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下载播放
今天西方发达国家刚刚兴起的如医学地理学、医学心理学、气象医学、时间医学等先进学科,却在2500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得到了极为完善的表述。当今世界上,还找不到一部着作能像《黄帝内经》这样,将哲学、医学、养生学、地理学、天文学、气象学、数学、心理学、甚至美学、乐理等等学科融会贯通、凝聚一体;还难以找到一部像《黄帝内经》这样独一无二的、天才的、博大精深的生命科学巨著,这是一部不朽的奇书,至今仍在指导着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 通过这部着作我们将会知道,人可以自然地度过百岁,长寿不是每天摄取多少维生素多少蛋白质,五脏不是解剖学的五脏,精神的力量何等巨大……重要的是,我们将学会一种独特的思维,一种精妙无比的思维,你可以在任何领域运用这种思维。这是另一种思维,另一种生命表述,另一种方法论,另一种文化宝典。 本片的全部作为,就是使《黄帝内经》这部天书通俗易懂。为此,本片涉及了大量中国历史、医史,收集了大量历史故事和珍贵文物,从远古,到伏羲、神农、黄帝,到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化趣味化。除了关照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观众外,我们还针对中医爱好者、中医学子,精心挑选了八十多个古代医案,令本片更加妙趣横生。同时,我们采访了数十位当今中国第一流中医专家,可令中医从业人员大大获益。 作为中国人,我们十分幸运,因为我们有《黄帝内经》,这是我们伟大的祖先传给我们的。 我们的祖先怀着对后世子孙的无限关爱留下了《黄帝内经》; 我们怀着对祖先无比的崇敬、对当代人民以及后世子孙的无限关爱,将电视图书《黄帝内经》呈现给世人。
目 录 医史篇 第一集:《神奇的秘笈》 成书于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是本什么样的书? 唐代鉴真东渡日本,带去《黄帝内经•太素》。这本书,至今还供奉在日本的皇家寺院中,奉为国宝。 北宋时,高丽国进献《黄帝内经•灵枢》,要求以此交换中国历代史等书。苏轼五次奏本反对,皇帝仍坚持以《册府元龟》等书换回《黄帝内经》。 21世纪现代医学提出的生态医学等观点,竟然与二千多年的《黄帝内经》相同…… 第二集:《赫赫始祖》(上) 远古历史上最惨烈的涿鹿之战中,黄帝战胜了蚩尤,中华民族第一次实现了统一。 面对饱受多年战乱之苦的百姓,统一中国后的黄帝思虑最多的,就是百姓的生存和健康,这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与存亡。 第三集:《赫赫始祖》(下) 黄帝率众臣发明创造。苍吉发明了文字、宁封发明制陶、大挠发明天干地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织丝。这时宫室、舟车、衣服、冠冕、律占、算数、调历、音乐等相继出现。 黄帝的医臣们:岐伯、雷公、俞跗、鬼臾区、桐君老人,一批杰出的医学大师,悬壶济世。他们经常与黄帝探讨民众的健康和医疗问题。这就是《黄帝内经》的先声。 第四集:《遥远的生命呼唤》 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华民族的生命意识逐渐形成。 200万至240万年前的人字洞遗址等。从“有巢氏”、“燧人氏”起,历史走到了“伏羲”时代,百姓有了“血”、“痛”的概念,有了对疾病的表述。为治疗疾病,出现了砭石骨针。 神农氏为了医治百姓的疾病,亲尝百草,最后献出了生命。 中华医药从一开始,就与神农、黄帝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第五集:《走出洪荒岁月》(上) 鲧、大禹治水的故事。 商朝宰相伊尹发明了汤剂,结束了咀嚼单味药的历史。 商代甲骨卜辞记载的疾病近500条之多,其中龋齿的记载,比古埃及、古印度早出700—1000年。 周代医学大大向前迈进。医学分科、医政组织,建立病历纪录和报告制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周代的医疗考核俸禄制度。 漫长的生命之路和生命意识的积累,为《黄帝内经》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六集:《走出洪荒的岁月》(下) 几乎整个人类都经历过巫医一体的年代。 巫医术,是以符咒、驱神、祈祷等方式结合药物、手术等,为人治病的一种原始医疗方法。 