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摘翠

 

 

 

 

1. 祖国医学关于“肾”的研究

2. 从垂体——肾上腺轴讨论阴阳常阈调节论

3. 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肾本质

4. 阴虚火旺与肾上腺皮质、髓质激素的关系

5. 祖国医学“肾”的研究中有关滋阴泻火药作用的探讨

6. 环核苷酸双向调节和中医阴阳学说

7. 从生化角度简介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

8. 环-磷酸腺苷(cAMP

9. 环核苷酸类在淋巴细胞活化和功能中的作用

10.阴阳学说在免疫反应中的应用

11.从分子生物学探讨“气”的本质

12.肺循环的调节及其病理生理

13.肺代谢功能与疾病

14.肺主治节的探讨

15.肝脏病的激素代谢

16.祖国医学中的生物钟知识

17.祖国医学和生物钟

18.阴阳与调节

19.地磁场与生命

20.微量元素与中医中药

21.胃肠内分泌学的进展

22.试论气机升降学说在《伤寒论辨证中的运用》

23.中医补法作用原理的研究

24.中草药免疫作用表

 

 

 

 

 

1.祖国医学关于“肾”的研究

张大宁

一、肾的生理功能

肾为“先天之本”,分肾阴、肾阳,肾阴又称肾水、肾精,肾阳又称命火、相火。肾阴为肾阳的物质基础,肾阳是肾阴补充的重要动力。

1.肾与生长发育的关系 人之生长发育衰老过程,都源于肾气的盛衰。对未老先衰者用补肾法往往获效。

2.肾与人体呼吸的关系 “肾主纳气”,肾虚不能纳气,易出现“呼多吸少”的喘症。肺气肿、肺心病病人,出现肾虚喘促时,可用补肾纳气法治之。

3.肾与消化的关系:肾阳可重蒸水谷,促其消化。命门火衰时,则消化不利,可出现因脾肾阳虚引起的“五更泻”。

4.肾与生殖的关系 性的成熟、衰退直接受肾影响。阳萎、遗精、早泄、不孕等,从肾论治,多可获效。

5.肾与水液代谢的关系 肾以气化调节水液代谢,“肾主水”,肾阳主开,肾阴主合,二者健时,小便开合,水液代谢正常,肾受损,易致开合失常。慢性肾炎、尿崩症、糖尿病、肾功能衰竭等之尿量变化、浮肿、腹水等。

6.肾与骨、髓、脑、齿、发、腰、耳及二阴的关系  肾主骨,肾气足则骨坚,反之则易发育失常。肾生髓,“脑为髓之海”,肾气充,则脑髓健而聪;虚则髓海不足,健忘失眠。神经衰弱多源于肾。

“齿为骨之余”,“发为血之余”,肾虚时则易牙齿浮动、发白易脱等。

肾对腰、耳及二阴,多表现腰痠痛、耳鸣耳聋,补肾常效。

肾虚,多见全身症状,补肾可改善。

二、关于“肾”的研究

赵氏提出命门——交感神经节,肾阴、肾阳似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作用。

周氏探讨“养阴”机理,认为阴虚的多种临床症状,多可用间脑功能失调解释。

但以上均属推论。

当前,较一般的看法多认为系属垂体——皮质,垂体——性腺的作用。

李氏提出命门类似肾上腺皮质。

沈氏总结中医治验,发现功能性子宫出血、支气管哮喘、妊娠毒血症、红斑性狼疮、冠心病、神经衰弱等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都可用补肾、调整阴阳的方法获效。肾阳虚者,无论何病,其24小时尿17羟皮质类固醇含量均较正常人显著降低。补肾后均有提高。

顾氏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2日静滴,肾阳虚者仅显示肾上腺皮质反应延迟,并无器质性损坏,以此推测肾阳虚可能不属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低下。

肾阳虚主要为肾上腺皮质反应低下。其病机主要在于垂体。

“肾”:下视丘——垂体——肾上腺皮质和下视丘——垂体——性腺系统固很重要,但决非全部。曾用滋阴补肾治10例甲亢,疗效满意。

重庆医学院对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病、椎骨结核、肺、营养不良性水肿等肾虚表现的24例尸检,发现其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皮质、睾丸、卵巢等腺体均有较明显的退行性变。所以肾还应包括部分植物性神经系统、甲状腺、泌尿系统的肾脏。邝氏、易氏动物实验也部分证实了这一观点。

三、关于导致肾虚的病因

1.先天不足:明绮石曾云:“因先天者,指受气之初,父母或年已衰老,或乘劳入房……精血不旺,致令所生之子夭弱。”一般小儿遗尿、佝偻病等,可用补肾治疗。

2.衰老:首乌延寿丹对滋补老人肾虚、延寿有一定作用。曾检5850岁以上人,肾虚证者45名。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和垂体——性腺的功能,随年龄增长而渐衰减。

3.房劳过度,肾精流失过多,肾之阴阳因而亏损,多可致肾虚。P氏研究性交后兔的脑垂体前叶细胞改变,发现嗜碱与嗜酸细胞染色性均显示脑垂体前叶功能的减低。

4.精神因素 情欲太过,邪火妄动,耗伤真阴。朱丹溪:“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先伤其气者,气伤必及于精。”

5.久病及肾,慢性病者有肾虚证的占92%,补肾治疗后,85%人不同程度好转。

四、关于肾阴虚、阳虚的研究

肾阴虚——神经系统、内分泌腺的兴奋,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有关,阳虚——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改变。

五、一些补肾药物和方剂的研究

1.具有脑垂体激素作用的药物

紫河车,含有向生殖腺激素、动情素、助孕素,并有催进陈液及能促使母体乳腺发育的泌乳素及生长激素等。

2.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的药物

甘草,对轻度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有较好疗效。小剂量甘草呈糖皮质固醇样作用,大剂量则现DOCA样作用。

小剂量可能对肾上腺皮质或脑垂体ACTH的分泌有刺激作用。

地黄,为首选补肾药,治风湿性及类风湿疗效较好。用药后可出现轻度腹泻、恶心、头晕、心悸及类似皮质激素的轻微水肿等副作用,少佐茯苓、地黄,用量由小而大,可减少其副作用。

3.具有性激素类作用的药物

久服人参可增强体力、智力。去势白鼠服人参后看到性冲动。人参可延长或挽救生命。

鹿茸提出鹿茸精,为雄性内泌素,中含雌酮。

黄芪,可使白鼠动情期从1日延长到10日,有类性激素作用。

淫羊藿可使动物交尾力亢进,促犬精分泌,因精液分泌亢进,知觉神经的刺激,有间接兴奋作用而催淫。

蛇床子,有类性激素作用。

4.地黄丸及附桂合剂

地黄丸如滋阴补肾主方,对肾血管狭窄型高血压能降压并改善肾功能。改善神经系统、性腺及肾脏本身的功能障碍。 

附、桂可改善皮质素型多白鼠的肾虚状态,加强抵抗力,且对皮质烧伤性高血压有效。对一些内分泌腺功能有调节作用。——夏季不宜使用!

七、结束语

对肾研究,为内分泌学打开一条思路。

补肾治疗,主要通过调节内分泌功能使疾病好转,“扶正培本”。

心是调节生理活动和思维的中心,似神经及大脑皮层。“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可能属于大脑皮层通过下视丘对垂体及内分泌腺的作用,即为神经——体液调节机制。

 

2.从垂体——肾上腺轴讨论阴阳常阈调节论

华山医院   沈自尹

“肾”学说到明代,出现了命门学说,其中包括肾阴与肾阳,作为人之生命根源。

赛里氏1936年提出应激学说,把抗体对损伤性刺激的反应归结为警戒反应、适应阶段、衰竭阶段三个过程,由垂体——肾上腺轴来调节适应。当调节失败而不能适应时,则发生“适应性综合病症”。但其缺点是忽视了整个神经——体液调节机构的重要性。

机体之协调是惊人的!

在神经——体液各个层次上高度的自动控制与精确的反馈系统交织在一起,大量的调节控制维持着多层次(包括分子水平)与层次间的动态平衡。

恩格斯说到相对平衡是生命的根本条件,但它可以是积极的处于健康水平的平衡(正常阈),亦可是维持在消极的处于病态水平的平衡。

“肾阳虚”病人的垂体与肾上腺的稳定常被打破,处于低水平的平衡,因此,提出了阴阳常阈调节论。依阴阳学说来指导调节人体内对立之双方,使之不但平衡(低水平之平衡仍属于病理现象),而且以达到正常阈(正常水平的平衡,属于正常的生理状态)为目的。

凡是肾阳虚之病人,由24小时尿17羟测定来反映其肾上腺皮质功能约有8090%是低于正常的。(西医应补充激素,但会成瘾,破坏了垂体与肾上腺的平衡。)

阿狄森氏病人的肾上腺皮质已毁坏90%以上,从而失去了对垂体的制约能力,于是垂体分泌大量的ACTH。因此,垂体和肾上腺皮质的关系是不平衡的。但是,肾阳虚病人肾上腺皮质功能偏低,其垂体却不分泌大量ACTH来提高肾上腺皮质以达到新平衡。相反,垂体功能是低的,说明肾阳虚病人的垂体与肾上腺的分泌都是低的,处于低水平的平衡。

垂体与肾上腺皮质是处于相互制约的反馈关系,失衡时,单扶一面,若有过分,必波及另一面,“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盛阴耗,阴盛阳耗”,“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阳虚过用温热,会转为阴虚,阴虚过用泻火会转为阳虚。若采用“阴阳互相”,在充分补阴之基础上温补肾阳,可使阴阳两方基础同时提高。左归丸(育阴以涵阳)、右归丸(扶阳以配阴)为其范例。

用温补肾阳(右归丸)治肾阳虚病人,不再出现阴阳转化现象,且症状缓解,ACTH转为正常,垂体与肾上腺皮质低水平的平衡获得了纠正。

支气管哮喘,慢支是肺病久及于肾(母病及子),有60%70%病人表现为肾虚(?),多半有垂体——肾上腺轴失调,若于发病前12个月温补肾阳,可获预防之效。提高了垂体——肾上腺轴,有可能通过调节环磷酸腺苷的水平,使对哮喘有远期疗效。对慢支,有可能通过调节免疫功能,使之逐年好转。

中药之阴阳调节是通过整体,作用点可能是在脏器水平、细胞水平,也可能在分子水平。(?)

滋阴泻火药可减轻激素造成的阳亢盛的外象,且使激素对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作用也减轻6070%,使其调节能力少受损害,并延缓激素在肝脏里之代谢速度,从而保持了体内激素的正常水平,改善脂肪代谢。

人体是复杂之有机体,各脏腑器官之间处于经常变化关系之中,而强有力的神经体液调节,使它们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气阴两虚”、“气血两虚”、“阴阳两虚”是不健康的低水平的平衡。

人类有保持机体与外环境的统一、维持生命过程的对立统一的调节能力,垂体——肾上腺轴(它还受到下丘脑的调节)为其中重要的调节能力之一。通过它有可能看到在细胞(靶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上的调节作用。但分子水平的物质基础,有的具非特异性,会受到多方面影响。如何就整体或脏器水平与细胞或分子水平的调节作出有机的联系(宏、微观的辩证的统一),将为体内环境恒定与阴阳常阈调节论作出说明。

很多疾病都表现有脏器阴阳失调,但疾病并不都是脏器本身的阴阳失调,调节阴阳成功也不一定治好病(?)。因此,要辩证地处理好治病和调节阴阳的关系。

阴虚火旺,尿17羟排泄量偏高,滋阴泻火,可使之趋于正常。

活血化瘀药可使结缔组织增生的瘢痕疙瘩软化,又可使结缔组织萎缩的外阴硬萎改善。

由电子显微镜和同位素示踪方法观察到的纤维细胞与胶原纤维之间的调整作用,亦为阴阳调节趋向于常阈的表现。

上海一医对体液免疫功能亢进,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急性重型肝炎,用环磷酰胺抑制体液免疫,转移因子提高细胞免疫,存活两例,亦为一例。

人参、刺五加、五味子、当归等,具有适应原样作用,当机体处于不正常情况下,可起双向性调整作用。

《内经》调节阴阳,以平为期。

 

3.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肾本质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刘亚光

核酸是人体遗传物质基础,是遗传信息携带者。

它控制着蛋白质包括酶的生物合成进而调节各种代谢。

环状核苷酸是具有广泛调节功能的化合物,在正常细胞中有二种环状核苷酸,——环状腺嘌呤单核苷酸(C-AMP)和环状鸟嘌呤单核核苷酸(C-GMP),两者之间保持一定比例进而调节各种代谢。

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在一定条件下都是通过化学介质来控制,调节效应细胞的各种代谢。在神经系统中神经介质作用于它的受体,进而引起环状核苷酸变化来控制各种代谢。在内分泌系统中,激素通过它的第二信使起作用。含氮激素如肾上腺素、胰岛素等通过作用于靶细胞上的特殊受体来改变靶细胞内环状核苷酸水平进而调节、控制各种代谢。类固醇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等)通过作用于靶细胞后在细胞核内形成激素与受体的复合物再转移到核内与核酸相互作用,从而控制酶的生物合成再调节各种代谢。

这样,从生理功能和形态结构上差异很大的神经与激素控制在分子水平上却有很大的相似性。

实验证明,阳虚动物模型内脏如肝脏核酸代谢低下约相当于正常动物的7550%左右。用补肾阳药附子、锁阳、淫羊藿、菟丝子等,可使之恢复或接近正常水平。而阴虚型则相反!

肾阳虚病人尿中17羟水平低下,补肾物可使之恢复正常。尿中17羟是类固醇激素的代谢产物,其水平低下反映着类固醇激素机能低下。这类激素是通过核酸起作用。因此,阳虚型病人尿中17羟低下与阳虚模型中核酸更新率低下是一致的。但核酸代谢比类固醇皮质激素反映更本质更全面的问题。因为核酸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控制各种代谢。

肾阳虚症的病人,如肾炎、肺心病、肠结核、全身营养不良等,解剖后可见内分泌腺体衰退萎缩。而补肾阳药物具有类似内分泌激素作用。

如淫羊藿、鹿茸精有类似性激素的作用,鹿茸精含雄性内分泌素。

附子、肉桂能调整性腺与肾上腺机能。

续断有催乳功能等性激素作用。

海狗肾有雄性激素。

紫河车有生殖腺激素、动情素、助孕素等。

补肾阳药(如黄附片、肉苁蓉、补骨脂)能防止或减轻摘除肾上腺动物的体重下降,有激动肾上腺并释放皮质素的作用,对摘除肾上腺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者如不耐寒、易疲劳有明显防止、纠正的作用。

肾阳虚有内分泌机能低下表现,补肾阳药则起加强内分泌作用。而内分泌机能低下在分子水平上看导致核酸更新率下降,用补肾阳药则提高了核酸的更新率。

“肾存精”。精,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一、先天之精,包括“先天之本”,为人体生命活动在生长发育中的物质根源;二、人类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质,主要指生殖细胞中的核酸。先天之精与核酸功能密切相关。遗传信息由核酸携带。核酸: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DNA),一类是核糖核酸(RNA)。遗传信息从DNARNA→蛋白质。先天之精的本质,可能就是生殖细胞中DNA,受精卵中DNA带有发育成一个新个体的全部信息。

由上分析可见,肾阳虚者其性功能常减退,补肾阳药可调节性激素。性激素作用于靶器官中核酸代谢,反之,性激素亦影响肾细胞。

性激素充分分泌后,不但作用于性器官引起生物活性,还可反馈抑制垂体,下丘脑分泌促性激素的分泌。这种调节为负反馈,当某件激素不足时,又可兴奋上一级分泌激素为正反馈调节。

肾功能正常时,下丘脑—垂体—性腺相互处于动态平衡时,可保持正常性生理功能,也就是保持有关细胞特别是性细胞中核酸代谢的相对平衡。

肾阳虚时,其下丘脑——垂体——性腺功能低下,相关核酸代谢也下降。经补肾阳药物治疗不同程度恢复了核酸代谢,并恢复了正常功能。

后天之精,为五脏六腑化生出来的精气,它来源于食物里精华部分,是维持人的生命,营养人体各部器官并促进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这是肾的后天之精,包括人体从食物来源中通过新陈代谢而后产生各种激素(如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下丘脑释放激素等)它们通过环状核苷酸和核酸环节进而调节控制人体各器官代谢,促进生长发育。

