡血过多;久痛伤血;年老血少;必羞明酸痛,不能视物。 或虽养血安神,必两目昏花,不能久视也。 失血后,复受燥热,左目赤痛也。 叶氏荷叶汤: 鲜荷叶 冬桑叶 赤茎皮 甘草 绿豆皮 穞豆皮 按:荷叶、桑叶、绿豆皮、穞豆皮之用宜深究! 高年血络空虚,目昏日久,复又气血乘其空隙,攻触脉络,液尽而痛,乃热气由阴而上也。 叶氏羚羊角汤: 羚羊角 连翘心 夏枯草 丹皮 青菊叶 桂枝 全当归 按:羚羊角、连翘宜究之! 秋风化燥,上焦受邪,目赤珠痛。 叶氏连翘汤: 连翘 薄荷 黄芩 山栀 桑白皮 苦丁茶 夏枯草 青菊叶 按:桑白皮、苦丁茶宜究之! 热蒸湿郁,暑入气阻,当用淡渗以清中上之邪。 叶氏茯苓汤: 冬桑叶 谷精草 望月砂 苡仁 通草 绿豆皮 茯苓 按:望月砂、通草、苡仁、茯苓宜深究! 郁勃气火,翳遮目睛。 叶氏山栀皮汤: 山栀皮 夏枯草 谷精草 连翘 草决明 望月砂 丹皮 生香附 按:山栀皮、生香附宜深究! 肝阴内亏,厥阳上逆,左目痛,翳膜,淚热,脉细涩。 叶氏补肝汤: 望月砂 制首乌 穞豆皮 各三小 炒杞子 小胡麻各一小半 冬桑叶 黄菊花各一小 石决明一具 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76. 眼病调理 静坐澄神,爱护目力,放怀息虑,心逸目休,调和饮食以养之,斟酌药饵以平之,明察秋毫,断可必矣! 《银海精微》 77. 治目奇方 晋范宁苦目痛,张湛处一奇方: 省读书一,减思虑二,专视内三, 简外观四,早起晚五,夜早眠六。 78. B1作用 VB1可维护视神经功能。 79.VB12作用 VB12作用以扩大视野为主,可提高C值并降低Po/C。 80. 治眼切忌 凡患目疾,切忌以冰片、辛香金石等药搽点。 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81. 预防眼病
(一) 对于以渗出物为主的炎症,由于渗出物是由血管渗透到组织内的物质,系血热所致。 应首先驱除血中之热邪,宜生地、元参、知母、丹皮、银花、连召等凉血清热。 渗出物已生,加用排泄与吸收渗出物的药物,前者用淡渗疗法,茯苓、车前子、木通、金钱草、水灯芯等,“淡以渗之”!后者用酸收疗法,乌梅、五味,醋炒香附等来软化、溶解,“酸以收之”! 此种炎症,多为急性、实火,治以驱邪为主。 (二) 渗出物是由血管渗透到组织内的物质——血热所致。 渗出物是标,血热是本。 “止其流者,莫若塞其源!” 首先,要驱除血中之热邪。生地、元参、知母、丹皮、银花、连召等凉血清热,为治疗渗出性炎症之首选药物。 排泄渗出物,用淡渗疗法,吸收渗出物用酸收疗法。 味酸之药物,具有对某些物质的软化、溶解的作用。 83. 增生 增生可以无炎症,而炎症不可能无增生。 组织的增生,源于气血的瘀阻和痰结,须化瘀、行滞、软坚、化痰以治之。 84. 坏死变性 在炎症的侵害下,眼底组织和细胞的营养发生障碍,新陈代谢受影响,因而部分或全部地坏死、萎缩、变性、机化和纤维化,属于虚证居多,非滋补不可! 85. 增生·炎症·萎缩 增生可无炎症,但炎症不能无增生! 增生,是为了修复自己被破坏了的组织。 青光眼过程中之视网膜和视神经的萎缩属于压迫性。 林文秉编著《眼科病理解剖学、病因学及发病学》 86. 视瞻昏渺 “视瞻昏渺: 神劳,血少,元气弱,元精亏而致者。 精生气,气生神,故肾之一虚,则阳光独治,阳光独治则壮火食气,无以生神,令人目暗不明。 治以六味汤为主,茯苓改用茯神。 茯神所以养神,而生明照之精。” 《审视瑶函》 按:视瞻昏渺者,今之远视、近视、老花及白内障等或属之,乃精神气血之亏弱所致也,尤其肾精之亏,肾阴不足,肾水无以上输于肝,阳失其根,乃阳光独治,而壮火食气,且肝气上逆,不独昏渺,更发为青光眼、高血压诸病矣!此乃生命本质之大患,切莫轻忽,尤宜早图。 