甲骨卜辞中,记载着3200多年前,巫师对疾病的卜占。 周代的周公旦亲自设坛,为周武王的疾病占卜。 医学,步履蹒跚地从神灵世界向我们走来。 第七集:《石破惊天》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思想界在诸子的推波助澜下大放异彩,向有神论发出了挑战。 医学思想上,对巫术治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子产说病,晏婴论病…… 中国出现了第一位敢于与巫术较量的专业医生,这就是光耀千秋的著名医生扁鹊。 生命科学之光,从巫术的重围中穿射而出。 第八集:《千秋圣典》(上) 东汉时杰出医学家张仲景。一篇《伤寒论》奠定了中国医学上的崇高地位。书中载方269首,用药214种,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后世医家尊为“医圣”。 张仲景的故事。 第九集:《千秋圣典》(中) 当西方医学使用放血至昏迷,或用棍棒击至昏迷来为病人作外科手术时,名医华佗,发明了中药麻沸散和麻醉术。比西方医学使用乙醚进行外科手术早了一千四百多年。 华佗用“麻沸散”为病人做肿瘤切除,脾切除,胃肠吻合等大手术。 华佗治病的故事。 第十集:《千秋圣典》(下) 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了“东方医学宝典”《本草纲目》的编撰。此书自问世以来,世代相传,共出了60多个版本。金陵本即《本草纲目》初刻本,被奉为祖本。现在世界上仅存7部,除2部在中国外,其余在日本、美国、法国珍藏。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李时珍的故事。 第十一集:《闲云野鹤》 《内经》与道教医学。《内经》中完美的阴阳思想,对道教学说影响至深。 道教经典《太平经》,继承了《内经》的思想。 世界上第一位留有著作的炼丹家魏伯阳与他的《周易参同契》对道家医学的影响。 第十二集:《仙风道骨》(上) 《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记述了肺结核病,道们以其惊人的智慧和观察力得出的结论,比欧洲学者早出六七百年。 魏晋时,一部将《内经》医学思想与道教思想融合在一起的道教经典《黄庭经》。 “为道者,以救人危,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这是葛洪留给我们的,闪烁着人道主义光芒的口号。道医葛洪与他的《肘后备急方》。 有“山中宰相”之称的道医陶弘景,其著写的《本草集注》,是中国药学史上承上启下的划时代的名著。 第十三集:《仙风道骨》(下) 140岁的大医药家、百姓们称之为药王的孙思邈隐居行医的故事,及他在百岁之年写下的名垂千古的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他把人的生命价值放在医学首位的思想,到今天仍被誉为全世界最高的医德典范。 孙思邈将医方刻在石柱上,四方百姓有病到此抄方吃药,被百姓称为石大医…… 第十四集:《妙手回春》 中医名家为毛泽东治疗眼疾; 当代中医名家的起死回生之术;治疗白血病、癌症等医案。救治刘海若。 第十五集:《杏林魂》 扁鹊授徒;李杲花钱授徒;朱丹溪拜师学医;叶天士拜师求教等故事。 第十六集:《灵丹妙药》 中草药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中国中药材集散市场;百年药号的传奇故事; 中草药治疗艾滋病的现状。 流传千年的古药方及走向世界的中草药名药。 医理篇 第十七集:《撩开气的盖头》(上) 气的生命含义。 大有天气、地气、人气、四时之气;小有五脏六腑之气;微有经脉营卫之气;神妙有阴阳五行之气等。 传说中的女娲造人,千千万万,最后一定要对着这些人吹一口气。 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气。 第十八集:《撩开气的盖头》(下) 中国自远古时人类对气的认识的历史。 老子、管子、孔子对气的论述。 周朝大地震时,伯阳父论阴阳的故事。 中医诊病时的故事。 第十九集:《忧患的乾坤》 远古时中国的阴阳思想的形成。 伏羲作八卦的故事。 商末周文王羑里城演64卦。 第二十集:《大智者的玄思》 今天的《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个部份。 被称作“十翼”的《易传》的作者是中国大思想家孔子。 大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中国阴阳思想的重要里程碑。 德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大师莱布尼兹与中国的64卦。 