“命门”(“肾阳”,“元阳”)是肾的生理功能的动力,是人体热能发源地。

实验表明:补肾药能调节肝脏核酸代谢,而肝脏是供给人体产生热能的场所。从食物中吸收的营养物到肝脏再转化成糖元、脂肪、蛋白质,这些物质经分解、氧化后产生能量供全身细胞。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都参与调节能量代谢。如肾上腺素通过c-AMP使磷酸化酶活化促使糖元转化为磷酸葡萄糖再通过三羧酸循环或糖酵解产生ATP供能。而有些补肾药如鹿茸能改善机体三羧酸循环和糖酵解,从而改善能量代谢。cAMP同样调节脂肪代谢,使脂肪酶活化分解脂肪成甘油和脂肪酸,进一步氧化产生能量,糖皮质激素也参加能量代谢,促使糖元分解,使肝内糖元异生途经中一些关键性酶类增加,包括葡萄糖-6-磷酸酶,果糖-16二磷酸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激酶。这些激酶活性是通过作用于细胞核内核酸方式而达到的。

由上可见,“命门之火”的作用与肾功能中对全身能量代谢的调节控制有关。尤是对产能途径的调节、控制,保证了机体获得高能化合物ATP,后者再进一步转换成各种能量形式,包括热量,供全身各内脏、细胞使用。

肾主水,主开阖以调节水量,为水的排泄器官,受神经与体液的调节,交感神经通过cAMP作用于肾脏入球小动脉细胞引起尿量减少,肾上腺素也有类似作用。同时,脑垂体控制利尿素可使肾细胞内腺嘌呤单核苷酸环化酶活化使ATP产生,cAMP增加。cAMP又使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产生抗利尿作用,使水量吸收增加。增加RNA、蛋白质合成。盐皮质激素起肾小球汗腺、胃肠管、唾液腺水份重吸收作用。增加水、钠、氧化物在体内潴留,使钾排出增多。盐皮质激素受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调节,而ACTH通过调节靶器官内cAMP和核酸二途径起作用,增加皮质激素的合成。

由上可见,肾主水也是调节相应器官中核酸与cAMP相对平衡进而调节水份代谢。cAMP也作用于上皮组织使水渗透能增加,起调节水份作用。

“肾主骨,骨生髓,髓入海(脑为髓之海)”。肾气足则骨坚,反之则发育失常。慢性肾病常发生骨骼疾病和血钙过低,各期肾衰竭都可见一定程度之纤维性骨炎,骨质增生,骨软化等。肾本质与垂体功能有密切关系,在垂体前叶激素中,包括生长激素,生长激素可刺激骨骼生长增加骨的长度和直径,还可刺激软骨生长,而生长激素是通过作用于靶器官细胞核酸作用,产生诱导酶而发挥生物活性。下丘脑中生长素的释放激素调节生长激素,也是通过cAMP而起作用。骨骼和钙的调节中一种甾体激素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起重要作用。甲状旁腺激素可作用于肾细胞,通过调节细胞内cAMP进而调节核酸代谢,增加磷酸盐由肾脏排泄。在慢性肾炎中由于缺乏1.25OH2D 3常发生骨骼疾病,如骨软化、骨质疏松、佝偻病、骨硬化、骨质脆弱、囊状纤维性骨炎。cAMP在一定条件下可使骨组织对钙吸收增加。

骨主髓,髓是造血器官,血液红细胞生成与促红细胞生成素有密切关系,而肾脏为其生成的主要部位。它通过作用于干细胞的核酸代谢诱发血红蛋白合成并控制骨髓输送时间。

肾虚者易引起白血病。这是“毒入骨髓”,“热入营血”。

严重肾阴虚病人往往在血液中幼稚细胞不太高时,就发生严重骨痛、发热等全身骨骼浸润的表现。此时单用清热祛瘀难以奏效,若滋补肝肾,则骨痛往往容易解除。

白血病病人细胞中核酸代谢明显上升。补肾阴药(生地、麦冬、别甲、元参)补肾阳药都起调整核酸的作用。

肾气虚时,髓海不足,健忘失眠与神经衰弱有关。肾与下丘脑、垂体的功能有关。丘脑→垂体→激素控制在分子水平上可概括成对核酸与环核苷酸的调节作用。

肾主纳气。肾虚时,呼吸困难,呼多吸少,以吸为快,动则喘,气不得续。气喘“发时治肺,平时治肾”。用补肾法治哮喘有效率达8495%

支气管哮喘,慢支,尿中17酮有不同程度迟缓或低下,而以肾阳虚者更明显,补肾药可缓解。

用放射免疫法直接测定血浆中皮质醇的含量,以血浆含量与慢支分型看,健康人最高,其次是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与慢支的的发展由肺→脾→肾是一致的。支气管哮喘病人在增加肾上腺后,尿中增加cAMP能力受到限制,可能是病人的环化酶对儿茶酚胺反应敏感性降低。

补肾药与核酸、环核苷酸有密切关系,尿中与血浆中皮质醇与17羟都间接反映激素调整核酸能力。故“肾主纳气”,与调节核酸、环核苷酸相对平衡有密切关系。

肾虚与免疫功能有密切关系。抗体产生与内分泌激素有密切关系。生长激素通过核酸,诱导蛋白的作用方式可刺激抗体的生成,而皮质激素通过同样方式可抑制抗体生成,减轻炎症反应,此已在临床上应用。而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均受下丘脑——垂体机能调节。

抗体生成同样受到环核苷酸调节。如cGMP可促进免疫细胞反应使溶酶体、β-葡萄糖醛缩酶释放。

一定量的cAMP有刺激免疫活性细胞作用,可使T淋巴细胞转化,使B系淋巴细胞产生抗体能力加强,从而增进人体免疫能力。并可加强干扰素诱导剂作用,干扰素是人体内抗病毒的蛋白质,通过核酸模板而生成。

肾小球肾炎与免疫机能反常有关。

气管炎肾虚病人血液中T细胞平均值显著低于正常人,用淫羊藿、栗球等,可使之显著提高。

补肾阳的肉桂、仙茅、菟丝子、锁阳、黄精能使抗体提前形成。补阴药(炙别甲、元参、天麦冬、北沙参)可使抗体存在时间延长的作用。

免疫机能受核酸、cAMP调节。

淋巴细胞主要包括T细胞和B细胞,均来源于骨髓多能干细胞。分别通过胸腺和淋巴组织繁殖和分化成熟为TB细胞,其中B细胞是生成抗体的细胞。

“肾生髓”的机能中包括了免疫淋巴细胞的调节作用。机体在抗原刺激下免疫反应形成过程与核酸有密切关系。

丹参有抑制脾脏RNA作用——抑制免疫亢进作用。

甘草有抗过敏、延长移植组织存活时间作用。

这些中药有调整环核苷酸作用。甘草起提高cAMP水平作用。

“久病者多肾虚”,用补肾治疗可见好转。

用补肾药调整核酸,环核苷酸代谢就包括了对免疫功能和神经、激素机能的调整。这也是“异病同治”的物质基础。

肾功能与肾脏内前列腺素机能有关。后者可起调节血压作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也可调节多种细胞,如血细胞中cAMP水平。

阴虚病人(肾)多有交感神经兴奋、亢进以及尿中17羟皮质固醇增加。阴虚者手足心热与植物神经调节失常有关。

阴虚阳亢高血压病中甲状腺机能亢进,而阳虚者减少。

交感神经通过分泌cAMP起作用,故阴虚者cAMP分泌偏高。

甲状腺通过核酸和环核苷酸两条途径作用,阴虚阳亢者体内核酸代谢偏高。

补阴药对阴虚动物核酸代谢紊乱的调节作用较迟,而补阳药对阳虚动物核酸代谢紊乱的调节较速。

综之,肾本质从分子水平看,可包括对神经、内分泌、生殖、泌尿、免疫、消化、骨、呼吸等系统内细胞的核酸、环核苷酸相对平衡的调节。其相对平衡失调时,则出现“肾虚”。

《天津医药》(21978

 

肾阳虚者24小时尿-17羟皮质类固醇测定低于正常人(7.8毫克),平均仅2.2毫克,经温肾后有所提高。

34只小白鼠实验证明,服温肾药组14天后,其肾上腺中维生素C及胆固醇含量较对照组低42%左右,表明该类药物能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分泌。

 

4.阴虚火旺与肾上腺皮质、髓质激素的关系

上海中医学院  生化中基教研组

肾阳虚患者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紊乱,尿17羟皮质类固醇低于正常。

肾阴虚患者尿17羟变化幅度很大,高低不一,其原因与阴虚的火旺程度及不同脏腑的火旺有关。

肝肾阴虚肝火旺者大多增高,滋阴降火后,可趋于正常。

阴虚火旺可能与交感——肾上腺髓质机能亢进有关。

阴虚火旺患者可能皮质激素某种代谢途径发生改变,也可能是由于大脑皮层功能紊乱的结果,肝脏灭活功能亦有亢进。

朱丹溪:“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在《格致余论》中指出:‘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煽,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

垂体——肾上腺皮质或肝脏灭活功能亢进,或交感——肾上腺髓质活动增强引起“火旺”,可能是导致阴虚的重要发病原因。

“心主神明”,从心火与交感——肾上腺髓质活动有联系,“神”者,中枢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和交感——肾上腺髓质等调节活动均有关。

黄连、大黄等泻心火药具有抑制交感——肾上腺髓质活动,降低尿儿茶酚胺的作用。

 

5.祖国医学“肾”的研究中有关滋阴泻火药作用的探讨

——生地、知母、甘草对肝中皮质醇分解代谢的影响

上海一医藏象研究室《上海一医学报》1980.1

此三药应用于长期服用激素的病人,可减轻部分病人由激素引起之副反应,并对血浆皮质醇的抑制有一定保护作用;它们具有保护机体肾上腺皮质免受外源性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等)之抑制。因之,它们可直接影响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的变化。

 

6.环核苷酸双向调节和中医阴阴学说

《国外医参》中医中药分册  1978年创刊号

1956年,Sutherland发现环-磷酸腺苷(cAMP),于1968年提出第二信使学说,从此,cAMP在生物体中的调节作用,在医学界引起了浓厚兴趣。

cAMP具有多种调节功能,且因器官、组织、细胞的不同而异,S氏因这方面的成绩于1971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金。

1963年,Ashman等在哺乳动物尿中,发现了另一种环核苷酸——环-磷酸鸟苷(cGMP),1969GoldergIshilam等在哺乳动物组织发现有cGMP(它在活机体的含量约为cAMP1/101/15)。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生物学家Nolson Goldberg研究了它们对生物细胞的双向调节作用,并注意到它们是一对拮抗物,它们在细胞内的浓度是相关的,浓度的变化是相反的。对细胞的调节也相反。如脂质生成和脂肪分解,糖元合成和分解,心脏收缩与舒张,细胞增生与抑制,等等。

1973中,Goldberg将这种双向控制现象与阴阳学说作了联系,是作为二元论的阴阳学说的基础。

1975Elliott提出cAMP——阴、cGMP——阳的概念。

异丙肾上腺素可刺激组织中cAMP形成,并使心肌收缩力增强,但却降低cGMP水平约50%

垂体后叶素,5羟色胺(血管状缩素)、PGF2a、乙酰甲胆碱,均可使给予己烯雌酚的大鼠子宫平滑肌提高收缩性,并在若干秒内使cGMP水平增加2.55倍,但对cAMP水平则无影响。

PGF2a可使牛静脉平滑肌收缩,并使cGMP水平升高23倍,而cAMP则无明显变化。

cAMP使人血液中血小板聚集受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作用机理,可使血小板cGMP浓度在30秒内几乎增长4倍,并使血小板聚集。胶元及其它刺激血小板聚集剂且可使cGMP水平增高。但这些血小板聚集剂都不引起cAMP的增多。胶元使血小板cGMP升多的水平为80%

具有恶性化特性细胞的增殖常伴有cGMP水平的升高,而当cAMP水平增高时则起抑制作用。

胰岛素(激素)通过降低细胞内cAMP浓度而产生一系列作用。胰岛素对葡萄糖运转和中间代谢作用,可使细胞cGMP大量累积,促进细胞分裂,而这效应与它的作为“生长因子”和代谢作用无关。

Stone用电生理技术测定鼠大脑皮质锥体束神经元的细胞膜电位变化,发现cGMP有兴奋作用,cAMP则抑制。

cGMP促进T细胞、B细胞的DNA合成,而cAMP则与之拮抗。cAMP可能具有诱发细胞分裂的作用。

 

7.从生化角度简介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院  吕宝璋

肾为先天之本,肾阴滋养五脏六肺之阴,肾阳温煦其阳。肾主藏精(肾阴)及命门火(肾阳),宜藏不宜泄,故肾病多虚证。

肾虚证共同的症状体征:腰痠腿软,耳鸣如蝉,脱发,牙齿松动,性功能失常,尺脉弱。在此基础上若见畏寒肢冷、浮肿、夜尿频多、便溏溺清、气短神疲、面色无华、阳萎滑泄、舌淡胖润、脉微弱迟者则为肾阳虚。见于哮喘,甲减,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性肾炎,神经衰弱,年老体弱,久病不愈等。

反之,若兼见五心烦热,便秘溺赤,口干盗汗,头目眩晕,失眠梦遗,舌红裂剥,脉弦细数者,则为肾阴虚,见之于慢性肾炎、结核病、糖尿病、甲亢、神经官能症、久病体虚等。

肾阳虚表现为慢性代谢低下,肾阴虚为亢奋,且与内分泌系统之功能有关。

围绕着肾虚证进行了红细胞的糖代谢,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状态及核酸代谢的研究。

糖的分解代激主要有三个途径:有氧分解、无氧分解(酵解)和磷酸戊糖支路。前两者主要产生高能化合物ATP,后者则产生还原型辅酶Ⅱ和戊糖。

人的红细胞,随着它的成熟,代谢活动逐渐减弱,成熟的红细胞仅保持着进行糖的酵解作用和磷酸戊糖支路(HMP)的能力;前者产生ATP供其120天生活期之所需,后者则通过其所产生还原型辅酶Ⅱ(NADPH)将高铁血红蛋白分子中之高铁还原为亚铁,以利于其运送氧的功能正常进行,同时可将GSSG还原为GSH以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

肾虚患者之血液红细胞代谢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肾阳虚者糖酵解作用和磷酸戊糖通路的氧化作用低于正常,肾阴虚者则均显著高于正常。

 

肾虚病人红细胞氧化强度的变化

 

 

糖酵解率

 

糖氧化率

乳酸增加

μg/小时

%

氧吸收量   μl/小时

%

正常人

肾阳虚

肾阴虚

23

20

9

49257

37592

728211

l00

76

148

20

18

9

31.97.2

286.4

39.77.9

100

88

124

 

本表反映了肾阳虚者能量代谢低下,而肾阴虚者则旺盛。

肾上腺皮质通过它产生的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对机体的物质代谢产生了广泛的调节作用。其功能失常给机体带来深刻的影响。

尿中17-羟皮质类固酶(17-OHCS)是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代谢产物,其排出量的测定,可作为判断肾上腺皮质功能状态的指标之一。肾阳虚者显著低于正常,肾阴虚者则反之。

肾虚哮喘病人24小时尿中17-OHCS含量的变化

 

男例

尿中含量  mg/24小时

女例

尿中含量 mg/24小时

正常人

肾阳虚

肾阴虚

23

16

8

8.12.9

3.061.62

10.383.9

18

8

5

7.333.06

2.752.04

11.4

 

肾阴虚的“慢支”患者且见血液中11-羟皮质类因醇浓度显低于正常。(它排除了肝脏对激素代谢障碍的可能性,进一步说明了变化之根源在于肾上腺皮质自身)。而肾阳虚病人对ACTH试验呈延迟反应,说明其高级部位——垂体亦被累及!补肾药物可使它们恢复于正常。

试验表明:阳虚动物之核酸合成低下,而阴虚者则旺盛,补肾药可使之趋向正常,补阳滋阴对阳虚者疗效尤佳。

从生物化学角度来说,肾阴虚证的一部分内容是机体能量代谢活跃,核酸合成旺盛,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不稳定的激惹状态;反之,肾阳虚者则均处于明显的低下状态。由此可理解:“阴虚生内热”,“阳虚则外寒”,及“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之道理了。