87. 退行性病变 久病不愈,常引起局部组织之退行性病变,其病机以肝肾不足,气血两虚最为常见。 88. 视网膜色素变性 眼底退行性病变——视网膜色素变性,多为虚证(气血阴阳)。多有血管变细,为虚夹瘀滞,宜滋补肝肾,养血活血,用四物五子丸加减。 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89. 视神经视网膜炎 眼底渗出性炎性病变——视神经视网膜炎,遗留渗出质,黄斑区反光未恢复,或病变陈旧,组织增生,瘢痕形成,结构紊乱等后期病变,为久病及肾,久病入络。久病多虚,宜滋补肝肾,活血化瘀。 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90. 瞳神干缺 瞳神干缺者,加蒲公英一两。 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91. 视网膜糖元积聚 视网膜内含不同类型之脱氢酶,它对糖的氧化有重要作用。如果这种酶系统被破坏了,则糖元之利用障碍,致发生视网膜内糖元的积聚。 92. 渗出性虹膜睫状体炎 在炎症发展之过程中,点状渗出物可聚集成球,成为肉眼可辨认之灰白色小斑点,附着于角膜后面——沉淀物(K、P)。较为陈旧的K、P常与来自虹膜的色素相混合,而呈现棕色。 由于温差环流和重力之影响,K、P在角膜后一般呈典型的三角形排列,较粗的沉在底部,较细的集于尖端。 93. 瞳神论治 瞳神有油气不清,当平肝气,用槟榔、枳壳、柴胡。 瞳神微散,用白芍、五味子、麦冬、茯神、人参、当归、酸枣仁。 《目经大成》 虚而无热者,忌之! 对热极生风而眼痛、头痛者,配羚羊角清热平肝息风。 94. 论冰片 点药莫要于冰片,其性大热,借以拔火毒,散火热,而世人误为劫药,错以为寒,常用点目,遂致积热在内,昏暗障翳,以致不见。 此为不点不瞎者也,切戒之! 《医林绳墨》 95.从痰论治用药 水泛为痰 半夏 陈皮 茯苓 猪苓 车前 水沸为痰 黄芩 山栀 滑石 芦根 理气治痰 香附 天仙藤 霍香 泽兰 活血化痰 当归 地黄 桃仁 丹皮 滋阴化痰 麦冬 天冬 元参 甘草 玉竹 补气化痰 沙参 党参 黄芪 搜风涤痰 蝉衣 甘菊 桑叶 荷叶 化郁消痰 川芎 香附 玄胡索 温化寒痰 干姜 附子 细辛 开窍化痰 菖蒲 皂角刺 白附子 软坚化痰 夏枯草 荸荠 海蜇皮 清火化痰 滑石 增液清火,治痰之根 元参 麦冬 生地 96. 治肝药物 青皮散肝,山楂调肝,桃仁平(破)肝,醋军行肝,生芍敛肝。 《目——蠢子医》 按:肝之散、调、平、行、敛以及柔、和宜深究之! 97. 固本丸 补肝肾明目。 生熟地 天冬 人参 98. 宝鑑甘菊丸 治男子肾虚眼目昏暗,或是黑花,常服明目、暖水脏,活血,驻颜,壮筋骨。 甘菊花 熟地各一两 枸杞四两 山药五钱 蜜丸,梧子大,每、四十丸。 《赤水玄珠》 99. 眼科选用药物 蒲公英 疏肝,消肿散结,清热解毒。 紫花地丁 入血分、治血管充血、出血、渗出等,配生地、丹皮、赤芍。地丁草,泻热解毒。 夏枯草 苦,辛,平肝,软坚,清肝火,散郁结,消瘰疬,软坚散结,治动脉硬化的眼底出血。治动脉硬化之眼底出血,巩膜炎之限局性隆起,眼底血管栓塞,硬性渗出斑、机化物。气秉纯阳,肝资其补,解肝热,散气结,睛珠夜痛,加甘草、香附,一服奏功。 配泻肺清热药,治巩膜炎的限局性隆起; 配软坚药,治眼底血管栓塞、硬性渗出斑、机化物等; 配香附,治目珠夜痛。 双钩藤 甘,微寒,主头旋目眩,除心热,平肝风。 天花粉 降火解毒,排脓消肿。 茜草 凉血行瘀,排脓消肿。 白薇 苦,咸,平,清虚火,除风热血热,透达内热于外。 竹茹 清肺热,化热痰,止呕。 贝母 微寒,散肺郁,泻心火,清燥痰,清肝明目,润肺化痰。定目眩,散结,平嗽气之上腾。 桑叶 降肝火。 