第二十一集:《阴阳流变》 阴阳思想进入《黄帝内经》之后,形成了最完整、最系统、最深刻的生命科学学说。 叔兴于宋襄公论阴阳。越王勾践与范蠡论阴阳。 被称为“量子之父”的著名物理学家波尔,当丹麦为感谢他的科学成就要封他为爵士,要波尔选择一种图案做为纹章时,波尔选的是中国的阴阳太极图。他在纹章上刻下了几个字:“对立即互补”。 第二十二集:《绝妙的辨证》(上)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阳盛则热,阴盛则寒”,人体的阴阳失衡,就会引发各种疾病。古代及现代名医诊治的著名医案故事。 第二十三集:《绝妙的辨证》(中) 阴阳不仅有偏盛偏衰的一面,还有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一面。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向自相反的方向转化,这便是“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一个“庸医”难辨阴阳,以药“杀人”的病案。名医巧辨阴阳的精彩医案。 第二十四集:《绝妙的辨证》(下)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调整阴阳使之平衡,是中医治疗的基本的原则,“换其有余,补其不足”。 扁鹊妙手回春,以阴阳术令虢太子“死”而复生的故事。 第二十五集:《五行大法》 对五行的认识,可追溯到170万年前的元谋人。 公元前1064年,周武王建立周王朝第二年,天下未定,武王忧虑夜不能寐,亲自拜访箕子向他咨询治国大法。箕子说天帝传下的治国大法,第一项就是“木火土金水”五行…… 蔡墨与魏献子论龙的故事。生命意识是五行的内核或前题,到商周形成哲学思想。 作为哲学思想的五行,只有进入中医学,即进入中国生命科学的领域之后,才有了真正天才、精辟的表述。五行与人的生命关系。 第二十六集:《天才的表述》 《内经》认为,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的基本物质生成的。五行由五方到五气,五气到五味,五味到五脏,形成一个由天地到人体、天人合一的五行模型。这个模型始终处在变化、流动之中: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便是五行相生相克。阴阳五行合参。 第二十七集:《五行循环天地人》 阴阳五行贯穿《内经》全书,这是解开《内经》乃至整个中医学之秘唯一的一把钥匙。医案:吴鞠通以“补土生金”;罗谦甫以“救肾水,补肺金”治愈病人……等故事。 第二十八集:《五脏的奥秘》(上) 藏象学说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医学最基本的部份。“心藏脉、肝藏血、脾藏营、肺藏气、肾藏精。”《内经》以君臣之职比喻五脏的功能,它们象君王、宰相、将军等一样,各司其责又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讲述五脏的五个医案。 第二十九集:《五脏的奥秘》(下) 五脏虽深藏在体内,但其功能的盛衰都能通过经络反映在体外。“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多个妙趣横生的相关医案。 第三十集:《情绪与生命》(上) 中国是世界心理学思想最早的策源地。《内经》在两千多年前便有精彩绝纶的论述。《内经》:“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情绪致病的精彩案例。 第三十一集:《情绪与生命》(下) 《内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现代社会抑郁症人数的不断上升,使抑郁症在世界常见病排名中上升到第二位。精神疾病的各类案例。 第三十二集:《天若有情》(上)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突如其来的巨大精神刺激,往往使人无法承受甚至导致死亡。伍子胥一夜白头;聂政暴尸街头,其姐大悲之下哭死在聂政身旁;诸葛亮巧计三气周公瑾,令其仰天长叹而亡等诸多故事。 第三十三集:《天若有情》(下) 由精神原因造成的猝死,在千古流传的优美爱情故事中多有发生。“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便是一例。唐代诗人欧阳詹扬马飞弛太原,不料人去楼空,手捧姑娘的遗发,他肝肠寸断,大叫一声倒地气绝身亡。陆游一首《钗头凤》,唐婉读之,不禁悲从中来,伤心过度,抑郁而死。