哮喘的发生,为交感神经细胞膜上的β受体兴奋性降低,致细胞内cAMP浓度降低之结果。补肾药可提高疗效,补肾法对交感神经有何作用?补肾药物与β变体与cAMP之间有何联系,值得探讨。

肾阳虚证包括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能量代谢低下及核酸合成抑制等生物化学内容,它们之间的联系如何?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产生,取决于垂体前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分泌。ACTH是由39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主要取决于DNADNADNA聚合酶的催化下,通过自我复制产生新的分子;又可将它携带的遗传信息(核苷酸或碱基的排列顺序)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中转录成RNA;最后,在mRNA的指导下,在核糖体上按特定的顺序连接氨基酸,合成蛋白质。这一系列过程均需ATP提供能量。在此过程中,cAMP不但可使组蛋白末端的丝氨酸残基磷酸化,从而解除它的掩蔽作用,加速DNA的复制,还可提高RNA聚合酶的活性,且能增加胞浆中核糖体的数量,从而促进DNARNA及蛋白质之合成。而ACTH对肾上腺皮质的作用也须通过cAMP

ACTH首先与肾上腺皮质细胞膜上的ACTH受体相结合,以激活AMP环化酶,后者催化ATPcAMP反应,使之产生cAMP;由cAMP激活蛋白酶,加速调节蛋白的合成,后者作用于粒线体,开始了皮质激素的合成。而AMP环化酶作用的底物——ATP,主要是在糖的分解代谢中形成的。

这样,从理论上把肾阴虚的三种生化改变,以cAMP的改变为中心联系了起来。

可以这样设想:由于能量代谢障碍,ATP产生减少,AMP环化酶作用的底物因而减少,致cAMP含量降低;而ATPcAMP含量减少将导致核酸及蛋白质合成减弱,表现于垂体,则是ACTH的分泌减少,从而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我们要从分子水平去理解肾虚证及补肾药物的作用原理。

 

从生化角度简介中西医结合之进展(续)

吕宝璋

㈡对物质代谢之影响

活血化瘀药对原胶原的合成及酸性粘多糖均有抑制作用。结缔组织由细胞、纤维、基质组成,主要成分是胶原纤维。胶原纤维的合成:一、由纤维母胞分泌原胶原,这是——类蛋白质;二、在基质的酸性粘多糖参与下,才能聚合成功胶原纤维。

高血脂与冠心病有一定联系。活血化瘀促进酯类代谢

㈢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它对新生儿溶血症有较好之预防作用。

㈣镇痛及抗炎

气滞血瘀证和微循环障碍、活血化瘀与改善微循环,是中西医对同一事物之不同描述方法。

气滞血瘀证与结缔组织异常增生,软坚散结与胶原合成的抑制,是中西医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达方式。

血瘀证包括:血栓形成,微循环障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免疫性抗体增生等。

cAMP调节细胞之多种功能,它的失调为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

血小板与冠心病关系密切,血小板聚集作用异常增强,导致循环障碍,是心肌梗塞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cAMP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作用,并扩张冠状血管,增加心肌收缩力,因此cAMP可防止心肌缺血、缺氧和血栓形成。国内应用cAMP及衍生物(DBcAMP)治冠心病取得良效。

冠心Ⅱ号方可提高血小板cAMP的含量。

它对自身免疫性疾病亦可治疗。

许多与炎症有关的细胞(如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血小板、巨噬细胞等)的膜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受体:MB受体,当M受体被激活时,则GMP环化酶激活,加速GTP—→cGMP反应,从而增强了细胞的功能;反之,当B变体被激活时,使GMP环化酶激活,从而提高cAMP的浓度,对上述细胞的功能起抑制作用。

胰岛素受体与M受体,PGE1受体与B受体相同。

因之,它们与cGMPcAMP一样,都是两个互相联系而又互相对立的侧面。

Kolata1973)提出,cAMPcGMP的双向控制,类似阴阳学说。

cAMP起负调节作用,cGMP起正调节作用。

由于细胞膜上的腺甙酸环化酶活性受到抑制,致细胞内的cAMP减少,cGMP增高,结果是某些糖类、氨基酸等迅速运入细胞,DNA合成增加,加速了有丝分裂,并失去接触控制,同时表现某些代谢活动异常旺盛(如有氧的糖酵解作用)。

 

8.-磷酸腺苷(cAMP

 

激素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不断生成cAMP,它在磷酸二酯酶的催化下,不断水解为5-AMP而失去活性。

细胞内cAMP之浓度取决于腺苷酸二酯酶和磷酸二酯酶二者的活性的大小,即取决于cAMP的生成和水解之间的相对速度。甲基黄嘌呤、咖啡因、茶碱、ATP、无机焦磷酸盐、柠檬酸盐等可抑制磷酸二酯酶,使其活性降低,从而使cAMP浓度增高,异吡唑可激活磷酸酯酶,而使cAMP浓度降低。

 

一、增加cAMP浓度的激素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合成、释放TSH(垂体前叶)

2.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                 合成、释放LH(垂体前叶)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合成类固醇(肾上腺皮质)

                    溶脂作用(脂肪组织)

4.促黄体生成激素    合成类固醇(卵巢、黄体、睾丸)

5.促甲状腺激素      合成、释放甲状腺激素(甲状腺)

                    溶脂作用(脂肪组织)

6.黑素细胞刺激素    使黑素效应细胞中黑色素颗粒散开

7.加压素(抗利尿激素)                   改变对水的通透性

8.甲状旁腺激素      骨质吸收,释出钙(骨)

9.胰升糖素          抑制磷重吸收(肾小管)

                    激活磷酸化酶,使糖原分解(肝)

                    溶脂作用(脂肪组织)

                    促使胰岛素释放

l0.儿茶酚胺(β效应)                    激活磷酸化酶,使糖元分解(肝、心)

                    增加糖元异生(肝)

                    溶脂作用(脂肪组织)

                    子宫松弛

二、降低cAMP浓度的激素

1.胰岛素            抑制糖元异生(肝)

                    抑制脂肪水解(脂肪组织)

2.儿茶酚胺(α效应)                     抑制胰岛素释放

3.黑素通宁          使黑色素颗粒聚合

4.前列腺素El        抑制脂肪水解(脂肪组织)

 

钙离子的作用:

缺钙,则激素或外源性的cAMP都不能发挥作用。

在激素作用之下,钙进入细胞内,同时腺苷酸环化酶被激活,细胞内生成的cAMP一方面激活蛋白激酶,并使线粒体内之钙转移到胞浆液中。因此,通过激素对细胞膜的作用(钙进入细胞浆内)和cAMP对线粒体膜的作用(钙转移),胞浆液内钙离子增多。其作用——

1.激活或抑制某些酶素,其中部分即是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反应的磷酸蛋白质产物。

2.抑制腺苷酸环化酶,如此,在钙离子和腺苷酸环化酶之间形成一种负性反馈调节环,可调节细胞内cAMP的量。

3.改变细胞膜对一些阳离子(HNaK)的通透性,从而影响细胞酸碱度和电解质环境,维持细胞功能。

前列腺素的作用:多肽激素的作用原理与它有关。

1.模拟下丘脑的促垂体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前叶激素的分泌;

2.模拟垂体前叶激素促进靶腺激素的分泌;

3.使垂体、靶腺中腺苷酸环化酶的活力增强,使cAMP增多;

4.与激素协同作用于受体,使腺苷酸环化酶活力增强,或激素先作用于前列腺素,从而使腺苷酶环化酶活力增强。

-磷酸鸟苷(cGMP

它所引起的生物效应和cAMP相反。

它促进脂肪、糖元合成,心肌舒张。

乙酸胆碱、a-肾上腺素能兴奋剂、胰岛素等使它增多。

根据它和cAMP所形成的对立面,提出了“双向控制系统”的概念,通过这种双向调节,使细胞功能处于稳定状态。

 

9.环核苷酸类在淋巴细胞活化和功能中的作用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 1979.6

cGMP参与B细胞活化。

用脂多糖刺激,富有B细胞的脾细胞使cGMP水平迅速升高(<30分钟),而cAMP的浓度在此期间基本不变。从2448小时培养物所获得的脾细胞,这两种环核苷酸的水平都增高。而受刺激培养物中cGMPcAMP的比值始终比对照培养物高。

cAMP能改变抗体形成细胞对抗原的反应。

当前列腺素E1(一种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剂)和脾细胞相互作用持续二小时以上,脾细胞cAMP浓度迅速产生剂量依赖性增高。

淋巴细胞cAMP水平降低与淋巴细胞细胞毒能力增强有关。

cAMP还能使人类肿瘤细胞向正常形态的细胞分化。

在非淋巴样系统中,母细胞转化在开始时通常与cGMP浓度升高相关。增生开始与Ca++流入细胞相关的cGMP水平升高的因果关系仍不明确。而且不伴随Ca++流入的细胞cGMP 的蓄积是没有致有丝分裂作用的。因此,钙离子流动可能是在致有丝分裂中起关键作用。而钙离子流动则受到核苷酸类直接、间接的控制!

 

10.阴阳学说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王健明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免疫学从研究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所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发展成研究人体免疫稳定功能的本质,以及免疫功能失调所引起的多种疾病。近来研究工作从细胞水平进入到亚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

免疫功能可分为:一、防御作用;二、自身免疫;三、免疫监视。参加免疫反应可包括免疫物质基础以及调节、控制免疫,使免疫反应稳定的系统。

免疫反应的物质基础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等组织,以及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各种吞噬细胞等。T淋巴细胞是受胸腺影响而发挥细胞免疫作用,它通过直接的作用或释放出一些叫作淋巴因子的物质,参予抵抗某些慢性传染病的感染,排斥体内异物以及消灭癌变细胞,B淋巴细胞则不受胸腺之影响,它可演变成细胞浆——主要是制造各种抗体,从而构成体液免疫,各种吞噬细胞在淋巴因子或抗体之协助下,能吞噬消灭异物。这些都是免疫反应的物质基础,为有形之物,属器质性,为阴。

调节、控制免疫反应,维持免疫稳定的系统属功能性,多为无形之物,为阳。有人认为主要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分泌有脑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参与。

T淋巴细胞为阴,当它转变增殖为有特异性的致敏淋巴细胞时,若与相应的抗原接触,能释放多种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的作用,这些因子包括淋巴毒素、转移因子、移动抑制因子、趋化因子、促分裂因子。这些因子是活动的、进行性的功能亢进的,故为阴中之阳。

调节、控制免疫反应的系统属阳,其中包括脑下垂体分泌的激素机能。脑下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能促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皮质类同醇增多,抑制免疫反应,因此ACTH是阳中之阴;脑垂体又分泌生长激素,生长激素促使免疫反应功能亢进,故生长激素为阳中之阳。故《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阳消阴长,阴消阳长。

神经内分泌系统分泌的乙酰胆碱、儿茶酚胺、激素等,能激活细胞膜的环化酶,被激活的环化酶可使细胞内的ATPGTP变为环磷腺苷(cAMP)和环磷酸鸟苷(cGMP),它们在生物中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作用相反互相拮抗,借以调节各种代谢及免疫反应。

cAMP能抑制免疫机能,cGMP加强免疫反应,故前为阴,后为阳。但在另一种条件下,cAMP又能加强免疫作用,cGMP抑制免疫反应,故前又为阳,后又为阴。Goldberg等用阴阳二元论解释这种现象。

免疫反应中的阴阳失衡。

正常免疫反应是机体对侵入体内的微生物、异体组织移植物,及体内发生异常的组织、细胞进行识别、排除的生理功能反应。要完成这种反应必须使阴阳相互平衡、相互协调、相互依存。如果失衡,则生命过程中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生理机能紊乱,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出现了异常免疫反应,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故《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阳盛而阴伤出现热证,阴盛阳伤出现寒证,阳气虚不能制阴出现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液亏虚不能制阳,出现阴虚阳亢的虚热证。

1.阴虚阳盛  因免疫物质基础生成不足,免疫功能低下,出现各种类型的免疫缺陷病,对体内异变的细胞无力进攻,易发肿瘤。

2.阳虚阴盛  调节、控制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引起识别障碍,把自身组织细胞当作异己看待,而产生了自身免疫病;或监视失灵,不能随时消除体内癌变细胞而致癌。

3.阴盛阳虚、阳盛阴虚  因盛(实)而致病,乃邪气有余。免疫物质基础太过或调节控制免疫反应的系统功能亢进,出现过高或超敏感性反应,如青霉素过敏、支气管哮喘病、荨麻疹等。

但阴阳失调,“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两者常相互转化。

由于阴阳偏盛偏衰为致病之根,故必须调整阴阳,补偏救弊,阴不足者滋其阴,阳不足者补其阳,促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补虚扶正是根本。阴液不足,不能养其阳者滋其阴;阳气不足,不能制其阴者,补其阳。补益药的目的在于提高免疫反应功能。

人参、五味子、灵芝、党参、黄芪、沙参、玉竹、麦冬、首乌、生地、女贞子、枸杞、茯苓及许多补肾药都含有生物活性的多糖体,它能调整机体的免疫力,改善其免疫状态。如香菇多糖对小白鼠肉瘤抑制率达8090%,且小量即可使全部肿瘤消退——增强了宿生之免疫机能激活细胞免疫反应。故多糖类中药亦称免疫性中草药。

盛者为实,应祛邪为主,以抑制免疫反应。如发汗解表,消热解毒,活血化瘀,以毒攻毒等,以损其阴阳的偏盛。

T淋巴细胞是受胸腺影响而发挥细胞免疫的,山豆根、白花蛇舌草、大青叶等清热解毒药,可使幼鼠胸腺萎缩。活血化痰,清热解毒药可减轻马血清过敏在豚鼠关节腔内所产生的变态反应性炎症的强度。

 

11.从分子生物学探讨“气”的本质

刘亚光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难经·八难》:“气者,人之根本也。”

元气,亦称真气。《灵枢·刺节真邪篇》:“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其来源,一先天,肾为先天之本,所受于天,指的人体生长发育之根源,可能是生殖细胞中的DNA。它是人体的遗传物质基础。遗传信息由细胞核染色体中DNA传给信使核糖核酸(mRNA)——转录,由RNA聚合酶根据DNA上核苷酸的顺序作为模板合成mRNA,然后mRNA转移到细胞质在核糖体上,根据mRNA上的信息合成出相应的多肽链——翻译。而人体所有生化反应均在酶催化下进行。因此,DNA决定着人体的代谢类型。受精卵中包含个体发育成一个新个体的全部信息。因之,“受于天”的物质基础与人体遗传的物质基础,也就是DNA有着本质的联系。

有些因遗传因素造成之病,如遗传性贫血、遗传性胆固醇水平过高等常造成严重后果,如早年患恶性贫血、心血管疾病,有些人近亲结婚往往造成后代体弱多病,——先天不足,均与DNA反常有关。

如遗传性镰刀状贫血就因为DNA链上核苷酸排列上发生错误。在一个核苷酸三联体上腺嘌呤代替了胸腺嘧啶,结果在β链上第六位谷氨酸被缬氨酸所取代,致使红细胞在低氧时不是球形而是镰刀形,从而造成贫血。

近亲结婚后,由于父母的DNA链结构有很大相似性,因此,当双亲DNA链上结构有遗传缺陷时,在后代DNA链上不能因互补而得到纠正,从而造成遗传病。

有些补气药有提高性细胞DNA的作用。如人参中促蛋白合成因子可促进动物睾丸细胞的DNA和蛋白质合成。补气药也能加强体细胞的DNA作用。

补气、滋阴生脉散,可提高心肌DNA,其中人参促蛋白合成因子可提高肝脏DNA合成。

元气中由谷气产生那部分物质较易理解。食物消化吸收后得到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等在肝脏转化后经血液输至全身各细胞,在相关酶系下经有氧分解或无氧酵解后产生大量ATP作为人体各种机能的能量。因此,谷气强弱与上述过程酶系活性有关。