桑白皮 甘,寒,泻肺火,止嗽,清痰。 桑寄生 去痹痛。 密蒙花 甘,平,微寒,消目中赤脉、赤肿肤翳、泪多,主青盲肤翳。用于慢性角膜基质炎之恢复期。 菊花 苦,平,甘,主诸风,头眩,肿痛,清肺气,生肾水,制心火,平肝,养目血,除翳膜,消肿淚。平肝退翳。目欲脱,沮出,养目血,去翳膜。 金银花 清气血之毒热。 丹皮 清热凉血,活血祛瘀,消肿,泄血中伏火(阴火即相火),和血凉血,通经,吐血必用,退无汗之骨蒸。用于热瘀之组织水肿、渗出、有机物、出血等。有小毒,宜注意。 《顾松园医镜》 丹参 微寒,活血散结,去瘀止痛,宜于血热,治症瘕积聚。强有力地使纤维蛋白元裂解为FDP(血中纤维蛋白元裂解物之简称)。增强通透性与吞噬功能,促进血块之吸收。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血流量,使心率有所减慢。明显扩张末梢小动脉,降低血脂,使血液高粘稠性下降和红细胞表面电荷增加,而防止血栓形成。 元参 苦,咸,微寒,入肾壮水,制浮游无根之火邪,治目涩喉痛。滋阴降火,软坚散结,治颈下结核,主热风头痛,补肾气,(?)明目,散无根浮游之火。若血少目昏者,勿服。 生地 滋阴清热,散瘀生新。 白芍 苦,酸,平,收敛之品,主目赤、肠风泻血,目涩,血痹。泻肝火,补肝伤(泻火则肝血不伤,故补),止腹痛(肝木克脾土,白芍伐肝,行营气),安脾肺。 赤芍 散瘀活血。尤泻肝火散恶血,去壅滞。 牛膝 苦,平,滑窍下行,强筋益肾,散恶血,破症结,通络降火,翳膜遮睛。 决明子 长于宣散,主热重于风,退赤,青盲内障,翳膜遮睛,用于大便干结的风热眼、眼疲劳症。泻肝风热,退翳。 白蒺藜 苦,补肾,辛,泄肺,散肝风,益精气,堕生胎,破血瘀。平肝熄风,行瘀退翳,镇静止痛,用于眼病引起之头病、耳鸣等肝阳上亢或肝风症状。 蔓荆子 辛,苦,微寒,轻浮辛散,入肝、胃、膀胱,搜风止淚,祛肝邪。主太阳头痛,泪出,赤眼,睛内痛。 菟丝子 甘,辛,和平,得正阳之气,补三阴,强阴益精,温而不燥,不助相火为厉(?),祛风明目,精寒淋漓必用之。 五味子 酸碱为多,收肺气,滋水生津。补元气不足,收耗散之气,滋不足之肾水,收散大之瞳神。疗瞳子散大,明目。兴奋呼吸与循环中枢,改善视网膜血循环与微循环,增进视力,扩大视野。若肝家有动气,肺家有实热者,均忌之!瞳神散大而脉数有火者,断不可用! 复盆子 益肾,补肝虚,明目,缩小便乌须发。 女贞子 苦,寒,强阴明目,健腰膝,变白发。但须加脾阳药,否则固阴甚,而目发昏! 首乌 补精血,阻止胆固醇在肝内沉积,减轻动脉粥样硬化。 百合 甘,平,补中益气,止涕泪,清凉退热。苦中寒者忌之! 芡实 甘,平,聪明耳目,强志益精。 莲子 甘,涩,平,滋养后天元气之品。若气胀者,勿服。 山药 甘,平,涩,退翳消障。主头风目眩,止腰痛,除烦热。 麦冬 清心润肺,除肺热,解烦渴,退虚劳之热。清心则火不炎,神水不伤;清肺,则金生水,肾精充足。 天冬 苦,寒,入肺气分,益肾水母之上源,清肺金之火邪。 玉竹 眥烂目痛,风淫湿毒,益气润肺,其功曰独。 甘草 炙则温中,生则泻火,通行十二经络,解百毒,益气补中,泻火解中俱宜重用。 地肤子 苦,凉,洗眼治雀盲涩痛。除胸中壅热,皮肤风痒,利膀胱涩痛,去湿热。 茅根 甘寒,清热,凉血止血,用于眼组织炎症出血,清热利水,用于视网膜因热而水肿。 石斛 甘,淡,入脾,除虚热;咸平入肾,濇( ?)元气,补肾虚,益阴强精,清热,暖水脏