巴蜀望帝杜宇蒙冤抑郁而死,化作杜鹃,每叫一声口中便滴出鲜血…… 第三十四集:《精神治疗的秘方》(上) 针对异常的精神活动对人生命造成的损害,《内经》总结了一整套心理疗法,这是中国医学圣贤们超人的智慧结晶。“恐胜喜,悲胜怒,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这便是“以情胜情”疗法。文挚治齐王;名医张子和,藏医宇陀.衣丹贡布,名医汪石山等著名医案故事。 第三十五集:《精神治疗的秘方》(下) 心理治疗除以情胜情法外,还有劝说开导法,移情易性法,暗示解惑法,顺情从欲法,自我调节法,“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所苦。” 《七发》是西汉著名辞赋家枚乘所写的长篇散赋。从文学的角度看,是一篇艺术性极高的汉大赋,从医学心理学的角度看,这又是一个精妙的说理开导的心理疗法医案。 第三十六集:《魂断广陵散》 自我调节的心理疗法有个重要前提,就是当事人拥有足够的冷静、理性和意志力。在巨大的精神刺激到来时,能迅速将它以某种方式渲泻出去。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贤,便是典型的例证。嵇康魂断广陵散。 第三十七集:《生命的强者》 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的抗癌英雄们。癌症康复学校师生们的感人故事。 第三十八集:《神妙的经络》(上) 一人名祝青,前来求治,说他妻子患腹痛作泄,经医治一月,痛微而泄止,但忽于脸左侧突起一块,青如蟹壳,痛不可忍。齐秉慧诊:其症一属少阴一属厥阴,是肝胆二经络…… 什么是经络?看不见摸不着,但中医们却可以根据经络治愈各种疾病,如有神助……因此而有,“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之说。 第三十九集:《神妙的经络》(下) 《内经》展示了手足三阴三阳经,奇经八脉等等。经两千多年临床的验证,极其准确有效。中国远古时的炙疗器具及针具。中国当代经络治疗的各种疗法。如针灸、燔针(火针)、放血、拔火罐、推拿、按摩等绝技。 第四十集:《阴园缺》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这里介绍《内经》的时间医学。一天之中,阴阳是如何流转变化的?“平旦、日中、黄昏、合夜、鸡鸣”与人的生理、病理、治疗密切相关。月亮的圆缺与妇女经期紧密相联。 二千多年前“因时而治”的精辟论述。 第四十一集:《风调雨顺》 “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内经》中完整的医学气象学理论。《内经》:“圣人治病,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 气象与人体健康、养生、治疗的关系。与医学气象相关的诸多珍贵文物。“天地人三图”等。 第四十二集:《生存的空间》(上) 远古巴国,廪君率领人民走出洞穴,寻找新的生活环境,建造人类居住的房屋。这就是龙山文化远古大都市格局的先声。廪君的故事。6000年前大河村的陶房,大地湾遗址出现的5500年前的水泥,5000多年前的内装修和陶房等等,向我们展示了远古先民惊人的智慧和工艺。 中国古代依据仿生学建造,现存的古代村落。 第四十三集:《生存的空间》(中) 我们祖先本能的感觉,开启了《内经》的医学地理学。《内经》精彩的表述了东南西北各地域地理状况与人体健康的紧密联系。 广西巴马盘阳河,东西长 第四十四集:《生存的空间》(下) 三千多年前,我国古人设计安装的极其精巧的排污管道、排水口;我国两千多年前颁布了全世界第一个环境保护法。 现代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引发的生态移民; 原始森林到寸草不生,木兰围场的绿色回忆; 城市污染的治理。 第四十五集:《望闻问切》 《内经》的诊法学说,是世界信息理论的最早表述。 中医独特的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及其医案。 扁鹊见齐桓公的等故事。 第四十六集:《秋山红叶》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明白白地指出人由生到死整个生命过程规律的是《黄帝内经》。人的生命过程与春夏秋冬相对应。 《内经》所表述的深邃的生命意识,始终贯穿在中国文化的建构和发展之中。 开悲秋诗之先河的屈原。王勃与他的《滕王阁序》。伟大的诗人杜甫与他的悲秋情怀。 “故国不堪回首”的唐后主李煜与他的词 养生篇 第四十七集:《孤帆远影》 祈求长寿,是中国历代帝王、及普通百姓最强烈、最执著的心愿。 中国历史上长寿老人的精彩神话传说——彭祖、安期生。 徐福求仙与秦始皇焚书坑儒。 