酶的活性决定于:一、合成酶系的能力,由DNA通过转录、翻译而成——慢速调节,一对已合成出酶活性的调节,通过对蛋白空间构型调节而达到——快速调节。cAMP(环状腺嘌呤单核苷酸)是调节酶活性因素之一。如它可以激活糖元分解酶(磷酸化酶),抑制糖元合成酶,活化脂肪分解酶,从而可利用人体产生能量——加强谷气的作用。

谷气一是食物来源,一是消化、吸收能力,快、慢速调节的能力。

许多补气药加强能量代谢作用。如人参水浸液能促进各种组织的糖类酵解作用,在缺氧状态下有显著影响。黄芪能增加动物耗氧量,促进新陈代谢活跃。

元气由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组合而成。而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因此,肾精亏损或脾不健运,必会出现精不化气之情况。临床表现元气不足或全身气虚症状。

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五脏六腑活动的动力。其功能包括对各脏腑慢、快速调节的能力。

宗气  《灵枢·邪客篇》: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灵枢·刺节真邪篇》: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

宗气司呼吸,促进血液循环。肺主气,主治节,朝百脉,肺功能包括肺和呼吸道等功能。

呼吸器官同样受慢速调节和快速调节的控制。除了肺脏细胞的生成由DNA决定外,还受类固醇激素的调节。如甲状腺素能调节肺的成熟和表面活性物质。糖皮质激素对肺的成熟有刺激作用。孕酮起调节肺部通气作用。肺泡成熟和表面张力物质的形成以及肺泡合适的通气度是肺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而这些类固醇激素调节机理是属于慢速调节,它们通过诱导专一性酶生成而起调节作用。

呼吸道受cAMPcGMP调节,cAMP使其扩张,而cGMP使其收缩。当气管中cAMP/cGMP比值下降时,则可诱发哮喘发作。反之,则缓解。因此,宗气的“行呼吸”的功能与呼吸器官的慢、快速调节是一致的。

肺脏还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它通过产生和激活调节血压的激素而起调节血压、推动心血流动作用。血压由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物质的调节。血管紧张素即其一。它有很强的全身性血管升压作用,其转化过程:肾小球旁细胞释放血管紧张素,后者与血浆内一种糖蛋白反应生成血管紧张素Ⅰ,在肺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的羧二肽酶作用下使之变成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相反,徐缓激肽起降压作用,它是在肺部由上述同一个酶作用下进行的,此酶已从肺部提出。血管紧张素Ⅱ是八肽(由8个氨基酸组成),徐缓激肽是九肽。这些多肽激素可通过cAMP起作用。cAMP做为这些激素的第二信使,所以,它是种快速调节。

肺又是前列腺素生物合成、释放和激活的主要场所。肺中可发现有较高浓度的前列腺素,主要是前列腺素F2a,它可引起血管的局部收缩、升高动脉血压。

肺部还含高浓度15脱氢酶,此酶分解前列腺素,主要使前列腺素E迅速分解,而前列腺素E则起降压作用。肺含前列腺素F2a比前列腺素E21020因此肺组织或通过前列腺素F2a使血压升高已知前列腺素E可升高cAMP水平F2a则可能通过cGMP作用。这样,肺部可通过产生升压的血管紧张素Ⅱ,激活降压的徐缓激肽和前列腺素E等综合作用,使血压升高,推动血液运行。此可解释宗气推动心血运行的原理,——肺主气。

由上可见,宗气之物质基础是呼吸器官的慢、快速调节的物质基础。补气药推动呼吸和血运。生脉散保肺复脉。参附汤、独参汤、黄精等增加冠状动脉流量。

 

卫气  《素问·痹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灵枢·本藏篇》: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卫气这些功能与肺主皮毛有关。

调节皮肤发汗,表皮毛细管的开放都受cAMP/cGMP的调节。皮肤表面有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卫气有免疫功能的含义——抗御外邪作用。

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要是指B细胞产生抗体。抗体是γ球蛋白,它由DNA通过mRNA产生。

B淋巴细胞接受病原物刺激后,首先引起淋巴细胞DNA复制,然后把信息通过mRNA传给抗体生成细胞,再在后者中产生大量的抗体。同样,T细胞遇到相应抗原后,引起DNA复制。通过细胞分裂,制造出许多淋巴因子,这就是细胞免疫。另一种免疫淋巴细胞是吞噬细胞,当它遇上细胞型或聚合体的抗原时,首先吞噬,加工处理抗原,将信息通过mRNA传给抗体反应细胞,再经mRNA传给抗体生成细胞。

所以这些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由DNARNA决定同样cAMP/cGMP调节后者可促进免疫机能前者可抑制免疫亢进

cGMP促进:T细胞对细菌的杀伤能力,浆细胞产生抗体能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物质,血小板释放组胺等物质,而cAMP则抑制上述过程。

适量cAMP有加强抗体和干扰素作用,加速淋巴细胞转化,cAMP抑制白细胞释放溶酶体,而cGMP则起促进作用。cAMP能抑制人的T淋巴细胞形成玫瑰花,但刺激B淋巴细胞形成玫瑰花,而cGMP则反之。

营气与人体皮肤组织的免疫系统的快、慢速调节相关。

补气药有提高免疫机能之作用。黄芪促进鼠肺诱导生成干扰素一倍,但可促进抗体的形成。灵芝、党参、黄芪均有加速廓清小白鼠血液中之血浆蛋白胶体颗粒之作用。说明补气药有加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红参、黄芪明显刺激淋巴母细胞转化。黄芪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淋巴母细胞转化率。

 

《素问·六微旨大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每个细胞中都存在着快、慢速调节。

激素中含氮激素如肾上腺素、胰岛素等都通过cAMP中间信使作用。神经介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也通过cAMPcGMP作用。——主要是调节蛋白质空间构型,尤是对酶活性的调节。(有多种方式,包括酶分子的变构效应,酶蛋白的酶促化学装饰作用,酶分子的聚合和解聚。cAMP调节为其中一种方式。

在许多情况下,在生物高分子化学仿键尚未发生改变时,当电子能级发生改变后也会引起生物功能很大变化,“气”与场的运动有密切关系。如气功者在运气时发射有信息的红外电磁波,后来又收到微粒流信号,气的运动可引起场的改变。有人认为内气是场的一种表现。上述的快、慢速调节可引起场的改变。

核酸由核苷酸组成,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此三者与蛋白均有大量生物共轭体系。因此,生物大分子内含有大量共轭体系的π电子,它们在共有轨道上运动。这种共有电子和共有能级表现出生物特有的电磁性质。各种化学反应可归为组成物质外层电子运动形式的改变。体内各种生化反应也如此,在生物氧化过程中,电子沿呼吸链定向地向氧原子移动。人体细胞中处处有生物膜的结构,膜以及其它亚细胞成分高分子的有序排列形成生命电磁场特殊运动方式。

综上,气之本:一是人体内完成快、慢速调节之物质基础,前者主要是激素和神经介质等,后者为DNA;二是进行生命活动的能源,主要是ATP等高能化合物。

气之功能人体各脏腑之慢快速调节之能力主要是DNA通过RNA合成蛋白质之能力和对合成出蛋白质空间构型之调节能力因之气之物质基础与功能关系是物质与运动形式的关系气之物质基础为人体中具有合适活性之蛋白体和适量的ATP分子,气之功能是产生具有合适活性蛋白体之能力。此蛋白体主要指酶

人体各种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均在酶催化下进行。酶催化反应亦可看为组成参加反应物质原子的外层电子定向运动。

因此,从亚分子生物学角度看,气之物质基础与人体中进行定向运动的带电微粒流的运动有关。气之功能可能是对进行定向运动的带电微粒流的调整能力。

 

营气  《素问·痹论》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营气来源于脾胃之水谷精微,化生血液,推动血液,营养全身。因此,它与血液中营养成分、骨髓机能有关。

造血功能与骨髓细胞DNA有关,主要在扁骨的骨髓内进行。

食物消化、吸收后转为糖原、脂肪酸、甘油、氨基酸供全身细胞用,它们在产能过程中,都变成乙酰辅酶A,又经三羧酸循环或厌氧酵解产生ATP

营气功能一是与造血系统DNA有关,一是与血液中营养物质及由他们产生的ATP有关。它在营养全身组织与血液作用相似,不可分割,故合称营血。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滑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通,则血有一息之不行。

人参增加骨髓细胞DNA合成和蛋白质合成,使有核细胞分裂率增加2倍,党参使红细胞数量增加。黄芪可使白细胞及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数量增加。

 

12.肺循环的调节及其病理生理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病理生理室  孙仁宇

肺循环之功能:

一、摄取氧,排除二氧化碳,维持机体各组织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二、作为贮血库调节全身循环血量;

三、作为循环系的滤器,清除进入血液中的栓子及其它细胞等粒子物质,栓子等在肺循环中被肺小动脉或毛细血管所截获,从而难以进入脑、心、肾等重要器官;

四、循环血中的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如前列腺素、血管紧张素、组织胺、5-羟色胺等可在肺中合成、转化、贮存或代谢失活,从而控制着循环血中血管活性物质的量,调节肺循环、体循环。

肺循环的调节:

主要由神经体液调节,通过肺血管平滑肌张力的改变来改变肺血流阻力,从而控制通过肺循环的血量及其各部分的血流分配,在不同的生理状态下,既消耗较少的能量,又能保证肺功能的正常进行。

呼吸引起之胸腔压力变化也有一定作用。当某种原因致肺泡通气不足时,则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通气不足区域的肺血管发生收缩,减少到该区的血流,使该区域的通气/灌注比率维持在接近0.8的正常值,而将血液分送到通气较好的其它区域,以得到较好的氧合,维持较高的动脉氧分压。

体液性调节:

它起着更重要的作用,而往往无须神经参与。

广泛交感神经切除者,肺循环对缺氧的反应依然存在。

1.组织胺 体内广泛存在的组氨酸脱羧酶使组氨酸脱羧成组织胺。它在肺中含量较高,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中,可能是与肝素结合而储存,肺组织对它的代谢灭活较少。

在缺氧细菌内毒素、过敏反应等情况下,一方面加速它的生成,一方面加速它的释放,从而使肺叶静脉血中组织胺含量升高。(同时肥大细胞颗粒减少)。

它释放后,通过与肺血管壁上普遍存在的组织胺受体而引起肺动、静脉收缩,升高肺循环阻力及肺动脉压。

肺血管壁上的组织胺受体H1引起肺血管收缩,H2则舒张。

它又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引起细胞内钾的丧失及去极化,并激发平滑肌中的峰电位,且肺静脉中钾含量增加。

它利用肺血管上的肾上腺素能系统,α肾上腺素能阻断可抑制甚至完全消除肺血管对它的反应,亦可改变儿茶酚胺引起之肺血管强度,β肾上腺素能阻断剂加强肺血管对它的反应。在一定情况下,它可促使肾上腺素从肾上腺和其它嗜铬组织释放。

它可能是调节肺循环的介质。它可能介导低氧及内毒素所致之肺循环反应。它可能是肺循环的主要生理调节剂。

2.前列腺素 肺为前列腺合成、代谢的主要器官之一。生理刺激的改变,如肺的过度膨胀、化学上无作用的肺栓子均可引起它从肺组织中释放。在过敏、肺栓塞、肺水肿、内毒素等情况下,肺对它的合成与释放加强。

从肺中分离出15-羟前列腺素脱氢酶,使它脱氢而失活。它通过循环后,使活性丧失大半,以PGE代谢最快。

在神经或激素影响下,它从局部释放,调节组织细胞对体液性或神经刺激的反应,是细胞功能的局部调节者。

在肺组织中,它促进环磷酸腺甙(cAMP)的积累。它可通过其影响腺甙酸环化酶的活性,以影响cAMP的水平,从而影响激素的作用。它可能是传递激素的第二信使,而cAMP则是第三信使。

它的F族是肺血管及支气管的强烈收缩剂,EA族中环外有两个双健的PGEPGA2也是肺血管收缩剂,EA族中环外只有一个双键的PGE1PGA1,是肺血管扩张剂。

肺组织中PGFPGE1相拮抗,可能调节肺血管和支气管平滑肌张力。

具有肺血管收缩活性的前列腺素,其活性强度顺序:PGF2aPGA2PGE2PGF1c,其增加肺血管阻力的作用比5-羟色胺还大。

35-羟色胺 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微血栓的血小板中,肥大细胞中主要是从循环血中摄取贮存的。

在动物,它是强烈的肺血管收缩剂,在人并不完全如此(?)。它能显著影响呼吸。

4.血管紧张素 肺内之血管紧张素Ⅱ是由Ⅰ经转换酶转变而来,它具有强烈的肺血管收缩作用,增加肺循环阻力,升高肺动脉压,它对体循环血管同样有收缩作用,能使所有之血管平滑肌收缩,并可使肺动脉附近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通过α受体引起肺血管收缩。

5.儿茶酚胺类 肺的小动、静脉壁上普遍存在α、β受体,循环血中它的浓度改变可直接影响肺循环。肾上腺素对α、β受体有刺激作用,尤其后者,小剂量时,主要兴奋β受体,血管扩张,大剂量时,兴奋α受体占优势,血管收缩。但肾上腺素对肺循环之作用较弱。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是α受体刺激剂,它恒定地升高肺动脉压和嵌入压,增加肺血流量,并产生肺的分流。由于它对体循环作用占优势,体循环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从而使部份血液被动地转入肺循环。

6.胆碱能类 乙酰胆碱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及副交感神经末梢的介质,是循环血管的扩张剂。在循环血中,被肝胆碱脂酶迅速破坏。静脉输入乙酰胆碱引起肺血管扩张,肺动脉压下降和肺血流量增加,尤是肺高压的病人。

7.其它 血中氢离子浓度增加(输入酸或代谢产物乳酸堆积,或高碳酸血症及呼吸性酸中毒时血PH下降)可引起肺血管收缩,增加肺血量阻力,升高肺动脉压。

缓激肽、舒血管素、慢反应物质、ATP、纤维蛋白肽等对肺循环也有一定的影响。

神经性调节:

1.中枢性调节 下丘脑是调节肺循环的植物性中枢所在地。直接刺激交感神经,可升高肺血管阻力及肺动脉压。

2.反射性调节 如各种慢性低氧状态下颈动脉体增大。

 

13.肺代谢功能与疾病

王骥

肺生理功能:1.呼吸;2.防御;3.代谢:⑴和呼吸功能有关之代谢;⑵无关之代谢。

肺的主要代谢

项目

代 谢

内 容

有关疾病或状态

能量

代谢

1.糖代谢

2.脂质代谢

葡萄糖摄取、糖解

血中脂质摄取

脂肪食时、绝食、高脂血症

 

1.和呼吸道感染防御有关之代谢

a.气管分泌物之合成与分泌

b.肺泡巨噬细胞之各种代谢

 

2.和呼吸道收缩、扩张有关之代谢

3.对肺稳定所必需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释放

4.结缔组织代谢

a.胶原纤维

b.强力纤维

c.酸性粘多糖

 

糖蛋白、lgA、干扰素的合成与分泌

和吞噬有关之代谢,由于水解酶水解及释放

环核苷酸的代谢

 

磷脂代谢、蛋白部分代谢

 

胶元蛋白之合成、分解

弹性蛋白之合成、分解

 

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呼吸道实质炎、肺气肿

支气管喘息、慢性阻塞性疾病

新生儿呼吸困难综合症、弥慢性肺疾病

肺纤维化肺气肿

肺气肿

肺纤维化

血管活性物质代谢

1.血管紧张素Ⅰ的活化

2.缓激肽的失活

3.前列腺素的合成、失活

4.其他物质的代谢

转移酶的作用

转移酶的作用(?)