(?),平胃气。 葛根 辛凉解表,升阳,散火,辛温解表,止泻透疹。改善微血管循环,降低血糖。含总黄酮,明显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脑血流量,使脑血管扩张,治疗脑血栓形成。糖尿病性视网膜病以之配生地、地骨皮,多用,升散过当,伤胃气。 山楂 消食,散瘀,用于视网膜动脉硬化,痉挛引起之眼底出血,有持久降压,扩张血管,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地骨皮 治阴虚内热,血翳包睛,消白睛瘀赤。 谷精草 辛,微温,治疳积目翳,疹后星翳。祛风湿,退翳,伍红枣疗沙眼血管翳;补肝虚,如痘后、产后目翳,多泪,小儿夜盲等。但补肝明目之力轻,需久服有效。 泽泻 利小便而耗肾阴,扁鹊谓其多服昏目。 郁李仁 善去肝胆之结,入肝舒滞去郁。 苦参 开窍通络,清热解毒,利尿燥湿,降眼压。若肝肾虚而无大热者,勿服。 郁金 辛,苦,寒。(?)行气解郁,凉血破瘀,破肝郁血瘀。可用作眼珠内之散血药。 栀子 泻心火,解三焦郁热,平肺火,利尿,凉胃、肾。 连翘 入心、胞络气分之英,为十二经疮家圣药。散诸经气结而血凝,清无根之火邪上壅头目,消百般之热结、肿痛留停。清热解毒,散结排脓,消肿止痒,治瘀血胬肉,血灌瞳仁。清外感风热,增强毛细血管的抵抗力,用于眼内出血、水肿渗出,尤其伴心火上炎者。 黄连 苦,寒,主热目病,眥伤,泪出,泻心火,清火除湿。泻心脾之火,除肝胆郁热。酒炒厚肠胃,去肠、胃湿热。若血少气虚,脾胃虚寒,阴虚内热者勿服。 黄芩 泻脾胃实火,除脾湿热。酒炒枯芩上行泻肺。条芩除大肠、肝、胆之淫热。 龙胆草 苦,涩,大寒,补肝胆气,去目中黄,涤火邪,除湿热。沉阴而下行,益肝胆,入膀胱,除下焦湿热。治翳障、胬肉攀睛,去目刺痛,止热泪。泻肝胆之火,用于肝火之角膜炎症,虹膜睫体炎,多配黄连、黄芩、桅子。配生地或当归,可防其苦寒伤寒。若脾胃两虚者,勿服。 大黄 泻火解毒,散瘀,用于因热之瘀滞、出血,尤其是大便干结。 天竺黄 寒,力大,清热开郁,开窍涤痰,肝郁痰闭目暗。 紫草 凉血化癍,化血热之瘀积目昏。 昆布 软坚,破积聚,治胸膈痰结。 海藻 软坚散结,消积去湿,治症瘕痰核,目睛突出。 昆布、海藻 软坚散结,用于眼底病,有硬性渗出物或机化物。 含抗凝血物质,约等于肝素,预防血栓再生。含碘化钾,能使病态组织崩溃溶解,促进网膜出血及渗出物之吸收。 地龙干 平喘,解热,通络,清热通络,抗组织胺,用于巩膜炎之肿胀隆起严重者。高血压之眼底出血等。解痉通络,用于动脉硬化、痉挛。 夜明砂 活血,消积,退翳。 朱砂 清镇君火,使心火不上炎。 牡蛎 平肝潜阳,软坚散结,用于硬底有硬性渗出物或机化物者。配昆布、海藻,用于动脉硬化之眼底出血。 龙齿 平肝潜阳,治视神经脊髓炎之头晕、手抖,视物有跳感等。 羚羊角 苦,咸,寒,祛翳障,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明目益气,宜于虚热者。用于因热之瘀痛,如虹膜睫状体炎、严重角膜溃疡体眼、头抽痛者。用于肝火上炎或肝风上扰之眼睛胀痛、偏头痛,如青光眼等。 磁石 中和,益肾精;重镇,养真阴,使目中神水不外移。镇养真精,使肾水不外移,治动脉硬化之眼底出血,巩膜炎之限局性隆起,眼底血管栓塞,硬性渗出斑、机化物。气秉纯阳,肝资其补,解肝热,散气结,睛珠夜痛,加甘草、香附,一服奏功。镇虚阳上浮而明目。配朱砂,平心血,使邪火不上侵。配神曲,消脾滞助胃,养生发之灵。 石决明 平肝熄风,泻热退翳。镇肝明目,止痛,用于肝阳上亢之眼胀痛,如角膜炎合并虹视睫状体炎、青光眼、视神经炎等兼面部烘热、口干,咽燥、便秘等肝阳旺盛。用于肝热重而生翳,平肝退翳,治虹视其效甚捷! 蛤粉 主胞生痰核,退翳。 生石膏 解表清里,用于巩膜炎肺胃热盛。 |
|
恭请您多指教:lzddpjw@163.com lzddpjw@sina.com
老子大道溥及网
Warm welcome to the Laozi's Great Dao universal
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