人世间究竟有没有长生不老的秘方…… 第四十八集:《风雨潇潇说君王》 汉武帝也曾是“神仙迷”,宠信过不少方士。甚至将自己的女儿也嫁给了方士弈大。 方士光靠骗人,已不奏效,谎言一被揭穿,便会招来杀身之祸。于是方士们求不到仙药就自己炼制仙药。这时闻名世界的炼丹术出现了。 唐朝有六个皇帝死于“仙丹”,其中第一人就是“明主”李世民…… 第四十九集:《仁者寿》(上) 孔子:大德……必得其寿。 儒家的“仁”,道家的“善”。 勤劳、节俭、关怀人民的帝王尧寿117岁。胸怀大德的好君王舜111岁。仁者孙思邈140岁。 苏武牧羊的故事。 101岁翁德芳老人,终生未嫁,一生为了幼儿的教育。 第五十集:《仁者寿》(下) 人的胸怀与其寿命紧密相关。胸怀宽广者,长寿;反之则有损健康。 北京 被誉为当代孙思邈的116岁的民间医生罗明山为群众治病的故事。 第五十一集:《但愿人长久》 人的寿命到底是多少年? 中国历代人口普查情况。 中国历史上300个皇帝的平均寿辰在39.2岁。70岁以上的12人,80岁以上的只有4人:武则天、梁武帝萧衍、宋高宗赵构、清乾隆。 中国最早的“敬老法”西汉《王杖诏书令》,及清代的千叟宴。 中国当代的百岁老人。至今仍深居大山的122岁罗万老人。 第五十二集:《生命水》 水与养生的关系。 饮食,先为饮,后为食。饮则喝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水列为各篇之首。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人类80%的疾病与饮水有关。 中国古代对水源的保护。 中国众多神妙的水井、水景的故事。 第五十三集:《万世清香》 茶与养生的紧密联系。 我国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作者,茶道的创始人,被后世奉为“茶神”的陆羽。寻找三百多年前的松萝茶;稀世之宝大红袍的故事; 第五十四集:《对当歌酒》 酒,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时就出现了。 酒的发明,不是作为饮料而是作为药,古医字从“酉”,表明了酒在中医药上的重要位置。 酒治病的故事;少数民族的饮酒习俗;400多年的制酒老窖; 当代百岁老人与酒的故事。 第五十五集:《曲水流觞》 《内经》:“气寒气凉,行水渍之。”即用水浴的方法,驱散体内的寒热邪气。沐浴是人体卫生健康,保健养生的重要内容,自古便被认为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古代与沐浴有关的文物及故事。 中国的温泉。药浴。当代百岁老人与沐浴的故事。 由沐浴习俗转变为文化习俗的“曲水流觞”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第五十六集:《不治已病治未病》 《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后掘井,斗而后铸尺,不亦晚乎。” 强调人们要顺乎自然,保养“精、气、神”,协调平衡体内的阴阳,这是中医重要的防病养身的谋略。 第五十七集:《长寿之道》 黄帝:“夫道者(懂养生之道的人),年皆百岁。” 安定情绪,平和精神,是《内经》养生之道的第一要义。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三位百岁老红军的情怀。 第五十八集:《谨和五味》 《内经》:“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远古时,人们就认识到饮食与健康的联系。周朝时,就有了专门为帝王管理饮食的医生,并被列为食医、内科、外科、兽医四医之首。 不良的饮食习惯,引起的各种现代病,如糖尿病、高血脂病等。 医食同源,是中国的一大特色; 中国药膳及食物治病的故事。 第五十九集: 《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与人体健康和四季养生的密切关系。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竹简《十问》:“为道之百编,而卧最为首。”睡眠与养生的故事。 陈抟的故事。 深居群山中的百岁老人。 第六十集:《蓬蓬远春》 运动与养生的关系。 动养:按摩导引与华佗的“五禽戏”。 中国武术中的:形意拳(五行);太极拳(阴阳);八卦掌(八卦)。 康熙与乾隆的故事。 静养:酷爱读书的高寿老人。 当代百岁老人的运动百态。 注:需要60集《黄帝内经》电视纪录片视频请用云下载 |
恭请您多指教:lzddpjw@163.com lzddpjw@sina.com
老子大道溥及网
Warm
welcome to the Laozi's Great Dao universal net