血压异常

类癌症候群

 

类癌症候群

          《日本医学介绍》1981.11

 

14.肺主治节的探讨

 

肺为具有高度代谢活性的器官,既分泌或灭活某些激素,又对某些激素产生生物效应,或它能变构或释放肽、胺和前列腺素,具有调节血压、水、盐代谢等作用。

《素问·灵兰秘典论》于二千多年前提出了“肺主治节”。

助心行血:舒缓激肽为机体中已知之最强大的舒血管物质,具有强大之降低血压作用。它通常被激肽水解酶破坏,灭活过程主要在于肺脏,血液流经肺循环一次,它就大部被清除。血液中血管紧张素Ⅰ的缩血管效应很低,主要在肺部经转化酶的作用后能迅速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它为已知之最强大之缩血管物质。因它:一、增加小血管的紧张度使其口径变小,阻力增大;二、刺激肾上腺皮质小球带分泌醛固酮,促进肾脏远曲小管对水钠的重吸收,增加细胞外液总量,使血液量相应增加。

近从肺较大血管的内皮细胞中提取出一种二肽水解酶,它既是使舒缓激肽灭活之激肽酶,又是血管紧张素的转化酶。上述反应发生在肺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浆和饮液囊中。

血管紧张素对血管内皮渗透性有直接作用。

血管紧张素Ⅱ与肾血管性高血压的发生关系密切,为中西结合从肺入手治高血压提供途径。——用补气法治疗气虚性高血压,重用黄芪获良效。高血压与肝有关,金能克木。

前列腺素(PG)可能为肺主治节更广泛作用之物质基础。前列腺素E1PGE1)能使某些高血压病人的血压下降。

PG水平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状态。

通调水道:肺气调节,维持水液代谢平衡,促进水液代谢“肺为水之上源”。“风水”——急性肾炎可从肺来治,用宣肺行水法,越婢加术汤宣肺气、启上闸。

除通过血管紧张素Ⅱ影响醛固酮分泌水平以达到对水盐代谢和血容量的调节外,还通过前列腺素直接影响肾小管的功能、肾血流分布和对抗某些激素的效应而起作用。PG E1有拮抗利尿激素(ADH)的作用,(抑制5060%)。

PG可调节眼压缩瞳,抑制自发运动,镇静,抗惊厥,调节体温,扩缩支气管,抑制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调节肠道平滑肌的正常活动,诱发炎症,抑制血小板凝集,抗血栓形成,参与糖、脂代谢,抑制脂肪酸的游离,黄体退行性变,子宫平滑肌收缩或舒张,影响生长激素的合成、释放,构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甲状腺素对肾上腺皮质和甲状腺作用的中间环节,抑制交感神经末梢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和增强效应细胞产生的生物效应等。

PG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之中,肺能合成PGE2PGF2a,肺可通过PG系统与机体各组织器官广泛联系,通过合成和灭活的方式调节血液中PG的正常水平而实现其“主治节”之作用。

 

15.肝脏病的激素代谢

上海第二医院附属瑞金医院内科

肝脏的物质代谢极为旺盛,因之对维持机体代谢内环境的稳定性很重要。

细胞的储备能力很强,只要20%即能维持机体内环境之稳定。

某些物质代谢只有肝脏具备这种功能,如酮体形成、尿素合成、某些内分泌激素的分解代谢。

全身物质代谢在肝脏疾病中可发生多种变化,并常伴内分泌代谢紊乱,且内分泌激素间的代谢又相互影响;肝脏通过对血浆蛋白质的作用间接地影响循环血中激素的浓度,尤是可的松、睾酮、雌激素、孕酮、甲状腺素等。

 

由肝脏分解的激素  肝脏对激素的作用方式

1.主要由肝脏分解的激素     1.转化成活化的衍生物  生长激素

胰岛素                   2.蛋白水解作用  胰岛素  胰高糖素  ADH

生长激素                 3.减少          可的松  醛固酮

胰高糖素(甲状旁腺激素) 4.结合   类固醇

          葡萄糖苷酸盐

糖皮质类固醇                    甲状腺素

雌激素                   5.脱碘作用和脱氢基作用  甲状腺素

孕酮(肠激素)           6.在胆汁中排泄  甲状腺素

孕酮          肠肝循环

类固醇

2.肝脏和其它给织分解的激素

ACTH         盐皮质类固醇

ADH

催产素           睾酮

 

一、胰岛素

胰腺分泌的胰岛素和胰高糖素是由肝脏摄取和处理的。肝脏疾病可引起碳水化合物代谢障碍,导致葡萄糖耐量减退,血糖升高,出现糖尿病样改变,但与胰原性糖尿病有本质上之区别,称为肝原性糖尿病。

肝硬化时,摄取葡萄糖发生缺陷,从而减弱了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空腹时游离脂肪酸增高,其他激素代谢紊乱,如皮质类固醇、生长激素、催乳素、垂体加压素、ACTH、睾丸素、肾上腺素、胰高糖素、甲状腺素,亦是葡萄糖耐量减低的重要原因。

肝原性糖尿病治疗忌给皮质激素及注葡萄糖,主要作保肝治疗。

肝病患者应用大剂量二氧嘧啶核苷和胞嘧啶核苷治疗可使原已降低的糖耐量改变。

动物实验提示,维生素B12可改善饥饿性糖尿病的糖耐量曲线。

二、胰高糖素

肝硬化中部分患者增高,同时,它的高分泌也不能排除。

三、生长激素

肝硬化时水平增高,为一致糖尿病因素。它反映了肝脏灭活功能降低。

四、可的松

由肝脏合成的蛋白质进行转运,并在肝脏破坏。

肝病时,其浓度也可增高。

肝硬化患者可的松半衰期延长,尿17-羟类固醇和四氢可的松明显降低。血浆可的松水平上升,抑制了CF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的释放,于是ACTH分泌下降,可的松分泌量减少,循环可的松浓度即可恢复正常,从而维持在稳定状态。

但肝病患者对肾上腺皮质类固醇特别敏感,即使极小剂量亦显出超剂量的临床表现,必须注意。

五、性激素

其改变以肝硬化时为最明显。

睾丸萎缩,性欲减退,阳萎,不育,毛发稀疏,脱落。

女性性腺改变:不育,月经紊乱。

 

六、醛固酮

肝硬化患者可能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反应增强,醛固酮水平增高,并在其它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水钠潴留。

 

16.祖国医学中的生物钟知识

赵友琴

祖国医学十分重视“人与自然”中的周期关系,认为昼夜、四季、年月之变化,是人体生理、生化机能变动的原因,是预防医学的基础之一。

生物体都有一种近似时钟的机构——生物钟,它包括“近似昼夜节奏”、“近似年节奏”、“太阳节奏”等生物测时本领。其特点是:

1.即使有机体的外界环境人为地保持不变,也表现有周期性行为;

2.其振荡周期,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人为地调拨,而振荡周期的相位可以任意调节;

3.有的有几十种节奏,这种种周期可说是无机界物理振荡和化学振荡在生物体内的反映;

4.生物钟的调拨,主要依据光期和暗期的改变。

它对生物的生存是不可缺少的,因为:

一、为了和周期性环境相适应,如人的脉率呼吸率、体温、血压、代谢、皮肤电、血液和尿成分以及毛发生长、免疫学变化和生物化学过程等昼夜节奏,是和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习惯于白天活动、夜间睡眠的环境条件相适应的。

二、对未来的变化作好准备,如光暗交替,四季交换,冬眠动物要在寒冬前贮存过冬的脂肪。

三、在周围环境信号丧失或突然变化时,动物可以依据体内不同的振荡周期,决定什么时候应该迁徙、换毛、蜇伏和生殖。

生物的这种测时本领在亿万年进化中生成。人体复杂测时机构是在遗传因子的作用下,代代相传,逐渐形成。它有力地证明了祖国医学关于阴阳四时,人和天地相应理论之科学性。

解释生理变化和预防医学中的生物钟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人体内流动着的精微物质之一——卫气,它的运动与月、地、日的运动,因而在地球上形成昼夜、年月的区分,关系更为密切。《灵枢·卫气行》:“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卫气的循行规律和自然界的阴阳(昼夜)分不开。

《灵枢·岁露》特别提到人体和日月转移、潮水涨落的关系,月之圆缺周期对卫气的影响很大。古人考察了朔望时大潮和上下弦时小潮这一现象,推测人体也受其影响,“月满”和“月郭空”也作用于人体,是人身“三虚”、“三实”的外界因素之一。

月日对海水的吸引,产生潮汐,且对大气也有摄引,形成大气潮,而且,确是存在地壳的潮汐现象,起潮力的作用,可使地壳升降达九十厘米之大。这种相互作用在月球上之反映,为月亮离地球最远和最近时,常常引发了月震。月亮和太阳之巨大引力对人体的影响,古人已猜测到了。

许多海洋生物和其他生物有太阴节奏。马铃薯新陈代谢率有随着月相和大气压变化而变化之趋势。有些海洋生物对月相变化很敏感,如牡蛎移到远离它们生活的地方,它的活动、休息节律仍和月球运动合拍。夏天月圆时,大西洋大群的萤火虫就聚集在百慕大群岛附近。

人体可能存在月周期。妇女月经的28天周期,恰好处于“恒星月”周期2774311.47秒和月相变化的周期——“朔望月”所需时间2912442.78秒之间,这可能不是偶然的巧合。卵巢黄体的形成也呈14±2天的半月周。

有人认为,人的出生和死亡与月球运动有关。

男性生理方面,尿中17-甾酮类的排泄,有月的摆动或节奏。这些可理解为生物在遗传和变异斗争中所留给我们的机体和环境的同步化的结构类型之一,它是构成体液动力学基础的一部分。

为何卫气和自然环境关系如此密切?

《灵枢·邪客》: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它的职能是,“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灵枢·本藏》),它和外界直接接触,如光暗,冷热、干湿、气压高低等变化,卫气首当其冲。

自然界中,阳光照射和光暗度的改变,首先对人眼发生光效应,而皮肤表露在外,也最先引起机体的光能生物化学变化。作为防御机体免遭外界有害因素侵袭的卫气,它的节律是人体生理的反映之一。

卫气的循行受生物钟支配。若卫气失去和外界环境的周期性适应,人体势必发生病变。

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十二经络的阴阳盛衰情况和自然界阴阳消长的情况相一致。十二经络的气血运行,在一天的不同时间,有盛衰的不同。经络穴位的电位值测定,初步证实了这种观点。“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在早晨、中午、太阳落山时、半夜,测定的十二经络有关穴位的电位值不同。而且每条经络的盛衰时间,它的穴位导电量也是不同的。如手太阴肺经的旺盛时间是晚上35时,此时测定肺经及与其相表里的大肠经,结果肺经导电量就比大肠经平均值高。因此,可认为经络电势的周期也是人体生物钟之反映。

古人非常重视日光对人体的影响,强调光照长短交替的两个节气——冬至和夏至,是预防医学中特别要注意的时节。尤是冬至,这天是阴阳交接的关键,规定“关市之门”,“以待阴阳之所定”。(《医贯》)许多老年的危重病人,在冬至前后,病情会加重甚至死亡。

阳光对人体健康有许多有利因素:可见光中的红光,促进性器官作用明显,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埃斯基摩人,因为经历漫漫长夜的冬季,有发生闭经和性欲减退现象。兰紫光是“镇静剂”、“抑制剂”,而红黄光是“兴奋剂”。阳光中的长波红光,只有春秋季最充足,人体的光敏感性又是这两季最高。夏季光强度虽高,但其中是短波兰紫光占优势,缺乏红光;冬阳位置虽低,红光为其主要成分,然而由于光照时间短,人体吸收光能量就少,且老年人的光敏感性又比青壮年低。因此,老年人的光生物化学反应更缺乏动力,何况,光照是温度变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春分、秋分是昼夜阴阳均等的日子。

目前用精密议器测到树干日粗夜细。

《素问·生气通天论》:“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之时,形乃困薄。”研究表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在清晨睡醒前后出现高峰,接着开始下降,到半夜达最低值。

太阳落山后,自然界和人体的阳气已虚,病邪最易于此时入侵。故年老多病或体弱的人,夜间要少在室外活动。现代时间毒理学的研究也支持此一论点。

作为病理分析和诊断治疗的生物钟

不少病例在一天或四季的不同时间里,有各种症状的表现。张仲景分析六经病变时,认为各病都有一个缓解时间。他认为:

太阳病欲解时,从己至未上(915点),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1521点),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39点),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13点),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235点),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17点)。

宋·成无己认为,三阳经病情好转从早晨3点到晚上21点,因“阳道常饶也”,三阴经病情好转从21点到7点,因“阴道常乏也”。

这种阴阳经缓解时间之区分,实际上是昼夜时间变化对各类病情影响之反映。

张仲景关于六经病缓解时的论断,其共同特点是“从其经气之王”,即经气旺盛的时间,是病情缓解的通常时间。这是基于中医的阴得阳即病解的理论之上的。他所强调的正是阳气存亡关系着病的进退之道理。

清·尤在泾解释阳明病病解条时认为,太阳落山前后的1521点,是阳明病发潮热的时间。此时既是阳明经旺盛的阶段,又是阳明病表证缓解的时间;也就是“邪气于是发”“正气于是复也”两者居其一的过程。这种病理的变化,与环境的时间条件是一致的。

三阳经病“欲解”是从早晨3点至晚上21点;三阴经病的“欲解”是从晚上21点至上午7点,这是对昼夜时间的区分和人的活动习惯所形成的生物节律的精采描述。

太阳中心在地平线下6°时,已有或还有因高空大气散射太阳光引起的天空发亮。人们习惯了天文学上的“民用晨光始”前后就起床,而于“民用昏影终”前后才睡眠,通常在24小时中,睡眠和苏醒活动不是12:12小时,而是8:1610:14小时,这样,三阳经相继18小时以及三阴经相继10小时,就不难理解了。

周期性疾病与生物钟也有关。《赤水玄珠》有个病人齿龈每月出血一次,可能是月节奏之反应。《普济方》大多生于小孩的两耳及面上的“月蚀疮”,“月初则疮盛,月日每则疮衰,以其随月盈虚,故名月蚀。”

国外也有人对发炎的振荡周期进行过研究。

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掌握按时辨证施治的原则,依“天时”和与之相适应的人体生理周期,适时进行治疗,效果就较好。如因感冒咳嗽而引起的支气管哮喘发作,在后半夜显得较为厉害,于后半夜针刺手太阴肺经的井穴少商,常获显效。《灵枢·卫气行》: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

人体在不同时间对各种药物的敏感性是不同的。

时间药理学研究表明,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速率存在着昼夜节奏。《医贯》作者赵养葵认为,张仲景推测少阴病欲解时间从子至寅,这是“阳道方亨之时”,若在此时服药,“药易以入”,可提高疗效。《此事难知》论汗法时,认为应在中午以前的阳分时间用,“日午以前为阳之分,当发其汗,午后阴之分也,不当发汗。古曰,汗无太早,汗不厌早,是为善攻。”

作为选定采药时间的生物钟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花草各有其生物钟,历代本草一般都有采药月令之规定,如附子应在九月采。

治肝炎的垂盆草,秋采显效率69.5%,春则仅为46%

“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早夜是一年的春冬,不是采药之最好时间。

 

17.祖国医学和生物钟

上海中医研究所  赵友琴

生物体内都有一种近似时钟的机构——生物钟。

在进化的历程中,生物生成了与白天和黑夜的周期交替相适应的“日钟”(近似昼夜节奏),也形成了适应地球公转周期的“年钟”(近似年节奏)。

有些生物还有适应月亮盈虚与此有关的潮起潮落的太阴节奏及潮汐节奏。

 

人的生理活动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十分密切。《灵枢·卫气行》记:卫气的运行和天地运行一样有着规律。在一日一夜中,卫气循行于全身五十周次,白天和夜间各为廿五周次。

人体十二经络的气血运行在一天十二时辰中,各有极盛和极衰的时间。张仲景伤寒六经病症,指出每一类病都有一个缓解的时间。如太阳病缓解时间是己至未时(915时),正好是太阳经经气旺盛,以正胜邪。

经络穴位的电位值测定,初步证实了:祖国医学“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经络电势的周期变化也是生物钟的反映。

人体内存在着几十种周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都呈昼夜规律。呼吸日快夜慢,体温清晨26时偏低,下午56时偏高,脉搏清晨平稳。要求在清晨35时切脉,是有道理的。

白天,肾小球的滤过速度加快,尿量增多,并且钾离子、钠离子、氯离子及17-酮类固醇的含量都显著提高。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清晨睡醒前后出现高峰,接着开始下降,半夜达到最低值。极度寒冷的时期,尿中类固醇的含量会出现一个长时间降低的现象,低温对昼夜节奏的水平是有影响的。

体内细胞的有丝分裂、血液的成分、凝血时间、肝糖原的合成、胆汁的分泌、直肠温度和骨髓增殖活力、儿童的心电图、眼内压和瞳孔的光反射等,都有昼夜周期性的改变。

以上谈的是“日钟”。

有人对一个正常男性进行了15年的研究,每天测尿中17-甾酮类的含量,发现有一周、二十天、一个月、一年的周期节奏。五月是低潮,秋季、冬季是高峰。

祖国医学非常重视日光对人体的影响,强调光照长短交替的两个节气——冬至和夏至,是预防疾病特别要注意的时间。尤是冬至,是阴阳交替的关键。

有些疾病十分奇特:发作期和间歇期交替出现,发作时症状异常明显,间歇期无异常人,病程可长达数年或数十年。而却无从检查出是什么异常作出病因诊断。

这就是周期性疾病,如周期性发热、周期性腹痛、周期性关节炎、周期性呕吐、周期性麻痹等。

《赤水玄珠》一个病人齿龈每月出血一次。

“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按时辨证论治原则。如感冒咳嗽之支气管哮喘发作,在后半夜显行厉害,于后半夜针刺手太阴肺经井穴少商,往往有显效。

人体不同时间对种种药物敏感性也是不同的,心脏病人对洋地黄上午四时大于平时四十倍,糖尿病人此时对胰岛素最敏感。

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速度存在着昼夜节奏。

《此事难知》中医汗法,应在中午前阳分时间(上午)用。张仲景桂枝汤应“半日许令三服尽”,理中汤要白天吃三服,夜吃二服。

 

18.阴阳与调节

上海卢湾区医院  贝润浦

调节控制理论于1948年控制论发表后开始应用于现代生理学研究,其特点:坚持整体不等于各组成部分之简单总和,生命是一种“系统”的特征,而“系统”是由相互起调节作用之功能部分所组成。它认为生理学需要有一种超出实验具体项目和临床应用细节的抽象、概括性构思,提出制约和决定生命活动的最一般原理和规律,阐明机能与形态之辩证关系。

祖国医学在二千多年前,即已系统地阐明了一套理论,提出“最一般之原理与规律”,其理论基础之核心就是阴阳学说。两者观点颇多一致:1.人体由对立统一的各种“系统”所组成;2.人体各部分的物质功能互相调节、生长制约而显示生命。

阴阳调节的三种形式

一、阴阳对整体的控制调节

阴阳学说代表了人体的整体组织结构和一切功能的调节活动,并主宰生命中枢的调节控制。调节,是人体阴阳的本能。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向·宝命全形论》)生命中枢的阴阳调节维持平衡,则“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整体的阴阳调节失控,则“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生命中枢阴阳调节控制系统破坏,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此,“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治疗使机体阴阳调节控制系统得到调整,纠正偏盛偏衰,促进阴阳恢复调节之本能。“调和阴阳,以平为期”,“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因而和之,是为圣度”。

现代生理学认为,人体中具有各种生理控调系统,有的在细胞里面,控制细胞内部活动;有的在器官里面,控制器官各个部分的机能;有的在全身发生作用,控制多种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并且“内外相召”,“天人合一”。

二、阴阳的促进性调节

阴阳之资生与互根,可说明人体物质功能的“体”与“用”、“质”与“能”的概念,二者是相互起着促进性的调节作用。

“阳化气,阴成形”,“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是阳之物质基础,阳是阴之作用和功能的反映。“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没有机体功能(阳)的调节活动,就没有物质(阴)的生命;

没有物质(阴)能量的调节释放,就没有功能(阳)的动力。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物质(阴)是功能(阳)调节之基础,功能则能调节促进物质生命的发展,从而保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张景岳:“阴阳原同一气,火为水之主,水即火之原,水火原不相离也。”他创左归丸、右归丸,深得阴阳互根调节之规律。“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阳得阴助,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阴得阳生,其源不竭。”王旭高:“左归是育阴以濡阳,不是壮水以制火;右归是扶阳以配阴,不是益火以消水,与古方知柏八味、附桂八味盖有间矣。虽壮水益水所用相同,而绾阴阳,尤为熨贴。”

可见左、右归丸是肾阴肾阳互相促进性调节之典型方剂,与“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阴阳抑制性调节不同。

三、阴阳之抑制性调节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后者即抑制性的调节控制。

“阳杀”:阳气收束,功能抑制;“阴藏”:阴气潜伏,物质静止。

由于功能(阳)之抑制性调节,阻止了物质(阴)的发展,是阴阳抑制性调节作用的一种表现,可用生理保护性抑制来解释:当机体劳动兴奋过度,即会疲劳,功能(阳)减退抑制,从而保护物质能量(阴)的进一步消耗逸散。又如夏天阳气鼓动,散热(阳)出汗(阴);冬天阳气匿藏,保热(阳)汗闭(阴)。

反之,由于物质条件(阴)的限制,每可抑制功能(阳)的发挥:如体质虚弱者,多好静懒言;失血者,常出现形寒肢冷的阳虚表现。这是阴对阳的抑制调节,防止功能继续亢进而导致物质的进一步消耗。

阴阳互相对立牵制是其第二种表现。

“阴静阳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背为阳,腹为阴”等。

阴阳交错是其第三种表现。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五脏有阳,六腑有阴”,功能中有物质,物质中有功能,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二个方面,既可互相促进转化,亦可交错监视抑制。如肝属刚脏,体阴用阳;心为君火,性阳喜阴;脾为阴脏,非阳不运;肺为娇脏,既燥又润;肾主真阴,又藏元阳。

阴阳之抑制性调节非常重要,“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若失去控制,则“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张景岳:“造化之机,不可无生,每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阴阳调节的物质基础

现代生物医学认为,生物体是通过高度组织化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传递相互紧密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整体,人体在正常情况下,由许多生物调节系统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一个人生了病,可能是人体某些调节系统本身不正常或者可以引起一些调节系统的变化。

一、阴阳调节与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的关系

中枢神经系统是许多疾病的发源处(?),至少对许多迄今现代医学所未知之病理生理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直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并以此影响疾病的过程。中枢和外周具有副交感神经功能的神经元可考虑为阴神经元,而具有交感神经功能的为阳神经元。阴、阳的相对活力可由一些阴、阳的神经元单位来表达。肾阴虚可相当于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的受限制,肾阳虚可相当于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的减弱。

热证时,病人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儿茶酚胺类的排出量明显增多;寒证则相反。经对症治疗后,取得一定疗效。揭示了可能与植物神经和肾上腺系统状态的调节作用有关。

二、阴阳调节与内分泌调节之关系

肾阳虚者,尿17羟值低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调节功能低下紊乱,温补肾阳可调节提高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兴奋性,从而客观地证实了阴阳调节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调节关系。

肾阳虚者,肾上腺、甲状腺、睾丸、卵巢都有功能低下的形态学改变。

三、阴阳调节与能量调节之关系

现代分子生物学认为,核酸(DNARNA)的传递复制调节是细胞能量代谢的重要基础。

中医调节阴阳偏倚,调理气血不足的扶正培本药物,有调节核酸的分子学基础。如人参、刺五加、五味子、灵芝、黄芪等,它们有:

1.调节核酸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通过核酸复制、转录、翻译,将生物信息转递给蛋白质,借以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活动。

2.诱导肝脏药酶,增强机体解毒功能,促进调节肝脏的合成代谢,如糖元和蛋白质之合成。

3.扶助气血,调节阴阳,发挥抗应激和适应原样作用,调整机体功能的亢进或低下,使之恢复正常。

助阳药能使阳虚动物肝、脾核酸含量上升,肝细胞琥珀酸脱氢酶活性上升,使升高的肝糖元含量下降,并有保护阳虚动物的肝细胞、松氏细胞及脾脏淋巴细胞之作用。

滋阴药能使阴虚动物在肝、脾核酸合成升高时使之降低;反之,肝脏核酸合成率降低时又使之升高,并能使降低的肝糖元上升。 

四、阴阳调节与免疫调节的关系

通过TB淋巴细胞,协助性细胞和抑制性细胞、抗体和抗抗体,把免疫系统组成一个十分复杂的功能网,每一个免疫反应都是这个免疫网中各种不同成分相互作用相互约束的调节结果。一正一负,一阴一阳,二种对立统一力量的相互作用和制约调节,产生最适宜的免疫反应,与中医之“内外(阴阳)调和,邪不能害”,同一道理。

益气温阳(调节阳气),能提高肺心病患者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提高激素水平,则使β受体反应性也得到改善,并能恢复免疫缺陷,调节免疫防御功能。

益气滋阴(调节阴气),能使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得到恢复,对慢性阻塞性呼吸道感染起良好的防治作用。

补阳药能使抗体形成时间提前,养阴药则使它存在时间延长。

五、阴阳调节与环核苷酸的调节之关系

许多神经递质、激素及另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对靶细胞发挥生理效能,是通过细胞内的介质——环核苷酸(第二信使,激素是第一信使)。环核苷酸分cAMPcGMP,两者所引起之生物效应是相反的。

cAMP可促进脂肪分解、糖元分解、心肌收缩、溶酶体酶、组织胺减少,而cGMP则反之。

在疾病中,阳虚比值低,阴虚比值高。

甲减是阳虚,比值低;甲亢是阴虚,比值高。

一般说来,中医的阴虚——机体能量代谢调节活跃,交感神经功能兴奋,核酸代谢旺盛,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不稳定的激惹状态等调节功能亢进;而阳虚则相反。

《内经》:“调阴与阳,精圣乃光;合形与气,使神乃藏。”

 

19.地磁场与生命

 

一、地磁场在地球表面形成的磁层,保护地球的大气层不被太阳风吹走,从而挡住了大部分宇宙射线与电磁辐射,造成了地球上生命发生、发展的特定生态环境,还直接作用于生物机体的内代谢过程。

水对人体代谢过程极为重要。氢和氧可以组成18种不同的水,各有其特点,水的性质不仅依赖于组成的种类,且依赖于它们存在的比例。水通常会自发地离解为阴离子OH和阳离子H3O。所以水是导电体。水分子总是力图相互连结,每个水分子同周围四个水分子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具有无数空格的巨大的“聚合物”。

水是溶解力最强的物质之一。在水分子中,阳电中心和阴电中心十分有力地“拉开”着,故水具有特别高的介质常数。在水中,任何两个相反的电荷之间的相互吸引将比在空气中弱81倍。

水中的溶解成分特别是离子,能显著地影响水的结构。

水的行为经过磁场作用以后,就显得更为奇特了。在磁化了的水中,气体的浓度增加,溶解、吸收、胶凝作用也将加强,而且,盐类的结晶不光在器壁且在整个水中进行。

水之外,人体里还存在大约80种化学元素,如KCa存在于细胞内液中,成为肌肉、皮肤、大脑、神经、肝脏及其他器官的细胞的组成成分。Na存在于血液、淋巴液、脑脊液中,大量的有机物则组成了机体的“干”物质基础。

生物体内,含有大量高分子有机物,这些分子中“装满”了电子,这些电子大多位于原子核的周围,而少数电子则能沿着整个分子骨架运动,其数目大约与分子中的碳原子数相等。这些自由电子还同普通的金属超导体一样,能形成结合的电子对。有机分子有时在磁场作用下成为超导体,如一个单独的原子一样参与反应,非常稳定。

这些电子对中的一个电子,能感觉到与它相距甚远的另一个电子的状态变化,使分子形成一个共轭系统。所有重要的与生命的基本功能有关的生物分子,都处于完全或部分的共轭系统中。

生命的活性,依赖于共轭分子中电子云的活性!这样的系统是生命的最基本结构——基础。

在机体进行的代谢反应中,复杂的有机分子会在各种酶和酸作用下分解,并进入血液。每个分子整个说是电中性的,其分解产生的“碎片”一定是离子化的。在血液中,这些“碎片”将会发生水合作用——被水分子的偶极子包围,由于依次的冲击,被水化膜包围的“碎片”的中心将急剧地切割地磁场。由于电磁感应作用,它们所共用的自由电子的运动方向将被“整理”,产生小小的超导体或说是“超原子”——特别稳定,因为它周围的普通分子的动能比超导体的能量少4550倍。

进入血液的任何物质——中性原子、离子、气体分子,正是可靠地利用了在地磁场作用下形成的超导场的作用,从而才能在较长的时间内稳定地保持相互隔离和各自独立性。这对于生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有机分子所产生的超导电流及磁场,与其“碎片”的特点密切相关。机体的每个组成成分都具有完全确定的,仅仅为它所特有的电磁场。就这样,生物分子在地磁场参与下,就能参与一定的反应,执行一定的功能,无生命的有机分子真正变成“活的物质”了。

这些是地磁场与生物分子的超导性。

二、细胞的能量及电磁波的辐射

生物的细胞膜上通常具有各种酶类,有一些能完成细胞内外的物质转运,其中有一种破坏超导性的酶,使超导体失去电荷,露出“超原子”的核心,其水化膜分解后便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在细胞内作进一步“加工”。

英生物化学家皮特·米特切尔提出假说,细胞的基本能量过程是同电的形式相联系的。机体从外界通过呼吸、营养、太阳光获得的能量,便是以电的形式获得的,这些能量还以电的形式聚集在一定类型的细胞膜上,而细胞则根据自己的需要程度从这个贮存器上摄取它。

在各种细胞中都存在一些特别的蛋白质,它们执行着产生电流的微型电池的功能,这就是特别的细胞器——粒线体,它们是一些直径为0.51.55×10-6的圆形结构,它们的数量、形式、大小与功能状态还依赖于细胞外部条件和生理状态而变化。它们的基本物质被两层蛋白质和脂肪构成的膜所包围着。膜的内外表面电压差约0.25伏,膜上还有大量催化氧化磷酸化的酶类。这些细胞常聚集在细胞的活跃区域,在机体中执行着特别重要的功能。它不仅能从细胞内的代谢反应中,且能从由于地磁场作用而形成的“超原子”中获得电能。

细胞系由于“超原子”的差别,而辐射出不同能量和频率的电磁波。

在我们的机体中,经常散发着由于“超原子”剩余能量而产生的十一种不同波长的电磁波:三种在光谱的紫外线部分,另四种在可见光部分,另四种在红外线部分,这些辐射完全可能被用来进行细胞或器官之间的信息传递,或用来进行机体与外部环境的联系。

三、隔离细胞体系的信息传递

苏·卡兹拉切夫发现两个隔离的组织培养体系中细胞间的电磁相互作用现象——生物信息传递的一条新途径。皮肤视觉之谜也可能隐存在这里。

体内器官的相互作用,也与地磁场引起的“超原子”能量状况有关。人体内部器官的相互作用有着一定的时间节律,各器官对于其邻居有时是促进,有时是抑制。各器官这种时间循环由十二个时期组成,每一时期为二小时,其中有一个时间为零时期,每个器官在一昼夜中有二小时处于静止状态。这使人联想到细胞辐射与器官昼夜活性时期的相关性。零时期,恰好是“超原子”将自己所有的能量全部输给某种组织的细胞后没有任何剩余的情况,因而没有辐射产生,在零时期内,物质代谢大概发生了某种形式的变化,“休息”器官的细胞在这时期仅仅同所需要的“超原子”相互作用。

一定能量和频率的电磁波辐射是细胞功能正常的反映。如果一些本应处在活跃时期的细胞辐射“虚弱”,可能是其正常生理过程遭到了破坏。若我们能从外部将足够的能量送到“虚弱”的细胞内部,便可能促使它正常工作,这也是服用药物的作用之一。

 

一昼夜中各时间器官的相互作用

心脏小肠

血管系统

膀 胱

肾 脏

 

脾脏

 

 

 

胃、脾脏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1

 

大肠

 

脾脏

胰腺

血管

系统

加温

系统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1

                            

胃、脾脏

 

胆 囊

肝 脏

膀 胱

肾 脏

 

血管系统、小肠

 

 

四、地磁场与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是由于红细胞在血液循环过程中,将氧气送到组织,把二氧化碳带到肺部排出而实现的。

组织中毛细血管的直径约2.8×106,而红细胞似一个两面凹陷的透镜,其直径要大两倍,它的通过毛细血管是在地磁场参与下实现的。它在进入毛细血管之前,以一定的形式调整自己的运动,在地磁场作用下形成的超导性电流之助而得以进行。分布在红细胞之间的“超原子”能以自己的磁场影响红细胞的定向,因红细胞本身也带有电荷,于是联合的磁场便把红细胞和“超原子”束紧成一个小酒杯状,从而渗入毛细血管中,由普通的血压推动,而完成气体的运输功能。

由此可见,地球磁场是真正赋予生命的重要因素。因此,磁疗被广泛地应用着。

 

20.微量元素与中医中药

上海一医  戴豪良  白文娟  综述

一、铜 体内许多铜依赖性酶的重要成分。赖氨酰氧化酶是催化结缔组织中弹性蛋白的氨基酸复合物缩合的主要酶之一。铜对结缔组织中胶原蛋白的交叉连续的成熟有重大作用,与结缔组织的正常发育有关。

缺乏时,可出现骨、心脏、血管的病变。

酪氨酸酶、多巴胺-β-羟化酶与儿茶酚胺的生物合成有关。铜能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铜酶大多属氧化酶,与贫血有关。因铁以二价亚铁形式吸收后,必需经氧化酶氧化为三价的高铁形式才能与铁传递蛋白结合而在血中运输。

它可促进网织红细胞的生成。缺铜后红细胞寿命短缩,故它对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发育和生理活动有重要之作用。

牛黄、胆矾含它较多。

牛黄 清心开窍、豁痰定惊、清热解毒,可使家兔的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加,缓和实验动物引起之惊厥,有镇静作用。

二、锌 人体细胞内所含六大类酶:氧化还原酶类、转移酶类、水解酶类、裂解酶类、异构酶类、合成酶类中都有含锌酶之存在。体内总共有70多种含锌酶,重要的有:碳酸酐酶、胰羧肽酶、DNA聚合酶、醛脱氢酶、醇脱氢酶、谷氨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丙酮酸羧化酶。它们参与体内的各类物质代谢,对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的代谢过程都有重要影响。

DNARNA分子中也含有它,可能对保持其结构稳定性有关。

胰岛细胞中含它,可能与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的贮存有关。

对稳定细胞膜、线粒体膜的结构完整性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它的缺乏,可导致一系列代谢紊乱及病理改变,造成生长发育停滞、性成熟障碍、性机能低下、第二性征不出现或发育不全、肝肿大、皮肤粗糙、缺铁性贫血、缺锌性侏儒。钩虫、血吸虫病、疟疾引起之生长发育停滞也有关。

无痛性溃疡、妊娠毒血症、外伤愈合延缓亦与它有关。还可引起以腹泻、皮肤炎、秃发为特征的肠原性肢体皮炎。肾移植者体内也常缺乏。

锌与机体感染过程有一定关系。在感染反应中,血锌减低,并易从尿及汗中排出,因此,在感染后机体内锌呈负平衡。

牛黄和炉甘石含它较多。

牛黄清热解毒,用于各类感染的疾病。用锌治青年痤疮有良效。补充它可减少维生素C的排泄量。

三、铁 是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的成分,参与细胞色素abc等、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及过氧化氢酶的合成,担负电子的传递和氧化还原过程,解除组织代谢产生的毒物的毒性。

它与乙酰辅酶A、琥珀酸脱氢酶、黄嘌呤氧化酶、细胞色素C还原酶等的活性密切相关,这些酶有重要的生理和生化功能。

它参与体内能量的释放。

它对淋巴样组织的健康是必需的。缺乏可致胸腺萎缩,皮肤过敏反应降低,缺铁,使淋巴细胞杀伤细菌的能力降低。

含量较多的有:自然铜、石膏、礞石、牛黄、代赭石、龙牡、磁石、朱砂、赤小豆、灶心土、赤石脂、禹余粮、硫黄、炉甘石、紫石英。

四、碘 与甲状腺疾病有关。  

海藻、昆布含它较多。

五、钴 是维生素B12成分之一,氯化钴促进铁的利用,促进肝细胞自血浆中摄取铁,促进肾内红细胞生成素的合成。它与某些贫血有关。

六、铬 在天然食物中参与某种有机复合物——葡萄糖耐量因子的组成,可能参与胰岛素的作用,影响糖、脂代谢。缺乏可导致主动脉、冠脉粥样斑块形成,致死于冠心病患者的主动脉中含铬量明显降低。

七、硒 克山病地区的粮食及人体内含量明显低于非病区。

缺硒动物大多有严重肝坏死及其它实质器官的严重损害。

它是动物体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中心的构成成分,此酶作用是催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物——还原型的谷胱甘肽,从而消除氧化物的毒性。过氧化物的生成和细胞的衰老过程有关。故血硒含量改变与细胞的衰老有关。

硒和维生素E有加速大骨节病患儿骨骼生长的作用。

黄芪富集硒。

八、砷 毒性最强的一个微量元素,为砒霜的主要成分。

缺它,动物交配后能生小动物的百分率很低,出生后也仅58%能存活。

砷化物可治癌或降低其发病率。

含它的有代赭石、自然铜、雄黄、硫黄、砒石。

九、其它。

紫石英含氟。

含铝:石膏、浮海石、天竺黄、牡蛎、滑石、灶心土、明矾。

含硅:石膏、浮海石、天竺黄、赤石脂。

含钛:代赭石、磁石。

含汞:朱砂、轻粉。

含铅:磁石、禹余粮、铅丹。

含锰:磁石、赤石脂、炉甘石。

含镍:自然铜、滑石。

炉甘石还含钴、铟、镉。

它们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还不十分明了。

阴虚病人血清铁明显升高,阳虚溴明显降低;

肝阴虚、脾气虚病人血中锌含量降低,脾气虚者血中铜显著增高。

 

21.胃肠内分泌学的进展

云南第一人民医院 张天赋 阎克光 综述

胃肠不仅有消化作用,且有内分泌功能,分泌胃激素:促胰液素、胃泌素、胆囊收缩素、抑胃多肽、胰多肽、胃动素、肠类胰高血糖素、P物质、胰高血糖素、血管活性肠肽、生长抑素、脑啡呔、蛙皮素、神经降压素、糜蛋白酶素、抑胃素、肠泌素、绒毛收缩素、十二指肠泌素、抑胰素、球抑胃素、尿抑胃素、肠促胃酶素、胃窦抑素、类生长抑素、类促甲状腺释放激素、类蛙皮素、类脑啡呔、P1-HLA-27等。

一、胃肠激素的分泌细胞

胃肠内分泌细胞个别地散在于胃肠道粘膜上皮细胞之间,和其它内分泌细胞由许多细胞聚合在一起组成腺体者不同。它的总数超过所有其它内分泌细胞的总和。消化道粘膜为体内最大、最复杂之内分泌器官。

散在性的分布,使食物在接触胃肠道各段时,能逐段促使其分泌。但它有些也存在于胃肠道外组织中,特别是神经组织(主要是脑组织)和胰腺。存在于前者的如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生长抑素、脑啡呔、蛙皮素、神经降压素、胃泌素、胆囊收缩素等,存在于后者的,如胰多肽、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血管活性肠肽、胃泌素等。

1.开放型细胞 稍呈现锥形或长形,顶端有微绒毛,伸入胃肠腔中,能感受胃肠道内容物的刺激而分泌,亦感受血液成分或神经刺激而分泌。

2.闭合型细胞 多呈圆形,无微绒毛,与胃肠腔无直接接触,可能是感受局部组织内环境变化的刺激而分泌。

二、胃肠激素的化学结构:

全是多肽,分子量大多介于20005000之间。

1.胆囊收缩素族 胆囊收缩素和胃泌素。

2.促胰液素族 促胰液素、胰高血糖素、抑胃多肽、血管活性肠肽。

三、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

1.对消化器官的调节作用 对胃的分泌和运动,小肠的吸收运动,胰腺外分泌,肝的胆汗分泌,胆道及胆囊的运动等的调节(兴奋或抵制)。

还有刺激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生长的作用——营养作用。

2.相互之间的制约作用。

 

胃肠激素间的制约作用

 

胆囊收缩素

促胰液素

抑胃多肽

胰多肽

胃动素

肠类胰高血糖素

胰高血糖素

胆囊收缩素

 

 

 

 

 

促胰液素

±△

 

 

 

 

抑胃多肽

 

 

 

 

 

 

胃动素

 

 

 

 

 

 

 

胰高血糖素

 

 

 

 

 

 

 

血管活性肠肽

 

 

 

 

 

生长抑素

蛙皮素

 

 

 

 

 

 

 

神经降压素

 

 

 

 

 

 

 

 

类蛙皮素

 

 

 

 

 

 

 

注:+兴奋,-抵制,△在胃泌素瘤起兴奋作用。 

 

3.对胰岛素的控制作用 且对胰岛素的释放起促进作用,从而影响糖类吸收后的代谢过程。胃激素起“促激素”之作用。特别是抑胃多肽。这样可使血糖不致在摄入大量糖类之后,过后,而避免一部分葡萄糖因超过肾阈在尿中丧失。

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有抑制胰岛素释放之作用,而与之相对抗,从而起着维持血糖正常浓度的作用。

胃泌素还促进钙素的分泌。神经降压素、P物质促进生长激素、生乳素的释放,而生长抑素则反之,后者且抑制促甲状腺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

四、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方式

1.作为血循环中的激素而起作用,由血循环传递至较远的靶细胞而发挥作用;

2.作为旁分泌物在局部起作用,通过细胞外液间隙,弥散至邻近的靶细胞而发挥作用;

3.作为肽能神经递质而起作用。

依生理作用的方式,分为:

1.进入血循环的胃肠激素 进食后在血浆中浓度即增加,有胃泌素、胆囊收缩素、促胰液素、抑胃多肽、胰多肽、胃动素、肠类胰高血糖素等。

2.不进入血循环,而出现在细胞间液和肽能神经末梢者,有P物质、胰高血糖素、血管活性肠肽、生长抑素、脑啡呔、蛙皮素、神经降压素等。

五、胃肠激素的释放

胃肠道中的内容为主要因素,神经及血中某些成份亦起作用。

食物中蛋白质可引起胃泌素、胆囊收缩素、促胰液素、胰高血糖素、胰多肽的释放;

脂肪可引起胆囊收缩素、促胰液素、胰多肽、抑胃多肽、肠类胰高血糖素的释放;

糖类可引起抑胃多肽、肠类胰高血糖素的释放;

低血糖可引起胰高血糖素、胰多肽的释放;

血氢离子浓度增高可引起胆囊收缩素、促胰液素的释放;

迷走神经兴奋可引起胃泌素、胰多肽的释放;

高血糖可抑制胰高血糖素的释放。

六、胃肠激素对胃肠道功能调节的地位。

胃肠道的主要分泌和运动功能是受神经和体液因素双重控制的,而许多由体液因素控制的消化活动,又常处于神经因素的影响之下。

七、胃泌素生理作用

1.促进胃液分泌,它对壁细胞有很强的刺激作用,使其分泌大量盐酸,而过高胃酸又反过来抵制G细胞,使胃泌素分泌减少(反馈作用)。

2.促进胃平滑肌收缩,促进胃窦收缩,却抑制幽门括约肌运动。

3.抑制小肠对水、电解质和糖之吸收,促进肠道平滑肌的收缩。

4.对消化道组织有刺激代谢、生长之作用——营养作用,刺激胃的泌酸区(即壁细胞分布区),十二指肠和结肠粘膜的蛋白质、核糖核酸和去氧核糖核酸的合成,促进这些粘膜细胞的有丝分裂,从而促使其增生或肥大。进食可使胃泌素的分泌增加,活跃消化道粘膜的更新;饥饿或静脉营养时,胃泌素分泌减少,胃肠道粘膜萎缩。胃泌素瘤时,由于大量分泌,致胃粘膜增生、肥厚,壁细胞的数量和泌酸作用均明显增加。

5.产生饱感,使摄食减少。

凡胃酸高的疾病,血清胃泌素含量低。

 

22.试论气机升降学说在《伤寒论》辨证中的运用

长春中医学院  夏洪生

气机升降,是宇宙运动的一种形式。

《素问六微旨大论》:“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气机升降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形式。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一、气机升降的涵义

气者,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和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即人体赖以生存的精微物质及其能量。《灵枢·决气篇》:“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环状核苷酸是目前分子水平认识到的调解人体代谢的对立统一物质运动的形式,蛋白质、脂肪、糖类应都属于“气”——微小难见物质的范畴。

物质运动及伴随着发生的生化和转化——气化,它是体内物质代谢的同义词。

气的功能活动以及气在脏腑组织中的表现形式——气机。

人体的气化运动,主要是处在升与降的矛盾统一体中——气机升降。

二、气机升降的临床意义

1.说明生理活动

它是脏腑组织的特性,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形式。

五脏藏精而不泻,其功能活动有升有降;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其功能活动有出有入;奇恒之腑藏于阴而象于地,其功能活动有升有降;气血运行,阴阳相贯,其功能活动亦离不开升降出入。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其脏气下降,以济其腑;手之三阳,从手走头,其腑气上升,以通其脏;足之三阳,从头走足,其腑气下降,以调其脏;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其脏气上升,以滋其腑。

如是脏腑表,济滋通调,共同完成气机升降的生理功能。

一般来说,脏腑组织在上者主降,在下者主升。肝肾居下焦主乎升,遂其升发之权;心肺居上焦主乎降,行其肃降之令;脾胃居于中焦,左旋右转,传化精微,以溉四旁。

气机升降,且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出中有入,入中有出。

气机升降的机转,以心肾为根本。盖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火根源在心肾,坎离调济在相交,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南北谐和,升降有序,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遂得安谧;肝肺为其枢纽,盖肝主升发,性喜条达;内寓相火,其气左升,肺主肃降,职司相傅,治节脏腑,其气右降。“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肝肺升降相宜,则全身气机调畅,上下内外周运不休;脾胃为其核心,盖脾胃为后天之本,职司仓廪,为人体精气化生之源,脾气升,则诸气皆升,胃气降,则诸气皆降。

而每一脏腑又有其各自的升降运动。

2.探测病理状态

“明乎腑腑、阴阳升降之理,凡病皆得其要领。”(《医学求是》)掌握气机升降规律,才能更好地探测病理状态。

少阴热化证,由于心肾不交,升降失常,故“心中烦,不得卧”等肾水亏,心火亢的证候;

肝肺失调,升降失常,则气化不利,水津不布,疏泄失职,故“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鞭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等证。

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可见头晕目眩,呃逆呕吐,便溏腹泻,脏器下垂;腹胀纳呆,中满痞结等。

由于气机升降失常,致使清阳之气不能升敷,后天之精不能归藏,水谷精微无法进入,废浊之物不能排出,故可发生多种病证。而脏腑本身为病,升降失常,亦可出现多种病理反应。

其失常之病理反应:一、升降不及;二、升降反作;三、升降太过。三者有别而又互相联系,升之不及则可因其降之太过,降之太过必会升之不及,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气机阻塞则升降不行。

3.确定治疗方法

三、气机升降在《伤寒论》辨证中的运用

1.脾胃升降

胃主燥以降为顺,脾主湿以升为健。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相反相成,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输布营养物质之功能。

若太阳病发汗太过,脾胃阳气受戕,导致脾胃升降失常,“气濇不通,壅而为满”(成无己),“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消补兼施,温运脾阳,宽中除满,以恢复中焦气机升降。

若脾胃素虚,或“病发于阴而反下之”,邪气内陷,结于胃脘,导致中焦气机壅滞,升降失常之痞证,泻心汤,辛开苦降,阴阳并调,以恢复脾胃升降功能。

邪入太阴,脾胃虚寒,升降失常,见“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证,理中汤温运中阳,健脾燥湿,俾阳复中安,升降调和,则诸证自除。

2.心肾升降

心火下蛰于肾,肾水上奉于心,心肾以三焦为通路,上下相交,水火既济,这是气机升降之根本。

若外感病发展到少阴,在心肾阴虚情况之下,病邪常从火化热,导致水火升降失常,出现肾水不能上济为主要特征之心火亢盛证和以心火不能下宣为主要特征之肾水泛滥证。前者,“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柯韵伯:“用芩连以直折心火,用阿胶以滋肾阴,鸡子黄佐芩连于泻心中补心血,芍药佐阿胶于补阴中敛阳气,斯则心肾交合,水升火降,是以扶阴泻阳之方,而变为滋阴和阳之剂也。”后者“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腹满,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真武汤主之”,柯:“用真武汤者,全在降火利水”,心火下达,肾水得制,则诸症自除。

苓桂甘枣汤证、桂枝加桂汤证、猪苓汤证等,亦有心肾气机升降失常之含义,其治疗尤以恢复气机升降为目的。

3.肝胆升降

肝气升发,性喜条达;胆寄相火,最宜通降。

肝升胆降,才能职守疏泄,运脾和胃,畅达气血,疏利三焦。

若邪犯少阳,胆气失降,而反亢逆,见“口苦、咽干、目眩”;肝失升发,而反横逆,经气不舒,见“往来寒热(邪正相争),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和肝胆,宣通内外,畅达气机,疏利三焦。气机调畅,升降复常,则邪从汗解。“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此之谓也。

阳明病,湿热内郁,肝胆失其疏泄,三焦疏利失常,胆汁不循通降之路而外溢,导致湿热发黄证,“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以茵陈清热利湿,疏利肝胆;枝子除烦热,清泄三焦而通调水道;大黄导热下行,于是清升浊降,三焦疏利,则黄疸自去。故善治肝者,不在攻补,而在调理,总以恢复气机升降为原则。

4.脾肺升降

脾气主升,肺气主降。脾气升,水谷精微得以上输;肺气降,营养物质布达周身。如是新陈得以代谢,水道得以通调,脏腑经络得以治节。

若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烧,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郑元让:“无汗,是因脾胃虚,水湿不得健运,外不能布津做汗,内不能下输膀胱而小便不利,水饮内停中脘,故心中满微痛。为适应病机变化,改汗法为和中利水法,必汗出尿利而解。”本证主要是脾肺气机升降失常。太阳病发汗攻下,诛伐无过,脾阳受伤,运化失权,水湿内停。脾气不升,则肺气不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小便不利,水湿内停,阳气不化,故无汗。治重化水饮,利小便。本汤意在健脾利水,俾脾气得升,肺气得降,则水道通调,表里湿邪尽从小便而出。

5.肺肾升降

肾为水脏,居于下;肺为水之上源,居于上。两脏在水液代谢中处于重要地位。上下相交,升降相因,则水气得以上腾,津液得以四布,与自然界“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是相应的,故曰:“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若肺肾气机升降失常,可致多种水气病。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外寒内饮,相互搏击,壅塞于肺,影响于肾,致使三焦失于通利,为本病症结所在,病变重心在上焦。但水饮为患,随气机升降的失调,所到之处,皆可致病变,故可见许多或然证。小青龙“治水气”,以恢复肺肾之升降功能,则三焦通利,水道通调,内外之邪尽解。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热与水结,膀胱气化不行,肺气失于肃利,三焦失于通调,致使水津不能施布,这矛盾所在,病变重心在下焦。五苓散以化气行水,恢复气机升降功能,既助肾阳以化膀胱之气,亦化肺气。“多饮暖水,汗出愈”,只有肺肾气化得行,则津施汗出,小便通利,这是气化水行之标志。

6.肝肺升降

肝以升为常,肺以降为顺,肝肺左升右降,为阴阳上下之通路。只有肝升肺降,则气机上下内外周运不休。若肝肺不调,升降失衡,则气化不利,水津不布,疏泄不畅,而滞留经络,常可导致悬饮。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鞭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用逐水峻,务使胸胁水饮尽去,以恢复气机之升降。

7.肝胃升降

肝主升,胃主降。肝升胃降则气机平和,中土安康。

若“食谷欲呕”,“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干呕、吐涎沫,头痛”,及“心下痞鞭,噫气不除”。前者皆因肝经受寒,肝气逆乱,胃气冲逆,肝胃不和,浊阴上逆,升降失常,用吴茱萸汤暖肝温胃,降逆止呕,以恢复肝胃升降的正常功能。后者为肝逆犯胃,胃虚痰阻,用旋复代赭汤,镇肝降逆,和胃化痰。

8.肝脾升降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其气机升中有降,升降谐和,则疏通畅达,生机勃勃。肝气机功能之实现,与脾气之升和运化精微有密切关系。脾主升清,但需肝之疏利。

若肝气郁结,肝脾升降失常,气机不利,阳郁于里,可见“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等,张隐庵:“本论凡论四逆,皆主升阳不生,谷神内脱。”由于肝横阳郁,升降失常,肝脾失调,故治重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用四逆散。此为治气郁致厥之代表方。

 

23.中医补法作用原理的研究

上海中医学院 叶显纯 朱华德

一、补法的主要作用

徐之才:补可去弱。

1.补充人体营养物质

用治营养缺乏之“虚损”,许多补药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以及钾、钠、钙等。

2.改善或调整营养物质

《景岳全书》:“虚弱者,理宜温之补之,乃可同于常。”“元气既亏,不补将何以复?”

3.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治病法轨》:“元气足,则……外邪不能侵,内病亦不起;元气一虚,则百病丛生。”

虚证患者每有免疫机能减退或失调的现象,补可增强体质,从而有效地防病,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4.可提高智力,延年益寿,抗菌消炎等。

二、补法的作用原理

1.神经系统

虚者神经系统方面每有功能紊乱和低下,补可对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加以调节,从而改善其功能,恢复其相对平衡。

人参,增强兴奋过程,使灵活性增加,且可增强抑制过程,使抑制趋于集中,分化更加完全,从而使兴奋和抑制两种过程得到平衡,使兴奋过程的疲惫性降低,从而易消除各种压力综合症的作用,并可提高智力、体力劳动的效率。还可加速条件反射的建立。

四君子汤,抑制副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性,从而调整植物神经的功能紊乱。

补中益气汤,治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引起的“体质性体温升高”。

补法,对神经细胞有直接的强壮作用,如地黄饮子可治脊髓空洞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小脑和中枢神经纤维性病变、脱髓鞘病,及神经系统疾病损伤后的恢复,它可促进细胞的再生和功能的恢复,有人称之为“中医的神经细胞复活剂”。

鹿茸,对脊髓引起的“鞭打损伤”综合症有显效,对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之低血压、更年期障碍等有效。

2.内分泌系统

补可通过对神经系统的作用而具有调节内分泌的功能,或可直接作用于内分泌系统,或因含有激素样物质,可外源性地补其不足。

上海第一医学院藏象专题研究组发现不同病种的肾阳虚患者24小时尿17羟皮质类固醇含量普遍低于正常值,ACTH试验呈现延迟反应,提示肾阳虚时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性低下,而补肾药能改善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

用温阳补肾阳的方药治阿狄森氏病,能使色素沉着减退,乏力好转,ACTH试验基本恢复正常。

右归丸等能使一些长期应用激素的顽固性哮喘病例完全停用激素,且疗效巩固。

某些补益方药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的作用,而无其副作用,可保护肾上腺免受外源性可的松所造成之娄缩,减轻激素对垂体——肾上腺素系统的反馈抑制。

一些补益方药对性腺功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如全鹿丸、右归丸、桂附八味丸、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为治不孕症不可缺少的药物。

蛤蚧、海马、淫羊藿能增加小鼠前列腺、精囊、提肛肌重量。

蛤蚧的乙醇提取物能延长正常雌小鼠的动情期,使去卵巢鼠出现动情期,正常小鼠子宫、卵巢重量增加。

人参、紫河车等均可调节性机能。

3.心血管系统

某些虚证可见心肌功能低落与循环血量不足,而一些补益方药对此有较好之治疗作用,当病情危急时可回阳复脉。

生脉散,对心源性休克,可升高血压、强心、抗休克、调节心血管。它对心脏生理功能的调节:一、抑制心肌细胞ATP酶活性,改变心肌细胞对某些阳离子的主动运输,而达到正性肌力的作用;二、兴奋心肌的β受体,改善缺血心肌的合成代谢,提高心肌对缺氧的耐受性,减少心肌对氧和生化能量的消耗,使缺血心肌以最节约的方式行动,从而延长其存活的时间;三、增加心肌糖元和核酸的含量,对缺血性心肌收缩的能源和肌纤蛋白、肌凝蛋白的合成提供物质基础。它增强心肌收缩力的特点是收缩敏捷,搏出量增加,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减少心绞痛的发作,增加体力,抗疲劳等作用。

4.造血系统

某些补益药可促进、改善造血功能,如鹿茸、阿胶、鸡血藤、当归  地黄、首乌、枸杞、黄芪、党参、桂圆肉、补骨脂等。能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当归、芍药、地黄、桂圆肉、田三七、山萸肉、红枣、肉苁蓉、狗脊等,能升高血小板。

人参、黄芪、党参、丹参、鸡血藤等,能增加血细胞;

人参、党参、黄芪能促进骨髓细胞脱氧核糖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加快有核细胞分裂、从而增加红细胞数(补气生血)。

某些助阳药、能使患者红细胞中ATP含量上升。

补中益气汤、八珍汤等,在外科手术前后运用,能使红细胞稳步增加,血红蛋白上升,明缩术前准备时间,促进术后恢复。

肿瘤患者化疗、放射时,应用补药,可使绝大多数患者不致发生白细胞下降,对已造成骨髓抑制者,可使血象较快恢复。

5.消化系统

扶正健脾药大都能调节消化系统功能的紊乱,减轻或消除消化道器质性改变。

四君子汤对脾虚者的肠管呈抑制性的影响,使肠平滑肌的紧张性由过高恢复到正常,并仍然保持较好之收缩力,有利于维持肠管的正常运动、食物乳糜的吸收。

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附子理气丸、四神丸,及它们的加减方,有调整胃肠功能的作用,在肠蠕动亢进时有抑制作用,在张力下降时,有兴奋作用,从而治愈,改善胃肠功能的紊乱。

健脾药的这些作用,可能是通过拮抗乙酰胆碱、毛果芸香碱,抑制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而实现,亦有一定程度的直接松弛胃肠道平滑肌作用,还可调节消化腺体的分泌功能,提高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胰淀粉酶的活性,对消化液的质、量均有一定的改善。

甘草中提取的生胃酮,可促进溃疡愈合,对实验性溃疡的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

外科手术后,早期使用健脾药调治,有利于肠蠕动的恢复。

6.代谢

虚证可有蛋质(及核酸)、脂肪、糖等代谢失常,补药有调节作用。

助阳药桂、附、苁蓉、仙灵脾能使阳虚动物肝脾核酸含量升高。

滋阴药生地、元参、麦冬、龟板能使早期阴虚动物肝、脾核酸的合成率降低,从而改善阳虚和阴虚的病理变化。

助阳药可防止阳虚动物肝细胞亚微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核固缩,异染色质增多,线粒体肿胀变性,嵴发生溶解以至消失,糖原颗粒显著增加。

核酸是机体代谢的重要物质,又是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DNA(脱氧核糖核酸)存在于细胞核的常染色质中,阳虚动物核固缩,常染色质减少,必然影响DNA复制RNA(核糖核酸)的转录及蛋白质之合成。

人参中有一种蛋白质合成促进因子,能促进蛋白质、脂质的代谢,加快肝肾细胞RNA合成和骨髓细胞DNA的合成。

黄芪、大枣等补药可使营养不良和妊娠中毒水肿病人,降低的血浆蛋白回升,体重增加。

补中益气汤对荷瘤动物的蛋白质代谢有良好的影响。

首乌片、首乌延寿丹、菟丝子、杞子、黄芪、黄精、玉竹、胡麻等能降低血脂,改善脂质代谢。

大部分补药含有人体代谢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氨基酸、糖类、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能有效地补充它们之不足。

补中益气汤可提高基础代谢率(耗氧量)。

鹿茸能改善阳虚状态下能量代谢低下的病理变化。

四君子汤能增加肝细胞糖元的含量。

7.免疫

机体的抗病能力——免疫:防御、自稳、监视三大功能。

补,可促进或调节机体免疫机能。

补气药党参、白术、黄芪、灵芝等有较好的增强内皮系统吞噬功能;灵芝合剂(参、术、灵)且有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器官(脾脏)杀菌功能的作用。

补气之四君子汤,补血之四物汤,补阴之六味丸,补阳之参附汤,均能较明显地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率及形成活性花斑的作用。

六味地黄丸还能使接受化学致癌物实验的脾脏淋巴小结生发中心增生活跃;在接种移植肿瘤的初期,可增强单核细胞的吞噬活性。

补阳药肉桂、仙茅、菟丝子、锁阳等能使抗体形成时间提前。

养阴药元参、二冬、别甲等能使抗体存在时间延长。

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肾气丸、左、右归丸等都能提高巨噬细胞吞噬率及淋巴细胞转化率,对E玫瑰花斑形成和lgA(免疫球蛋白A),lgG(免疫球蛋白G)的水平亦有一定之调节作用。

8.环核苷酸

阴虚、阳虚病人用滋阴或温阳药后、随着虚证的好转,cAMPcGMP的比例亦有相应的改变。

cAMP是激素、神经介质、药物效应的中间环节,广泛地参与调节各种代谢,有“第二信使”之称。

 

24.中草药的免疫作用表

(一)

 

作 用

 

备 注

 

 

 

 

 

1.增加淋巴细胞数

甜瓜蒂 莪术 牡荆 水牛角

白毛夏枯草

莪术且增加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增强机体免疫力对抗宫颈癌

2.促进淋巴细胞转化

黄连 黄芩 金银花 蒲公英 地丁 枸杞子 甜瓜蒂 川芎 红花 柴胡 人参 淫羊藿 生地 白芍五味子 银耳 阿胶 枣仁 鹿茸 菟丝子 漏芦 锁阳 黄芪 牡蛎 夏枯草 芙蓉叶 石打穿 石见穿 赤芍 仙茅 仙灵脾 旱莲草 槐 洋商陆 麻黄 抗白合剂 含PHA(植物血凝素)类药物

 

3.提升白细胞和/或促进其吞噬功能

黄连 黄芩 白花蛇舌草 鱼腥草 金银花 野菊花 七叶一枝花 三叶青 穿心莲 一枝黄花 大叶青 复方银翘散 黄芪 防己 徐长卿 洋金花 鹅血 蟾酥 地榆 川朴 乌梅 甜瓜蒂

 

 

4.促进单核吞噬细胞或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大蒜 牡荆 消喘膏 宫外孕Ⅱ号

 

5.促进网状内皮系统功能

白花蛇舌草 广豆根 水杨梅 头花千金藤 黄芪 防己 大黄牡丹皮汤

灵芝合剂显著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

 

6.增加溶酶菌量

洋金花

 

 

7.类似转移因子作用

甜瓜蒂

喷鼻治肝炎增加周围血中白细胞淋巴细胞数和淋巴率

 

8.促进过敏介质释放

柴胡 牛膝醇溶物 龙胆草水提物

 

 

9.增加血小板和/或治过敏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花生衣 商陆 鹅血 羊蹄 水牛角

 

 

表(二)

作 用

药 物

备 注

 

 

 

 

 

 

 

1.抑制肿瘤细胞

大蒜 三尖杉 喜树碱 野百合

后三者有细胞毒样作用

2.抑制抗体生成

龙胆草 大黄 黄疸茵陈冲剂 甘草 强肝汤 茵栀黄注射液 大枣 洋金花 桃仁 当归 缩砂仁 甘草 五味子 麻杏石甘汤 补肾安胎配益气养血药方 四物汤加味预防ABO新生儿 溶血方

补肾安胎药物:杜仲、川断、金毛脊、桑寄生、苧麻根各20g,配益气养血药:黄芩 黄芪 当归 生熟地各9g用于保护移植肾

3.抑制抗体活性

枳实 陈皮 麻黄 人参 当归 辛夷 丹皮 竹节人参 连翘

 

4.抑制玫瑰花形成

桃仁 红花 生地 地龙 甘草 白花蛇舌草 雷公藤

雷公藤,且抑制淋巴细胞转化

5.其他免疫抑制

大青叶 山豆根 柴胡 黄芩 三棱 莪术 贯众 斑蟊

 

6.促进(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

延胡索 牡荆 商陆 棉花根 白芥子 苏子 大蒜 秦艽 青风藤 附子 乌头 甘草 消喘膏

 

双向调节作用

 

人参 黄芪 玉屏风散

五苓散 肾气丸

 

 

上海第一人民医院  杨天权  石蕴玉

 

 

 

 

 

 

 

 

回首页

回总目录

 

恭请您多指教:lzddpjw@163.com  lzddpjw@sina.com 老子大道溥及网

Warm welcome to the Laozi's Great Dao universal 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